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童年的秘密:孩子成长的规律到底是什么

《童年的秘密》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蒙台梭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蒙台梭利是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她在1949年、1950年、1951年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1907年1月6日,蒙台梭利在罗马建立了第一个儿童之家,招收孤儿和穷人家的孩子。她和修女们一起给孩子们上课。后来,人们发现儿童之家培养出来的孩子,从贫寒儿童成为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少年英才,便开始思考和研究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

现在,蒙氏教育的幼儿园不断地蓬勃发展,但我觉得我们对真正的蒙氏教育到底是什么了解得还太少。

《童年的秘密》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让人深刻地理解成人和孩子之间的不同。

尊重孩子的本能

《童年的秘密》的核心观念是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本能:所有的新生儿都有预定的心理机能,就像蜜蜂一出生就知道自己该怎样去成长。婴儿虽然没有蜜蜂的存活能力那么强,但是也有自己去成长的生存本能。他们通过自己的方法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探索这个世界。

很多家长做的事恰恰是阻碍孩子去探索。比如说,很多小孩儿一出生,就被裹成一个紧紧的蜡烛包。想想看,孩子在母亲的子宫里是多么舒服的状态,是可以动的、温暖的、舒适的。很多人说孩子没有感觉,不会反抗,但孩子被僵硬地裹起来的时候,他的学习已经被阻断了。还有人会把孩子抱起来,一会儿横着抱,一会儿竖着抱。蒙台梭利认为,成人必须不再把儿童看作一个物品,当他幼小时,把他当作一件东西提起来并拎向东拎向西。

有一个说法是,孩子在3岁前所积累的信息量是今后人生的总和。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3岁前的孩子的确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看人际关系,学会了分辨秩序,学会了识别颜色……这个信息量是巨大的。其实,一个小孩儿能让自己的手指协调起来,准确地抓到东西,准确地塞到嘴里,就是非常大的工作量。

大人的学习能力跟孩子比起来相差太远了,大人不能用自己成长的速度来想象孩子的成长速度,甚至有时候大人“刻意地教”远不如孩子“自发地学”来得快。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本能,如果能够以尊重孩子的成长本能为基础来培养他,孩子就能成为一个正常人。蒙台梭利所认为的正常孩子是:智慧早熟、已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以及宁可有秩序地工作而不愿无所事事。

看一下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自己甚至都算不上蒙台梭利所说的正常的孩子。我们拿起手机就放不下,每天患得患失,挣钱的时候想休息,休息的时候想挣钱,常在内疚感和自负之间不断地徘徊。很多人的心理没那么正常,也没有循着天性发展。

在蒙氏教育的体系里,认为孩子在6岁以前主要有四个特别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是敏感性。

比如说,蝴蝶的幼虫是通过对光线的感应来判断哪个地方有树叶可以吃。不用教它们,它们会朝着有光的地方爬,去吃叶子。虫子大了,到了它能够找到叶子的时候,对光线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蒙台梭利举了一个例子:孩子嗷嗷待哺的时候,在伸手乱抓的时候,在各种摸索的时候,都有他的敏感性。他用这种方式学习探索世界。大人会认为很无趣,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老重复做那么奇怪的事,其实他是在学习,甚至他什么都要用嘴尝一下,就是为了感知他没有见过的东西。

这个敏感性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他不会再用这个方法去探索世界了。但是,如果大人阻止他,敏感期一过,他的学习能力就会下降。

第二个是孩子会特别重视外部的秩序。

嘟嘟小时候很重视外部秩序,他放任何东西,都会按照原来他看到的样子摆好。连家里来的客人的拖鞋,他都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摆整齐。

书里讲到一个小女孩莫名其妙地哭,家人发现小女孩老盯着桌上的伞。原来是有一个客人来了,把一把伞放在了桌上,小女孩觉得不对,一直哭。后来,他们把伞拿开,放到了别的地方,桌子恢复了原来的秩序,孩子就不哭了。小孩儿天生对秩序有敏感性。

