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南岳下三世

百丈海禅师法嗣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

洪州黄檗 希运禅师,闽人也。幼于本州岛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熟视之,目光射人,乃偕行。属涧水暴涨,捐笠植杖而止

其僧率师同渡,师曰:“兄要渡自渡 !”彼即褰衣蹑波 ,若履平地,回顾曰:“渡来!渡来!”师曰:“咄!这自了汉,吾早知当斫汝胫 。”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讫不见。

师后游京师,因人启发,乃往参百丈。丈问:“巍巍堂堂,从何方来?”师曰:“巍巍堂堂,从岭南来。”丈曰:“巍巍堂堂,当为何事?”师曰:“巍巍堂堂,不为别事。”便礼拜。

问曰:“从上宗乘 如何指示?”丈良久。师曰:“不可教后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 。”乃起,入方丈,师随后入,曰:“某甲特来。”丈曰:“若尔,则他后不得孤负吾 。”

丈一日问师:“甚么处去来?”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丈曰:“还见大虫么?”师便作虎声,丈拈斧作斫势,师即打丈一掴,丈吟吟而笑,便归。

上堂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

师在南泉,普请择菜次,泉问:“甚么处去?”曰:“择菜去。”泉曰:“将甚么择?”师竖起刀。泉曰:“只解作宾,不解作主。”师以刀点三下,泉曰:“大家择菜去。”

泉一日曰:“老僧有牧牛歌,请长老和。”师曰:“某甲自有师在 。”

师辞南泉,泉门送 ,提起师笠曰:“长老身材没量大,笠子太小生 。”师曰:“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泉曰:“王老师聻 ?”师戴笠便行。

师在盐宫殿上礼佛次,时唐宣宗为沙弥,问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 ?”师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礼如是事 。”弥曰:“用礼何为 ?”师便掌。弥曰:“大粗生。”师曰:“这里是甚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掌。

裴相国镇宛陵,建大禅苑,请师说法。以师酷爱旧山,还以黄檗名之。

公一日拓一尊佛于师前,跪曰:“请师安名。”师召曰:“裴休!”公应诺。师曰:“与汝安名竟。”公礼拜。

师因有六人新到,五人作礼,中一人提起坐具,作一圆相。

师曰:“我闻有一只猎犬甚恶 。”僧曰:“寻羚羊声来。”师曰:“羚羊无声到汝寻 。”曰:“寻羚羊迹来。”师曰:“羚羊无迹到汝寻。”曰:“寻羚羊踪来。”师曰:“羚羊无踪到汝寻。”曰:“与么则死羚羊也。”师便休去。

明日升堂曰:“昨日寻羚羊僧出来。”僧便出。师曰:“昨日公案未了,老僧休 去,你作么生?”僧无语。师曰:“将谓是本色衲僧,元来只是义学沙门 。”便打趁出。

师一日揑拳曰:“天下老和尚总在这里,我若放一线道,从汝七纵八横 。若不放过,不消一揑。”僧问:“放一线道时如何?”师曰:“七纵八横。”曰。“不放过,不消一揑时如何?”师曰:“普。”

裴相国一日请师至郡,以所解一编示师。师接置于座,略不披阅,良久曰:“会么?”裴曰:“未测。”师曰:“若便恁么会得,犹较些子 。若也形于纸墨,何有吾宗?”裴乃赠诗一章曰:“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师亦无喜色。自尔黄檗门风,盛于江表矣。

一日上堂,大众云集,乃曰:“汝等诸人欲何所求?”以拄杖趁之,大众不散,师却复坐曰:“汝等诸人尽是噇酒糟汉 ,恁么行脚,取笑于人。但见八百一千人处便去,不可图他热闹也。老汉行脚时,或遇草根下有一个汉,便从顶门上一锥,看他若知痛痒,可以布袋盛米供养他。可中总似汝如此容易 ,何处更有今日事也!汝等既称行脚,亦须著些精神好 。还知道大唐国内无禅师么?”

时有僧问:“诸方尊宿尽聚众开化,为甚么却道无禅师?”师曰:“不道无禅,只是无师。阇黎不见马大师下有八十四人坐道场,得马师正法眼者止三两人,庐山归宗和尚是其一。夫出家人,须知有从上来事分始得 。且如四祖下牛头,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捩子 。有此眼目,方辨得邪正宗党。且当人事宜,不能体会得 ,但知学言语念,向皮袋 里安着,到处称我会禅,还替得汝生死么?轻忽老宿,入地狱如箭。我才见汝入门来,便识得了也。还知么?急须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空过一生 ,明眼人笑汝,久后总被俗汉算将去在 。宜自看远近,是阿谁面上事 ?若会即便会,若不会即散去。珍重!”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

自余施设,皆被上机 。中下之流,莫窥涯涘 。唐大中年终于本山,谥“断际禅师”。

【概要】

希运禅师(?~850年),唐代禅僧,福州人,幼年在黄檗山(今属江西省宜丰县)出家,参江西百丈山海禅师而得道。后居洪州大安寺,法席甚盛,师嗜爱旧山,因以黄檗名之,后人便称师为黄檗,并改其山名为黄檗山,往来的学众很多。会昌二年(842年),裴休在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为廉镇(即观察使),迎请希运上山安置在钟陵龙兴寺,旦夕问道。大中二年(848年),裴休移镇宛陵(安徽省宣城县),又迎请希运至开元寺,常去参问,并记录所说,即为现行的《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大中四年示寂,年寿不详。谥号“断际禅师”。有《语录》《传心法要》《宛陵录》各一卷行世。他的法嗣有临济义玄、睦州陈、千顷楚南等十二人,而以义玄最为特出。

希运继承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而力倡“心即是佛”之说。黄檗既深得马祖、百丈洪州禅法之精髓,又因势创新,故其接引之法更见单刀直入,机锋峻烈,棒击喝问,语势兼用,创立“黄檗禅”,并开启其后之临济宗风。当时黄檗的门风盛于江南。

出自希运禅师的公案有:“黄檗择菜”“黄檗礼佛”“黄檗噇酒”。

“黄檗择菜”,以不视择菜为外境,取入自己之心性为问答者。禅师在南泉参访的时候,有一次集体劳动为择菜,南泉问:“做什么去?”禅师回答:“择菜去。”南泉问:“拿什么择?”禅师竖起刀。这是就择菜,而示应不昧却平常之佛性者也。应看取黄檗之刀竖起。

“黄檗礼佛”这个公案,元音老人有开示,如下:

唐朝的宣宗是一代英明君主,信仰佛教,拥护三宝,修复旧寺,广兴佛法。他未做皇帝之前,遭武宗猜忌,便诈死潜逃,到香严禅师门下剃发作沙弥。香严禅师为庐山瀑布题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沙弥随口续上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他是一心要做皇帝的哟。

后来,沙弥到盐官齐安禅师那里参禅,当时黄檗希运禅师在那里作首座。沙弥见黄檗禅师拜佛,便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禅师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常礼如是事。”禅师洒脱,不作拜佛想,却是常拜。沙弥说:“用礼何为?”此语已落断灭空,这也是着相,着了非法相。禅师打了他一掌,他说:“太粗生!”他没在这一掌下开悟,反说禅师太粗暴了。禅师说:“这里是什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打两掌。

后来,沙弥作了皇帝,还没忘这个茬。黄檗禅师圆寂后,宣宗竟谥他“粗行禅师”。宰相裴休是黄檗禅师的入室弟子,知道这三掌的故事,便向皇帝上奏:“三掌为陛下断三际也。”宣宗毕竟是信佛的皇帝,就改谥“断际禅师”。

“黄檗噇酒”,乃唐代黄檗希运禅师呵斥拘泥语言文字之行者,仅尝得释迦、达磨之残渣;犹如仅尝得酒糟味,而不知真正酒味。黄檗禅师说:“你们这些人尽是吃酒糟的汉子,这样行脚只能取笑于人,只人多的地方便去,就图他热闹。还知道大唐国内无禅师么?”有人说“各方大德聚众开导,怎么说无禅师?”黄檗说:“不道无禅,只是无师。”感叹大唐国虽广,却无真正能说禅化导行者之师家;盖黄檗此语系为喝破彼等拘泥于语言文字、行脚参访而无所得者之迷执,促其经由身证、体验,以开拓本具之佛性。

本则公案名称,各书记载略异,另有题为黄檗酒糟汉、黄檗噇糟、黄檗噇酒槽。

黄檗希运禅师首先提出参看“公案”的方法,作为参禅的入门。

《缁门警训》卷七有“黄檗禅师示众”,云:“若是个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却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处,阿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着精彩,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磨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到这里说甚么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尔何!”

【参考文献】

《宋高僧传》卷二十;《景德传灯录》卷九;《传法正宗记》卷七;《佛祖统纪》卷四十三;《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三;《释氏稽古略》卷三十;《指月录》卷十;《祖堂集》卷十六;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号懒安)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郡之陈氏子。受业于黄檗山,习律乘。尝自念言:“我虽勤苦,而未闻玄极之理。”乃孤锡游方,将往洪井,路出上元,逢一老父谓师曰:“师往南昌,当有所得。”

师即造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

师曰:“识得后如何?”丈曰:“如人骑牛至家。”

师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 ?”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

师自兹领旨,更不驰求 。同参祐禅师,创居沩山,师躬耕助道,及佑归寂,众请接踵住持

上堂:“汝诸人总来就安,求觅甚么 ?若欲作佛,汝自是佛。担佛傍家走 ,如渴鹿趁阳焰相似 ,何时得相应去?汝欲作佛,但无许多颠倒攀缘、妄想恶觉、垢净众生之心,便是初心正觉佛,更向何处别讨?”所以,安在沩山三十来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 ,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转来;才犯人苗稼,即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 ,如今变作个露地白牛 ,常在面前,终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 。汝诸人各自有无价大宝,从眼门放光,照见山河大地;耳门放光,领采一切善恶音响 。如是六门 ,昼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汝自不识取,影在四大身中,内外扶持,不教倾侧。如人负重担,从独木桥上过,亦不教失脚,且道是甚么物任持便得如是,且无丝发可见 。岂不见志公和尚云‘内外追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 ’?珍重!”

僧问:“一切施为是法身用,如何是法身。”师曰:“一切施为是法身用。”曰:“离却五蕴,如何是本来身?”师曰:“地水火风,受想行识。”曰:“这个是五蕴。”师曰:“这个异五蕴。”

问:“此阴已谢,彼阴未生时如何 ?”师曰:“此阴未谢,那个是大德 ?”曰:“不会。”师曰:“若会此阴,便明彼阴。”

问:“大用现前,不存轨则 时如何?”师曰:“汝用得但用。”僧乃脱膊,绕师三匝

师曰:“向上事何不道取 ?”僧拟开口,师便打,曰:“这野狐精,出去。”

有僧上法堂,顾视东西,不见师,乃曰:“好个法堂,只是无人。”师从门里出,曰:“作么?”僧无对。

雪峰因入山采得一枝木,其形似蛇,于背上题曰:“本自天然,不假雕琢。”寄与师,师曰:“本色住山人,且无刀斧痕。”

僧问:“佛在何处?”师曰:“不离心。”又问:“双峰上人 ,有何所得?”师曰:“法无所得,设有所得,得本无得。”

问:“黄巢军来,和尚向甚么处回避?”师曰:“五蕴山中。”曰:“忽被他捉着时如何?”师曰:“恼乱将军。”

师大化闽城。唐中和三年归黄檗示寂,塔于楞伽山。谥“圆智禅师”。

【概要】

大安禅师,唐代禅僧。俗姓陈,别号懒安。福州(今属福建)人。百丈怀海禅师之法嗣。幼年入道,顿拂尘蒙。元和十二年(817年)于建州浦城县(今属福建)凤栖寺受具足戒。后受业于黄檗山(今福建福清县境内),学习律乘。又至临川(今属江西)石巩山参慧藏禅师。慧藏每接待学人,都是持弓弩对着他们。大安礼拜未起,慧藏喝曰:“看箭!”大安神色不变,答对不差。慧藏乃扔下弩说:“几年射,始中半人也矣。”后秉百丈禅师之命,前往湖南大沩山帮助同参师兄灵祐禅师创居沩山,充当典座。在大沩住山期间,大安禅师躬耕助道,恪尽职守,为众所敬。灵祐圆寂后,众请接踵住持。晚年归福州怡山,住怡山院,广化闽中。入寂于唐中和三年(883年),塔于愣伽山。谥“圆智禅师”。

【参考文献】

《宋高僧传》卷十二;《景德传灯录》卷九;《佛祖统纪》卷三十九;《黃檗山寺志》卷四(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八十四册)。

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

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蒲坂卢氏子。顶骨圆耸,其声如钟。少丁母忧,庐于墓所 。服阕,思报罔极 ,乃于并州童子寺出家,嵩岳登戒,习诸律学。后参百丈,受心印。辞往南岳常乐寺,结茅于山顶。

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师曰:“苍天!苍天!”泉曰:“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师曰:“会即便会,莫忉忉 。”泉拂袖而出。

后住大慈。上堂:“山僧不解答话,只能识病。”时有僧出,师便归方丈。

(法眼云:“众中唤作病,在目前不识 。”玄觉云:“且道大慈识病不识病?此僧出来是病不是病?若言是病,每日行住不可总是病;若言不是病,出来又作么生?”)

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师曰:“般若以何为体?”州大笑而出。

明日,州扫地次,师曰:“般若以何为体?”州置帚,拊掌大笑,师便归方丈。

僧辞,师问:“甚么处去?”曰:“江西去。”师曰:“我劳汝一段事得否 ?”曰:“和尚有甚么事?”师曰:“将取老僧去得么 ?”曰:“更有过于和尚者,亦不能将去 。”师便休。

后举似洞山,山曰:“阇黎争合恁么道 ?”曰:“和尚作么生 ?”山曰:“得 。”

(法眼别云:“和尚若去,某甲提笠子。”)

山又问其僧:“大慈别有甚么言句?”曰:“有时示众曰:‘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山曰:“我不恁么道。”曰:“和尚作么生?”山曰:“说取行不得底,行取说不得底 。”

(云居云:“行时无说路,说时无行路。不说不行时,合行甚么路?”洛浦云:“行说俱到,即本分事无。行说俱不到,即本分事在。”)

后属武宗废教,师短褐隐居。大中岁重剃染,大扬宗旨。咸通三年不疾而逝。僖宗谥“性空大师”。

【概要】

寰中禅师(780~862年),唐代禅僧。俗姓卢。河东蒲坂(今山西永济)人。秉性聪敏,博古通今。二十五岁应试中第。母殁,于并州(治今山西阳曲)童子寺出家,博览佛经,深解精义。往嵩山受具足戒,学习戒律。心慕上乘佛法,又往百丈山,参礼百丈怀海,受其心印,嗣其法。此后,隐居衡山常乐寺。时有谏议大夫崖公为其建立方丈,其地缺水,一夜有虎啸于其侧,次日即见地涌泉水,适足汲用,因名“虎跑泉”。移住杭州大慈山,四方参礼者如云。会昌四年(844年),武宗毁佛,寰中遂易服还俗。大中六年(852年),重行剃染,大扬宗风。咸通三年二月示寂,世寿八十三,法腊五十四。僖宗乾符四年(877年),追谥“性空大师”之号,塔名“定慧”。

关于寰中禅师与南泉禅师讨论“庵中主”的公案,这是两位大师级人物斗法,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我们读者不可当真,以为哪位大师更有本事,妄分高低。“如何是庵中主”,“庵中主”一般人理解为本有佛性。寰中禅师云“苍天”,有人如此理解,庵中主者,犹如虚空,了无一物,故曰苍天。可南泉再问:“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人就不理解了,认为南泉未识禅机,寰中已明示“苍天”,庵中主本是不二。所以,难怪寰中禅师斥责南泉唠唠叨叨。寰中禅师说:“会即便会,莫忉忉。”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寰中自己早就知道了,怪南泉唠叨;还是南泉自己早就知道,却还在这里唠唠叨叨。仔细想想,应该属于第二种,两位禅师早已神会,给我们演戏呢?不要以为南泉拂袖而出就是没有风度。

【参考文献】

《宋高僧传》卷十二;《祖堂集》卷十七;《景德传灯录》卷九;《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

【拓展阅读】

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蒲阪人也。姓卢氏。顶骨圆耸其声如钟。出家于并州童子寺。受心印于百丈禅师。结茅于南岳。师后住浙江大慈山,问道者众。山素缺水,师拟飞锡,夜梦神人告之曰:“勿他之。”诘朝见二虎以爪跑地,泉自涌出,味甘如饴。有僧自岳至,乃曰:“童子泉涸矣,移来在此。”故东坡题诗云:“亭亭石塔东冈上,此老初来百神仰。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咸通三年二月十五日不疾而逝,寿八十三,腊五十四。僖宗谥“性空大师”“定慧”之塔。(出自《佛祖历代通载》)

天台平田普岸禅师

天台平田普岸禅师,洪州人也。于百丈门下得旨。后闻天台胜概 ,圣贤间出,思欲高蹈方外,远追遐躅 。乃结茅剃草,宴寂林下 ,日居月诸 ,为四众所知。创平田禅院居之

上堂:“神光不昧 ,万古徽猷 。入此门来,莫存知解。”便下座。

僧参,师打一拄杖,其僧近前把住拄杖。师曰:“老僧适来造次 。”僧却打师一拄杖。师曰:“作家!作家!”僧礼拜。师把住曰:“是阇黎造次。”僧大笑。师曰:“这个师僧今日大败也。”

临济访师,到路口先逢一嫂在田使牛。济问嫂:“平田路向甚么处去?”嫂打牛一棒曰:“这畜生到处走,到此路也不识。”济又曰:“我问你平田路向甚么处去?”嫂曰:“这畜生五岁尚使不得 。”济心语曰:“欲观前人,先观所使。”便有抽钉拔楔之意 [1] 。及见师,师问:“你还曾见我嫂也未?”济曰:“已收下了也 。”

师遂问:“近离甚处?”济曰:“江西黄檗。”师曰:“情知你见作家来。”济曰:“特来礼拜和尚。”师曰:“已相见了也。”济曰:“宾主之礼,合施三拜。”师曰:“既是宾主之礼,礼拜著 。”

有偈示众曰:“大道虚旷,常一真心。善恶莫思,神清物表。随缘饮啄,更复何为?”

