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灯会元》点校译注刍议
——代序

2018年我就接受了重新点校出版《五灯会元》的任务,至今天才完成书稿。学术界很多已有的研究成果给了我很多启迪,本人在写作研究过程中亦发现更多问题,现与诸位商榷。

一、从掌握汉字音形义的基本功做起

著名历史学家陈垣提出了“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为内容的“校勘四法”,这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但是,如果没有掌握汉字音形义的基本功,再多的方法也不能做好校勘工作。从掌握汉字音形义的基本功做起,扩展到字词句篇的校勘,才有扎实的基础。这是我的第一个体会。

1.把握正确的字音以及变化规律

别以为给古籍标点很简单,读音与标点无关。《五灯会元》的禅师敢于诃佛骂祖,语言可以说很粗鲁。可这种粗鲁正是返朴归真的表现,透过“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的外表形式,我们可以发现行脚衲子追求真理的高贵灵魂。所以,禅师们说话的时候往往是诗人。《五灯会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其禅诗成为古典文学界研究的课题,就在于这些禅诗有使人顿悟的意境。知道了禅师的话就是诗句,而诗句一定是有韵脚的,知道了韵脚在哪里,我们的点校就不失误。

《五灯会元》“福州龙山智嵩妙虚禅师”条:“恁么则人天不谬殷勤请,顿使凡心作佛心。”禅师只说了两句话,但带有诗意,并且押韵。“恁么则”三个字是“如此就”的意思,不在诗句之中,下面是七言两句诗:“人天不谬殷勤请,顿使凡心作佛心。”苏校版、《〈景德传灯录〉译注》均标点错误,误将“请”字移到第二句前面:“恁么则人天不谬殷勤,请顿使凡心作佛心。”如此标点,就不通顺了!

《五灯会元》“天童净全禅师”条:“佛不是,心亦非,觌体承当绝所依。”苏校版标点有误。这段一读就知道是韵文,但苏校版标点乱了,致使韵文不是韵文,令人费解。

然而,汉字读音古今是有区别的。今天我们可以按照普通话来朗读,但是古籍点校就必须知道古音。否则有些诗歌,我们今天看起来不押韵,古音却是押韵的。如《弟子规》:“骑下马,乘下车(jū),过犹待,百步余(yú)。”若不知道“车”的古音读“jū”,就不知道这是韵文。如果是诗歌,为了押韵我们可以读古音,但其他地方我们都可以读普通话。若把杯水车薪的“车(chē)”读成车(jū),便是矫揉造作了。

佛经的语言有梵语中国化的一个过程,要知道它的读音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五灯会元》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阇(shé)黎”,“阿阇黎”的简称,译为正行、指导师,亦泛指僧人。“阇”有两个读音“dū”与“shé”,可“阿阇黎”亦作“阿舍梨”“阿遮利耶”,对比其他译音,可以推测“阇”读“shé”,而不是“dū”。“阇(dū)维”也是该书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火葬的意思,又作“荼毗”“阇鼻多”。对比其他译音,可以推测“阇”读“dū”,而不是“shé”。更多规律本人另有专文《汉语语汇与佛教》。

2.把握正确的字形以及变化规律

掌握汉字形状的变化规律,要知道它的根源。《五灯会元》“毗婆尸佛”条:“神足二,一名骞荼,二名提舍。”骞(qiān)荼(tú),苏校版为“骞茶”,宝祐本亦作“骞茶”,续藏本与《景德传灯录》均作“骞茶”。查阅大正藏《释迦谱》则作“骞荼”。是不是“荼”误为“茶”了?我们可以先去研究“荼”与“茶”这两个字的根源。在字形上,二者只差一横,而音义上古代通用。先有“荼”字,后有“茶”字。南宋魏了翁(1178~1237年)《卭州先茶记》:“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齐荼,《汉志》书荼陵之类,陆、颜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若《尔雅》,若《本草》,犹从艸从余,而从徐鼎臣训荼犹曰:‘即今之茶也。’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其字为艸,为入,为木。而谓‘荼’为茅秀,为苦菜。终无有命茶为‘荼’者矣。”清代训诂学家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认为:“今茶字古作荼……至唐朝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现在多数学者也认为“茶”字到中唐才从“荼”中分列出来。因此,至少中唐以前翻译的佛经不可能写“骞茶”。而《五灯会元》已经是宋朝的作品了,这个时候早已存在“茶”字,所以写“骞茶”也不能算错。《释迦谱》的作者僧祐(445~518年)是南朝僧人,他的作品只可能出现“骞荼”,因为他那个时代还没有“茶”这个字。所以,有学者据此推断“骞荼”误为“骞茶”是没有根据的。

形近而误,是校勘常发生的错误。《五灯会元》“风穴延沼禅师”出现“捶拷”这个词,古代刑讯时用刑杖拷打被告以获取口供谓之“捶拷”。续藏本作“捶栲”,海南版底本来自续藏本,无法理解“捶栲”,其注释“栲”为“栲树”,那么“捶栲”这个词则费解。

