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卷严重的传统行业,出路在哪儿

最近在朋友的介绍下,我迷上了通过手机视频去看普通人生活的喜好。在这些视频里,一个个日常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通过手机记录着每天的生活,然后分享到网络上,让我们可以和他们隔着屏幕交流,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这些普通人当中,有跑长途的司机大叔,有开烧烤店的小老板,有在宠物医院工作的年轻医生,有在横店做二百元一天群演的临时演员,有开废品收购站的“鉴宝师”,还有兼职跑网约车和代驾的城市白领……

不同于美颜和剧本包装下的老式短视频,这些更加真实和粗糙的东西,有着让人难以描述的吸引力,在我看来比电视上的大多数节目都要好看。这些短视频记录让无数和我一样的人看得非常上头,根本停不下来。

其中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记录工地生活的视频了。随着我看到的内容越来越多,我知道了“拉线”(工程定位)、“打灰”(浇筑混凝土)、“炒油”(弄沥青铺路面)这些专业术语。不过看到、听到最多的还是“提桶跑路”,意思就是实在干不下去,找个桶提着吃饭的工具(以红色塑料桶和油漆桶为正宗)赶紧跑路改行。

这些视频甚至被称为“考研加油站”,意思是准备考研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子们,本来已经没力气,打算放弃考研了,看了视频里的这些工地生活,感觉自己一下子就有力气了。与其到时候提桶跑路,不如努力考研拼一把,免得落入苦海。也有非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来留言的,考公务员的称这里是“考公加油站”,程序员则称这里为“码农加油站”。

因为网络上的各类信息都无法也不敢保证其准确性(主要是负面情绪太多),我找了几位有多年铁路工地经验的朋友,其中还有已经升职到高层的小伙伴,经过一番认真的谈话,算是对这些工地群体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于是写成了本文。

先说结论:网上视频里所说的居然基本都是真的,这着实震撼到我了。

真实的工地生活有多苦

按照我的认知,基本上只要干过工地的人,提到工地的辛苦大都会口出粗鄙之语。即便是一些早已离开工地生活多年的人,都发生过半夜被工地噩梦惊醒的事情。

有的是梦见要用的钢筋标号搞错了,有的是梦见自己掉进了深基坑,有的是梦见独自陷在水泥里,而四周一个人都没有。

我找的这位更绝,他有天做梦,梦见自己几年前建造的铁路桥塌了,事故责任调查认定他有一定的责任,判了三年。在梦里,他连自己囚服的号码都记得很清楚,而且和当时的一帮同事关在一个房间里,醒来以后他吓得特意开车去看了那个铁路桥一次。

说起来,在工地的那些工作真是辛苦,而且是那种全方位的辛苦。 最明显的就是环境太差,估计小伙伴都见过工地的围墙,里面立着两层蓝色的铁皮施工房,这就是工程人员办公住宿二合一的地方,保证你冬冷夏热。在工地里干活,从来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从里头出来的人和出来的泥头车一样,边走边掉泥灰渣子。

干活的时候不管天气是冷是热都要露天,夏天顶着太阳站在水泥地上,冬天站在四面透风的露天场地上。小伙伴说最惨的一次是夏天浇大体积混凝土,头顶烈日,浑身沐浴在40℃的气温下,而脚板却踏在10℃的水泥里(大块水泥浇筑为了防止内部过热,必须将水泥降温)。

另外,工地环境不好的一大特点就是吃得太差。 在网络上,很多工地人都认为他们的厨子是没考上新东方烹饪学校后出来报复社会的,不然无法解释怎么能把常见的食材做得那么难吃。一个提桶老哥走了以后,又舍不得工地的兄弟,于是就跑回来卖盒饭,最后发现比干工地挣得多得多了。为了验证这个说法的真假,我特意关注了一些做工地食堂的视频号,据说基本是工地食堂行业的天花板了,看了以后我认为这天花板的标准是够低的……

在工地打工,不但工作环境不好,很多工地还很偏远。 除了少数拆迁改造的房地产项目和地铁,绝大多数工地肯定都不在城市区域内。比如修路、修桥,肯定是在没路、没桥的地方。加上工作特别忙,所以在工地上工作的人出门也少,很多时候变得比山里的农民还要闭塞,以至于去一趟县城,开车就要2个小时,见到超过20个人都会很激动。

