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佛教思想对于主观幸福感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HOW BUDDHISM WOULD INSPIR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主持人:

欢迎大家前来聆听此次演讲!

下面我很荣幸地为大家介绍尊贵的索达吉堪布。堪布于1985年在喇荣五明佛学院出家,并依止当代著名的佛教大德晋美彭措法王,期间不仅系统学习了藏传佛教的传统经论,还获得了藏传佛教甚深密法的圆满传承。后来,他被任命为佛学院的管理者,同时也是主要的授课堪布之一,在晋美彭措法王为汉族弟子传法期间,堪布还担任了法王的汉语翻译。

堪布是一位藏传佛教上师、佛教学者、老师、著作等身的译者,也是一位当代的佛学思想家。堪布在弘法时,注重将传统佛教理论与现代生活及全球问题相结合,因此在东西方广受欢迎。

堪布讲经说法已三十三年有余,堪称佛法教育的专家。堪布也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和最受认可的藏传佛教上师之一,这主要是源于他对佛教经典的翻译与宣说,以及创办慈善组织、利益大众等诸多善举。

今天堪布演讲的主题是“佛教思想对于主观幸福感心理学研究的启示”,我想这也是大家都在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们的研究小组发现,在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方面,似乎东方文化中的和谐观比西方公认的满足感更为有用,所以我们都很期待去了解佛教如何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如何改善情绪,促使人们更加乐观向上。因此,我们很荣幸今天能邀请到堪布来做分享,也相信这个分享一定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有请堪布——

今天很高兴能与在座的各位教授和同学,进行一次关于佛教思想与主观幸福感的交流。我的专业不是心理学,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却敢于在诸位心理学专家、学者们面前讲心理学,唯一说得通的理由,可能就是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了。

记得三十多年前,还没出家时,我在一所师范学校学习,当时学校里开设了心理学课程,所以我也算学过一些心理学。但学得不是很理想,因为当时跟老师的关系不太好——我总是提出各种问题,老师不太喜欢我。不过后来我出家的时候,他还是很高兴,之后我们也有一些联系。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那时上课用的书本,虽然我并不是很认可其中的一些内容。

出家的生活,与在座各位的生活有一些不同,但在求学、探讨、追求真理方面,应该没有太大差别。我个人也一直以学生的身份自处,刚才还问教授下午有没有课,很想去听。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因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在座的年轻人,在这么美丽的大学城里求学,又有机会学习心理科学,应该说是很幸运的。

至于佛教的心理学,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在今天短短的时间当中,可能没办法全部分享。相信在座各位所研究的,无论是主观心理学、享乐型心理学还是分析心理学,内容也非常广,不可能用短短一两节课就让他人通达其甚深意义。

但今天既然有这个因缘,我们也要交流一下,如果一会儿有什么问题,可以辩论、互动。我个人认为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世界是由心灵世界和物质世界构成的,二者兼具才有了人们现在所拥有的世界。但如今放眼全球,大多数的研究主题和追求目标,都主要关注物质世界,人们对物质世界非常重视,而重视心灵科学或者心灵宗教的人,却不是特别多。

研究心理学的重要性

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有一部分跟物质世界相关,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与内心世界相关。如果不了解内心世界,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一定会快乐。纵观历史,可能也是如此。

我前两天参观了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蓝色厅。听了介绍之后,我有一个想法——如果诺贝尔奖可以设立一个心理学奖,应该是很好的。其实在之前的获奖者中,好像是有心理学家的,但奖项中没有直接设立心理学奖。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包括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以及经济学奖。当时介绍的人说,诺贝尔奖没有设立数学奖的原因是,诺贝尔喜爱的女子跟一个数学家跑了,所以诺贝尔特别恨数学。不太清楚这是不是真的,介绍的人是这样说的。暂且不讨论没有设立数学奖的原因,其实我特别希望的是心灵科学能够得到重视,这样一来,人们内心的幸福感会随之提升。

我本人虽然不太懂心理学的知识,但对此非常有兴趣,所以在出家以后,也通过各种途径在全世界范围内,购买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在我的书房里,心理学的书籍非常多。在心理学的知识储备方面,我无法与各位专家相比,但在心理学的藏书量上,应该比得上你们中的一些人。

当然,只收藏却不看的话,也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正如藏传佛教中有一句话说:“知识若只存于书本上,则无法用得上。若要运用知识,就要把它放在心里,这才是智者的选择。”

