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序分

【原文】

如是我闻 [1] 。一时 [2] ,佛 [3] 在忉利天 [4] 为母 [5] 说法。

尔时 [6] ,十方 [7] 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 [8] 一切诸佛,及大菩萨 [9] 摩诃萨 [10] ,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 [11] 佛,能于五浊恶世 [12] ,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 [13] 。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 [14] 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 [15] 光明云、大三昧 [16] 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 [17] 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蜜 [18] 音、尸波罗蜜 [19] 音、羼提波罗蜜 [20] 音、毘离耶波罗蜜 [21] 音、禅波罗蜜 [22] 音、般若波罗蜜 [23] 音、慈悲音、喜舍 [24] 音、解脱音、无漏 [25] 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师子吼 [26] 音、大师子吼音、云雷 [27] 音、大云雷音。

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 [28] 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 [29] 、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 [30] 、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来集会。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所谓恶目鬼王 [31] 、噉血鬼王 [32] 、噉精气鬼王 [33] 、噉胎卵鬼王 [34] 、行病鬼王 [35] 、摄毒鬼王 [36] 、慈心鬼王 [37] 、福利鬼王 [38] 、大爱敬鬼王 [39] ,如是等鬼王,皆来集会。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 [40] 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不?”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

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

【注释】

[1]如是我闻:每部佛经前通用的语句,又作“闻如是”“我闻如是”。释迦牟尼佛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的弟子阿难说,我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又传说佛灭后不久,有五百阿罗汉于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其时阿难于会众前诵出经文。而在诵出经文之前,先言“如是我闻”,以表示此下所诵乃直接从佛陀处所亲闻。所谓“如是”,指经中所述之内容,“我闻”意为阿难自佛处闻得。

[2]一时:过去的某一时间。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乃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的“时成就”。据天台《观经疏》之说:时有二种,即迦罗,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三摩耶,长时之意,又称假时。然不论时之长短、假实,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

[3]佛:此处指释迦牟尼佛。佛者,佛陀的略称,其意是“觉悟的人”“觉者”,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在与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作区别的时候,则称佛为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思。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佛和声闻的阿罗汉与辟支佛不一样,他在自己开悟的同时,也从事于救渡他人,使他人开悟。

[4]忉(dāo)利天:“忉利”是梵语,意译“三十三天”。此天为欲界(三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在须弥山顶。帝释天(释提桓因)住在中央的大城,四方各有八城由其眷属天众居住,合计共有三十三天。此即其名称的由来。

[5]母:指释迦牟尼佛陀之生母摩耶。又作摩贺摩耶,单称摩耶、摩夷,或摩耶夫人。意译大幻化、大术、妙。原为中印度天臂城善觉王之女,后嫁与迦毗罗卫城净饭王为妃。

[6]尔时:佛升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的时候。尔:那。

[7]十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佛教主张十方有无数世界及净土,称为十方世界、十方法界、十方净土、十方刹等。又其中之诸佛及众生,则称为十方诸佛、十方众生。

[8]不可说不可说:无法说清楚数字,佛经中的极大数目字,比阿僧祇劫等数目,还要大得多。

[9]菩萨:菩提萨埵的简称。指志求佛果者。即上求菩提(自利)、下化众生(利他),当来可成佛之大心众生。《注维摩经》卷一僧肇释云:“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

[10]摩诃萨:摩诃萨埵的简称、旧译为大心、大众生;新译为大有情。有作佛大心之众生,即菩萨之通称。

[11]释迦牟尼:译为能仁寂默,是开创佛教的教主。约在公元前五百余年,出生于北印度的迦毗罗卫城(在今之尼泊尔南境),为该城城主净饭王的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成佛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12]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叫做五浊,这是末法时代五种恶劣的生存状态,存在于减劫时期。见答疑。

[13]知苦乐法:依知性法师与青莲法师等古德解释,意为“知道苦乐(lè)之法”,即知道离开痛苦得到快乐的方法,有法师讲义依此义。但也有人理解为:“了知苦,然后乐于修习佛法。”在这里“乐”则不是快乐的意思了,而是喜欢、爱好的意思,“乐”念为yào(药)。笔者依古德,仍旧理解为“知道苦乐之法”。

[14]慈悲:慈与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15]般若:梵语。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意译为慧、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

[16]三昧:梵语。指禅定境界。系修行者之心定于一处而不散乱之状态。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定、等持、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三昧即心定于一处,故称定;远离昏沉、掉举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称等持;正受所观之法,故称正受;调整散乱的心使正直,故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的依处,故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言息虑凝心。

[17]归依:又作皈依。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我国佛教界,初入佛门者,必须经过归依仪式,誓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之后,始被认定为正式之佛教徒。

[18]檀波罗蜜:檀,梵语,译为“布施”,六度之一。波罗蜜: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檀波罗蜜音指在虚空里讲法布施。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

[19]尸波罗蜜:尸罗,译为“戒”,六度之二。在空中演说五戒、八戒、十重四十八轻戒、沙弥、比丘、比丘尼戒。在虚空里头演说种种的戒律,这叫尸罗波罗蜜音。

[20]羼提波罗蜜:羼提,译为“忍辱”,六度之三。这忍是要你不能忍也要忍,不能让也要让,不能受也要受。忍字心上一把刀,刀刺心是很难受、很痛苦的,可是还要忍,这叫羼提波罗蜜。

[21]毗离耶波罗蜜:毗离耶,译为“精进”,六度之四。精进有身精进、心精进。身精进是昼夜六时诵经拜忏礼佛。心精进即昼夜六时,念兹在兹,一心忆念佛法而不忘失。

[22]禅波罗蜜:禅是禅那的简称,梵语,译为“静虑”“思惟修”,六度之五。禅定有四禅八定。四禅是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等到第四禅根本没有念了,无念即菩提,这是色界四禅天。又有四空处,即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无色界四天王天。合起来称为四禅八定。

[23]般若波罗蜜:六度之六,般若指最高的智慧,即如来智慧,这种智慧可以将众生从六道轮回的此岸度至涅槃解说的彼岸。

[24]喜舍:梵语。又称净舍、净施。欢喜施舍财宝。主要指为供养三宝而施给金钱、物品等。又指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中之第三喜无量心、第四舍无量心。思惟无量之众生离苦得乐,而入于喜等至(等至,禅定别名),称为喜无量心;思惟自己对于无量之众生,无爱亦无憎,而入于舍等至,称为舍无量心。喜,即喜悦他人之享有幸福。舍,即舍弃一切冤亲之差别相,而平等亲之。

[25]无漏:与“有漏”相对。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别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26]师子吼:又作狮子吼。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又当佛说法时,菩萨起勇猛心求菩提,因而外道、恶魔生怖畏;犹如狮子吼时,小狮子亦增威,百兽怖伏。

