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城和故乡,你是不是双向陌生人

前两年,好多人过年不回家了,少了和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其他家人团聚的温暖。一年到头奔波在外,过年的时候回不去,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可以说是我们当代年轻人在外打拼的浓浓乡愁。

乡愁对我们当今的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很无奈的情感,我看到有人说:“北上广容不下肉体,家乡留不住灵魂。”所谓的为难、自我矛盾,就在这里。

然而我觉得,年轻人拥有这份乡愁,要比没有好很多,我们要珍惜。因为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在不断发展,可能我们是最后一代有乡愁的人。四十年来,农村进入城市的人达到了近四亿,接下来的二十年,还有几亿人要迁往城市,他们都会有乡愁。等到实现城市化,乡下没有人了,他们的后代就不再会有乡愁。

在城市定居的人把孩子带回故乡,孩子们玩得很高兴,但他小时候没有在这儿抓过鱼,也没在这里爬过树,更没有在这里上小学,参加劳动,还有什么乡愁呢?乡愁是割不断的情感,就像台湾地区乡土作家吴念真,写的大多是那些从乡下到城市打拼的人们,对家乡的情怀割不断。尤其是在中国价值观里,对于传统生活的留恋是很浓厚的。

中国的春运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节日性人口移动,一般都有五亿人口在迁徙,其他国家是没有这种现象的。有些在深圳打工的农民平时省吃俭用,但为了回趟家甚至不惜花一两千元买机票,花钱都不是事儿,能回家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不是这份对家乡的留恋,理性一点儿,我们完全可以分批放假,错峰回乡,这样就消除了春运的人山人海。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的消失,中国人相互之间的亲情和乡情没有了。从文化的角度看,当下中国人的乡愁特别值得去珍惜,它把一个人对乡土的感情带到了城市,这是人们对古老的农业文明的集体依恋,让人非常感动。

不过,也有一些人说,自己恨不得把原来乡村的根都砍掉,抹去前半生,移植一次,嫁接到一座新的城市,当一个崭新的“城里人”。在新的城市生活,他们虽然满怀拼劲,却依然会被本地人鄙视,被骂“乡巴佬”,因此而感到自卑。“乡下人”因此变成一个贬义词,变成落后和土气的代表。在这样的风气下,人们想尽量摆脱自己的乡村风气,清理自己来自农村的痕迹,这很不成熟,也非常可笑。家乡是我们精神和成长的发源地,是生命的基础和支撑,赋予我们一种成长力,塑造我们热爱劳动、热爱自然、朴素坚韧的品质。

我有一个毕业的学生,他的家乡在江苏省泰兴市的一个乡村,我到他们的乡村里,感到特别温暖。一家人正吃着饭,这时一个邻居或远亲来了,这家人问他:“吃了没有?”他说:“吃过了。”他也不客气,坐在旁边跟大家聊天,非常亲切,这种情况在城市里根本见不到。人情社会当然有它的弊端,彼此介入,互相压制,但另外一方面,它也体现了人类彼此的感情。人们从乡村进入城市,就是要把乡村最宝贵的东西带进去,同时吸收现代社会的平等、自由,两相结合,就是现代生活。

我观察一个年轻人会看两点:

第一点,是看他身上有没有朴素的农夫气质,有没有春种秋收的长情。因为现在的社会是流动的社会,甚至是碎片化的社会,每个瞬间都在变化。但是,世界上的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坚持,需要慢慢地播种、养育、去除杂草,然后收割、精细加工,最终生产出高质量的、有内涵的产品。这是一个年轻人应当具备的朴素耕种能力。

第二点,是看他有没有水手一样远航的能力,面对世界有没有自由探索的心志,有没有面向远方的开拓性。自从1492年进入大航海时代以来,人类历史开始了“哥伦布大交换”,整个世界飞速发展,人流、物流穿梭不停,流动不止的新世界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原创。所以,年轻人光靠农民那种春耕秋收的能力还不行,还需要有凿空开创的激情。

具备以上两种能力,他才是一个优秀的当代青年。

一个人,特别是从乡村来到城市的人,如果连乡愁都没有,该是多么可怕、冰凉、单薄和脆弱。一个人只有在精神发展到一定程度,对文化、土地、人类生活有非常丰富的理解,身上有一种全面打开的多元性的时候,他才会对家乡有深情的依恋。

前两年,我去雄安新区调研,跟当地人交流时,一个村委主任告诉我,雄安出现了一个情况,很多五十来岁的人,原来准备在外定居,现在却回到雄安了,为什么呢?他们在外打拼多年,生存问题基本解决了,没有温饱之忧,开始怀念儿时的村庄,于是都回来了。他们在白洋淀上驾着小船,钓钓鱼、吹吹风、唱唱歌,当然也做一些新的产业,比如新农业、新渔业,等等,活得很快乐,不用朝九晚五,把自己挤压得像一个工具。这种“归来”的新感觉,必须建立在“出去”的奋斗历程之上,不然人生会很遗憾,从来没看到外面的世界。在外奋斗那么多年后,乡村反而是他们想要回归的地方。

我相信,再过一二十年,你现在很想与之割裂的乡村,最终还是你离不开的地方,你的童年、你的少年、你的精神深处就是你的故乡。那时候你会有一种愿望,把自己的生命再投射回去,让家乡有新的发展。那时回到乡村的人,他看到的将是一个经历过种种发展的新空间,他可以把城市里的资金、技术和自己的能力、事业以及观念带回去,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家乡,他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事实证明,再造乡村,往往要依靠那些有乡愁的人。比如,海南省海口市郊区的博学村就是出去读书的大学生陈统奎等人领头建设的。陈统奎早些年在广州打拼,担任《南风窗》的时政记者,事业有成之后,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建设新农村,推动了很多新事物的改造。后来他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这个尝试是非常宝贵的。再比如台湾地区的垦丁,现在很有名,但那里曾经是个古老的村落。也都是从垦丁去城里的人在外打拼后,最终回到家乡进行再建设,带给家乡很大的变化,家乡变成了一个著名的地标。

我希望进入城市的乡村青年,千万不要一刀斩断自己的根,变成一朵浮萍,在城市里漂流,最终想回去却回不去,因为你精神上经历了一次斩断后,再想重建自己跟乡土的关系,就很难了,所以,青年们千万要保住自己身上的那一股乡土气。

有乡愁是件好事,它既是我们今天的心情,也是我们生命的未来,更是我们对新农村的期待,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可能。 Wbd+qszBoBV549g3WZc+o63Zt+WIv2C8teU2QQrc3r43Ml1fhXLFAvHgzkMIWbD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