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地藏菩萨与《地藏菩萨本愿经》概论
——代序

中国有四大名山,也有四大菩萨,此四大名山即是四大菩萨的道场。第一位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称大愿地藏菩萨,象征愿力广大;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观音菩萨”,称大悲观世音菩萨,象征大慈大悲;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称大智文殊菩萨,象征智慧最高,第四位是峨眉山的“普贤菩萨”,称大行普贤菩萨,象征德行最高。这四大菩萨代表了整个佛法。

在四大菩萨中,自古至今,人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成为广大信众所依赖的精神支柱,因至心皈依观音大士而获得解脱的众生数不胜数。然而,读了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才知道地藏菩萨不仅被观世音菩萨称颂(详见“见闻利益品”),而且在所有大菩萨中他的愿力更加殊胜。正如“地神护法品”所说:“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亦化百千身形,度于六道,其愿尚有毕竟。是地藏菩萨,教化六道一切众生,所发誓愿劫数,如千百亿恒河沙。”所以,我们今天解读这本《地藏菩萨本愿经》,就要重新认识和理解地藏菩萨。

一、地藏菩萨不仅是“幽冥教主”,更是所有众生的依靠

长期以来,人们的理解就是给死人读《地藏经》,好像到了人死亡时地藏菩萨才出场,还有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好像地藏菩萨是专门下地狱救人的。

诚然,一切宗教都是来解决生死问题的,佛教更是了生脱死的宗教,使众生解脱六道轮回永远不再堕落三恶道,是佛教唯一的宗旨。所以地藏菩萨作为愿力最大的菩萨,他自始至终都在关心众生堕落三恶道,特别是堕落地狱的问题。

然而,《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讲的是“存亡”利益的问题,就是生者与死者都获得利益的问题。吴老(吴立民先生)《地藏经法研究》将此品简单概括为讲生死的问题,他说:“这一品讲的是地藏菩萨的修行法门,还讲了具体的仪轨、具体的修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讲生死。生是阳界,大家看的见,死是阴界,看不见摸不着。幽冥(阴)界是隐,阳界是显,隐和显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常常看不到它的全部,只能看到片面的。”

“利益存亡”这一章既强调了生者,也强调了死者,他们都可以获得供养三宝的功德利益。这种利益不仅是给亡者的,实际上大部分还是生者自己的。所谓生存者得到利益,经文说,在设斋供养三宝等造福善事中,七分功德生存者得到六分,如果自己身体健在的时候,修善积德,那么这些功德都是自己一个人得到。所谓死者得到利益,经文说,临终助念佛号,让即将死亡的人清清楚楚听到心里去,那么他不管有多大的罪都能消灭。可见临终助念对亡者亦利益无穷。

依据吴老的解读,本章主要就是讲生者与死者如何获得功德利益,并且由本经的主人公地藏菩萨亲自来说法。地藏菩萨成为幽冥教主,大概就是来源于此。但地藏菩萨区别于道教所传的幽冥教,他是佛教菩萨,发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常入幽冥界救人。既然连罪恶最深的人都要救,那么其他善道众生哪有不救的道理?所以并非地藏菩萨就是专门救死人的菩萨,众生平等,只看可度化的机缘是否成熟。观音菩萨对世间人有求必应,阴间人祈祷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亦有求必应。

吴老(1927—2009)是笔者接触比较多的佛教大德,在他晚年我们相识来往,对他尊称吴老。他成立湖南省佛教文化研究会,我是理事。我写《安士全书白话解》《舍利与修行》,他老人家均给题写书名。吴老虽是湖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但却与佛缘分最深。其笔名信如,自幼随湖南长沙二学园掌法顾净缘修学,并承传东密、藏密法要,得大阿阇梨位(金刚上师)。他的《地藏经法研究》是他在世亲自整理的一部专著,值得我们一读。

二、“地藏”二字的深刻含义

佛家认为,四大菩萨(观音、地藏、普贤、文殊)与娑婆众生的缘分最深,其中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和娑婆众生的缘分似乎比地藏还好,但他的愿力,还是有穷尽的时候。唯独地藏菩萨的愿力是无穷无尽的,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因为一切众生不成佛,他就不成佛,所以至今还是菩萨。而观音菩萨曾已成佛,他是古佛“正法明如来”再来,由于他悲愿无穷,由佛化为菩萨,现在西方极乐世界辅佐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净土,成为“西方三圣”之一,今后继承阿弥陀佛的位子而成为净土教主,当他的这一期愿望完成以后,则继续由大势至菩萨来完成未竟的事业。所以观音菩萨虽然悲愿无穷,但他的大愿还有时间限制,而地藏菩萨的愿力则永无穷尽。

他的这种愿力首先就从“地藏”这个名字表现出来。为什么叫“地”呢?“地”能永恒地生长万物,护持一切众生,它负载万物,始终无怨无悔。地藏菩萨也是这样地负载一切众生。在他的大愿船上,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运送到涅槃的彼岸。一代又一代众生先后得度,他的工作永远没有停止。“地”又有地心引力,众生都被地心吸力所吸住。地藏菩萨则用他的愿力来摄受一切众生,永远没有疲倦。“地”还有“藏”的道理,所有一切宝藏都在地下埋藏。因为地藏菩萨的愿力无穷,所以他的宝藏也无穷,有福的人就能得到这无穷无尽的宝藏。所以,地藏菩萨名叫“地藏”。