[27]云雷:如云覆一切,雷声远震。云譬如佛陀的应身(变化身),是智慧的云,可以雨露滋润一切众生,它电光闪耀,雷声远震,使一切众生共沾法喜。青莲法师说:“法华云:譬如大云,遍覆一切。慧云含润,电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其雨普等,率土充洽。云譬应身,说十二部,故言慧云。身放大光,口震四辩,如电曜雷声,宣注法雨,皆蒙利润,受益差别。故云雷不同,然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润,差别即无差别。”

[28]娑婆:梵语。意译堪忍、忍、能忍、杂会、杂恶或恐畏等。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忍受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有诸佛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表其无畏与慈悲。为释尊所化之土,即我们人类所居住之此一世界。娑婆为五浊世界,其地之众生刚强难化。若能化度之,即得成就菩萨大行。易言之,娑婆亦不失为菩萨修行之好场所。

[29]兜率(lǜ)陀天:梵语。译为知足。此天由修布施、持戒二种福业而感报得生其中,胜夜摩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兜率内院乃即将成佛者(即补处菩萨)之居处,今则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弥勒现亦为补处菩萨,于此宣说佛法,若住此天满四千岁(约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但古之记数法为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即下生人间,成佛于龙华树下。“兜率天”中“率”的读音,有念作lǜ,有念作shuài。佛门弟子多数支持读作lǜ,学者们支持读作shuài。学者们根据梵文、巴利文的译音,以及“率”字的古音来考证,支持读作shuài。

[30]川泽神:川者,穿也,小流之水穿地而下流也。故秦有三川(河、洛、伊)亦有神灵司命管理也。泽者水所汇聚处也,这些地方也有神管着。

[31]恶目鬼王:这种鬼王的眼睛非常可怕,青色、红色、白色,又大又凶,令人一见毛骨悚然。

[32]噉血鬼王:这种鬼王专门吸人的血,多数住在屠杀的刑场中。

[33]噉精气鬼王:这种鬼王专门吃人的精和吸人的气,假如你常静坐卧室,这种鬼则常常来吸你的气,所以有时人为什么会有气喘呢?就是其气被鬼吸去了。

[34]噉胎卵鬼王:这种鬼王专门吃人胎,例如不足月小产的胎。卵即是蛋,好像鸡蛋、鸭蛋、蛇蛋,各种蛋类,他们专吃蛋类,不是整粒吃下,只吸它的气而已。

[35]行病鬼王:若谁应该生病,行病鬼王就到他那里去撒些细菌,那人就会生病。

[36]摄毒鬼王:这个鬼王能把一切毒气收摄,以免各种瘟疫毒症伤害众生。

[37]慈心鬼王:这位慈心鬼王,他虽然长得很丑陋,但他的心肠很慈悲,特别爱护小孩。

[38]福利鬼王:这位鬼王虽然头大肚大,看来像个大头怪,但是常常福利人们。

[39]大爱敬鬼王:他对一切人都爱护与尊敬。像这么多大小粗细等鬼王,都到忉利天宫听释迦牟尼佛说法。

[40]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或作曼殊师利、妙吉祥。是大乘佛教中最以智慧著称的菩萨。与普贤菩萨并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侍。由于他在所有菩萨中,是辅佐释尊弘法的上首,因此也被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依大乘经典所载,在所有大菩萨中,文殊菩萨不只是四大菩萨中“大智”的象征,在过去世他还曾为七佛之师。以其锐利的智慧,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因而有“三世觉母妙吉祥”的尊号。依《首楞严三昧经》所载,他在久远的过去世早已成佛,号称龙种上如来。所以,其为释迦牟尼佛二胁侍之一,只不过一种慈悲度化的大权(指佛、菩萨为济度众生而显现种种化身)示现而已。

【译文】

佛陀所说的这部经是我阿难在现场亲自听闻的。曾经有一段时间,佛以神通上升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

就在这个时候,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无量世界无法说清多少数字的佛菩萨,都来到这里隆重集会。他们都来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住在不清净的五浊恶世(娑婆世界),示现不可思议大智慧大神通之力,调伏这些刚强难以教化的众生,使他们知道苦乐之法。每一位佛及菩萨,也各各派遣侍者来问候释迦牟尼佛。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开颜微笑,他在高兴之中放出百千万亿那么多的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放出这种种无数光明云之后,又放出种种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音——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蜜音、毘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放出这种种无法说清多少的光明云之后,又有这个娑婆世界以及他方国土,无量亿天龙鬼神也到忉利天宫来集会——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都来集会。

又有他方国土以及娑婆世界的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如此等神,都来集会。

又有他方国土以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噉血鬼王、噉精气鬼王、噉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如此等鬼王,都来集会。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对文殊菩萨说:“你看这一切诸佛菩萨以及一切天龙八部鬼神,这个世界或者其他世界,这个国土或者其他国土,如今都来这里集会,今天到忉利天来的这些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你能知道有多少吗?”

文殊菩萨回答说:“世尊!假使凭借我的神通力量,用千劫那么长的时间来测算,也不能知道其数。”

佛告诉文殊菩萨:“不但你不知道,就是我用佛眼来观察,也不知道这数字有多少。这都是地藏菩萨久远劫以来,或者他已度已成就的众生,或者他应度应成就的众生,或者他未度未成就的众生。”

【解读】

本经一共十三品,第一品前半部分就是序分,标题是“忉利天宫神通品”,实际上这一品包括了本经的序分。序分包括通序(证信序)与别序(发起序)。

《演孝疏》说:“夫序义有三:次序、由序、序述。今经前半品三序义全。如是等五重成就次第安立于经前,是次序也;为母说法,十方诸佛菩萨皆来集会,意欲发起地藏行孝立誓教化因缘,是时如来含笑,放光现通,八部云集,皆由序也;佛告文殊,汝观所集,一切诸佛乃至一切诸天及众神数否,一问一答,并地藏往昔所化,已成未成当成等,乃是序述也。”

《法华文句》云:“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发之由,由序也。回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也。具此三义故称为序。”这是将序义分为三。

本经次序,《演孝疏》说“如是等五重成就次第安立于经前,是次序也”,即是经前“五成就”,或说“六成就”,“五成就”则将“主成就”与“处成就”合二为一,“六成就”详情见后。

本经由序,《演孝疏》说“为母说法,十方诸佛菩萨皆来集会,意欲发起地藏行孝立誓教化因缘,是时如来含笑,放光现通,八部云集,皆由序也”,即是放光六瑞起发之由。

本经序述,《演孝疏》说“佛告文殊汝观所集,一切诸佛乃至一切诸天及众神数否,一问一答,并地藏往昔所化,已成未成当成等,乃是序述也”,即是回答释疑,正说弄引,为引入正题做好准备。

