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分身集会品

【解题】

《演孝疏》说:“前科文殊既酬叙、大士因地诚孝。故地藏分身集会,亲证历劫行化。分身者,身为神识所依托也,人各身躯好歹不同,由业识发现所感。其内意心为主宰,仗三缘而赋质,抟四大以成形。诚众恶之基、诸苦来源。反而言之,则载道之器,成佛作祖亦由他也。菩萨之分身,从无量功德生,因众生机感而现生。就一身化现无穷无尽之分身,如月影水也。集会者,同归一处为集,总合叙晤名会。闻领受如来之咐嘱故来也。”

依知性法师分析,前面第一章文殊菩萨提问,世尊已经叙述地藏菩萨因地真诚孝亲等大行大愿,所以从这一章开始,无量世界地狱里的地藏菩萨分身乃至所有六道里的大士分身都来忉利天集会,以亲自证明世尊所说的无量劫来修行与教化。什么是分身?作为一般世人只有一个身体,其身体为神识所依托,因为善恶业力所牵引,所以世人身躯好歹各有不同。实际上世人躯体是四大物质组合而成的,终有一天因死亡而消散,只有这一颗心才是真正的主宰。可世人因贪嗔痴妄心的驱使,犯下五逆十恶等大恶,致使自己的身体成为各种痛苦的根源。反过来,修清净心,那么这个身体也是载道之器,成佛作祖也来自这个身体。菩萨的分身正是这样修来的,他从无量功德而获得新生。众生机缘到了,就会感动菩萨分身来到面前。因为菩萨之心是清净心,清净犹如一块明镜可以照见万物,所以只要众生呼唤,他就能分身千百亿随声救苦。就如天上月亮只有一个,但万川水中都能映现。这一章指地藏菩萨的分身都聚集到忉利天来,领受释迦牟尼如来的嘱托。

【原文】

尔时,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以如来神力故,各以方面,与诸得解脱从业道 [1] 出者,亦各有千万亿那由他数,共持香华,来供养佛。彼诸同来等辈,皆因地藏菩萨教化,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 。是诸众等,久远劫来,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暂无休息。以地藏菩萨广大慈悲,深誓愿故,各获果证。既至忉利,心怀踊跃,瞻仰如来,目不暂舍。

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诸分身地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

“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 [3] 。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

“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 [4] 身,或现梵王 [5] 身,或现转轮王 [6] 身,或现居士 [7] 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 [8] 身,或现官属 [9] 身,或现比丘 [10] 、比丘尼 [11] 、优婆塞 [12] 、优婆夷 [13] 身,乃至声闻 [14] 、罗汉 [15] 、辟支佛 [16] 、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 [17] 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18] 。”

尔时,诸世界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形,涕泪哀恋,白其佛言:“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 [19] ,永离生死,至涅槃 [20] 乐。但于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 [21] ,一沙一尘,或毫发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如是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尔时,佛赞地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将毕,即证菩提。”

【注释】

[1]业道:业即身口所作善、恶业行也。由此诸业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业道。一般分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与十恶业道(与十善相反)两类。十善、十恶之中,属于身、语二业者,各有七种,其本身即为业;以其为思业(意志、意业)作用之场所,故称业道。意亦有善恶各三种(即无贪、无嗔、正见;贪、嗔、邪见或痴),其本身虽不属于业,然此三种产生时,思业即以此为场所而有作用,故亦为业道。

[2]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译为“正遍知”。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3]方便:方即方法,便即便宜(随机应变,巧妙说法),犹善巧也。如来善于利于巧妙的方法度化众生。如说布施得大富,说持戒得生天,说忍辱得离诸嗔恚,说精进得具诸功德,说禅定得息诸散乱,说智慧得舍诸烦恼,如是种种方便,开化众生,莫不为令超脱苦轮,得诸法乐也。

[4]天帝:忉利天之主。姓释迦氏,谓之天帝释,又云帝释天。我国俗称玉皇大帝。

[5]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又总称色界之诸天。有法师讲义说:“梵王在初禅天,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轮。”

