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普通人成事,就是不断积累小胜利

压力和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已经想了太久,倒不是思考“这个社会怎么了”,而是在思考我自己。毕竟作为一个资深“小镇做题家”,从一个小地方通过高考走到现在,已经严重超预期。看看我周围的人,也都差不多,如果没有高考,按理说都该去工地的,如今却能在北京定居,也是匪夷所思。那大家因此而感觉轻松,并且压力很小吗?

并没有。

现在想想,其根源主要还是在小时候就种下了。那时候条件太差,当然了,不是我家差,是整个社会都不咋的,我们那代人从小就被教育“不好好学习就得去放羊”,从那时候起,就在“思想底层固件”上打了“放羊烙印”,主动牺牲了当时所有的生活质量,似乎活着就是为了将来。

这种心态长期看来可能是一种“奋斗”心态,对个人发展相对有利,但是必然会牺牲当下的幸福感,等到有一天一回头,惊 讶地发现自己当初想做的都没做,如今终于有条件去做了,但自己已经不年轻了,也不想去做了。

我发现这种心态并不是咱们独有的,但凡穷过的人,基本都有这种情况。

前些年还没暴发疫情的时候,我经常出国到处跑,出于工作原因必须跟老外打交道,我由此发现一个问题。欧洲老外当中,跟我年龄差不多的普遍比较随遇而安,因为他们成长生活的时代,欧洲已经很发达了,他们从小衣食无忧。但是年龄大的,比如七十来岁的,也就是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那批人,不管是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德国人,他们跟欧洲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的观念都不一样,反倒是跟我的观念有点像。

因为20世纪50年代欧洲并不像现在这样,当时他们也不太富裕,战争把国家打穷了,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恢复。所以,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欧洲人小时候也不富裕,导致后来也不是太有安全感。这些老人比年轻一些的要精打细算得多,而且娱乐活动也少得多,并不是老了不愿意出去,而是他们年轻时也觉得要好好攒钱,攒够了将来就不用过小时候的生活了。

小时候,或者年轻时候的烙印真的可以伴随一生。我经常跟身边的人聊,大家理智上觉得应该不会回到以前那种一穷二白的状态了,但是心里那种由衷的恐惧,几乎没法克服,总想存钱,有了存款才有安全感,而且习惯性推迟享受,甚至不少人在享受生活时有种负罪感。

当然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 成年人的痛苦,大部分是比较出来的。

我以前讲过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当初我毕业刚加入公司,没几个月就赶上公司发奖金,给我发了7000元。当时我高兴极了,觉得简直是白给,毕竟培训还没结束就给钱,真过瘾。

然后跟我关系最好的一个哥们儿伸出三根手指,我以为是三千,没想到是三十千,当时的那种痛苦到现在依稀能感觉到。如今我已经爬到当初我的那个领导上边去了,每次看到他,依旧会想起来当初的不爽。

不过后来我的那个小伙伴还是离职了,因为有一年公司给了我一大笔股票期权,跟我相比,他的就没法看了。他跟我说,谁比他多赚这么多他都能理解并接受,唯独接受不了那个人是我,谁让我是他哥们儿,我就是他的“锚点”,如果偏移得太厉害他就会崩溃,因此他后来就离职了。

如果你是个喜欢比较的人,以现在社会的透明程度,生活中这种持续的压力基本不间断。因为你不管多牛,你在你的交际圈里都处于中间态,如果你坚持这也比、那也比,那你会发现生活中真没多少欢乐可言。 你赚得再多,跟身边那些高位的人比起来也啥都不是,而且不少人自带起跑线,生下来就比绝大部分人都靠前。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向老北京人学习。北京人是见过世面的老百姓:朱家皇帝自杀了,来了李自成;没几天听说李自成也跑了,又来了八旗的王爷们,屠尽了满城天潢贵胄的朱家子孙;再后来八旗王爷也一样,夹着尾巴做人。所以,北京老百姓的心态就很好,怎么说来着?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菜市口。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所以,老北京人哪怕一个月三四千元收入,日常照样乐和,不是现在乐和,而是啥时候都那德行。