心理学研究概况

我不太清楚目前心理学的研究状况。前两年,新闻媒体采访过一位权威的心理学教授,由于时间关系,记者请教授用一个字概括心理学的研究状况,教授回答:“好。”记者说,一个字可能不够,要用两个字。教授回答:“不好。”记者又说,两个字不能概括这些内容,用三个字吧。教授说:“不够好。”

这时记者就问:“您一开始说‘好’,然后又说‘不好’,最后说‘不够好’,这三种说法不矛盾吗?”教授回答说:“不矛盾。我说‘好’,是比十年前好。十年前,心理学的研究人员认为自己只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人,而现在比十年前有进步,所以说好。至于‘不好’的原因,是十年来整个心理学的研究没有什么明显的突破,也没有很大发展。说‘不够好’,是因为在当今世界,如果结合科学理念,心理学还有不断发展、提升的空间与机遇。”

我觉得他的观点挺有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心理学也许已经把一些领域的规律揭示出来了,但由此也可以发现,它并没有从心的层面去研究,最多是从生物学或者神经学的层面进行了探索。其实,如果从意识这个层面单独研究,也许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

我个人比较推崇分析心理学家荣格 (Carl Jung,1875-1961) 的观点。荣格生活的年代距今百余年,1918年,荣格开始以全新的角度研究意识心理学;当《西藏度亡经》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在1927年被翻译成英文后,他依此经对心理学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正如你们所知,荣格后来的研究也遇到了各种阻碍,因为他与当时心理学界的权威学者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 的观点相左。起初,荣格与弗洛伊德是很好的朋友,后来却因各自对心理学的观点不同而分道扬镳。这给荣格的研究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当时学术界也出现了一些声音:说得好听一点,认为荣格是神秘主义者,研究带有宗教性;至于难听的话,那就更多了。

如果要追溯佛教思想对西方更早期的有力影响,可能要回到黑格尔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那里。我以前看过荣格的一些书,他的心理学观点,比如对无意识观点的建立与分析,很多都受黑格尔以及印度佛教、大乘佛教等思想的影响。但荣格与其他心理学家的不同点在于,他的研究主要是从意识层面深入的。荣格的个体无意识观点,与黑格尔的观点非常相似,后来,荣格又提出集体无意识的观点。从佛教的角度分析,集体无意识相当于众生的共业所感,或者说是法界如来藏的自现,这种观点与佛教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个体无意识的观点,与佛教所讲的阿赖耶识在解释方法上也有相同的地方。

你们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也会发现,佛教对一些领域的观点与认知科学比较相近。关于这一点,我自己进行了多年的分析,你们的教授也予以了证实。在研究心识的时候,如果将心理学的观点与佛教教义进行对比,也许心理学的研究会取得一些突破,甚至会有前所未有的发现。这是因为,无论是行为心理学还是认知心理学,这些心理学领域的一些观点及分析方法,实际上早已存在于佛教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智慧中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研究过佛教对意识的独有分析?我曾听说,包括美国心理学家在内的很多专家,一谈到意识,就认为它是自古以来人们没有了解过的、特别简单又不可言说的事物。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现在的心理学认为,意识层出不穷,具有相续不间断的特性,所以把它比喻成河流。在一些心理学著作中,还有把意识比作猴子的,因为猴子一会儿跳到这里,一会儿跳到那里,就像人们的意识,一会儿觉得这个人好看,一会儿觉得特别难看,一会儿执著这个,一会儿执著那个,变化得特别快。有时心识又被比喻成闪电——闪电转瞬即逝,而人心的各种分别念,比如贪心、嗔心,也是生起即逝,最终了无痕迹。

关于心的这些现相及其背后的实相,乃至它的本体、分类、作用、因缘等,在佛教中都有特别详细的描述。荣格也提到所谓意识是持续不断出现的,但他还认为,意识有个光明部分,一直深藏在内心底层,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它并将其展现出来,这种光明如同充满希望的未来种子。这个观点,接近于佛教所讲——众生发了菩提心后,最终可以达到一种最高的觉悟境界。

当前,人们认识心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量子力学、神经学等等。但这些都是间接途径,不能作为直接认识的方法。我看到现在很多专家在研究心理学时,不是从意识层面来研究的,而是从神经学的角度出发的。那么,神经系统与意识是否有关系呢?确实有很大关系。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而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结构最复杂的部分,有许多神经细胞。现在无论是在中国、美国还是欧洲等地,科学界的人士都非常重视神经学的研究,各国政府也为此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