[6]转轮王:又作转轮圣王、转轮圣帝、转轮王、轮王或飞行皇帝。佛教政治理想中之统治者。依佛典所载,系指成就七宝,具足四德,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治世的大帝王。转轮圣王出现之说盛行于释尊时代。相传轮王出现之时,世间也同时会有七宝出现。一般而言,轮王有四种,依所具轮宝之不同,而有优劣之分。由劣而胜,依次分为铁轮王:掌须弥东西南北四洲中的南洲。铜轮王:掌东、南二洲。银轮王:掌东、南、西三洲。金轮王:掌须弥四洲。然依《法苑珠林》卷四十三所载,轮王亦可依另一标准而分为三种,即军轮王:如阿育王,在人寿八万岁以下出世。财轮王:即四轮王,在增劫人寿八万岁以上出世。法轮王:指佛世尊,在减劫八万岁以下出世。

[7]居士:现在成为在家佛教徒的通称,而古代以及印度其意却有区别。《科注》说:“爱谈名言,清净自居,凡多积财货,居业丰盈,皆受此称。”梵语原义有家长、家主、长者之义。又有居财之士或居家有道之士之意。即指吠舍(毗舍)阶级的豪富者,或指在家的有德有道之士。经律中所说的居士,通常即指四姓中的吠舍种姓之富人。

[8]宰辅:辅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

[9]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10]比丘:男子出家进入佛教教团,受具足戒且满二十岁以上的修行僧。梵语音译,译为“求乞”,指托钵僧,意译为乞士、除士等。在印度,一般称出家以后游历各地者为游行僧。据《大智度论》卷三载,比丘之语义有五种:乞士(行乞食以清净自活者)、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与“阿罗汉”一词语义中之杀贼、应供、无生等三义,合称为“因果六义”(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比丘、比丘尼所持戒之条数,依律而有异。四分戒本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之说。

[11]比丘尼:简称为尼。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迦牟尼佛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释迦种族)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三百四十八戒。比丘尼应敬比丘,故制定八敬法(又作八敬戒、八尊重法、八不可越法),此乃为防止女性出家者乱正教而设。

[12]优婆塞:指在家之男性佛教徒。译为近事男、近善男、近宿男、善宿男、清信士、清信等。为在家二众之一、四部弟子之一。即指亲近三宝、受持五戒之在家男子。

[13]优婆夷:指在家之女性佛教徒。译为近事女、近善女、近宿女、善宿女、清信女、信女等。为在家二众之一、四部弟子之一。即指亲近三宝、受持五戒之在家女性。

[14]声闻: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者。

[15]罗汉:即阿罗汉,为声闻乘的第四果位,四果位包括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

[16]辟支佛:梵语。译为缘觉、独觉。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据《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载,有二义: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

[17]弥勒:梵语。译为慈氏。依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据传此菩萨欲成熟(使众生善果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释尊曾预言授记,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将下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称作一生补处菩萨。中国一般寺庙供奉之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为五代时之契此和尚,因传说为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之。

[18]授记:佛说法之一种形式。原本指分析教说,或用问答体解说,后则专指有关佛弟子未来世证果等事之证言。经典中,述说此类内容者,即称授记。一般多用来指对未来成佛的预言,如《阿含经》载有燃灯佛于释迦过去世为之授记,释迦授记弥勒当来成佛,大乘经典说及授记成佛者更多。

[19]三宝:佛、法、僧。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也。

[20]涅槃:梵语。灭、寂、寂灭、寂静、灭度,而玄奘译为圆寂。在印度的原语应用上,是指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如灯火息灭了称为“灯焰涅槃”,但印度其他宗教很早就采用此词做为最高的理想境界。“涅槃”出现在佛教经典后,便给它以新的内容,到现在差不多变成佛教特有而庄严的名词了。一般经论中所常见到的无为、真谛、彼岸、无坏、无动、无忧、无垢、不生、解脱、无畏、安稳、无上、吉祥、无戏论、无诤,以至真如、实相、如来藏、法身等等,都是涅槃的异名。涅槃不是生命的死亡,而是由生死轮回的此岸进入到了究竟解脱的彼岸。《胜鬘经》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21]渧(dì):古同“滴”。

【译文】

这个时候,百千万亿不可思议无量无边世界,所有地狱里面的地藏菩萨分身,都聚集到了忉利天宫。凭借释迦牟尼如来的神力,各位地藏分身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携带着从六道里面解脱出来的众生,其数字超过千万亿,无法说得清有多少,共同手持香花,一起来供养佛。这些六道众生都是因为接受了地藏菩萨的教化,再也不会在无上菩提道路上退转。他们在久远劫以前,都在生死苦海里,头出头没地颠沛流浪,在六道里受尽了痛苦,从来没有休息。如今因为得到地藏菩萨大慈大悲、宏深愿力所救度的缘故,所以每位都获得了所证的果位。来到了忉利天宫后,心里真是高兴极了,他们很恭敬地观望如来,眼睛都舍不得眨一眨。