根据佛家所理解“地藏”的含义,有说不完的意义,但“地藏”概括到一点就是佛教的心地法门,通过打开众生本有的心灵宝藏,让每一个众生都发无上菩提心,最后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也就是说“地”不仅指大地,而且更是指心地;这个“藏”不仅是指大地里面的宝藏,更是我们自己心灵的宝藏。因为大地亦从心而造,亦来自众生的阿赖耶识(深层次的意识)。阿赖耶识可以产生一切,因为其净秽不同,佛菩萨产生佛国净土,我们人类而有娑婆世界,所有依报(众生赖以生存的环境,如山河大地、房舍衣食等)与正报(我们的身体)都来自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能够打开自己心灵的宝藏,发无上菩提心,就知道求佛菩萨不能向外求,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如地藏菩萨一样发愿度人,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菩萨。

青莲大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说:“诸佛悟之则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圆显,众生迷此则六道循环。虽迷悟之有殊,而心性之无别。故古德云: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考善恶报应,并是惑心。既本一心而贯诸法,故我佛法门,惟以心为道也。《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蕴,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起信论》云:有法,能起摩诃衍(译为大乘)信相,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此意也。是则地藏菩萨所云,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者,正所以示此心地法门之指尔。今且置悟,只论其迷。其天人修罗,循善品而轻升;地狱鬼畜,由恶业而沉坠。其坠之鬼畜,有轻重之分;而沉乎地狱,无大小之别。总由无明之颠倒,致有狱户之正边。故知凡夫由昧心源而随妄念,妄造恶业,妄受苦报。不凭至圣之大悲,曷解倒悬之极苦?是以地藏慈王,偏向幽冥界内,以同体慈悲,劫劫救援而未艾;释迦文佛,特升忉利天中,报圣母恩德,谆谆付嘱以频申。令向佛法中献少水少华,并脱幽途之苦;俾从大士前能一瞻一礼,咸蒙胜地之欢。功莫京(大)焉,义叵量矣!”

只要我们读懂上面这段话,明白“世间一切,唯心所现”的道理,那么也就读懂了《地藏经》的大概了。

三、心地法门从孝道开始,此亦地藏之本愿

《地藏经》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因果与孝道,因此又被称为佛门的《孝经》。知性法师将自己的著作称为《地藏菩萨本愿经演孝疏》,更是强调本经的修行根本从孝道开始。他说:“盖闻孝为众德之本,教道之所由生也,诸教悉宗而尊之,然佛教犹殊尊也!”

为何佛教尤其提倡孝道?因为万丈高楼平地起,孝道是修行的起点,建成菩提大厦的基础。所以这部《地藏经》从报母恩开始,世尊以神通上升忉利天为母亲讲解这部经典。佛说此经,告诉我们孝为万善之基,做人之端,成佛之始。

在《地藏经》刚刚进入“正宗分”、言归正传的时候,世尊就讲了地藏菩萨曾经为婆罗门种族的少女,为挽救母亲行孝奉佛,以至于感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现身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地藏菩萨从孝亲开始而发普度众生的大愿,可见诸佛本愿都从孝道开始。地藏菩萨神游地狱后,看到地狱的痛苦,即发大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这应当是地藏菩萨在因地第一次发大誓愿。有法师说:“地藏菩萨在此地教我们发愿,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这个愿就是四弘誓愿。”什么是“四弘誓愿”,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婆罗门圣女自己还没有得度,就发心先度人,这叫菩萨发心。

孝道如此重要,所以若不孝则肯定罪业最为深重,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这是《地藏经》告诉我们又一个道理。在“观众生业缘品”,为什么五无间罪业要把“不孝父母,或至杀害”放在第一?就是因为孝道既然是成佛之因,那么不孝肯定就是地狱之因了,因果不爽,均是自作自受。

佛家认为,千里烧香去拜佛,不如在家孝父母;堂上双亲你不敬,一心拜佛有何用?因此,《地藏经》告诉众生,第一个重罪就是不孝父母。地藏菩萨最早发愿就是要报父母之恩,当他的母亲从地狱出来后,为报母恩他就发愿广度一切受苦最深的众生。佛门早晚功课的回向偈说到“上报四重恩”。“四重恩”,第一是“父母恩”,第二是“老师恩”,第三是“国家恩”,第四是“众生恩”。其中摆在第一的是父母恩。可见,佛门无论什么时候,都把孝道放在第一位。

如何孝亲,亦分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一般人士能够做到“物质上赡养亲人,精神上愉悦亲人”已经很不错了,但《地藏经》告诉我们最大的孝是让亲人解脱六道轮回,永远不再堕落到三恶道去,这就是出世间法了。

我曾经做过一个孝道文化的讲座,将孝道归纳为三种境界——养身、养心、养圣。养身与养心,实际上可以归纳到世间法里面。养身是物质上赡养,使亲人衣食不缺,冬暖夏凉。养心是精神上要使亲人快乐,就是孔子所说的“色难”。在亲人面前一直能够保持和颜悦色,也是比较难以做到的,但能够做好也就是世间孝亲的最高境界了。养圣则是培养圣胎,圣人就是解脱的圣人,如释迦牟尼世尊,要培养圣胎就是要培养成佛之圣胎,一直到莲花化生才算孝道的最后圆满,这就是出世的孝道了。

地藏菩萨的孝道就是出世的孝道,他行孝以皈依三宝(佛、法、僧)为终结,所以他的亲人也就得到最终解脱。世间任何人都无法成为众生的依靠,贵到最高天界非想非非想天的天神,他也不能保佑你得到解脱轮回的快乐,因为他虽然享受八万大劫的天福,可不管时间多长,最后仍然有堕落三恶道的危险。所以最高的天神都不能自保,怎么能够保护众生得到解脱呢?何况普通的神仙,就更加没有能力保佑众生不堕恶道了。只有三宝象征着最高的境界,因为三宝的本性是空性,空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一旦皈依三宝,其最后结果就是成佛了。“一称南无佛,即已成佛道”的道理即在于此。

