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互联网行业今后不再吃香了吗

互联网行业的风向大变?

上一篇文章,我讲了曾经风光盛极的土木行业是怎样跌落神坛的。这篇文章我们再来聊聊同样风光的互联网行业。

互联网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差别非常大。其他行业追求的是利润,把工厂搞起来,把工人雇来,大家开工生产,去掉成本,就是利润。 但是互联网行业不一样,它要的并不是利润,它需要的是规模,所以各家公司都在疯狂地向对方地盘上扩张,而且大家跟养蛊似的,在公司里搞了一大堆各种稀奇古怪的项目,指望着万一某个项目成了,就可以对其他公司形成一波降维打击。

互联网行业跟制造业不一样,制造业的主体其实是机器,人是用来配合机器的,用一些土老板的话说,人和润滑油没啥差别。 但是互联网行业没啥硬件(云服务器和办公地这些在总成本里不算啥),最主要的开支就是不断拉码农。

在这种情况下,对计算机人才的争夺也进入了白热化。时至今日,其他大部分行业月薪三万元就很牛了,但是在互联网大厂里,雇一个新员工通常都得是这个数。而且很多互联网公司看着赚钱,其实赚到的钱几乎全部投入在雇用更多的计算机人才上,甚至还要拉投资过来给员工发工资。这可能是商业领域非常少见的员工薅了资本家羊毛的情况。

互联网大厂们就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的欧洲列强似的,借钱在前线打堑壕战,目的只有一个,等对手的血流尽之后,让对方赔款支付自己这边的天量战争经费。大厂们也是这个逻辑,花了无数的钱,就指望着彻底打翻所有对手占领全部市场后把钱赚回来。 那就需要更多的员工、更多的资源,这种“军备竞赛”导致员工们的工资转着圈地往上涨。

不过这两年情况明显发生了变化。随着国家对互联网企业的反垄断和经济发展的减缓,互联网行业的整个逻辑都变了。

最明显的一个,大家已经开始放弃那个“垄断梦”,不再寻求垄断。 既然不垄断了,那就没必要在前线跟对手打消耗战,然后发现自己真傻,为啥要雇用这么多程序员?为啥要给程序员这么高工资?

既然不准备扩张,很多“预埋”项目也就没啥必要了,各家公司都在不断地筛选出各种垃圾项目裁掉。 也就是有些项目本来没啥意义,但是产品经理能说会道,不断给公司洗脑,让项目一直维持下去。任总那篇文章里说的“不要讲故事骗公司”,说的就是这事。可能大家觉得匪夷所思,还能这样?

这很正常,一般大厂里大规模招聘,然后年底通过打绩效赶走一批,来回折腾这么一些年,能在大厂干到五六年以上的,大部分都身怀绝技,有的技术超牛,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善于管理领导预期。那么,有那么一群通过讲故事骗钱的人,很正常。

但是这两年进入了收缩状态,再怎么能说会道,也扛不住“不赚钱”这个事实,你的项目再牛,不能给公司打粮,就要被削减。 而任总那篇文章里说的“从聚焦扩张转向聚焦现金流”,说的也是这事。公司的项目能否继续运转下去,不再依赖PPT,而是拿赚钱能力说话,用这个尺子一量,一大堆项目立刻现原形了。

接下来就面临着大规模裁员,项目都没了,你待在公司干吗?于是继续评审,把技术能力强的、忽悠能力强的留下,其他的全清理掉。大厂这两年哀鸿遍野,基本就是这么个背景。而且可能还没到最惨的阶段,毕竟谁也没说工资只能涨不能降吧,“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后,可能接下来就是降薪潮。

关于忽悠能力,可能有小伙伴理解不了,觉得这算啥能力嘛。这事说起来比较复杂,多说两句吧,公司规模一旦突破三千人,你在职场的轨迹就会明显呈现出这样的几个特点:初期看技术,中期看关系,后期看山头。

