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七佛

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近故谭 贤劫 有千如来。暨 于释迦,但纪 七佛。按《长阿含经 》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 ,于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 为七佛祖师

金华善慧大士 登松山 顶行道,感 七佛引前,维摩 接后。

今之撰述,断自七佛而下。

【概要】

“七”在佛教上指一个时间段的循环,如打七,念咒七七四十九遍。实际上,“七”就是无量的意思,写了七佛,实际也写了无量诸佛。再说,诸佛涅槃的境界是相同的,因此,若追究佛法最高境界则从一佛开始写起也可以。本书略写前面六佛,重点写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佛离我们最近,是我们最直接的老师。如果追究过去诸佛,释迦牟尼佛仅仅只是贤劫千佛第四尊佛,而在释迦牟尼之前还有庄严劫,庄严劫已经出现千佛,哪里能够穷尽呢?所以本书第一卷就从七佛写起。

一、毗婆尸佛

毗婆尸佛(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 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长阿含经》云 ,人寿八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 ,姓拘利若。父槃头,母槃头婆提。居般头婆提城。坐波波罗 树下,说法三会,度 人三十四万八千。神足 二,一名骞荼 ,二名提舍。侍者无忧,子方膺 [1]

【注释】

[1] 侍者无忧,子方膺:旧校本点校为“侍者 无忧子方膺 ”。凡是专有名词,旧校本均画线标出,此处画线标出“无忧子方膺”,把“无忧子方膺”直接当成了侍者的名字。查阅《长阿含经》原文,云“毗婆尸佛有执事弟子,名曰无忧”,另一节则记载:“毗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于是,就知道,毗婆尸佛的侍者名叫无忧,他的儿子名叫方膺,这是两个人的名字,并非指侍者名叫“无忧子方膺”。以下五佛都有侍者与儿子,旧校本全当成侍者一人的名字,所以连错六处。

【概要】

毗婆尸佛,过去七佛的第一佛。又作毗钵尸佛、微钵尸佛、鞞婆尸佛、毗婆沙佛或惟卫佛,译为胜观、净观、胜见及种种见。其八相成道之相大致与释迦牟尼佛相同。依《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所述,过去九十一劫,人寿八万四千岁时,毗婆尸佛出现于世,为刹帝利种,姓拘利若(憍陈如),于波波罗树下成道。在其三会说法中,初会度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度十万人,三会度八万人。其上首弟子称骞荼及提舍,执事弟子名无忧。父名槃头摩多,母名槃头婆提(摩那),子名方膺。王所治之城称槃头婆提。

《七佛经》说毗婆尸佛之父名满度摩王,母名满度摩帝,国城亦名满度摩。其三会说法中,初会有六万二千比丘得阿罗汉果,二会有十万,三会有八万。其大智慧弟子名欠拏底写,侍者名阿输迦。此外,《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毗婆尸佛经》《七佛父母姓字经》及《佛名经》卷八等经之说法也都不完全一致。

【参考文献】

《华严经疏》卷十七;《杂阿含经》卷十五;《出曜经》卷二;《生经》卷四;《大宝积经》卷四十六;《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七“忏悔品”;《佛名经》卷八;《孔雀王咒经》卷下;《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

二、尸弃佛

尸弃佛(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 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长阿含经》云,人寿七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耀。居光相城。坐分陀利 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二十五万。神足二,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侍者忍行,子无量。

【概要】

尸弃佛,过去七佛之第二佛。又作式佛、式诘佛、式弃佛、式弃那佛,译为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依《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所述,尸弃佛于过去三十一劫出世,人寿七万岁,姓拘利若,于分陀利树下成佛。初会度十万比丘,第二会度八万比丘,第三会度七万比丘。第一弟子为阿毗浮,第二弟子为婆婆,执事弟子名忍行。父为刹利王种,名明相,母名光曜,子称无量。