在这个时候,世尊伸出他紫磨金色的手臂,以威神之力,抚摸百千万亿不可思议无量无边世界所有地藏菩萨分身的头顶,然后说:

“我在这五浊恶世里,教化这么多刚强顽固的众生,使他们的心都能调伏柔顺,舍邪归正;但十个之中尚且还有一两个还是恶习不改。我也分身千百亿,用种种方便的方法来度脱他们。其中有一等聪明的利根众生,听我一讲,就能相信并去修行;有二等聪明的善根众生,只要很耐心的去劝化他们,也能有成就;有三等不聪明的钝根众生,需要长久教化,才能归依三宝;还有四等业障太重的众生,对三宝不生敬仰。如此多不同类的众生,每一个各有不同的根性,我都分身去救度他们。

“或者现男人身,或者现女人身,或者现天龙八部身,或者现神王、鬼王身,或者现高山、树林、洪水、平原,或者现河流、池塘、泉水、水井,凡是能利益众生,我都现身而救度他们。或者现天帝身,或者现梵王身,或者现转轮王身,或者现居士身,或者现国王身,或者现大臣身,或者现官员身,或者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来普度众生。我并非只以佛身出现在众生面前。

“你观看我从无量劫以来这样辛苦,度脱如此多刚强难化而业障深重的受苦众生。对于那些到现在还未受我调伏的众生,如果随其恶业而堕三恶道,受极大苦报时,你应当记得我在忉利天宫再三嘱托你:要使娑婆世界直到弥勒菩萨出世前的所有众生,都使他们得到解脱,永离各种痛苦,最后遇佛授记。”

在这个时候,诸世界的分身地藏菩萨,恢复成为一个身体,涕泪纵横,哀怜受苦众生,他对佛说道:“我从很久以来,承蒙佛的慈悲接引提携,使我获得了不可思议的神通力量,具足了佛的大智大慧。我现在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在每一个世界里,化做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又去度百千万亿众生,使他们都皈依佛法僧三宝,永远离开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恼,获得涅槃的快乐。只要他们在佛法中,不管做了多大的善事,甚至只有一毛一滴,一沙一尘,或者一根头发丝那么小的善事,我都会慢慢救度他们,使他们都得到很大的利益。我现在唯愿世尊您不要为后世的恶业众生而忧虑!”

最后又三次重复这句话:“我现在唯愿世尊您不要为后世的恶业众生而忧虑!”

在这个时候,佛听完地藏菩萨的话后就赞叹他说:“好啊!好啊!我非常随喜,非常赞叹你。你很久以来发大誓愿,在广度众生之后,即能证得无上菩提的果位。”

【解读】

依《演孝疏》,本品经文分为两部分:“初明化主,二结赞。”初又分三:“初地藏兼从集会,二释迦慰言咐嘱,三神力地藏行化。”初再分二:“初自处来会,二神力率众。”

依《科注》,则本品为正宗分的开始,经文亦分为两部分:“初地藏来仪,二释迦诏告。”初分二初叙分身地藏。初又分三:“初叙分身地藏,二叙业道众机。”二再分三:“初率众同来供佛,二因化不退菩提,三至天心喜观佛。”

根据第一章内容,本经白话解依据《演孝疏》三分科经,继续解读正宗分。这一章虽然分为两部分,但依吴立民《地藏经法研究》实际上包含了三层大意:“一地藏菩萨,无量分身集会,正显地藏菩萨因地无量之法行;二世尊以末世众生,殷勤付嘱于地藏;三地藏承佛付嘱,化身沙界,普利群生。”

今根据《地藏经法研究》归纳的三层大意分为三部分进行解读。

一、地藏分身与随从集会

经文一开始就叙述地藏菩萨是本经的教化之主,所以《科注》以此作为正宗分的开始,其云:“缘由既起,正事宜彰,地藏分身,乘时集会,其事无非皆为地藏,故居正宗之首。”但依据《演孝疏》,第一章已经开始叙述地藏菩萨因地行愿,故亦可将第一品的后部分作为正宗分的开始。