第三个叫“内部定向”。

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也会有秩序感,他会要求自己的身体符合一定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他就在摸索、协调。有一个孩子,保姆给他洗澡,他每天都很开心,每天洗澡都没有问题。结果,有一天换了一个新保姆给他洗澡,他变得不安和绝望。后来才知道,第一位保姆的动作是右手托着孩子的脑袋,左手给孩子洗澡,另一位保姆则恰恰相反。

第四个就是孩子的智力发展是通过自己来完成的。

一个出生只有4个星期的婴儿,看到爸爸和叔叔同时出现在自己面前,孩子呆住了。叔叔跟爸爸长相相似,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后来,只要在孩子的视线范围内,他俩一直分开,一个到左边,一个到右边。等孩子慢慢发现了原因,终于认识到原来这是两个人时,他才宽慰。

大人在孩子探索时要有耐心,没有必要非要告诉他这个是叔叔,这个是爸爸,他自己会慢慢地发现。当他露出会心微笑的那一刻,他才真的掌握、学会了。

理解了孩子的这些心理特征,我们就能够看到大人是怎样阻止孩子发展的。

大人阻止孩子的发展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说不要动、不要碰、老实点儿、别喊。像孩子自己拿着梳子,觉得很好玩,想梳头,大人会觉得孩子把头发梳得乱七八糟,说“我来帮你梳”。实际上,孩子在模仿梳头的过程中体会着秩序感,体会着自己身体的协调性。

又如,孩子穿衣服太慢,因为孩子的节奏跟我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蒙台梭利说:“儿童虽然有他的步速,但这种步速几乎是机械地带着他前进。幼儿的行走是为了完善他自己特殊的功能,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他自己。他步伐缓慢,这是一种看上去既没有节奏也没有目的的步伐,他行走是被他看到的周围物体所引起的。如果成人要帮助这个儿童,他必须放弃自己的步速和他自己的目的。”

孩子正在学习,在探索扣子和扣眼的关系,他很慢,可能会扣错,但这正是他学习最重要的时机。如果想要省时间,家长的办法就是替他把衣服都穿好。这样,孩子慢慢地就放弃了,不学这项技能了,失去了学习的自信。

当孩子手里有一个墨水瓶的时候,大人一定会特别紧张,也可能为此发生冲突,但是这个东西对孩子天生有吸引力。孩子喜欢的是把盖子拿起来又盖下去,并不是真正要这个瓶子或者墨水。其实,孩子就是在不断地打开和拧上的过程中,去感知什么是圆、什么是螺纹,这些是怎样一起配合的,他会觉得世界真好玩。

成人阻碍儿童发展的很多方法在今天听来并不陌生,我们依然在用类似的方法阻碍着孩子成长。

完成老师的任务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应该端正对待儿童的态度。儿童不能够保护自己,他们相信别人告诉他们的任何事情。如果我们对孩子发泄情绪,他们不仅很快就忘记了我们的坏脾气,还会对我们所指责他们的一切感到内疚。

孩子很善良。一个朋友的孩子就告诉我,有个老师给班上一个表现不好的小男孩起外号,还让全班的同学都叫那个小男孩的外号,小男孩很羞愧。但是,班里没有一个孩子觉得老师做得不对。孩子没有判断力,他们觉得老师做的一定是对的。大家一起去指责那个可怜的小男孩,回家还跟家长说那个小男孩不好,连老师都叫他的外号……

虽然老师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但孩子不会轻易地反抗。因此,真正的教师不仅是不断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的人,还应该是能够消除自己内心障碍的人。

消除自己内心障碍的要点包括:第一,通过与这些坏脾气做斗争,努力克服它们。第二,通过社会环境的正确观念来抑制坏脾气。第三,时刻反省自己。教师必须时刻反省自己,摒弃专制,消除傲慢和发怒,变得谦逊和慈爱,并且牢记自己的使命是去教育儿童,避免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儿童。

教师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职业,蒙台梭利选择了这个方向,并从中感受幸福。书中有一张老照片,是1950年蒙台梭利在电台发表讲话之前和一个英国小女孩交谈时拍摄的。她把女孩抱在胸前,一块儿接受电台的采访,她的样子、她的眼神充满了爱。

当老师真的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的时候,才能够用爱心对待孩子,而不是为了图省事,为了能够有秩序,告诉孩子“坐在一起静悄悄,手背后,举手要发言,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

发展天赋的发现

儿童之家尊重孩子的天赋,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后,有六个重要的发现。

第一个发现是对于孩子来讲,重复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比如说,有个3岁的小女孩玩一个圆柱体,她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她重复练习高达42遍!