此外,《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七佛父母姓字经》、《佛名经》卷十九及《四分律比丘戒本》等处也对尸弃佛有所说明,然内容稍有不同。

【参考文献】

《杂阿含经》卷十五;《增一阿含经》卷一、卷四十四、卷五十;《毗婆尸佛经》卷下;《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九。

三、毗舍浮佛

毗舍浮佛(庄严劫,第一千尊)。偈曰:“假借四大 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长阿含经》云,人寿六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善灯,母称戒。居无喻城。坐婆罗 树下,说法二会,度人一十三万。神足二,一扶游,二郁多摩。侍者寂灭,子妙觉。

【概要】

毗舍浮佛,过去七佛中的第三佛,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的佛。又作毗湿婆部、毗湿波浮、毗怒沙符、毗锁婆浮、毗舍罗婆、鞞恕婆附、毗摄浮、毗摄罗、毗舍符、毗舍毗、毗舍婆、必沙部、毗叶罗、毗叶婆、比叶婆、毗锁浮、随叶、毗舍、鞞舍,译为一切自在、一切有、一切胜、一切生、种种变现、能变现、遍现、遍胜、广生、胜尊。

依巴利《大史》所载,毗舍浮佛是以然灯佛为首的二十四佛中的第二十一佛。

关于毗舍浮的语义,据《慧苑音义》卷上所述,毗舍浮正云毗湿婆部。“毗湿婆”,此云遍一切,“部”为自在。即遍一切处皆得自在之义。或译为一切有。又据《华严经探玄记》卷五所述,“毗舍浮”,此云一切胜,亦云遍现,谓于诸处皆现身之意。

关于毗舍浮佛的种姓及其弟子等事,依《长阿含》卷一大本经所载,过去三十一劫中,人寿六万岁时,此佛出现于世,种姓为刹帝利,姓拘利若(憍陈如),父名善灯,母名称戒,子名妙觉,城名无喻。于娑罗树下成道。初会说法度七万人,次会说法度六万人。其上首弟子有扶游、郁多摩二人,执事弟子为寂灭。

此外,《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曾述及观想此佛的情形,其文云:“毗舍世尊举身放光住行者前,其佛身长三十二由旬,圆光四十二由旬,通身光六十二由旬,身紫金色,光明威相如前无异;见此佛已,复更增进诸陀罗尼三昧门,于未来世必定不疑生诸佛家。”

【参考文献】

《杂阿含经》卷十五;《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出曜经》卷二;旧译《华严经》卷七“佛升须弥顶品”;《大般涅槃经》卷四十;《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七“忏悔品”;《佛名经》卷八;《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上、卷下;《孔雀王咒经》卷下。

四、拘留孙佛

拘留孙佛(见在 贤劫,第一尊)。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长阿含经》云,人寿四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 ,姓迦叶。父礼得,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 树下,说法一会。度人四万。神足二,一萨尼,二毗楼。侍者善觉,子上胜。

【概要】

拘留孙佛,过去七佛之第四佛,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又作迦罗鸠孙陀佛,羯洛迦孙驮佛、迦罗迦村驮佛、拘楼秦佛、俱留孙佛、迦鸠留佛、鸠留秦佛,译为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汉译《长阿含经》及巴利语《长部》等,列有此佛之出生时、族姓及其父母、出生都城、妻子、菩提树、侍者、第一弟子之名。

在印度,此佛被视为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佛陀之一。依《高僧法显传》及《大唐西域记》卷六“劫比罗伐窣堵国”条下所载,在舍卫城东南方处,有该佛出生都城之遗迹及与其有关之诸塔。此中,放置其遗身舍利之塔旁,相传有阿育王所建之狮子头石柱,高三十余尺,然今日尚未发现此遗迹。

【参考文献】

《七佛经》;《七佛父母姓字经》;《出曜经》卷二;《中阿含》卷三十“降魔经”;《贤劫经》卷七;《阿育王经》卷四;《佛名经》卷八;《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七;新译《华严经》卷七十三;《大智度论》卷九;《翻梵语》卷一。

