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体系贡献率评估概述

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是近年来军事领域体系工程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体现了现代战争体系对抗的要求,也是军队力量建设和装备发展体系化的重要抓手。本章主要对体系贡献率的问题背景、概念特性、研究框架和研究现状进行总体介绍,从而为本书后续章节奠定基础。首先从使命组织战略发展规划视角切入,探讨体系贡献率作为一种价值观对于组织发展的重大意义,并开展面向战略规划研究的体系贡献率问题分析;其次,阐述体系贡献率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性;再次,从问题域和技术域两方面分析体系贡献率评估的研究框架;最后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重点研究方向。

1.1 战略规划视野下的体系贡献率问题背景

1.1.1 体系贡献率:使命组织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在组织管理中,如何处理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组分与组织的关系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在社会组织中,优胜劣汰是一般性规律。但对于组织而言,如何定义“优”或“劣”一直存在争议。自然界生物进化遵循的优胜劣汰被称为丛林法则,其中“优”指的是生物或者物种对于生存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优势。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竞争往往不是组织个体的竞争,而是组织之间整体力量和优势的全方位比拼。因此,组织内个体的“优”不能仅用个体竞争的绝对优势来定义,而要通过个体对于组织目标和能力的贡献来衡量,即个体的“优”与组织的“优”应从根本上和整体上保持一致,个体的优势要服务于组织发展。以篮球队为例,球队对于新队员的选择不能只看球员的个人能力和战术数据,还要看球员的技术特点是否符合球队战术体系的要求,甚至要看其性格特点是否有助于球队“化学反应”的产生,从而使其他球员的“优”变得更突出,提升球队的整体实力。在职业篮球联赛中,经常有一些个人数据并不突出的球员受到各球队教练的青睐和争抢,一方面是因为有些统计数据并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球员的全部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球员能够较好地融入球队,弥补球队某些方面的不足或者为球队带来良好的“化学反应”,从而提升球队的整体实力。以企业这类组织为例,如何正确树立企业的绩效导向和激励机制,充分考虑个人能力和团队贡献,以个人对企业角色的履职表现和基于该角色岗位的绩效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实现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内在统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将组织规模提升至国家或者军队这种复杂大型使命组织层次后,如何用战略目标和战略愿景统领全局,如何将战略规划解码为下属各组织成员的执行计划,以及如何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进行考核和激励,都是组织管理的重要问题,其相对于企业和篮球队的组织管理也更加复杂。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如何实现组织成员的局部“优”与组织整体全局“优”的内在一致。从前向来看,需要加强战略愿景和战略目标的宣贯,使全体组织成员树立共同愿景目标,协同开展计划制订,加强组织协作,实现内在动力的一致性;从后向来看,需要科学合理地界定组织整体和成员的关系,建立整体目标达成和整体能力增长导向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实现外在激励的有效性。前向与后向相结合形成组织管理的闭环,从而能够为组织使命达成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

体系贡献率的思想萌芽古已有之。早在战国时代,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军功爵制,以战功获得爵位作为待遇等级的基本依据,其实质是将对组织整体的贡献作为组织成员资源分配和角色重要度管理的重要依据。在秦王扫六合的过程中,秦国并非从一开始就占据国力和军力的绝对优势。以赵国为例,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这一军事革新,将赵军的骑兵比例提升至接近10%,而包括秦国在内的其他诸侯国只有1%左右,加上秦国迈入铁兵器时代的步伐比赵国慢,导致其在技术兵种上也处于劣势。但是秦国通过实施兵爵制形成的制度优势完全弥补了秦军技术上的落后,最终在军事实力上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

在社会分工和组织发展日益完善的当下,体系贡献率思想对于组织机构角色设置、人员激励考核、事务流程管理和资产资源配置都有更重要的意义。体系贡献率作为使命组织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能够根据战略目标及其能力需求充分运用人、事、物等资源,实现组织整体目标和成员个体目标的内在统一。贡献率价值观内涵包括“人、事、物”三方面。

(1)在“人”方面,组织根据战略目标及其能力需求设置组织机构和岗位角色,组织人员根据战略目标和岗位角色要求细化个人行动计划,履行岗位职责并发挥角色效用;组织对个人的评价不仅要看个人能力,更要看其履职效果和对战略目标及能力的贡献,并且能够根据人员能力与岗位角色的适配关系进行人员角色岗位的动态调整,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衡量个体对组织的贡献主要以角色作用发挥情况和岗位履职程度为依据,可称之为 人员角色贡献率 。例如,评价公司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对本公司的贡献,应分别从技术研发和销售业绩角度开展,同时兼顾其他方面。

(2)在“事”方面,组织根据战略目标及其能力需求设置业务事项和运行流程,业务事项和运行流程须由人员角色运用相关物资源才能完成,因而需要从其对战略目标及其能力的支撑和贡献程度出发,对流程事务的运行效果和输出产品进行整体评价。衡量事务对组织的贡献主要以事务效果及其对组织目标的能力贡献为依据,可称之为 事务效能贡献率 。例如,组织项目的设置论证需要从战略目标及其能力需求角度论证其实施的必要性,组织项目的验收也需要从其对战略目标及其能力的贡献角度评价其实施效益。

(3)在“物”方面,组织根据战略目标及其能力需求设置物资设施和设备功能,用于支撑人员角色支配下的事项流程运行,其功能服务需要满足事项流程中的任务或者活动功能要求。对物资设施和设备功能的评价不仅要看其对事和人的直接支撑,更要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支撑来评估其对战略目标及其能力需求的贡献与满足程度,可称之为 物资功用贡献率 。例如,装备系统对体系的贡献率不能仅关注装备指标对体系作战能力指标的贡献,还要注意装备系统在具体作战运用中对实际体系能力和体系效能的贡献。

1.1.2 面向战略规划研究的体系贡献率问题分析

战略管理主要包括需求、规划、预算、执行、评估5个环节。军事领域的战略规划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战略目标,在分析判断国家安全形势和未来战争的基础上,从全局高度谋划军事力量建设与运用、进行战争准备与实施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活动。战略规划关注国家根本性的军事政策,决定军事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方法和原则、重点和步骤。战略规划是战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实施路径的关键。一般来说,战略规划通过路线图、计划表、项目方案、投资计划等成果形式将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转换为战略行动规划计划及实施方案。

