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纂前言

《五灯会元》是佛教中国化的一块里程碑,可以说是中国禅学的最高峰,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中华书局慧眼识珠,早在1982年就请苏渊雷老教授点校出版,并成为学术界最常使用的本子。我们这次出版,重新点校,并增加注释与解读,也要感谢中华书局与苏先生的开创之功。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项楚先生针对苏校版发表了四百多条“点校献疑”,并说:“对于像《五灯会元》这样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各方面学者需要参考的重要著作,我认为有必要再出版一种新的整理本。”项老希望这个新编本除了扫清现有点校本的许多错误以外,至少还应该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对原文重新分段,以清眉目。他指出苏校版基本上不分段,而不该分段的地方却分了段。二是应该与五种灯录对勘。他指出《五灯会元》本是根据《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五种灯录删繁就简,改编而成,因此将这五种灯录与《会元》对校,必有收获。三是编制《五灯会元》人名索引。他指出《五灯会元》人物众多,称谓复杂,有这样一份索引,将会给使用者提供极大的便利。

对于项老的期望,我们一直在努力。今天付梓的新编本,不仅纠正了项老所指出的诸多错误,而且还纠正了新发现的更多问题。它不仅根据内容重新分段,而且还增加了注释、概要,对于读者了解文义,提供了帮助。不仅与原始五部灯录进行校勘,而且还与从浩瀚的《大正藏》《续藏》《龙藏》里面相关的资料校勘有关文字。这得益于我们已经进入数字时代,不像苏先生在1982年只有一个宝祐本,没有电脑帮助,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一页一页地翻。现在CBETA电子佛典集成已经将《大藏经》数字化,将光盘寄给了我们的作者。互联网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不像苏先生得到一套宝祐本原件就如获至宝,我们写作此书时得到了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美国哈佛大学藏本等原件影印本。因此,当初苏先生受条件限制,加上早过古稀之年,出现差错也在所难免。今天,我们借助先进的微机技术,继续以宝祐本为底本,并与大量原始资料以及《大藏经》等有关文字校勘对比,大有收获。特别是《景德传灯录》很多地方很详细,本身就有校勘,对理解《五灯会元》大有帮助。我们在“概要”后均列出这些参考文献,供读者深入研究时查阅。

至于人名索引本来也可以做好,但我们考虑到书前重新编写的新目录就是一个不重复的人名索引,如果再附索引,势必占更多的版面,因为此书本来就很厚了。我们增加了一个《本书常用词语表》,附在书后供读者查询,再加上书中词语,使本书成为一本注释详尽的禅宗辞典类工具书。

《五灯会元》记载了中国禅宗诸位祖师的行迹与语录,展现了达磨东渡以后禅宗逐渐与中华文化融合,从而演变成为中国佛教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就宗教本身来说,它实行本土化才能生存,这种认识实际上从唐朝的禅宗就开始了。如来拈花微笑,《五灯会元》上溯七佛,中溯西天祖师,然后随从达磨来到中国,才真正得以流传,到中国六祖慧能才真正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宗派——禅宗。“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祖师的心愿得以实现。

在传播过程中,禅宗中国化表现在它始终不离开人民群众,不离开中国本土的语言(大量使用口语、方言、俗语、谚语、成语),不离开中国本土的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大量引用中国典故、名言、诗文),不离开中国的习俗(如适应中国的节日而弘法)。甚至连佛陀乞食的制度也得以变革,为适应中国的国情,建立了丛林制度,实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规戒律。从《五灯会元》研究佛教丛林制度,可以促进今天佛教界的道风建设。

佛教与禅宗中国化,使佛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流传到中国后不仅自身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而且与中国其他文化互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佛教从东汉明帝永平四年传入中国,在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中国化得以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后来的陆王心学,吸收了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佛教与禅宗用中国话传法,同时因为它自身丰富的思想体系,也给汉语创造了新的词汇,只强调汉语的优点,忽视佛教词汇对中国的影响也是不对的。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经语重心长地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而从禅宗发展而来的佛教词汇就更多了,《五灯会元》有大量记载。如“打成一片”现指不同的部分融合为一个整体,禅林指绝无一切情理上的计较和分别,千差万别归于平等。参见本书第十五章“随州双泉山师宽明教禅师”条:“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灰头土面”现指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于禅林中,藉以形容修行者悟道之后,为济度众生而甘愿投身于群众之中,不顾尘世之污浊。与“和光同尘”“拖泥带水”之意略同。参见本书第十一章“神鼎洪諲禅师”条:“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曰:‘灰头土面。’”如“本来面目”现指本来的样子,禅林指人人本具、不迷不悟之面目,即身心自然脱落而现前之人人本具之心性。参见本书第二章“袁州蒙山道明禅师”条:“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其他如“单刀直入”(沩山灵祐禅师)、“回光返照”(仰山慧寂禅师)、“寸丝不挂”(池州南泉普愿禅师)、“雪上加霜”(河中府南际山僧一禅师)、“隔靴搔痒”(康山契稳禅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袁州蒙山道明禅师)、“骑驴觅驴”(白龙道希禅师)、“腊月三十”(洪州建山澄禅师)、“逢场作戏”(江西道一禅师)等词语都由禅师创造,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