四、因果法则是地藏法门的核心

整个一部《地藏经》从开始一直到最后,都告诉我们行善因就有善果,行恶因就有恶果,其中大小区别各有不同,行十善就得人天之果,行十恶就不能得到人天之果,而行五逆就直接下地狱,善恶果报不同,全在于前因各有不同。而地藏菩萨说教,处处都是在告诫人们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他把地狱的惨状与恐怖告诉人们,绝对不是恐吓众生,而是从其内心生起对众生深重的慈悲心,生怕众生堕落地狱而提前予以警告。

在所有的恶因之中,诽谤“三宝”的罪是最重的。地藏菩萨前身为婆罗门少女,她的母亲终因“常轻三宝”而堕落地狱。佛教将谤佛谤法谤僧之人叫“一阐提”,译为“信不具足”,即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的人。《地藏十轮经》说这种人“拨无因果,断灭善根”,意思是这种人否定因果报应的道理,使众生不再积极为善而断绝善根。他们不信现在未来业报,不亲近善友知识,不听诸佛所说教诫,当堕地狱,无有出期。如世人得了重病,终难治也。佛门把这种人叫做“颠倒邪见”之人。因为他们谤佛谤法谤僧,颠倒是非,所以产生了极大的邪见,断绝了众生的善根,所以死后都会堕落到地狱之中。或许有人疑惑,佛大慈大悲,唯愿众生不能解脱痛苦,为何谤佛谤法谤僧之人还要让他入地狱呢?这是没有明白因果之理。善因才有善果,佛法僧谓之“三宝”,诽谤三宝,不仅断了自己的善根,也断了众生的善根,其罪业也就无量无边了,所以堕落无间地狱正是自作自受。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没有任何外力的因素,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就是佛教因果报应的道理。

近看头条新闻《真实的故事:父亲怒砸神位上菩萨,而引发身亡》,有人很不解,佛菩萨既然大慈大悲,怎么砸了他的像竟然就马上报复呢?我写了一段评论:佛经说,“一称南无佛,即已成佛道”,意思就是心里恭敬地称呼一声佛号,今后不管轮回多久,受多少磨难,最后都会成佛的!佛是最高境界的象征,一念恭敬念佛,所得福报是成佛,这个因果报应多大;反过来,把最高境界的佛像砸了,我们想想这个恶念的报应,应该是多久?我们要明白,不是佛惩罚他,是他自己惩罚自己,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大家仔细想想因果报应的道理,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五逆罪直接下地狱,就是这个道理。一分恭敬一分善报,最高的境界不是我们凡人能够理解的,努力向善就有善报,向善的最高象征佛像攻击甚至砸碎,报应有多大,难道仅仅只是现世横死吗?地狱之报还有很长时间!慎重!

既然诽谤三宝的罪是最重的,那么反过来供养三宝,称佛名号,那肯定其功德就是最大的了。所以,《地藏经》中就将这个解脱的捷径告诉众生,其中的利益存亡品、称佛名号品、校量布施功德缘品、见闻利益品都在重点讲解供养三宝、称佛名号的功德。

在“校量布施功德缘品”中,经文说“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则所获功德无量无边,但现在有些人建庙修塔造佛像非常积极,却没有看见他获得无量福报。这个事情,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古人建庙,首先是因为这个地方有修道高僧,所以大众才来修庙供养,以弘扬佛法。而现在为了旅游等经济利益,先大力建庙,然后再去找僧人,庙建得好,最后却变成藏污纳垢的场所,这是给众生积福德还是造业呢?

据《人民日报》报道,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五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于2018年6月28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汪洋强调,佛教道教商业化是当前宗教领域的突出问题,扰乱了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损害了佛教道教的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为关注。

佛教商业化,寺庙向钱看齐,不仅严重损害了佛教的清净形象,也为广大佛弟子供养三宝带来了负面效应。试想,若佛门清净之地藏污纳垢,所有寺庙变成个人与地方势力牟取私利的工具,那么佛门普度众生的宗旨还能存在吗?当寺庙常住物变成私有财产,而不是十方的善资,这些利欲熏心者他能消受吗?

常有朋友问我,我出多少钱给寺庙或住持,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我告诉他,佛菩萨不会要钱,但寺庙里的人会要钱。菩萨只要你有一颗清净心,你不花钱也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可商业化膨胀的寺庙就不同,他告诉你花更多的钱,烧更大的香,争头炷香,你愿望就能更快实现。明白人面对这些套路,洞若观火。而糊涂人则把愿望不能实现归咎于给佛菩萨的钱是不是太少了,于是下次就给更多的钱,也许碰巧他的愿望真的就实现了。这样他就更加相信,钱多好办事。他不知道,愿望能够实现,按照佛家的因果规律来看,那是他命中本有的福报,如果行贿佛菩萨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么佛菩萨是不是成为贪官了?真正要改变命运,尽快获得福报,就要先修善因,多积阴德,然后才能获得善果,拥有殊胜福报,如此才能心想事成。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切福报都是自己创造的。

因此,一切信仰佛教的民众以及佛门弟子,大家都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擦亮自己的眼睛,辨别各地形形色色的佛教道场(寺庙)。要把你的善资用在真正需要用的地方,如果你供养了一个清净道场和一个清净僧人,你的功德自然无量无边,到那时你就相信佛是实语者,不是诳语者,佛没有说假话。可是,你要是没有擦亮眼睛,供养了藏污纳垢的寺庙以及邪师,那么你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助纣为虐了,你不仅没有功德,也许今后与邪师一起下地狱也未可知。到那时,你反而毁谤佛是诳语者,是不是罪过更大呢?