但一般来说,将序分为通序与别序。通序又叫证信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这段开头语是通序,一切佛经都有这样开头,统称为通序。此通序具有“六成就”。下面文字就是别序了。

别序又叫发起序。从“尔时,十方无量世界”至“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是本经的别序(发起序)。

从“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闻佛所言,即当信受……”至本品最后,为本经正宗分的开端部分。

依青莲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下简称《科注》),则整个这一章都是序,后面都是发起序。笔者依《演孝疏》分法解读。因为从“文殊师利白佛言”开始,即已经开始进入主题,叙说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广大愿行。

一、通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这段开头语是通序,一切佛经都有这样开头,统称为通序。此通序具有“六成就”。

我国华严宗第五祖宗密大师《盂兰盆经疏》卷下说:

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人俱。诸经多具六种成就,文或阙略,义必具之,谓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

就是每部佛经篇首都必须具备的六项内容,即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

《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忉利天”,是处成就;“为母说法”,是众成就。具此六缘则教兴,故名六成就。

佛教认为一切都需要缘分,“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这是佛教的一句话,佛法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是在一定的环境、际遇和缘分下才产生。

六种成就的具体含义分述如下:

1.信成就,如是之法,是佛所说,信受不疑,故名信成就。

2.闻成就,闻即我闻,如是之法,阿难自言我曾亲从佛闻,故名闻成就。

3.时成就,时即一时,众生有缘,在特定世间,能感佛即现身教化,故名时成就。

4.主成就,主即佛,佛为世间、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名主成就。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化身、变化身)。此经,佛以神通升天为母说法之身为应身。据《宗镜录》卷八十九载,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称为三佛身,此即法、报、化三身。自性身,诸佛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受用身,又分二种:自受用身,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他受用身,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众显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变化身,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神通而说法。

5.处成就,处即佛说法之处,或在天上,或在人间,或摩竭提国,或舍卫国等,或忉利天,即是其处,故名处成就。

6.众成就,众即声闻僧、菩萨、天人等诸大众,佛说法,必有大众云集同听,故名众成就。

从“处成就”来看,这部经不是在人间说的,而是在天上说的。我们人类所居住的世界,佛教称为娑婆世界(娑婆原指阎浮提或一四天下,阎浮提泛指人间)。佛教宇宙观里,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不是太阳而是须弥山,太阳与月亮都在须弥山的半腰旋转。地球被称为南赡部州(或阎浮提),与之对应的还有三大部州——北俱卢州、东胜神州、西牛贺州,分别分布在须弥山的南北东西四个方向。在须弥山顶就是忉利天,它属于欲界六天之一。佛教宇宙观有三界二十八天,后面将会详说。

“佛升忉利天宫”为何事呢?知性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演孝疏》说:“为三事故。一为母说法。所以报鞠育之恩、酬劬劳之德,以将励后世之人。须知恩报恩,不得不升忉利、为人之模范也。二为慰别天神。所以报一期拥护,及咐嘱末法比丘,托令卫佑安心办道,勿使魔乱侵扰,为世福田之依止也。三为六道沈苦,求出无期,付嘱地藏,随处教化。以待弥勒下生,遇佛受记。正显我佛慈悲、臻维后劫也。”

知性法师说佛升天说法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为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激励后人行孝道,所以自己亲自做一个榜样升天说法,希望一切众生都来效仿,不要认为佛法没有孝道。在家不孝顺父母,出门拜佛也没有用。第二,慰问天神。佛为三界导师,佛陀诞生后,天龙八部无不拥护,为了使末法比丘安心修行,佛陀嘱托天龙八部鬼神护卫三宝,不要让魔鬼侵扰,使末法时期比丘成为众生的依靠。第三,六道轮回痛苦,堕落三恶道,解脱没有尽期,佛陀嘱托地藏菩萨,随处教化众生,以待未来佛弥勒降生,最后遇佛普渡。

又,佛升天为母说法,据《观佛三昧海经》,是父王白佛:“当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佛言:“当如轮王行法问讯檀越(施主)。”按《增一阿含经》,乃帝释所请,谓诸佛皆上升忉利为母说法,如来亦应为圣母说法。于是如来与千比丘,于安达罗国曲女城边,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以报生身之恩。

本经此处“六成就”,前面五成就都已经很明显,唯独最后“众成就”不够明显。但经文云“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已经具备“众成就”。

笔者依知性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演孝疏》以及青莲法师《科注》解读此经,依照传统,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作通序,认同“为母说法”已经具备“众成就”。

二、别序

从“尔时,十方无量世界”至“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是本经的别序(发起序)。

知性法师《演孝疏》说:“别序者,乃当经之发起也。别于各部之不同,诸经各有事缘焉。若《楞严》阿难误堕之为端,《法华》放光动地之生疑,《弥陀》无问而自说,《金刚》乞食敷座等,彼彼来意之发起,故云别也。”

别序就是区别于其他佛经的序,是本部经的发起序。每部经都有不同的缘起,因此就不同的别序。例如,《楞严经》从阿难遇难说起,《法华经》如来放光动地使大众产生疑问,《阿弥陀经》则世尊无问自说,《金刚经》则从如来入舍卫大城乞食回来,洗净钵,收拾好衣,洗完足,结跏趺坐等日常生活说起,都有不同的含义,区别于其他经典,这就是区别。

此别序分为三部分:一是十方集会,证明如来度众生的功德,从“尔时,十方无量世界”至“各遣侍者,问讯世尊”,十方世界主从都来忉利天集会,证明我佛如来在娑婆世界调伏众生的功德;二是放光现瑞,天龙八部等众入会,从“是时,如来含笑”至“如是等鬼王,皆来集会”,我佛放光,现云音瑞像,天龙八部见色闻声,承蒙光音,而来集会;三是问答释疑,显地藏久远化度众生,从“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问答释疑,显地藏久证果位以来,已度当度未度。

青莲法师《科注》将别序概括为:“初果因集赞序,二现相集众序,三问答释疑序。”

1.十方集会,证明如来度众生的功德

这一段青莲法师《科注》概括为“果因集赞序”,什么是“果因集赞”呢?就是先把果报呈现给大家看,佛教讲因果,应当是先有因后有果,但这部经先不说因,而把殊胜的果报展示出来,以区别此经不同于他经之处。

