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不动了,去“考公”可以吗

公务员这一职业的荣与衰

前段时间,我跟以前的同学一起吃饭,无意间聊起了我们班的另一位同学,说是毕业后经过辗转的求职折腾,先是出国谋生,后来回国去了大厂工作,现在又去做了公务员。

这位同学的这番人生际遇让我非常感慨,因为我大概是十年前毕业的,以我的专业学历,在我毕业那会儿,大家最热门的三个选择,就是“出国、去软件通信相关大厂(那时候移动互联网还没太出现)、考公”,考公排在最后面。因为在当时,大家普遍没办法接受那种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生活,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选择去“考公”。

别人正常选其中一条路,他倒好,把三条路选了个遍。于是在写这篇文章前,我专门给他打了个电话,了解了下他到底是什么心态。他的心路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他出生于一个二线城市的公务员家庭,生活条件已经比大部分同学好一些,彼时他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不做他父母那样的人,不能把有限的人生花费在日复一日重复的劳动上,所以在大学期间他好好学习英语,毕业后就去了美国。

第二阶段,在美国工作几年后他觉得很没意思,收入虽然比国内高,但是生活确实是没意思,于是萌生了“要不回国”的想法,而且仔细想了想,发现回国确实也不是一个差的选择,于是干脆就回国了。

第三阶段,回国后他进入了某通信大厂工作,干了几年后,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很快就要到头了,因为他惊讶地发现通信这个行业目前已经进入了后半期。更让他郁闷的是,后来者不断有新秀涌入,而行业整体已处于稳态,他不太能升上去了。

再加上有段时间,他怀疑自己被各种新闻App软件的算法盯上了,每天各个平台给他推各种职场中年男性焦虑的内容,总有忍不住想点进去看看的时候,随后平台推送的相关内容就更多了。于是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竟然对稳定状态有种深刻的渴望,而且父母也已经替他打听过了,以他的高学历,四十岁想去“考公”都可以,故而询问他要不要去试试。

一开始他觉得这个想法很搞笑,后来越想越觉得不那么搞笑了,再后来去研究了下,发现跟自己想的也不太一样,最后就彻底接受了,觉得也还不错。而且,如果考了公务员,时间好像更充沛了,可以陪孩子。随后他开始了一年左右的准备,好在学习能力还在,又有对口技能,本来觉得希望不大,结果竟然考上了,现在已经正式开始公务员的工作,他自己感觉也很好。

如今他很多观念发生了改变,有种看山不是山的感觉,比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跟同事的关系。他在美国和一线大公司都待过,发现在国外和在大公司工作,跟在体制内工作完全是不一样的。

以前在大厂工作,几乎没有人准备在自己的岗位上干一辈子,毕竟即便你准备干一辈子,也说不定过几年你们部门都没有了,因此同事之间的关系不怎么样,不好也不坏,大家都把彼此当作人生中的匆匆过客。

但是进到体制内就不一样了,大家瞬间就意识到要和周围的人打好多年交道,甚至整个职业生涯都捆绑在了一起,升迁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毕竟工作资历是需要慢慢熬的,因此能感觉到体制内单位的诸多温暖。

更重要的是,工资待遇也跟他以前想的不一样。本以为从大厂员工到体制内公务员,收入得砍掉一大截,后来发现不至于。主要是因为在体制内工作,工资只是一部分,一年下来其他福利待遇,在工资基础上翻两倍、三倍也很正常。感受到体制的温暖后,他突然明白了为啥之前有年薪百万的基金经理考上证监会的公务员后就果断跳过去了。

我在微博和头条上也曾聊过几次此类话题,其中有不少小伙伴参与了分享,所以我也了解到了一些更深层面的内容。

首先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在国内互联网上被提及最多的职业群体,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互联网一线大厂员工,或者是设计院,本身都是国内最靠前的一群人,也就是极少数人。比如,公务员看着队伍庞大,其实每年国考仅录取2万人左右,2022年算是录取比较多,共有3.12万人。码农队伍就更别说了,看着好像遍地是码农,其实也没多少。大部分互联网人在讨论月入3万元白菜价的时候,实际情况却是国内绝大部分人口的个人收入不太理想。

但是,互联网人、公务员、设计院这些话题在网络上出现得这么频繁,跟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严重不相关,尽管互联网上关于职业的讨论基本上都是这些,给人的感觉好像中国有80%的人都是从事这些行业一样。其主要原因是,在全世界的互联网上,“发帖权”都控制在这些人手里。大家可以看看各个平台的博主,大部分都是这些人,有学历,能码字,又有点见识,所以大家愿意围观。很少听说谁是“农民自媒体”,或者是“厂哥厂妹自媒体”,因此在中国人口中占比最大的那部分人在网络上存在感很低或没有。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人发现, 在微博和网上达成共识的一些话题,一回归到现实生活,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跟你上的不是“同一个网络” 。网络上关于职业的讨论话题,本身就是我国的“头部职业”话题,也是我国头部人才们的选择。

而公务员这个职业,有点像国债在金融市场里的地位,虽然比较保险,但是收益率并不高。职业领域的风向标,一向是如果大家有更好的领域选择,就会集中涌向那个领域,等到没什么好选择的时候,又会去选择考公务员。所以这些年的“考公热”,整体是一波一波的走势。

最早的“考公热”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期在体制内工作是很吃香的,毕竟体制外没什么就业岗位可选择,而且对于将来路往哪里走,大家还不明白。所以在那个年代,进入体制内工作是一个既安全收益率又高的选择。

到20世纪90年代,“考公热”有所减退,因为当时从深圳传来了太多的财富神话,开饭店赚得盆满钵满的,炒股票迅速暴富的,动不动一个星期就可以赚到体制内一年收入的。

2000年到2010年,我国开始给公务员涨工资,“考公热”有所回升。另外,这期间中国的外贸发展得也不错,大量大学毕业生去了东南沿海,这十年可以看作双头并进。

2010年到2020年,“考公热”又开始减退,因为移动互联网行业开始暴走,淘宝时代降临,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又创造了财富奇迹,一年收入就高达体制内十年的薪资报酬,这谁受得了?!