比如在一个视频里,一位从小生长在重庆、大学在上海读书的小哥,在进入铁路工程局工作2年后,对参加乡下赶集这种活动都非常高兴,并且认真地记录了自己吃早点的过程。

还有一位和同事去住快捷酒店的工友,退房的时候竟然舍不得走,实在是不想回到工地那种地方去“坐牢”了。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很多时候工地人都无处可去,所以工作时间被安排得非常长。 无数工地人对于社会上抱怨“996”工作模式的人持轻蔑态度,因为在工地上高强度的工作进程,往往都是早上6点起来开工,干到傍晚6点才收工吃饭,而加班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对于工地人来说,除了“通宵打灰”这种反人类作业实在是让人受不了,干个“606”已经算不上什么大事。

按照那个小伙伴的说法:“别的地方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工地上有十个坑,却硬是只准备八个萝卜,哪个萝卜闲了都有坑等你。”又偏又忙,加上进了工地,短时间内就可以快速晒黑三个色号,又因饮食不规律造成快速肥胖,所以很多人的烟酒会伴随着繁重枯燥难熬的工地生活一起来,搞得不论以前是什么颜值,普遍都会快速崩塌到稀碎。

工地上男性的占比又接近了99%(据说扣下的1%是怕工地人骄傲),于是难免地终身大事就很容易给耽误了。 按照那位小伙伴的说法,他在大学的时候是有女朋友的,去工地后3个月没有见面,后来见了一次,对方差点认不出他,再后来渐渐地就分开了。家里人倒是给介绍过一次,他和人聊了两个月愣是没有时间见面,最后以辞职相威胁跟经理请了3天假(从他所在的工地去女方那里要10个小时),结果去了一次又没了下文,女方后来说是家里不希望女婿皮肤太黑。

就算是有了老婆孩子,很多人也是常年两地分居,一年里见不了几次,这种日子比打光棍还难挨,有的人有了家反倒跑得更快了。所以网上有所谓的“工地三宝——台风、停电、来美女”,发生一件就值得加菜庆贺,如果三件同时发生,那地球基本就保不住了。

至于工地上的风险,一不小心随时可能会出事,小到踩钉子打破伤风针,大到掉进水泥搅拌机。 各种安全事故每天都会发生,干工地的没有不受伤的。 夏天干活一天能喝十升水,但是休息的时候一点尿都没有。每天爬上爬下就不用说了,这种日子过久了要说没有点职业病,都是对工地的不尊重。

就算你很小心,有时风险也会自己找到你。有个造价师居然被工地养的猫开了瓢。那只猫从工棚顶碰掉下来一块鹅蛋大小的碎砖,滚了半天然后正打在洗完澡刚出来的他的头上,打得那是一头的血,足足缝了四针,全工地的人都笑他“哪有人洗澡不戴安全帽的”(这个哏来自电影《黑社会》的钓鱼事件)。

最叫人心不平的就是,很多从211、985大学毕业的学生到了工地也得从基础的打灰、拉线干起,在学校里学了多年的东西用不上。据说干到总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级别才能用上,但是看当年中专毕业的项目经理也干得好好的,自己学的到底有多少用心里可是真没底。

这种情况不只存在于工地上,工程建设企业很多都有这个问题,即使是设计院这种听起来最有技术要求的地方,绝大多数的工程也都是普通工程。使用先进的制图软件,大量原本需要很多计算的工作都自动完成。不能说知识没用,但是在工地上使用的知识和书上的知识差异太大了,除了考证,书上的东西作用是很有限的。

除去这些,最核心的就是收入少,这一点我经过了反复确认。工地人的收入虽然不能说非常低,但是如果考虑到上面的那些困难,特别是按时薪算的话,那真的是低得离谱。大量新入职的低级技术人员,收入低到说出去都会被认为有卖惨众筹的嫌疑。

正所谓“三千块绝对招不到一个民工,但是绝对能招来一个大学实习生”,即使做了正式员工,收入也非常有限。前几年几乎可以说是白干,就算过几年上了级别,收入的增加也很有限,而且级别高了,要忙的事情也增加了不少。特别是对于那些从名牌大学出来的毕业生,和学热门专业的同学一比,那真的是“男怕入错行”,以至于在网络上出现了所谓“土木劝退一个,胜造七级浮屠”的笑话。当然了,他们也说“劝人学法千刀万剐,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具体我也不太清楚。

以上情况汇集在一起就是,年纪轻的就想着提桶跑路,年纪大的就是“这辈子就这样了”,然后表示“家里孩子要是学这个,我一定打断他的腿”。

“工地人”为何如此之惨?