总之,因果是佛教最基本的法则,只要没出离六道轮回,那么一切众生都在因果的制约之中。《涅槃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有些自以为是的所谓虔诚“佛教徒”,是非不分,善恶不辨,说众生未成佛之前都有过错,那么佛教寺庙的商业化,僧众追求经济利益,也是可以原谅的。他们怂恿愚痴的信众捐款捐物,狂热建庙塑像,以为自己在做功德。这种人纵容坏人作恶,把佛教惩恶扬善的优秀传统忘得一干二净。须知,惩罚甚至杀坏人也是做善事,释迦牟尼佛曾经就因救人而杀人。南岳佛教在抗战时期奋起抗日,周恩来先生题词“上马杀贼,下马学佛”,予以高度的赞扬。

综上所述,如果每一个人都相信因果,那么净土就在娑婆世界,和谐社会指日可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现实。一切善男信女都要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多宣传激发正能量的楷模,打击一切歪风邪气,为实现人间净土而努力奋斗!

五、《地藏经》的五重玄义

天台宗讲经都要先讲五重玄义,凡是解释一部经典之先,必须先依五重玄义,将这一部经的要义提纲挈领地申述明白,然后方解释经文。所谓五重玄义即是“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以《法华经》为例,其五重玄义为:以法喻为名;以诸法之实相为体;以一乘之因果为宗;以迹门十四品为断疑生信之用,以本门十四品为增道损生之用;以无上醍醐为教相。

下面,我们依《科注》来分析《地藏菩萨本愿经》的五重玄义。

首先是“释名”。“释名”就是解释一经的名字。《地藏菩萨本愿经》这部经一共有三个名字,另外两个名字是“本行经”与“本誓力经”。这个经名叫做“人法立题”。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本行、本誓力都是法。《演孝疏》则认为“人法兼喻为名”,其意除了人法立题之外,还有比喻在里面。就是“地藏”二字含有比喻的意义,《演孝疏》认为“地藏二字,虽属菩萨名字,义实兼喻也”。其比喻含义,我们可以去参阅《演孝疏》。

再看“辨体”。“辨体”就是辨别一经的法体,即辨别一经之指归。先由这经名可以称呼这种法(释名),于是顺着这经名,可以认识那法体(辩体)。认识之后要领悟那法体,必须依一定的宗旨(明宗),然后方能从法体生起功力而利益众生(论用),利益既多,各各不同,所以必须要分别不同的教相(判教)。就“辩体”来说,一切佛法的体相只有一个,佛教称之为“诸法实相”,所有一切经典都是为了说明这个“诸法实相”的,即一切佛经的体相实际上都是一样的。虽然体相不变,但各经说法不同,都在显示佛的知见。

《地藏经》的体相是怎么显示的呢?青莲大师说“以不思议性识为体”。他说:“本经云,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为善为恶,逐境而生。又云,念佛菩萨名字,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此识乃的(的确,确实)指第八识也。”这就把众生与佛的区别说清楚了,其区别就在于第八识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众生不净,被妄念迷惑,所以第八识成为六道轮回的种子;而诸佛菩萨本性清净,就再也没有轮回之因,故第八识无污染。所以第八识是净秽一体的,诸佛菩萨净则有佛国净土,众生秽则有六道善恶不同的轮回。所以阿赖耶识的本体是“如来藏识”,含藏有如来佛的法身(佛性)。众生与佛本来没有区别,一切众生不能成佛都在于妄想执著,若无妄想当下即在佛的法身。故青莲大师说“以不思议性识为体”,此心不可思议,因为心、佛、众生本来就是一体的。从这个意义来说,“辩体”也就是辨别众生与佛本来就是一体的,关键就在于开发第八识中“如来藏”。

第三,“明宗”。“明宗”就是明一经所主之修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凡人从经卷或是从善知识有所闻见叫作“名”,由于闻“名”所以要去推理,以求法体显现,这叫作“体”;要求法体显现,必须修行,修行就是从因至果,便是“宗”;由于修行而排除自己的惑,又能利益众生,便是“用”;分别各经的同异,便是“教”。所以这个“明宗”,就是明白“从因至果”的修行。(以上引用周叔迦《天台宗思想》观点解读)

《地藏经》告诉我们是怎样修行的呢?青莲大师说“以不思议行愿为宗”。他说:“文殊问佛云,地藏菩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又大士于过去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又如来自结经名:一名地藏本愿,一名地藏本行,故知行、愿二法,乃一经之宗要也。”地藏菩萨以愿起行,以行感力,地藏菩萨以不可思议的大愿大行,感得不可思议之大誓力,远超一切菩萨,诸佛菩萨无不赞叹。以上就是地藏菩萨“从因至果”的修行。

第四,“论用”。“论用”就是论说一经之功用。“名”只是表示如来所为的一大事因缘,“体”是表示佛的知见,“宗”是由此得到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用”是令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所以“用”是教化他人的因果。佛法就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的,即利他才能自利,度人才能自度。利他与度人才是成佛的因,所以佛法的功用就表现出很多方便法门,“论用”是表示如来一切自在的神力。