蒙台梭利说,当小女孩重复练习了42遍后停下来,她仿佛从梦中醒来并愉快地微笑着,她的眼睛炯炯有神,并环顾四周。

当一个孩子玩过、玩透、玩熟一样事物的时候,他是在进行一些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探索。他真的从这个游戏中学到了东西。

嘟嘟小时候喜欢重复看动画片,我们觉得喜欢看一个片子,至多看两遍,但孩子喜欢看一个动画片,会看几十遍。而且,他每次看到某处情节的时候,该紧张还是紧张,该兴奋还是兴奋。我们大人要做的就是不要打断孩子的重复行为。

第二个发现是允许孩子自由选择,给孩子可选择的空间,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东西。

第三个发现是孩子很喜欢秩序感。

很多早教中心、幼儿园都希望营造出一种物质很丰富的感觉,到处都有玩具。可是,玩具过多,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没法非常安静地去探索了。

我曾反思,我家给孩子的玩具真的是有点儿多了。其实,大部分家庭都是如此,所有人都时不时地给孩子送玩具,每个家庭都有一堆玩具。给孩子太多玩具,孩子就不会去认真地把一个东西玩很多遍了。

第四个发现是尊严感。

大人喜欢跟小孩儿开玩笑,经常用欺负他、侮辱他、调笑他、吓唬他的方式,孩子是真的会认真的。

蒙台梭利曾经有一次专门教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擤鼻涕。一般孩子们擤鼻涕的时候,总是被呵斥不礼貌、声音太大、去一边等,他们一想这事就很紧张。蒙台梭利坐在孩子们中间,教孩子做这件事。最后,所有的小孩儿竟然都热烈地鼓掌,掌声像在剧场中听到的那样长久而热烈。因为老师尊重他们,在乎他们的需求。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成年人来对待,不能随便否定他的感情。有时候,大人一张口说的话就不客气,调笑、打击、否定、呵斥,让孩子没有尊严感。

家长要想帮助孩子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就要学会尊重他,让他知道他的尊严很重要,他是能够掌控自己尊严的人。

第五个发现是关于书写和阅读的。

蒙台梭利认为过早地强求儿童通过书本来识字,是没有帮助的。

不需要刻意地教写字,而要把认识字母变成一个游戏,用硬纸板做出字母,有些字母是用发亮的纸板做成的。儿童既可以用手指在上面顺着字形写,又可以感知它的形状。

这样,孩子们依靠自己对探究新事物的浓厚兴趣,积极性和能量就被激发出来了。

有一次,大人正在谈论一场地震的时候,有个大约5岁的小孩儿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我感到遗憾。”大人们猜想他是要表达悲哀,但他接着写:“因为我是一个小孩儿。”这也不足为奇。后来,他接着写:“如果我是个大人,我会去帮助他们。”这多么令人感动,一个刚刚学会写字的孩子,他表达出这么崇高的思想。

总之,当孩子对学习非常感兴趣的时候,他才能循序渐进地去看有图画的书,接着看带字的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揠苗助长。我记得在嘟嘟很小的时候,我对全家人说不要教他认字。如果他问,我们就告诉他;他要是不问,谁也不要强迫他认什么字。

他很快就认识了很多字。因为没有人强迫他,没有人把认字当作任务和要求灌输给他,他反倒探索得很愉快。

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从自己力所能及、能够学到的东西开始,让他获得尊严感、成就感,不要让他总是面对挫折,这样孩子就会更加容易热爱学习这件事。

第六个发现是关于身体的发展。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发现,他们从来没有做任何事去改善孩子的身体状况,但是孩子们的健康状况都很好。