其实据我了解,工地上的苦是一直如此的,多少年来都是这样,各种设施设备不完备,工期紧、任务重。而且据年纪大的人说,这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条件已经比以前好了很多,早年的日子更惨,这些年工地的条件有了显著的变化,而且总体也是一直在改善。

但是工地到底是个临时设施,所处位置又偏,即使是欧美发达国家,施工的地方大多也都非常简陋。说得再直白一点,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收入,“工资加个零,今天就是累死,就是从这边跳下去,我都不能剩一点工作”。

多年之前,在21世纪初,工地人的收入其实并不低。但是 至少在最近的十年里,收入没有什么变化。 不但是工地人,包括设计在内的整个产业链都是如此。主要是因为随着国家的发展,整体的社会需求变了,不再是大发展时期大基建时代了。十年前的一个工程项目经理能拿到年薪20万元,收入远超社会平均薪资,能够在城市买车买房,虽说买了住不上几天,但是起码心里还是能平衡的,对自己吃的苦有个交代。那时候做工程的收入,比起金融、IT行业都是不差的,特别是房地产崛起的那个年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录取分数,几乎是所有专业里最高的。

到了2021年,物价房价改变了多少,收入还是20万元,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再说还要长期加班,个人生活又缺失。更可怕的是,和别人相比,同样是从一所大学毕业,去了互联网行业的和去了工地工作的,简直是天上地下两个极端。就算是普通的工作,同样学校毕业的,这么多年了,收入比你也少不了多少,但是人家起码还能和家里人在一起,这样一来心里的不平衡和迷茫就加倍袭来了。

而且随着发达地区基建的减少,大量的项目建设地方越来越偏僻,越来越远,想回家也越来越难。如果出国,甚至两三年才能回家一次。 除了收入增长停滞,更要命的是升级难。

以前在大基建时代,发展真是快得要命,每天无数项目上马,到处都缺专业的技术人员。一个大学生毕业进工地,好好干,大项目一个做下来就能升级一次,小项目做个两次也能升级,让你赶快带队出去独当一面。那时还可以三年做到总工,五年做到项目经理,简称“三总五项”,虽说有点夸张,但是“五年总工七年经理”还是可能的。

这就好像海底捞刚开始时的模式,由于开新店的速度如同下饺子,这时如果一个员工加入得早,做事靠谱,就很容易成为店长,甚至一年就能升职做到店长,而店长的收入能高到年薪几十万元。

而现在,每年建筑土木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数量基数太大。二十年前,在全国的大学里,只有一百多个学校开设了建筑土木专业,到现在已经扩展到了五六百家,更甚者,还有师范学校开设建筑系,最后也是去工地。大基数数量的大学毕业生一窝蜂地上马,使得大量不管合格不合格的毕业生都进入这一行,搞得最后企业除了大学生好招,其他什么人都不好招。虽然这些年来工程建设技术变化有些大,但具体工作流程却没多少进步,甚至因为高技术手段,致使工地工作的技术含量更低了。再说,大多数的工程,只要看得懂图纸,按照上面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干,不违反规程,不偷工减料,就不会出什么问题。

如今这一行业,因为早年的快速发展,造成现在严重的僧多粥少的情况,也就是“内卷”严重,以至于工程单位最重要的工作变成找活干和结工程款,只要在这两个领域干得好,基本上就舒服得要死。但是,现在有工程资质的公司太多了,都在想尽办法压低报价,就算压低到不挣钱的地步也要干,不干的话这么多人闲着也要很大的成本,从而导致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

不但压价,还要垫资,甲方不拿钱,干活的就需要先掏钱垫着,干完了活再结款。最糟心的是,在结款的时候就没有不扯皮的。据一位小伙伴的说法,每次结工程款都像打仗一样,“喊哑了嗓,拍烂了桌,喝坏了胃和肝,最后还被扣着尾款”。只要是干工程的,没有几个身体是好的,早年在工地累得腰腿膝盖都废了,等当了领导又轮到五脏六腑都喝废的地步了,以至于单位每年体检,几个领导就比谁不正常的项目多,谁少谁就请喝酒。

说到底,这都是因为: 随着二十年的大建设基本完成,国内的各种项目不可避免地在减少;随着二十年的积累,我们基建狂魔属性已经点满。

我看到过一个招工告示,要招聘土木专业的大学生去非洲工地,而每月的工资居然只有七千元。于是下面就有人留言说,开出这种工资就是在侮辱人,如果有人干了,下次给的会更少,直到让你倒贴钱。这个待遇之低有点惊到我了,而且发出招聘告示的还是一家很有规模的正规公司,开这么低的工资明显是在投石问路,这种做法实在是对全国工地人的挑衅。

我们能做些什么改变现状?