这是讲地藏菩萨的分身以及随从都来到忉利天集会。凡人只有一身,而地藏菩萨作为大菩萨,实则其境界与佛齐等,故其有“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的分身。这个数字不是我们人类能够算出来的,也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科注》说:“百千万亿,数目也。震旦算经,始自黄帝,数法有十等:亿、兆、京、秭、垓、壤、沟、涧、正、载。《风俗通》云,千生万,万生亿,亿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沟,沟生涧,涧生正,正生载。载,地不能载也。今四数并明者,以亿分四等: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四、万万为亿。今是第四亿数,乃百千万之亿。如是之数,尚难穷究,况又言百千万亿不可思、议、量说之无量阿僧祇世界中?”这是讲的中国古代算学,这个“百千万亿无量世界”无法计算,就是今天的人来计算也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人能算清,就是计算机来算也不行。

这里特别提到这些分身来自所有的地狱处,为何地藏菩萨总是去地狱呢?第一章说到地藏菩萨因地行愿时,他曾经作为孝女超度了堕落在地狱的母亲,因为神游地狱见地狱之苦,所以发愿要度地狱众生,这是地藏菩萨的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度众生的特点就是哪里最痛苦,就到哪里去,在六道中最痛苦的地方当然就是地狱了。所以地藏菩萨的工作对象是在地狱里度极重罪的众生。那些恶贯满盈的众生,只要改恶从善,至心诵念地藏菩萨圣号,可以解除一切苦厄,投生三善道,以至于往生净土,永出轮回。这样就让地藏菩萨形成了幽冥救苦的形象。连最痛苦的众生都能挽救,其他五道众生念地藏圣号,自然也能得到菩萨的救助,不要理解地藏是专门救地狱众生的菩萨。六道众生只要呼唤地藏菩萨,地藏菩萨都能分身施以援手。从这里可以看出,地狱分身尚且无量无边,那么六道分身,更是无法想象了。

随从地藏菩萨分身而来的还有很多众生,这些都是被地藏菩萨教化而得救的受苦众生。“以如来神力故,各以方面,与诸得解脱从业道出者,亦各有千万亿那由他数,共持香华来供养佛。”这句话是承上启下,因为释迦牟尼如来显大神通,所以十方天龙八部鬼神均来集会,“各以方面”则是本经主人公——地藏菩萨正式出场了,地藏分身凭借如来神力从四面八方来到忉利天集会,同时地藏菩萨分身携带被他教化而得解脱的众生,其数目也无量无边。《演孝疏》说:“‘以’者,因由仰藉之义也,因由如来神力故,方普召来集;趋众仰藉如来神力故,方预入法会。‘与诸’者,共类之义,如无毒等不思议众鬼王,学道之侪(chái,等辈,同类的人们)是也。”这些地藏菩萨分身以及所携带的随从,大家一起手持香花来供养佛。为何以香花供佛呢?《演孝疏》说:“香有清通潜达之功,表信心能通入诸法之门;花表因行,供佛表感果。”

这些随从地藏菩萨而来的众生都证得不退转的果位,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摆脱了六道轮回,那么至少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可这些众生在没有遇到地藏菩萨之前,在久远劫以前,都在生死苦海里,头出头没地颠沛流浪,在六道里受尽了痛苦,从来没有休息。如今因为得到地藏菩萨大慈大悲,宏深愿力所救度的缘故,所以每位都获得了所证的果位。来到了忉利天宫后,心里真是高兴极了,他们很恭敬地观望如来,眼睛都舍不得眨一眨。有老和尚说:“‘瞻仰如来,目不暂舍’,我想可能是第一次见佛,所以那种殊胜感非常的亲切,眼光连极短的时间都舍不得转移。”

二、世尊将重任付嘱地藏

这一部分是本章的核心,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世尊摩顶;二是世尊在娑婆世界度了哪些众生;三是世尊在娑婆世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四是殷勤托付地藏菩萨度脱娑婆受苦众生。

先分析世尊摩顶地藏所有化身。世尊凡是有重要事情就要摩顶,或者嘱付大法,或者预示未来成佛授记。如《法华经·嘱累品》:“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又《传法室内密示闻记》载,佛以四大海水,三点于迦叶之顶,摩顶付嘱大法,而拈华瞬目。此处世尊给所有地藏化身摩顶,其大事就是殷勤嘱托他度化受苦众生。