五、拘那含牟尼佛

拘那含牟尼佛(贤劫,第二尊)。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长阿含经》云,人寿三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大德,母善胜。居清净城。坐乌暂婆罗门 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三万。神足二,一舒般那,二郁多楼。侍者安和,子导师。

【概要】

拘那含牟尼佛,过去七佛之第五佛,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二佛。又作拘那含佛、迦那(诺)迦牟尼佛、羯诺迦牟尼佛。意译金色仙、金寂。关于其出生时、族姓及父母、出生都城、妻子、菩提树、侍者、第一弟子等名,汉译《长阿含经》《七佛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及巴利语《中部》等皆有记载,然所说略有不同。

在印度,此佛被视为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佛陀。依《大唐西域记》卷六“室罗伐悉底国”条载,北印度舍卫城附近有迦诺迦牟尼佛出生都城,及数座与此佛有关之塔。其中,位于北方之塔系奉祀其遗身舍利,其前复造有二十余尺高狮子像柱头之石柱,相传为阿育王所建。1895年,于蓝毗尼园西北方,发现此刻有阿育王时代文字之石柱。其刻文记述阿育王即位十四年,增筑拘那含牟尼佛塔;即位二十年后,亲来供养,并建石柱。

【参考文献】

《杂阿含经》卷十五、卷三十四;《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大智度论》卷九;《起世经》卷十;《出曜经》卷二。

六、迦叶佛

迦叶佛(贤劫,第三尊)。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长阿含经》云,人寿二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梵德,母财主。居波罗奈 城。坐尼拘律树 下,说法一会,度人二万。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罗婆。侍者善友,子集军。

【概要】

迦叶佛,乃释尊以前之佛,为过去七佛中之第六佛,又为现在贤劫千佛中之第三佛。又作迦叶波佛、迦摄波佛、迦摄佛。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依《长阿含》卷一大本经载,迦叶佛出世于贤劫中,其时人寿二万岁。姓迦叶,于尼拘律树下成佛,有弟子二万人,而以提舍及婆罗婆二人为高足。执事之弟子名善友。父名梵德,婆罗门种;母名财主。有子名集军。

【参考文献】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佛名经》卷八。

七、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尊)。姓刹利,父净饭天 ,母大清净妙。位登补处 [2] ,生兜率天 上,名曰胜善天人,亦名护明大士。度诸天众,说补处行,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

《普曜经》云 :“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华,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师子吼 声:‘上下及四维 ,无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也。

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于四门游观,见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维,此老、病、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一天人名曰“净居”,于窗牖 中叉手合掌白言:“出家时至,可去矣!”太子闻已,心生欢喜,即逾 城而去,于檀特山中修道

始于阿蓝迦蓝 处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 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故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先历试邪法,示诸方便,发诸异见,令至菩提。

故《普集经》云:“菩萨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成道,号天人师,时年三十矣。”即穆王三年癸未岁也。

既而于鹿野苑 中为憍陈如 等五人转四谛 法轮而证道果。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 :“吾以清净法眼、涅槃 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 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梨衣 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 佛出世,勿令朽坏。”迦叶闻偈,头面礼足曰:“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故。”

尔时世尊至拘尸那 城,告诸大众:“吾今背痛,欲入涅槃。”即往熙连河侧,娑罗 双树下,右胁 累足,泊然宴寂。复从棺起,为母说法。特示双足。化婆耆 ,并说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时诸弟子即以香薪竞荼毗 之,烬 后金棺如故。尔时大众即于佛前,以偈赞曰:“凡俗诸猛炽,何能致火爇 ?请尊三昧火 ,阇维 金色身。”尔时金棺从座而举,高七多罗 树,往返空中,化火三昧。须臾灰生,得舍利 八斛四斗。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也。