《地藏经》一经的功用是什么呢?青莲大师说“以不思议方便为力用”。他说:“佛告地藏菩萨云,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刚强众生,令心调伏,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又告四天王云,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又告地藏,汝须百千方便,劝是等人。又云,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又菩萨方便力故,使令解脱。地藏自云,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等。故以方便为今经之用也。”方即方法,便即便宜,犹善巧也。如来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善巧说法,通过各种方法,使众生均登彼岸而解脱。

第五,“判教”。“判教”就是判释一经之教相及价值。又作判教相,即判立一经之教相,以定一经之评价。如何评判一切佛法呢?天台宗归纳为“五时八教”。所谓“五时”,即世尊说法的五个时间段,分为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等五时,这“五时”又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来评价它们的价值。其中第五个时期(法华涅槃时),天台宗指为佛法的最高境界,这个时期是证入佛知见之时期。说法的时间在佛陀即将涅槃的前夕,佛陀在最后八年说《法华经》,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虽然说法时间在佛陀即将离世之时,但所说佛法却是如日当空。这种最高境界的佛法,比喻为醍醐味。

《地藏经》一经之教相及价值是什么呢?青莲大师说“判无上醍醐为教相”。青莲大师说:“此经的(的确,确实)在《法华经》后,《涅槃经》前明矣,不属醍醐,待收何味?”意思是,《地藏经》说法时间的确在《法华经》之后,《涅槃经》之前,正好是第五个时期(法华涅槃时),在这个时期世尊说《地藏经》,不属于醍醐味,还有其他什么味能收纳呢?所以青莲大师判为无上醍醐之法。世尊在涅槃之前,将末法以及未来众生全部托付给地藏菩萨,语言诚恳,情义深长。那么《地藏经》理应成为无上醍醐之法,值得末法以及未来众生珍重!醍醐,系由牛乳炼制成之酥酪,为世间之无上味。有“醍醐灌顶”一语比喻以智慧输入于人,则能消灭无明烦恼,令得清凉;今又引申为使人茅塞顿开,或令人舒适之意。

六、《地藏经》经文歧义摘要

虽然《地藏经》以叙事为主,没有很多理论上的阐述,一般读者借助译注也大体能够读懂,但有些经文在理解上还是存在歧义。若是以青莲大师《科注》为标准,则当前流通的一些讲义以及译注都有失误之处。

查《卍续藏》第三十五套,《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作者又称灵椉,“椉”读chéng,古同“乘”,但《卍续藏》目录写为“灵耀撰”,当是编印者错误。查证《卍续藏》目录作者不仅这里有错,其他地方也有错,如《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文》亦为青莲法师著,岳玄排出,却写“岳玄撰”。因《卍续藏》目录误为“灵耀撰”,所以中华书局译注本引用时亦写作者为“灵耀撰”。这是第一个错误,先予以纠正。

下面将《地藏经》部分经文歧义摘要如下,与各位读者商榷。

1.“知苦乐法” (出自“忉利天宫神通品”)

依知性法师与青莲法师等古德解释,意为“知道苦乐(lè)之法”,即知道离开痛苦得到快乐的方法,有法师讲义依此义。但有人认为,是否还可理解为:“了知苦,然后乐于修习佛法。”那么“乐”则不是快乐的意思了,而是喜欢、爱好的意思,“乐”念为yào(药)。笔者依古德,仍旧理解为“知道苦乐之法”。

2.“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 (出自“忉利天宫神通品”)

这里的“大长者子”很多人翻译为大长者的儿子,也就是说“子”就是儿子的意思。中华书局许颖译注本译为:“有一次投生为一位大长者的儿子。”但《科注》认为,这个“子”不是儿子的意思,而是对人的尊称,如中国称呼孔子、老子,“子”是尊称。高僧是最尊重《科注》的,但这个地方他们也有失误,说明高僧即使是菩萨化身,出现世间时也同普通人没有区别。

3.“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 (出自“忉利天宫神通品”)

三界只有二十八天,为何此经还多出摩醯首罗天?依据《科注》等古今大德,摩醯首罗天有三种说法:一是指色究竟天的菩萨,二是指五净居天人的上首,三是指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所以虽然单列一天,仍然都在二十八天之中。综合以上三种说法,笔者比较认同第一种说法。

4.“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 (出自“分身集会品”)

有人将此处经文的“山林川原、河池泉井”理解为山神、树神、水神、井神等有情,恐怕是没有理解佛陀分身的本意。佛陀化身于世间度众生,既可以为有情身(六道众生),也可以为无情身(山河大地、树木房舍等)。

5.“非但地狱,罪报一等” (出自“观众生业缘品”)

笔者译为“并非只有地狱一种报应”。对于这句话的翻译,各有不同。有的高僧翻译为“地狱罪报并不是统统一样的”;又说“不单地狱的罪报都是一样平等,无论是谁,造业就得受果报,不造业就不受果报,一点都不会偏私,是平等的”。中华书局许颖译注本译文“不单单地狱才算是罪报”。上述翻译都是就地狱本身来说的。依地藏菩萨回答之意,重点在境界的提升,要发大愿广度无量众生,那么大千世界还有各种不同的业报的众生,他们都需要去度化,众生并非只有地狱一种报应。这些情况,实际上摩耶夫人怎么不知道,但她唯独只提阎浮堕落恶处的众生,这就如孔子说“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如果不忘记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除了上述分析外,还有阎浮众生刚强难化,所以也受苦最深,那么需要摩耶夫人启请地藏菩萨说明罪业最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给我们人类以警醒。《科注》说,“谓我非不欲闻诸国土事,我今既闻阎浮众生罪报,且问南洲所感恶趣为何如耳”。

6.“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 (出自“观众生业缘品”)

