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让我们更懂孩子的心

很多朋友向我咨询:“我的孩子性格特别内向,该怎么办?”还有人说:“我自己性格内向,我的孩子也内向,我特别不希望他这样。”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对内向这么排斥。

那么,内向和外向是存在的吗?会不会是我们大脑想象出来的一种感觉?因为所有人在某些时刻都可能觉得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我觉得自己是个内向的人,可别人说樊老师肯定是外向性格。

内向跟外向到底有没有准确的界定?《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的作者兰妮博士是美国当代重要的内向性格研究专家,她阅读了数千份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材料,还采访了数百位内向的人,发现内向和外向的概念的确是存在的。

只不过,内向和外向不总是非此即彼,很多人同时拥有内向和外向两种气质。

为什么内向的人不喜欢自己的性格,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内向?这个很长时间以来的误解,来自20世纪所谓最伟大的三个心理学家之间的纷争,这三个人是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

荣格、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本来在心理领域一起进行合作研究,后来三个人不再和睦,最有影响力的弗洛伊德对另外两个人愤愤不平。因为荣格和阿德勒都是内向的人,弗洛伊德便开始贬低内向性格,把内向定义为“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等。

今天,我们很多家长都为孩子的内向担忧,都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非得把内向的孩子推到台前去演讲。如果不会演讲,必须练,非得让一个内向的人变成看似活泼、外向的人,这种教育方法会带来特别多的伤害和错误。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让我们学习到,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内向的,我们应该帮助他发挥内向的优点,而不是试图把他改变成外向的人。

判断内向与外向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是外向还是内向最重要的标志,是要看他获取、消耗、保存能量的方式:外向的人越玩越带劲儿,人越多越开心,只要热闹就会觉得充满了能量;内向的人在人多的环境下会觉得越来越累,需要自己在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休息一下,才能够逐渐补充上能量。

外向的人所获得的信息和能量,主要来自社交,来自与他人的互动;内向的人是来自安静,来自独处。

一个人到底是不是内向型,有如下问题可以引导和验证:参加完刺激性活动后浑身是劲儿,还是在大多数时间里借由安静的思考来恢复精力?

如果孩子在压力面前表现出退缩,他很有可能是偏内向的。反之,如果孩子精力充沛,总想到外面去玩,不管有没有人和他一起,他就很有可能是外向的。

从成人的角度分析,在一个人休闲的时候,他是想拿起手机叫朋友来玩,还是想自己静静地看会儿书或者是散散步,这是内向和外向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内向与外向也大为不同。

多巴胺作用于交感神经。醒着的时候,交感神经控制我们的行为;休息的时候,就切换到了副交感神经。

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的区别在于:内向的人更多地使用能够让自己减速和休息的副交感神经,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外向的人更多地使用能够让自己加速和战斗的交感神经系统,神经递质是多巴胺。

又如大脑的区别,人类的大脑有四个主要的功能区域,相互独立、彼此配合,分别为:大脑前叶、大脑后叶、左脑、右脑。

从大脑前叶和大脑后叶的区别来看,内向孩子的大脑前叶更加活跃,外向孩子的大脑后叶更加活跃。

在左脑、右脑之间,每个孩子都有占优势的一部分:内向的孩子,左脑占优势,更有逻辑性,更注重思考;外向的孩子,更爱玩、爱交朋友。

外向的孩子善于表达、社交,与很多人混得很熟,因为他的知觉和情感系统比较发达。

我在教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发现了孩子之间的不同。小朋友学说话有两种学习方式:有的小朋友说一个字后再说一个字,说很多不连贯的话;有的小朋友则总是说连贯的话。我儿子如果没有把一句话组织得非常完整,他就不说话。他喜欢想,想半天后,如果说不准,就停下来又想半天,一直到大脑里组织出一句完整的话后,他才会全部说出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

我判断他有点儿偏内向。

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事情是,他上幼儿园时,有一次过生日,我们把小朋友都请到家里来玩。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把我们家闹翻天了。嘟嘟一个人跑到房间里哭了,他说:“他们为什么还不走?他们太闹了,我受不了。”

这让我们看到内向和外向的不同,当然,没有所谓的优劣。

对内向孩子的理解与爱

兰妮博士致力于研究内向,她分析内向有如下优势: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懂得停下来品味生活,热爱学习,善于创造性思维,擅长艺术创作,情商高,精通谈话,乐于自处,谦虚,容易养成健康的习惯,是好公民,珍惜长期的友谊。