战略规划项目是指列入较高层次军队组织的发展规划,对军队战略能力建设与运用有重要贡献的项目,它也是战略实施和军事力量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体系化战争时代,作战体系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核心支撑,也是战略规划和执行的重要抓手。战略规划项目评估应在体系对抗背景下充分考虑作战体系能力需求,根据项目对于作战体系能力生成的贡献进行评估决策。体系贡献率评估是推进军事力量体系化建设与运用的重要抓手,已在装备发展领域得到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基于能力的规划是体系时代战略规划的重要特征,基于重大项目的核心战略能力建设是军队战略目标“解码”“落地”的关键所在。

本书聚焦军队战略规划评估视野下的体系贡献率问题,以装备系统的体系贡献率研究为重点,同时拓展到规划项目的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具体如下:

装备系统的体系贡献率问题属于“人、事、物”中的“物”对组织的贡献率问题,主要从装备系统功能和战术技术指标对作战体系的能力与效能的增量角度进行评估,但是静态考虑装备能效指标对体系指标的贡献是不够的,需要充分考虑装备系统融入兵力单元和任务链路后对作战能力和作战效能的影响。

规划项目的体系贡献率属于“人、事、物”中的“事”对组织的贡献率问题,根据战略规划的“战、建一体”要求,借鉴和发展原有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和方法,在建立项目建设效益与作战体系能力关联关系的基础上,开展战略规划项目对作战体系能力生成的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为战略规划项目评估决策提供定量支撑,提高战略规划评估阶段的军事力量体系化建设与运用水平。

上述研究涵盖了“人、事、物”中的“事”和“物”的贡献率,本书暂不研究“人”对组织的贡献率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需要先建立战略规划问题的研究框架,给出装备系统和规划项目在国防和军队战略规划研究中的定位,从而明确这两类体系贡献率评估的问题背景和技术边界。通过借鉴美军的使命能力栅格模型,建立战略规划项目评估的层次化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由上到下依次为全军联合作战体系战略目标指导、战略方向使命作战体系运用、军种体系兵力建设、项目投资与资源管理4个层次。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各能力要素通过项目建设形成能力要素基元(根据能力要素类型划分的作战能力生成基本单元),并集成到体系兵力这一能力聚合单元(根据兵力结构划分的作战能力集成聚合单元,包括战场感知、指挥控制等能力单元)中,从而支撑作战体系能力生成。战略规划项目与作战体系能力关联建模的研究思路具体包括以下3个步骤:

(1)基于任务清单的作战体系能力需求分析。先根据作战体系使命任务流程设计联合任务清单,再根据该清单分析能力需求,并将其量化为能力聚合单元的集成指标。

(2)基于预期建设绩效的规划项目定位分析。根据项目预期建设绩效分析规划项目在作战体系中的定位,即其能够为哪些能力聚合单元提供支撑。

(3)基于能力要素基元的能力-项目包关联建模。通过分析规划项目与能力要素基元之间的映射关系,结合规划项目定位分析结果建立能力-项目关联模型。

图1-1包括10个互相映射关联的部分,下面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1)底部的能力要素基元是提供能力解决方案所采用的形式(装备要素或非装备要素),例如研发新的飞机或在现有系统中增加新的软件或新的训练方法。

(2)左下角显示的资源/投资是开发和维护能力解决方案所需的预算。

(3)中间的能力聚合单元是兵力和能力的组合管理,通过对各类投资项目按照联合能力域进行归类汇总,提供成体系的产品组合管理。

(4)左侧中间的兵力要素是运用和维护各类资源的组织要素。

(5)左上方的核心能力按照任务类别对任务、计划和作战要素进行归类汇总,它是能力的高级定义。

(6)右上方的威胁/条件属于外在因素,其会影响需求空间。

(7)顶部的战略指导是国家战略指导总体能力要求的组合,如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国家军事战略等。

(8)能力聚合单元上方的交叉线代表联合任务清单,它通过分层的任务列表(从左侧分解得到)建立与威胁/条件要素相匹配的任务清单,并通过在给定威胁条件下达到要求所需的性能水平来量化任务。

(9)位于军种体系兵力建设上下方的交叉线代表兵力管理,它负责向指挥员提供必要的部队,以支持指派的任务。

图1-1 战略规划项目评估的层次化研究框架

(10)能力聚合单元下方的交叉线标识了所需能力与可用解决方案组合之间的数量或质量差距,根据差距确定可能需要投资的领域,这里用项目-项目群来填充这些需要投资的领域,从而给出了投资项目所处的位置。

在战略规划项目与作战体系能力关联模型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在上述研究框架中对装备体系贡献率和项目体系贡献率两类问题进行界定,具体如下:

(1)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问题主要是提供战略目标和作战体系能力所需的能力要素基元,它是作战体系的核心物质要素,也是规划计划投资项目的主要对象之一。通过装备技术资源系统建设,提供作战体系中能力聚合单元所需的各种作战空间装备系统功能,为体系能力生成和战略目标实现提供“物”的支撑。因此,贡献率评估需要聚焦装备系统对作战系统和作战体系能力生成的贡献。

(2)项目体系贡献率主要通过开展项目建设,将能力要素建设成果集成到体系能力聚合单元中,为作战体系能力生成提供“事”的支撑。因此,贡献率评估也要聚焦项目建设效益对体系能力的贡献。

1.2 体系贡献率的概念特性

1.2.1 体系贡献率的概念内涵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战争呈现网络化、体系化的发展趋势,未来战争将成为作战体系之间的对抗。继信息化时代之后,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推动下,一个新的“泛在互联、智能慧聚、信息主导、体系制胜”的体系化时代即将到来。在体系化时代,装备系统作战效能的发挥越来越依赖作战体系的整体作战能力,成体系建设和成体系运用武器装备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军事课题。装备发展和运用的范式正在由“平台中心”向“体系中心”转变,因此需要从体系角度来衡量武器装备对于体系整体作战能力的贡献程度和地位高低,并以此作为武器装备论证、研制和使用的基本依据。