也就是说,刚加入公司你能不能脱颖而出,主要是技术能力咋样,如果技术能力不行,那你很难挺过前三年。等干个三四年之后,你就应该和某个领导关系不错了,成了他的心腹,他有重要的事都交给你去做,他升职也把你带着,毕竟当了领导之后很快啥也不会了,手底下没几个干活的,基本寸步难行。

干个十来年,如果进入了中层,就有了明确的山头态势,你的人生处境很可能跟一个上边的领导强相关,他牛,能争取到资源和好项目,分给自己手底下的人,手底下的人层层往下分,大家干一年有了收益一起吃肉。上边的领导被边缘化,争取不到好项目,尽是些又烂又没油水的,下边的人跟着倒霉,苦哈哈干一年,最后奖金可能是每人一箱苹果。不过也别太担心,明年可能更差,效益差会导致骨干流失,没了能打硬仗的骨干,就算领导争取到大项目也搞不定,越混越差。

你说:我可不可以换个山头?也不是不行,不过每个领导和自己的“小弟”都是用了很多年才磨合出信任关系,你想加入人家,人家都不要你,就算你过去了,你也是个外人,或者边缘人,平时活让你干,小圈子开会却不叫你,到了年底,人家嫡系把肉分完,给你根骨头。大概就是这么个运转方式。

所以说,在大公司里,很多时候你加入了某个部门,跟了某个领导,可能未来已经差不多了。 那些尖刀部门有大领导照顾,资源多、项目好,容易立功,每年成立几个新项目,每次新项目上马,一些老员工就会变成小领导,也就打破了熬资历爬天梯的这个困局。

刚加入的时候不明显,过几年就会跟其他边缘部门的人差距非常大。可能正因如此,很多大厂招聘的时候已经不跟你说自己是哪个部门,毕竟万一你知道自己要去倒霉部门直接跑了怎么办?等你报到了,有了沉没成本,一般就不会跑了。

而且软件行业出现了“倒挂”这个问题,也就是新来的竟然比老员工收入高,这在大部分行业都比较少见,主要也是因为每年招聘的时候,大厂面对的是少量的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每年市场价都在飙升,可不就倒挂了。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 随着传统互联网停止扩张,随后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会大幅降低,边际需求决定价格,市场人力资源充足的时候,自然要不上价。

互联网行业也会变得不再吃香吗?

互联网行业会“土木化”吗?显然不会。

土木是有边界的,比如你不可能修十条京沪高铁,也不可能每隔十年把城市拆掉重新建一遍,到了一定时候自然就放缓了。

我之前讲过这个事,大部分国家都有一个二三十年的集中建设期,美国、德国,甚至日本、韩国,都曾经大搞基建,但是这个时间段一过,立刻就歇菜了。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盈利的项目越来越少,而且项目地点越来越偏远,各国的施工队都出现了急剧的老龄化和低效化。我之前为了写那篇土木相关的文章,周末专门去工地上看了下,果然工人们年龄都偏大,很多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且随着操作流程越来越规范,必然会牺牲一点效率。

但是互联网行业没这个问题,这个行业本来就是每隔一些年重修一次京沪高铁,比如大家手机里的那些App,看着好像变化不大,但是每隔四五年基本都会完全重写一遍适应新需求。而且它不像土木工程,几乎没有实体,理论上讲扩展空间是无限的,而且在软件行业里,有句话说得越来越多,“软件吞噬世界”,咱们现在生活里的一切,可能都会被软件改变得面目全非。

最明显的一个是,现在绝大部分工厂还在使用人力,我之前问过一个老板,有没有考虑过搞自动化工厂,或者完全机器人化。他说暂时不行,因为只有那些长期生产的东西变化不大的企业才能上机器人,比如汽车和电脑。他们这些企业经常根据客户订单变来变去,这时候机器人就太笨了,跟人没法比,工人们培训几天就可以,但如果是机械臂的话,需要重新编程、调试,根本赶不上进度。

