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地藏经法研究》说:“第四品叫‘阎浮众生业感品’,上一品叫业缘,这一品业感。众生沉沦于业苦,这正是佛菩萨悲愿所由发也。因为众生苦嘛,所以佛菩萨才发愿度众生苦。这一品是说地藏菩萨累劫大愿,就是不是一次、一劫,而是累劫都发大愿。地藏菩萨发愿都是为众生的业感,所以这一品叫‘阎浮众生业感品’,以众生的业感为起点。”
《演孝疏》说:“梵语阎浮提,此土无物相当,不能翻。树名,此树枝叶花果,深秋落地,泥土变成胜金、翻阎浮檀金。南赡部洲,依树立名,故云阎浮。众生者,通指九界,别当六道造业之众生。业者,有善恶漏业,不善不恶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亦应通指九界,别在三有。感者,心因造招也,心念注意所缘之事为感,心业作就名应。前品由惑而奋业,此品因业以感果,是云业感品第四也。”
“阎浮提”是梵语,又作“赡部”,树名,我国没有此树,所以没法翻译,就音译了。“提”是洲的意思。印度为阎浮树茂盛之地,故得阎浮提之名,又名赡部洲,后佛经则称整个娑婆世界(人类世界)为阎浮提或赡部洲,因居世界之南,故又称南阎浮提或南赡部洲。阎浮这种树很神奇,传说此树枝叶花果在深秋落地,泥土变成很好的金子,译为阎浮檀金。又传说流于此树林间之诸河多含沙金,故称为阎浮檀金。
众生就是未成佛的一切有情,包括九界,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另外又说成是六道造业的众生。
业是“造作”“行为”的意思。众生的善恶行为招感苦乐不同的结果,故叫善恶漏业。漏,烦恼的意思,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所以离开分别心,则无所谓善恶了,不但不会作恶,而且做善也不企图获得善报,其心遍一切时空,以这种心所作的业则是“不善不恶无漏业”。以参禅的境界来说,则非漏非无漏业。离开相对的境界就进入绝对的本体。
针对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或者九界众生来说,此“业”为因,能招感苦乐染净之果。六道众生心不净,所以感招不净的世界,菩萨心净,所以感招净土。佛教认为一切万法无不基于因果之法,不仅众生之种种苦乐果报,其依报──世界之净秽等,亦悉由业所感。
本章地藏菩萨举例分析人间众生不同业因感招不同之果,告诉人们因地修善,才能免除未来各种不同的痛苦。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来威神力故,遍百千万亿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业报众生。若非如来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变化。我今又蒙佛付嘱,至阿逸多 [1] 成佛已来,六道众生,遣令度脱。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 [2] 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 [3] ,暂无休息,动经尘劫 [4] ,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以是等辈,吾当忧念。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定自在王 [5] ,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萨累劫已来,各发何愿?今蒙世尊,殷勤赞叹。唯愿世尊,略而说之。”
尔时,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萨:“谛听 [6] !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劫,尔时有佛,号一切智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7] ,其佛寿命六万劫。未出家时,为小国王,与一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 [8] ,饶益众生。其邻国内,所有人民多造众恶。二王议计,广设方便。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
佛告定自在王菩萨:“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复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如来,其佛寿命四十劫。像法 [9] 之中,有一罗汉 [10] ,福度众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设食供养。
“罗汉问之:‘欲愿何等?’
“光目答言:‘我以母亡之日,资福救拔,未知我母生处何趣?’
“罗汉愍之,为入定 [11] 观,见光目女母堕在恶趣,受极大苦。
“罗汉问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业?今在恶趣,受极大苦。’
“光目答言:‘我母所习,唯好食噉 [12] 鱼鳖之属。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噉。计其命数,千万复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罗汉愍之,为作方便,劝光目言:‘汝可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形像,存亡获报。’
“光目闻已,即舍所爱,寻画佛像,而供养之。复恭敬心,悲泣瞻礼。忽于夜后,梦见佛身金色晃耀,如须弥山 [13] ,放大光明。
“而告光目:‘汝母不久,当生汝家,才觉饥寒,即当言说。’
“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
“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死业缘,果报自受,吾是汝母,久处暗冥,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蒙汝福力,方得受生。为下贱人,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
“光目闻说,知母无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业,堕于恶道?’
“婢子答言:‘以杀害毁骂二业受报。若非蒙福,救拔吾难,以是业故,未合解脱。’
“光目问言:‘地狱罪报,其事云何?’
“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称说,百千岁中,卒白难竟。’
“光目闻已,啼泪号泣,而白空界:‘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及历恶道。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涂,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发誓愿已,具闻清净莲华目如来而告之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为母发如是大愿。吾观汝母,十三岁毕,舍此报已,生为梵志 [14] ,寿年百岁。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成佛果,广度人天,数如恒河沙。’”
佛告定自在王:“尔时罗汉福度光目者,即无尽意菩萨 [15] 是。光目母者,即解脱菩萨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萨是。过去久远劫中,如是慈愍发恒河沙愿,广度众生。
“未来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恶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语者,两舌 [16] 恶口 [17] 者,毁谤大乘 [18] 者,如是诸业众生,必堕恶趣 [19] 。若遇善知识 [20] ,劝令一弹指间归依 [21] 地藏菩萨,是诸众生,即得解脱三恶道报。
“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如是奉事者,未来百千万亿劫中,常在诸天受胜妙乐。若天福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常为帝王,能忆宿命因果本末。
“定自在王,如是地藏菩萨,有如此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广利众生,汝等诸菩萨,当记是经,广宣流布。”
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愿不有虑。我等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必能承佛威神,广演是经于阎浮提,利益众生。”
定自在王菩萨白世尊已,合掌恭敬,作礼而退。
尔时,四方天王 [22] 俱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萨于久远劫来,发如是大愿,云何至今犹度未绝、更发广大誓言?唯愿世尊,为我等说。”
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吾今为汝,及未来现在天人众等,广利益故,说地藏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内,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脱一切罪苦众生方便之事。”