讲到佛法,不出“教、理、行、果”四个方面。此为三宝中法宝的分类,一般称为四法宝。教是佛陀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说的道理,行是按照道理去修行,果是由于修行而获证道果。本经发起序里面,已经包括了教、理、行、果。我们看看,参加大会的人,都与地藏菩萨有因缘,是地藏菩萨的大愿所带来的殊胜果报,这就是“果”。因为这个果,引起文殊菩萨与世尊问答,这就是“教”。在没有开教之前,世尊展现种种光明,这些瑞相隐含“理”于其中。文殊菩萨见到这些瑞相,生起修行之愿,这是表示“行”。

在“教、理、行、果”四宝中,本经之“人果”特别殊胜,我们看看来的人有“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一切诸佛都来听经,其他经典里没见记载过,为何今天都来了,那是因为地藏菩萨的愿太大了,感动了一切诸佛都来拥护,这就是这部经的特别殊胜之处。

2.放光现瑞,天龙八部等众入会

知性法师《演孝疏》说:“现瑞只是表说法之先兆也。如来神通,令有缘者见而来会,得度之机。则放光之后、八部集会之众,是先用神通以骇动,后则慧力拔之。若《法华》现光动地、动执生疑,然后说法开显,断疑生信。今经亦如是。现通集众,本在嘱托六道于地藏,既阐大士宏愿之深广,使各一瞻一礼之获益。”

先分析如来放光现瑞。

世尊显现瑞像是说法的先兆。如来神通无边,可以使有缘之人都来集会,从而得到解脱的机会。此时如来放光之后,就有天龙八部鬼神都来集会,这是如来先用神通来惊动他们,然后用智慧来超拔他们。就如《法华经》如来现光动地,惊动大家产生疑问,然后说法开示,断疑生信。此地藏经也是如此。如来现大神通,聚集大众,其本意是把六道众生嘱托于地藏度化,既阐明地藏菩萨宏愿之深广,又使聚会之众一瞻一礼都能获益。

现瑞像分为两段,先是现放光瑞、然后是现音声瑞。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这是开始现放光瑞。这个光是智慧之光,一切众生见到这个光都能心开意解,从此之后的道路不再黑暗。

然后经中具体列出十种光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青莲法师《科注》配之台家(天台宗)十乘观法(吴立民先生《地藏经法研究》亦沿用此法解读)。

“十乘观法”是什么呢?乘是车乘,用十种法,合成一辆车乘。乘坐这辆车乘,便可以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到达涅槃安乐的彼岸。十法是,第一观不思议境,第二真正发菩提心,第三善巧安心止观,第四破法偏,第五识通塞,第六道品调适,第七对治助开,第八知位次,第九能安忍,第十离法爱。

以上十观与十大光明云一一对应,如下:

大圆满光明云——不思议境

大慈悲光明云——真正发菩提心

大智慧光明云——善巧安心止观(使心安住于真实之本性)

大般若光明云——破法偏(破除心对于诸法的执著)

大三昧光明云——识通塞(认识通塞,智能通达妙理故曰“通”,情能障碍正道故曰“塞”)

大吉祥光明云——道品调适(依照三十七道品,抉择适合行者之根机者而修)

大功德光明云——知位次(辨知真实的差别与阶次)

大福德光明云——对治助开(福德即布施等是助道,无漏般若是正道。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福助开)

大皈依光明云——能安忍(心安然能忍,不为顺逆之缘所动,而成就道事)

大赞叹光明云——无法爱(去除对非真菩提之执著,而进入真正之菩提位)

吴立民先生《地藏经法研究》说:“如是光云,要皆指众生性德,欲令睹形如意,目击道存。全性起修,即因成果,方见毗卢遮那(指佛的法身)遍一切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这十大光明云,其核心都指向众生的本性(佛性),希望通过目睹如来光明云激发众生的佛性,最后能够成就佛道。从觉悟本性(佛性)开始修行,那全部的修持都在激发自己的本性,这就叫做“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修成佛的因得成佛的果,才能看见佛的法身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于是也就达到绝对平等的境界,心、佛、众生都没有差别。

“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这是开始现音声瑞。“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即是说如来法音宣流,十方众生闻声皆得解脱。《普贤行愿品》说:“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可见佛的法音,随时随地都能契理契机,使每一个众生都能理解,从而得到解脱。

青莲法师《科注》说:“佛所出声,言辞清雅,闻者无厌,听之无足。能为一切作与乐拔苦因缘,莫若闻声之益。即是以慈修口。故有八音: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讹音,七深远音,八不竭音。种种微妙者,佛先世种善音声因缘故。咽喉中得微妙四大,能出种种妙好远近音声,遍满十方恒沙世界。今光云出音,法尔宣流,绝缘虑心之情见,显无分别之慧通。互相合响曰微,彼此不杂曰妙。此表地藏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境既不一,音亦众多。《华严》云:‘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国,演说佛子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正斯之谓也。”

依据青莲法师《科注》说经中种种微妙之音,亦系表地藏随类现身、应机说法之境,然后经中具体列出了多种微妙法音,包括佛门最常说的六度以及四无量等法音。青莲法师《科注》对此种种微妙法音作如下解读(吴立民先生《地藏经法研究》亦沿用此法解读):

六波罗蜜音(六度):表佛菩萨身即是法身,从诸法门功德生,亦表说法不出六度。(六度指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四无量音:慈悲是佛道根本,喜舍从慈悲上生。(四无量指慈、悲、喜、舍)

解脱音:一般的解脱就是离开痛苦得到快乐,但佛教的解脱指脱离六道轮回之苦走向永恒的快乐(涅槃)。

无漏音:“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漏,还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三恶道,故称漏。因此,称有烦恼不清净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得清净法为无漏。

智慧音:有度人的智慧,能针对不同众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大智慧音:最高的智慧,即佛的智慧,梵语名叫“般若”。

狮子吼音:为三种(小乘、中乘、大乘)不同根基的众生说小乘佛法。

大狮子吼音:为大乘众生演说无畏之法。

云雷音:一切众生蒙润,故以云雷音终之。如云覆一切,雷声远震。云譬如佛陀的应身(变化身),是智慧的云,可以雨露滋润一切众生,它电光闪耀,雷声远震,使一切众生共沾法喜。

再看天龙八部等众入会。

青莲法师《科注》将此八部来集会分为三部分:“初天龙等众,二一切神众,三大鬼王众。”八部,即我们常说的天龙八部,包括天龙、神、鬼王等众生,略称八部众,具体是指天、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迦,为守护佛法而有大力之诸神。八部众中,以天、龙二众为上首,故标举其名,统称天龙八部。