终于本院,遗塔存焉。

【注释】

[1] “欲观前人,先观所使。”便有抽钉拔楔(xiē)之意 :想要看望前面的人,先观察眼前大嫂所使唤。这说明普岸禅师提前替他彻底解决问题。抽钉拔楔:抽出钉子,拔出楔子,比喻解决疑难。旧校本标点有误,“便有抽钉拔楔之意”是叙述语言,应移至引号外。

【概要】

普岸禅师,唐代禅僧。俗姓蔡。洪州(治今江西南昌)人。少出家,于百丈山谒怀海,日随众僧施役,夜独执烛诵经,不辞劳苦。后游天台,宴居林下,苦行清修,众仰其德,建平田院以安之。朝廷赐额曰“寿昌”。师开山之始祖也。后终于本院。遗塔存焉。

一天,有一僧人来参访,普岸禅师打他一拄杖,没想到被僧人把住,普岸禅师正道歉时,反被僧人倒打一杖,而普岸禅师竟然赞叹“高手”,此时僧人礼拜,普岸禅师又把住,僧大笑,而普岸禅师说僧人今日大败。这个公案,《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六颂曰:

祖令初行亦可观,从他互换太无端。幸然打着其间汉,草贼终来识不难。(本觉一)

临济访师到路口,先逢一大嫂在田使牛。济问曰:“平田路怎么走?”这个女子打牛一棒曰:“这畜生到处乱走,此路也不识。”济又曰:“我问你平田路怎么走?”女喝曰:“这畜生五岁了还使唤不得。”济心想:“要看望前面的人,先观察眼前大嫂所使唤。”及见师,师问:“你还曾见我嫂也未?”济曰:“已经领教了。”未见平田禅师,先出这个会禅的女子,却能和临济来一个回合,棒牛喝牛,使出作家本色,可她遇上的是棒喝专家临济,可临济竟然也收下她一番心意,能不教人侧目。到了平田、临济两大作家相见,相映生辉,又是一番风光。

此外,《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六还增收了普岸禅师一则公案,如下:

台州平田普岸禅师一日访茂源,源才起迎,师把住曰:“开口即失,闭口即丧,去此二途,请师别道。”源以手掩鼻,师放开曰:“一步较易,两步较难。”源曰:“著甚死急?”师曰:“若非和尚,不免诸方检点。”颂曰:

主山高与案山低,几见云开又合时。仿佛暮楼堪对处,两峰相峙绝高低。(绝像鉴)

厮扑欣逢是对头,拳来踢去两相酬。中间手面交加处,鹘眼鹰睛莫可求。(竹屋简)

【参考文献】

《宋高僧传》卷十七;《景德传灯录》卷九;《祖庭事苑》卷七。

瑞州五峰常观禅师

僧问:“如何是五峰境?”师曰:“险 。”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塞 。”

僧辞,师曰:“甚么处去?”曰:“台山去。”师竖一指曰:“若见文殊了,却来这里与汝相见。”僧无语。

师问僧:“甚么处来?”曰:“庄上来。”师曰:“汝还见牛么。”曰:“见。”师曰:“见左角,见右角?”僧无语。师代曰:“见无左右。”

(仰山别云:“还辨左右么?”)

又僧辞,师曰:“汝诸方去,莫谤老僧在这里 ?”曰:“某甲不道和尚在这里。”师曰:“汝道老僧在甚么处?”僧竖起一指,师曰:“早是谤老僧也。”

【概要】

常观禅师,唐代禅僧。师事百丈怀海得法,后出居瑞州(今江西高安)五峰山。

五峰山,坐落于江西宜丰县黄岗乡境内。山上有净觉寺(江西省宜丰县黄岗乡汪溪村),始建于南朝刘宋永初年间(420~422年),距今一千五百余年,后改名普利寺。唐大中年间(847~859年),高僧常观在此住持。唐宋时,这里僧众云集,香火极盛。柳公权曾为该寺书额,黄庭坚等有咏同诗,苏辙尝为寺僧撰塔铭并舍经于寺。五峰山、洞山、黄檗山合称“释家三大祖庭”。

据宜丰县志记载,五峰山为南朝开国皇帝刘裕御批敕建。唐大中年间(847~859年),百丈寺怀海法师的高足常观禅师与临济始祖希运出师后,一个在黄檗山开扬宗风,一个在五峰山弘法托钵。清朝初期(1663~1741年),临济三十二、三十六世孙煦杲照、慈念等重振受挫临济于五峰山林,击鼓传灯,为世人留下这佛教胜迹。

【参考文献】

《景德传灯录》卷九;《联灯会要》卷七;《大光明藏》中卷;《指月录》卷十一。

潭州石霜山性空禅师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如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绳,出得此人,即答汝西来意。”僧曰:“近日湖南畅和尚出世,亦为人东语西话。”师唤沙弥:“拽出这死尸着。”

(沙弥即仰山,山后问耽源:“如何出得井中人?”源曰:“咄!痴汉,谁在井中?”山复问沩山,沩召:“慧寂!”山应诺,沩曰:“出也。”仰山住后,常举前语谓众曰:“我在耽源处得名,沩山处得地。”)

【概要】

性空禅师,潭州(今属湖南长沙)石霜山僧人,生平不详。潭州石霜山有名的和尚名楚圆,下开杨岐、黄龙二派,可这位性空禅师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禅师。“祖师西来意”是禅门经常涉及的问题,也是僧人经常提及的问题,有的向师父提及这个问题挨打,但这位僧人提及却得到性空禅师回答。

性空禅师说:“譬如有人掉进了千尺深的井中,如果能够不利用一寸绳索就能救出此人,那么我就回答了你说的‘西来意’。”这个比喻,是不是就说明了什么是“西来意”呢?仔细研究,实际上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西来意”是本来面目,是佛性,是如来藏,是第一义谛,是真如,是法身,等等,离开这些专有名词,实际上就是指人真正的主人,它没有生死,人人都有,却人人看不见。如果唤出了自身的主人,那么人即使掉进万丈深渊,也能一跃而出,因为真正的主人不受人的肉体所控制,所以如果不利用任何工具就能从千尺井中出来,那么就是真正的主人出场了,在这个时候,还有不懂得什么是“西来意”的问题吗?

性空禅师虽然回答了“西来意”,但僧人仍旧没有觉悟,他宣传“近日湖南畅和尚出世,亦为人东语西话”,他的意思是,你看人家畅和尚出来到处宣讲西来意,东方人说西方意,那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

性空禅师很着急,这僧人就是不悟啊!他就只好棒喝了,大喊:“沙弥,快把这死尸拖出去!”他是骂此僧人该死了吗?不是。性空禅师的意思,你这个愚痴僧,真正的主人看不见,却被文字所迷惑,要知道四大假合的身体没有这个主人,你这个人就是死尸,这个主人不为物转,就是佛,为物所转,就是凡。性空禅师的意思,把这凡夫俗子拖出去斩了,留下的才是真正的主人——佛性。

福州古灵神赞禅师

福州古灵神赞禅师,本州岛大中寺受业。后行脚遇百丈开悟,却回受业。本师问曰:“汝离吾在外,得何事业 。”曰:“并无事业。”遂遣执役。

一日,因澡身命师去垢,师乃拊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圣。”本师回首视之。师曰:“佛虽不圣,且能放光。”

本师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纸求出。师睹之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 。”遂有偈曰:“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本师置经,问曰:“汝行脚遇何人?吾前后见汝发言异常。”师曰:“某甲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今欲报慈德耳 。”

本师于是告众致斋,请师说法 ,师乃登座,举唱百丈门风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本师于言下感悟曰:“何期垂老得闻极则事!”

师后住古灵,聚徒数载,临迁化,剃浴,声钟,告众曰 :“汝等诸人,还识无声三昧否?”众曰:“不识。”师曰:“汝等静听,莫别思惟。”众皆侧聆,师俨然顺寂 ,塔存本山。

【概要】

神赞禅师,唐代禅僧。福州(今属福建)人。初于福州大中寺受业,后行脚遇百丈怀海开悟。回大中寺为本师说法,本师于言下感悟。晚住古灵,聚徒教化,一日于剃浴钟声中俨然而寂。

“古灵揩背”,为唐代古灵神赞禅师开悟后,显露其机锋之公案。一日,神赞禅师为其本师澡浴揩背,而于言词应对之间,收放自如,任运无碍,显露其了悟禅法后之机锋。师乃拊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圣。”本师回首视之。师曰:“佛虽不圣,且能放光。”此则公案中,古灵初云“好所佛堂”,乃以佛堂喻指其师之背而暗示之,继云“而佛不圣”,则颇有慨叹之意味。其师无可言说,仅回首视之。至此,古灵把握机缘乃更语“佛虽不圣,且能放光”,如是寓禅法于机录,一放一收,了无滞碍,于语默动静中所显示之境界,显然业已超越其本师。

广州和安寺通禅师

广州和安寺通禅师,婺州双林寺受业。自幼寡言,时人谓之“不语通”。

因礼佛次,有禅者问:“座主礼底是甚么?”师曰:“是佛。”禅者乃指像曰:“这个是何物?”师无对。至夜,具威仪礼问:“今日所问,某甲未知意旨如何?”禅者曰:“座主几夏邪 ?”师曰:“十夏。”禅者曰:“还曾出家也未 ?”师转茫然。禅者曰:“若也不会,百夏奚为 ?”乃命同参马祖,及至江西,祖已圆寂,遂谒百丈,顿释疑情。

有人问师:“是禅师否?”师曰:“贫道不曾学禅。”师良久,召其人,其人应诺,师指棕榈树子,其人无对。

师一日召仰山:“将床子来。”山将到,师曰:“却送本处著。”山从之。师召:“慧寂!”山应诺。师曰:“床子那边是甚么物?”山曰:“枕子。”师曰:“枕子这边是甚么物?”山曰:“无物。”师复召:“慧寂!”山应诺。师曰:“是甚么?”山无对。师曰:“去。”

【概要】

通禅师,虽然不是很有名,但他的弟子慧寂却是沩仰宗的祖师。慧寂禅师(840~916年)有仰山小释迦之号,广东番禺人。九岁,往依和安寺通禅师。十四岁,父母取归,欲与婚媾。慧寂不从,遂断手二指,跪至父母前,誓求正法,以答劬劳。父母乃许。再诣通禅师处,而得披剃。未登具(受具足戒),即游方。

有一天,通禅师叫慧寂带床过来,慧寂带来,通禅师说送回去,慧寂从之。然后,通禅师喊:“慧寂!”慧寂应答,通禅师问:“床那边是什么东西?”慧寂说枕头。通禅师再问:“枕头那边还有什么东西?”慧寂说无物。然后,通禅师再喊:“慧寂!”慧寂应答,通禅师再问:“是什么?”慧寂年幼,此时不能觉悟通禅师是为了唤醒他的自性。通禅师一直寻根究底,让慧寂知道自己的自性在哪里。只有搬开所有拦截在眼前的东西,本来面目才能显现在慧寂目前,这就是通禅师的教学方法。一代大德慧寂也就是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成为划时代的人物,成为一代祖师。

【参考文献】

《景德传灯录》卷九;《五灯严统》卷四;《指月录》卷十一;《教外别传》卷六。

江州龙云台禅师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昨夜栏中失却牛。”

【概要】

龙云台禅师回答僧人所问西来意:“昨夜栏中失却牛。”昨天晚上牛栏里关的牛跑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有关系吗?“祖师西来意”是禅林非常流行的公案,禅宗灯录中有很多记载,好像问“祖师西来意”都成为一种时尚。可那些开悟的大师,特别是历代祖师,好像都不原意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能够答非所问已经不错,有的人问到这里还要挨打。

丢失了牛与西来意有关系吗?表面上没有关系,实际上大有关系。禅宗有牧牛图又名普明禅师牧牛图,以牧牛来譬喻禅修方法并非偶然现象。《法华经》把大菩萨的境界喻为大白牛,把沉沦五欲的凡夫喻为头角狰狞的黑牛。

龙云台禅师说牛丢了是什么意思?既然是丢了,说明是没有看管好,比喻自己的妄心自己不能发现,杂念纷纷,无法管理,就是自己都不知道一下子就跑到哪里去了。连自己的心都丢了,那么还能够知道祖师西来意吗?如果把丢失的心找到了,那么西来意也就发现了。所以,你要问西来意,那么先去找到自己丢失的真心吧。当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然后又能分辨善恶,并不为善恶而执着,那么西来意也就渐渐明白了。

京兆卫国院道禅师

新到参,师问:“何方来?”曰:“河南来。”师曰:“黄河清也未?”僧无对。

(沩山代云:“小小狐儿,要过但过,用疑作甚么?”)

师不安 ,不见客。有人来谒,乃曰:“久聆和尚道德,忽承法体违和,略请和尚相见。”师将钵 icon 盛钵榰 [2] ,令侍者擎出呈之,其人无对。

【注释】

[2] 师将钵 icon (fén)盛钵榰(zhī):禅师用钵 icon 装着钵榰。 icon :佛教用具,小钵。榰:柱子下边的墩子,支撑。

【概要】

卫国院道禅师病了,不见客,但是有一个人还是要见,他说:“久闻和尚道德高尚,忽然法体欠安,只想请和尚见一次面。”禅师却不出来见他,让侍者把钵子的支撑装进钵子里面,然后送出来给此人看,此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这个公案实际上是说明世界上的人不明白真我与假我,你来看的是假我,四大假合的肉体非常脆弱,不但有病,而且总有一天要灰飞烟灭,看它有什么作用,值得一看吗?你要真心想看我,就要颠倒过来,真我才是真正的我,而这真我你自己也有,何必来看我呢?世界上的人就是迷惑颠倒,就如这钵子里面的钵托,本来是放钵子下面起支撑作用的,可却把它放进了钵子里,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还妨碍了盛饭,影响了钵子的正常功能。人也是这样,真我不去寻找,却千方百计服侍这假我,这不就是主人颠倒了位置吗?真我装进了钵里,这钵子还能正常使用吗?因此,如果把钵子里面的钵托倒出来,就能见到卫国院道禅师。

镇州万岁和尚

僧问:“大众云集,合谭何事?”师曰:“序品第一。”

(归宗柔别云:“礼拜了去!”)

【概要】

有僧人问:“大家集合到一起,合议何事?”镇州万岁和尚说:“佛经第一章序品。”禅宗不是不立文字吗?为什么镇州万岁和尚在这里提出大众集合就是“序品第一”呢?

佛经第一章就是序品,叫通序,并具有“六成就”,即如是我闻等六事,乃诸经之通序也。佛将入灭,阿难问云:世尊灭后,诸经之首,当安何语?佛答言: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为某众等。盖言佛所说法,以此六事和合,方能成就,故名“六成就”。包括第一信成就,如是之法,是佛所说,信受不疑。第二闻成就,阿难自言我曾亲从佛闻,故名闻成就。第三时成就,言一时者,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也。第四主成就,主即佛也。第五处成就,处即佛说法之处也。第六众成就,众即菩萨、二乘、天仙等诸大众也。

万岁和尚说大众集合就是“序品第一”,直接把“六成就”变成了大家的宗教实践。相信自己就是佛(菩提本无树),这是信成就。念“如是我闻”,反闻闻自性,就是闻成就。大家一时聚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珍惜人身,顿悟当下,就是时成就。自己就是主人,自己为自己说法,这就是主成就。大家都集中在这里,此为清净之地,就是处成就。大众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各有不同出身,但到这里都是善知识,都是同参,就是众成就。

如果大众云集,如此读经,如此六成就,还需要再读三藏十二部吗?所以,归宗禅师又补充说:“大家一起礼拜去!”拜自性佛,得清净法,成和合众。

洪州东山慧禅师

洪州东山慧禅师游山,见一岩。僧问:“此岩还有主也无?”师曰:“有。”曰:“是甚么人?”师曰:“三家村 里觅甚么?”曰:“如何是岩中主?”师曰:“汝还气急么 ?”