但是近两年,情况又有所改变,因为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增长空间没有了,但是程序员却依旧在持续涌入,最后形成了一个让每个人都岌岌可危的状态,公务员的春天似乎又来了。

如今的码农头部集团,其收入仍然高得吓人。比如2021年腾讯校招薪资直接给到40万元年薪,有些算法岗位甚至直接给到六七十万元年薪。你们能想象吗?二十岁刚出头的年纪,一年六七十万元的收入。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法到这种状态的,码农第二集团的收入就差多了。

更关键的是,由于人多,有些企业玩起了“养蛊”模式,也就是开一份不错的工资,雇用一堆人,然后在接下来的一年内,用变态的企业文化赶走绝大部分人,最后留下最适合的几个人。这样看着是挺费钱,可是仔细一算,也挺划算。 被人才市场折腾这么几年,虽然一小部分人成了胜利者,但是这种胜利本身也是短暂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裸泳,本身就是一个“跑得慢就会死”的事情,而且这种奔跑还不能停。 大部分人拿不到超额工作的那部分收益,而且稳定性也越来越差,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自然把目光投向了体制内。毕竟大部分时候,“多数人的境遇”就是我们自己的境遇。

我怎么看“人才回归体制”?

回顾近些年在我国市场经济下头部人才的求职历程,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现在很多北方地区的老百姓对公务员有种莫名的崇拜,因为在现在的中老年人成长的时代,公务员一直是最吃香、稳定又有效率的选择。

很多年轻人理解不了,月薪三千的公务员和月薪三万的码农相比,为啥父母更中意前者。

主要是因为年轻人没经历过父母的时代,绝大部分父母走过的那几十年,看到过、经历过很多事,却不太能说出来。 比如最基本的一件事,在过去的40年里,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持续大火10年以上,只有公务员的职业纬度能一直维持住。

你肯定想说公务员的工资低啊,可父母们不这么想。医学院的人知道这个公式:1.1的40次方,约等于45.26。举个例子,如果医院里每年涨10%的工资,一个人从20多岁开始工作,到60多岁退休,40年的收入就会翻45倍。在父母那一代人眼里,公务员的稳定价值累积也是这个逻辑,只是他们形容不出来这个逻辑,最后总是说出一句“越老越吃香”的话来概述。那其他职业就不能这样?上文已经说过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很难有行业能持续繁荣10年以上,所以不管你做什么工作,总会从中间被打断,失去整体的连贯性,也就没办法持续增值累积。

现在这种全民追捧公务员的状态,早些年我肯定会极力批评,觉得大家的情绪太沮丧了。但现在我不那么想了,对于个体来讲,考公务员确实是个好去处,既然是好去处,那么去追捧也就没什么可批判的。

有些人总觉得清华、北大毕业生去考公务员有些可惜,其实这么理解也稍欠周全。在发达国家,文官队伍全是由来自世界各国的名校毕业生组成的。既然文官们都是名校毕业生,那在我国,名校毕业生们就需先考公务员,不然怎么进一步做文官?

比如我们单位,即便是管理十来个人的软件项目组,都需要985硕士毕业生,而且要从基层做起,先写两年代码,再经过反复选拔,然后才能升职PL(项目组长),一个PL管着十来个人。如果要管理杭州、北京、天津、重庆这种千万人口以上级别的城市,那不更得需要高智商、高学历的顶级人才吗?所以,名校毕业生去考公务员这件事也属于正常现象,在高科技文明的现代社会就需要用专业人才。比如证监会,监控那些遍布高智商人才的金融机构,就需要证监会里的工作人员更加具备卓越超群的专业能力,其他行业部门也是一样。

看现在内地的发展形势,应该是趋向于成熟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要高压反腐,另一方面要保稳定、惠民生。公务员会成为越来越受人尊敬而且门槛很高的职业,这对社会来说也是件好事。

不过也应该警惕社会整体性的“企稳”现象,这本身就是不健康的。如果一个社会里最优秀的人才都不去冒险,不去突破固有的现状结构,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明清式自闭的稳定状态。以史为鉴,稳定系统最后都会走向衰亡。

老百姓往哪个方向发展,并非靠说教就顶用的,关键问题是物质激励,也就是给钱。当然了,“给钱”不应该是国家给,而是让市场经济去定价,而公务员这个职业就类似于银行存款,如果存款利率太高,直接把钱放银行吃利息就行了,那谁还会去投资新领域?所以,公务员的收入应该要比社会中等收入高一些的,不过不能太高,不然就会扭曲社会价值观的判断。如果稳定还能获取高收益,那谁还会去争取不稳定的收益?谁还会去冒险探索新的发展?国家现在高压反腐,也是这个思路,避免体制内人员获取非法超额收益。

文末总结一下,追求稳定无可厚非,但也不要嘲笑那些创业冒险的人,前者是我们的本性,后者是社会的希望。 BpfX+Yzp6S8pOgFm/KuQXKQyUmZpbiSyfOe0qg1vQFTc8OGrJkYM6U0WJWF8l7u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