孩子能够玩起来本身就是很好的锻炼。孩子的运动量肯定比我们大人大。另外就是健康的心理因素,孩子心情愉快、不压抑,身体状况也会好很多。而反过来,很多疾病的诱因是孩子经常被父母训斥,压力很大,这种心理上所受到的摧残会导致发烧,免疫力下降。

以上六个发现,对我们做好父母的工作以及老师去做好老师的工作,都会有很多的启发。

帮助孩子正常化

这里提到的不正常,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大家千万不要套用到歧视上面去,正常和不正常对应的是理想化和不够理想。

蒙台梭利提到了一个词——皈依,是因为很多孩子已经偏离正常很远了,但是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使他们回到正常的状态。

有一群墨西拿地震后幸存的孤儿,他们丧失了亲人,也没有家园。刚到儿童之家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是不正常的,晚上常常大声地叫喊和哭泣。

老师们带他们学习良好的行为举止,比如教他们学习像王子一样用餐,像最好的侍从一样端菜,让这些孩子逐渐从震后的伤痛中恢复过来。他们又重新开始欢笑,重新开始跟别的孩子一起玩,这就是一个正常化的过程。

还有一种不正常的状态是什么?儿童之家有的时候会有一些富家子弟,他们总不在状态,对什么都无所谓,觉得什么都不好玩。一个孩子对各种各样的东西丧失了兴趣,因为他的生活条件太优越了,他在家里有太多人愿意替他打理各种各样的事,所以有了这样的状况。

老师和家长们给了这些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相信孩子能够回归正常化,绝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还跟孩子自身的调节能力有关系。这些富人家的孩子在这儿待了几天以后,慢慢地开始探索,开始玩简单的玩具,也开始专注于发现他们想要发现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正常化的过程,也叫作“皈依”。

如果大人用了很多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会导致孩子出现以下不正常的行为。

第一个不正常的状态叫作“神游”。

神游就是孩子不那么专注,做任何事都不投入,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的时候会看别的地方。

我小时候的数学老师跟我妈妈说:“樊登上课的时候,眼睛像个小老虎一样。”我放了学不复习——只是做作业。但是,我上课的时候特别认真地盯着老师。

嘟嘟现在学习成绩也好,我问他怎么把分数考这么高。他说:“我有一个办法。”我说:“什么办法?”他说:“我上课的时候盯着老师,认真地听他说什么,这样下课玩就可以了。”

孩子的专注度尤为重要。有一个孩子被老师反映上课从来不认真听讲,成绩一塌糊涂。我就问是怎么回事,一了解才发现,他爸爸妈妈老吵架。当家庭充满暴力情绪的时候,很多争执让孩子觉得恐惧,他的注意力是没法集中的。

还有一个造成神游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多数人迷信孩子的童年与玩具紧密相连。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让孩子拥有太多玩具。

第二个不正常的状态是障碍。

过早地给孩子进行过度教育的家庭,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的成绩变得越来越糟糕。因为你给他造成了学习的障碍,你没有让他按照他的节奏去探索这个世界,而是给他灌输得过多,让他产生了逆反心理或者是傲慢心理,使他不觉得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学的。

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学数学,等到他上一年级后,发现这些内容自己都会,就开始不屑于学习这些,最后的结果就是听到数学就烦,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当障碍产生后,再想扭转孩子,让他重建对探索和学习的乐趣,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第三个不正常的状态是依附。

有的孩子总是黏着爸妈,他放弃自己活动,只想和父母在一起。其实,孩子是很喜欢自己玩的,也会玩得很开心。

在我家,虽然我们也陪嘟嘟玩,但嘟嘟经常自己一个人玩半天。他最好的伙伴是想象力,他拿着玩具想象它们怎么打,发生了什么故事。我小时候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想象。

一个孩子如果放弃了自己活动,凡事都依赖大人,他长大了会懒散,不觉得自己有责任感,认为这一切都应该跟父母有关。

第四个不正常的状态是占有欲。

如果一个人占有的东西并不是自己需要的,他的发展就失去了平衡。

第五个不正常的状态是权力欲。

权力欲就是孩子命令大人买这个、买那个,通过大人来获取更多的东西。

很多家长特别喜欢满足孩子的需要,甚至没有底线地满足。最后,孩子发现指挥大人很容易,而且常常指挥大人做成一些事比自己做要容易得多,他就放弃了自己去努力和探索。

大家要小心,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去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什么事都让他通过大人来实现。