小师 行脚回。师问:“汝离吾在外多少时邪?”曰:“十年。”师曰:“不用指东指西,直道将来。”曰:“对和尚不敢谩语 。”师喝曰:“这打野榸 [3] 汉。”

师同大于、南用到茶堂。有僧近前不审,用曰:“我既不纳汝,汝亦不见我,不审阿谁 ?”僧无语。师曰:“不得平白地恁么问伊。”用曰:“大于亦无语那 ?”于把定其僧曰:“是你恁么,累我亦然 。”便打一掴。用大笑曰:“朗月与青天。”

大于侍者到,师问:“金刚正定,一切皆然,秋去冬来,且作么生 ?”者曰:“不妨和尚借问。”师曰:“即今即得,去后作么生 ?”者曰:“谁敢问着某甲?”师曰:“大于还得么?”者曰:“犹要别人点检在。”师曰:“辅弼宗师,不废光彩。”侍者礼拜。

【注释】

[3] 打野榸(zhāi):禅林用语。禅师对行脚僧的詈斥语。榸,枯木之根。打野榸,即叩枯木根之意。原作打野堆,意指聚集众人,成堆打 icon ,系福州之谚语。圆悟《碧岩集》中解云:“野榸,乃山上烧不过底火柴头。”贯休《秋怀赤松道士》:“石罅青蛇湿,风榸白菌干。”

【概要】

东山慧禅师带着僧人一起游山,看见一个岩洞,僧人家问:“这个岩洞有主人没有?”慧禅师回答有,僧人就问是什么人呢?慧禅师回答你到这偏僻的地方想找什么?僧人说我想知道什么才是岩洞中主人,慧禅师说你还那么性急吗?

围绕荒僻的岩洞,师徒一番对话,实际上是从找岩洞的主人跳到找自己的主人这么一个禅宗的主题上。首先是僧人看见一个荒僻的岩洞,他想肯定是无主之物,可师父却回答有主人,这就使僧人产生了疑问,师父就进一步启发他,你到这荒僻的地方到底是为了找什么呢?难道仅仅是游玩吗?意思是,人的真心早已荒草丛生,被荆棘所淹没,今天看到这么荒凉的地方,你有没有想到要找到自己的真心呢?徒弟说:“什么才是岩洞中主人?”师父看见徒弟仍旧没有觉悟,就回答你怎么那么性急呢?言下之意是,若能经常拔去心中的荒草,就是妄念消除真心显现的时候。

清田和尚

清田和尚与瑫上座煎茶次,师敲绳床三下,瑫亦敲三下。师曰:“老僧敲,有个善巧;上座敲,有何道理?”瑫曰:“某甲敲有个方便,和尚敲作么生?”师举起盏子。瑫曰:“善知识眼应须恁么。”

茶罢,瑫却问:“和尚适来举起盏子,意作么生?”师曰:“不可更别有也。”

【概要】

清田和尚与瑫(tāo)上座一起喝茶,清田和尚敲绳床(椅子)三下,瑫上座也敲了三下。清田和尚说:“老僧我敲椅子,有个善巧;上座您敲,有什么道理?”瑫上座说:“我敲有个方便,和尚您敲干吗?”清田和尚就举起了茶杯。

两人喝茶,一样的动作,一样的语言,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善巧与方便都是一样的意思,善巧方便,又作方便善巧、善权方便、权巧方便、善方便、巧方便、权方便。或单称为善巧、善权、巧便、方便。即随顺机宜而施设的巧妙智用。即说法者为让众生开悟,可以随机应变,使用一切方法,让说法对象能够恍然大悟。

善巧方便,虽然面对不同的对象而有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方法千差万别,但目的却只有一个,即是让众生悟佛知见,摆脱六道轮回。所以,清田和尚举起茶杯,即杯子可能不同,但里面的茶水都是一个茶壶倒出来的,都是一样的水。杯子代表方法,而水代表最后的目的,寻根溯源,让众生到底清净解脱的彼岸。

百丈山涅槃和尚

百丈山涅槃和尚一日谓众曰:“汝等与我开田,我与汝说大义。”众开田了,归请说大义。师乃展两手,众罔措。

(洪觉范《林间录》云:“百丈第二代法正禅师,大智之高弟。其先尝诵《涅槃经》,不言姓名,时呼为‘涅槃和尚’。住成法席,师功最多。使众开田,方说大义者,乃师也。黄檗、古灵诸大士皆推尊之。唐文人黄武翊撰其碑甚详。柳公权书,妙绝今古。而《传灯》所载百丈惟政禅师,又系于马祖法嗣之列,误矣。及观《正宗记》,则有惟政、法正。然百丈第代可数,明教但皆见其名,不能辨而俱存也 。今当以柳碑为正。”)

【概要】

“百丈开田”是百丈山涅槃和尚著名公案,以动作代替语言之示众机法。涅槃和尚对大家说:“今儿大伙儿去田里干活儿,收工后我给大家讲大义。”于是一帮出家师父,热火腾腾干了一天,下工后回来,请涅槃和尚讲法,涅槃和尚摊开两手,空空如也。涅槃和尚展开两手,乃表示田地之开垦即为佛法大义。

南泉愿禅师法嗣

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

赵州观音院(亦曰东院)从谂 禅师,曹州郝乡人也。姓郝氏。童稚于本州扈通院从师披剃,未纳戒便抵池阳,参南泉。值泉偃息而问曰 :“近离甚处?”师曰:“瑞像 。”泉曰:“还见瑞像么?”师曰:“不见瑞像,只见卧如来。”泉便起坐,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曰:“有主沙弥。”泉曰:“那个是你主?”师近前躬身曰:“仲冬严寒,伏惟和尚尊候万福。”泉器之,许其入室。

他日问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也无 ?”泉曰:“拟向即乖 。”师曰:“不拟争知是道 ?”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师于言下悟理,乃往嵩岳瑠璃坛纳戒,仍返南泉。

一日问泉曰:“知有底人向甚么处去 ?”泉曰:“山前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去 。”师曰:“谢师指示。”泉曰:“昨夜三更月到窗。”

泉曰:“今时人,须向异类中行始得。”师曰:“异即不问,如何是类?”泉以两手拓地 ,师近前一踏,踏倒,却向涅槃堂里叫曰:“悔!悔!”泉令侍者问:“悔个甚么?”师曰:“悔不更与两踏。”

南泉上堂,师出问:“明头 合,暗头合?”泉便下座,归方丈。师曰:“这老和尚被我一问,直得无言可对?”首座曰:“莫道和尚无语好,自是上座不会 。”师便打一掌曰:“此掌合是堂头 老汉吃。”

师到黄檗,檗见来便闭方丈门。师乃把火于法堂内,叫曰:“救火!救火!”檗开门捉住曰:“道!道!”师曰:“贼过后张弓 。”

到宝寿,寿见来,于禅床上背坐。师展坐具礼拜,寿下禅床,师便出。又到道吾,才入堂,吾曰:“南泉一只箭来也。”师曰:“看箭。”吾曰:“过也。”师曰:“中。”

又到茱萸,执拄杖于法堂上,从东过西。萸曰:“作甚么?”师曰:“探水。”萸曰:“我这里一滴也无,探个甚么?”师以杖倚壁,便下。

师将游五台,有大德作偈留曰:“无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 ?云中纵有金毛现 ,正眼观时非吉祥。”师曰:“作么生是正眼 ?”德无对。

(法眼代云:“请上座领某甲情。”同安显代云:“是上座眼。”)

师自此道化被于北地,众请住观音院。上堂:“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僧问:“未审佛是谁家烦恼 ?”师曰:“与一切人烦恼 。”曰:“如何免得?”师曰:“用免作么 ?”

扫地次,僧问:“和尚是大善知识,为甚么扫地?”师曰:“尘从外来。”曰:“既是清净伽蓝,为甚么有尘?”师曰:“又一点也 。”

师与官人游园次,兔见乃惊走。遂问:“和尚是大善知识,兔见为甚么走?”师曰:“老僧好杀。”

问:“觉华未发时,如何辨真实?”师曰:“开也。”曰:“是真是实?”师曰:“真是实,实是真。”曰:“甚么人分上事 ?”师曰:“老僧有分,阇黎有分。”曰:“某甲不招纳时如何?”师佯不闻,僧无语。师曰:“去,石幢子被风吹折。”

僧问:“陀罗尼幢子作凡去,作圣去?”师曰:“也不作凡,亦不作圣。”曰:“毕竟作甚么?”师曰:“落地去也。”

僧辞,师曰:“甚处去?”曰:“诸方学佛法去。”师竖起拂子曰:“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 。”曰:“与么则不去也 。”师曰:“摘杨花,摘杨花。”

问:“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师曰:“镇州出大萝卜头 。”

大众晚参,师曰:“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 。”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 子。”

(保寿云:“射虎不真,徒劳没羽。”长庆问觉上座云:“那僧才出礼拜,为甚么便收伊为墼子。”觉云:“适来那边亦有人恁么问。”庆云:“向伊道甚么?”觉云:“也向伊恁么道。”玄觉云:“甚么处却成墼子去?丛林中道‘才出来便成墼子’,只如每日出入,行住坐卧,不可总成墼子。且道这僧出来,具眼 不具眼?”)

上堂:“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实际理地甚么处着?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梦幻空华,徒劳把捉。心若不异,万法一如。既不从外得,更拘执作么?如羊相似,乱拾物安向口里。老僧见药山和尚道:‘有人问着,但教合取狗口 。’老僧亦教合取狗口。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一似猎狗专欲得物吃,佛法在甚么处?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于中觅一个道人无?若与空王 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性不坏。一从见老僧后,更不是别人,只是个主人公。这个更向外觅作么?正恁么时,莫转头换脑。若转头换脑,即失却也。”

僧问:“承师有言‘世界坏时,此性不坏’,如何是此性?”师曰:“四大五阴。”曰:“此犹是坏底,如何是此性 ?”师曰:“四大五阴。”

(法眼云:“是一个两个?是坏不坏?且作么生会?试断看。”)

师因老宿问:“近离甚处?”曰:“滑州。”宿曰:“几程到这里?”师曰:“一跶 到。”宿曰:“好个捷疾鬼 。”师曰:“万福大王。”宿曰:“参堂去。”师应喏喏。

尼问:“如何是密密意 ?”师以手掐之 。尼曰:“和尚犹有这个在?”师曰:“却是你有这个在。”

僧辞,师问:“甚么处去?”曰:“闽中去。”师曰:“彼中兵马隘,你须回避始得 。”曰:“向甚么处回避?”师曰:“恰好。”

问:“如何是宾中主?”师曰:“山僧不问妇 。”曰:“如何是主中宾?”师曰:“山僧无丈人。”

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曰:“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蓦直去。”僧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师,师曰:“待我去勘过 。”明日,师便去问:“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蓦直去。”师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师归院谓僧曰:“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

(玄觉云:“前来僧也恁么道,赵州去也恁么道,甚么处是勘破婆子处?”又云:“非唯被赵州勘破,亦被这僧勘破。”)

问:“恁么来底人,师还接否?”师曰:“接。”曰:“不恁么来底,师还接否?”师曰:“接。”曰:“恁么来者从师接,不恁么来者如何接?”师曰:“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师因出,路逢一婆,婆问:“和尚住甚么处?”师曰:“赵州东院西。”婆无语。师归问众僧:“合使那个西字 ?”或言东“西”字,或言“栖”泊字。师曰:“汝等总作得盐铁判官 。”

曰:“和尚为甚恁么道?”师曰:“为汝总识字 。”

(法灯别众僧云:“已知去处。”)

问:“如何是囊中宝?”师曰:“合取口 。”

(法灯别云:“莫说似人。”)

有一婆子令人送钱,请转藏经。师受施利了,却下禅床转一匝,乃曰:“传语婆,转藏经已竟。”其人回举似婆,婆曰:“比来 请转全藏,如何只为转半藏?”

(玄觉云:“甚么处是欠半藏处,且道那婆子具甚么眼,便与么道?”)

因僧侍次,遂指火问曰:“这个是火,你不得唤作火,老僧道了也。”僧无对。复筴 起火曰:“会么?”曰:“不会。”师曰:“此去舒州,有投子和尚,汝往礼拜,问之,必为汝说。因缘相契,不用更来。不相契却来。”其僧到投子。子问:“近离甚处?”曰:“赵州。”子曰:“赵州有何言句?”僧举前话。子曰:“汝会么?”曰:“不会,乞师指示。”子下禅床,行三步却坐,问曰:“会么?”曰:“不会。”子曰:“你归举似赵州。”其僧却回,举似师。师曰:“还会么?”曰:“不会。”师曰:“投子与么,不较多也。”

有新到谓师曰:“某甲从长安来,横担一条拄杖,不曾拨着一人。”师曰:“自是大德拄杖短。”(同安显别云:“老僧这里不曾见恁么人。”)僧无对。(法眼代云:“呵呵。”同安显代云:“也不短。”)

僧写师真呈 ,师曰:“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即打杀老僧。不似我,即烧却真。”僧无对。(玄觉代云:“留取供养。”)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

问僧:“发足甚处 ?”曰:“雪峰。”师曰:“雪峰有何言句示人?”曰:“寻常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一只眼,你等诸人向甚处屙 ?’”师曰:“阇黎若回,寄个锹子去。”

师谓众曰:“我向行脚到南方,火炉头有个无宾主话,直至如今无人举着。”

上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时有僧问:“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甚么?”师曰:“我亦不知。”僧曰:“和尚既不知,为甚道不在明白里?”师曰:“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别僧问:“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时人窠窟否 ?”师曰:“曾有人问我,老僧直得五年分疎不下 。”又问:“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何是不拣择?”师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曰:“此犹是拣择。”师曰:“田厍奴 !甚处是拣择?”僧无语。

问:“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和尚如何为人?”师曰:“何不引尽此语?”僧曰:“某甲只念得到这里。”师曰:“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问:“如何是道?”师曰:“墙外底。”曰:“不问这个。”师曰:“你问那个?”曰:“大道。”师曰:“大道透长安。”

问:“道人相见时如何?”师曰:“呈漆器。”

上堂:“兄弟若从南方来者,即与下载。若从北方来者,即与上载。所以道,近上人问道即失道,近下人问道即得道。”

师因与文远行,乃指一片地曰:“这里好造个巡铺 。”文远便去路傍立曰:“把将公验来 。”师遂与一掴。远曰:“公验分明,过 。”

师与文远论义曰:“斗劣不斗胜,胜者输果子。”远曰:“请和尚立义。”师曰:“我是一头驴。”远曰:“我是驴胃。”师曰:“我是驴粪。”远曰:“我是粪中虫。”师曰:“你在彼中作甚么?”远曰:“我在彼中过夏?”师曰:“把将果子来。”

新到参,师问:“甚么处来?”曰:“南方来。”师曰:“佛法尽在南方,汝来这里作甚么?”曰:“佛法岂有南北邪?”师曰:“饶汝从雪峰、云居来,只是个担板汉 。”

(崇寿稠云:“和尚是据客置主人 。”)

问:“如何是佛?”师曰:“殿里底。”曰:“殿里者,岂不是泥龛塑像?”师曰:“是。”曰:“如何是佛?”师曰:“殿里底。”

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师曰:“洗钵盂去。”其僧忽然省悟。

上堂:“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还有答话分也无?”僧举似洛浦,浦扣齿。又举似云居,居曰:“何必?”僧回举似师,师曰:“南方大有人丧身失命。”曰:“请和尚举。”师才举前语,僧指傍僧曰:“这个师僧吃却饭了,作恁么语话 。”师休去。

问:“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见略彴 。”师曰:“汝只见略彴,且不见石桥。”曰:“如何是石桥?”师曰:“度驴度马。”曰:“如何是略彴?”师曰:“个个度人。”

后有如前问,师如前答。

又僧问:“如何是石桥。”师曰:“过来!过来!”

(云居锡云:“赵州为当扶石桥,扶略彴?”)