我觉得这提醒我们意识到内向的人有很多优点。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同样的优势,外向的人身上也会有。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外向的人看起来会更容易适应,人和人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多,内向的人看起来似乎要慢一点儿。这就需要家长帮孩子创造一个“耐寒区”,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确保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密切。家长不会强迫孩子成为一个他不愿意成为的人,不会因为孩子总躲在人身后而忧心和焦虑,而是知道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第二,要教他行事符合自己的气质。帮孩子分析“哈利·波特”系列书中的人物角色:有人特别外向,爱开玩笑,经常组织大家聚会,甚至会为了团队牺牲;还有人不爱说话,性格内敛。但是,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气质去生活。

第三,与孩子建立一种灵活的关系,努力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潜能。如果才能受到鼓励,孩子就能充分发挥潜能。

第四,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恢复精力的场所。这样,孩子需要安静时,就能够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了。

以上可以帮助孩子创造“耐寒区”。家长不要总讲道理,因为内向的孩子本身就容易思虑过度,太多的道理会让他变得非常焦虑;也不要总反驳孩子,不要跟孩子展开大量辩论,更不要轻视或者忽视他的需求和感觉。

家长要做的事是承认他的感受,跟他换位思考。今天处理不了的问题,可以约孩子下次再做。如果给孩子造成了伤害,应该向他表示歉意。

理解内向的孩子,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家长要减少孩子的内疚感和耻辱感,在一定程度之内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行为。如果内疚感和耻辱感过多,则造成伤害,导致孩子的行为扭曲或者深度自卑,以及自尊水平大幅下降。

家长纠正内向孩子的错误时,稍微说一下就好了。比如,孩子在家里练吉他,吵得你睡不着觉。如果是一个内向的孩子的话,你可以跟他说“妈妈真的有点儿头疼,我希望能够安静一下”,说这一句就好。如果要想阻止一个外向的孩子,可能真的需要父母花很大的力气,因为孩子能量很强,停不下来。

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我带着嘟嘟去博物馆,那时候他三四岁,很爱跑。我发现他影响到了别人,只需要看着他说:“嘘。”就做这一个动作,他就立刻非常认真地看着我点点头,安安静静地跟在我后边。

在对内向孩子的看护和饮食调配上,也跟对待外向的孩子不同。

内向的孩子不喜欢变化的环境,家长突然把他带到一个特别嘈杂的宴会,他会特别不舒服,所以在变化之前,要提前明确地告知孩子。比如说:“今天晚上,咱们要参加一个活动,大概需要一个小时,活动的安排是这样的……”家长要尽量多地让孩子参与到对这个活动的预判和想象中。活动之中,要多去观察孩子是不是累了,是否需要安静或者需要大人陪伴。

家长不要逼着孩子吃东西。我太太小时候被迫吃了她不愿意吃的食物,到现在,她一想到这个食物,依然无法接受。家长不要在食物问题上和孩子较劲儿,世界上的食物种类那么多,少吃一两样,根本不是什么严重的事。

家长因为这件事发脾气,其实对身体不好,对心理也不好。所以,内向的孩子可能会挑食,家长应避免强迫孩子吃东西。

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睡眠时间。内向的孩子很需要在睡眠中吸取能量,也普遍需要一个安慰物——小被子、小毯子等,或者是揪着妈妈的衣角入睡。

作者请内向孩子的父母谨记,对于一个明显羞怯和不自信的内向孩子来说,严厉的对待——包括过分严厉的管教——必然会失败。这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内向的孩子变得不与他人交流,极其内向的孩子甚至变得孤僻,他放弃自己的能力,说反正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内疚感爆棚;另一种可能是叛逆,他去做很多出格的事,成为反面教材。

享受孩子独特的气质

家庭成员的性格是有很大差异性的,不是内向的家长一定会生出内向的孩子。即便同一对夫妻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的性格也都不同。

不同并非缺陷,家长千万不要把内向孩子和外向孩子去错误比较,这会给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心理负担。关键词是享受。无论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家长都要享受引导这个孩子长大的过程,要珍惜家里的每一个人。

对家庭里的内向孩子来说,家长要让孩子多帮忙,让孩子分担一些家务,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为这个家所做的贡献,他会觉得非常开心。家长还可以跟孩子讨论某一个问题,征求他的意见。

在我家,我可以和嘟嘟聊起家庭存款的事项,邀请他参与家庭的经济管理。他从中了解了钱是怎么赚来的,应该如何分配。甚至连家中老人生病住院了,我都会告知他,让孩子参与到整个家庭的活动中。这促使他建立了责任感和自信心,他知道自己在家庭中很受重视。

还有,可以和孩子讨论另一个孩子的问题。比如,妹妹不愿意去幼儿园,父母就可以和哥哥探讨,大家怎么做可以帮助妹妹,这也会让哥哥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