自世尊灭后一千一十七年,教至中夏 ,即后汉永平十年戊辰岁也。

世尊才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世尊一日升座 ,大众集定。文殊白椎 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世尊一日升座,默然而坐。阿难白椎曰:“请世尊说法。”世尊云:“会中有二比丘 犯律行,我故不说法。”阿难以他心通 观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还复默然。阿难又曰:“适来为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已遣出,世尊何不说法?”世尊曰:“吾誓不为二乘 声闻人说法。”便下座。

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定。迦叶白椎曰:“世尊说法竟。”世尊便下座。

世尊九十日在忉利天 ,为母说法,及辞天界而下,时四众八部 ,俱往空界奉迎。有莲花色比丘尼 作念云:“我是尼身,必居大僧 后见佛。不如用神力变作转轮圣王 ,千子围绕,最初见佛 。”果满其愿。世尊才见,乃诃云:“莲花色比丘尼,汝何得越大僧见吾?汝虽见吾色身,且不见吾法身。须菩提 岩中宴坐,却见吾法身。”

世尊昔因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处,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于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此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托至梵天,尽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万文殊,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经过四十二恒河沙国土 ,有罔明菩萨出此女人定。”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作礼世尊。世尊敕罔明出,罔明却至女子前,鸣指一下,女子于是从定而出。

世尊因波斯匿王 问:“胜义谛中有世俗谛否?若言无,智不应二。若言有,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义云何?”佛言:“大王!汝于过去龙光佛法中曾问此义,我今无说,汝今无听。无说无听,是名为一义二义。”

世尊一日见文殊在门外立,乃曰:“文殊!文殊!何不入门来?”文殊曰:“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教我入门?”

世尊一日坐次 ,见二人舁 猪过,乃问:“这个是甚么?”曰:“佛具一切智,猪子也不识?”世尊曰:“也须问过。”

世尊因有异学问:“诸法是常邪?”世尊不对。又问:“诸法是无常邪?”亦不对。异学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对我?”世尊曰:“汝之所问,皆为戏论。”

世尊一日示随色摩尼珠 ,问五方天王:“此珠而作何色?”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世尊复藏珠入袖,却抬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世尊叹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之,便各强说有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之,便总不知。”时五方天王悉皆悟通。

世尊因乾闼婆王献乐,其时山河大地尽作琴声。迦叶起作舞。王问:“迦叶岂不是阿罗汉,诸漏已尽,何更有余习 [3] ?”佛曰:“实无余习,莫谤法也。”王又抚琴三遍,迦叶亦三度作舞。王曰:“迦叶作舞,岂不是?”佛曰:“实不曾作舞!”王曰:“世尊何得妄语?”佛曰:“不妄语。汝抚琴,山河大地木石尽作琴声,岂不是?”王曰:“是。”佛曰:“迦叶亦复如是,所以实不曾作舞。”王乃信受。

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曰:“说定法。”外道曰:“今日说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说定法,今日何说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世尊因五通仙人 问:“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五通应诺。佛曰:“那一通,你问我?”

世尊因普眼菩萨欲见普贤 ,不可得见,乃至三度入定,遍观三千大千世界 ,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普眼于是才起一念,便见普贤,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世尊因“自恣日 文殊三处过夏,迦叶欲白椎摈出。才拈椎,乃见百千万亿文殊。迦叶尽其神力,椎不能举”,世尊遂问迦叶:“汝拟摈那个文殊?”迦叶无对。

世尊因长爪梵志 索论义,预约曰:“我义若堕,我自斩首。”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乃省,谓弟子曰:“我当回去,斩首以谢世尊。”弟子曰:“人天众前,幸当得胜,何以斩首?”志曰:“我宁于有智人前斩首,不于无智人前得胜。”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 处粗;是见不受,负门处细。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义堕 处,唯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义两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我法中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投佛出家,证阿罗汉。