四天王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萨久远劫来,迄至于今,度脱众生,犹未毕愿。慈愍此世罪苦众生,复观未来无量劫中,因蔓不断,以是之故,又发重愿。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
“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 [23] 。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 [24] 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瞋恚者,说丑陋癃残 [25] 报。若遇悭悋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若遇畋 [26] 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 [27] 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瘖痖 [28] 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 [29] 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 [30] 报。若遇吾我贡高 [31] 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 [32] 受生报。
“如是等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今麁(见第三章注释)略说。如是等阎浮提众生,业感差别,地藏菩萨百千方便,而教化之。是诸众生,先受如是等报,后堕地狱,动经劫数,无有出期。是故汝等,护人护国,无令是诸众业,迷惑众生。”
四天王闻已,涕泪悲叹,合掌而退。
[1]阿逸多:梵语。译为无能胜、最胜。是弥勒菩萨之字。维摩经什注说:“弥勒,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慈恩之阿弥陀经疏曰:“阿逸多菩萨者,依新译称赞净土经,翻为无能胜,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但又有说法阿逸多不是弥勒菩萨,另外还有一人。此处指弥勒菩萨。
[2]性识:众生之根性心识。
[3]五道: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及天道,另加阿修罗道则为六道。因为阿修罗一道,摄于天、人、畜生、饿鬼之中。梵语阿修罗,译为无端正。
[4]尘劫:又称尘点劫。尘,指微尘;劫,为极大之时限。尘点劫,为譬喻时间甚长久远之词。略称尘劫。《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说“三千尘点劫”,谓大通智胜如来之入灭,系久远以前之事。譬如将三千大千世界磨为微尘,东方经过千国土,方掉落一微尘;再经过千国土,掉落第二微尘;待全部微尘落尽,而所经之国土皆悉碎为微尘。如是之一微尘为一劫,即有三千尘点劫。
[5]定自在王:因摄心入定,得大自在,故名。
[6]谛听:闻他人读诵解说一切经法,深生爱乐,而专心审听。谛听:注意地听,仔细听。
[7]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的名号。如来: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应供:应受人天之供养。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明行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善逝: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无上士: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天人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世尊: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8]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9]像法:正像末三时之一,像者相似,在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代,其后一千年间所行之法,与正法相似而非正法,故名像法时代。
[10]罗汉:梵语。简称罗汉,全称阿罗汉。有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
[11]入定:入于禅定,一心不乱,入安定不动之精神状态。因禅定而有神通(五眼六通),故能看到光目女子母亲死后去向。
[12]食噉(dàn):吃。
[13]须弥山:梵语。译为妙高山,因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碱(jiǎn,盐味)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碱海的四方。
[14]梵志:音译婆罗门、梵士;意译净裔、净行。又称净行者、净行梵志。婆罗门志求住无垢清净得生梵天,故有此称。《玄应音义》卷十八载,婆罗门应作婆罗贺磨拏,意指承习梵天之法者。自称由梵天之口而生,为四姓中之最殊胜者,故独取梵之名。
[15]无尽意菩萨: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他于法会上取颈上璎珞与观音菩萨,以示供养观音菩萨的伟大功德。《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内,叙述此菩萨为使舍利弗见不眴世界之普贤如来,而入佛土三昧,合掌遥礼彼佛,散微妙华供养之。该华至普贤如来世界,彼国诸菩萨见之,皆乐欲见娑婆世界释迦文佛及大众,普贤菩萨遂放大光明而照娑婆世界,令该国诸菩萨悉能遥见此土。关于无尽意之名称,该经云:一切诸法之因缘果报名为无尽意。一切诸法不可尽,意即发菩提心不可尽乃至方便无尽。
[16]两舌: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又作离间语、两舌语。为十恶业之一。
[17]恶口:为十恶之一,又译为粗恶语,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18]大乘:与小乘相对。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汉传佛教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
[19]恶趣:种恶因得恶果所趣向之处,与恶道同义。有三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
[20]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21]归依:又作皈依。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归,反还之义,即反邪师而还事正师;依,凭依、依靠之义,即凭心之灵觉而得出离三界之生死。一般指归依佛、法、僧三宝。
[22]四方天王:护持佛法的四位天王。指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又称四大天王、护世四天王、护世天。居须弥山腰四方,率部属守护佛土,护持佛法。
[23]雀鸽鸳鸯报:将来要受投生孔雀、鸽子、鸳鸯的果报。这三种飞鸟淫念重,故邪淫者先投生成这些飞鸟,重者则直接下地狱。
[24]斗诤:同“斗争”。
[25]癃(lóng)残:衰老病弱,肢体残废。
[26]畋(tián)猎:打猎。
[27]雏(chú):幼小的鸟,刚生下不久的。《科注》说:“雏,鸟子也,鸟初生能自啄者曰雏。”
[28]瘖(yīn)痖(yǎ):不能言,哑巴;沙哑,声音低沉干涩。
[29]污梵:污蔑亵渎修道者的净行。梵,清净。
[30]阙(quē)绝:指缺乏;缺少。
[31]贡高:自以为高人一等。常作“贡高我慢”,自以为高人一等,踞傲自矜,侮慢他人。
[32]边地:偏僻地区,不闻佛法。又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种族。
在这个时候,地藏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我地藏仰承我佛如来大威神力的缘故,到百千万亿世界去分布我的化身,救拔一切受恶报的众生。假如不是如来大慈悲力量的缘故,我地藏就不能有这种分身变化的神通力量。我现在又承蒙佛的嘱托,一直等到弥勒菩萨成佛以后,所有在六道里轮回的众生,派遣我救度他们。好,世尊,愿您不要再有担心!”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地藏菩萨:“一切众生在没有得到解脱前,性情都是飘摇不定的,无论是从恶习积来的业障,还是从善习积来的善果,都是随着外境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善恶不定,使众生轮回五道,即使想暂时休息也不可能,经过微尘数那么多的劫数,还在迷惑造业,在受苦中轮转。好像鱼游入网,随此长流的水道漂流而去,刚刚逃脱,暂时摆脱罗网,很快又被网住。因为这些受苦众生,我当然会忧虑挂念。你既然要完成你以前所发的誓愿,并且你多劫以来重复发誓,要广度罪苦众生,我还有什么忧愁呢?”