当然,还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家长跟孩子讲一讲自己小时候发生过什么事,孩子会特别乐意听。在我的记忆里,关于我父母年轻时的故事都是我小时候听的,这几十年他们都没有再说过这些事。我父母在我出生前的经历,在我脑海中是一幅一幅的画面。因为这是一个大系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生命跟一个更大的系统连接在了一起,这样宏大的感觉对所有的孩子来说都会是件礼物。

这本书中特别关爱面临父母离婚的内向孩子,因为孩子有一个共通的特性,就是自我归因,他会觉得父母离婚是自己造成的。

当然,离婚是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权利,但是在离婚的时候,怎样能够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呢?我认为要着重讲一下离婚的情况下,怎样能够给予孩子稳定感。

第一,不要让内向的孩子被迫夹在你和配偶之间,非得让他认同你们当中某一个人的感受。实际上,孩子认同的是父母两个人,他忠于两个人。

第二,你要理解内向孩子需要时间接受这个变化。在与前夫(前妻)的争执中,表现得姿态高一些,他长大以后会因此更尊重你。孩子虽然不说什么,但他都看在眼里。如果两个人为了一点儿财产撕破脸,天天争吵,会给孩子心里留下很深的阴影。

第三,可以与孩子讨论离婚这件事,在孩子的年龄稍微大一点儿,确保孩子不会认为父母离异是他的错的时候。

第四,询问孩子的感受和烦恼,确定问题所在。要告诉孩子,如果他不高兴的话,就要讲出来。

第五,尽量保持每天的生活规律。内向的孩子不喜欢变动,在两个家之间频繁改变生活,会给他造成压力。

第六,用带有卡通贴纸(针对年纪小的孩子)或附有便条的日历来为孩子标明近期的安排,包括旅行、学校活动、预约就诊,以及其他一些父母双方都应该掌握的信息。

第七,告诉孩子,虽然你知道他希望父母复合,但这是不可能的。否则,孩子心中永远有期待,总在给父母创造机会,甚至他会装病,需要爸爸妈妈一起来照顾他。如果之后确认父母不能复合,孩子会更加难过。

第八,不要叫内向的孩子监视你的前妻或者前夫。

第九,提醒孩子,每个人早晚都会适应变化,一切都会好起来。

我还建议,在家庭中带孩子的老人要深入地了解孩子。多一个人爱孩子,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要让老人学习理解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不能真的希望孩子长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模板,对孩子提不适当的要求。

有一次,我见到一位奶奶批评孙女玩滑梯,奶奶好凶,对着孩子大骂。我观察到小女孩完全无动于衷,像根本听不见奶奶的声音一样,接着玩滑梯,面无表情。实际上,双方都很痛苦:小女孩已经开始学会麻木了,而奶奶已经陷入了习惯性批评。

家长的学习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事。

内向的孩子上学的时候,家长需要跟老师有更多的互动,可以单独与老师沟通,让老师把学校的纪律准确、明确地告诉孩子。

家长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让孩子能够深度交友。内向的孩子交朋友跟外向的孩子不一样,就是他不会马上和很多人突然变得很熟。但是内向的孩子一旦跟某个人成为好朋友以后,他会非常珍惜,两个人会成为一辈子慢慢走下去的“发小”。

家长还要多留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内向的孩子有时候会在学校里被人欺负,因为外向的孩子更容易找到伙伴,更容易适应一个团体,内向的孩子则不同。比如《硅谷钢铁侠》里改变世界的埃隆·马斯克,他小时候总被人欺负,思考问题时极其深入,爱读《大英百科全书》。

内向孩子的父母要和老师多沟通,请老师及时反馈,更好地呵护孩子。

帮助挖掘孩子的潜质

第一,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自己的节奏。

当他慢慢找到了节奏感,发现自己就算比别人慢一点儿,也能够把事做得很好时,他就有了自信。

这份自信是来自他对节奏感的把握。

第二,要给他足够宽松和包容的环境。

生活中大量的悲剧都来自家长有着非常不切实际的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长成别人家的孩子。这样,问题就来了。事实上,就算你的孩子在某个时刻长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你还会继续希望他改变,他如果再怎么怎么样一点儿就更好了。很少有人说“我的孩子现在已经最好了,我已经非常满意了”。懂得满足太难了,这源于家长内心不断涌动的焦虑情绪。

要把满足家长的自尊心、满足家长的对比欲望、满足家长焦虑情绪的这些东西,改成沉浸式的、漫步式的教育。沉浸式、漫步式的教育是宽松、包容,是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让孩子知道这件事应该怎么做,给他创造更多自己思考的机会。所以,慢慢地,孩子真的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第三,要了解内向孩子的课堂陷阱。