世尊怎么嘱托呢?先是说自己如何在婆娑世界普度众生。

世尊与婆娑世界的人有缘。虽然这是个污浊世界(五浊),但世尊不怕,他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现在印度来救人。可娑婆世界的人刚强难化,这个“刚强”不是指人有顽强的意志,这个“刚强”是贬义词,是顽固不化的意思。正如一位老和尚说:“‘刚强’众生,在社会上,我们把‘刚强’当成好的字眼,说勇猛刚强,意志坚定。佛教则认为‘刚强’是不好的,要柔软善顺。刚强的众生也不喜欢刚强的人,也认为柔软好、善顺好。找对象,男的找女的都要找一个善顺的、柔和的,不会找很粗暴的,动辄就发脾气的,他不敢找。道理就是这样子。”因为人类刚强难化,所以世尊虽然不辞劳苦教化他们,但十个之中尚且还有一两个恶习不改。那么这些不能受世尊教化的人肯定要堕落到三恶道中去,所以世尊怜悯他们就要嘱托地藏来接受这个教化重任。

这些不能度化的众生属于什么人呢?世尊接着分析婆娑世界的人有四个等级。这四个等级中,最上等的人是最容易得度的,也是最不让世尊操心的人;最下等的人是最难度的人,所以世尊操心也难以起作用。正如孔子所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者已经有最高智慧了,只要稍加点化,那就会努力用功,很快获得成就;而最愚蠢的人,不会自觉去修行,也没有办法去改变他的。世尊去世后末法众生中也多是这样的人,一万年末法过去后这些众生更加陷入深渊而不能自拔,所以世尊将这些难以度化的人都交给地藏菩萨,也可见地藏菩萨之大愿力以及他与娑婆世界众生的缘分是多么深。现在正是末法时期,末法众生学地藏法门正是对症下药。

第三部分讲,世尊在娑婆世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此与《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观音菩萨度人一模一样,观音菩萨普门示现在人间,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因为观音菩萨也是古佛再来,所以他与释迦牟尼世尊度人的方式也是一样的。《普门品》里讲观音菩萨化身有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pí)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童男身、童女身以及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虽然说尽种种不同人的身份,但唯独没有说到以“山林川原、河池泉井”等非有情生命身而度化众生,山林川原、河池泉井这些没有生命的现象也能是佛身的示现吗?回答是肯定的。

有老和尚说:“像有一个老修行,他住在藏王山,支的棚子倒了,他干脆不支,就找一个树底下坐下。在树底下坐着,鸟儿一天在那个树上闹,弄得他心里也不静,他就在那里磕头,说:‘佛菩萨给我个地方,什么地方都好,让我能够修行。’磕完头一找,才走没多远就找到一个洞,他就在洞里修行成了。”这就是说的山河大地等无情也可能是佛菩萨的化身,因为佛菩萨可以千变万化,不仅可以变成有情,也可以变成无情。有情指一切有感情、意识的生物;无情指没有情识活动的矿植物,如山河大地及草木等。

有人将此处经文的“山林川原、河池泉井”理解为山神、树神、水神、井神等有情,恐怕是没有理解佛陀分身的本意。

第四部分是重点,世尊殷勤托付地藏菩萨度脱娑婆末法众生。“殷勤”就是诚诚恳恳的,一遍又一遍地嘱托。这部《地藏经》前前后后,释迦牟尼佛嘱托地藏王菩萨,到最后十三品“嘱累人天品”还是一再地嘱托。因为释迦牟尼系念他还没有度脱的娑婆众生,他觉得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想到那些因作恶而堕落恶道的受苦众生,他的慈悲心促使他殷勤嘱托地藏菩萨解救这些他没有度脱的众生,而地藏菩萨的大愿正与释迦牟尼世尊的大慈悲心相对应,所以他找地藏菩萨嘱托,就找对了人。

“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这句话说的是一个时间段,根据世尊两千五百多年出生在人间给弥勒授记的记载,下一尊佛将是弥勒菩萨,他现在正在兜率天说法。过四千年后,他将如释迦牟尼佛一样出现在娑婆世界,广度众生。这个时间在兜率天只有四千年,但在人间却相当长。《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云“人间四百岁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那么如果驻兜率天四千年,则刚好是人间五十六亿七千六百万年。