除此之外,《五灯会元》语录采用了古代白话体,虽然年代久远,但保留了今天语言学最原始的研究资料。语言学、民俗学研究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方言与民俗的演变。而灯录中大量典故与公案成为了今天汉语语汇与成语典故的来源,可以说没有《五灯会元》,很多具有佛教特色的汉语词汇与成语典故,我们都难以找到它的根源。如“当头棒喝”“心心相印”“衣钵相传”“头头是道”“火烧眉毛”“安身立命”“和光同尘”“瓮中捉鳖”“以毒攻毒”等,都可以从灯录语言中找到它们的原始依据。这些词语经过禅师们的改造而有丰富的含义。

《五灯会元》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精到的人物素描,特有的语言艺术,特别是禅师偈颂特有的意境,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研究资料。《五灯会元》的禅师敢于诃佛骂祖,语言可以说很粗鲁。可这种粗鲁正是返朴归真的显露,透过“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的外表形式,我们可以发现行脚衲子追求真理的高贵灵魂。所以,禅师们往往也是诗人。《五灯会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其禅诗成为古典文学界研究的课题,就在于这些禅诗有使人顿悟的意境。

《五灯会元》来自五部禅宗灯录的汇编,这五部原著包括: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北宋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北宋云门宗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南宋云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它们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两百年左右分别成书。

《五灯会元》的作者是不是普济,不是本书的重点。本书的初衷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善本,并能通过注释与解读,初步理解文义。在编写本书过程中,我们发现谁是该书作者,学术界是有争议的。《四库全书》(内府藏本)说“宋释普济撰”,但宝祐本列出的原始序、跋却不是普济,普济仅仅题词而已。实际上,就《五灯会元》与其他五部灯录对比来看,《五灯会元》没有一个真正的作者,最多是五部灯录的编辑者。因此,要找作者,也是找这部书的主编是谁。这位主编合“五灯”为一书,叙录简要,删除重复。五部原始灯录,虽以记叙禅宗世系源流为宗旨,但单篇的诸方广语、拈古、颂古、赞颂偈诗、铭记箴歌和其他杂著辑录甚多。《五灯会元》括摘枢要,芟夷枝蔓,使“灯录”更符合禅宗史书的性质。在体例上,《五灯会元》从七佛叙起,次及西天宗师、东土宗师,再次则按禅宗五家七宗的派别分卷叙述,七宗源流本末,一目了然。

中华书局于1984年10月推出华东师范大学苏渊雷教授点校的《五灯会元》(简称苏校版),学术界得以研究,并指出点校错误。2011年海南出版社推出《五灯会元》(简称海南版),该书以《续藏本》为底本点校而成,纠正苏校版部分失误。因所依赖的《续藏本》亦不完善,因此存在新的失误。1997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五灯会元〉白话全译》(简称《全译》),这个研究项目由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完成。对于这部《全译》,很多读者与研究者同样发现诸多问题。这个《全译》是以苏校版为底本进行翻译的,既有底本错翻译跟着错的问题,更有未全面理解词语与文义而带来的诸多错误。2010年上海书店推出了《〈景德传灯录〉译注》,它比《全译》进步,但仍旧有失误。

鉴于上面所推出的版本,无论是点校、注释,还是翻译,尚存在不少问题,我们推出《〈五灯会元〉校注》。我们将苏校版与海南版等过去的点校本称为“旧校本”,把《全译》与《〈景德传灯录〉译注》等过去的译注本称为“旧译本”。我们是在“旧校”与“旧译”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株新苗。虽然吸收了当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纠正了读者与研究者所发现的诸多问题,而且还在编写过程中纠正了更多的新问题。但是,这套新校版仍旧不能离开旧的土壤,毕竟本书是站在他们的肩上继续前进的,在此我们向以前的诸版本作者致敬!

本书与以前版本不同的是,本书的注释比较详尽,基本上解决了阅读难题,即使不翻译,看看注释也就能够弄懂原文的意思,这是从“旧校本”产生出来的新优势。

本书除了注释比较详尽以外,在每一篇注释后还有“概要”,即对以上禅师的生平与思想进行整体解读,或者加以简单概述,或者补充史料,或者概述其中重点难点,或者阐述禅宗典故与公案的深刻含义,如此等等,使我们对每一位禅师都有深刻的了解,对于他们的行迹以及教化,都有系统的印象。“概要”后写上参考文献,让读者根据这些文献,可以继续深入研究。

与“旧校本”不同的是,本书点校重新排版。为适合现代读者,所有对话分段重排,让原文看起来层次分明。同时,全部使用简体字,对于古今通假字加注释予以说明,对于必须使用的繁体字亦加注释予以说明。对于佛教使用的生僻汉字以及佛教特有读音的汉字,都加注释予以说明。

本书从开始写作到付梓出版,时间也不算短,但第一版肯定有不完美之处,期待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使再印完美无缺。

2023年7月 UkTuGfD2cw5KhfMIa3OfxwMDAVMiUkg+nlhckeh/UE02c9ZzaJSC11Y15+9Xcz/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