佛说这些话时,会中有一位大菩萨,名叫定自在王,他对佛说:“世尊!地藏菩萨累劫以来发过什么愿?承蒙世尊在法会中再三赞扬称叹,只希望世尊大略地为我们说一说。”
这时候佛告诉定自在王菩萨说:“注意听!仔细听!好好地研究思考,不要忘记,我会为你分别解说。
“在很久以前,有无量千万亿无法说清那么多劫数,那时候有一位佛,他的名字叫一切智成就如来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位佛的寿命有六万劫。在他还没有出家时,做一个小国的国王,他和一位邻近的国王做朋友,共同推行十善,利益一切众生。邻国的人民常造种种恶业。因此两位国王就讨论研究,广泛地设立各种方便来引导众生向善。一位国王发愿说:‘愿我早成佛道,一定来度脱这些造恶业的人民,使他们都成佛,没有一个留下。’另一位国王发愿说:‘假如我不先度完这些造恶业的众生,使他们安乐,获得觉悟,我就不成佛。’”
佛告诉定自在王菩萨:“当时一王发愿要早成佛的,就是现在一切智成就如来。一王发愿要先度尽罪苦众生的,不愿先成佛的,就是现在这位地藏王菩萨。”
“又在很久以前,有一位佛出世,名叫清净莲华目如来,他的寿命有四十大劫那么长。这位佛的正法时代过去了,在他的像法之中,有一位阿罗汉,做众生的福田,普度众生。这位罗汉依次序教化所有众生,某天遇到一位女居士,名字叫光目,她预备了很多饮食斋菜等供品,恭敬诚恳地供养这位罗汉。
“罗汉问她:‘施主,你想求些什么?’
“光目答道:‘我的母亲才死不久,故设斋供养,为我母亲修福,依靠三宝的力量来救拔她,不知道她投生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位罗汉很同情她,为她静坐入定观察,看见光目的母亲堕落到恶道中,受极大的苦报。
“罗汉就问光目:‘你的母亲在世时,做了什么事?现在堕在恶道里,受很大的苦报。’
“光目答道:‘我的母亲在世时,最喜欢吃鱼鳖之类,在吃它们时喜欢吃鱼子,有时是炒的,有时是煮的,从来没有控制,任意乱食。若计算这些鱼类的性命,不止千万之数。请尊者慈悲可怜我,看看有什么办法救救我母亲。’
“罗汉怜愍她,替她想出办法,劝她说:“你可以用最虔诚的心,专念清净莲华目如来的名字,再去塑画这尊佛的形像,这样做的话,无论是在世的子女,还是你死去的母亲,都可获得好的果报。’
“光目听了之后,即刻卖掉自己所爱的东西,找人塑画佛像,用来供养。她悲泣哀恋地瞻望佛像,以极大的恭敬心礼拜佛像。忽然在晚上,梦见佛的身体金光闪耀,高大如须弥山发出万丈光芒。
“佛告诉光目女:‘你的母亲再过不久,应当投生到你家里来,她一出生后,只要能感觉饥饿寒冷,就会说话了。’
“在这以后,她家里的婢女果然生下一个儿子,还不到三天,就会说话。
“那婴儿作揖问讯,悲伤哭泣,告诉光目女:‘生死轮回造业的因缘果报,都是各人自作自受。我就是你已死的母亲,自从死了以后,长久住在幽冥之处,从离别你以后,多次堕落到大地狱里受苦。承蒙你修福念佛之力,至今才能投胎做人。这辈子只能做下贱人,且又短命,只有十三岁,死后又要堕落到恶道里去受苦。你有什么办法,可令我脱离这罪业,免除再受苦报?’
“光目女听后,知道这婴儿确是她的母亲无疑,不禁悲伤痛哭,对婢女的孩子说:‘你既然是我母亲,就应该知道自己造了什么罪,做了什么事,才使你堕落到恶道里去。’”
“婢女的孩子答道:‘我是因为杀害众生和毁谤咒骂三宝这两种罪业而感受苦报。假如不是承蒙你替我修福作功德,救我离开苦难,那么如此深重的罪业,怎能会有解脱的希望呢?’
“光目即问她母亲说:‘地狱罪报的情形怎样呢?’
“婢女的孩子答道:‘受罪受苦的事情,我还是不忍再说了,说一百年一千年也说不完。’”
“光目听母亲说完之后,不禁号啕大哭,就向天空发愿说:‘愿我的母亲永远能脱离地狱的果报!等活到十三岁以后,不再因她重大的罪业,堕落到三恶道里去。十方诸佛请慈悲可怜我,听我为母亲发广大誓愿:假如我的母亲能得永远脱离三恶道,或者不生下贱的家庭,乃至于永远不再投胎为女人的身体;我面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发誓,愿我从今以后,过后百千万亿劫数,所有的世界、所有的地狱以及三恶道里所有受苦的众生,我都发愿救济超拔他们,使他们都脱离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等到这些受罪报的众生都已经成佛,我然后才成佛道。’
“光目发这大愿以后,很清晰地听到清净莲华目如来告诉她:‘光目!你发大慈悲,替你母亲发这样大的誓愿。我预测你的母亲,等到十三岁命终之后,就会舍此罪报之身,成为婆罗门的清净修行者,享寿百年。受完这果报后,应当往生到无忧的极乐国土里去,那寿命就无法计算了。最后成佛,广度人间与天上的人,数目如恒河沙那么多。’
“佛告诉定自在王菩萨:‘在那时候,为众生种福,度脱光目的罗汉,就是现在的无尽意菩萨。光目的母亲,就是现在的解脱菩萨。光目女子,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他在过去无数劫中,如此慈悲怜悯众生,发恒河沙数那么多的无量大愿,广度众生。’
“在将来的世界中,假如有男子、女人,他们是不修行善业的人,只会造恶的人,以至于不相信因果的人,邪淫妄语的人,两舌恶口的人,毁谤大乘经典的人,如此一类造罪的众生,死后必定堕落到三恶道里去。若能遇到善知识指点,劝勉他归依地藏菩萨,甚至只有一弹指间那么短的时间,这些众生马上就能解脱三恶道的苦报。
“假如能够发至诚心来归依礼敬赞叹地藏菩萨,用香花衣服,或者各种珍宝,或者饮食,如此供养地藏菩萨,在未来的百千万亿劫中,常生在天上享受最好最妙的快乐。假如天福享完了,再投生到人间来,还能够在百千劫中,常做帝王,并且能够记忆他前世的因果。
“定自在王菩萨,地藏菩萨有这么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广泛的利益一切众生,你们诸位大菩萨应当牢记这部地藏经,大力弘扬和宣传地藏菩萨的法门。”
定自在王菩萨对佛说:“世尊!请不要忧虑。我们千万亿的大菩萨,必定能够依靠佛的威德神通力,为南阎浮提世界一切众生大力弘扬和宣传这部经。”
定自在王菩萨对世尊说完后,恭敬地合掌顶礼退回原位。
在那时候,东南西北四位天王都从座位站起来,合掌恭敬地对佛说:“世尊!地藏菩萨在久远无量劫以来,发了这么大的誓愿,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把众生度完,又重发这么广大的誓愿呢?我们只希望世尊为我们再说一说。”
佛告诉四大天王:“好啊!好啊!你们问得非常好!我现在为你们四大天王以及现在、未来、天上人间等一切众生,都能广泛获得大利益的缘故,来说说地藏菩萨在娑婆世界南阎浮提里这个地方,如何在生老病死六道轮回中,慈悲哀怜,救拔度脱一切罪苦众生的,以及他所用的种种方便法门。”