师闻沙弥喝参,向侍者曰:“教伊去。”者乃教去,沙弥便珍重 。师曰:“沙弥得入门,侍者在门外。”

(云居锡云:“甚么处是沙弥入门,侍者在门外?这里若会得,便见赵州。”)

问僧:“甚么处来?”曰:“从南来。”师曰:“还知有赵州关否?”曰:“须知有不涉关者 。”师曰:“这贩私盐汉 。”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下禅床立。曰:“莫只这个便是否?” 师曰:“老僧未有语在。”

问菜头 :“今日吃生菜,吃熟菜?”头拈起菜呈之。师曰:“知恩者少,负恩者多。”

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甚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

师问一婆子:“甚么处去?”曰:“偷赵州笋去。”师曰:“忽遇赵州,又作么生?”婆便与一掌,师休去。

师一日于雪中卧,曰:“相救!相救!”有僧便去身边卧,师便起去。

问:“如何是赵州一句?”师曰:“老僧半句也无。”曰:“岂无和尚在?”师曰:“老僧不是一句。”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师曰:“老僧只管看。”

问:“空劫中还有人修行也无?”师曰:“汝唤甚么作空劫?”曰:“无一物是。”师曰:“这个始称得修行,唤甚么作空劫?”僧无语。

问:“如何是玄中玄?”师曰:“汝玄来多少时邪?”曰:“玄之久矣。”师曰:“阇黎若不遇老僧,几被玄杀。”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曰:“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

问:“夜生兜率,昼降阎浮。于其中间,摩尼珠为甚么不现?”师曰:“道甚么。”其僧再问。师曰:“毗婆尸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 。”

问院主:“甚么处来?”主曰:“送生来。”师曰:“鸦为甚么飞去?”主曰:“怕某甲。”师曰:“汝十年知事,作恁么语话 ?”主却问:“鸦为甚么飞去?”师曰:“院主无杀心。”

师拓 起钵曰:“三十年后若见老僧,留取供养。若不见,即扑破。”别僧曰:“三十年后敢道见和尚。”师乃扑破。

师在东司 上,见远侍者过,蓦召文远 ,远应诺。师曰:“东司上不可与汝说佛法。”

僧辞。师问:“甚么处去?”曰:“雪峰去。”师曰:“雪峰忽若问‘和尚有何言句’,汝作么生祗对 ?”曰:“某甲道不得,请和尚道。”师曰:“冬即言寒,夏即道热。”又曰:“雪峰更问‘汝毕竟事 作么生’?”僧又曰:“道不得。”师曰:“但道亲从赵州来,不是传语人。”其僧到雪峰,一依前语祗对。峰曰:“也须是赵州始得。”

(玄沙闻曰:“大小赵州败阙 也不知。”云居锡云:“甚么处是赵州败阙?若检得出,是上座眼?”)

问:“如何是出家?”师曰:“不履高名,不求苟得。”

问:“澄澄绝点 时如何?”师曰:“这里不著客作汉 。”

问:“如何是祖师意?”师敲床脚。僧曰:“只这莫便是否?”师曰:“是即脱取去 。”

问:“如何是毗卢圆相?”师曰:“老僧自幼出家,不曾眼花。”曰:“岂不为人 ?”师曰:“愿汝常见毗卢圆相。”

官人问:“和尚还入地狱否?”师曰:“老僧末上入 。”曰:“大善知识为甚么入地狱?”师曰:“我若不入,阿谁教化汝?”

真定帅王公携诸子入院,师坐而问曰:“大王会么?”王曰:“不会。”师曰:“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王尤加礼重。翌日,令客将传语 ,师下禅床受之。侍者曰:“和尚见大王来,不下禅床,今日军将来,为甚么却下禅床?”师曰:“非汝所知。第一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末等人来,三门 外接。”因侍者报:“大王来也。”师曰:“万福大王!”者曰:“未到在 。”师曰:“又道来也。”

师到一庵主处,问:“有么?有么?”主竖起拳头。师曰:“水浅不是泊船处。”便行。

又到一庵主处,问:“有么?有么?”主亦竖起拳头。师曰:“能纵能夺 ,能杀能活。”便作礼。

问僧:“一日看多少经?”曰:“或七八,或十卷。”师曰:“阇黎不会看经。”曰:“和尚一日看多少?”师曰:“老僧一日只看一字。”

文远侍者在佛殿礼拜次,师见以拄杖打一下曰:“作甚么?”者曰:“礼佛。”师曰:“用礼作甚么?”者曰:“礼佛也是好事。”师曰:“好事不如无。”

上堂:“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诸方难见易识 ,我这里易见难识。”

问:“如何是赵州?”师曰:“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问:“初生孩子还具六识也无?”师曰:“急水上打球子。”

僧却问投子:“急水上打球子,意旨如何?”子曰:“念念不停留。”

问:“和尚姓甚么?”师曰:“常州有。”曰:“甲子多少?”师曰:“苏州有。”

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曰:“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乃曰:“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钵下坐穷理好。老僧行脚时,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除外更无别用心处。若不如是,大远在 。”

僧问:“如何是古佛心?”师曰:“三个婆子排班拜。”

问:“如何是不迁义?”师曰:“一个野雀儿从东飞过西。”

问:“学人有疑时如何?”师曰:“大宜小宜?”曰:“大疑。”师曰:“大宜东北角,小宜僧堂后。”

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曰:“几时成佛?”师曰:“待虚空落地时。”曰:“虚空几时落地?”师曰:“待柏树子成佛时。”

问:“如何是毗卢师?”师便起立。僧曰:“如何是法身主?”师便坐。僧礼拜,师曰:“且道坐者是?立者是?”

师谓众曰:“你若一生不离丛林,不语五年十载,无人唤你作哑汉,已后佛也不奈你何。你若不信,截取老僧头去。”

师《鱼鼓颂》曰:“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师因赵王问:“师尊年有几个齿在?师曰。“只有一个。”王曰:“争吃得物 ?”师曰:“虽然一个,下下咬着。”师寄拂子与王曰:“若问何处得来,但说老僧平生用不尽者。”

师之玄言,布于天下,时谓“赵州门风”,皆悚然信伏矣。唐乾宁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胁而寂,寿一百二十岁。谥“真际大师”。

【概要】

赵州禅师(778~897年),唐代禅僧。曹州(今山东荷泽)人,一作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人。俗姓郝。法号“从谂”。幼年于曹州扈通院(一说青州龙兴院)出家,受具足戒前,即往池阳参谒南泉普愿,南泉深器之。复往嵩山琉璃坛受戒,寻返南泉,依止二十年。其后,历参黄檗、宝寿、盐官、夹山、五台等诸大德。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四十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享誉南北禅林,时人称“南有雪峰,北有赵州”,“赵州眼光烁破天下”。其问答、示众等公案,如“狗子佛性”“至道无难”等语俱脍炙人口。昭宗乾宁四年示寂,世寿一百二十。敕谥“真际大师”。著有《真际大师语录》三卷。

“平常心是道”,出自赵州和尚的悟道公案,已故中佛协副会长净慧法师曾经开示说:

《赵州禅师语录》中讲:赵州和尚参南泉普愿禅师的时候,向他的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是道?”南泉祖师回答说:“平常心是道。”赵州和尚进一步问:“还可趣向也无?”意思是说,我们能不能走向平常心?怎样才能走向平常心?南泉说:“拟向即乖!”你准备向平常心那个方向走去就错了。在座的都是知识分子,有不少是学佛的老前辈,像严老(严宽祜居士,虚老的在家弟子,当时也在座),我想,大家都能够体会“拟向即乖”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你想要往那个地方走,认为有个目标可追,就已经不是平常心了。道就在心中,本自具足。“拟向即乖”,多深刻呀!赵州和尚那个时候还没有了然,他接着问:“不拟争知是道?”他说,我不走向那个目标,怎么知道它是道呢?可见,赵州和尚当时还是在知识的层面来领会他师父的这句“平常心是道”。南泉接下来说:道不属知,也不属不知,属知不对,属不知也不对,知是妄想,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真正达到道的境界,心犹如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虚空当中,朗照万物而如如不动。这个“朗月孤圆”的境界就是平常心。赵州和尚到这个时候才“顿悟玄旨”,忽然开悟。

“赵州吃茶”,正是说明以平常心修禅,日常生活一切事情都是参禅的时候。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乎?”答:“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答:“不曾到。”赵州又说“吃茶去!”后院主问:“为何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赵州又说:“吃茶去。”赵州对三个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答,正是反映茶道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来或没来过,或者相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入“茶禅一味”的境界。正所谓:“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静心境;唯是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又诗云:“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赵州三转语”,赵州从谂以机转之三语句接引学人,开示真佛之所在,俾使人人彻见本来面目。赵州示众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盖金佛若渡炉则镕解,木佛若渡火则烧毁,泥佛若渡水则浑身烂坏,自性本然之真佛内里端坐,不为水火所坏。此即表示一心不生之处,即等同于“万法一如”之至理。

“狗子佛性”,又作赵州狗子、赵州佛性、赵州有无、赵州无字。“狗子有无佛性?”自古为禅宗破除执着于有、无之公案。此系始自赵州从谂禅师,古来即为禅徒难以参破之问答,古德于此多下过惨淡之工夫。此则公案中,赵州从谂系藉狗子之佛性,以打破学人对于有无之执着。而赵州所指之有无,非为物之有无,乃表超越存在的佛性之实态。

“赵州大萝卜头”,为一僧向赵州从谂探问赵州与南泉普愿相见一事之问答。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此公案中,赵州顾左右而言他,对原本简单易答之话题佯作不解,其真义即直指应当看取眼前真切之生活,否则即便是南泉教诫之金言,亦不如镇州出产的大萝卜头来的真切有用。

“赵州四门”,又作赵州东西南北。赵州从谂就僧所问如何是赵州,以东、西、南、北四门答之。此公案中,僧质问赵州从谂之面目,赵州乃借赵州城之东、西、南、北四门为喻,而寓指赵州境地亦系藉由发心、修行、菩提、涅槃等四门而至者。依此四门,常行不懈,即可臻至融通无碍之境地。

“赵州至道无难”,为唐代赵州从谂与僧所作有关“究极之真实”之问答。赵州示众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至道无难”一语,系出自禅宗三祖僧璨之《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至道,即至极之大道、佛祖之大道,亦即宇宙最高之真理。至道无难,谓悟入至极之大道,并无困难。全句意谓凡事仅须无想无念去做,则要体会大道,并无困难;若有好恶、染净、迷悟、彼我、取舍、憎爱等之分别情念,即落入拣择差别之见,以此毫厘之差,必成天壤悬隔之别。至道既为一切物最究极之真实,超越分别、言语等,凡有言语,即失其真实。而此一公案中,即呈现出始终在分别里之僧,与在无分别里之赵州,二者境界截然不同。盖赵州从谂自《信心铭》悟得“至道无难”之语,常用以接引学人,遂为禅林间所袭用。

“赵州柏树子”,又作赵州柏树、庭前柏树子。赵州从谂寄庭前之柏树子,以示达磨西来之本意。此公案中,赵州以“庭前柏树子”教人会取眼前者即是,而截断学人别觅佛法之思路。即以超越人、境相对等分别见解之本来风光,拈提达磨要旨之真风。

“赵州洗钵”,赵州从谂寄“洗钵”之语,显示佛法之奥理无非是从日常一一之行履中去领受。此公案显示威仪即佛法,作法即宗旨之意。意谓钟鸣进法堂,梆响入斋堂,粥毕洗钵盂,即于此等日常喝茶吃饭等无功用之动作中领受佛法,此外无须特意去论究迷悟、凡圣之话语,拈提平生奉行丛林清规之当处,即是真实之佛法现前。

“赵州勘婆”,又称台山婆子。赵州从谂以“勘破婆子”之语,显示随处作主之意。盖僧向婆子问台山之路,婆子答以“蓦直去”,乃教诫彼求佛道不可左顾右盼,然僧执着婆子之言词,并未了得游戏自在之妙意,故从谂藉“勘验婆子”一举,显示能杀所杀、权衡在手之禅机。

“赵州大死底人”,又作赵州大死底、赵州问死。为赵州从谂与投子大同之问答。意味不执着于死、活等无用之言语,即能显示全机全现之活眼。《碧岩录》第四十一则:“赵州问投子:‘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投子云:‘不许夜行,投明须到。’”盖投子以赵州之问,犹执着于死、活等言语葛藤,故以 icon 夜行路比喻之,意谓须于天明之时,直接照了玄底,方可臻“生也全机现,死也全机现”之真面目。

“从谂仍旧”,仍旧,谓沿用、依循、效法前人之习惯、法则、求证方法、工夫等。赵州从谂教导学人不必以思索工夫强求开悟,若踏循前人之踪迹,亦能自达悟境。《禅苑蒙求》卷下:“赵州曰:‘莫费力也,大好言语,何不仍旧去?世间法尚有门,法岂无门?自是不仍旧故。’”

“赵州下地狱”,呈现了地藏菩萨的献身精神,台湾星云大师曾经就此解读:

有一位信徒就问赵州从谂禅师说:“禅师,你平时参禅学道、修福修慧,人格至为完美,像你这种大彻大悟的禅师,假如百年之后,不知会到哪里去呢?”

信者希望大彻大悟的赵州禅师能够在活着的时候就告诉大家,将来他会到哪一个佛的世界,到哪一个天堂去。

没想到赵州禅师竟然回答:“到地狱去。”

信徒听了大为惊讶,就问:“禅师,以您的修持、您的德行,百年之后怎么会堕落到地狱里去呢?”

赵州禅师答道:“你要知道,你现在所犯的杀盗淫妄等罪业,还有你所造下的贪瞋愚痴的恶业,会使你堕落到地狱里去。假如我不到地狱去,将来谁来度你、谁来救你呢?”

【参考文献】

《景德传灯录》卷十;《宋高僧传》卷十一;《联灯会要》卷六;《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祖庭事苑》卷四;《禅苑蒙求》卷中、卷下;《碧岩录》。

湖南长沙景岑招贤禅师

湖南长沙景岑招贤禅师初住鹿苑,为第一世,其后居无定所,但徇缘接物,随宜说法,时谓之“长沙和尚”。

上堂:“我若一向举扬宗教 ,法堂里须草深一丈。事不获已 ,向汝诸人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己。’我常向汝诸人道:‘三世诸佛、法界众生是摩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向甚么处委悉 ?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息,何处得山河国土来?”

时有僧问:“如何是沙门眼?”师曰:“长长出不得 。”又曰:“成佛成祖出不得,六道轮回出不得。”僧曰:“未审出个甚么不得?” 师曰:“昼见日,夜见星。”曰:“学人不会。”师曰:“妙高山色青又青。”

问:“教中道而常处此菩提座,如何是座?”师曰:“老僧正坐,大德正立 !”

问:“如何是大道?”师曰:“没却汝 。”

问:“诸佛师是谁?”师曰:“从无始劫来,承谁覆荫?”曰:“未有诸佛已前作么生?”师曰:“鲁祖开堂,亦与师僧东道西说。”

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 ?”师曰:“汝向甚么处安身立命?”曰:“却据地时如何?”师曰:“拖出死尸着。”

问:“如何是异类?”师曰:“尺短寸长。”

问:“如何是诸佛师?”师曰:“不可更拗直作曲邪。”曰:“请和尚向上说。”师曰:“阇黎眼瞎耳聋作么?”

游山归,首座问:“和尚甚处去来?” 师曰:“游山来。”座曰:“到甚么处?”师曰:“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曰:“大似春意。”师曰:“也胜秋露滴芙蕖 。”

师遣僧问同参会和尚曰:“和尚见南泉后如何?”会默然,僧曰:“和尚未见南泉已前作么生?”会曰:“不可更别有也。”僧回举似师。师示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僧便问:“只如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师曰:“朗州山,澧州水。”曰:“不会。”师曰:“四海五湖皇化里 。”

有客来谒,师召:“尚书!” 其人应诺。师曰:“不是尚书本命 。”曰:“不可离却,即今祗对,别有第二主人 。”师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曰:“恁么总不祗对时,莫是弟子主人否 ?”师曰:‘非但祗对与不祗对时,无始劫来是个生死根本。有偈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有秀才看《千佛名经》,问曰:“百千诸佛,但见其名,未审居何国土,还化物也无?”师曰:“黄鹤楼崔颢 题后,秀才还曾题也未?”曰:“未曾。”师曰:“得闲题取一篇好。”

问:“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师曰:“东家作驴,西家作马。”曰:“学人不会,此意如何?”师曰:“要骑即骑,要下即下。”

皓月供奉问:“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槃也未 ?”师曰:“大德问果上涅槃,因中涅槃?”曰:“问果上涅槃。”师曰:“天下善知识未证。”曰:“为甚么未证?”师曰:“功未齐于诸圣。”曰:“功未齐于诸圣,何为善知识?”师曰:“明见佛性,亦得名为善知识。”曰:“未审功齐何道,名证大涅槃?”师示偈曰:“摩诃般若照,解脱甚深法。法身寂灭体,三一理圆常 。欲识功齐处,此名常寂光。”曰:“果上三德涅槃,已蒙开示,如何是因中涅槃?”师曰:“大德是。”月又问:“教中说幻意是有邪?”师曰:“大德是何言欤?”曰:“恁么则幻意是无邪?”师曰:“大德是何言欤?”曰:“恁么则幻意是不有不无邪?”师曰:“大德是何言欤?”