装备系统对作战体系的贡献率(以下简称体系贡献率,在有的文献中又称为体系贡献度)评估正是顺应体系化时代的要求,推进武器装备体系化建设发展与作战运用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体系贡献率评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体系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体系贡献率评估具备较强的问题域和技术域复杂性,其研究面临以下难题:

(1)体系科学理论尚在发展之中,对于体系运行机理和涌现、适应、协同等行为特性的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完全建立支持体系贡献率评估的体系基础理论。

(2)由于体系一般具有多层次结构,待评估的装备与各层次的其他体系组分关系错综复杂,装备系统对体系的影响可能通过不同层次和不同组分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传播,这给体系贡献率的度量和指标体系构建带来了巨大挑战。

(3)体系贡献率的评估对象和应用领域存在多样性,从评估对象来看,主要有装备和技术对作战体系的贡献率两种类型;应用领域则包括装备规划计划、装备立项论证、装备作战运用、技术体系论证等多个军事系统工程领域,这给体系贡献率评估统一技术框架的建立带来了挑战。

当前关于体系贡献率评估的研究呈现如火如荼的态势,但是缺乏应对以上难题的有效方案,因而可能导致相关研究陷入以下误区:

(1)如果不从理论上树立基于整体论的体系观念,不把体系内部运行、外部对抗、克敌制胜的机理弄明白,就难以将体系贡献率评估科学地界定为局部-整体关系问题,容易陷入“五官争功、哪个都重要”的还原论研究误区。

(2)如果在技术上不结合体系贡献率的问题特点进行创新,而是照搬以前的体系能力、效能等评估技术,则容易陷入“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跟风式研究陷阱。

体系贡献率的定义是在作战体系完成使命任务的前提下,某型装备系统的增、减、改、替对现有作战体系的体系编成方式和体系能力生成机制的影响程度,对外表征为装备系统对作战体系效能的贡献程度。根据以上定义,体系贡献率评估需要在一定的作战体系力量编成方式约束下,考虑某个或者某型装备系统对作战体系的能力和效能增量的影响,因此需要先掌握体系能力和体系效能的概念与内涵及其意义,见表1-1。

表1-1 体系能力和体系效能的概念与内涵及其意义

续表

需要强调的是,体系贡献率是为了度量装备在作战中发挥的作用,重点是对装备在作战体系中为完成使命任务、达成使命目标所做贡献的度量。这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体系对抗场景下和遂行使命任务的过程中,因此,使命任务能否完成直接关系到贡献评估问题。无论装备的技术有多先进,如果其不能支撑体系完成规定的使命任务,其贡献率就会很低,甚至是负值。

根据当前的研究现状,在体系贡献率评估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两类评估指标分别是体系能力指标和体系效能指标。其中,体系能力指标能够从宏观、总体的角度来度量贡献率(如计算所有任务清单中的贡献率),但指标的精确量化和数据来源问题较难解决;而体系效能指标能够明确地度量装备对某个具体作战体系的使命任务的贡献率,相关数据可以通过解析、仿真等计算模型得到。

但是在对贡献率进行综合评估时,往往难以用局部代替整体,即以装备在某些作战场景下对某些具体作战体系使命任务的贡献率来说明其对全军作战体系或者整个军兵种作战体系的贡献率。因此,如何将能力和效能两类指标体系结合起来,采用定性-定量综合、解析-仿真综合的方法,建立从易于获取数据、定量化较好的体系效能指标到具有良好全局描述性的体系能力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从而对贡献率进行全局性、综合性评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书研究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的主线。虽然目前对体系能力的度量还存在很多难题,但是应该在不断积累效能数据和加深对体系认识的基础上积累体系能力的评估手段和方法。例如,可先采用仿真手段获取典型想定下的体系作战效能数据,作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数据基础,再综合集成仿真效能数据和专家知识,对各种使命和任务清单中的各项任务的能力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综合贡献率。

1.2.2 体系贡献率的基本特性

1.相对性

体系贡献率不是一个绝对值,相对于不同的作战条件和作战对手,某种装备对作战体系的贡献率可能是不同的。例如,面对军事实力强大的一流军队和军事实力较弱的一般军队所采用的作战体系力量编成方式是不同的,同一型装备在面对这两种不同的作战对手时,其体系贡献率可能有本质区别。因此,在计算某型装备的体系贡献率时,需要考虑其可能应用的作战方向上的多个典型想定,并通过一组或一个综合的体系贡献率值来表示。

2.层次性

作战体系具有层次性,既可能是单个军兵种的作战体系,也可能是联合作战的作战体系,而装备面对这两种不同层次的作战体系的体系贡献率是不尽相同的。例如,某军种的某型骨干火力打击装备对本军种火力打击体系的贡献和对战略方向上联合火力打击体系的贡献可能存在数量级上的差异。

3.多面性

装备对作战体系的贡献率可能包括若干方面,而其对某方面的贡献又可能体现为多个角度,导致体系贡献率要素呈现多面多态的结构。例如,某种新概念武器系统既对某体系的火力打击能力有贡献,又对该体系的侦察能力有贡献,甚至由于其察打一体的特性,该系统对该体系的装备型号谱系精简也有贡献。

4.间接性

装备本身的作战效果往往会对作战体系中其他装备的作战效果带来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体系的作战效果。例如,防空导弹对敌方飞机的有效杀伤会显著增加己方地面突击装备的生存能力,进而提升地面突击装备的作战效果。由此可知,防空导弹对作战体系的贡献不仅体现在防空拦截能力上,还间接提升了地面突击装备的作战能力。

5.演化性

演化性主要指由于体系对抗各方装备的不断发展,作战体系或装备体系的结构和行为随时间不断演化,同一装备的体系贡献率也会随之发生演化。因此在体系贡献率评估中,必须明确具体的时间剖面和该时间剖面下的具体体系形态。

6.整体性

整体性主要指在开展体系贡献率评估时,必须对作战体系进行整体性分析,充分考虑与作战体系中其他装备的交互影响,才能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估结果。因此,在论证装备体系贡献率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使命任务、不同作战想定、不同层面上的贡献率综合计算。