依《科注》所说,“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是一句话,其意是:“或者在寺庙内,放肆行淫,因为淫欲招致杀身害命,或因贪淫欲,杀害生灵。”然后举例说明,说的是唐朝比丘尼任五娘,生前行淫,杀生吃肉,死后堕入地狱。

当代有法师讲义说,有很多居士在寺庙参加法会,住在寺院里面,虽然是夫妻要是有淫欲的行为,也列在这个罪里头。这种说法显然是针对在家居士的。但《科注》举例说明却是出家比丘尼的事情,所以这里不仅针对在家人,也针对出家人。

中华书局许颖译注本译文:“或是在寺庙里恣意搞邪淫的活动,或是杀害、打骂出家僧尼等等。”这里是就完全没有按照古德的意思来翻译了,“或杀或害”在《科注》里已经明确解读有两种意思,都不是许颖译者所说“杀害、打骂出家僧尼”的意思。

胡维铨作《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弘一法师鉴定)说:“伽蓝是大小寺院的通称,或有无耻的妇女,自己不肯守贞,假装入寺修行,心存邪淫,扰乱初学僧人,暗暗私行淫欲,没有一些惭愧的,或有偷吃荤腥的僧众,在寺院内,私杀鸡鸭鱼类的生命。”其意“恣行淫欲”是在家女子勾引僧人,但此意在前句“点污僧尼”已经包括在内了。而“或杀或害”他则解释为寺庙僧人杀生,与前句“恣行淫欲”没有联系。这种解释显然全不是《科注》里面的意思。

7.“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 (出自“阎浮众生业感品”)

如何理解这句话?胡维铨《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弘一法师鉴定)说:“你既然发了这种心,要了毕这从前所发的愿,以及累劫所立的重誓,要广大的度尽这一辈的罪苦众生,我还有甚么忧虑呢?”而中华书局许颖译注本则与原意稍有出入。有法师说:“今天在忉利天宫地藏菩萨又发愿,接受世尊的付托,帮助这些苦难的众生。世尊在此地,说这个话也是赞叹他。‘累劫重誓’,这个字念‘zhòng’行,念‘chóng’也行,都讲得通。‘zhòng’是他发的誓愿很重,‘chóng’是他多次发这个誓愿,两种读音,两种意思都讲得通。佛看到他们直下承当,也就很安慰了,没有再顾虑、没有再牵挂了。”

8.“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 (出自“阎浮众生业感品”)

这句话有法师是这样翻译的:“若遇无理乱用或毁坏东西的人,则说将来无论他需要什么物质,也会贫乏而求不得的果报。”

中华书局许颖译注本译文:“若遇到不知节约,随意浪费,挥霍无度的人,就对他们说将会得到在将来求什么都不会如愿的报应。”

《科注》说:“非理毁用。用者,器用,或因气自毁,或恶心损人。良由器用,人所必需。耕有犁锄,工有斧凿,家有动用器皿,路有伞葢行具,舟车有篙桨轭輗,今忽无端毁之,自感需求阙绝之报矣。昔太仓沙头沈姓者,邻家有网罟车犁之类,必借而阴坏之。一日,子妇归宁,行未一里,忽雷雨大作,一龙入其家,席卷震荡,了无所遗,一家长幼俱死。”

这里说明,“用”就是器用,或者生气自己毁坏,或者心生恶意损坏别人的。可现实生活中一切器用,都是人所必需的。耕田要有犁锄,木工要有斧凿,家有动用器具,路有伞盖行具,舟车有篙桨轭輗,现在无故把它们毁坏,自然感来需求缺乏的报应了。从前太仓沙头一个姓沈的人,邻家有网罟车犁之类,他一定借去偷偷毁坏。有一天,媳妇回娘家,还走不到一里,忽然雷雨大作,一条龙进入家里,席卷震荡,所有东西不留一点,一家大小都死了。

从《科注》的注疏以及引用的例证,都是在说明不要无故损坏器用,即使是自己发脾气损坏自己的东西也不行,心生歹意偷偷损坏别人的东西就更加不行了。

所以依据《科注》,上面两处译文,法师所译是准确的,而中华书局许颖译注本译文则出入太大,不很符合原意。

9.“有大地狱号极无间,又有地狱名大阿鼻” (出自“地狱名号品”)

极无间与大阿鼻到底是一个地狱,还是两个地狱?很多人把它们看成两个地狱,高僧大德也有很多分为两个地狱翻译。但依据《科注》则将极无间与大阿鼻视为一狱。

10.“或多魇寐,共鬼神游” (出自“如来赞叹品”)

如何理解“魇寐”?通常解释为久睡不醒。《科注》注释:“论衡曰,卧厌不寤(wù,睡醒),故曰魇寐,久寐不醒。”有高僧译为:“多梦惊叫不醒。”或:“魇鬼压身,寐不能觉。”或:“梦见有什么黑东西压在心口喘不过气来,急得一边叫唤,这是魇寐。”还有人译为“被魇鬼压身不能动弹”。

11.“脱获善利,多退初心” (出自“利益存亡品”)

“脱”可以理解为“偶然”,指众生做点好事不容易,但就偶然获得一点修善利益,不久又退心了。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急功近利,或者做了好事没有马上看见利益,或者做了好事仍旧还有不如意的事情常常发生,甚至做了好事处境比以前更差了,于是他就怀疑做好事有好报,以为佛骗他的,不仅退心了,而且干坏事比以前还更多了。

