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回
鬼告人
李半仙神机妙算
包龙图阴司赴宴

这奉符县有个出名的卦摊,算卦先生姓李,人称阴阳明断李半仙,只是性子比较古怪,他算卦不看钱多钱少,只看他当时当日的心思。

诗句藏谜谁解明,

包公一断鬼神惊。

寄声暗室亏心者,

莫道天公鉴不清。

说起古代案件,绝绕不过一个人物,那就是包拯,包青天的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甚至“包青天”已经不是一个特指的人,而是一个整体的形象,是百姓对公正的完美寄托。这一回要说的案子就是包青天的故事,来自《警世通言》。这里面有很多冤魂现身的情节,其实以包龙图的能耐,依靠自己也能断得此案,所以咱们把这个故事重新捋一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讲述。

冯梦龙编撰的《警世通言》,很多朋友都熟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咱们后面也会讲到不少这些作品中的故事,所以得先把原著好好说一说。

可能有人注意到了,为什么不说是冯梦龙所著,而说冯梦龙编撰呢?因为这三部作品里有很多故事的原型其实来自宋元时期,要么是流传很广的民间传说,要么本就有个话本作品——咱们总说话本话本的,什么叫“话本”?其实就是字面意思,说话的底本。宋代开始流行说书艺术,说书人总不能上来给大伙儿现编吧?当然也有这个可能,但是绝大多数说书艺人都有个底本,这就是各种话本小说,基本上是宋元时期的民间故事,所以一说到话本,往往也会顺嘴称为“宋元话本”。

虽然大多是来自前人的话本,但你要说冯梦龙只能算个文学裁缝,可就大错特错。因为除去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他个人对这些传说故事的再加工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他以自己的创作能力对这些散落的片段进行了丰富和改编,才让很多故事真正获得了艺术灵魂。

《警世通言》这部书成于整个“三言”系列的中间,它的艺术价值很高,它在整个系列里也堪称中流砥柱,别的先不说,光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两篇,就够在整个古代话本小说界获得两个金奖了。但是咱们这一回不提那两位的事了,而要说另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宋朝兖州府奉符县,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泰安,这一年迎来了一个新任知县,名叫包拯。

这是包拯仕途上的第一站(据查历史上的包拯履历,并没有这一站),小小的奉符县,算得上是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包拯上任后也无非是解决解决民间纠纷、安排安排朝廷公差,直到有一日,大堂书案上出现一张状纸。

“一年前,老押司横死,新押司得势,前人耕来后人饵,三更有冤,苦等青天。”没头没尾几行字,孤孤零零一张纸,当天包拯刚上堂,就这么在案几上摆着,他以为是哪个衙役早起收来的状纸,问了一圈,并无一人应答,纷纷说不知。包拯仔细看了看这几行话,心里一动,搁下不提。

知县公案上莫名其妙出现状纸,也无苦主也无案情,倒跟打哑谜似的,包拯心知其中必定有不可声张的隐情,回了后堂举着那张纸冥思苦想。“老押司横死,新押司得势”,这分明说的就是衙门里的事情。押司是衙门里的文吏,县里共有好几个,包拯上任不久,并没有完全掌握他们的情况,但知道此事不可大张旗鼓,便想了个借口,叫人把衙门所有差吏的在职册子拿来。

册子送来,包拯立即翻查押司名录,几个人都是当了数年押司的,唯独其中算是押司小头领的那个,是去年才升上来的,姓孙,再往前翻,这个主押司的位子上的前一位也是姓孙,亡故了。

也就是说,一年前,老孙押司亡故,新上来的押司,也姓孙,这可不就是状纸上说的事?但只为了区区升任一个小头目,竟至于杀人害命吗?想必还有隐情。包拯心思一转,已有了打算。当天安排衙门里各个差役班子来叙谈,表示要和大家多亲近亲近,各差吏无不欣然。

与几位押司叙谈时,包拯不经意提起自己偶然看到册子上写着前任大押司与现任都姓孙,笑称这也真是巧合,不想那小孙押司当时就落下泪来,其他几个押司马上也神情低落,唉声叹气,还连连劝慰小孙押司。包拯大为意外,赶紧细问何故,才知道这前任的大孙押司死得非常蹊跷。