曰:“如某三明尽,不契于幻意,未审和尚如何明教中幻意 ?”师曰:“大德信一切法不思议否?”曰:“佛之诚言,那敢不信?”师曰:“大德言信,二信之中是何信?”曰:“如某所明,二信之中是名缘信。”师曰:“依何教门得生缘信?”曰:“《华严》云:‘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信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又《华严》云:‘诸佛世尊悉知世法及诸佛法性无差别,决定无二。’又《华严》云:‘佛法世间法,若见其真实,一切无差别。’”师曰:“大德所举缘信教门甚有来处,听老僧与大德明教中幻意。若人见幻本来真,是则名为见佛人。圆通法法无生灭,无灭无生是佛身。”

月又问:“蚯蚓断为两段,两头俱动,未审佛性在阿那头?”师曰:“动与不动是何境界?”曰:“言不干典 ,非智者之所谈。只如和尚言动与不动是何境界?出自何经?”师曰:“灼然 ,言不干典,非智者之所谈。大德岂不见《首楞严》云‘当知十方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师示偈曰:“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为众色,悟时剥境是真心。身界二尘无实相,分明达此号知音。”

月又问:“如何是陀罗尼 ?”师指禅床右边曰:“这个师僧却诵得?”曰:“别还有人诵得否?”师又指禅床左边曰:“这个师僧亦诵得?” 曰:“某甲为甚么不闻?”师曰:“大德岂不知道,真诵无响,真听无闻?”曰:“恁么,则音声不入法界性也。”师曰:“离色求观非正见,离声求听是邪闻。”曰:“如何是不离色是正见,不离声是真闻?”师示偈曰:“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文殊常触目,观音塞耳根。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无佛亦无人。”

僧问南泉道:“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 ,为甚么三世诸佛不知有?”师曰:“未入鹿苑时,犹较些子 。”曰:“狸奴白牯为甚么却知有?”师曰:“汝争怪得伊 ?”

僧问:“和尚继嗣何人?”师曰:“我无人得继嗣。”曰:“还参学也无?”师曰:“我自参学。”曰:“师意如何?”师有偈曰:“虚空问万象,万象答虚空。谁人亲得闻,木叉丱角童。”

问:“如何是平常心?”师曰:“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曰:“学人不会,意旨如何?”师曰:“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问:“向上一路 ,请师道。”师曰:“一口针,三尺线。”曰:“如何领会?”师曰:“益州布,扬州绢。”

问:“动是法王苗,寂是法王根,如何是法王?”师指露柱曰:“何不问大士?”

师与仰山玩月次,山曰:“人人尽有这个,只是用不得。”师曰:“恰是倩汝用 。”山曰:“你作么生用 ?”师劈胸与一踏,山曰:“ icon !直下似个大虫 [4] 。”(长庆云:“前彼此作家,后彼此不作家。”乃别云:“邪法难扶。”)自此诸方称为岑大虫。

问:“本来人还成佛也无?”师曰:“汝见大唐天子还自种田割稻么?”曰:“未审是何人成佛?”师曰:“是汝成佛。”僧无语。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如人因地而倒,依地而起,地道甚么 ?”

三圣令秀上座问曰:“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师曰:“石头作沙弥时参见六祖。”秀曰:“不问石头见六祖,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师曰:“教伊寻思去。”秀曰:“和尚虽有千尺寒松,且无抽条石笋。”师默然。秀曰:“谢和尚答话。”师亦默然。

秀回举似三圣,圣曰:“若恁么,犹胜临济七步。然虽如此,待我更验看。”至明日,三圣上问:“承闻和尚昨日答南泉迁化一则语,可谓光前绝后,今古罕闻。”师亦默然。

僧问:“如何是文殊?”师曰:“墙壁、瓦砾是。”曰:“如何是观音?”师曰:“音声、语言是。”曰:“如何是普贤?”师曰:“众生心是。”曰:“如何是佛?”师曰:“众生色身是。”曰:“河沙诸佛体皆同,何故有种种名字?”师曰:“从眼根返源名文殊,耳根返源名观音,从心返源名普贤。文殊是佛妙观察智,观音是佛无缘大慈,普贤是佛无为妙行。三圣是佛之妙用,佛是三圣之真体。用则有河沙假名,体则总名一薄伽梵 [5] 。”

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师曰:“听老僧偈:碍处非墙壁,通处没虚空。若人如是解,心色本来同。”又曰:“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如佛面?”

问:“第六、第七识及第八识毕竟无体,云何得名转第八为大圆镜智?”师示偈曰:“七生依一灭,一灭持七生。一灭灭亦灭,六七永无迁。”

问:“蚯蚓断为两段,两头俱动,未审佛性在阿那头?”师曰:“妄想作么?”曰:“其如动何?”师曰:“汝岂不知火风未散?”

问:“如何转得山河国土归自己去?”师曰:“如何转得自己成山河国土去?”曰:“不会。”师曰:“湖南城下好养民,米贱柴多足四邻。”僧无语。师示偈曰:“谁问山河转,山河转向谁?圆通无两畔,法性本无归。”

华严座主问:“虚空为是定有,为是定无?”师曰:“言有亦得,言无亦得。虚空有时但有假有,虚空无时但无假无。”曰:“如和尚所说,有何教文?”师曰:“大德岂不闻《首楞严》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岂不是虚空生时但生假名?又云‘汝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岂不是虚空灭时但灭假名 ?老僧所以道,有是假有,无是假无。”又问:“经云‘如净瑠璃中内现真金像’,此意如何?”师曰:“以净瑠璃为法界体,以真金像为无漏智。体能生智,智能达体。故云如净瑠璃中内现真金像。”

问:“如何是上上人行处?”师曰:“如死人眼。”曰:“上上人相见时如何?”师曰:“如死人手。”

问:“善财为甚么无量劫游普贤身中世界不遍?”师曰:“你从无量劫来,还游得遍否?”曰:“如何是普贤身?”师曰:“含元殿里,更觅长安 。”

问:“如何是学人心 ?”师曰:“尽十方世界是你心。”曰:“恁么,则学人无着身处也。”师曰:“是你着身处。”曰:“如何是着身处?”师曰:“大海水,深又深。”曰:“学人不会。”师曰:“鱼龙出入任升沉。”

问:“有人问和尚,即随因缘答,无人问和尚时如何?”师曰:“困则睡,健则起。”曰:“教学人作么生会?”师曰:“夏天赤骨力,冬寒须得被 。”

问:“亡僧迁化甚么处去也?”师示偈曰:“不识金刚体,却唤作缘生。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

师赞南泉真曰 :“堂堂南泉,三世之源。金刚常住,十方无边。生佛无尽,现已却还。”

久依南泉,有投机 偈曰:“今日还乡入大门,南泉亲道遍乾坤。法法分明皆祖父,回头惭愧好儿孙。”泉答曰:“今日投机事莫论,南泉不道遍乾坤。还乡尽是儿孙事,祖父从来不出门。”

劝学偈曰:“万丈竿头未得休,堂堂有路少人游。禅师愿达南泉去,满目青山万万秋。”

临济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师因有偈曰:“万法一如不用拣,一如谁拣谁不拣。即今生死本菩提,三世如来同个眼。”

诫斫松竹偈曰:“千年竹,万年松,枝枝叶叶尽皆同。为报四方玄学者,动手无非触祖公。”

【注释】

[4] icon (duō)!直下似个大虫:咄!简直像个老虎。 icon :用同“咄”,骂人。旧校本标点有误,“ icon ”是叹词,未加标点。

[5] 薄伽梵:为佛陀十号之一,诸佛通号之一。又作婆伽婆、婆伽梵、婆 icon icon 帝。意译有德、能破、世尊、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于有德之神或圣者之敬称,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六义。在佛教中则为佛之尊称,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别、受众人尊敬、能破除烦恼等众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四种意义。

【概要】

景岑禅师,唐代禅僧。谥号“招贤”,或以为其号。生卒年不详。幼年出家,参南泉普愿,嗣其法。初住长沙鹿苑寺,其后居无定所,但随缘接物,随宜说法,行止洒脱,略近徉狂。复住湖南长沙山,大宣教化,时人称为“长沙和尚”而不称其名。师机锋峻峭,与仰山对话中,曾踏倒仰山,仰山谓如大虫(虎)之暴乱,故诸方称其为“岑大虫”。谥号“招贤大师”。清雍正十二年封“洞妙朗净禅师”。

景岑禅师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禅师在这里用“百尺竿头”,比喻修行的极高境界。“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意思是说,修行到了很高程度便停止不前的人,虽然也算登堂入室了,但还未达到“真”的境界。“百尺竿头须进步”是针对上面的“不动”说的,意思是即使修行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仍须继续修炼,不断进步。下一句“十方世界是全身”就是佛教所说的“真”的境界,意思是到那时“十方世界”就是你的整个身体,你的整个身体就是“十方世界”。这个实际上就是佛的法身的境界——涅槃。后来“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这句偈诗在使用中,基本脱离了原本的佛教义理,成了励志诗句。用于劝勉、激励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要再接再厉,争取达到更高的境界。并由此诗句提炼出了成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景德传灯录》卷十;《祖堂集》卷十七;《联灯会要》卷六;《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

鄂州茱萸山和尚

鄂州茱萸山 和尚,初住随州护国。上堂,擎起一橛 竹曰:“还有人虚空里钉得橛么?”时有灵虚上座出众曰:“虚空是橛。”师掷下竹,便下座。

赵州到云居,居曰:“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 ?”曰:“甚么处住得?”居曰:“山前有个古寺基。”州曰:“和尚自住取。”

后到师处,师曰:“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州曰:“向甚处住?”师曰:“老老大大,住处也不知?”州曰:“三十年弄马骑,今日却被驴扑 。”

(云居锡云:“甚么处是赵州被驴扑处?”)

众僧侍立次,师曰:“只恁么白立,无个说处,一场气闷 。”僧拟问,师便打,曰:“为众竭力。”便入方丈。

有行者参,师曰:“会去看赵州么?”曰:“和尚敢道否?”师曰:“非但茱萸,一切人道不得。”曰:“和尚放某甲过。”师曰:“这里从前不通人情。”曰:“要且慈悲心在。”师便打,曰:“醒后来为汝 。”

【拓展阅读】

湖北鄂州茱萸禅师,是南泉普愿禅师的法嗣弟子。《星云法师禅话》有评论:

在虚空里,能钉什么钉子吗?虚空是碰不得的啊!但是,我们不是在虚空里走路吗?我们不是在虚空里游山玩水吗?谁又说不能在虚空里钉钉子呢?

海纳百川,空容万象,一句话,都可以震动虚空,挥他一拳,又怎么不能打开虚空呢?

虚空就在眼前,你不能识得,就如真理本来普遍如此、本来必然如此,你不能顺应虚空,你跟虚空对立起来,“有”“无”纷争不断,无有了时。只有把“空”与“有”融会在一起,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就能懂得宇宙的本体了。

衢州子湖岩利踪禅师

衢州子湖岩利踪禅师,澶州人也。姓周氏。幽州开元寺出家,依年受具,后入南泉之室。乃抵于衢州之马蹄山,结茅宴居。唐开元二年,邑人翁迁贵施山下子湖创院,师于门下立牌:“子湖有一只狗,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拟议即丧身失命 。”

临济会下二僧参,方揭帘,师喝曰:“看狗!”僧回顾,师便归方丈。

与胜光和尚锄园次,蓦按镢 ,回视光曰:“事即不无,拟心即差 。”光便问:“如何是事?”被师拦胸踏倒,从此有省。

尼到参,师曰:“汝莫是刘铁磨 否?”曰:“不敢。”师曰:“左转?右转?”曰:“和尚莫颠倒。”师便打。

师一夜于僧堂前叫曰:“有贼。”众皆惊动。有一僧在堂内出,师把住曰:“维那!捉得也!捉得也!”曰:“不是某甲。”师曰:“是即是,只是汝不肯承当。”

有偈示众曰:“三十年来住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无事上山行一转,借问时人会也无。”

广明中,无疾归寂 ,塔于本山。

【概要】

利踪禅师(800~880年),唐代禅僧。南泉普愿之法嗣。澶州(位于河北)人,俗姓周。二十岁受具足戒,开成二年(837年)至衢州(浙江衢县)子湖山开创定业院,亦名子湖岩,世称子湖利踪。咸通二年(861年)敕额“安国禅院”。广明元年示寂,世寿八十一,法腊六十一。撰《子湖利踪禅师语录》一卷,内容包括示众、问答、颂等,收于《古尊宿语录》卷十二。

【参考文献】

《祖堂集)卷十八;《景德传灯录》卷十;《联灯会要》卷六;《古尊宿语录》卷十二。

【拓展阅读】

关于“利踪禅师抓贼”的公案,《星云法师禅话》有评论:

有道是“擒山中之贼易,捉心内之贼难”,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执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欲乐,引生种种烦恼痛苦。三十年的修行,每日的二时粥饭,都只为了降伏心中的盗贼,能够如此领会,上山一转,心贼一捉,佛法就此当下了!

利踪禅师对禅者的一番考验,实在是禅师的大机大用。

六根门头尽是贼,昼夜六时外徘徊,

无事上街逛一趟,惹出是非却问谁?

昼夜二十四小时,如何守护我们六根的门户,不使它蠢动妄为,是修禅不可忽视的功课。

荆南白马昙照禅师

荆南白马昙照禅师常曰:“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苦!”又曰:“阎罗王来取我也。”

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师举枕子曰:“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

(法眼代云:“此时但掩耳出去。”)

宝祐本附注:“此乃天王悟事,丘玄素具载碑中 。今从传灯,不复移改。”

【概要】

禅宗史上有两个道悟禅师,依照唐丘玄素作《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禅师碑铭》,别有天王道悟,此道悟为渚宫(湖北江陵)人,嗣马祖而大悟,故非石头弟子。其碑文有本文记载。有关天皇道悟与天王道悟之法统,诸禅籍史传之记载,出入颇大,迄今未有定论,仅知诸种异说之由来,概源自云门、临济二宗互争曹溪之正统而起。

依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荆南白马昙照禅师”,与本文完全相同。昙照禅师临终,痛苦得大叫,院主问昔日被人抛入水中目无惧色,为何今日如此。昙照说:“你说是过去的对?还是今天的对?”这个公案值得一参。法眼禅师代替作答,这个时候掩耳不听,出去就对了。

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

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初参南泉。问:“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藏?”泉曰:“与汝往来者是。”师曰:“不往来者如何?”泉曰:“亦是。”曰:“如何是珠?”泉召师祖,师应诺,泉曰:“去,汝不会我语。”师从此信入。

【概要】

师祖禅师,唐代禅僧。属南岳之系统,为南泉普愿之法嗣。后住于南山云际寺。年寿不详。

摩尼珠,佛经中说到的如意宝珠,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烧,一切财宝都能从此珠而出。即有了摩尼宝珠,无所不能,一切所求都能满足。师祖禅师问什么是珠,南泉就喊师祖,实际上就是呼唤师祖禅师的自性宝珠,只是开头师祖禅师还没有反应过来,等到南泉斥责他时,他就恍然大悟了。

【参考文献】

《景德传灯录》卷十;《禅林类聚》卷十五;《教外别传》卷六。

邓州香严下堂义端禅师

上堂:“兄弟!彼此未了,有甚么事相共商量?我三五日即发去也。如今学者,须了却今时,莫爱他向上人无事 。兄弟!纵学得种种差别义路,终不代得自己见解,毕竟著力始得。空记持他巧妙章句,即转加烦乱去。汝若欲相应,但恭恭地尽莫停留纤毫,直似虚空,方有少分 。以虚空无锁闭,无壁落,无形段,无心眼。”

时有僧问:“古人相见时如何?”师曰:“老僧不曾见古人。”曰:“今时血脉不断处,如何仰羡?”师曰:“有甚么仰羡处?”

问:“某甲不问闲事,请和尚答话。”师曰:“更从我觅甚么?”曰:“不为闲事。”师曰:“汝教我道。”乃曰:“兄弟!佛是尘,法是尘,终日驰求,有甚么休歇?但时中 不用挂情,情不挂物。无善可取,无恶可弃。莫教他笼罩着,始是学处也。”

问:“某甲曾辞一老宿,宿曰:‘去则亲良朋,附善友。’某今辞和尚,未审有何指示?”师曰:“礼拜着。”僧礼拜。师曰:“礼拜一任礼拜,不得认奴作郎 。”

上堂,僧问:“如何是直截根源?”师乃掷下拄杖,便归方丈。

上堂:“语是谤,寂是诳,语寂向上有路在。老僧口门窄,不能与汝说得。”便下座。

上堂。问:“正因为甚么无事?”师曰:“我不曾停留。”乃曰:“假饶重重剥得,净尽无停留,权时施设,亦是方便接人,若是那边事,无有是处 。”

【概要】

“认奴作郎”这个成语出自这里,意思是谓颠三倒四,糊里糊涂。

有人问义端禅师:“我曾经辞别一位高僧,这位高僧说‘离开我以后要亲近好朋友,多与善知识交往’,今天我与和尚您辞别,不知道有什么指示?”义端禅师就说礼拜吧,此人就礼拜,义端禅师说:“礼拜任凭你礼拜,可不能认奴作郎。”这实际上是开示此人不要拜外在的我,而要拜你内心的佛,如果心外求佛,就等于“认奴作郎”。只是后来变成成语后,宗教意义渐渐消失,就指人颠三倒四,糊里糊涂。

“认奴作郎”还出现在《景德传灯录·良价禅师》:“师曰:‘城中不颠倒,因什么认奴作郎?’”