先看第一句:“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说明这次法会殊胜,如来光音所至,一切天龙、神众、鬼王都被惊动,纷纷入会,这是未曾有的胜会。正如一位法师说:“佛说法的音声果然有效,震动虚空法界,不仅仅是我们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区,这是一个大千世界。‘他方国土’就是娑婆世界以外,一切诸佛刹土全都震动了。十方世界里面这些有缘的众生,跟谁有缘?跟释迦牟尼佛有缘、跟地藏菩萨有缘。因为这一次法会要宣扬地藏菩萨修因证果,度化众生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特别是与地藏菩萨有缘的人,十方无量无边刹土里面,天龙鬼神也都到忉利天宫参加这个集会。这一次法会里面有佛、有菩萨、声闻、缘觉,下面经文里面告诉我们,天龙、神众、鬼王全都到了,这个法会真的是无比的殊胜。”

为何天龙八部总是能够闻法呢?因为他们前世“乘急戒缓”。什么是“乘急戒缓”?简单地说,闻法学法比较精进,但持戒修行就很松懈了。“乘”就是佛法,运载之义,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的彼岸。“戒”指佛所制定的戒法,止恶防非,修习善业,而感招人、天果报。如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出家人受大戒。能到法会听法是有因缘和善根的,天龙八部能经常听法,那是他们宿世喜欢听法而种下的善根。他们过去世听闻大乘经典很精进,所以今世仍旧能够闻法;因为过去世破戒,所以堕落到天龙八部里面。

3.问答释疑,显地藏久远化度众生

依知性法师《演孝疏》此序分为两部分,从“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为“问答发起、久远化度序”。但依青莲法师《科注》,“问答释疑序”虽然亦分为两部分,即“二初略问答以发起,二广问答以发起”,但第二部分篇幅至本品结束,即将第一品全部视为序分。笔者解读依知性法师《演孝疏》。

先分析“问答释疑”。

依知性法师《演孝疏》分为两段,即“初问来众数多”,“二答神力不测”。“初问来众数多”又分四节:初“尔时”至“摩诃萨”,佛能撰告文殊;二“汝观”至“鬼神”说正报;三“此世”至“他国土”,指彼依报处而来;四“如是”至“数否”,总结来众之多,问其能知数否。

十方诸佛菩萨一直到从诸佛如来一直到这些鬼王,统统来集会,太希有。于是,大家就会惊疑,今天怎么来这么多众生呢?圣凡交错,鱼龙混杂,什么众生都来了,是不是如来又有妙法要宣示,或者如同《法华》授记。佛以大神通,把大家的想法看得清清楚楚,于是就向文殊菩萨发问。

为何那么多诸佛菩萨,唯独只问文殊菩萨呢?知性法师《演孝疏》说:

“文殊为菩萨众之首,久彰大智之名,被如来诱问之弄引,发起后科启请正宗,由文殊以请问于佛,故佛不告余菩萨,独告文殊师利,意有所凭也。称法王子者,佛为法王,以法自在,一切登地法身菩萨为补处之子,故称法王子。何以诸经都推文殊耶?曰,梵名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以其了见三德佛性,本是古佛,应居菩萨之中,众菩萨推为首座。今经正显孝行为众善之本,非文殊不足酬唱。窃意来众虽多,不出正主旁从。堪表经中,众善虽多,不越于正行孝思,深明因果。善助正行经历誓愿之久而已,唯文殊同表斯孝行之久远根源。后文云,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要问文殊之知数否,意非浅鲜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文殊菩萨居菩萨众之首,以智慧第一而闻名,只有他的智慧才能发起如来后面的提问,以至于启动本经的正宗分,正式进入主题。文殊菩萨虽然暂居菩萨之位,而他实际上早已成佛,屈居菩萨之位是为了帮助诸佛如来弘扬佛法,所以他常为诸佛的老师。这部经的主旨是弘扬孝道的,这是众善之本,非文殊菩萨不足以与世尊一唱一和,而来启发大众思维。地藏菩萨孝行久远,而文殊菩萨久修善根,证无碍智,那么不问他,还能再问谁呢?如果连文殊菩萨都不知道其数目,那么其中含义就很深了。

然而,文殊菩萨本为古佛,他与世尊平等,怎么能不知道大众之数呢?这其中含义,知性法师《演孝疏》总结为三个方面:“文殊既是三世古佛,何以不知法会之众数哉?约申三意:一随世人情,让鄙自己,方显尊胜于他人,佛堪赞叹久远所化之众,皆由地藏大士因地、孝思而起行愿之来源也。二文殊若直答明数,佛说地藏久远则无端绪。先,以文殊让答,神力千劫,算数测度,不知法会来众;次后,佛用五眼遍观法会大众,犹不尽数。诚如一埙一篪、节和调顺,成全美曲,方集地藏自始至今孝顺之大典也。三凡诸经有所疑事,请问文殊若《法华》疑问瑞相,答灯明(日月灯明佛)以相同。今问人数竟不答,意在请佛说地藏行孝,孝为众德之本,故须佛说,自答不知良有宗也。”

知性法师认为文殊菩萨既然是三世古佛,怎么会不知道法会大众之数呢?他说不知道,有三个意思:

第一,随顺世间人情,把自己的地位放低,才能突出本经地藏菩萨的殊胜。这么多数不清的大众都来集会,都与地藏菩萨有关,都是久远劫来因地藏菩萨大愿而被度化,以此突出地藏大士因地、孝思而起行愿之来源。

第二,如果文殊菩萨直接回答有多少数目,那么就不能为地藏大士久远劫来度化众生埋下铺垫了。所以,首先以文殊问答,神力千劫,算数测度,不知法会来众;次后,佛用五眼遍观法会大众,犹不尽数。如此一唱一和,相互配合,才能成全赞叹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化度众生之美曲,方集地藏菩萨自始至今孝顺之大典。

第三,诸经中凡是有疑事,都会请问文殊。如《法华经》,佛陀眉间放出白毫相光,照耀于东方一万八千多个世界。弥勒菩萨见此祥瑞,不知道世尊何意,转念又想:文殊师利菩萨是上座法王子,他曾亲近供养过去世中的无量佛,所以,肯定会见过这种稀有的瑞相,我今天可以去问他。文殊菩萨回答与日月灯明佛现瑞说《法华经》情形相同。过去无量劫前,有两万尊日月灯明佛相继出现于世,前面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尊日月灯明佛都只为众生讲说三乘道法,只有第两万尊日月灯明佛出世的时候,才应妙光菩萨之请,为众敷演开讲《大乘妙法莲华经》。妙光菩萨正是文殊菩萨的前身。日月灯明佛入灭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妙光菩萨教化八王子,令其坚固菩提心,终于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然灯佛。而然灯佛正是释迦如来过去世的老师,释迦如来曾经买花供养然灯佛,然灯佛为之授来世成道之记。可见文殊菩萨曾经竟然是释迦牟尼佛老师的老师。今天地藏法会,示现为释迦如来的弟子,可见最高境界,真正平等,以文殊菩萨最高智慧,正好和盘托出地藏菩萨之本愿。