说起大孙押司之死,必须先介绍李半仙。这奉符县有个出名的卦摊,算卦先生姓李,人称阴阳明断李半仙,只是性子比较古怪,他算卦不看钱多钱少,只看他当时当日的心思。他若看你顺眼,不要钱也要给你指点风水;他要是心情不好看你不顺眼,拿块金子送给他也没有一句好话。

但算卦占卜这等事,只有家门有求时才会去,寻常百姓谁会无故去卦摊找人谈天说地。偏偏那个大孙押司,就是个喜欢无故爱找点儿不痛快的人。

一年多前,某日,李先生的卦摊前正围着一群人在听他给一位主顾解卦,大孙押司闲逛到此,也混在人群中听了一会儿,听就听吧,他这个人平时就有点儿酸腐尖刻,此时竟然冷哼连连,动静大得谁都听得出他不屑一顾。李先生顿时拉下脸来,问他何意,大孙押司不以为然,直接说如此乱扯纯属蒙骗百姓,你若真有道行,你算算我什么时候死。

算命这种事,哪有拿着生死簿的?这分明就是抬杠找碴儿,李先生顿时大怒,铁青着一张脸说,当然算得出,我看你今夜三更必死。

这话一出口,众人都知这是李先生的气话,纷纷劝和,推着大孙押司让他快走,那大孙押司非是不肯,还尖声叫起板来:“我今夜如若不死,你这卦摊再不摆了可好?可敢跟我赌吗?”李先生也气急了,霍地站起来指着自己的卦摊冷笑一声:“你若活得到明日,亲自前来砸了便是。”

这架吵得动静不小,不一会儿半个奉符都知道了,大家都说这大孙押司无礼,但李先生说得也太绝了,难道真看出来大孙押司的死期了?有那曾找李先生算过失物的人振振有词:“李先生半仙之体,岂能胡说?我看那押司是死期到了,他如果不问还好,稀里糊涂死就死了,如今知道了,你看他怎么过这几个时辰。”

虽说是争吵,但好好的一个人,让算命的指着鼻子说今夜三更必死,也实在是很难不往心里去。何况不一会儿,风言风语传得到处都是,大孙押司听很多人都说李先生从不错卦,不由得也又恼又慌,从衙门告了假,心烦意乱地回家去了。

回家当晚,三更时分,这大孙押司,就投河自尽了。满城骇然!

据说那大孙押司似乎是中了邪,回家之后闷闷不乐,家人也不好太过劝解,怕惹他迁怒,想着哪有那么巧的事,好好一个人,半夜说死就死了?除非是天雷下来劈到床上。但半夜三更时分,左邻右舍都听见大孙押司的老婆和他家的小丫鬟大呼救人,不一时三家五院的都举着灯火出来,沿着呼声直往巷子背身处跑,那边是河岸,声音自河岸边传来。等得大伙儿都到了,哪里还有大孙押司的人影,只剩下大孙老婆和丫鬟扑倒在河边哭号不止。

大孙老婆和丫鬟当晚并没有回房去睡,虽然心知李先生素来脾气古怪,这句“三更必死”分明是和大孙押司赌气的话,但毕竟是半仙,万一有什么闪失呢?大孙老婆晚饭时分特意叫大孙喝了几杯,伺候他早早睡下,她自己和丫鬟在厢房弄些小酒小菜打算守过三更再去睡觉,谁知道两个人不知不觉睡着了。半夜突然听见院门咣当作响,大孙老婆惊醒跑出去一看:大孙押司只穿着贴身的里衫一路向河边狂奔而去。大孙老婆惊惧不已,连忙回头叫醒了丫鬟,等俩人追到河边,远远地只看见一团白影跃入河中,哪里还来得及阻拦?