那么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还有很多众生要受苦。释迦牟尼佛的法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又称“正像末三时”或“三时”。如果将历代佛法的施行,分为教(教义)、行(实践)、证(开悟)三方面来衡量,则正法时期即指教、行、证具现的时期。像法时期是虽无得证者,但仍存教、行的时期。至于末法时期则是仅存教法而缺乏行、证的佛教衰微期。经过此三时期之后,即进入教、行、证均无的法灭时代。关于正法、像法的时限,诸经论有四说,即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五百年;正法、像法皆五百年;正法、像法皆一千年。但对末法的年限为一万年此点则无异议。又,一般多采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

也就是说即使世尊去世后,他的法还能使众生受益一万多年,但即使能够受益一万多年,相对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来说,也只是一瞬间,在漫长的无佛法时期,多少众生因作恶而受苦,这就是释迦牟尼世尊最担心的事情。而地藏菩萨从他因地挽救母亲的行愿,就是要度脱作恶最多受苦最深的众生,所以世尊在这里将度脱苦难众生的重任交给地藏菩萨。令我所教化的这个娑婆世界,当我去世了,弥勒菩萨还没有降生,在中间无佛的时期,地藏菩萨要负起责任,让他们都解脱。

现在正是末法时代,有些人就想,根据佛经记载,凡是释迦牟尼佛的末法弟子都会在弥勒菩萨成佛后得度,那么即使这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轮回堕落,也如进了保险箱。有这个想法肯定不行,因为轮回六道不能保险你继续留在娑婆世界。有大和尚说:“一般说起来,经论上说,凡是释迦牟尼佛的末法弟子,在弥勒佛出世之后的龙华三会,不叫菩提树了,弥勒佛是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在三会上把释迦牟尼佛遗留下来的弟子都度了。于是有些人就等着了,认为不要紧,我散散漫漫、懈懈怠怠的,等弥勒佛出世的时候我还是得度,反正有我一份。这样的想法是绝对错误的。你要是一下地狱,下到那么长的时间,弥勒佛过去了;或者你要是入定,你定中也过去了,那时间很长啊!所以不能等的,不能够有这种不合理的妄想。你要好好的修行,不要等待;你要是能修行,在修行的时候弥勒菩萨来了,你也成了,等待是不行的。”

世尊在忉利天法会上嘱托地藏菩萨一定要使他未度的众生离苦得乐,直到遇佛授记才后已。为何要遇佛授记呢?因为遇佛授记才真的进了保险箱,就如往生西方净土解脱了轮回,虽然暂时不能成佛,但永远不会堕落了。有法师认为,地藏菩萨告诉我们最容易的法门也是念佛法门,这样的法门容易遇佛授记,再不堕落于三恶道受苦。法师说:“地藏菩萨用什么法门?给诸位说,都是用念佛法门。末法时期众生业障习气很重,其他的法门决定不能成就。虽然是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众生根性不相同、习染不相同,修学其他的法门难,念佛法门容易。我们在前面看到婆罗门女,后面讲的光目女,都是念佛法门。唯有念佛法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真的解脱,永离诸苦,遇到阿弥陀佛给你授记,这些都是事实。”

三、地藏郑重接受嘱托,世尊随喜赞叹

这是本章最后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地藏郑重接受嘱托,二是世尊随喜赞叹。

第一部分,地藏菩萨郑重接受嘱托。

佛为分身地藏摩顶,说了天宫的嘱托,不要忘记这些众生在受苦难,一直到弥勒佛出世之前,要帮助度脱他们。这时,诸世界的分身地藏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地藏,那么多的分身地藏共复一形,变为一个地藏,为什么呢?依吴老《地藏经法研究》,这就是表法:“为什么分身千百亿呢?因为众生的根基有千百亿。为什么当来嘱托之时,他又要分身合一来承佛嘱呢?因为本愿只有一个。分身千百亿,本愿只一个,所以接受佛嘱的也只有一个。千百个分身地藏共复一形是表法,而非千百万人地藏就有千百万个愿,本愿只有一个。这就好比一个月亮照到千条江水,千条江水都有了月亮,而这千江之月只为一个月亮所摄,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分身地藏跟一个地藏是非一非异,非一非多。所谓‘一月影临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也说明了当机无量无边,本愿则唯一而已。”