当然了,更关键的是安全感,对于未来啥样,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对现代生活并没有太多经验。 因为我们现在的这种生活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满打满算也就20年。如果把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中国的转折点,到现在也就21年。问题是这21年里,我们并不是一加入,我们的日子立刻就好过了,而是要到2007年前后。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经历了持续的货币贬值。如果十几年前的有钱人没有果断买房,其身家很可能被通胀稀释得差不多了。等大家都意识到房子最保值的时候,房地产眼瞅着也要到头了。接下来通胀会不会继续,什么东西最保值,谁都说不上来,大家心里都有点蒙。一线的房子可能保值,但是门槛高到能当鬼故事讲,不出意外,在接下来很多年里,80%的人的房子前景难预测。

我之前在某乎看过一篇点赞上万的文章,后来没了,不过那篇文章里的思想如今却活跃于几乎所有的社交平台。那篇文章是一个大学生做的反思,他反思了父母的大半辈子,他们没有高学历,也没什么突出的能力,没享过福,也没有啥高深的思想和经验,努力奋斗想给孩子好的生活,可是做得并不好,给不了孩子任何有用的建议,他们尽力了,却没啥用。而且他们平时积累了太多的压力,在外边不敢跟人表现,回家之后都给了家人。

作者觉得父母太不容易,但是也表示并不太理解他们,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让孩子过上好一些的生活,却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他理解不了,觉得自己一辈子也没啥优势,既不聪明也没有激情,更关键的是自己也没啥动机去练那些新的技能点,内心太脆弱,承受不了失败,害怕失望,目测没什么大出息,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受一茬罪,所以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生孩子。

文末有句话,说得很扎心,他说谢谢父母那么多年含辛茹苦,只是下辈子别生了。

看到这个,好为人师的我本来想开导他几句,后来发现说不出来啥,这些年接触了不少日韩年轻人,发现他们的想法也基本上是这样,知道自己不聪明也没有内在驱动力,试过了,发现确实不行,于是准备主动节育。我不知道国内的这种想法是从日韩进口的,还是国内一些人自己悟到的,反正在东亚,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这种想法,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叫“接纳自己后,顿时天地宽”。

我发现他说的那些事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东亚就这样,人多资源少,互相往死里卷,卷到最后,除了少量卷王胜出,大部分人过得也就那样,到如今发展出了相同的问题,就是大家都不生了。

少定高目标,多“一边走一边看”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以为我有啥办法能解决,讲真,并没有,不只我没有,我看了下这段时间以来其他人的那些文章,如何防止年轻人内卷,如何防止年轻人不生孩子,说实话,我觉得他们都不一定能说服自己。

不过,在放弃了找解决方案之后,反倒发现很多事有改进办法,就好像你没法改变你的样貌,但你可以稍微瘦一些、稍微干净一些,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颓废。比如,为啥有些人非常脆弱,已经脆弱到啥都不敢去尝试?我观察了下,很多人有个误区,总觉得目标定高一些,最后也能实现一个二等结果,目标太低就算实现了也没啥。

可心理学研究显示,“目标”这种事不要随便定,如果长期处在目标总也没法完成的状态下,慢慢地精神上会越来越缺乏动机和内驱力,心灵就跟一个备受打击的孩子一样脆弱,碰上事首先想的就是退却和失败。 他们甚至不敢使全力,因为使用全力后最后还是失败的话,那就得承认自己是个傻帽。这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难,有点类似“习惯性流产”——定的目标如果经常达不成,慢慢地潜意识里就会陷入一种“习惯性放弃”,别说大目标了,连小目标都搞不定。

同样的道理,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那种“打击式教育”,觉得高标准才能高水平,想得挺美,不过成功的概率跟在大A股赚钱差不多。

几年前看过一个顶级教练的访谈,他说他的工作有两点,给运动员拆分目标,把难度超大的目标拆分成一个个稍微有一点点难度的小目标,然后在训练过程中不断纠正运动员的小问题。 人的信心和意志都是训练的结果,需要不断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来“喂养”。 有些人总是失败主义情绪严重,可能是天生的,不过大概率是后天设置目标太高,一个都完不成,把自己的情绪搞崩了。

至于有些人希望通过不断购物来让自己得到欢乐,那更行不通。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专注点幻觉”,说的是你下单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往往无限高估那玩意儿对你生活的影响,以为买来后生活会有大不同,等到货了,用几天,慢慢就忘了自己还买过这么个东西。也就是说,消费能带来短时间的期待和快乐,长期效果却很差。正如有句话说的,游艇主人的快乐只有两天,买下的那天和卖掉的那天。