1.3 体系贡献率评估的研究框架

体系贡献率评估的研究框架包括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的问题内涵、技术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它能够系统回答“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和“如何开展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两个基本问题。建立能够被科学研究共同体普遍认同的研究框架对于推进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①有助于研究人员把握问题特征和技术现状,从而可以高效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②支撑应用人员快速界定问题范畴并合理选择技术路线。体系贡献率评估是在体系理论和体系工程的指导下开展的复杂技术活动,而研究框架涉及的要素类型多、关系复杂,因此建立研究框架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下面将从问题域和技术域两方面出发,探索搭建初步的研究框架,以供业界同行参考。

1.3.1 问题域研究框架

体系贡献率本质上是局部对整体的贡献,但是因为作战体系的复杂性,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涉及多个问题领域的多种类型和多方面的贡献,根据体系贡献率的概念内涵和特性分析,本节从横向的“装备贡献类型”和纵向的“评估应用领域”两个维度建立问题域的研究框架(见图1-2)。

从横向出发,装备系统对装备体系和作战体系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度量:

(1)装备系统加入装备或作战体系后对整个体系作战能力和效能的影响。例如,预警机在加入空战体系后,判断其能否提高整体空战能力。

图1-2 体系贡献率的问题域研究框架

(2)装备系统加入装备或作战体系后对体系结构的影响。例如,网络化通信设备连接各装备系统,将原来的树状体系结构变为网络化体系结构,判断其能否提高体系的连通性。

(3)装备系统加入装备或作战体系后对体系运行机制的影响。例如,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主持研发的分布式作战管理软件列装后,判断其能否促进体系指挥控制模式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变。

(4)某些综合型装备加入装备或作战体系后能够精简型谱系列构成,减少装备之间不必要的功能重叠,提高装备作战管理和维护保障的效率。例如,在歼击轰炸机加入联合火力打击体系后,判断其能否替代歼击机和轰炸机两种类型的装备。

(5)某些装备在加入装备或作战体系后,能够以更低的经济成本取得相同的作战效果,从而提高整个体系的效费比。例如,采用低成本无人机蜂群替代原有的有人飞机或者高价值导弹对敌方的防空阵地进行饱和攻击,判断其能否显著降低作战成本。

(6)某类装备系统研制需要新型技术支撑,这些技术可能对整个体系的技术进步和其他装备的研发具有一定的贡献。例如,判断某型陆地装备的新隐身材料技术能否用于空中某型隐身装备。

从纵向出发,体系贡献率能够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通过各阶段的体系贡献率评估建立局部装备系统管理与全局体系建设发展的紧密联系,有效支撑装备体系化发展与运用。

(1)在规划计划阶段,可重点开展面向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要求的体系贡献率评估,评估结果可作为装备重点发展领域与技术重点攻关方向安排的重要依据。

(2)在立项论证阶段,可重点开展面向战略方向作战体系使命的体系贡献率评估,评估结果可作为装备类别和型号立项优先度排序的基本依据。

(3)在研制生产阶段,可重点开展面向具体作战体系使命的体系贡献率评估,根据不同战技指标对体系的影响优选战术技术组合方案。

(4)在作战使用阶段,可重点开展面向具体体系作战场景的体系贡献率评估,优选不同场景下的装备战术战法和作战使用原则。

(5)在报废退役阶段,可重点开展面向体系使命支撑任务的体系贡献率评估,设置体系贡献率下限作为报废退役的基本依据。

1.3.2 技术域研究框架

体系贡献率技术域研究主要回答“如何开展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这个问题。由于问题域的复杂性,体系贡献率评估需要研究如何解决一系列复杂技术问题,并构建相应的技术域研究框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基础理论。它包括体系贡献率评估中的“体系”概念界定、特性描述、机理建模、贡献率概念内涵与评估思想等内容。

(2)评估方法。与能力评估的能力指标树和效能评估的ADC(可用性、可信性和固有能力)方法类似,体系贡献率评估需要研究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方法,作为评估技术流程的主线(涵盖评估模型构建、指标体系设置、评估数据获取与处理等内容)。

(3)评估流程。体系评估一般遵循评估问题界定、评估需求分析、评估指标设置、评估数据准备、评估模型构建、评估结果解算等步骤,因此需要根据体系贡献率评估的要求研究相应的规范化流程。

(4)评估指标。体系贡献率评估的指标体系应根据问题域的贡献类型和问题阶段进行综合设置。

(5)评估数据。体系贡献率评估需要综合运用体系全局和系统局部的定性定量数据,但是如何获取这些数据并进行相应的融合处理是一个技术难题。

(6)评估工具。体系贡献率评估需要用专门的工具平台来支撑评估人员进行指标体系设置、评估模型构建、评估数据处理与导入、评估结果解算与决策支持等活动。

1.3.3 总体研究框架

综合问题域和技术域的研究框架,参考霍尔三维结构模式,按照问题域的贡献类型、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问题阶段、体系贡献率的评估技术3个维度,可以给出体系贡献率评估的总体研究框架,如图1-3所示。由该图可知,体系贡献率评估具有较强的问题复杂性和技术复杂性,因此需要在不同的问题阶段,针对不同类型的贡献,开展相应的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指标、流程等技术研究,从而避免技术域和问题域的错配,并提高评估活动的效率和评估结果的质量。

图1-3 体系贡献率评估的总体研究框架

1.4 体系贡献率评估的研究进展

1.4.1 国内研究进展综述

近年来,国内的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呈现持续拓展和深入的趋势。下面根据研究框架对概念内涵(隶属基础理论)、评估方法、评估流程、评估指标和评估数据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4.1.1 概念内涵

管清波等将体系贡献度(贡献率在部分文献中又称为贡献度)的内涵分为需求满足度和效能提升度两方面,罗小明等则从任务、能力、结构、演化4个维度来探讨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的内涵。借鉴以上研究,本节对体系贡献率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初步梳理,从体系性能、体系功能、任务效益和综合贡献4个维度列举了其基本内涵和代表性定义,见表1-2。