吴老讲到地藏菩萨分身与一身都是表法的需要,因为他的本愿只有一个,所以真正的地藏菩萨只有一个,因为本愿中有着无穷无尽挽救众生出痛苦的愿望,所以他又分千百亿化身去度众生。现在地藏菩萨来到法会,为了郑重接受世尊的嘱托,他将千百亿化身恢复为一身,这正是他本愿的体现。《科注》说:“谓吾之通慧,乃久远劫来,蒙佛接济引掖,使我获得,即佛之通慧也。今付末世众生于我,自应如佛接引于我而接引之,令其亦获此通慧,正我分内事。”其意是,我地藏菩萨所有的一切智慧,都是很长时间以来蒙佛接引提携而得到的,所以今天能获得与佛一样的智慧。今天世尊将去世后没有度脱的众生托付给我,自然也应当如过去佛接引提携我一样去度脱他们,这是我的本分事情,希望世尊不要以此为忧虑。

第二部分,世尊随喜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

随喜,随顺欢喜之意,即见他人所作善根功德,随之心生欢喜。印顺法师说:“任何一种离恶行善的善行,可分四类︰‘自行’,自己去做;‘劝他行’,还要劝别人去做;‘随喜行’,知道别人做了,起认可欢喜心;‘赞叹行’,赞叹这一善行,赞扬行此善行的人,以激励大众。大家都向于离恶行善,才是佛教的理想。善行如此,恶行也有‘自行’‘劝他行’‘随喜行’‘赞叹行’;如恶行而具足四行,那可是恶性深重了。”

佛的随喜赞叹自然是随喜赞叹地藏菩萨度脱受苦众生的无上功德,其中亦有勉励之意,而一切众生随喜功德,则其功德甚至超过行善者本人。《大智度论》卷六十一说:“随喜者之功德,胜于行善者本人。”《大品般若经·随喜品》说:“是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福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所以《普贤行愿品》说:“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尔时,佛赞地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将毕,即证菩提。”

《科注》说:“地藏既领嘱慰佛,如来即赞善助喜。双赞‘善哉’者,一以能体佛心,敬承严命;二以分身利物,毫福不遗。所以‘喜’之者,以遂我心,满尔愿也。‘广度’两言,我佛纵许之辞,亦自知其时耳。若《普曜经》云:‘不处生死,不住泥洹,便受菩提决。’是则地藏久矣证大菩提,何待广度将毕耶?”

其意是:地藏菩萨已经接受佛的嘱托,并再三安慰世尊不要担心,所以世尊就随喜赞叹。他连说两个善哉,一是因为地藏菩萨能够体会佛的想法,很郑重地接受佛的托付;二是地藏菩萨分身利益一切众生,众生只要有一丝一毫之善都会使他们获得大利益,不遗漏一切稍有善根的众生。之所以随喜,是因为地藏菩萨之愿与佛心相应,又能符合他平时一贯以来的做法。“广度将毕,即证菩提”,虽然是我佛授记地藏菩萨成佛之语,但地藏菩萨自己亦知道成佛之时。如《普曜经》说:“不处生死,不住泥洹,便不退转受菩萨决。无所从生靡所不生,于诸所生悉无所生。”没有生也没有死,虽然没有成佛,但其无限的菩提心,实际上已经是佛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藏菩萨早已证得无上菩提,何必再等待广度众生以后再成佛呢?

【疑难解析】

如何理解地藏菩萨的分身?

佛菩萨为化导有缘的众生,以方便力变化多身于十方以化度众生,即谓“分身”,也就是化身。就佛菩萨之分身以度化众生而言,又谓“分身度化”或“分身遣化”。观世音菩萨分三十二应身,地藏菩萨现身六道等,皆是以大愿无穷而分身千百亿普度众生。善导大师《法事赞》卷下,谓阿弥陀佛的胁侍观世音云:“一切时中助佛化,分身六道起慈心,念念随机为说法。”又云:“十方凡圣专心向,分身遣化往相迎,一念乘空入佛会,身色寿命尽皆平。”

众生起心动念如来全知,因此只要众生呼唤菩萨名字,菩萨即应声而来,这来的就是分身(化身)。无论地藏菩萨,还是观音菩萨,都能够分身千百亿到无量无边世界去救苦救难。观音菩萨千手千眼的形象就是如此来的,他能观众生之音而闻声救苦,可以“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地藏菩萨因为大愿之力无穷,所以连观音菩萨都劝我们多念地藏菩萨圣号,可以获得无量功德。尤其是地狱痛苦的人多,所以地藏菩萨入地狱救苦的形象更加突出。