不过他也有种预感,这种事几乎不可避免,迟早要全部换上机械臂,工人们伺候机械臂就行了,到时候就用不着多少工人了,可以省不少钱,只要能省钱,可能就会有人去做。

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的,汽车、家居、娱乐,都需要大规模软件和硬件改造,改造完了又会发现新需求,继续改造。想想这一百年里生活变化有多大,可是美国现在很多公路依旧是1929年修的。 可以说,软件才是真正的星辰大海。 这也意味着,软件行业以前是为了卖广告而生,今后慢慢会跟各种实体结合起来,越来越智能。比如,这些年就有很多码农跑去新能源车行业,做车机相关编码。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互联网行业可能不再像前两年那样收入高得离谱,但是会持续不断产生天量的工作岗位。 用凯文·凯利的话说,软件这东西,你用得越多,你就需要得越多。

而且还有个问题,在其他行业里,人才分层不像软件领域这么严重。啥意思呢?你在工地上很难一个人做十个人的活,但是在计算机和其他科学领域,经过深入的训练和历练,这个上限可能会拉到一个人顶一千人。这事可能让人有点畏惧,不过大家想想,大部分行业里,每个人的上升空间是很小的,你加入一个上限很高的行业,是不是相对非常有盼头?

至于怎么才能成高手,这个主要靠自己,也靠际遇,读书的时候是不是认认真真地学习,并且把自己的动手能力拉到了应该达到的高度。这一点可能大家觉得困惑,难道有人不认真?当然啊,我前些年作为技术主管一直去大学招聘,一开始做第一轮面试官,后来升职了,就做二轮和三轮面试官,我就发现,哪怕在很多985、211院校,虽然毕业生也都读了四年计算机专业,但有些连基础的编程能力都没有。不要觉得匪夷所思,这就是现实,现实就是你稍微用点心,就能超过大部分人。

大部分人也不是完全不用心,可能是今天在这里忙会儿,明天去别的地方忙会儿,狗熊掰棒子,啥也做不成。

这也跟咱们直觉错误有关,咱们一般以为的成长是这样的:

坚持一段时间发现没效果就放弃了。其实, 几乎所有的成长都是非线性爆发式的,也就是前期默默无闻,突然间就来个指数级大爆发:

大部分人在学校没人逼着,熬不到爆发就放弃了,等到工作后被逼着反而有了突破,不过跟别人相比慢了一拍。事实上,这类人可能在所有事上都慢一拍,因为没人看着的时候,总也坚持不到那个转折点。

等到工作的时候,得敢于担责去挑战,而且要学会多笑,软件行业最重要的能力是合作。

人很多时候都是“一步错,步步错”。大学时基础不扎实,编程能力很差,开始工作后非常受挫。然后公司提拔了别人不提你,你心态不好成长慢,错失加入重点项目的机会,越来越边缘化。

当然了,最关键的一点,你做这个有没有愉悦感。 很多时候,我们说“天赋”,其实可能就是那种愉悦感,有些人做某件事,虽然并不比别人聪明,但是做起来就是非常开心,这类人就算没天赋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平。 如果他聪明,干起来又感觉很爽,那就是开挂的人生。大厂的高级别技术骨干都是这类人。反过来讲,如果上班如上坟,好吧,承认了吧,咱就一普通人,继续混着吧,不然还能咋的?至于将来是一直走技术路线,还是走管理的“山头路线”,那都是后话了,到了那个时候自然就懂了。

很多小伙伴可能会纠结三十五岁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行业问题,而是社会问题。除了公务员这种只进不出的行业,其他只要涉及竞争上岗,叠加我国过分充沛的人力资源,自然就会出现“后浪拍前浪”的事,不过关键还是调低预期,人各有命吧,也没必要太强求。

文末再总结一下。 前几年的高薪时代已经结束了,今后也会有高薪,但是不会像前些年那么狂飙。接下来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想象力有多大,软件的世界就有多大。 如果要做这一行,就要每一步都扎扎实实。这个行业依旧是向上的,但是不代表里边每个人都能过得很好,事实上这个行业里严格遵守“二八定律”。在过去,在未来,互联网都是对穷人最友好的专业。 ZYSs3+Dga86EReqyRM/TOmyHutRVcBAfdySSv1xR1RKSfyYTPdGtyEVPTHX0OR2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