四天王听后答道:“是的,世尊!我们都很愿意、很喜欢听。”
佛告诉四大天王:“地藏菩萨自从无量劫以来一直到今天,虽已度脱了无数受苦的众生,却仍还没有完成他多劫以来所发的愿。因为他慈悲怜悯这世界的罪苦众生,再观察在未来无量劫中,这些众生的罪业恶因,像蔓草一样牵连不断,所以他又发重愿来救度众生。因此,地藏菩萨在这娑婆世界南阎浮提国土之中,用百千万亿种方便法门,随机教化广大众生。
“四天王!地藏菩萨如果遇到杀生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短命的报应。如果遇到盗窃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贫苦的报应。如果遇到邪淫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投生为孔雀、鸽子、鸳鸯的报应。如果遇到恶语伤人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眷属斗争的报应。如果遇到毁谤别人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无舌或者口上生疮的报应。如果遇到脾气大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身体丑陋和残疾的报应。如果遇到吝啬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所求不遂的报应。如果遇到对饮食没有节制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饥渴、咽喉病的报应。如果遇到纵情打猎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惊吓恐怖丧命的报应。如果遇到不孝顺父母的人,就对他们说必受天地灾害的报应。如果遇到火烧山林木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癫狂迷乱自杀的报应。如果遇到继父母狠毒对待非亲生子女,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子女虐待或鞭挞的报应。如果遇到用网捕捉雏鸟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骨肉分离的报应。如果遇到毁谤三宝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变成瞎子、聋子、哑巴的报应。如果遇到轻视佛法、怠慢弘法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永堕三恶道受苦的报应。如果遇到破坏常住财物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无量劫内轮回下地狱的报应。如果遇到污蔑亵渎修道者净行或冤枉出家众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永在畜生道的报应。如果遇到用滚汤猛火或者用刀砍杀伤害生命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同样的报应。如果遇到破戒破斋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做畜生、受饥饿的报应。如果遇到无故毁坏器具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所求不得的报应。如果遇到骄傲自大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下贱的报应。如果遇到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无舌、百舌的报应。如果遇到心生邪见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投生边地的报应。
“如此等南阎浮提的众生,其身、口、意所造的恶业习气的结果,有百千种不同的报应,今天我是大略的说说。如此等南阎浮提众生所造业感果报千差万别,地藏菩萨是用尽百千种的方便法门来教化他们的。这一类的众生起先要受以上的果报,随后还要堕落地狱道里去,动辄经过无量劫数,没有一刻出地狱的期限。因此,你们要保护人类与国土,不要使这些恶业迷惑了众生。”
四天王听了佛的叮咛之后,涕泪纵横,伤感悲叹,合掌致意而退回原位。
根据本章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地藏重述嘱托;二是世尊回答定自在王提问;三是世尊回答四天王提问。
在第二章世尊已经嘱托地藏菩萨度脱未来直到弥勒菩萨出生人间之前的所有众生,在第三章地藏菩萨向佛母叙述完五无间罪业以及地狱苦报大略情况,在本章开头地藏菩萨再次宽慰世尊。这个开头一是说明地藏菩萨大愿之广大,二是说明世尊慈悲之深切。
同时地藏菩萨又把所有功德全部归结为世尊神力所致,因为佛力是无处不在的,而地藏菩萨也是不能离开佛的法身的。当然也可以如一位法师所说,演一场尊师重道的戏。有法师说:“地藏菩萨对佛这是表演给我们看,虽然是佛的老师,佛是他的学生,但是今天老师是菩萨地位,学生是佛的地位,一定要表示尊师重道,这一点我们要学习。任何场合当中,我们常常记住,给众生做一个好榜样,现在社会大众,几个人知道孝顺父母?几个人知道尊重师长?”
然后世尊就说一切众生在没有得到解脱前,性情都是飘摇不定,无论是从恶习积来的业障,还是从善习积来的善果,都是随着外境的变化而变化。吴老《地藏经法研究》说:“这段话很重要。一切没解脱的众生,它的性识无定,即是说,究竟否得到解脱,没一定。一般人都处于中间状态,好不到哪里去,也不是绝对的坏。‘恶习结业,善习结果’这很要紧。恶的结恶业,善的结善果。为善为恶,随境而生。随,是随顺,做顺字解。顺着环境而生,一般人都为环境支配,如果没有修行的话,很难支配环境,往往为环境左右。环境条件使他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这样轮回五道,暂不休息。”