3.把握正确的字义以及变化规律

古今字义是有变化规律的,有的字完全不是现在的意思。因为这些字后来久借不归,今人也就不知道古义了。这样,就必须弄清其本意才能正确校勘古籍。

《五灯会元》“文公杨亿居士”条:“公曰:‘恁么则禅客相逢只弹指也。’慧曰:‘君子可八。’”这个“八”字,宝祐本作“八”。苏校版是拿不准的,但又直接写成“入”。查阅佛教典籍有“入”,如《嘉泰普灯录》《五灯严统》《五灯全书》等都写作“君子可入”,应是形近而误。有的学者说,“八”应为“入”,比喻有道禅僧可以就此悟入。王长林在《语言研究》发表《禅语“君子可八”释义商兑》:“‘八’有分辨、知晓义,是一个闽方言词。禅录‘君子可八’,意为君子可辨、君子可知。”乔立智《〈五灯会元〉点校疑误举例》也谈到“八”的原意是“分”,“分”有“辨别、区别”义。诚然如此。说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高鸿缙《中国字例》:“八之本意为分,取假象分背之形,指事字……后世借用为数目八九之八,久而不返,乃如刀为意符作分。”苏校版未弄清“八”的意义,校勘记:“原作‘八’,据清藏本改。”因此,苏校版校勘反而改错了。本书“天童了朴禅师”条:“卓拄杖一下,云:‘敢问诸人是生是杀?’良久云:‘君子可八。’”从前后语境上可以看出,“八”作“分辨”解释很适宜,但苏校版又写校勘记:“八,据义应作‘入’。”

从整体语境中去分析汉字的含义,是正确点校的关键。“聻”这个字是生僻汉字,常出现的本书中,苏校版一直没有弄清这个字的含义,所以只要出现这个字就标点失误。“聻”虽然有多个意义,但在本书一般是以疑问语气助词出现,照例不能单独成句,一般只能附在句子后表示语气,但苏校版却常常单独成句。当然也有个别地方单独成句,如“大阳警玄禅师”条:“师曰:‘先师在么?’曰:‘在。’师曰:‘在即不无,请渠出来,我要相见。’僧曰:‘聻?’师曰:‘这个犹是侍者。’”此处僧人单独说一个“聻”字,实际上他顺“师”语而帮“师”说完一个“聻”,这个“聻”实际上应是师所说:“我要相见聻?”此处对话显示了禅林机锋,话中有话。僧人是从洪山来的侍者,师问他先师在吗?侍者说在。师曰既然在就请他出来,还没说完“我要相见”的“聻”,侍者就抢先替他说:“聻?”此处“师”要见的并非是“先师”,而是要见侍者的本来面目(佛性)。因为先师相隔千里,怎么能够请他出来相见呢?所以“师”在考验侍者:“真正的先师是你本有的佛性,可以出来见我吗?”侍者也稍微明白“师”意,于是为显自己的本领就抢话了。但是,“师”否定他这个做法,曰:“这个犹是侍者。”意思是,虽然你懂了我的意思,但你抢了我的话,还是有一个“我”存在,也就不能见性了。“聻”作为疑问语气助词单独成句,就是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本书“黄龙慧南禅师”条:“‘更有一种不易,是甚么人?’良久云:‘聻?’”“聻”在这里单独成句,是禅师上句话反问的延续。上文说:“更有一种不易,是甚么人?”然后禅师说话开始停顿,良久云:“聻?”这个过程,说明这个“聻”实际上与上文构成完整的句子就是“是甚么人聻?”苏校版标点有误,都作句号,没有弄清“聻”。

二、从失误中探索新方法

从《五灯会元》点校失误的经验教训出发,可以总结出古籍整理很多新方法,至少有三种方法值得我们探索:溯源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这三种方法无论是古籍点校还是译注都可以运用,运用中更多的是相互融合,在溯源中或许有对比,在对比中或许有综合分析。而综合分析实际上是贯彻始终的。

古籍版本越是悠久,或者直接是第一手材料,就越珍贵。例如,宝祐本是《五灯会元》最原始的版本,这个版本留有最原始的题词,助印者的跋以及王大居士的序,都说明了这个版本是很少有人修改过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的溯源就是该书最原始的素材,它所依赖的其他五部灯书,需要把该书与其他五部灯书进行对比,再得出最善的版本。

《景德传灯录》是《五灯会元》原始版本之一,所以我通过查找《景德传灯录》原始资料来对比宝祐本,更正了宝祐本不正确的地方。例如“普净常觉禅师”条提到“梁乾化二年”,宝祐本、续藏本均作“唐乾化二年”,而《景德传灯录》作“梁乾化二年”,历史上只有梁乾化年号,显然《景德传灯录》正确。