《科注》说:“脱获善利二句,言持心不固。《僧护经》云,阎浮提人为性难信,由行善而获利益,自宜进功无间,乃因获利,反退初心。故《佛说宝雨经》云,菩萨见一切有情,受诸苦恼,虽复成就微少善根,暂时非久。是也。”

青莲大师认为,“脱获善利,多退初心”是指人没有恒心行善,善心不坚固。因为人类性情不定,知道行善就会获得利益,本来应当有进无退,竟然因为获得利益,反而退心。所以,菩萨看见一切众生总在受苦,即使能够做点好事,也很短暂。

从这个情况来看,所以人类堕落的多,做人之后能够再返回三善道的很少。因为南阎浮提的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这个就给我们很大警醒,只有持之以恒行善,不管别人如何评论始终不变,那么才有希望获得善果。

12.“头头救拔如是众生” (出自“阎罗王众赞叹品”)

处处救拔这些众生。《科注》说:“头头,犹言处处,谓千头万头也。”但有些人译为“一个个”或“一一”。

1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所住处,有此经典及菩萨像,是人更能转读经典,供养菩萨” (出自“地神护法品”)

所谓“转读经典”,有人认为,就是读了经典要去实行,依照经上的教导去做人,即知行合一。如果我们口里读了,心里面不去思考,行动上不去落实,那么经典还是经典,我们还是我们,经典与我们毫不相干。所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念的再多也没有用。不过,这个“转读经典”的含义,还有另外一番解释,亦值得我们参考。这种观点认为:“读一遍叫转,‘转经’是什么呢?就是把经转一遍。”转经就是为了不起分别心,不识字的与识字的都能这样修行,可以种下成佛的种子。这个与念咒有殊途同归的效果,咒语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没有分别心一直念,没有一点杂念,这样就可以一心不乱。转经也如此,不计较经中说什么,这么一直转,什么也不想,同样也可以一心不乱。中华书局许颖译注本将“转读”翻译为读诵。

14.“更以香、花、衣服、饮食、一切玩具,供养菩萨” (出自“见闻利益品”)

有法师说:“过去有人读《地藏经》,读到‘香华、衣服、饮食’供养,他没有什么问题,‘玩具’供养菩萨,这是什么意思?注解里头注得很清楚,表‘游戏神通’,所以玩具能不能供佛?能供佛,表游戏神通,表这个意思。主要是藉这个仪式表自己的诚敬。”

青莲大师《科注》说:“玩具彰游戏神通,故借斯仪,表我诚敬也。”

一般来说,供佛之物应当非常庄严,而玩具我们一般理解为给孩子使用的,给孩子的玩具怎么能供佛呢?所以,大家读到这里有疑惑。那么古代高僧青莲大师给我们一个解释,玩具象征佛菩萨游戏神通。什么叫“游戏神通”呢?就是指佛菩萨凭借神通力,以度化众生而自娱。戏,意谓自在、无碍,含游化、游行之意。《大智度论》卷七说:“戏名自在,如师子在鹿中自在无畏,故名为戏。”《注维摩诘经》卷五说:“什曰:‘神通虽大,能者易之,于我无难,犹如戏也。’肇曰:‘游通化人,以之自娱。’”佛菩萨于神通中历涉为游,出入无碍,如戏相似,故称为戏。其如外道、二乘亦有通力,然其神通即有碍,不称游戏。唐译华严经卷五十六举出菩萨有十种游戏。此外,禅籍中常用游化、游戏神通、游行等语。

那么作为供养佛菩萨的玩具就一定是“珍玩物品”吗?中华书局许颖译注本将“一切玩具”翻译为“一切美好的珍玩物品”,大概就是疑惑供佛之物应当庄严,那么其玩具应当是“一切美好的珍玩物品”,区别于我们通常理解的玩具。

然而,我们看看其他佛经所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七云:“以如是等诸珍玩具,而以庄严。”这里的“诸珍”可以理解为“一切美好的珍玩物品”,而玩具则明显说的另外一物。《法华经》有“珍玩之物”,闻达法师《妙法莲华经句解》(收入大藏经)卷第二说:“珍玩之物,珍宝玩具。”可见“珍玩物品”可以理解为珍宝,与玩具是有区别的。

有法师认为,佛陀住世的时候,那时的四事供养包括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是佛陀住世时正法时期的四事供养。佛陀涅槃以后,开始到了像法时期。佛教僧团内部主要标志的住持佛宝,由佛陀变为佛像。佛法的传播也由原来的音声口传改变为贝叶黄卷的文字经书。这时的四事供养就不仅仅是原来的饮食、衣服、医药、卧具了。

依据法师的解释,佛在世时是没有玩具供养的,玩具供养是佛去世后出现的,即他所说由“旧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变为“新四事供养(饮食、医药、卧具、玩具)”。但《菩萨念佛三昧分神通品》(收入大藏经)第十三说:“又作种种上妙乐音及诸玩具而为供养,彼王如是作诸供养,然后奉献上妙饮食,供养世尊及比丘众。”可见世尊在世时,就有供养玩具的习惯了。而青莲法师解释“玩具彰游戏神通”,那么世尊在世时也是游戏神通的时候,所以供玩具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供养之物也不一定就是四种,凡是对众生有用的东西,除了涉及恶业或不净之物以外,都是可以供养的。