表1-2 体系贡献率的基本内涵与代表性定义

续表

总体来看,作战体系的根本任务是“能打仗、打胜仗”,体系能力和效能方面的贡献是体系贡献率评估的首要问题和最终目标,因此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将能力和效能作为体系贡献率评估的基本依据。此外,关于问题域的其他4个维度,经济成本可以通过敌我损毁比等综合效能指标部分体现,体系结构、型号谱系(可以简称为型谱)、支撑技术等对体系的贡献最终也要通过能力和效能来体现。

1.4.1.2 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是体系贡献率评估活动的核心技术要素,也是体系贡献率研究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说,评估方法要解决评估模型构建、评估数据获取和评估指标设置三方面的技术问题,但是各类评估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借鉴已有的评估方法分类,按照概念内涵的分类定义对代表性的评估方法进行综述,见表1-3。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给出的研究进展综述包括1.4.1.3节~1.4.1.5节给出的评估流程、评估指标和评估数据的基础方法内容。

表1-3 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综述

①OODA即观察-判断-决策-行动。

(1)从结构角度来看,代表性的研究有抗毁性方法、体系结构方法、复杂网络方法。其中,抗毁性方法主要从抗毁性角度分析装备对体系结构抗毁的贡献度:首先基于作战环思想提出作战环综合评估指数,用作体系结构抗毁性测度;然后在体系中除去某一装备,重新计算体系抗毁度,进而求得该装备对体系结构抗毁的贡献度。该方法具备操作简单、指标明确、流程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但是基本没有反映体系动态对抗复杂性。体系结构法认为,装备体系中包含的各类装备系统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类结构,主要有层次结构和作战功能结构,而结构贡献度是指包含和不包含被评武器装备的作战体系在其任务编成能力、结构特性、信息连通质量、信息保障时效性、作战协同能力等方面满足相关需求的程度。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构建的评估模型较为复杂,指标体系较为全面,但是仍主要从静态结构关系出发,结果的可信度和可解释性一般。复杂网络方法通过分析武器装备作战体系网络的拓扑结构,开展基于不确定性自信息量的武器装备作战体系贡献度评估,并探讨了网络结构演化及度量参数改变对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的影响。该方法具备操作简单、流程可操作性强、指标体系易于构建和度量、结果可解释性较好等特点,但是其对于体系动态行为和机理的考虑不够,导致结果可信度一般。

(2)从功能角度来看,代表性的研究有OODA作战环方法、认知计算方法、MMF-OODA方法等。OODA作战环方法通过将武器装备与装备间关系分别抽象为作战网络中的节点与边,建立基于作战指标的节点与边关系描述模型,并构造基于作战环的综合影响指标,以对武器装备体系作战网络的作战能力进行评估,同时建立装备的贡献率评价模型,用于衡量单装备在武器装备体系中的贡献程度。该方法采用能力指标数据,模型复杂度不高,主要从能力角度构建指标体系,结果具备一定的可信度和可解释性。认知计算方法从功能角度开展能力和效能评估,并基于体系运行机理认知模型进行能效综合,实现解析能力评估和仿真效能评估两种结果的有机融合。该方法具有以下特点:评估数据要求较高,具体包括仿真实验数据、能力指标数据、专家经验数据3种类型;评估模型结构复杂,需要综合上述3种数据构建解析模型;评估指标体系需要综合能力和效能两方面指标;评估流程复杂,对评估人员要求较高,成熟度一般;由于基于能力和效能模型进行结果一致性判定,结果可信度较高;根据体系运行机理对结果进行因果解释,结果可解释性较强。MMF-OODA方法是基于使命能力框架的体系能力需求满足度的白箱评估和基于OODA的体系效能黑箱评估的结合,其特点与认知计算方法类似。

(3)从过程角度来看,代表性的研究有探索性分析方法、Agent仿真方法、基于规则推理的能力-任务(能力-任务映射)方法等。有学者将探索性分析方法用于描述被试系统直接任务作战体系和联合作战体系中实体间的关联关系或交互,并对作战体系结构、功能和行为演化特性,以及作战体系各组分系统或能力要素之间的影响作用或涌现效应进行建模,从而对作战体系内各组分系统的相互贡献率进行评估。该方法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建立的探索性分析模型也比较复杂,尽管以体系对抗效能为主要指标,具备较好的结果可解释性,但是涉及的因素多且建模难度大,导致流程复杂,结果可信度一般。有学者采用Agent仿真方法,按照被试系统遂行直接和联合作战的任务剖面及作战流程,设计被试装备体系和联合作战体系中各要素间的交互规则,分析上述体系内、外部作战适应能力的演化机制及效能涌现特性,评估装备体系内、外部的贡献率。该方法与探索性分析方法类似,但其建模层次较低,因而具有更强的建模描述准确性,结果可信度也较高。能力-任务映射方法从体系作战的角度给出装备对体系作战任务贡献率的定义,并提出采用规则描述“能力-任务”映射关系的方法,通过建立能力对任务执行水平影响的推理规则库,推理装备对任务的支撑,分析装备对任务的贡献率。该方法主要收集能力属性数据,以任务-能力指标为主,模型复杂程度较高,虽然能够根据任务对能力的支撑关系进行结果解释,但因没有考虑体系对抗,其结果可信度不高。

(4)从综合角度来看,代表性的研究有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方法、粗糙集方法、AHP(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估方法。SEM方法从增强作战效果贡献率、增强作战效率贡献率、降低作战代价贡献率3种指标出发,着眼增强作战体系生存能力、指挥控制能力、信息协同能力和打击协同能力,提出武器装备作战体系贡献率评估指标框架,并基于SEM建立作战效率、作战效果、作战代价与体系作战能力和体系贡献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该方法建立了能力指标和效能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具有较好的结果可解释性,但是因为两种指标之间的关系复杂,在机理不明确的情况下,难以保证通过统计拟合方法建立的定量模型的可信性。粗糙集方法通过揭示评估数据间的依赖关系,分析性能属性对贡献率属性的重要度,并剔除冗余指标,简化评估指标框架。该方法通过将粗糙集理论应用于体系贡献率评估,借助体系使命任务效能指标和体系涌现性效能指标来综合评估体系贡献率,能够较好解决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模糊性的问题,但因其缺乏对体系对抗过程和机理的相应研究,结果可信度和可解释性一般。AHP综合评估方法从体系功能适应性、作战使命任务权重、体系结构3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估,计算装备在多个作战体系中的贡献率,并通过基于AHP的权重赋值和多层加权融合获得装备体系贡献率综合值。该方法要求定性与定量数据相结合,模型复杂度高,指标体系包含结构、功能和任务3种类型,评估流程复杂,结果可信度较高、可解释性较好。