世尊提到阎浮众生“迷惑障难”,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迷惑”与“障难”分开来理解。谬于事理,称为迷;不明事理,称为惑。佛菩萨之境界无迷惑,凡人则常迷于事理,起烦恼之业。“障难”则先有“障”,然后就有“难”。“障”有哪些呢?说法很多,其中《大日经疏》卷一说有烦恼障、业障、生障(因前业而生于恶环境之障)、法障(因前世之因缘,无法遇善知识,故有不得闻法之障)、所知障(世俗的知识障碍了如来智慧的开发)等五种障。其中“业障”是我们常常提到的,由前生所作的种种罪恶而有生今生的种种障碍,如所作所为皆不如意,就是业障的缘故。业障深重之人,自然就会堕入三途八难。三途指地狱、饿鬼、畜生这三个恶道(六道轮回之三恶道)。八难,指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其中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知道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着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槃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这些就是八难。
世尊还打了一个比喻:“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
《科注》说:“鱼譬五道,网譬三界,长流譬业果。脱入等譬生死轮转。鱼乃水族之动物,正喻众生性识无定。群鱼贪食,而遭密网,众生因爱,而入魔网。”
鱼就好比没有定性的众生,游动不定。三界五道就是众生游动的场所,这个场所就好比是渔网,众生都在这个大网里面乱窜。长流就好比众生轮回无始无终,这是众生造业的果报。
“将是长流”,《科注》说:“‘将’,随也。‘是’字,指阿赖耶识。以此识中,善恶种子,熏其现行,令造善恶业果,连绵不断。亦如鱼随长流,去而不返。”阿赖耶识是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潜意识,深层的意识,佛教属于第八意识。随此潜意识里面的善恶种子,在适当的条件下得到各种善恶果报,连绵不断永远不会停止。就好像鱼随长流一去不复返。
“脱入暂出”比喻众生暂时投生到善道,但很快又会堕落到恶道,痛苦没有停止的时候。《科注》说:“‘脱入暂出’,从三涂(地狱饿鬼畜生)而升出人天,又复遭网,从人天而复堕三涂。故五苦章句云,三恶道者,是为一切众生之家,暂得为天,暂得为人,譬如作客,作客日少,归家日多。学者思之,勉力精进,可得脱苦,正斯谓也。”
最后,世尊说:“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如何理解这句话?胡维铨《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弘一法师鉴定)说:“你既然发了这种心,要了毕这从前所发的愿,以及累劫所立的重誓,要度尽这一辈的罪苦众生,我还有甚么忧虑呢?”而中华书局许颖译注本则与原意稍有出入。有法师说:“今天在忉利天宫地藏菩萨又发愿,接受世尊的付托,帮助这些苦难的众生。世尊在此地,说这个话也是赞叹他。‘累劫重誓’,这个字念‘zhòng’行,念‘chóng’也行,都讲得通。‘zhòng’是他发的誓愿很重,‘chóng’是他多次发这个誓愿,两种读音,两种意思都讲得通。佛看到他们直下承当,也就很安慰了,没有再顾虑、没有再牵挂了。”
佛家认为定自在王菩萨是等觉菩萨,也就是说与佛差不多了,哪有不知道地藏菩萨因地之事,他之所以提问是为广大众生提问,希望后世众生都知道地藏菩萨广大行愿,皈依地藏菩萨而得解脱。
世尊首先讲了两个国王的故事,即“一切智成就如来”与地藏菩萨的故事。这里顺便提到佛的十个名号,“一切智成就如来”是别号,其他十号是通号,就是所有佛都有这个十个名号,我们常说如来佛,实际上就是佛的两个名号:如来、佛。此处“如来”往下十个名号都是佛的通号,每一尊佛都有这十个名号。
两个国王仁民爱物,互为好友,希望利益众生,但国中多有众生造十恶业,两国王于是广设方便,使众生归于善道。同时两国王发愿,一个发愿早日成佛,然后早日度脱这些罪苦众生;另外一个则发愿先度这些罪苦众生,然后才最后成佛。因地发愿不同,其最后结果也不同。无论是先成佛度众生,还是先度众生后成佛,其利他之心是一样的,但其果报却是有所区别。因为一国王发愿先成佛,所以已经成佛,名“一切智成就如来”;而另一国王发愿先度众生,所以至今还未成佛,他就是地藏菩萨。
《科注》说:“大论云,成就众生有二种:有先自成功德,然后度众生者;有先成就众生,后自成功德者。正二王发愿之旨,以成佛乃度生根本,能广化道,故愿成佛。故经言,一人出世,多人蒙庆,福乐饶益,佛世尊也。故先自成,方能度是恶辈,皆入灭度,使无遗余。此正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一王作念,自未得度先度众生,方是菩萨发心,岂应先为己耶?如大论云,佛说我以清净天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随善恶业,受诸果报。我今应先度脱罪辈,令其得无上涅盘之乐,宁使长在生死,誓终未愿成佛。此正‘发僧那(弘誓、大誓)于始心,终大悲于赴难’。故二王发愿,似有不同也。”
第二个故事是讲一个女人的事,名叫光目,她出生在清净莲华目如来的像法时代,遇到像法时代的阿罗汉,福度众生。什么叫“福度众生”?《科注》解释:“以福众生故,言福度众生。”有法师说:“他做众生的福田,众生供养他,能种植福报,所以经上常鼓励人广修福德供养三宝,意思就是出家人为众生的福田。你能供养,则增福增慧,若欲求福慧双增的人,就要诚心供养三宝,所以说‘福度众生’。”因此,这位罗汉就给了光目一个种福田的机会,并为光目度母亲发大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就是后来出席忉利天地藏法会的无尽意菩萨。
这个时候,光目是一个孝女,他的母亲刚刚去世不久,她想借供养三宝的力量超度自己的母亲。罗汉接受供养后,就为她入定观察其母亲死后的去向,发现正在大地狱里面受苦。其恶因是生前大肆杀生,诽谤三宝,罗汉告诉光目,给清净莲华目如来塑像,然后依靠念佛的力量可以使其母亲得度。光目依照奉行,因虔诚念佛而感动佛在梦中现身,并告诉她其母亲会投胎成为她家婢女之子,刚刚出生不久就会说话。我们想想哪个婴儿才出生就会说话,如果不是佛力超度,其母怎能离开地狱,又怎能投胎变人,即使变人了又怎能才出生就说话,这一切都说明佛力不可思议。
《科注》说:“画像供养,人所易行;即舍所爱,人所难作。今既舍爱画像,恭敬泣礼,藉佛救母,以道报亲,纯孝之心,照耀千古矣!”意思是,画像供养佛陀,一般人都容易做到;可舍弃所爱的财物去画像供养佛陀,就是一般人难以做到了。现在光目既能舍去家里财物以换钱,然后画像供养,靠念佛的力量来救度母亲,这一片纯孝之心,所焕发的光芒可以照耀千古啊!
