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领会言外之意
——试图去推敲你的故事

人们常常杜撰出失之偏颇的故事,好让自己在当下能好受一些,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只会让他们更难受。有时候人们需要——领会言外之意。

大多数巨大的转变,都是靠我们用数百个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察觉的一小步累积而来的。在上一章里,我们已经逐步开始收集你的故事,接下去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些叙述,看看你是如何讲述这些故事的,看看你的叙述是否准确反应了真实的状态。

有些深深植根于内心的叙事已经陪伴我们太久了,以至于常常和我们的自我认知交织在一起。我们是我们口中的自己。我们在叙述、传达着自己的个人历史,包括曾经发生过的事、一路走来的经历,还有我们思维和行动背后的原因。但就像所有故事一样,我们如何理解生活中发生的事,取决于我们叙述故事的视角。正因如此,每当我倾听来访者的讲述时,我不仅关心实际发生了什么事,更要留意每个人对事情的叙述方式。他们的讲述是不是故事的“唯一版本”?他们是否知道这个叙述还有推敲的余地,知道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有很多种版本的叙述?

对于《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中的人物来说,最需要修改的就是那些根深蒂固的叙述方式。比如约翰,他的防御机制让他在讲述中把自己说得比别人都更能干;瑞塔深信爱和幸福只会通往失望和痛苦;夏洛特认定与她亲近的人最终总会令她失望。在那本书的结尾,这些人讲述的故事都有了巨大的改变,我有理由相信,在完成这本手册中的练习之后,你也会有相同的体验。

每个人都深深渴望理解自己,同时也渴望被别人理解,但我们会不会被自己所编撰的人设困住了呢?如果我们脑海中的故事情节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自己,那我们又如何能生活在忠于现实而充满意义的世界里呢?如同书中的约翰、瑞塔和夏洛特一样,我们也时常会发觉自己陷入了行为模式或思维模式的泥潭,而正是这些行为或思维模式让我们故步自封,就像比尔·莫瑞在《土拨鼠之日》中扮演的角色一样,每天都踩进同一个水坑。我们常常会问自己:我为什么一直在重蹈覆辙,重复做着那些注定会让自己陷入不幸的事情?但当我们能更仔细地去观察自己对“现状”的叙述,就能收获有价值的洞察,了解这种叙事方式是如何形成的,也能在此过程中认识到,为什么自己叙述中的某些部分经不起推敲。这些情节中的漏洞可能是由来已久的,也可能是最近出现的,但无论如何,发觉这些漏洞,能帮助我们避开泥泞的水坑。

在本章的前半段,作为自己人生故事的编辑,我们会开启一项重要的任务:领会自己的言外之意。我们要通过这个任务来深入了解自己是如何对自己和别人下定义的,寻找故事里比预想中有更多改写空间的地方,从而确定该从何处入手去重新讲述那些有失偏颇的故事。

想要改写你的故事,首先必须对自己的故事建立更深入的认知。不然的话,带有缺陷的叙述会影响你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每天所做的一切。

面对每一个来访者,我都会好奇他们在自己的故事里选择保留或删减了什么内容,好奇是什么促使他们选择这样的叙述方式,也好奇这种讲述方式会如何影响我对他们故事的理解。在这本手册里,我们会从一个不同的视角来探讨这个过程,但我同样希望你能在自己的故事中找到值得推敲的空间。这需要你摒弃平时给自己讲故事时惯用的思维模式。在进行这一实践时,重要的是培养不带偏见的好奇心,并学着体恤自己。在本章的后半段,我会分享一些工具和实践习题,来帮助你培养将旧观点转换成新视角时所需的技能,也帮助你在此过程中始终善待自己。 LOywp7cVIopV/u3GFnU9elPPZ5Sz3kFj3Mhajj5QbEocBiX1/z+G/0ivlFTl4eM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