1.4.1.3 评估流程

如何建立要素齐全、操作性好的评估流程,使得体系贡献率理论方法研究在装备体系化发展与运用的具体工作中落地,是当前体系贡献率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按照流程的适应范围,体系贡献率评估流程研究可分为以下3类,它们一般涵盖评估目标设定、评估指标设置、评估模型构建、评估结果解算等环节,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体系贡献率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理论框架导向的评估流程研究,即在采用某个通用理论或者研究框架进行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时提出相应的流程。这类流程具备一定的通用性,适用于多种方法和多种应用领域的体系贡献率评估。李怡勇等认为体系贡献率评估作为一种新型评估活动,既遵循评估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又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殊性,并从作战体系对抗理论角度出发,提出了一般性的流程,具体包括确定评估目的与对象、设计作战背景、建立评估指标框架与计算模型、实施评估数据采集与指标计算,以及提出评估结果、问题与建议等步骤。罗小明从任务-能力-结构-演化的综合研究框架出发,提出了多维探索体系贡献率评估流程,具体包括确定评估目的与对象、建立体系模型和指标体系、设置作战想定和确定探索样本空间、多维体系贡献率探索性分析建模、探索性分析实验与数据采集、计算评估结果与形成评估报告等步骤。

(2)方法技术导向的评估流程研究,即在进行具体评估方法研究的同时提出该方法的运用流程。这类研究主要描述评估过程中的某个技术难点,着重研究与方法相关的流程部分,通常不涵盖评估流程的所有要素。王楠等提出了基于粗糙集的体系贡献率评估流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评估指标分析、构建粗糙集数据表模型、计算性能属性对贡献率属性的相对重要度、实施性能属性约简、综合评估计算。李小波等提出了能效综合评估方法的基本流程,具体包括评估需求分析、评估方案设计、基于能力的全面初步评估、基于效能的重点专项评估、能力-效能综合评估、基于体系贡献率的装备发展决策支持6个步骤。

(3)特定领域装备应用导向的评估流程研究,即针对特定类型武器装备的体系贡献率评估问题,研究与其配套的评估流程。这类研究着重从应用领域的问题特点出发,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流程,具备较强的专用性。叶紫晴等针对海军航空作战装备提出了评估流程,具体包括构建海军航空作战装备体系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指标体系的能力值与任务执行水平之间的推理规则库、推理现有能力下的任务执行水平、除去某装备后重新计算体系能力并推理任务执行水平,以及根据有无某装备体系执行任务水平差值,计算该装备的体系贡献率等步骤。

1.4.1.4 评估指标

作为一类新型体系评估问题,指标体系构建是体系贡献率评估亟待解决的难题。对于具体的体系贡献率评估问题而言,其指标体系随着装备种类(如主战、电子信息、保障装备)、装备贡献率问题层次(如联合作战体系、军兵种作战体系)、装备发展阶段(如规划计划、立项论证、研制验收、训练作战)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体系贡献率评估指标的研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下面将从3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能效指标树。根据1.4.1.2节中的表1-3可知,当前评估方法在指标体系设置上大多采取从功能角度出发构建能力和(或)效能指标树的方法,并据此计算体系能力和效能增量作为体系贡献率的结果。这类研究具备指标构建可行性强、指标数据易于获取、评估结果易于理解等优势,但是仍以还原论研究思路为主,对于指标之间交叉关系的考虑也不够。

(2)体系机理参考框架。李小波等认为,在体系贡献率(以下简称贡献率)研究初期,由于贡献率评估问题的多样性,建立一个能够解决所有装备类型和问题的大而全的指标体系是不可行且缺乏适用性的,因此需要从协同性、适应性和层次涌现性等体系机理着手,根据贡献率因果机理可诠释、整体论与还原论相结合、能力与效能综合、静态战技指标与动态使命任务指标综合等要求,设计以适应度(适应性指标)、影响度(适应性指标)和重要度(涌现性指标)为核心的参考指标框架,并在贡献率评估的具体实践中,以该框架为指导,根据装备种类、层次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建立具体的指标体系,尤其是将各项抽象指标具体化为数据易获取的、与具体装备和作战问题紧密结合的指标。从体系机理角度设置评估指标能够有效增强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可解释性,但目前对于体系机理的研究还不够,难以建立抽象机理性指标与可测量具体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

(3)多视角综合原则。吕慧文等从体系贡献率的多视角概念内涵出发,先提出了全面性、客观性与可行性、灵敏性、独立性、定量优先和简明化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指标框架构建原则,再依据这些原则,从体系功能适应性、体系结构优化、作战能力提升、体系技术进步4个视角构建了多层次的评估指标框架。多视角综合能够提升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但是如何对这些视角进行有机融合并形成一个全局可信评估结论仍然是一个问题。

1.4.1.5 评估数据

从数据获取来源来看,体系贡献率评估数据采集的范围广、要求高、难度大,需要针对体系贡献率评估的要求建立综合性数据获取机制与方法。因为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要求在真实的体系对抗环境中进行,所以评估数据采集的范围非常广,涉及对抗双方的体系及体系对抗过程,同时还要尽量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工作难度非常大。除了常规的情报收集(尤其是敌方体系的相关数据)、资料整理、实地调研、仿真推演等手段,还可能需要针对某些场景或数据需求设计开展专门的实验或试验,如作战试验等。