再看“洪州建山澄禅师”有“尘埋床下履”句。可宝祐本却是“尘埋床下复”,显然宝祐本刻印有误。续藏本与《景德传灯录》等版本均是“尘埋床下履”。这句话的意思是“灰尘埋没了床下的鞋子”,说明床上的人都不见了,以此说明“见性”的境界。项楚先生看到苏校版“复”费解,提出“‘复’当作‘複’,字亦作‘襆’,今写作‘袱’。”虽然我百分之九十九赞叹项先生的其他观点,但此处不敢苟同。若作“複”,则是夹衣,若作“襆”,则是用以覆盖或包裹衣物等的布单、巾帕。怎么会放到床下呢?鞋子放在床下则正常。这里就既有溯源,又有对比,更有综合分析。所以,真正运用起来往往不可分割。

除了版本上要溯源,语言上也要溯源。《五灯会元》反映的是唐宋方言俗语,当时的口语与我们今天的普通话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我们不能从语言上溯源,那么我们点校、译注、解读都会出笑话。

“洛浦元安禅师”有“汝家爷死”句,意思是“你家父亲死了”。爷:口语,爷老子,即父亲。《全译》凡是出现“爷”的地方,基本上都译为“爷爷”,说明不弄清唐宋口语就会出现这样的笑话。

“潭州神山僧密禅师”有“老老大大,作这个说话”句,意思是一大把年纪了,还说出这个话。老老大大,对年老者的讥刺语,隐含偌大年纪,犹不明悟之义。讥讽他一大把年纪的老修行,说话也只有这个水平,说不到点子上。《全译》“你这么老成,还说这样的话”,不符合原意。

不仅要懂唐宋方言口语,还要懂禅林习惯语。“香林澄远禅师”有“早朝不审,晚后珍重”句,苏校版标点有误。因为苏校版未弄清禅林习惯语“不审”与“珍重”是什么意思,所以只要出现这两个词语,标点就失误。“不审”与“珍重”都是问候语,这样的客套语还有“久立”。可凡是出现“久立”,苏校版常常把它移出引号之外,作叙述语言。“久立”是禅师表示的慰问语,就是让大家站久了,对不起了。海南版亦有类似失误。

禅林专用术语也要掌握。《池州杉山智坚禅师》有“师吃饭次,南泉收生饭”句,说的是智坚禅师吃饭时,南泉禅师亲自收生饭。禅门开饭前取少许食物布施旷野鬼神,叫生饭,又叫出生。《全译》与《〈景德传灯录〉译注》都把“生饭”理解为没有煮熟的饭。禅林常说“作家”,指禅林高手,《全译》译为“一个明白透彻有创造力的人”不妥。

还要掌握通假字。“蛇为甚么吞却师”(蛇为什么把那么大的狮子都吞吃了)师:同“狮”,通假字,佛经常说“狮子吼”,常写作“师子吼”。《全译》没弄清“师”是通假字,译为“蛇为什么把老师吞掉了”。

将字词句篇与文中特定的意境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是做好古籍整理工作的关键。“丞熙应悦禅师”条:“现成公案已多端,那堪更涉他门户?觌面当机直下提,何用波吒受辛苦?”觌(dí)面,指见面、当面。“波吒”是什么意思呢?冯国栋《〈五灯会元〉校点疏失类举》将“波吒”误作“波吒釐子”“波吒利补怛罗”之简称,意译作“华氏城”,为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都。因此,认为苏校版“波吒”应作专有名词而下画线。通观前后意义以及佛典所载,此处“波吒”显然不是“波吒利补怛罗”,故不宜作专有名词看。

只要联系文中所阐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就知道“波吒”与“华氏城”无关。波吒:“波波吒吒”之略,亦作“波波劫劫”“劫劫波波”。波波者,奔波流浪也;劫劫者,汲汲不息也。《类书纂要》九曰:“波吒,劳苦也。劳碌奔波也。”《丛林盛事》下曰:“我波波吒吒出岭来。”《六祖坛经》曰:“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因此,“波吒”在这里就是“劳碌奔波,没有停息”的意思。整个禅师所说的话,可以这样理解:“我宗现成的公案已经很多了,怎么还要去别人家找归宿呢?见面就要当下承当,何必劳碌奔波,行脚四方,毫无休止地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呢?”

综合禅诗的意境分析,显然“波吒”与“华氏城”毫无联系。“瑞州黄檗道全禅师”说了一首相同意境的禅诗:“一槌打透无尽藏,一切珍宝吾皆有。拈来普济贫乏人,免使波吒路边走。”此处项楚先生把“波吒”与“地狱”联系起来,提出苏校版不能作专有名词画线。诚然,“波吒”又是地狱之名,但此处的整体意思是:把那些珍宝拿来普济贫苦的人,以免使他们劳碌奔波在流浪的路上。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推出古代优秀文化典籍。毛泽东同志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今天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最后感谢北京延日法师(丈木)为本书提供插图!

曾琦云
壬寅年于双峰求阙斋 p1aehVg398svK2mvwqUisBzaLNc/pEDTko7xEMsdVzpfcMyP81Av3cXDRgsP3Am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