世尊昔欲将诸圣众,往第六天说《大集经》,敕他方此土、人间天上、一切狞恶鬼神,悉皆辑会,受佛付嘱,拥护正法。设有不赴者,四天门王飞热铁轮追之令集。既集会已,无有不顺佛敕者,各发弘誓,拥护正法。唯有一魔王谓世尊曰:“瞿昙 !我待一切众生成佛尽,众生界空,无有众生名字,我乃发菩提心。”

世尊尝与阿难行次 ,见一古佛塔,世尊便作礼。阿难曰:“此是甚么人塔?”世尊曰:“此是过去诸佛塔。”阿难曰:“过去诸佛是甚么人弟子?”世尊曰:“是吾弟子。”阿难曰:“应当如是。”

世尊因有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

世尊一日敕阿难:“食时将至,汝当入城持钵。”阿难应诺。世尊曰:“汝既持钵,须依过去七佛仪式。”阿难便问:“如何是过去七佛仪式?”世尊召阿难,阿难应诺。世尊曰:“持钵去!”

世尊因有比丘问:“我于世尊法中见处即有,证处未是。世尊当何所示?”世尊曰:“比丘某甲,当何所示,是汝此问?”

世尊成道后,在逝多林中一树下跏趺而坐。有二商人以五百乘车经过林畔,有二车牛不肯前进。商人乃讶,见之山神,报言:“林中有圣人成道,经逾四十九日未食,汝当供养。”商人入林,果见一人端然不动,乃问曰:“为是梵王邪?帝释邪?山神邪?河神邪?”世尊微笑,举袈裟角示之。商人顶礼,遂陈供养。

世尊因耆婆 善别音响,至一冢间,见五髑髅 ,乃敲一髑髅问耆婆:“此生何处?”曰:“此生人道。”世尊又敲一曰:“此生何处?”曰:“此生天道。”世尊又别敲一问:“此生何处?”耆婆罔知生处。

世尊因黑氏梵志 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

世尊因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于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剑,持逼如来。世尊乃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尔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即名为害。”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梦如幻,于梦幻中无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于是五百比丘同赞叹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世尊因地布发掩泥,献花于然灯。然灯见布发处,遂约退众,乃指地曰:“此一方地,宜建一梵刹。”时众中有一贤于长者 ,持标于指处插曰:“建梵刹竟。”时诸天散花,赞曰:“庶子有大智矣!”

世尊因七贤女游尸陀林 ,一女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向甚处去?”一女曰:“作么?作么?”诸姊谛观,各各契悟,感帝释 散花曰:“惟愿圣姊有何所须,我当终身供给。”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无根树子一株,二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叫不响山谷一所。”帝释曰:“一切所须,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实无得。”女曰:“汝若无此,争解济人?”帝释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憍尸迦 !我诸弟子大阿罗汉不解此义,唯有诸大菩萨乃解此义。”

世尊因调达 谤佛,生身入地狱,遂令阿难问:“你在地狱中安否?”曰:“我虽在地狱,如三禅天乐。”佛又令问:“你还求出否?”曰:“我待世尊来便出。”阿难曰:“佛是三界大师,岂有入地狱分?”曰:“佛既无入地狱分,我岂有出地狱分?”

世尊因文殊忽起佛见、法见,被世尊威神摄向二铁围山

城东有一老母,与佛同生而不欲见佛。每见佛来,即便回避。虽然如此,回顾东西,总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于十指掌中亦总是佛。

殃崛摩罗 因持钵至一长者门,其家妇人正值产难,子母未分。长者曰:“瞿昙弟子,汝为至圣,当有何法能免难?”殃崛语长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问世尊,却来相报。”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汝速去报,言我自从贤圣法来,未曾杀生。”殃崛奉佛语疾往告之。其妇得闻,当时分免

世尊尝在尼俱律树下坐次,因二商人问:“世尊还见车过否?”曰:“不见。”商人曰:“还闻否?”曰:“不闻。”商人曰:“莫禅定否?”曰:“不禅定。”曰:“莫睡眠否?”曰:“不睡眠。”商人乃叹曰:“善哉!善哉!世尊觉而不见 。”遂献白氎 两段。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

世尊临入涅槃,文殊大士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邪?”