再分析“地藏久远化度众生”。

依知性法师《演孝疏》,此文有二节,第一节从“佛告文殊师利”至“犹不尽数”,第二节从“此皆是地藏菩萨”至“未成就”。《演孝疏》说:

“佛告文殊师利者,佛为能告,文殊为所告,二俱欲扬地藏往昔因行之度生。故一以神力不测,一佛眼观犹不尽数。‘吾以者’,佛自称为吾,以者用也,用佛眼观地藏所化之机,尚难得知,况余菩萨二乘等众耶?问:佛具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何以不知法会之人众乎?文殊二通(报得通、修得通),尤经千劫不能测度何耶?答:须据本迹乃明佛菩萨度生之巧妙。一若地藏之本愿,历劫度生,先令他成佛道;释迦文殊已成佛道,或经过彼之愿海,挹未可知(地藏菩萨据本,释迦文殊据迹);或各经各宗其主,当部所宗,亦不得不如是,让己赞人之尊崇也。二度生事业,逢场作戏,彼此主仆,互扮互做,有何不可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世尊与文殊菩萨一唱一和,都是为了突出本经的主题,宣传地藏菩萨往昔度生的本愿。由于地藏菩萨本愿无穷,所以文殊菩萨神力难以测算,即使如来佛眼也难以知道究竟。但有人就会产生疑问,如来法力无边,佛有五眼,怎么会不知道法会有多少大众呢?而文殊菩萨也有大神通,为何竟然千劫都难以测算呢?其原因有这些:地藏菩萨本愿宏深,历劫以来都在度生,先要使一切众生成佛,他才成佛;那么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或许释迦牟尼佛也经过了地藏菩萨的愿力之海,连释迦牟尼佛都在地藏菩萨的愿海之中,其宏愿还有谁能测度?或许各经都推崇法主,此经专讲地藏菩萨誓愿宏深,所以为突出他的本愿之力,其他诸佛菩萨就要退居次要位置。再说,诸佛菩萨为度众生,常常游戏世间,逢场作戏,彼此主仆,互扮互做,所以主人仆人换了位置,对于已经处于平等地位的诸佛菩萨,并没有什么要紧。

青莲法师《科注》说文殊菩萨以其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此以众集难知,正显地藏神力难思也。意思是:文殊这样的大菩萨有不可思议神力,但他用无量时间来计算,也不知道入会大众有多少。以入会大众无法估量,来突出地藏菩萨神力不可思议,因为这些入会的大众都是他度脱的众生。

知性法师《演孝疏》说:“如是逆顺生起,钩销相连,当知此经,既同《法华》仍用‘四一’。主伴及八部叙,人一;现瑞鸣音叙,理一;问答释疑叙,教一;种熟脱三,时时不废叙,行一。”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述发起序,分为三个部分,环环相连,应当知道此经与《法华经》一样仍旧可以用“四一”来概括。

依天台宗之解释,开显法华经方便品中一乘,就教、行、人、理四者,各阐明唯一无二之旨,称为四一开显。教,指能诠之经典;因能诠之经典唯说一佛乘,故称教一。行,指依其教而修之行法;以此行法唯修一乘之妙行,方能证实相之理,故称行一。人,指为开佛知见而修行法之人;其人唯为菩萨(此以三乘之人同为菩萨),故称人一。理,指依行而开佛知见之所证;其所证唯为诸法实相之一理,故称理一。

那么这部经所表现的“四一”在哪里呢?诸佛菩萨以及天龙八部等大众,都不离地藏菩萨大愿之海,所以是人一。世尊以神通呈现瑞像,放光鸣音,实际上是依地藏菩萨行愿而开佛知见之所证,其所证即是诸法实相之一理,所以是理一。问答释疑,阐明地藏菩萨本愿无穷,实际上其境界与成佛无二,所以是教一。

“种熟脱三”,是下种、调熟、解脱之略称。为佛化益众生之三阶段。下种,谓将成佛之种子播于众生心中。调熟,谓传播教法。解脱,谓从苦中脱离。天台宗认为自佛最初将成佛之种子播于众生心中,以迄最后之开悟,可分为此三阶段。又此三者皆是从佛处蒙受利益,故亦称三益。下种即众生与佛法最初之结缘,调熟即有成佛可能之种子逐渐成长至近于开悟,解脱即成佛种子全然成长,终得圆满之悟果。而地藏菩萨发愿以来,下种、调熟、解脱,从来没有哪天停止过他的度生工作,其修之行法,唯使众生最后成佛而后已,所以是行一。

【疑难解析】

什么是三分科经?

此经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三品。“忉利天宫神通品”前半品为序分,从“文殊师利白佛言”起至“见闻利益品”结束,共十一品半,为正宗分。“嘱累人天品”为流通分。

讲经说法分为三段,始于晋朝的道安,至刘宋以后,便广为各家采用。直至今日,这个分法仍然通行。

经文分成三个部份,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称为“三分科经”,或称“一经三段”。

第一,序分,指一经的开头,记述说此经的人、时、处、当机、会众等说经因缘的一段文字。有通序、别序。通序,就是一般经典都有的序,此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便是通序。别序,就是这部经特有的,此经“尔时,十方无量世界……”等经文就是别序。别,因为诸经所说,缘起不同,故名别。虽有通别之分,但总名序分。

第二,正宗分,宗即主也,全经核心部分。《地藏菩萨本愿经》之核心宗旨即说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行大愿,从“文殊师利白佛言”起至“见闻利益品”结束,共十一品半,为正宗分。

第三,流通分,劝赞读诵此经,流传此经,故名流通分,一般都说听众闻佛所说,欢喜信受。

“如是我闻”有哪些含义?

这是所有佛经开头都有的话,又译为“闻如是”“我闻如是”。依传统的说法,经前加入“如是我闻”,有四义:

第一,遵佛遗嘱。佛陀与孔子一样,述而不作,他讲法是为了普度众生,而不是为了获得个人名利而著书立说,所以他在生时虽然讲了八万四千法,却没有写一本书。到了佛陀快要圆寂时,跟随佛陀听法最多的大弟子阿难非常悲痛,阿㝹楼驮劝导阿难说:“阿难!现时不是你要哭的时候,你是多闻第一,负有流传佛法的责任,当速向佛请问后事才对。佛所说一切遗教,理当结集,在经首宜安何语?以取信于天下后世。”阿难承教而启问佛陀,佛说:“善哉!阿难!你不愧多闻第一,能担当大事,阿难!谛听!我当为你说。我灭度后,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弟子若干俱’。”

第二,断众疑。佛灭度后不久,有五百阿罗汉于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阿难在结集经典时,高升法座,忽然相好庄严如佛,众人就起了三种疑问?一是怀疑是不是佛陀附身于阿难了?二是怀疑是不是他方佛来了?三是怀疑是不是阿难成佛了?一听到阿难口中说出“如是我闻”,大众三种疑问都消除了。

第三,息争论。既然都是佛陀所说,并非阿难个人说法,就不需要再争论,佛弟子可以依教奉行。

第四,异外道。与外道经典相区别,与邪说歪道相区别。

忉利天主是什么人?