母亲出生为人后,不到三天就会说话。他开口第一句话就说:“生死业缘,果报自受”。吴老《地藏经法研究》说:“这句话很重要,是这部经中的精辟的话。”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说的造业太可怕了,一切善恶果报都是自己造业而形成的。起心动念就是命运好坏的前因,因起心动念而产生善恶不同的行为,即为将来善恶不同的果报埋下了种子。佛经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业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之力用,故称为业力。
“蒙汝福力,方得受生”,这句话是说明佛力不可思议,虽然业力之大不可思议,但是佛力超拔之力也不可思议。《科注》说:“福力,即称名塑像,脱狱受生。下贱短命,重业轻报。更落恶道,余殃未尽也。”其意是,这次光目母亲能够从地狱里面出来,那是依靠她女儿念佛塑像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福力。虽然从地狱里面出来了,但其母亲杀生太多,更何况诽谤三宝是无间地狱重罪,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消除的,所以投胎为人会下贱短命,这算重报轻受了。下一辈子,还会堕落恶道,这是说明她的余罪未尽。
因为还要堕落恶道,这就使目光非常着急,从挽救母亲出发促使她发了无穷的大悲心,只要她的母亲脱离恶道,永离地狱,那么从今以后无量无边受苦众生她都愿意救度他们,一直到所有受苦众生都脱离痛苦并且最后成佛,她才成佛。这样的大誓愿,前面第一章也说过,这里作为光目女也同样发过。吴老《地藏经法研究》说:“本愿是一个,而发愿的情况时间地点不一,地藏菩萨因地所现的身也都不一样。”
因为地藏菩萨历劫修行,具有无量无边功德,而上面两个故事仅仅只是他因地修行两个典型事例,其度人已经无量无边,其境界与诸佛平等,具有大威神力,所以世尊在这个法会上特别叮咛定自在王菩萨要大力弘扬和宣传地藏菩萨,要让众生归依地藏菩萨,让地藏菩萨成为阎浮提众生乃至一切众生解脱的依靠,成为所有众生的救星。
地藏菩萨的大威神力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本来即将堕落恶道的众生,在临终前经善知识规劝,只要在一弹指的时间内归依地藏菩萨,这些众生马上就能解脱三恶道的苦报。《科注》说:“今教一弹指顷,归依地藏菩萨,是真善知识,以即得脱三恶报故也。准僧祇律,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依新婆沙,壮士弹指顷,经六十四剎那。然归依祗一弹指,而恶道千生解脱,归依之力,莫可涯量,故劝之也。”说明归依地藏菩萨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所以真正的善知识就会劝恶人归依地藏菩萨,使之得到真正的大利益,解脱千生万劫无间地狱的报应。
二是志心归敬,即发至诚心来归依地藏菩萨,如礼敬赞叹地藏菩萨,用各种供品供养地藏菩萨等等,那么所得到的善报将不可估量。有法师说:“这段文里头关键字眼在‘志心’,志心是真诚心,没有一丝毫的虚妄。真诚心依教奉行,佛教给我们的,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天天去做,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志心归依,这就是要依教奉行。受是什么?佛在经上讲的道理,我们接受,没有怀疑;佛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我们接受,完全照做;经上讲的境界,我们契入,契入就是证得,这才叫志心归敬。下面举出几桩事相,这是举几个例子,实在讲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学的面很广很深。”下面表达志心归依方式有瞻礼赞叹,或用香花衣服、种种珍宝、饮食来供养地藏菩萨,这些外在的形式来表达对地藏菩萨志心归依。那么这个人所得到福报将是不可限量。
这一部分是该章的核心,也是这一章的主旨,世尊回答四天王提问,实际上就是地藏菩萨根据众生业感差别而有针对性教育众生改邪归正,永离恶果与堕落恶道的报应。
首先四天王问为何地藏菩萨度了那么多众生,可罪苦众生还是有很多,还是度不完。世尊回答地藏菩萨虽然愿力无穷,但众生业力也无穷,各种各样业犹如藤蔓一样纠缠不清,此生彼长,所以也就至今还有那么多众生在受苦。正如吴老《地藏经法研究》说:“佛就告诉四天王,这四个字很要紧:‘因蔓不断’,因是业因,蔓是藤蔓,就是众生业力的业藤不断。为什么还没度尽呢?因蔓不断,一直到现在还没度尽,还得继续度。‘以是之故,又重发愿’。从这里可以看出实叉难陀翻译的文笔,很多地方考究得很。”
然后世尊具体告诉四天王地藏菩萨是如何针对众生业感差别而教化的,所教化的方法就是告诉众生做了什么恶事就会有什么恶果的报应,只有从源头制止恶因的发生,才能彻底制止恶果的发生,若到了报应的时候再教化众生也就迟了。所以,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要把这句话变成众生畏因,那么一切众生也是菩萨了,地藏菩萨就是在从事这样一项伟大的度人事业。
世尊具体举例说了二十多种因果报应,地藏菩萨都是详说这些因果报应去教化众生。吴老《地藏经法研究》说:“说了这么多,这个报、那个报,这个业、那个业,最根本是身、口、意,十善业,十恶业。所以我们要守戒,持善戒,不杀、不盗、不淫,思想意识不贪、不瞋、不痴。口里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说诚实的话,不说挑拔的话,不说粗话、侮辱人的话。在身口意三业中行善,持善戒。恶业是在十恶道中造,与善业相反。报分好几种,报因不善,果报不完全一样。但有一条原则,同类等流。造什么因得什么果,是相应的。杀生,短命报,偷窃,贫苦报。因与果是相应的。我们常讲‘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网就是业网。这里很重要的是意业。我记得看聊斋的第一篇,有一个知识分子考中了,怎么中的呢?就是说了两句话,得到了玉皇大帝的赏识,即:‘有心为善虽善不善,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就是讲意业。思想意识,有心,无心,也就是我曾讲过的故思业和不故思业。”
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分为身业、口业、意业三个方面。如好的行为(身)、好的语言(口)、好的思想(意)叫善业,反之则叫恶业。无论善业,还是恶业,有的是故意而为,有的非故意而为。“故思业”就是指故意而为的身业、口业,与“不故思业”相对。“故思业”是有心而为的,意即对某事是否能做,先加考虑,若决定做,就通过身体、语言表现出来,如此造业,即称“故思业”,全称为“故思所造业”,略称“作业”。六道众生无不作业,因善恶不同而轮回受报。地藏菩萨说:“南阎浮提的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科注》说:“先举十恶报。杀、盗、淫,身三恶也。杀生罪重,故先举之。夫人人爱命,物物贪生。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杀而食者,即杀诸佛。常在三涂,受无量苦。若得为人,诸根不具,寿命损减。如鬼问目连,我生男女,而皆早死,念之断绝,何罪所致?答言,汝为人时,见儿杀生,助其欢喜,共噉其肉,杀故短命,喜故痛毒。”