世尊于涅槃会上,以手摩胸,告众曰:“汝等善观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后悔。若谓吾灭度,非吾弟子。若谓吾不灭度,亦非吾弟子。”时百万亿众,悉皆契悟。

【注释】

[2] 母大清净妙。位登补处 :旧校本标点有误。弄错了佛母名字,其标点为“母 大清净妙位 ”(苏校版凡是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均下画线),就使人误以为佛母名叫“大清净妙位”。释尊母亲名叫“大清净妙”,并非“大清净妙位”。“位”字属于下句开始,即“位登补处”,指释尊未降生之前,属于候补佛位。补处,下一位佛的候选人,有如世间太子即将继承王位。前佛既灭后,成佛而补其处是名补处。如释尊涅槃后,弥勒菩萨候补佛位,往生兜率天内院说法,即将下生人间成佛。

[3] 王问:“迦叶岂不是阿罗汉,诸漏已尽,何更有余习 :旧校本标点有误。不是“王问迦叶”,问的是佛陀,问的内容是“迦叶岂不是阿罗汉”,因为王为阿罗汉跳舞而惊奇。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概要】

释迦牟尼佛,过去七佛之第七佛,贤劫千佛之第四佛。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者”,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等。

约公元前6世纪在世,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之子。大约在他二十九岁时,毅然抛弃富贵的王室生活,出家修道。数年之后,在菩提伽耶菩提树下彻底觉悟而成佛。以后在印度各地传教四十余年,八十岁时在拘尸那迦城附近逝世。他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十大弟子。

相传在灵山法会上,释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授给大弟子迦叶(十大弟子之首),然后就有了佛教禅宗法门,迦叶因此被尊为禅宗西天一祖。这个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到中国六祖慧能时形成最辉煌时期,并有了中国高僧中唯一以经称名的《坛经》。释尊在传授这个法门给迦叶的时候,同时也指定了隔代继承人阿难,所以其大弟子阿难成为西天祖师第二祖。释尊将法门传授给迦叶以后,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迦叶在释尊涅槃后,付法予阿难,穿上佛所授之粪扫衣,持己钵,登摩揭陀国鸡足山,敷坐入定(肉身入定,不入涅槃),等待弥勒之出世。此后,阿难就自然成为西天祖师第二祖。使禅宗传灯不灭,一直延续到东土发扬光大。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古来禅宗的主要特色。而“不立文字”则是此一特色的代表性语句之一。释尊重点在强调禅宗“以心传心”的特质,所以当他欲入涅槃,文殊菩萨请他住世再转法轮,他就斥责说:“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邪?”亦即禅宗以为心法只能以心相传,故不须别立文字。从此,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印心,即心即佛。到达磨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第一祖,一直传到唐朝六祖慧能,出现了五家七宗,它与中国文化融合一起,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无论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等,都受到中国禅学的影响。

有关释迦牟尼佛生平史料,中国僧人撰写的释迦牟尼传记,有梁僧的《释迦谱》五卷和唐道宣《释迦氏谱》一卷。此外,在宋志磐的《佛祖统纪》中有编年体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

有关释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典籍的记载以外,还有文物资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槃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并以此证明了佛陀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

【参考文献】

僧祐《释迦谱》;道宣《释迦氏谱》;《佛祖统纪·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佛所行赞》;《佛本行集经》;法显《佛国记》;玄奘《大唐西域记》;《坛经》;星云《释迦牟尼佛传》。 RF+kI8dAWPZhcAl8Zku7cAJJF4hy32pfqKjPIWQBr1sNvfrCoMropMba3ArWTnW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