池州灵鹫闲禅师

上堂:“是汝诸人本分事,若教老僧道,即是与蛇画足。”时有僧问:“与蛇画足即不问,如何是本分事?”师曰:“阇黎试道看。”僧拟再问,师曰:“画足作么?”

明水和尚问:“如何是顿获法身?”师曰:“一透龙门云外望,莫作黄河点额鱼 。”

仰山问:“寂寂无言,如何视听?”师曰:“无缝塔 前多雨水。”

僧问:“二彼无言时如何?”师曰:“是常。”曰:“还有过常者无?”师曰:“有。”曰:“请师唱起。”师曰:“玄珠自朗耀,何须壁外光?”

问:“今日供养西川无染大师,未审还来否 ?”师曰:“本自无所至,今岂随风转?”曰:“恁么则供养何用?”师曰:“功力有为,不换义相涉。”

【概要】

“无缝塔”公案已经在本书第二章“南阳慧忠国师”条记载,无缝塔后来称为禅林中禅师接引学徒常用的机缘之语,很多禅子通过无缝塔之语而悟道。

仰山问“寂寂无言,如何视听”,灵鹫闲禅师回答“无缝塔前多雨水”。

仰山所问的境界是言语道断的境界如何理解,寂灭到无言状态,那么到底还有谁在看谁在听呢?“无缝塔前多雨水”就是这个状态的写照。“无缝塔”象征寂灭那种无言状态,即外界一切都不对“无缝塔”里面产生影响,但是雨水打在它身上,它照样一点一滴清清楚楚地知道,虽然是一个不透风雨的宝塔,但是并不影响看到与听到风雨,这就是池州灵鹫闲禅师所要表达的象征含义。

关于“无缝塔”的含义,南怀瑾先生说:“性命双修成功了以后,道家称为‘无缝塔’,修成一座无缝的宝塔一样。佛学的说法就是证得无漏果,得漏尽通,一切都成就了,没有渗漏,没有遗憾,没有缺点,这个生命是个完整的。”这又是对“无缝塔”的一个解释。

今人实地考察,在四祖道场双峰山已经发现真实的无缝塔。明一法师发文说,在四祖寺住房的后面有一个不被外人所知的“无缝塔”,当地人叫它“众生塔”。这是个由里层的蛋型无缝塔和外层的鲁班亭两部分组合起来的全石建筑。去考察它的时候它被村民当做柴房,堆满了烧火木柴,四周好多牛粪。经过考察,发现在无缝塔基的须弥座上刻有“塔接栽松”的字样。所以,可以认定它是栽松道人的舍利塔。经典里记载:昔日栽松道人向四祖求道,四祖言:“倘若再来,吾可迟汝。”栽松道人回去,即投胎入化。坐化地点也正好是在双峰山下,就是这个位置。所以,可以确认这座塔就是栽松道人的舍利塔。

这个蛋形的无缝塔与现在常见的无缝塔完全一样,下面是须弥座,上面是一个完整的蛋型石头,没有什么特别。特别的地方是后人为了保护这个无缝塔,又在外边用石头建了一个类似亭子的封闭建筑,使得这个无缝塔不再遭受风吹雨打。因为四祖寺的资料基本是个空白,所以,目前也没有发现进一步的说法。

但是,根据时代的推算,这个建筑要比忠国师所处年代最少久远一百多年。因为忠国师是六祖的弟子,而四祖到六祖已经隔了两代。也就是说“无缝塔”公案发生的时候,已经存在一个实实在在的无缝塔了。

洛京嵩山和尚

僧问:“古路坦然时如何?”师曰:“不前。”曰:“为甚么不前?”师曰:“无遮障处。”

问:“如何是嵩山境?”师曰:“日从东出,月向西颓 。”曰:“学人不会。”师曰:“东西也不会?”

问:“六识俱生时如何?”师曰:“异。”曰:“为甚么如此?”师曰:“同。”

【概要】

洛京嵩山和尚生平不详。

“古代道路平坦时怎么样”,嵩山和尚回答不向前走。为什么道路平坦反而不走路了呢?因为修行的道路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如果想要走平坦的大路,就不能攀登到真理的顶峰,世间科学尚且如此,何况出世间法呢?

什么是嵩山的境界,嵩山和尚回答“太阳从东边出来,月亮向西边落下”,这是指修行要顺其自然,有着一颗平常心,不要拔苗助长,不思善,不思恶,走到中道上,就能渐渐开悟。

人的六识已经形成后是如何状态,嵩山和尚回答“不同”,即人人不同,因为个体不同,六识只是众生通向外界的工具,不同的心对外界感受不同,这样就形成了不同业因果报。然后,僧人问为什么如此,嵩山和尚回答相同,这是一切众生轮回六道的根本原因,一切众生只因无明而有行,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就是一切众生轮回六道的根本原因。所以,说众生出现的原因都是相同的,只是业因果报则是不同的。

日子和尚

因亚溪来参,师作起势。溪曰:“这老山鬼,犹见某甲在。”师曰:“罪过!罪过!适来失祗对。”溪欲进语,师便喝。溪曰:“大阵当前,不妨难御 。”师曰:“是!是!”溪曰:“不是!不是!”

(赵州云:“可怜两个汉,不识转身句。”)

【拓展阅读】

赵州古佛对此两位禅师评论,认为他们都没有达到火候,后又有天宁慧云:“赵州不识好恶,妄判古人,殊不知者两个汉,得便宜处是失便宜,致使后来都成了龙头蛇尾。诸禅德!且道那里是他龙头蛇尾?试检点看。”(见《宗门拈古汇集》卷十七)

苏州西禅和尚

僧问:“三乘十二分 教则不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师举拂子示之,其僧不礼拜。

竟参雪峰,峰问:“甚么处来?”曰:“浙中来。”峰曰:“今夏甚么处?”曰:“西禅。”峰曰:“和尚安否?”曰:“来时万福。”峰曰:“何不且在彼从容 ?”曰:“佛法不明。”

峰曰:“有甚么事?”僧举前话。峰曰:“汝作么生不肯 伊?”曰:“是境。”峰曰:“汝见苏州城里人家男女否?”曰:“见。”峰曰:“汝见路上林木池沼否?”曰:“见。”峰曰:“凡睹人家男女、大地林沼,总是境,汝还肯否?”曰:“肯。”峰曰:“只如举起拂子,汝作么生不肯?”僧乃礼拜曰:“学人取次 发言,乞师慈悲。”

峰曰:“尽乾坤是个眼,汝向甚么处蹲坐?”僧无语。

【概要】

眼前无处不是境,关键是学人要能善于分别,若落入境界,则随六道轮回,若不落入境界,但仍旧处处分明,那么就能彻见本性。苏州西禅和尚以拂子开示僧人,僧人以为落入旧套,不予以理睬,以为更有高深禅意,于是离开苏州西禅和尚去拜雪峰,没想到雪峰仍旧一样,明确告诉他眼前一切都是境,看你怎么安身?

宣州刺史陆亘大夫

宣州刺史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和尚作么生出得?”泉召大夫,陆应诺。泉曰:“出也。”陆从此开解,即礼谢。

暨南泉圆寂,院主问曰:“大夫何不哭先师?”陆曰:“院主道得即哭。”院主无对。

(长庆代云:“合哭不合哭?”)

【概要】

陆亘(764~834年),唐嘉兴(今属浙江)人,原籍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字景山。曾历任兖州、蔡州、虢州、越州、宣州刺史,享年七十一岁,追赠礼部尚书。南泉禅师晚年在池州传法的时候,与陆亘的关系非常密切。陆亘曾迎请南泉禅师入宣州治所供养、亲近、问法。在南泉禅师的不断点拨下,陆亘后来得以悟明心性。

鹅在瓶中,关住的是肉体,而关不住自性,自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当南泉呼叫陆亘大夫的时候,陆亘大夫即时答应,请问这中间有什么障碍吗?自性也如此,陆亘大夫因此而悟到瓶中之鹅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旧唐书》卷一六二;《新唐书》卷一五九;《居士分灯录》卷上;《景德传灯录》卷十。

池州甘贽行者

池州甘贽行者一日入南泉设斋,黄檗为首座,行者请施财。座曰:“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甘曰:“恁么道,争消得某甲 icon [6] ?”便将出去,须臾复入,曰:“请施财。”座曰:“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甘乃行 icon

又一日,入寺设粥,仍请南泉念诵,泉乃白椎曰:“请大众为狸奴、白牯 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甘拂袖便出。泉粥后问典座:“行者在甚处?”座曰:“当时便去也。”泉便打破锅子。

甘常接待往来,有僧问曰:“行者接待不易。”甘曰:“譬如喂驴喂马。”僧休去。

有住庵僧缘化什物,甘曰:“有一问,若道得即施。”乃书心字,问:“是甚么字?”曰:“心字。”又问妻:“甚么字?”妻曰:“心字。”甘曰:“某甲山妻 亦合住庵。”其僧无语,甘亦无施。

又问一僧:“甚么处来?”曰:“沩山来。”甘曰:“曾有僧问沩山,如何是西来意,沩山举起拂子,上座作么生会沩山意?”曰:“借事明心,附物显理。”甘曰:“且归沩山去好。”

(保福闻之,乃仰手覆手。)

【注释】

[6] icon (chèn):钱的意思。特指施舍财物给僧人,施舍给僧人的财物。

【概要】

甘贽行者,唐代人。为一居家学佛者,类似于庞居士式的人物。于南泉普愿处得法,且嗣其法。后居于池州(安徽贵池),尝接化岩头全豁与雪峰义存。家居之中,常接待往来僧俗,以勘验行人。一日僧至,曰:“行者接待四方佛子也不容易。”甘曰:“譬如喂驴喂马。”表面上如骂人,实际上去分析,人吃与驴马吃,其本质没有什么不同,众生平等,若能觉悟自性,那么即使是驴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住庵僧往化财物,甘曰:“有一问,若道得即施。”乃书一心字,问甚么字。曰:“心字。”回问其妻,妻亦曰:“心字。”甘曰:“我的妻子也应当住庵。”其僧无语。同一“心”字,僧人与甘妻都认识,你僧人又有什么特别呢?你这境界不能再当和尚,这是甘居士的警策。

【参考文献】

《景德传灯录》卷十;《正法眼藏》卷一;《居士分灯录》卷上。

盐官安国师法嗣

襄州 关南道常禅师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举拄杖,曰:“会么?”曰:“不会。”师便打。

师每见僧来参礼,多以拄杖打趂 。或曰“迟一刻”,或曰“打动关南鼓”,而时辈鲜有唱和者。

【概要】

有僧人问关南道常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的密意?道常举起了拄杖,问道:“懂了吗?”那僧人回答:“不懂。”道常就把他喝出。道常禅师每次看到僧人前来参拜,大多用拄杖赶逐,有时说“迟了一点儿”,有时说“打动关南鼓”,但当时人很少能与他唱和的。其著名弟子有道吾禅师。

【参考文献】

《景德传灯录》卷十;《联灯会要》卷七;《禅宗正脉》卷二。

洪州双岭玄真禅师

初,问道吾:“无神通菩萨为甚么足迹难寻?”吾曰:“同道者方知。”师曰:“和尚还知否?”吾曰:“不知。”师曰:“何故不知?”吾曰:“去!你不识我语。”

师后于盐官处悟旨焉。

【概要】

无神通菩萨为什么踪迹难找?菩萨度人不用神通,他隐没于大庭广众之中,看到某人缘分到时,他就来度某人,一直到度了某人,某人却并非知道菩萨到身边来了。所以说,无神通菩萨踪迹难觅。因为真正的大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以无分别之心来世间度生,世人自然不知道,若世人达到了菩萨的无我境界,那自然就知道谁是菩萨了。所以,道常禅师的高足道吾禅师说:“同道者方知。”

杭州径山鉴宗禅师

杭州径山鉴宗禅师,湖州钱氏子,依本州岛开元寺大德高闲出家,学通《净名》《思益》 经。后往盐官决择疑滞。

唐咸通三年,住径山。有小师洪 icon [7] 以讲论自矜 icon 即法济大师),师谓之曰:“佛祖正法直截亡诠,汝筭海沙,于理何益 ?但能莫存知见,泯绝外缘,离一切心,即汝真性。” icon 茫然,遂礼辞,游方至沩山,方悟玄旨,乃嗣沩山。

师咸通七年示灭 ,谥“无上大师”。

【注释】

[7] icon (yīn):参见本书第九章“径山洪 icon 禅师”注释。

【概要】

鉴宗禅师,唐代禅僧。俗姓钱。湖州(今属浙江)人。依本州开元寺大德高闲出家,学通《净名》《思益》,遂常讲习。后往谒盐官悟空禅师,随众参请,顿彻心源,归乡里,劝人营福。咸通三年(862年),止天目东峰径山,僧侣云集,声誉远著。卒谥“无上禅师”。

径山,位于浙江余杭西北约二十九千米处,在天目山之东北峰,因以小径通于天目山而得名。山麓之兴圣万寿禅寺,乃我国五山之一,为临济巨刹。唐代天宝元年(742年),牛头宗之道钦(法钦)禅师入此山结庵,学者辐辏。大历四年(769年),代宗慕其为人,赐“国一禅师”之号,下诏,即于其庵址建“径山寺”。其后,鉴宗、洪 icon 皆住此。至宋代,圆悟克勤、维林、了一等高僧亦住此山。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圆悟之门人大慧禅师来住此寺,弟子来集者多达一千七百余人。显仁皇后(高宗之母)、高宗皇帝皆常行幸于此,孝宗皇帝亲书“兴圣万寿禅寺”,并赐圆觉经解。其后,又有无准师范、虚堂智愚等临济龙象住此,可谓历代皆有名德住之,为天下丛林之冠。

径山第一世住持为奉持牛头禅的国一大师法钦,但法钦之后,径山寺渐趋破败,至鉴宗禅师上山,立志重振法钦旧业,募化重建殿宇,金装佛像,置备法器,广集佛徒信众传法,径山寺才得复兴。故鉴宗被列为径山第二祖,至五代初乾化年间(911~915年),吴越国王奏请后梁追封鉴宗禅师为“无上大师”。

【参考文献】

《宋高僧传》卷十二;《西天目山志》卷二;《景德传灯录》卷十。

归宗常禅师法嗣

福州芙蓉山灵训禅师

福州芙蓉山灵训禅师,初参归宗。问:“如何是佛?”宗曰:“我向汝道,汝还信否?”曰:“和尚诚言,安敢不信?”宗曰:“即汝便是。”师曰:“如何保任?”宗曰:“一翳在眼,空华乱坠。”

(法眼云:“若无后语,有甚么归宗也?”)

师辞,宗问:“甚么处去?”师曰:“归岭中去。”宗曰:“子在此多年,装束 了却来,为子说一上 佛法。”师结束 了上去,宗曰:“近前来。”师乃近前,宗曰:“时寒,途中善为 !”师聆此言,顿忘前解。

归寂,谥“弘照大师”。

【概要】

灵训禅师,唐代禅僧。福州(今属福建)人。参归宗智常禅师得法。后归福州,乡人迎入芙蓉山。卒谥“弘照大师”。

开始时参访归宗,问如何是佛,归宗回答你就是佛。灵训禅师问,我虽然是佛,但如何保住我这个佛性呢?归宗回答:“就好像眼睛有病了,障碍了视线,看见空中许多的花纷纷落下。”空中本来没有花,可因为眼病的缘故就到处是花,出现空花乱坠的景象。如果治愈了眼病,就看见丽日当空,清净无染。到这个时候,空花就不存在了,可实际上空中本来就没有花。人们迷失了佛性,就好比有了眼病,看见的境界都是在人我、是非、好坏、苦乐的世间差别相上计较,因此,错认了世间本来的面目,而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分别心所引发的境界,如果觉悟了,则一切皆空。也就是成佛了,并非得到了什么,因为这一切本来是空的,只是人的分别心作怪,就出现了六道轮回的不同境界,枉自受苦。

【参考文献】

《宋高僧传》卷十;《联灯会要》卷七;《禅宗正脉》卷二。

汉南 高亭和尚

有僧自夹山来礼拜,师便打。僧曰:“特来礼拜,何得打某甲?”僧再礼拜,师又打趁。

僧回,举似夹山,山曰:“汝会也无?”曰:“不会。”山曰:“赖 汝不会,若会,即夹山口哑。”

新罗大茅和尚

上堂:“欲识诸佛师,向无明心内识取。欲识常住不凋性,向万物迁变处识取。”

僧问:“如何是大茅境?”师曰:“不露锋。”曰:“为甚么不露锋?”师曰:“无当者。”

五台山智通禅师

五台山智通禅师(自称大禅佛 ),初在归宗会下,忽一夜连叫曰:“我大悟也!”众骇之。

明日上堂众集,宗曰:“昨夜大悟底僧出来。”师出曰:“某甲。”宗曰:“汝见甚么道理?便言大悟,试说看。”师曰:“师姑 元是女人作。”宗异之。

师便辞去,宗门送,与提笠子。师接得笠子,戴头上便行,更不回顾。

后居台山法华寺,临终有偈曰:“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 天外看,谁是我般人?”