为何邪淫得到投生为孔雀、鸽子、鸳鸯的报应呢?《科注》说:“梵名摩由逻,此云孔雀。性妬忌,自矜尾,不必匹偶,亦与蛇交,物之淫者也。梵名迦逋,唐言鸽。鸽最喜合,凡鸟皆雄乘雌,此鸟雌乘雄。故孔雀四时有子,鸽逐月有子。梵名斫迦逻婆,此云鸳鸯。匹鸟也,止则相耦,飞则相双,雄雌未尝相离。”这就说明这三种飞鸟都是极淫的鸟,因为邪淫所以来世先得这种畜生的报应,而后果报就在地狱了。
身业说完,再说口业。“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这是说的口业报应,《科注》说:“此示口四报。恶口当一,毁谤摄三。以毁谤时,具妄言等。后生人中,有二余报,常闻恶声,恒有诤讼故也。故《报恩经》云,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毁身之斧,灭身之祸,正此谓也。”十恶中属于语言之恶的包括“妄语、恶口、两舌”。
最后说意业报应,十恶中意业包括“贪欲、瞋恚、愚痴”。“若遇瞋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悋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这些业报都包括在贪、嗔、痴里面。小气吝啬即是贪欲所致,饮食无度即是愚痴所致,所以说这三项包括了意业的三个方面。
从“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开始属于“杂业报”。各种业报很复杂,总的原则就是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总的范围也不出身口意之外,具体来说则千差万别,所以死后果报也千差万别,为何下了地狱还区分那么多不同的地狱?都是众生作业千差万别,所以感来果报也千差万别。
“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这是说的逆子的报应,天地会降下灾祸给他,如雷电、地震、山崩、水淹等灾害降临给逆子。《科注》说:“夫孝,本吾所生,仁自此始,是曰顺德。亡本弗爱其亲,谓之逆德,非人道也。既行悖逆,自应遭天诛之灾杀矣。《归心录》载:齐时相州何君平,母裴氏,少年诞平,后更不孕,父母爱同眼目。年至二十,不听别室。父因使出外。母怜共私。后父还家,共母杀父,埋之后园。天雷霹,父尸出,后霹平身,具题因缘。亲邻告官,闻彻天听,勅杀裴氏,不听收埋。此乃淫母杀父,悖理逆伦,犯上罪之猪狗,故表而出之。”
《科注》所引逆子淫母杀父,天打雷劈,在《法苑珠林》亦有记载:“齐何君平,相州人。母裴氏,少年诞平后更不孕。父母怜爱,剧同眼目。父母怜重,平长大不多教学问,纵暴自游。年至二十,父母怜爱,不听别室。父因使出行,经年方还。父行去后,母怜共私。父还到舍,共母杀父,埋之后园,诳他道父未还。天雷霹父尸出,然后霹平身,身上具题因缘。亲邻告官,闻彻天听,敕杀裴氏,暴尸不听收理。”
“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说的是继父母虐待非亲生子女,那么他们今后也会得到这种虐待的报应。不仅后世可能返过来做其子女被鞭打虐待,就在今世也可能受到报应。《科注》说:“前后父母,即继父母也,因非己出之子,故以恶毒加之。如大舜、闵损之后母是也。返生鞭挞现受者,毋谓造化回薄(循环相迫变化无常),轮运毂转(车轮转动),责报它生。即现生中,或失手致死,受罪公廷;或子情极,返行鞭挞,何可定也?今人不识此理,恣情鞭朴,恐现报之不爽也。”
《科注》说“返生鞭挞现受者”的意思是:不要说命运无常,轮回互偿,来世会有报应,就是今世也会遇到报应,如果失手把孩子打死了,就会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或者子女被逼急了,返过来鞭打父母,怎能说的定呢?今人不懂这个道理,任意鞭打非亲生子女,恐怕现世报就不远了。
众生所作之业,有三种报:一是现报,今生受报。二是生报,死后来生受报。三是后报,经无量劫还有果报。
为什么世尊对阎浮提人情有独钟?
这一章世尊讲述地藏菩萨因地的故事,其地点继续是在娑婆世界南赡部洲,而地藏菩萨利用各种方便,讲述各种因果劝化众生改恶从善,其地点也在南赡部洲。因为南赡部洲与佛有缘,释迦牟尼世尊降生此洲成佛,说明此洲人民缘分已经成熟了。还有这个洲的人虽然与佛有缘,但性识不定,常常会堕落作恶,所以必须大力弘扬《地藏经》才能使之改恶从善。正如《科注》说:“佛法应流沙界,利益不局阎浮,但南洲之人,性识无定,恶业偏多,故烦佛菩萨等偏向赡部洲也。”
定自在王等大菩萨承诺一定不辜负世尊的期望,要大力弘扬《地藏经》,他们说:“我等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必能承佛威神,广演是经于阎浮提,利益众生。”在这些大菩萨的承诺中,又特别提出“阎浮提”这个地方,可见我们人间独与佛缘分最深,虽然已在末法时代,但不能辜负世尊的一片苦心。
佛门常说:“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所以佛教随缘而不攀缘,如果众生缘分不到,我们即使想要度他,不仅度不了,可能还会自取其辱。如果认为佛是万能的,那么就没有因果制约了,既然佛是万能的,那么就可让一切众生都上天堂,而不要入地狱。嵩岳元珪禅师说:“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出自《五灯会元》卷第二)可见佛的能力也是相对的,没有万能的佛陀,如果认为佛是万能的,那必是外道。
所以,从理上说,佛视一切众生平等,众生都有佛性。但从事上说众生千差万别,要想度脱众生,就要看他的缘分是否成熟了。释迦牟尼佛看到娑婆世界的人缘分熟了,所以就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降生印度,普度众生,这就是佛陀对阎浮提人情有独钟的根本原因。
从本质上来说,佛不会偏心一处众生,因为大乘佛教说到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释迦牟尼佛虽然暂时在娑婆世界普度众生,但并非放弃其他世界的众生而不管。元珪禅师说:“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是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出自《五灯会元》卷第二)意思是,众生的定业也是属于一段时间之内的,过了这段时间,他的恶业消了,或许善业就成熟了,这时就与佛有缘了。所以说无缘也是针对一段时间来说的,也是相对的。此外,虽然说佛不能度尽一切众生,但佛的世界本来就是不增不减的,所谓“不能尽众生界”也是相对的。