说了这么多,似乎已经让人感觉到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是工程建设这个行业是不会消失的,那如何才能够改变如今的情况,往积极的方向转变呢?

不论是我找来询问的人,还是网络上的从业者们,一个相同的观点就是:“年轻人都不来干工地,这一行才有希望。” 话虽说有些赌气,但也可以说是现阶段比较好的办法了。我在前文里提到过一件事,德国8000万人口,4000万的劳动力,工人却只有200万人,其他人都去从事服务行业了,所以德国工人的待遇非常好。“物以稀为贵”这个逻辑到哪里都成立。工人太多,可不就会导致互相压低价格吗?

其实改变也在早几年就已经发生了,工程公司招人入职越来越难。 几乎每个从业者都说,新人在入职培训期间要吃得好、住得好,直到被送到工地之前,都觉得自己找对了工作。甚至有的从业者说,到了工地,为了能把新人留下,在前两个月的时间里,项目经理都只是让新人在室内整理查看资料,直到确定新人不能再以应届生的身份参加招聘,才会以“小伙子老是坐着不好,我们到下面去看看,我给你介绍一下现场的情况”为名,带新人去干活。

大学里,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的招生也越来越难了,而且招生的分数线已经降了下来。 这说明很多人已经从各处知道了不少工地的实况,这几年的颓势已经不可避免地传导到了社会上。2020年清华大学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之后,有一系列大类专业设置调整,其中最醒目的是土木类专业不在普通批招生,只在提前批和贫困批招生,并且强制规定了提前批不准转专业。把土木放在提前批次,说明学校已经知道难以吸引到学生了。对于这次调整,大家的解读就是清华搞了个“官方劝退”,于是很多工地人对清华大加赞扬,称之为“业界良心”。

这几年工地的条件变好,领导对于新人态度也越来越好,一旦发现其有“提桶思想”,一般都是表示理解,然后先画饼充饥,不行就给放假,再不行就承诺转岗,去轻松的岗位。虽说这都是些空话,但是据说,这是工地人最能感受到自己价值的时刻了。

前二十年,在整个行业内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骨干人员,这些人在短时间内不会退休,这就保证了以后十几二十年,中国的工程建设实力依然不会有多少下降。所以对年轻人来说,出海算是一条路,只是不好走,但是如果能全面开拓海外市场,起码可以消化一部分积压的生产力,让一些人从严重的内卷里走出来。

工地人一般都自称是“牛马”,说“羡慕996”,虽然有调侃,但很大程度也算是现实写照。 中国速度、基建狂魔,说起来是每个国人的骄傲,而这些骄傲的基础,都是大量在工地工作的人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然而现在严重的内卷现象,已经影响到了后续的发展。

虽说都在劝人“提桶跑路”,但是大多数人还在想着考证,提高自己。因为大量的沉没成本使得改行并不容易,特别是从985、211这类大学的建筑土木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现在和其他专业的同学比较起来,真的是除了自嘲是“牛马”外,没有别的办法排遣忧思了。

有一个视频最后把我看得破防了,视频UP主不小心掉进了两米深的下水道,从脚到头全摔伤了,还弄得一身脏,一边收拾一边自嘲,弹幕上发来一排排的“笑着笑着我就哭了”的评论。

真的希望这个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们的境遇能有所改善,按照这个小伙伴的说法:“赶工期是免不了的,累也是免不了的,也不指望能严格计算加班费,就希望既然平时已经钉在工地上了,能不能把时间累积一下,集中起来每个人每年能错开时间放三个月假,休息一下陪陪家里人。都说海员辛苦又寂寞,我看他们干一段时间也能休息一段时间的啊。”

可能是觉得这个要求“太高”了,他还解释了一句:“其实,如果可以这样的话,大家干活也踏实,晚上加班效率也能高一些。到时候提桶跑路的人也能少一点,天天跑也会耽误进度,细算不一定就亏多少……”

他们行业的事我也不太懂,不过我也觉得,还是要多照顾下工人的感受,哪怕每次稍微改善一点点,时间长了都会有大变化。写本文也是这个目的,希望大家能多了解一些土木工程人的辛苦,如果有关单位能尽量去改善下他们的待遇,那就更好了。

一定要保持乐观。

人有一种奇怪的

自我实现的能力,

你觉得这个世界

是什么样的,

它似乎真的可以修正,

跟你心里的样子越来越像。

乐观带来财富,

悲观带来灰暗。 eSsLCwcJUGLGnAsmLZoIpZ6wlgSEBu6ZSuHc+pYrLtNA1ZbgixHrcf0hBJv4HyJ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