从数据处理方法来看,如何应对评估数据少、定性知识定量化、多类型数据综合处理是形成有效评估结论的关键。针对评估数据少且模糊度高的问题,王楠等采用粗糙集评估方法,根据评估数据本身的规律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不完全依赖专家的知识判断或经验,消除了主观性和模糊性,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准确、可信。针对定性定量信息共存、专家知识经验难以量化的问题,和钰提出了基于证据推理算法的信度规则库推理(Belief rule-based Inference Methodology using the Evidential Reasoning,RIMER)的定性知识定量化框架,并建立了支撑体系贡献率评估的规则库数据模型。针对定性与定量两种类型指标关系难以建立的问题,吕惠文等采用离散映射和连续函数映射方式对定性指标及数据与定量指标及数据进行转换。

1.4.2 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近年来,体系贡献率研究方兴未艾,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呈现不断深入和拓展的趋势。从国外的研究来看,虽然没有提出专门的体系贡献率概念,但是美军一直在“基于能力的规划”背景下研究系统对体系的重要度问题。相关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基于联合使命线程方法评估系统对于体系效能的贡献;二是基于质量功能部署方法评估系统对体系能力的重要度。国内研究涉及不同的装备作战领域和全寿命周期阶段,主要从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实验数据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1.4.2.1 基于联合使命线程的体系能力评估

联合使命线程(Joint Mission Thread,JMT)是能力试验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完成联合使命执行活动和系统端对端集合的作战与技术描述。从体系能力测试的角度来看,能力试验方法论(Capability Test Methodology,CTM)中的联合使命环境描述了能力测试的独立变量(试验因子),包括体系配置、系统属性、条件(包括环境与威胁);JMT则描述了能力测试的约束和依赖变量,其中约束包括使命任务和功能,依赖变量包括使命指标、任务指标、体系与系统属性指标。

JMT自顶向下将体系使命任务分解为活动,并将活动分解为功能,最终建立系统与功能的映射关系,从而明确了体系使命背景下的系统功能需求;同时,它又自底向上通过系统/体系属性指标对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度量,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任务性能指标对任务进行度量,最终通过体系使命效能指标对使命进行度量,从而建立了系统功能属性指标对体系效能的定量支撑关系,用于支持系统对体系贡献的初步度量。

JMT产品分为以下两类:

(1)通用数据描述。它是能够被多个体系问题重用的基于架构的信息集合,包括AV-1(总体与概要信息)、OV-1(高层作战概念图)、OV-2(作战资源流描述)、OV-4(组织关系图)、OV-5a(作战活动分解树)、SV-1(系统接口描述)视图模型,以及高层可执行架构视图模型、系统与节点集成视图模型。

(2)与特定问题相关的解释说明信息。它包括OV-3(作战资源流矩阵)、OV-6c(事件轨迹说明)、SV-3(系统-系统关系矩阵)、SV-5b(作战活动模型)、SV-6(系统资源流矩阵)、SV-10c(系统事件轨迹描述)、SvcV-3(系统服务矩阵)及SvcV-5(作战活动与服务可追溯性矩阵)视图模型、基准可执行架构视图模型。

JMT包括以下4个步骤:

(1)使命任务指标分解。将JMT分解为使命层和任务层的指标,一方面沿着使命描述→作战节点→使命活动→使命属性→使命效能指标(MMOE),得到使命效能指标;另一方面沿着使命描述→作战节点→使命活动与作战功能→作战活动与任务→任务属性→任务性能指标(TMOP),得到任务性能指标。

(2)能力缺陷辨识。采用基于能力的评估方法得到联合能力集成与开发体制(Joint Capability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System,JCIDS)的初始能力文档,并形成JCIDS的能力开发文档,明确当前体系的能力瓶颈和缺陷。

(3)系统解决方案。首先根据第(1)步中的作战节点和第(2)步中的能力开发文档明确所需的装备系统,将其作为被测试系统,再由装备系统提供的功能得到功能属性,并由功能属性得到系统属性指标。被测试系统提供的功能可以支撑体系使命任务的完成。

(4)系统解决方案的验证。首先要看装备系统的功能是否符合作战需求,然后看对应的作战功能是否满足能力属性的标准。此外,还要看作战活动和任务性能能否有效弥补能力缺陷。

1.4.2.2 基于质量功能部署的系统重要度计算

质量功能部署(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是一种用户驱动的产品设计方法,采用系统化的、规范化的方法调查和分析“软”而“模糊”的顾客需求,将其转变为工程设计人员能够理解的可以测度的工程指标,并逐步部署到产品设计开发、工艺设计和生产控制中,使所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可以真正满足顾客需求。质量屋(House Of Quality,HOQ)是驱动整个QFD过程的核心,它是一种直观的矩阵框架表达形式。由于可以采用多个质量屋的形式来对体系问题进行层次化分解,加上矩阵方式能为体系提供定量的描述手段,QFD方法在体系工程研究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美国海军体系系统工程指南通过一系列的QFD质量屋将体系使命级的能力目标分解为系统级的性能指标、关键性能参数和系统接口。该过程包括4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QFD质量屋逐层分析能力目标—能力使命效能—使命线程—兵力包结构—平台/设施节点—系统应用和人力—系统关键性能参数的矩阵关联关系;二是通过QFD质量屋逐层分析能力目标—能力使命效能—作战任务/活动—信息交换—系统接口/人机接口—互操作关键性能参数的矩阵关联关系;三是通过QFD质量屋逐层分析能力目标—能力使命效能—作战任务/活动—功能过程—系统性能指标的矩阵关联关系;四是通过QFD质量屋逐层分析能力目标—能力使命效能—作战任务/活动—功能过程—功能数据流—系统接口/人机接口的矩阵关联关系。

以建立作战任务/活动—功能过程质量屋为例,大致流程如下:首先在矩阵的首列列出体系中的作战任务和活动,并在矩阵的首行列出相关的所有装备系统及其功能;其次,通过专家打分的方法得出每种装备的每种功能相对于每个作战任务/活动的重要度(如可采用0、1、3、6、9打分制);最后计算矩阵每列的功能加权总和(对每列所有功能重要度与活动重要度的乘积求和),进而得到该系统的某种功能的总体重要度。通过类似的QFD矩阵计算,也可以得到每个系统相对于体系能力目标的重要度。

