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智能配电技术发展中的难点

我国智能配电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目前配电领域最活跃、最具潜力的领域,同时也是基础最薄弱、最需要持续投入的领域。随着运行经验的不断积累,技术也得到不断优化提升,今后为了满足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及优质服务的要求,实现分布式电源、集中与分布式储能装置的友好接入,需要依靠新技术、新装备,重点对配电网逐步进行升级换代,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配电系统的价值和效率。

2.3.1 应用推广

1.配电网存量大,升级转型缓慢

我国配电网覆盖面积大、设备规模总量大,发展变化速度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量测覆盖率不足,设施设备标准化程度不高,配电网一线运维管理人员与配电网增速不匹配。现有监测管控手段和资源配置能力不足,无法满足配电网快速变化的需求。例如,配电自动化系统已经实现了全面覆盖,但由于优化网架结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很多网架结构还不满足转供或隔离要求,致使无法完全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优势。

2.新型配电系统发展快,新技术有待验证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战略的提出,分布式新能源、储能装置、充电桩的大规模接入,将给现有配电网带来巨大的冲击。传统与现有的新技术将面临无法适应新型配电系统的挑战,同时,最新研发的基于新型配电系统运行场景的各类新技术,也缺乏实际运行工况的验证与考核。

2.3.2 产业生态

1.核心芯片国产化率低

目前在传感芯片、存储芯片、数模转换器、485接口、PHY芯片、电源芯片等方向,仍然以国外产品为主,国产化率较低,亟须提升国产化芯片的覆盖率,全面实现配电网装备核心芯片国产化。

2.数字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设备监控能力需进一步完善,配电站(房)消防、动力环境、网关等辅助设备的信息实时监控未能实现规模化接入,设备监控信息接入仍需加速研发。配电自动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配电自动化设备尚未取得完善资质及报告。装备智能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装备研究程度不够深入,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电力电子技术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设备厂家繁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配电网设备厂家繁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标准化实现难度较大,实现功能一致性比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给运维带来困难。现在的市场,不再只是企业之间竞争,更是产业融合的较量,随着各种企业不断跨界联合,形成各自的商业生态模式,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成为超越竞争的更高商业模式,并且已经成为各种企业在未来市场中的发展目标。行业低价竞争激烈,厂家为生存只能一再降低成本,导致产品仅仅只是满足最低门槛,而非真正保持技术创新或领先。同样,产品的价值与价格之间的评价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不利于电网企业及生产制造企业的良性发展。

2.3.3 技术标准

1.建设智能配电技术标准体系

现有智能配电技术标准发展难以满足配电网新技术发展要求,为了更好地支撑智能配电技术创新需求,依据标准先行的原则,亟须开展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标准体系路线图,支撑和服务智能配电技术创新发展。

通过梳理、完善智能配电技术标准体系,识别智能配电领域关键标准制定(修订)需求,不仅可提升智能配电技术关键标准的适用性,加快标准化工作进度,支撑标准的推广应用,引导标准化工作有序开展,还可有效保证配电网与电力系统、电力用户的互操作性,为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配电网建设单位提供技术指导,推动智能配电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同时,智能配电技术标准的发展需紧跟业务需求与技术发展,不断进行体系的优化、完善、更新和维护,持续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重点研制基础共性和核心关键技术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明确智能配电技术标准研制方向

互联互通等通信方面的标准制定存在疏漏,扩展性受限,导致各厂家间不能无缝连接,现场联调工作量大,标准制定存在个别厂家引导的倾向性,不利于技术发展。

标准制定的可检测性不足,有相当部分技术指标在检测过程中难以实现,或实现过于复杂,成本高。部分要求在产品实际应用中用处不大,只是为了可检测性而额外提出的要求。

智能配电技术标准的确立严重依赖于技术演进路径,先到者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后来者提出的技术方向会构成阻碍。同时,为了及时规范产品,部分标准规范在产品试点上市初期,甚至未开发时即展开标准制定,虽然对标准化有积极推动作用,但也限制了产品的自我进化发展,限制了技术进步与创新。此外,由于标准制定存在滞后性,当前技术标准版本更新周期较长,标准的同期版本明显落后于技术演进速度,造成标准不能适应新技术、新产品的矛盾也逐渐变得突出。 xIv3IMF97rGWcv3ppTuxzLddSt88tCqwhnfoJmAXk3Ef+8/r8mRS1g2K6lZpEMl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