类似读书、散步、旅行这些事,短期快乐值很低,但是就跟 “涓流”一样,慢慢地也会积累成一个巨大的底座。 经历才是真正的快乐之源,而不是商品。所以,去溜达,去交朋友,去做点之前没做的事,保证你有收获。

在我们很多人的观念里,所有东西不是金子就是垃圾,没有其他状态。如果你坚持这样想,可能会出人头地,但是你不会多快乐,更大的可能性是自己把自己扫入了垃圾堆自暴自弃。

我想说的是,人要学会接纳,接纳自己只是一颗螺丝钉,接纳自己是普通人,能不去比较就不要去比,你只对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负责,蛋糕能让你快乐,就吃蛋糕,电影能让你快乐,就看电影,不过要控制好节奏,毕竟太过频繁可能这点仅剩的快乐也没了。

对于奋斗这事,也不要使全力,最好是八分力,剩下两分去追求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毕竟这才是生活的目的本身。我的经验是,只有这样做,才能跑得久也能跑得远,如果准备以牺牲全部生活为代价去追求某个目标,大概率最后这两样都得不到。

人在做计划的时候,很容易觉得自己会是“二八定律”里的那个“二”,但是经常结果是“八”。倒也不是让大家保持悲观,而是说想清楚如果最后结果是那个“八”的话,能不能接受。我也是想明白了这事之后,心态才有了巨大的改观。

所以说,如果很厉害成了“卷王”,那恭喜你。如果卷不动,也不要太苛责,毕竟这是绝大部分人的结局,好在过好这一生可能不需要当卷王。对自己不要太苛求,慢慢来,降低预期,降低目标。比如学些什么新技能的时候,先问问自己,一个普通人需要多久才能掌握,慢慢来说不定能搞定,我就是这样学会了不少新技能。

至于经济面,也不用太担心,担心也没啥用。从文明史角度来讲,经济在99%的时候是停滞的,只有最近这百八十年发展迅速。换个说法,经济停滞的时候就不过日子了?照样过。

当然了,停滞是底线,现在情况也没那么糟,兰小欢有句话,他说经济是向前的,而且中国再也没法走向封闭了,只要一直向前和开放就没啥事,疫情会结束,信心会回来,你一旦接受了“一边走一边看”这个设定,你的人生也就没啥可纠结的了。

而且也不应该把“资产升值”当作理所当然,甚至不应该天天想着怎么让资产跑赢通胀。前几天刚看到一句话:“很少有人因为通胀而破产,基本是为了跑赢通胀而破产。” 这几年碰到好几例这种事,有高管年龄大了在职场混不下去了,拿着几百万元退场,觉得非常纠结,如果这几百万元存银行,担心再过二十年不值啥钱,就跟三十多年前的万元户似的,最后忍不住去投资增值,很快赔得啥都没了。还有人一开始确实赚到了,变得非常大胆而自信,觉得自己是个股神,然后不仅把本钱赔完了,还欠了一些。

他们共同的退路是把钱折腾得差不多了,然后继续找个班去上了。这些人赔钱之后对生活终于悟了:投资个啥啊,钱多钱少都存银行,然后自己继续找个班上不比啥强?看,你不需要花钱就学到了这个关键知识。如果他们早点意识到自己会是“赔钱的大部分人”,可能结果也不会这么差。搞笑的是,大部分人觉得自己会是小部分人,简直是个悖论。

最后再总结几句吧。 我们的生活相对以前已经好了太多,但是我们往往让自己陷入无限比较和消费主义的陷阱,总觉得幸福是通过比别人强或者能购买到更多的商品来获得的,这样想往往既不会幸福,也不会比别人强。

普通人,尤其是不再年轻的那些人,要认清自己的边界在哪儿,对生活多一些感恩,少一些苛责,定目标的时候低一寸,通过不断积累一个又一个小成就来让自己重新获得那种把控感。如果你还年轻,更应该这样。

做大事和做小事

差不多,

反正再大的事,

也得分成

很多件小事慢慢做。 hG8J3mOtm1B+spyCrS2nx07jaeWzu3WN1kbI7kCwlVF0LhGHoPaL6jNm6gk8hq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