如何理解“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
这是针对出家人来说的。
《科注》说:“破戒者,若破律仪,麤罪易见,似持戒相,细恶难知。《十住毗婆沙》,佛告迦叶,有四种破戒比丘,似如持戒:一有比丘于戒经中,尽能具行,而说有我。二有诵持经律,守护戒行,于身见中,不动不离。三有具行十二头陀,而见诸法定有。四有缘众生行慈心,闻诸行无生相,心则惊怖。是名破戒,似如持戒。犯斋,如佛答舍利弗,非时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与者亦然。非我弟子。是名盗食非法之人。盗与盗受,片盐片酢,皆死堕燋肠地狱,吞热铁丸。从地狱出,生猪狗中,食诸不净。又生恶鸟,人怪其声,乃至饿鬼食粪。人中贫贱。准正法念,受遮咤迦鸟身(恐是斑鸠之梵语,俟载考),唯饮天雨,仰口而承,不得更饮余水,是故常困饥渴也。”
以上所说,包括出家人破戒与犯斋两个方面。就破戒来说,如果比丘犯戒,粗罪容易发现,好像没有犯戒,但细罪最难发现。佛曾经告诉迦叶,有四种破戒比丘,表面上似乎在持戒,而实际上却是破戒比丘。一是比丘尽管都能遵守戒经的规定,但是对于“诸法无我”(三法印之一)却执著为诸法有我。二是比丘尽管读诵经律,守护戒行,但却执著于身见(五邪见之一),以为色身实有,“我执”牢固不破。三是实行十二种苦行,但却认定诸法实有,而不知道五蕴皆空、诸法无我。四是对有缘众生也生慈心,但听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样的道理,心中非常恐怖。这四种比丘实际上都是破戒的人,但表面上看起来却像在持戒。
再说犯斋,斋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素食,一般来说斋戒是一种清净身心的行为,在佛教里面则可专指过午不食。如佛回答舍利弗,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吃饭,就是破戒的人,也是犯了盗戒的人。施与的人也如此。不是佛弟子。这就名叫盗食非法之人。无论偷食没成功或施出没有成功,无论只是尝了一点盐或是一点醋,死后都会堕落到燋肠地狱,口吞热铁丸。从地狱出来后,投生到猪狗中,吃各种不干净的东西。然后再投生为恶鸟,人们往往听到它奇怪声音,以至于投生到饿鬼中去以吃粪维生。即使投生为人,也是最贫贱的人。如《正法念》说,受遮咤迦鸟身(斑鸠,待考证),只能饮天雨,仰口才能吃到,不能再饮其他水,因此,常常饥渴。
“斋戒”这个词,我们现在的老百姓一般理解为吃斋,甚至将吃斋理解为不吃油,说明今世人的修养离古代人越来越远了。古人在做重大事情时,古书常常说“斋戒沐浴”,表现出一种肃穆认真而清净身心的态度,说明古人还是理解什么是“斋戒”的。上面从《科注》来解释了什么是斋戒,“戒”就是佛门的清规戒律,“斋”则后来专指过午不食,但其目的仍旧在清净身心。
《论语》说:“斋必变食,居必迁坐。”意思是,古人在祭祀之前,必先改变自己的饮食起居,以使自己身心清净。“变食”就是改变平时的饮食习惯,“迁坐”就是改换平时起居的场所。箪食瓢饮(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戒绝邪淫,远离闹市,一定要使自己心中没有一点杂念,以自齐洁。“斋”字在古经文中与“齐”字通用,取“齐一意志”之义,即没有杂念的意思。《礼记·曲礼》所谓“齐戒以告鬼神”。《礼记·祭义》说:“致齐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易经·系辞注》亦云:“洗心曰齐,防患曰戒。”如此看来,则儒家重视斋时“虔笃专注、齐一意志”之意,与佛教之斋戒强调忏悔、清净之意,可谓不谋而合。
如何理解“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
这句话有法师是这样翻译的:“若遇无理乱用或毁坏东西的人,则说将来无论他需要什么物质,也会贫乏而求不得的果报。”
中华书局许颖译注本译文:“若遇到不知节约,随意浪费,挥霍无度的人,就对他们说将会得到在将来求什么都不会如愿的报应。”
《科注》说:“非理毁用。用者,器用,或因气自毁,或恶心损人。良由器用,人所必需。耕有犁锄,工有斧凿,家有动用器皿,路有伞葢行具,舟车有篙桨轭輗,今忽无端毁之,自感需求阙绝之报矣。昔太仓沙头沈姓者,邻家有网罟车犁之类,必借而阴坏之。一日,子妇归宁,行未一里,忽雷雨大作,一龙入其家,席卷震荡,了无所遗,一家长幼俱死。”
这里说明,“用”就是器用,或者生气自己毁坏,或者心生恶意损坏别人的。可现实生活中一切器用,都是人所必需的。耕田要有犁锄,木工要有斧凿,家有动用器具,路有伞盖行具,舟车有篙桨轭輗,现在无故把它们毁坏,自然感应需求缺乏的苦果了。从前太仓沙头一个姓沈的人,邻家有网罟车犁之类,他一定借去偷偷毁坏。有一天,媳妇回娘家,还走不到一里,忽然雷雨大作,一条龙进入家里,席卷震荡,所有东西不留一点,一家大小都死了。
从《科注》的注疏以及引用的例证,都是在说明不要无故损坏器用,即使是自己发脾气损坏自己的东西也不行,心生歹意偷偷损坏别人的东西就更加不行了。
所以依据《科注》,上面两处译文,法师所译是准确的,而中华书局许颖译注本译文则出入太大,不很符合原意。
如何理解“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
在第三章说到五无间罪时,已经谈到盗常住物要得入无间地狱的果报。本章地藏菩萨随机说法,其中再次说到“如果遇到破坏常住财物的人,就对他们说将来必受无量劫内轮回下地狱的报应”。“破用”,是花用、耗费的意思,自然也包括偷盗在内。常住物指常备供僧人受用之物,本不属于你的,你却花用、耗费,那不就是偷盗吗?除非是寺庙特意用来救济大众的,用来施舍众生的财物。所谓“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万人同结万人缘”,这本是佛教的初衷。而你把十方来的财物据为己有,使寺庙出现损失,又因寺庙损失致使致使僧众得不到供养,佛教弘法与慈善事业均无法推广,这个罪业是多大,想想就知道了。
佛门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是针对出家人来说的。出家人接受施主一粒米,就要还一座须弥山那么大的粮仓,也就是说施主供养的功德是太大了。如果一个出家人只接受在家人的供养,却不努力修行成道,那么他就无法偿还施主供养的的功德,下辈子只能变牛变马去施主家还债。
出家人接受常住物尚且如此,何况在家人破用常住呢?其罪业是多大?所以说“亿劫轮回地狱报”就理所当然了。
破用清净道场的常住物罪业大。因为清净道场的僧人一心办道,今后一人成道就能普度无量众生,你却破用了他们的常住物,给僧人成道造成了障碍,那么罪过自然也是无量了。反过来说,若不是清净道场,就如有法师说现在很多庙是子孙庙,若破用常住物则罪业相对要少。这些寺庙之性质多为一僧或一系僧众所私有,寺产可由主持者随意处置,与十方丛林之为僧团所共有者不同。既然常住物成为了私有财产,那么就不算常住物了,破用或偷盗他们的财物,也就与普通的偷盗没有两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