嘈杂的环境对内向孩子来说是一个陷阱。我曾经制作过一个纪录片,叫《世界的孩子》。我们去看了美国的很多学校,学校的风格完全不一样,有的学校会给孩子独立的时间和空间,有的学校总是那么热闹,适合那些外向的、愿意排名的、愿意跟别人比拼的孩子。所以,家长帮孩子选学校的时候,要看这个学校是否适合内向的孩子发展自己。

误解也会伤害到内向的孩子。有的老师对内向的孩子缺乏理解,觉得内向的孩子不容易接近、叛逆、不合群、自私自利、不善于沟通等。

第四,要多关注内向的孩子。

比如,大家的节奏和内向的孩子并不同,久而久之,他们得到的关注就更少了。

从交友方面来说,内向的孩子希望长期地、深入地交流,但在过程中有可能遇到挫折,因为他们对于友谊的质量要求很高。

内向的孩子容易面临欺凌,家长要学会观察。例如,孩子有如下表现:

长期心情低落,或者异常烦躁;

在校期间,经常发生异常状况;

总是丢东西或者衣服总是有破损;

没吃东西,经常饿着肚子;

做噩梦或者尿床;

身上有原因不明的擦伤或者淤青;

经常生病;

……

这些状况,孩子虽然没有讲,或者在情绪上没有过多反应,但都有可能是他在学校里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父母要安慰他,可以告诉他有的孩子脾气不好,就是非常讨厌,或者说“我知道你伤心了,但是事情已经过去了”;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说“你为什么不打回去,你怎么没有自己的办法”。孩子被别人欺负了以后,父母不要再去责怪他,再去责怪他就是进一步欺负他。

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行动来帮助孩子。

第一,要给孩子做榜样。那些在家里目睹暴力和攻击的孩子,很有可能会成为施暴者或者受害者。

如果父母在家里用言语辱骂或者讽刺孩子,孩子习惯了这种角色,到学校他可能会扮演这样被欺负的角色。

第二,向孩子说明,单凭自己的力量也许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那些坏孩子,最有威慑力的还是大人。必要时,被欺负的孩子应尽快去寻求大人的帮助,无论是找老师还是找家长。

兰妮博士还提出,家长可以做的防备工作如下。

让孩子学会辨认谁是恃强凌弱的“坏孩子”。凡是那种喜欢挑衅、戏弄、威胁他人的人,要远离他们,因为他们很有可能是欺负人的“坏孩子”。

跟孩子说,有些“坏孩子”喜欢欺负人,所以没必要对每个人都友好。任何欺凌行为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只要发生就要告诉大人。

跟孩子说有些欺凌是因为嫉妒,你的成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当孩子表现得很好,如某门成绩非常棒、得了奖的时候,那些嫉妒的人有可能会欺负他。

建议孩子交一两个好朋友。向孩子描述好朋友会如何相处。那些欺负你的人只不过是想居高临下,而不是想成为你的好朋友。

告诉孩子不要理会那些“坏孩子”的粗鲁语言、表情和手势,以免伤害自尊。

告诉孩子躲开欺负别人的孩子。如果有人欺负他,他可以去警察局或者其他有大人的场所寻求帮助。

让孩子学习空手道或者参加其他自我防卫的培训班,逐渐建立自信。受过这些体育训练的孩子,通常走得稳、坐得直,看上去自信。敢于直视挑衅者眼睛的孩子,不大容易成为“坏孩子”的欺凌目标。

在家里,通过角色扮演来练习被欺凌的时候应该怎样应对。父母要让孩子能够直视对方的眼睛,同时坚定地说“走开”“放手,不然我就要告诉老师了”;告诉孩子不要不敢喊叫,不要怕。

如果孩子受到欺凌,要把这件事告诉校长,因为学校一般都会有专门的处理办法。

告诉孩子被人欺凌的时候,到公众场所去,这样有助于灭掉“坏孩子”的嚣张气焰。

还要告诉孩子,被惊吓到了没有关系,只是一定不要当着欺凌者的面哭,最好是安静地走开。

在孩子回家的路上,或者等他下公共汽车以后陪陪他,和他愉快地聊天,“坏孩子”不会欺凌经常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

有时候,孩子在学校里经历的这些事情真的是出人意料。我们应该下足够的功夫,来帮助容易被欺负的内向孩子。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把内向的孩子所需要的方方面面讲得很清楚。内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核心是爱,是时间。

你要拿出时间来陪伴他,因为“爱”不是一个空泛的词。有时间才能够表达爱,你要用更多的时间关注他,给他信任、稳定、信心,适应他的慢节奏,给他鼓励和快乐。 wY6hys1R8iA3D9aC6vYJnimttB+rItqVY3P0RFg1Cr8jZiJjpys6Mt0FxLNXkPt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