法师说“供养三宝的玩具类包括各种七宝、首饰(佛像装藏用),器皿(供佛与庄严道场用),车乘(交通出行用)等。”又讲到:“供养玩具绝不能包括:网扑、狩猎、垂钓、娱乐、卜筮、迷幻之类器具,否则带来无边罪业!”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既然是玩具,其“玩”的意义主要是指可以玩味,如艺术品,与珍宝应有一定的区别。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收入大藏经)题画:“见山忘道,古人所诃,况着意描山水,作古董玩具邪?画者求者,各领三十棒。”灵峰蕅益大师对于有人请求他题画很生气,外出流连于山水之中,却忘记了修行佛道,这是古代大德所痛斥的,何况还将心志放在描摹眼前的山水之中,难道是要留作古董玩具吗?画者求者,各领三十棒。古人字画本是艺术品,但大师在这里比作古董玩具,其意义又值得我们玩味。

《禅林备用清规》(收入大藏经)卷之七:“寮主之职,为众结缘,递相恭敬。维那拜请,送归寮舍,捡点经书玩具。”这里说维那(管理僧众事务,位次于上座、寺主)要捡点经书玩具,那么寺庙里面也是有玩具的。

综上所述,这种供佛的玩具可以理解为可供观赏的东西,这里是指庄严佛菩萨之用,与现在所说的儿童玩具有区别。

15.“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 (出自“嘱累人天品”)

这一段话关键是“习恶者多”的理解有偏差,以《科注》为标准,则很多翻译有失误的地方。

《科注》说:“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习,若近恶友,便造恶业,流转生死,无有边际。若近善友,敬心听法,必离三涂,受最胜乐(如华氏国白象,闻法生慈,见杀增害。岂况于人?而不染习)。但善类登山,理为难上;恶如崩坠,实可易行。是以天宫间旷,来踪盖寡;地狱笼樊,往人争凑。故吾分形化度。”

青莲大师将“习”理解为“染习”的意思。“染习”即“习染”,长期因环境而受熏染的意思。青莲大师又举例如一只大象,本来用它杀人的,可后来他听闻佛法不断熏染,竟然就没有杀心了,这就是好的熏陶的作用,那么恶的熏陶肯定是相反的。所以“习恶者多”,应当理解为“习染恶的多”。

有人理解为:“此阎浮提众生,修行意志不坚,恶习气强,易造恶业。”这里将“习恶”理解为“恶习”,文义有偏差。

中华书局许颖译注本译文:“南阎浮提的众生,其心志与根性总是游移不定,作恶业的还在多数。”这里将“习恶”理解为“作恶业”,“习”变成了“作”的意思。

16.“业道永除” (出自“嘱累人天品”)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业道?《三藏法数》说:“业即身口所作善、恶业行也。由此诸业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业道。”一般分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两类,十善业道可感招善果,十恶业道可感招恶果。

《科注》说:“以修读经等无漏之业,故三界有漏业道,一并永除灭矣。”

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而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

青莲大师说“三界有漏业道”,意思是,三界无论修十善业,还是行十恶业,它们都是有漏的,是不究竟的。因为三界善业的最高果报就是生到第二十八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虽然可以享受八万大劫的快乐,可享受完毕仍旧会有因缘堕落到三恶道去受苦的。所以,三界无论你怎么积累善业,都是有漏的,是不会得到究竟解脱的。

青莲大师说“修读经等无漏之业”,意思是,读经、念佛、供养三宝等善业则是无漏出世之业,这个起点的果报就不在三界之内了,离开了“三界有漏业道”,那么三恶道也就永除没有了。所以,此处“业道”可以理解为“三恶道”,那么“业道永除”就是“三恶道永远消灭了”。

17.如何理解“宿福受生” (出自“嘱累人天品”)

这在二十八种利益中排在二十四位,前面是二十三者先亡离苦。

《科注》解释这两种利益时说:“二十三,先亡离苦。乃上资祖祢也,下明当来福利。二十四,宿福受生。《思益经》云,菩萨有四法,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一,见他人阙,不以为过;二,于怒人,常修慈心;三,常说诸法因缘;四,常念菩提。今承持诵供养地藏,宿世之福,或受生天上人间,并享如意福乐也。”

这两个利益连在一起,有些人把意义连在一起翻译。如:中华书局许颖译注本译文:“故世的先人可以脱离恶道的苦难,本有宿福的可以转生天上。”在这里,“宿福受生”的人还是承前“先亡”而来。

然而,依据青莲大师注释,他说:“今承持诵供养地藏,宿世之福,或受生天上人间,并享如意福乐也。”这是指本人今天持诵供养地藏菩萨,那么承蒙他今世福力(到下辈子则是宿福),下辈子就会投生天上人间享受如意的福乐。

所以对于“宿福受生”的理解,正如一位法师所说:“你将来投生,承你的福报,你一定生在福地,生在有福的人家。”又如一位老和尚所说:“你要是再转生,就能带着你的福德智能去受生,把你过去所做的福德显现出来。”

以上为经文歧义举例,各位大德高僧,各有不同解释,可即使有失误,也不能淹没他们的光辉,所以我写的《地藏经注解》引用了他们很多精彩的讲述。此处摘要给广大读者,其目的是便于更加深刻理解《地藏经》的本来含义,若有商榷之处也仅仅是学术上的讨论。加上作者本人也才疏学浅,理解也可能不一定正确,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稽首本然净心地,无尽佛藏大慈尊,

南方世界涌香云,香雨花云及花雨,

宝雨宝云无数种,为祥为瑞遍庄严。

天人问佛是何因,佛言地藏菩萨至,

三世如来同赞叹,十方菩萨共皈依。

我今宿植善因缘,称扬地藏真功德!

曾琦云
2017年11月初稿
2018年7月定稿 qTi0TdRiJD3gSgYhB+KqzrsmcP1kPb1W13FJ2VBR8MVYCcWg1YnbfKOwa+tPm6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