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袍汤节

隆林有人口 44 万,汉族占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隆林汉族语言特殊,除了带有中原、福广的特点外,更融合了四川、云南、贵州和桂柳方言,形成了隆林“汉语”;服饰衣着样式保留了汉唐遗风,颜色以蓝色、黑色和灰色为主;饮食口味独特,自成风格;住房是泥、木、石、瓦混合结构的三合院建筑。

隆林汉族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有歌谣,如儿歌童谣、劳动歌、仪式歌、节令歌、礼俗歌、苦命歌、苦媳歌、哭嫁歌、爱情山歌;有舞蹈,如花灯戏、上大梁、打粮盖、舞嫁娘、抡铁锤、赶马帮、背篼舞等;有乐器演奏,如吹撒喇(即唢呐,以鼓、锣、铰、镲配合)、奏大鼓(弦乐、管器、竹木草叶及舞蹈山歌配合);有曲艺,如《说媒》《哭嫁》和说书、唱书等;有独特的竞技体育(游戏)活动,如传统的打波罗、打鸡儿棒、滚圈圈、脸子壳、舞龙舞狮、踩高跷、斗地牯牛、挤油、牵羊儿等,还增加了现代的大小球类、棋牌、拔河、现代歌舞表演、游园活动等项目,传统与现代结合,让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民俗方面,隆林汉族保留了奇特的“哭嫁”婚俗、“请八仙”祈福习俗、“开财门”进新房习俗和“道场”丧葬习俗等,节庆活动还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项目。最为传统和典型的节庆是春节前(农历腊月中旬)举办的袍汤节,它是隆林汉族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

袍汤节是隆林汉族的传统节日,是《隆林各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保护项目,也是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袍汤节起源于明清年间。相传有一年临近春节,外敌入侵进犯。面对掠夺与杀戮,迁徙到隆林的汉族先民们为守护家园,保卫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结盟聚义,高举战旗,披挂战袍,英勇抗敌。在战前,族人头领进行号召动员,为即将上前线的壮士们加油打气,提振精神。乡亲们劏猪置酒,让将士们吃饱喝足,保持充沛的体力。“吃好袍汤,披上战袍,奋勇杀敌,胜利归来”。上战场的壮士们经过几天的惨烈战斗,残酷厮杀,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最后终于打败敌人取得胜利。将士胜利回归后,乡亲们再次杀猪展席摆酒,狂欢几天几夜,吃肉喝汤,载歌载舞,嘉奖将士,庆贺胜利。后人为了纪念先祖的英勇大义,激励人们团结抗敌,保卫家园,每年腊月都举行纪念活动,家人团圆,亲友聚会,开展各类歌舞竞技活动。这种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传统节日,即袍汤节。

每年农历腊月中旬,居住在隆林隆或、介廷、克长、岩茶、蛇场、天生桥、者保、桠杈、金钟山等乡镇的汉族群众,都会举行隆重的袍汤节民俗文化活动——吃袍汤。据 2019 年不完全统计,全县有汉族文化活动团队五十八个,队员有三千多人,除了县城有三个大型的汉族文化艺术文艺队和几个小型文艺队外,很多乡镇街道村屯的汉族群众都组建了文艺队。

袍汤节通常要举行两三天,活动内容有打牙祭祀、民俗歌舞曲艺表演、民俗体育(游戏)竞技比赛、土特产品展销、袍汤宴席、生态风景区观光游览等项目。袍汤节活动规模庞大,每年参加活动的宾客友人、媒体记者约几万人。

◇ 2019 年隆林第一届袍汤节活动现场(曾书奇供图)

◇ 袍汤节庆祝活动上演唱山歌的汉族妇女(梁汉昌摄影)

◇ 打波罗比赛(李永康供图)

◇ 比比看,谁的转得久(李永康供图) 0+EElgllup2wFFNCw4GpxbXkRPA03eWGISdMGaCcoBi+65y1mKZ7PvNZ/1mjuIM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