忉利天主名叫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亦称“帝释天”“帝释”,意为能天主,因有广大福德,能为忉(dāo)利天主。儒家称做“皇皇上帝”,道家称“玉帝”或“玉皇大天尊”,佛家称三十三天王、帝释、释提桓因,都是称同一上帝,威权统辖四大天王。

忉利天,译为三十三天,是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在须弥山顶,广八万由旬,中为善见城,是帝释天主所居之宫城,称善法堂天。其四方四维各有四天,共有三十二天,故名三十三天。

据佛经所说,帝释天主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就生到忉利天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又有说法,于过去迦叶佛时,帝释天主为一女人,见迦叶佛入灭发心修塔,欲令高广庄严,倾资竭诚而造。此外,另有三十二女,亦发心共成。因为这个福田,功德主死后转生为忉利天主,其余三十二人为四周三十二天之天主。

帝释与梵天同为佛教之护法神,镇护东方,左右有十大天子侍卫其侧。于每半月之三斋日下令四天王、太子、侍者等,探察天下万民之善恶邪正,奖善罚恶。

佛为什么要为母说法?

佛陀为什么要为母说法呢?因为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婚后生下佛陀七日后即去世,释迦牟尼佛为报母恩升天而说法。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为佛门里面的孝经。地藏菩萨为母说法就是给我们作一个践履孝道的榜样,使一切众生知道成佛的基础就在于行孝道。

民国高僧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可见做人是成佛的基础,而做人最要紧的地方就行孝道。佛教经典经常提到孝道的重要性,除了《地藏经》是孝经之外,还有《六方礼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父母恩重难报经》、《提谓波利经》、《盂兰盆经》等。佛经中,不论在家出家,劝孝之文甚多。如《孝子经》谓,亲之生子,怀胎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梵网经》卷下谓,孝顺乃至道之法,故以孝为戒。《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谓,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人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故应勤加修习孝养父母,与供佛之福等无差别。《中阿含》卷三十三《善生经》载,子当以增益财物、备办众事、所欲则奉、自恣不违、所有私物尽以奉上等五事奉敬供养父母。《五分律》卷二十谓,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并以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故当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必得重罪。

佛门之孝又分为世间之孝与出世间之孝,供给父母衣食等为世间之孝,以佛法开导父母为出世间之孝。故《毗尼母经》卷二说,若父母贫苦,应先给他们授三归、五戒、十善,然后才施与衣食钱物。这是因为出世间之孝方能令父母彻底离苦得乐。又《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六载,长芦赜禅师作孝友文百二十篇,前百篇言奉养甘旨,为世间之孝,后二十篇劝父母修净土,为出世间之孝。世间之孝,止于一世,为孝之小者;出世间之孝,无时而尽,因父母生净土,福寿不止,如恒河沙劫,是为大孝。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可招感少病、端正、有大威势、生上种族、多有资生等五种果报,称为五善根。

在我国,佛家常将孝道思想与佛教相联结,如佛教史书、目录、综合传记类中,即设有孝、报恩等项目,又以不杀、不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等五戒配合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以奉行五常、五戒者为大孝。盖自佛教立场而言,救渡父母与对祖先报恩实为最大之孝,且强调精神救渡与成佛得道乃孝道之根本,如“一人出家,九族升天”之说,即由此产生。

什么叫做“五浊恶世”?

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叫做五浊,这是末法时代五种恶劣的生存状态,存在于减劫时期。

劫浊:指在减劫时灾害越来越多,衣食等物质越来越少。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释迦牟尼在减劫时出世,成道说法,足见释迦牟尼愿力之坚强。劫浊之中,若非持名念佛,带业往生,摆脱六道轮回谈何容易?

见浊:佛法有三个时期,正法、像法和末法,在末法时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其中有五种邪见,叫做“五利使”。第一,身见,不知身乃五蕴之假和合,而执著实有我身。第二,边见,执著“我于死后断绝”,或“死后常住不灭”等二种边见。第三,邪见,无四谛因果之理,抱此见解,则恶不足恐,善不足好,乃邪见中之最邪者。第四,见取见,以低劣之知见,而吹牛证果,未证说证。第五,戒禁取见,以各种非道、不如法之戒禁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

烦恼浊:指众生起贪嗔等烦恼。贪嗔痴名为三毒,众生贪欲没有止境,贪财,贪色,贪名利,物欲膨胀,六根不净。因诸贪欲,斤斤计较,争权夺利,甚至因为一己之利而斗得你死我活。如此贪嗔等烦恼,皆因愚痴没有智慧而引起。因为众生不信善法,不修善法,坚持邪见,才引来贪嗔等诸多烦恼。

众生浊:又作有情浊,因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布施,不修清净心,不持戒等,故受小身、劣弱之果。众生色心并皆陋劣,身心不净,故名为浊。

命浊:又作寿浊,因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故寿命短促。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因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

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以其余四浊为别。四浊中又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而成众生浊与命浊二者。

娑婆世界时处五浊恶世,修行环境越来越差,如何才能解脱?佛陀告诉我们唯有持名念佛,凭借阿弥陀佛大愿力才能解脱。因此,持名念佛是五浊恶世解脱的捷径。

什么是三界二十八天?

