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捆甘蔗的记忆

时序更替,往事如烟。当我想起多年前的一捆甘蔗,就想起一位勤劳善良的大婶。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我离开老家随二哥到很远的平孟镇(当时还是平孟乡)北斗村读书。从穷乡僻壤到鱼米之乡,视野顿时开阔,呈现眼前的是一条一年四季波浪翻滚的大河,翻跃的河鱼、金色的稻田、拔节的甘蔗,以及一树一树的香蕉都令我着迷。

二哥工作的单位是北斗粮所,是专供驻地部队和全乡机关干部粮食的重要部门。那是一个有着二十来个干部职工的温暖大家庭。之所以称为大家庭,是因为他们亲如一家,不分彼此,随居的家属和谐相处,让这个大家庭时刻都充盈着欢声与笑语,传递着纯朴的亲情、友情、邻里情。

我就是在那时认识大婶的。大婶名叫王秀勤,养育四个聪明乖巧的孩子,丈夫是粮所的副所长。大婶没有正式工作,只念了几年小学,结婚后就早出晚归,安心劳动务农,养猪养鸡,种田种蔗,收禾插秧,和丈夫共同撑起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担。

那时我才上初中一年级,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远离父母,远离家乡,不免会将思乡的情绪写在脸上,尤其二哥出差或外出学习时,就有一种孤独失落感笼罩在我心头。大婶看在眼里,经常叫我到她家吃饭,说给我暖心宽慰的话,让我暂时忘了想家。

有一年寒假,我在他们平孟街上的家小住了几天,当大婶知道我第二天就要回家时,说要送一捆甘蔗给我带回老家。我没有拒绝,也不知道怎么拒绝,心里尽是感激却不知如何表达。

那是一个冬天的清晨,在空气的芬芳和朝雾的苍茫中,大婶带着我在晨光微露时出发了。甘蔗地就在部队驻地营房的山脚下,嘹亮的军歌打破了营房的宁静,在甘蔗地的四周飘荡回旋,耳边还传来冬虫欢欣的吟唱。大婶让我在公路边等候,她一个人拿着砍刀,卷起裤脚,挽起衣袖,在细细纷飞的冬雨中向一列挨着一列的甘蔗走去。透过模糊的视线,我看见数丛密密的黄皮甘蔗半隐在无数长长的墨绿中,叶子伸向天空后微微下垂,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在斜风细雨中轻摇。须臾,我已看不见大婶的背影,但感觉到甘蔗地有一棵棵甘蔗先后倒伏于地。我知道那是大婶在给我砍甘蔗。不久,大婶的身影从密密匝匝的甘蔗里再次映入我的视线。只见大婶利索地把砍下的甘蔗去头去根,用绳子扎成严严实实的一捆,拍拍头巾上的晨霜冷雨,带上砍刀,把甘蔗扛在肩上,向我所在的地方走来。冬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歇了,氤氲的烟雾在甘蔗地的四周弥漫,云开初霁。我看见大婶的脸颊有一颗一颗豆大的汗珠顺流而下,滴在她刚刚砍伐的粗大的甘蔗上;明澈的露珠湿透了她的裤脚。我和大婶在公路边等候班车。不久,班车终于徐徐开来。当大婶把这捆沉甸甸的甘蔗扛到车顶捆绑好,又从客车尾部摇晃的梯子上小心翼翼下来时,我差点掉泪。

离开北斗村后,我在不同地方继续求学,亦历经了种种,尝遍人生酸甜苦辣,直至工作成家之后也一直忙碌着,很少有机会回到平孟镇看望一直牵挂的大婶,但那一捆浆汁甜美、爽口清凉的甘蔗却时时在我的记忆里浮现。

去年暑期,我终于挤出时间,带着妻儿回了一趟平孟镇看望大婶。山野的阳光和风霜在她的脸上留下深刻的印痕,但她依然面容和善。茶饭间,我专门把那捆甘蔗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大婶笑笑说,不值一提。但我是无法忘记的,还专门到甘蔗地里寻访当年的场景,遗憾的是,甘蔗地早已建起了学校,部队的营房亦已迁走,我不禁感慨万端! /aNIicm37wD/KFgT7eQ8mSE6b2lHjrGVnooZtMyamTk81ACSN0QpRUcRYRDwuX7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