这条河再往下就直入黄河,水流湍急,别说水性不佳的大孙押司了,就是个浪里白条在这夜色茫茫中跳进去也未必能活,大伙儿把大孙老婆劝回家,等到第二天一早大伙儿再去翻找,只在河边捡回一只大孙押司的鞋子。

大孙押司半夜发狂投河自尽的消息传遍全城,李半仙的名声里更添了几分令人敬畏的仙气,谁知道他反而不许人再提此事,还停了卦摊,众人传说这恐怕是泄露了天机,半仙自己也受了损。

小孙押司和大孙押司从前就是胜似手足的好友,时常去大孙押司家走动,如入自己家门,大孙押司虽然尸身都找不到了,但丧事还是得办,都是小孙押司一手操持,邻里无不称道。

讲罢这些往事,包拯也喟叹唏嘘不已,此时座中有一差役调笑气氛:“大孙如今九泉之下也可安心了,小孙已承了他的衣钵,连妻室都承了过去,做了他入赘的后任了!”众人也善意嬉笑,生怕太过沉痛。包拯好奇追问,才知道小孙押司和大孙押司家本来就亲如一家,大孙押司死后,家里只剩寡妇和一个小丫鬟,小孙押司走动得更勤快,里里外外帮忙料理操持。这小孙押司本就是一孤儿,邻里间的热心人看在眼里便热心撮合,大孙押司死后半年多,小孙押司便入赘进门,孙家连姓氏都无须调换,又有了顶梁柱。

包拯轻轻点头,盛赞小孙押司有情有义,小孙押司眼眶通红,仍在悲伤。

这一番谈话后,包拯心里已经明白那张状纸的意思了,大孙押司之死,小孙押司大有嫌疑,而此事必定是有知情人,苦于没有实证,只能含糊其词。但整件事情中直接相关的只有三个人:大孙押司、小孙押司、大孙老婆,这还能有谁知情?包拯苦思冥想,突然想起那个被他忽略的人:小丫鬟!

假借好奇聊天,包拯向旁人问起小孙押司一家如今过得可好,那大孙老婆和小丫鬟目睹大孙押司跳河,想来也是受了很大的刺激。结果得知小丫鬟在大孙押司跳河后不久,就被大孙老婆许配出去了,如今换了两个男性老仆在家里帮活。包拯心里一动,为免打草惊蛇,找了个由头派了小孙押司去州府送一趟公文,这一趟往返需得五六日,足够他查出个眉目了。

遣走小孙押司,包拯立即将前两天当差的差役悉数叫到大堂上,举着那张状纸厉声喝问,到底是谁在当值时将这状子放在案几上的,如不实话实说,这几个人全部辞去。当时一个姓刘的衙役扑通就跪下了,磕头如捣蒜,求知县开恩,自己也是为了保命,不得不做此事。

这是从何说起?难道还受了什么人的胁迫了?追问之下才得知,这刘衙役前几天路过李先生的卦摊,没想到被李先生叫住,说他印堂间已有征兆,恐有一场大祸。李先生的神通谁人不知?这句话吓得刘衙役当时就要下跪,那李先生给了他这张纸,叫他第二天趁堂上无人时放在案几上,此后必有亡魂帮他破灾。他看这纸上的字明显是说衙门里的押司,吓坏了,没想到刚要追问一下,被李先生喝止,劝他不要惹祸上身,不可对旁人吐露一字。刘衙役说完,包拯心中的疑惑更多了,看来这个李先生,确实有些神通,必须亲自一探。

包拯换了便服,只带了贴身的一个差人去了卦摊,开门见山地说了身份来意,那李先生仰天长叹,带着包拯去了自己家详谈。

原来当日的所谓“三更必死”确实是李先生的气话,他本来就是个洒脱不羁的人,说些气话也不当回事,没想到第二天得知大孙押司真的死了,而且竟然还是突然受惊中邪,从梦中起身投河而死,这让他大为震惊。此事成了他心中的一个疙瘩,所谓神鬼之事,无非是人心作祟,他岂能不知其中关窍?思来想去,只有一个解释:有人借他的卦做刀,杀了大孙押司。只是这押司是如何跳的河,他却没有头绪。前些日子有个叫王兴的泼皮来他这里求卦,想问问自己何时能发财,当时这王兴吹捧他,说自己老婆之前在大孙押司家做丫鬟,那大孙押司被说了“三更必死”后吓得要命,喝了蒙汗药睡的觉,居然半夜三更还能去投河,可见先生通神啊!