第六个不正常的状态是自卑。

自卑来自苛责。家里来客人,客人失手打翻了一个杯子,你会说:“没关系,不要紧,杯子也不贵,是我上次旅游的时候顺手买的……”你这样说,想让客人不要有愧疚感。但孩子打碎了一个杯子,你会说:“多好的一个杯子被打碎了,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当孩子观察到你对他和对别人的态度不一样时,孩子的自卑心理就逐渐产生了。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比对普通人高,甚至对孩子的要求比对自己都高!这样的孩子,容易在长大后有自卑的特征。他不会有足够的自信,会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去做各种各样的事,因为他就是在被不断批评中长大的。

此外,不正常的状态还有恐惧和说谎。

想回归正常,我们就应认识到以下两点。第一,要靠外部的努力。老师和家长要能够遵从孩子的节奏,允许孩子不断地探索,给他创造一个探索和学习的环境,让孩子通过探索来完善自己的人格。第二,要靠孩子自身的调节。如果家长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和节奏,孩子很快就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很多家长难以做到尊重孩子,包括孩子和父母的冲突,这主要来自家长的主导本能和工作本能。

主导本能是孩子想有他的话语权,希望自己主导一生,但父母总把孩子视作“私有财产”。当父母用这样的态度来与孩子进行沟通并实行控制时,双方在控制权上就产生了争执,导致很多家长不会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

工作本能是重要矛盾的分歧点。如果一个人长大成人很不容易,到了养家糊口的时候,他会把工作视作一种负担,不想让孩子天天工作,觉得休息是最好的,会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其办法就是一切亲力亲为,想让孩子过得舒服,因为他根本不认为工作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但是,孩子的工作本能是通过工作来认识世界的。比如说,他扣扣子、背书包上学、洗碗、帮着妈妈布置餐台等,这些是孩子在探索和学习、完善自己的过程。

孩子帮大人做一些事,他会特别愉快。樊登读书很多授权点有时候需要我拍会场播放的视频,我都找嘟嘟帮我拍。家里有其他人,我也不用他们帮忙。我对嘟嘟说:“嘟嘟,你来帮爸爸拍个视频。”他说:“我行吗?”我说:“你当然可以,没问题,你拍照拍得那么好。”于是,我看到了孩子拍个视频有多认真。比如,他会找一个角度,说:“爸爸,我先拍个照片,你看看这个角度行不行,我再拍。”他是很认真地在参与大人的工作。

如果大人把这个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差事,对孩子说“你给我拍这个视频,我给你10块钱”,这立刻就变成了以成人的逻辑去破坏孩子的世界。

孩子在主动性很高的时候,会在参与这个劳动的过程中感到愉快和好玩。大人活得太累,把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苦差事,就不会正确引导孩子。我们对孩子说的“你快点儿”和“我帮你做”,使得孩子没法通过工作来认识世界。

如果我们能够真的重新认识工作,领会工作本身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修炼、不断精进的过程,就会更加尊重孩子的天性。

了解了主导本能和工作本能后,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学习的规律,让他可以重复地做一些事情,让他可以参与到很多家庭工作中,去探索这个世界;对他保持足够的尊重,把他当作大人一样对待,跟他对话。这时候,父母会发现孩子完全可以成长得非常阳光、健康、开朗。

最后引用这本书里的话,跟大家共勉:“所有的父母都具有一个伟大的使命。他们是唯一能够和必须拯救自己孩子的人,因为他们具有在社会中组织起来的力量,并能在共同生活的实践中采取行动。他们必须意识到自然界托付给他们使命的意义,这个使命使他们超越社会,并使他们能够支配所有的物质环境,因为他们的手中确实掌握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掌握着人类的未来,希望我们珍惜自己手中的权力,让孩子成长为自己本来的样子。 M0FTzRjhz4E1g/tPpEyOyzNemlIarxKX1kxRe+A8ZOpyGj+a5uC709BCzlcOaH4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