1.4.3 研究进展小结

本节以前文提出的研究框架为指导,对国内外的体系贡献率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总体来看,体系贡献率的技术域研究进展仍然难以满足问题域的复杂性要求,问题域和技术域的错配现象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理论。当前从复杂适应系统、复杂网络等角度研究体系的运行机理和拓扑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作战体系理论。但是目前尚未提出公认的体系理论,对于体系的建模、度量和试验等基础问题仍缺乏科学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作为体系贡献率评估实施理论基础的体系运行、对抗和制胜机理也不明确。相关内容将在本书的第2章中进行具体分析。

(2)评估方法。当前的评估方法不再以静态的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为主,转而以动态的体系对抗效能贡献率为主,并向能效综合和多视角综合方向发展。但是对于基于机理的多视角、多方法综合评估方法缺乏足够的研究,只有把贡献率机理弄清楚,才能有效融合各种方法,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可解释性,并使决策人员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最终理解和认可体系贡献率的评估结果。

(3)评估流程。当前的评估流程研究从理论框架、方法技术和装备应用领域出发,重点关注评估的基本步骤。但是1.4.1.3节中介绍的评估流程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贡献率评估过程中的关键共性问题研究较少,因而尚未形成对评估过程各阶段技术难点的通盘认识,难以建立通用性强的评估流程及其一般性步骤规范。此外,从评估应用领域来看,当前的评估流程聚焦装备型号立项和试验鉴定两个阶段,对其他阶段的研究也较少。

(4)评估指标。当前的评估指标研究从体系的结构、功能、过程等角度给出了大量的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体系贡献率需要关注的各个维度。但其缺乏对于评估指标设置的体系基础理论研究,难以说明设置指标的理论依据,对于如何构建具有通用性的、多视角有机融合的指标体系框架也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一体化满足指标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要求。此外,从装备类型来看,目前主要侧重于主战装备,对于电子信息装备和保障装备的研究较少。

(5)评估数据。当前的评估数据研究结合具体的评估方法和问题开展了多种类型评估数据的获取原则、定性定量综合处理方法等研究,但对于各个评估应用领域和评估方法要求的数据类型、数据质量和针对性数据处理方法缺乏系统研究。

(6)评估工具。当前的体系贡献率评估工具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在原有的能力、效能等评估工具上进行定制改进;二是根据新提出的评估方法开发相应的原型工具,但其成熟度不高。因此,目前仍缺乏较为成熟的体系贡献率评估工具。

1.4.4 重点研究方向

根据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体系贡献率评估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结合相关领域的前沿理论技术,运用认知和理解战争的科学思维方法,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

(1)作战体系超网络理论。复杂网络理论已经成为推进复杂系统研究的网络科学利器,而近年来兴起的超网络(网络之网络)理论将成为体系(系统之系统)研究的网络科学新武器。针对作战体系建立包含作战任务、装备资源和组织指挥控制等异质子网络的超网络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体系的结构、功能和过程进行测度、实验、评估,以研究体系运行、对抗与制胜的机理,从而为体系贡献率评估奠定理论基础。

(2)基于机理的综合性评估方法。体系贡献率评估涉及多个阶段、多个维度和多类指标,因而需要基于公共体系理论和统一体系机理来研究综合性评估方法,如基于机理的能力和效能综合评估、单系统战术技术和成数量规模综合评估、作战能力和技术先进性综合评估等。

(3)整体性指标体系。尽管当前主要采用还原论思想建立指标体系,但是需要根据整体论要求和作战体系的特点构建整体性的指标体系。作战体系的构成方式是子系统的网络化集成,其作战能力形成的关键是信息化,体系完成使命任务的核心手段是针对体系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作战链路,因此可以从网络化(例如采用多传感器状态融合指标对探测网进行整体性度量)、信息化(例如采用改进信息熵对信息传播损失进行度量)、链路化(例如采用体系动量对体系链路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估)的角度来对体系进行整体性度量。

(4)标准化规范化评估流程。美军提出的能力试验方法论能够建立明确、规范、可操作性强的流程,从而有力推动了美军能力试验理论与实践研究。借鉴CTM流程,一方面根据体系贡献率评估的研究框架,先建立一个适用于各领域装备的基准参考流程,再按照体系贡献率评估的技术特点和要求说明主要步骤,并明确各个步骤的输入/输出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梳理评估过程的各个技术难点及其可用的针对性方法,支持评估人员根据评估对象问题特点和自身的技术基础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5)体系贡献率评估支撑平台。体系贡献率评估需要根据其问题特点构建相应的支撑平台,从而有效支持体系贡献率评估在各领域的应用。在对理论方法和实际案例研究成果进行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规范化的流程、模块化的方法工具、标准化的数据和案例,通过对其进行综合和固化,构建体系贡献率评估平台,该平台包括作战想定与数据库、仿真模型库、评估指标库、评估方法库等基本组件库。体系贡献率评估涉及装备部门、作战部门、作战部队、工业部门和研究院所等组织机构,其平台的构建需要各方的协同攻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6)体系贡献率用于体系整体方案的优化。体系贡献率不仅可以用于体系局部系统方案的设计和优化,还可以作为一个全局指标对体系整体方案进行评估和优化。例如,考虑到体系的稳健性和抗毁性要求,体系贡献率过高的节点失效很可能会造成体系能力大幅度降低,因此需要尽量使各个节点的体系贡献率保持相对均衡,减少体系贡献率过高节点的数量,并为体系贡献率过高的节点设置冗余和备份。

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是体系科学理论和体系工程方法在军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虽然需要借助体系科学理论的突破和体系工程方法的进步,但它能为体系理论研究提供问题需求并推动军事领域的体系工程应用。由于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的根本在于作战体系研究,必须进一步开展体系基础理论和体系工程方法研究,以夯实理论和方法基础。此外,由于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的问题复杂性和技术复杂性,需要尽快在研究共同体内形成对体系贡献率概念内涵和技术框架的统一认识。

希望本节提出的重点研究方向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激发业界同仁对于体系贡献率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深入研究的兴趣。本书的后续章节也将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研究现状的不足和重点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实践研究,以期能够为体系贡献率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贡献力量。 gEkuiWIUy362wr2pcbAcknylftgGzksp/PQQLXfT7zrtlcbQ5ViHRgpMuLtYF7C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