【概要】

智通禅师,唐代禅僧。自称“大禅佛”。生卒年不详。参归宗智常求法,后居五台山法华寺。

当初在归宗智常禅师门下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晚上大叫道:“我已经大悟了!”众僧都被他吓住了。第二天,归宗和尚上堂,集合僧众说道,昨夜大悟的僧人站出来。智通站出来说道是我,归宗和尚问道,你体会到了什么道理,就说大悟?试着说出来听听。智通回答:“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归宗和尚虽然沉默未语,但心中却很感惊异,暗地里认可了他的开悟。智通随即向归宗和尚辞别,归宗和尚送到山门口,拿起斗笠给他。智通接过斗笠,戴在头上头也不回就走了。此后,智通禅师住在五台山法华寺,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举手攀住南斗,回身倚靠北辰。解脱了天外相见,谁是我这般人物?”

开悟的人,可以说自己大悟了吗?这在佛门从古到今都是忌讳的。《楞严经》说到的阴魔境界多处说到未证言证,成大妄语,终堕地狱。那么,五台山智通禅师为什么敢冒天下大不韪,而一代宗师归宗又予以默认呢?

透过上面的记叙,我们看看,首先智通禅师以疯癫状态大喊“我已经大悟了”,所以众僧都被他吓住了,这种形象是不是有点像济公出世呢?再看,他回答归宗开悟的话“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这话不是开玩笑吗?不又是疯话吗?难道尼姑还有男人吗?所以,这种形象,归宗默认,佛祖也是默认的,因为他不欺世盗名,直到临终才说了一首开悟的偈,到这时我们才知道他的真的开悟了。

【参考文献】

《景德传灯录》卷十;《禅苑蒙求》卷上;《联灯会要》卷七。

大梅常禅师法嗣

新罗国迦智禅师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待汝里头来,即与汝道。”

问:“如何是大梅的旨 ?”师曰:“酪 本一时抛。”

杭州天龙 和尚

上堂:“大众莫待老僧上来便上来,下去便下去。各有华藏 性海 ,具足功德,无碍光明。各各参取,珍重!”

僧问:“如何得出三界去?”师曰:“汝即今在甚么处?”

【概要】

天龙和尚,唐代南岳派下僧。杭州(浙江省)人。嗣承大梅法常之法,对门下常立一指,曾以之度化金华山俱胝和尚。相传俱胝曾告诉门下:“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师之相关传记皆仅记载其简短之上堂、问答语各一篇,生平事迹与生卒年俱阙。

【参考文献】

《祖堂集》卷十七;《景德传灯录》卷十;《联灯会要》卷七。

佛光满禅师法嗣

杭州刺史白居易

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刚宝戒。元和中造 于京兆兴善法堂,致四问(语见兴善章)。十五年,牧杭州,访鸟窠和尚,有问答语句(见鸟窠章)。

尝致书于济法师,以佛无上大慧演出教理,安有狥机高下、应病不同、与平等一味之说相反?援引《维摩》及《金刚三昧》 等六经,辟二义而难之。又以五蕴十二缘说名色,前后不类,立理而征之。并钩深索隐,通幽洞微。然未睹法师酬对,后来亦鲜有代答者。

复受东都凝禅师八渐之目 ,各广一言而为一偈,释其旨趣。自浅之深,犹贯珠焉。

凡守任处多访祖道,学无常师。后为宾客,分司东都。罄己俸修龙门香山寺,寺成自撰记。凡为文动关教化,无不赞美佛乘,见于本集。其历官次第、归全 、代祀,即史传存焉。

【概要】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其先为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儒家出身,聪慧过人。贞元十四年(798年)举进士,元和二年(807年)任翰林学士,九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又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晚年居洛阳香山,以诗酒自娱。是唐代中期著名诗人。所作《长恨歌》《琵琶行》千余年来传诵不绝。受佛教影响较深,任杭州刺史时,曾拜访鸟窠道林禅师。又与僧如满、法凝为友,习禅法。并捐俸修龙门香山寺。晚年发愿往生西方,不怠不堕,以迄终年。会昌六年逝世,享年七十五。逝世后追封尚书右仆射。其遗编有《白氏文集》七十五卷、《白氏六帖事类集》三十卷等。

贞元十六、十七年间,白居易两度到洛阳,参访了东都圣善寺法凝禅师。求得观、觉、定、慧、明、通、济、舍八字心要,并发挥为八渐偈。可以说,法凝禅师是他的佛学启蒙导师。贞元十九年,他从佛光如满禅师处接受斋戒。他退居后,和在香山寺的佛光如满禅师结香火社,遂自称香山居士。他与佛光如满的情谊延续了三十五年之久。

白氏中年归佛,亲近高僧,从受净戒,习禅法。其奉佛之虔笃及其佛教思想,可由其遗编之中见出。据其晚年自撰之《醉吟先生墓志铭》载,生平之志行,概为“外以儒行修其身,内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尝作赞:“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我今尽知,无如佛者。堂堂巍巍,天人之师,故我礼足,赞叹归依。”

白居易的《念佛偈》流传广远,至今仍脍炙人口: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日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观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参考文献】

《佛祖统纪》卷四十二;《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卷十六;《大清一统志》卷一六三;《庐山志》卷十三;《庐山古今游记丛钞》;《旧唐书》卷一六六;《唐书》卷一一九。

五泄默禅师法嗣

福州龟山正元禅师

福州龟山正元禅师,宣州蔡氏子,尝述偈示徒。

一曰:“沧溟 几度变桑田,唯有虚空独湛然。已到岸人休恋筏,未曾度者要须船。”

二曰:“寻师认得本心源,两岸俱玄一不全。是佛不须更觅佛,只因如此便忘缘。”

咸通十年终于本山。谥“性空大师”。

【概要】

福州龟山正元禅师,据《景德传灯录》介绍,宣州南陵人也,姓蔡氏。幼厌俗出家,于本州岛籍山落发。唐元和十二年丁酉,建州乾元寺受具。寻造五泄山默师之室,决择玄微。后住龟山为第二世也。师咸通十年终于本山,寿七十八,腊五十四。勅谥性空大师、慧观之塔也。

【参考文献】

《景德传灯录》卷十。

【拓展阅读】

冯学成著《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南方日报出版社)就本文所载两首偈有评析:

沧溟几度变桑田,惟有虚空独湛然。

已到岸人休恋筏,未曾渡者要须船。

这里的龟山,不是湖北武汉龟蛇二山中的那个龟山,而是福建福州长溪的龟山。龟山正元禅师是五泄山灵默禅师的弟子,马祖道一的法孙。唐代的一批著名禅师,如正元这样曾受皇封敕命的不少,但他毕生没有什么东西留传下来,连“法语”都没有,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有这两首珍贵的诗偈。

“沧海变桑田”,这是大自然亿万年运动的陈迹,宇宙万物,无不或隐或显地变化着。感受和认识这一切的,是我们的心——如同永恒不变的虚空那样湛然明彻——这是明心见性后所显现出来的人们的“本来面目”。真的是“沧溟几度变桑田,惟有虚空独湛然”。要领悟到这永恒不变、明彻湛然的真心佛性,当然就必须修行佛法,特别是禅宗。

《金刚经》说:“佛所说法,如筏喻法。法且当舍,何况非法。”正元禅师在这里又翻了一层:“已到岸人休恋筏,未曾渡者要须船”。一些修行到家的人,陶醉于那种“空乐”的境界中,迷恋于自己的修行过程,这是相当危险的。应当“百尺竿头须进步”,而回到世间,与众生一起修行,把这只“船”奉送给众生,才是“十方世界现全身”啊!

寻师认得本心源,两岸俱玄一不全。

是佛不须更觅佛,只因如此更忘缘。

把现代人讲专利,是对发明创造者功绩的确认和保护。真的,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不知费了多少心血,以让后人享受这一成果。禅宗也是这样,“是佛不须更觅佛”,这是祖师们不知经过多少艰辛曲折,才恍然大悟的一个真理,如同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一样。后人享受了这一成果,但却没有真参实悟的那种过程,只是想当然地接过手来,也自认为是祖师,是牛顿,岂不可笑!

“寻师认得本心源,两岸俱玄一不全。”这样的诗偈,理会起来还真不容易,寻师求道,实际上就是“认得本心源”而已。一般人都把道放在外面,总以为与自己无关,远在仙山琼阁中的一种“药”,或什么口诀、法术,依之修炼便可得道。不知这全错了,那是迷信,是对道的误解,道不是别的什么,就是自己的这个“心源”。马祖说:“即心是佛”就是这个道理。

但人们往往只看结论不看过程,只问果,不重因,没有真参实悟这个因,哪来明心见性这个果呢?所以,船子和尚说:“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橛”,合头语就是真理,恰恰可以把你迷住,成为拴系你的无形绳索。马祖深知其弊,所以后来又大谈“非心非佛”,就是要防范禅宗教条化、公式化。真是此岸也玄,彼岸也玄,“两岸俱玄”。在因与果的关系上,并非如常人想得那么简单,特别是禅宗的修行。尽管“两岸俱玄”,但二即一,一也非一。有的人认为,“守一”就是了,但不知那个“一”,仍为“不全”之物啊!

其中微妙之处,非真参实悟不能领会,如“万法归一,一又归何处”呢?

明白了这一切,发生会心的一笑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是佛不须更觅佛”,自己心灵本源就是佛,外面可没有佛了。能坚信这一条,如大梅法常禅师那样,就可以“只因如此便忘缘”。万事万缘全都放下,任运腾腾,腾腾任运,做自己该做的事就行了。

苏溪和尚

僧问:“如何是定光佛?”师曰:“鸭吞螺师。”曰:“还许学人转身也无 ?”师曰:“眼睛突出。”

【概要】

定光佛即然灯佛,在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的佛陀。释迦佛在因位时曾买五朵花奉献给此佛,因而获得未来成佛的记别。有僧人向苏溪和尚问定光佛,和尚回答:“鸭吞螺师。”这是一句歇后语:鸭子吞田螺——全不知味。又作:老鸭吞田螺——嘴(平)贫。和尚的意思,你眼前的事不管,却提起远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古佛,有用吗?什么是修行,修行就是修自己这颗心,不需要心外求佛,等到你妄心顿歇,佛性现前,那么还有久远劫前的佛吗?你自己就是佛了!

《拈八方珠玉集》有古人评论:

佛果拈云:“要识栗棘蓬,只这是。”

正觉云:“苏溪!调达破僧罪,这僧,当获如是殃。”

佛海云:“古佛定光,巍巍堂堂,因甚这僧,转身无路,恩大难酬。”

盘山积禅师法嗣

镇州普化和尚

镇州普化和尚者,不知何许人也。师事盘山,密受真诀,而徉狂出言无度。暨盘山顺世,乃于北地行化。或城市,或冢间,振一铎 曰:“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方八面来,旋风打。虚空来,连架打。”

一日,临济令僧捉住曰:“总不恁么来时如何?”师拓开曰:“来日大悲院里有斋。”僧回举似济,济曰:“我从来疑着这汉。”

凡见人无高下,皆振铎一声,时号“普化和尚”。或将铎就人耳边振之,或附其背。有回顾者,即展手曰:“乞我一钱。”非时 遇食亦吃。

尝暮入临济院 吃生菜,济曰:“这汉大似一头驴。”师便作驴鸣。济谓直岁 曰:“细抹草料著 。”师曰:“少室人不识,金陵又再来。临济一只眼,到处为人开。”

师见马步使 出喝道 ,师亦喝道,作相扑势。马步使令人打五棒,师曰:“似即似,是即不是。”

师尝于阛阓 间摇铎唱曰:“觅个去处不可得。”时道吾遇之,把住问曰:“汝拟去甚么处?”师曰:“汝从甚么处来?”吾无语,师掣手 便去。

临济一日与河阳、木塔长老同在僧堂内坐,正说师每日在街市掣风掣颠 ,知他是凡是圣。师忽入来,济便问:“汝是凡是圣?”师曰:“汝且道我是凡是圣?”济便喝,师以手指曰:“河阳新妇子 ,木塔老婆禅 。临济小厮儿 ,却具一只眼 。”济曰:“这贼!”师曰:“贼!贼!”便出去。

唐咸通初,将示灭,乃入市谓人曰:“乞我一个直裰 。”人或与披袄,或与布裘,皆不受。振铎而去。临济令人送与一棺,师笑曰:“临济厮儿饶舌 。”便受之,乃辞众曰:“普化明日去东门死也。”郡人相率送出城,师厉声曰:“今日葬不合青乌 。”乃曰:“明日南门迁化。”人亦随之,又曰:“明日出西门,方吉。”人出渐稀,出已还返,人意稍怠。第四日,自擎棺出北门外,振铎入棺而逝。郡人奔走出城,揭棺视之,已不见。唯闻空中铎声渐远,莫测其由。

【概要】

普化(?~860年),唐代禅僧,日本禅宗支派普化宗开祖。籍贯不详。资性异人,曾师事盘山宝积(马祖道一法嗣),密受真诀,深入堂奥。宝积示寂后,游化北地镇州。师言行狂悖,居处不定,手持一铎,沿街乞食。又,常出入城市或冢间,时而歌舞,时而悲号,人称“普化和尚”。师与临济义玄情谊深厚。一日,入临济院吃饭,义玄谓其大似一头驴,师乃作驴鸣声,并谓:“临济小厮儿,却具一只眼。”咸通元年,振铎入棺而示寂,年寿不详。

普化和尚手振铃铎,口称“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方八面来旋风打,虚空来也连架打”一偈(普化四打话、普化铃铎偈),向人示其禅境。河南张伯慕其风,但请入门而未得应允,乃吹奏竹管模仿其铎音,且称其乐器为“虚铎”。其后,有张金、张范、张亮、张陵、张雄等人传其风。

宋代时,日僧心地觉心前来中国习禅,仰慕师之遗风,并与师之后世私淑者学习吹奏技巧。数年后返日,传师之清韵,从习者渐众,遂成普化宗一派。

【参考文献】

《宋高僧传》卷二十;《祖堂集》卷十七;《景德传灯录》卷十;《联灯会要》卷七;《释氏通鉴》卷十一;《释氏稽古略》卷三;《禅宗正脉》卷二;《宗门统要续集》卷六;《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七;《指月录》卷十一。

【拓展阅读】

《宋高僧传》卷二十“普化传”记载:

释普化,不知何许人也。秉性殊常且多真率,作为简放,言语不拘。躬事盘山积禅师,密密指教,深入堂奥,诫令保任,而发狂悖。尝与临济玄公相见,乃对之以之驴鸣,旁侍无不哂笑。直时歌舞,或即悲号,人或接之,千变万态,略无恒度。

一日,擎挟棺木,巡街徇户告辞云:“普化明日死去。”时,视之知不可訾,赵人相率随送,出城东门而扬言曰:“今日葬不合青乌。”经二日出南门,人亦随送,又曰:“明日方吉。”如是西门、北门出而还返,人烦意怠。一旦坐于郊野,如入禅定焉。禅宗有著述者,以其发言先觉,排普化为散圣科目中,言非正员也矣。

麻谷彻禅师法嗣

寿州良遂禅师

寿州良遂禅师参麻谷。谷见来,便将锄头去锄草。师到锄草处,谷殊不顾,便归方丈,闭却门。

师次日复去,谷又闭门。师乃敲门,谷问:“阿谁?”师曰:“良遂。”才称名,忽然契悟曰:“和尚莫谩 良遂,良遂若不来礼拜和尚,洎被经论赚过一生 。”

谷便开门相见。及归讲肆,谓众曰:“诸人知处,良遂总知;良遂知处,诸人不知。”

【概要】

良遂禅师,唐代禅僧。属南岳怀让法系。生卒年、籍贯、俗姓均不详。师曾参谒麻谷山宝彻禅师,并嗣其法,于寿州(安徽寿县北)举扬禅旨,世称寿州良遂。又,良遂两度参谒麻谷宝彻禅师,麻谷皆荷锄出门锄草或闭门不见,使师两次均遭闭门羹,引发师悟道之因缘,此即驰名丛林之公案“麻谷锄头锄草”。复以师之大彻大悟而究竟禅旨之因缘,禅林中遂以“良遂尽知”一语,表示禅徒已达彻悟之境界。

【参考文献】

《联灯会要》卷七;《景德传灯录》卷九;《禅宗正脉》卷二。

东寺会禅师法嗣

吉州 薯山慧超禅师

洞山来礼拜次,师曰:“汝已住一方,又来这里作么?”曰:“良价无奈疑何 ,特来见和尚。”师召:“良价!”价应诺,师曰:“是甚么?”价无语。师曰:“好个佛!只是无光焰 。”

【注释】

西堂藏禅师法嗣

虔州 处微禅师

僧问:“三乘十二分教 体理得妙,与祖意是同是别?”师曰:“须向六句外鉴,不得随声色转。”曰:“如何是六句?”师曰:“语底,默底;不语,不默;总是,总不是。汝合作么生?”僧无对。

问仰山:“汝名甚么?”山曰:“慧寂。”师曰:“那个是慧?那个是寂?”山曰:“只在目前。”师曰:“犹有前后在。”山曰:“前后且置,和尚见个甚么?”师曰:“吃茶去 !”