有老和尚说:“有人问我:‘地藏王菩萨那么多,比我们这里的五十多亿人不晓得多好多倍,我们怎么还没有看见地藏王菩萨?一尊也没有看见!’这句话问得合理不合理?没有信佛的人不懂我们佛教的道理,已信佛的弟子也对于这个意思不理解,分不清楚地藏王菩萨的化身跟他的报身、法身。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地藏王菩萨,但是你不认识!你能认识他是地藏王菩萨吗?在唐朝的时候,大家不知道金乔觉是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也是千百亿化身度人的,你也不知道是观世音菩萨。我们看他或者现一个女人身,或者现一个老太婆,而且看经文所描述的,乃至现为山川、河水、泉水,不但是有情,乃至于无情,菩萨都现身了。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说也说不清楚,不可思不可议,想也想不到。”

有法师说:“佛菩萨在世间,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实在讲在世间很多很多,贩夫走卒里面都有佛菩萨。我们没有这么高的警觉,所以常常得罪佛菩萨、轻慢佛菩萨、瞧不起佛菩萨,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自己不知道,佛菩萨绝不怪罪你。明白这些事实的人,对一切众生决定不敢生轻慢心。诸佛菩萨所以这样示现,重要的意义就是教我们修普贤行‘礼敬诸佛’,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真诚恭敬,断除自己贡高我慢(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的烦恼。大家在历史上熟知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的化身,在国清寺。在寺庙里干什么?打杂,厨房里烧火打杂,挑烧水。谁瞧得起他?丰干是阿弥陀佛再来,在庙里干什么?舂米,在碓房里面做苦工,侍候大众,寺院里头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他。这个事实到以后大家知道了,才知道原来佛菩萨照顾我们,我们天天得罪他,后悔莫及。我们道场难道没有佛菩萨在吗?也许佛菩萨就在厨房里面工作,你们不认识,你们天天还嫌弃他。所以确确实实要知道,诸佛菩萨的化身,真的时时在我们的周边。”

菩萨分身与邪教教主托言某菩萨再来有什么区别?

菩萨分身度人,完全是宿世大愿所致,没有一丝一毫自私自利之心,只有完全彻底的利益众生之心。因此,他分身来到世间,一般不会让众生知道他就是某某菩萨,因为他不需要个人名闻利养(即名声远闻与以利养身之意),他来到世间是为众生服务的,所以他就不会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他可能会点醒众生,但一旦身份暴露,他就不会再留在世间,就会很快去世。

《楞严经》说:“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楞严经》说的这段话,其意思是,无论是菩萨、阿罗汉,就算是佛亲身来了,他都不会说自己就是菩萨、罗汉或佛,要是这样讲,就是魔王的眷属了。就算有人赞叹你,说你是菩萨或者是罗汉,你自己也不应该承认。你不应该泄漏佛这种秘密的因,随随便便向那些未得圣道之人泄漏了你的来历。唯独到命终的时候可以向身边大弟子有点表示,将自己的未竟的事业托付给人,或者增加弟子的信心,使他们更加精进。

这是《楞严经》告诉我们佛菩萨决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身份。而邪教教主与此相反,他生怕别人不把他当作某佛菩萨现身来看,他希望弟子们多宣传他的神异,希望混淆视听,让大家都误认他是某佛某菩萨现身,这样他才可以名声大振,他才能得到世间的名闻利养。

可见真正的佛菩萨来到世间度人,他是不会暴露自己的身份的,所以佛菩萨分身千百亿,我们却没有看见一个,原因就在于此。而邪教教主在末法时代,充斥世间,他们反而希望大家都误认他是某佛菩萨现身,很多人因此上当受骗,最后跟随邪教教主一起堕落。

此外,佛菩萨不仅现有情生命(正报)来度人,也现无情(依报)身份来度人。本品经文说到世尊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身,这就是现无情依报身份来度人。《科注》说:“此现依报度人,如《悲华经》云,佛因中为救阎浮提人民饥饿,思惟舍身体血肉。中路有山,名水爱护,自投其身,即成肉山,高一由旬,乃至高千由旬云云。” ZvZHHcsd8UJDyBMKJGRPP7/f/Bp1/lOVyMEmoCRHp6abmO1fJ2sFohM250XLT6k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