蒙汗药?李先生心里大惊,不动声色地引那王兴细说了一番。原来那天大孙老婆担心丈夫夜里惊怕,吩咐小丫鬟去药房买了些蒙汗药回来,说让大孙押司少喝一点儿,睡得沉,睡着了看他还能有什么变故。没想到这蒙汗药下肚的人,竟然也能跳河。

蒙汗药下肚的人,当然不可能跳河,李先生天天在街上,县里的大小事务都收在眼睛耳朵里,想到小孙押司与大孙老婆的结合,他这见惯了世间隐情的人岂能不觉得蹊跷?现在得知蒙汗药的事,更坚定相信大孙押司是被这对狗男女所害,反而扣在卦象上,实在是天理不容,这才想了个招数吓唬了一下衙门里的人,让他帮自己悄悄投状。

“何不自己来投?”包拯好奇。李先生笑道:“岂有半仙求官的道理?”包拯哈哈大笑,别过李先生,回到衙门立即叫人把丫鬟带来问话。

丫鬟回想当天事故,确实是大孙老婆叫她买了些蒙汗药,那大孙押司睡得极快,不晓得如何醒来奔走的,因为她也睡着了。“你也睡着了?”包拯细问,丫鬟说她也睡着了,不知道为什么喝了一点点黄酒就极困,还是大孙老婆大喊大叫她才醒来,追出去的时候只能看见远远的一个人影,到了河边就不见了。

说起那天的事,丫鬟显然心有余悸,包拯问她事后家中有何变化吗,丫鬟苦思半天,想起来自第二天起,大孙老婆就不让她再用家中的水井了,开始在外面买水,说看见水井就想起夫君投河,心里难受,托小孙押司找匠人做了石板把水井盖上了。别的也没有什么大事。

见过李先生和丫鬟后,包拯心中已经了然。又过了两日,小孙押司从州府回来交差,包拯突然升堂,正色宣布自己昨夜受判官相邀,去阴司地府赴宴,不想在席间遇上了喊冤的大孙押司,一再求他解救,如今冤情他已从地府得知,需得在阳间了解。

此话一出,小孙押司脸色大变,一时间支支吾吾竟然不知做何应对。包拯立即带了衙役仵作一干人等杀向孙家,进了院子直奔那口被石板修盖起来的水井,众人齐心合力打开井口,派了人下井查看。不一时,大孙押司的尸身缓缓升上来,冤大如天,竟然尸身不腐,脖颈上赫然还勒着麻绳。

原来这小孙押司和大孙老婆早有奸情,苦于没有机会除掉大孙,当天得知李先生的话后,二人立即觉得机不可失,小孙押司假借安慰之名来到家中,与大孙老婆迅速商量好了计划,大孙老婆给大孙喂下蒙汗药,为防万一,还给小丫鬟也下了一丁点儿,好让丫鬟也睡得沉一些,小孙押司在三更前来到家中,勒死大孙扔进水井,随后披上一件大孙的内衫,拎了一只大孙的鞋子跑去河边,大孙老婆看好距离后开始演戏,叫醒昏昏沉沉的丫鬟,好叫她做个见证。那小孙押司在河边把内衫包在一块大石头上丢进河里,随后便潜在一旁,趁着大孙老婆和丫鬟回身叫人的当口,借着水草遮掩溜走了。

天衣无缝,实在是天衣无缝!满城都传李先生神通,无人有疑。只是这二人心中有鬼,始终觉得丫鬟是个眼中钉,终于找了个无赖把她嫁出去了,没想到,反倒是这个无赖,帮助包拯掀开了这个井盖。

虽然是假借托梦,但包拯断案的雷霆手段可见一斑,加上李先生的添油加醋,从此包青天“日间断人,夜间断鬼”的名声传遍四方。

本回故事:冯梦龙《警世通言》之《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dLV3wVTchWpcnU6ZR45BLebhMQbr6Am5mp/lcCCqdoeVMOX8zmOwK4ZT3OOEXkL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