【注释】

章敬晖禅师法嗣

京兆大荐福寺弘辩禅师

唐宣宗 问京兆大荐福寺 弘辩禅师:“禅宗何有南北之名?”

对曰:“禅门本无南北。昔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展转相传,至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来游此方为初祖。暨第五祖弘忍大师在蕲州东山开法,时有二弟子:一名慧能,受衣法,居岭南为六祖;一名神秀,在北扬化。其后神秀门人普寂者,立秀为第六祖,而自称七祖。其所得法虽一,而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非禅宗本有南北之号也。”

帝曰:“云何名戒?”

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

帝曰:“云何为定?”

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

帝曰:“云何为慧?”

对曰:“心境俱空,照鉴无惑名慧。”

帝曰:“何为方便?”

对曰:“方便者,隐实覆相,权巧之门也。被接中下 ,曲施诱迪 ,谓之方便。设为上根言,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者,斯亦方便之谭。乃至祖师玄言,忘功绝谓 ,亦无出方便之迹。”

帝曰:“何为佛心?”

对曰:“佛者西天之语,唐言觉。谓人有智慧觉照为佛心。心者佛之别名,有百千异号,体唯其一,无形状,非青、黄、赤、白、男女等相。在天非天,在人非人,而现天现人,能男能女。非始非终,无生无灭。故号灵觉之性。如陛下日应万机,即是陛下佛心。假使千佛共传,而不念别有所得也。”

帝曰:“如今有人念佛如何?”

对曰:“如来出世为天人师、善知识,随根器而说法 。为上根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中下者未能顿晓,是以佛为韦提希 权开十六观门 ,令念佛生于极乐。故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帝曰:“有人持经念佛,持咒求佛,如何?”

对曰:“如来种种开赞,皆为最上一乘。如百川众流,莫不朝宗 于海。如是差别诸数,皆归萨婆若海 。”

帝曰:“祖师既契会心印,《金刚经》云‘无所得法’,如何?”

对曰:“佛之一化,实无一法与人。但示众人,各各自性,同一法藏。当时然灯如来但印释迦本法而无所得,方契然灯本意。故经云: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是法平等,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

帝曰:“禅师既会祖意,还礼佛转经否?”

对曰:“沙门释子,礼佛转经 ,盖是住持常法,有四报 焉。然依佛戒修身,参寻知识,渐修梵行,履践 如来所行之迹。”

帝曰:“何为顿见?何为渐修?”

对曰:“顿明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染习,故假渐修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

师是日辩对七刻 。赐紫方袍,号圆智禅师。仍敕修天下祖塔,各令守护。

【概要】

弘辩禅师,唐代禅僧。为京兆人(见《释氏稽古略》),即今陕西西安人。至章敬寺参怀晖得法。大中五年(851年),宣宗诏入,问禅宗师授渊源,应对称旨,赐紫方袍,署号“圆智禅师”,诏住长安大荐福寺。并为之敕各郡县整修祖塔,各置守护。

弘辩禅师与唐宣宗的对话,唐宣宗提出:“禅师既然已经领悟了祖师的旨意,还是否要拜佛转经?”弘辩回答“出家的佛子,礼佛转经,这大概就是护持佛法,使正法久住于世的应有职责,所谓‘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也。然后,依循佛法戒律来修身,参访善知识,渐修清净之行,实践释迦牟尼如来未竟的事业。”唐宣宗于是就问什么是顿悟?什么是渐修?弘辩回答:“顿悟此心是佛,便与佛同等。然而,因为众生沾染了无始以来的恶习,所以要借助渐修来对治,让他发掘自己的佛性而起功用。如同人吃饭一样,并不能一口就吃饱了。”

这就说明,弘辩禅师认为慧能、神秀所主张的虽有“顿渐之异”,但其“所得法”实一,只是“最上乘顿悟至理”是为“上根者”所开,而渐修是为“未能顿晓”的“中下根者”所施的方便法门,以“对治”那“无始染习”。可见,在禅宗的发展过程中,顿悟与渐修并非截然分开的,两者之间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主张顿悟的南宗也融入了渐修的教义,以满足开示“中下根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景德传灯录》卷九;《释氏稽古略》卷三;《禅门宝藏录》卷下。

福州龟山智真禅师

福州龟山智真禅师 ,扬州柳氏子。

初谒章敬,敬问:“何所而至?”师曰:“至无所至,来无所来。”敬虽默然,师亦自悟。

住后,上堂:“动容瞬目,无出当人,一念净心,本来是佛。”乃说偈曰 :“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鉴高悬未照时。”

后值武宗沙汰 ,有偈示众曰

敕命如雷下翠微,风前垂泪脱禅衣。云中有寺不容住,尘里无家何处归?

明月分形处处新,白衣宁坠解空人。谁言在俗妨修道?金粟曾为居士身。

忍仙林下坐禅时,曾被歌王割截肢。况我圣朝无此事,只令休道亦何悲?

暨宣宗中兴,乃不复披缁。咸通六年终于本山,谥“归寂禅师”。

【概要】

智真禅师(782~865年),唐代禅僧。扬州(今属江苏)人,俗姓柳氏。在扬州华林寺出家受业,唐代元和元年(806年)于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天香寺受具足戒。他不学习经论,只仰慕禅定。初次拜谒章敬寺怀晖禅师时,怀晖问他从什么地方而来?智真回答“至无所至,来无所来”。怀晖虽然沉默不语,智真却能自己开悟。不久,智真来到了婺州(今浙江金华)五泄山,拜会正原禅伯。长庆二年(822年),智真与正原禅伯一起云游建阳(今属福建),并接受当时人叶玢的邀请,居住在东禅寺。到了开成元年(836年),智真前往福州长溪(今属福建),当地人陈亮、黄瑜邀请他于龟山开创寺院,聚徒讲说,适值武宗毁佛,遂隐居民间。及唐宣宗恢复佛教,又一如昔时讲说。

唐武宗废佛教,淘汰僧尼,智真禅师作偈开示众僧,警策大家不要因环境变化而改变修行之志,表现出了禅师高深的禅定功夫。

明月普照大地处处皆新,参禅者成了白衣难道就会堕落?谁说身在俗世会妨碍修道,金粟如来就曾为居士之身。金粟如来,过去佛之名,指维摩居士之前身。维摩居士,又称净名,佛在世毗耶离城之居士也。自妙喜国化生于此。委身在俗。辅释迦之教化,法身大士也。佛在毗耶离城庵摩罗园,城中五百长者子诣佛所请说法时,彼故现病不往,为欲令佛遣诸比丘菩萨问其病床,以成方等时弹诃之法,故其经名为《维摩经》。

忍辱仙人指释迦牟尼前世修行时的身份,他在林下坐禅时,曾被歌利王割断了四肢。智真禅师把释迦牟尼前身修行与现世相比,说道,我圣朝并没有此类事发生,只是令我们还俗又有什么可悲的?

当唐宣宗中兴佛教的时候,智真禅师也继续我行我素,不再改穿僧衣。咸通六年(865年),智真禅师在龟山寺院圆寂,享年八十四岁,法腊为六十岁。唐天子赐智真谥号为“归寂禅师”,塔名“秘真”。

【参考文献】

《景德传灯录》卷九;《联灯会要》卷七;《大光明藏》中卷。

金州操禅师

金州操禅师请米和尚斋,不排坐位。米到,展坐具礼拜。师下禅床,米乃坐师位,师却席地而坐。斋讫,米便去。

侍者曰:“和尚受一切人钦仰,今日坐位被人夺却。”师曰:“三日后若来,即受救在。”米三日后果来,曰:“前日遭贼。”

(僧问镜清:“古人道‘前日遭贼’,意旨如何?”清云:“只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 。”)

【拓展阅读】

《佛光山星云大师禅话》“慧眼识人”(唐代的金州操禅师)一文如下:

唐代的金州操禅师出自南岳怀让禅师门下,也是京兆章敬寺怀晖禅师的法嗣弟子。

有一天,操禅师邀请寺里的米和尚吃饭,却没有安排他的座位。米和尚依照约定的时间到了以后,看到没有座位,就径自打开坐具,向操禅师礼拜。

操禅师见状,没有接受米和尚的礼拜,直接走下了禅床。米和尚也起身,走到操禅师的禅床坐下来,不一会儿,没有说什么就离开了。

操禅师看了,也不以为意,就在清众的位子坐下来吃饭。

这时候,一旁的徒众很不平,对操禅师说:“禅师,您平日很受大家的景仰,可是今天您的法座却被旁人给霸占了,这真是太没有礼貌了。”

操禅师只是不动声色地说:“不可言之过早。”

三天后,米和尚果真盛了一碗饭,备了好吃的佳肴,走到操禅师的座前,对禅师说:“请你宴座,让米头小僧供养你。”

操禅师说:“大德也,大德也!”

主人请客人吃饭,却没有准备座位,这是非常尴尬又不礼貌的事情。米和尚是谁人?不详。不过,一定是个行单的老参,他不但不怪罪,反而礼敬操禅师。操禅师自知理亏,便赶快下座以示歉意。

哪里知道,米和尚竟然就着操禅师的法座而坐了下来,其实这是对操禅师的一种冒犯。但操禅师却心平气和,一点也不以为意。事后,寺里的大众心生不平,觉得米和尚没有礼貌。三日后,米和尚备了饭菜前来回敬,请操长老上座接受供养,并且表示学人在此侍候。操禅师见此,很赞赏米和尚虽在行单里,也有这种气魄、礼数,因此也赶快说:“大德也,大德也!”

朗州古堤和尚

朗州 古堤和尚寻常见僧来,但曰:“去!汝无佛性。”僧无对,或有对者,莫契其旨。

仰山到参,师曰:“去!汝无佛性。”山叉手近前三步应喏。师笑曰:“子甚么处得此三昧来?”山曰:“我从耽源处得名,沩山处得地。”师曰:“莫是沩山的子么?”山曰:“世谛即不无,佛法即不敢。”山却问:“和尚从甚处得此三昧?”师曰:“我从章敬处得此三昧。”山叹曰:“不可思议,来者难为凑泊 。”

河中府公畿和尚

僧问:“如何是道,如何是禅?”师以偈示之曰:“有名非大道,是非俱不禅。欲识个中意,黄叶止啼 钱。”

【概要】

僧人问什么道,什么是禅?河中府公畿和尚说有名字就不是大道,分辨是非都不是禅。如果真的想要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好像用黄叶谎称黄金止住小孩的啼哭。

《大般涅槃经·婴儿行品》卷二十说,如婴儿啼哭时,父母以杨树之黄叶为金,予小儿以止其啼哭;然黄叶实非真金,乃父母之权便引设。小孩子啼哭的时候,父母就拿了一片黄叶哄他:“不要哭,不要哭,拿钱给你买东西吃。”小孩子看到了,以为真的是金子,就不再啼哭。而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杨叶,并不是真金。乃譬喻如来为度众生所作之方便行。如来见众生欲造诸恶时,即为彼等说三十三天之常乐我净,使闻者心生喜乐而勤作善业,断止其恶。然此实乃生死,属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言“常乐我净”者,系如来为度众生之方便言说。

禅宗则以“经论家”之说法,皆为“空拳黄叶”之方便说,仅得以诳欺愚钝者。

永泰湍禅师法嗣

湖南上林戒灵禅师

湖南上林 戒灵禅师初参沩山。山曰:“大德作甚么来 ?”师曰:“介冑 全具。”山曰:“尽卸了来,与大德相见。”师曰:“卸了也。”山咄曰:“贼尚未打 ,卸作甚么?”师无对。仰山代曰:“请和尚屏却左右。”沩山以手揖曰:“喏!喏!”

师后参永泰,方谕其旨。

【概要】

戒灵禅师,唐代禅僧。初参沩山灵祐未入道,后参永泰灵湍禅师,方谕其旨,得法后出居湖南上林寺。

《宗门拈古汇集》卷十八:“愚庵盂云:‘且道上林悟沩山旨耶?悟仰山旨耶?若从沩山上悟来,甲冑何在?若从仰山上悟来,试问仰山还曾屏却也未?若总不恁么,从自己领得,卸却个甚么?’僧曰:‘和尚何得以己方人?’盂以手指曰:‘喏!喏!’”

以上是盂和尚对此则公案的评论,最后有一个僧人说你不要“以己方人”,“以己方人”,用自己的想法去讥评他人。方人,《论语·宪问》:“子贡方人。”刘宝楠正义:“《释文》云:‘方人,郑本作谤,谓言人之过恶。’卢氏·文弨考证,古《论》‘谤’字作‘方’,盖以声近通借。”杨伯峻注:“讥评别人。”

【参考文献】

《景德传灯录》卷十;《宗门拈古汇集》卷十八;《宗鉴法林》卷二十。

五台山秘魔岩和尚

五台山秘魔岩 和尚,常持一木叉,每见僧来礼拜,即叉却颈曰:“那个魔魅 教汝出家?那个魔魅教汝行脚?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速道!速道!”学徒鲜有对者。

(法眼代云:“乞命。”法灯代:“但引颈示之。”玄觉代云:“老儿家 ,放下叉子得也。”

霍山 通和尚访师,才见不礼拜,便撺入怀里,师拊通背三下。通起拍手曰:“师兄三千里外赚我来 !三千里外赚我来!”便回。

【概要】

五台山秘魔岩和尚,常常手拿着一根木叉,每每看见僧人前来礼拜,就用木叉叉住他的脖子,说:“哪个魔鬼教你出家的?哪个魔鬼教你云游的?说得出来死在叉下,说不出来也死在叉下。快说!”学徒很少有能回答的。

“秘魔擎叉”是一则禅林公案,即通过非常手段,使学僧陷于进退无路的绝境,从而截断理路,明彻自心,顿悟佛心玄旨。

秘魔岩和尚,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一,其法名常遇,俗姓阴,河北苑阳人。出家于燕北安集寺,襟怀洒落,道貌清奇。大中四年(850)杖锡上五台山华严寺菩萨堂瞻礼文殊菩萨,施右手中指。次遍游圣境,越二十年。后至秘魔岩,即文殊菩萨降龙处,礼拜之际,忽见轻云金光化为雉堞(城墙)如城,于是始结茅兹地,入禅定四十九日,众人抠衣归依若市,乃创兴佛庙僧宇,十七年不下山顶。文德元年(888年)七月十八日,召门弟子曰:“尔可检护戒足,好住!余生吾与汝决矣。”言讫,俨然蝉蜕,俗岁七十二,僧夏五十一。

湖南祗林和尚

湖南祗林和尚每叱文殊、普贤皆为精魅,手持木剑,自谓降魔。才见僧来参,便曰:“魔来也!魔来也!”以剑乱挥,归方丈。如是十二年后,置剑无言。

僧问:“十二年前为甚么降魔?”师曰:“贼不打贫儿家。”曰:“十二年后为甚么不降魔。”师曰:“贼不打贫儿家。”

【概要】

祗林和尚,亦作“祇林禅师”,唐代禅僧。籍贯、俗姓、生卒年均不详。出家后参谒永泰灵湍,其后嗣其法,于湖南一带弘阐禅风。师平居常持木剑一柄,自言降魔,每叱文殊、普贤皆为精魅,有僧来参,便挥剑云“魔来也!魔来也!”如是十二年,丛林中称其禅旨为“祗林挥剑”。

【参考文献】

《禅苑蒙求》卷中;《宗鉴法林》卷二十;《景德传灯录》卷十。

华严藏禅师法嗣

黄州齐安禅师

上堂:“言不落句,佛祖徒施。玄韵不坠,谁人知得?”

僧问:“如何识得自己佛?”师曰:“一叶明时消 不尽,松风韵 罢怨无人。”曰:“如何是自己佛?”师曰:“草前骏马实难穷,妙尽还须畜生行 。”

有人问:“师年多少?”师曰:“五六四三 不得类,岂同一二实难穷?”

师有偈曰:“猛炽焰中人有路,旋风 顶上屹然栖。镇常 历劫谁差互 ?杲日 无言运照 齐。”

【概要】

齐安禅师,唐代禅僧。师事华严智藏禅师得法。后于黄州(今湖北黄冈)弘扬禅法,人称“黄州安”,以别于盐官齐安。迁居凤翔(今属陕西)而寂。

【参考文献】

《景德传灯录》卷十;《五灯严统》卷四;《禅宗正脉》卷二。 3x+aQolhpUZEuzoG8mNO/8K9hc68welcCzt9sQUgm2Ukkp+Nh8cNpNiXu5AKJ1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