根据六道轮回的情况,天界众生属于三善道,是六道众生中福报最好的。根据生前修行功力不同,天界众生分为三个层次,即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共有四禅二十八天,一层比一层高,低层的看不见高层的。

(一)欲界天

欲界六天的天神和人间一样,有身体形相,并有物质生活的需求与精神生活的享乐,尚且耽溺于饮食男女的欲望之中,因此称为欲界。欲界除六天之外,还包括人界的四大部洲、阿修罗,以及畜生、饿鬼、地狱等五趣。

1.四王天: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

2.忉利天:天王佛称释提恒因,儒称皇皇上帝,道称玉皇大帝

3.夜摩天(须焰摩天):过此天,仙家不知

4.兜率陀天:内院为弥勒所居

5.化乐天

6.他化自在天

(二)色界天

色界的天神虽然没有财、色、名、食、睡等欲望,但是还有殊胜的形色、精神上的爱情、国家的型态、社会的组织等现象,此天以禅悦法喜为食,因此称为色界。

7.梵众天:此天以下三天为初禅,三灾(火灾、水灾、风灾)都有

8.梵辅天

9.大梵天:自谓创造世界

10.少光天:此天以下三天为二禅,有水灾、有风灾

11.无量光天

12.光音天:人最初从此天而来

13.少净天:此天以下三天为三禅,有风灾

14.无量净天

15.遍净天

16.福生天:此天以下九天为四禅,无三灾

17.福爱天

18.广果天:此天后无烦热

19.无想天:外道修无想定

20.无烦天:此天以下五天称五净居天,为声闻第三果阿那含所居,不再生欲界

21.无热天

22.善见天

23.善现天

24.色究竟天

(三)无色界天

无色界的天神已经完全超越男女饮食、身体形质的障碍,不执著于任何的形色,只有纯粹精神的存在,他们和色界天的众生一样,不需要人间饮食,每天都生活在禅定之中,享受禅定所带来的喜悦,以精神为美食。

25.空无边处天

26.识无边处天

27.无所有处天

28.非想非非想天:最高的天,有八万劫禅定

如何理解摩醯首罗天?

三界只有二十八天,为何此经还多出摩醯首罗天?先看看大德高僧如何解释。

知性法师《演孝疏》云:“摩醯首罗者,仍在色究竟天中,此翻大自在天。有十住菩萨住处,号大自在天王,菩萨摄报之果,多作彼王耳。《大论》云,此天有八臂三目,乘白牛,执白拂,一念之间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此名舍清净地,三乘中立此为净土,是报身所居,色界至此竟。”

青莲法师《科注》云:“摩醯首罗天,《大论》翻大自在,正云摩诃莫醯伊湿伐罗,八臂三眼,骑白牛。然《普门疏》云,《楼炭》称为阿迦尼咤,《华严》称为色究竟天,是则摩醯首罗,即色究竟天。今别列者,如《宝雨经》云,复有净居天众,摩醯首罗而为上首。今经别立,尊其主也。或有人以为第六天。而诸经论,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释论》云,过是八处,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大自在天王,大千界主。《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故,世尊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知非第六天也。今谓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为自受用,于境得大自在。摩醯首罗居色界顶,熏禅最胜,于定得大自在。一从势力,魔王自属六天;一从禅定,尊极应居色顶。况波旬常求世尊入灭,而净居每请如来转轮。则自在之名固同,而自在之事永异。非第六天,斯言足征也。《婆沙》云,凡生彼者,要是进向那含,身得四禅,发于无漏,起熏禅业,或起一品乃至九品,方乃得生,凡夫无此熏禅业,故不得生。《楞严》云,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麤(粗)人所不能见也。”

有法师说:“有些经上说摩醯首罗就是色究竟天。在此地为什么要把它单独列个名字?经上也有说,摩醯首罗是净居天人的上首,这个意思也还不错。净居天就是五不还天里面的最受人尊敬的这一位大德称为摩醯首罗。这是于禅定得大自在,所以摩醯首罗也可以称为大自在天。”

综上所述,摩醯首罗天有三种说法:一是指色究竟天的菩萨,二是指五净居天人的上首,三是指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所以虽然单列一天,仍然都在二十八天之中。

此外,还有外道也叫摩醯首罗,印度教湿婆神的异名,也叫大自在天。在印度的文化传统中,此神原与毗湿奴同居梵天之下,后来成为三者同位。在印度教中,大自在天被视为世界最高位的神,是宇宙世界的创造者。印度古代十六种外道之一。以大自在天(即摩醯首罗)为世界之创造神,奉祀大自在天,期得解脱之外道。又称自在天外道、摩醯首罗论师。其教徒涂灰于身,故又称涂灰外道。提倡三神一体之说,以摩醯首罗为本体,并谓梵天及那罗延(大力神)为其所化现。依外道小乘涅槃论载,摩醯首罗论师主张摩醯首罗常住不变,三界中一切有命与无命之物皆由摩醯首罗天而生。又以摩醯首罗之身而言,虚空是其头,地是其身,水是其尿,山是其粪,一切众生是其腹中虫,风是其命,火是其暖,罪福是其业,一切生灭涅槃皆由摩醯首罗。

忉利天宫怎么能够容纳这么多的大众集会?

忉利天宫到底有多大?怎么能够容纳这么多的大众集会呢?

青莲法师《科注》说:“问:天宫虽大,如何能容尔许之众?答:佛与地藏有不思议神力,诸天福业自然之力。譬维摩之丈室,容狮座以何难?《正法念经》云:‘譬如一室,然五百灯,光明不相逼迫。诸天手中,置五百天,亦复如是,不窄不妨。’又云:‘彼夜摩天,或一百一千共聚在一莲华须同坐,不隘不窄,以善业故,自业力故。’《智论》云:‘第三遍净天,六十人坐一针头而听法,不相妨碍。’诸天业力尚尔,何况如来不思议力,自应仰信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释迦牟尼佛与地藏菩萨有不可思议的神力安排大众听法,此外还有诸天神他们宿世修德而拥有自己的神力。譬如维摩诘住宅一丈见方,连容纳一把大椅子都难,却能容纳无数听众,这是维摩诘居士神力所至,故不受其房屋空间大小所限制。《正法念处经》云:“譬如一室,点燃五百盏灯,光明不相互相排挤。”实际上不仅不会互相排挤,光明还会更加亮堂。那么在诸天神手中,放置五百天,也是这个道理,不会狭窄,不会互相妨碍。”又说:“在夜摩天的众生,有时一百一千聚集在一个莲花须上同坐,也不会有狭隘的感觉。因为他们宿世的善业使他们拥有这样的神力,这是他们自己善业的力量所形成的果报。”《大智度论》说:“第三天遍净天,六十人坐一针头而听法,不相妨碍。”诸天善业的力量都如此不可思议,何况如来不可思议的神力呢?所以应当相信。

《华严经》上有两句有名的话:“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在一根毫毛的尖端上可以出现诸佛国土。“宝王”,就是佛,就是“法王”;“刹”,就是佛的刹土。这汗毛虽然小,可是能现出来一个国土。“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意思一样,坐在微尘那么小的地方可以大转法轮,即如这样的地藏法会如此多的众生都能容纳进来。

为何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境界呢?是什么道理呢?实际上用一句话就概括了,那就是一切唯心造,不管多大的世界,都不超出这个一心之外,都是在心里产生的。有一个故事,正是讲这个道理的。

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

“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智常禅师顺着话题问李渤。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李渤听了之后,立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bOly831DACQwOyTcoLSuelW4EVtxIkW7uSD6tTb8nRFrFJBpDJawM6O/JH/w3P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