今天如果讲佛教心理学的话,可能太专业,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要把所想的讲下去,因为要将佛教思想与心理学结合来讲,可能需要深层次的讲解,否则也很难讲出什么。我刚才也说了,身体的神经系统与意识是有间接关系的,现在科学界也发现:人类的神经系统,在一秒钟的时间里,可以从外界获得一千一百万字节的信息,而当人们去使用这些信息时,则是有选择性的,可能最后真正被使用的信息只占所获信息的40%左右。关于这个道理,佛教中有明确的说明。

佛教中关于心识的观点

佛教中说,人类具有五根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些根识所获取的信息是没有经过意识分别的,只不过收集了对境的所有信息而已,并没有选择信息的权力,只有意识才有选择权。意识又可以分为无分别的意识状态以及有分别的意识状态,在无分别的意识状态下,没办法进行选择,只有在有分别的意识状态下,才能从已收集的信息中选择出自己认为有用的部分。

一个人在花园里听音乐,他的嘴里吃着糖,眼睛看着花园里的美景,身上感受着习习凉风,鼻前闻着芬芳的花香,在这个场景中,他的五根可以分别收集来自外界的信息。而佛教因明学中说,当他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时,在同一时间中,只能有一个选择,要么想到景色是好看的,要么想到声音是动听的,不可能同时产生两个判断。也许我们之前没有这样观察过,但如果去观察就会发现,佛教的这些观点与心理学家所说的不谋而合。

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根识可以收集到很多信息,但无法对信息进行分析,也无法判断出是苦是乐。比如眼睛可以看到一个事物,但无法判断出这个事物是否好看,这是因为筛选和判断来自意识,之后我们才会认为这个事物是好看的,或者是不好看的,进而产生幸福或痛苦的感受。

因此,人们的价值观以及幸福与否等各种感受均来自心,所以说心是非常关键的。人们所执著的好与坏、苦与乐,虽然与外境也有一些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心的主观作用。如果仅仅从生理学或神经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实验去获得一些结论,那么对自己内在层面具有主观性的感受,不一定能分析得非常透彻。

幸福的两种来源

在座的人也都知道,现在有很多所谓幸福的来源,按照西方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其中有一种属于享乐型的来源——认为幸福来自五根带来的感官上的享乐。虽然感官本身不能进行分别,但感官的作用与意识配合以后,就可以判断出:我今天看到了很美的东西,吃了很甜的糖。但这种类型的幸福,一般只有在第一次享用时才会有快感,比如说爱吃糖的人,在吃第一口的时候,感觉到糖特别甜美,等吃到第六口时,就会觉得糖吃起来也就仅此而已,甚至会觉得不好吃,产生厌烦心。

现在令很多人沉迷于其中的快乐,其实都是感官享乐型的快乐。比如说,当你刚看到一个非常美的地方时,你会感叹:“哇,好幸福,真好看!”但等过了一会儿,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包括对感情也是如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拥有一段感情很甜蜜,但等自己真正拥有了以后,就会发现也并不是那么快乐。任何跟身体相关的快乐,无论来自眼耳鼻舌身中的哪一个,在因缘发生变化后,很快便会消失。

另一种幸福的来源,就像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 所提倡的生命意义一样,是一种生命意义型的来源。比如,文学家的作品受到了关注,或者研究人员的研究得到了社会认可,当个人价值得到体现时,他们自然而然会获得一种快乐,这种快乐也会延续得比较久。这样的快乐就像我刚才讲的,是佛教中所说的从意识层面产生的一种快乐,可以通过体现个人价值来获得。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进而去获得这样的快乐,它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而在当代社会,很多人需求的快乐是比较直接的,就像吃快餐,希望马上得到快乐,并且永远不会消失。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我认为很多人的选择并不太好。比如有些人通过碎片文化来获得快乐——听说美国有三分之二的人,依靠媒体的短新闻来充实自己,从中获得快乐;还有一部分人,沉迷在游戏的虚拟世界当中,整天通过虚幻的快乐来填充生活。

当现实生活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会很不满,又不愿意去面对,一直都是一种逃避的心态。其实这是一种病态,现在对这种人有一个称呼,叫做“懒癌患者”。这种状态非常可怕,明明是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却不敢面对,一直在逃避。

最近我遇到的一些教授,对现在年轻人的状况也表示担忧。他们说:“现在一些年轻人不好好学习,每天除了享乐以外,没有崇高的理想,也不想担负起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整天都浑浑噩噩、醉生梦死……”他们因此对人类的未来感到担忧。

所以,在座的各位应该经常思考生命的意义,以获得真正的幸福感。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藏地一位著名的旅行家曾说过:“所有的人类,从早到晚,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乃至微小如蚂蚁与蚯蚓,也是如此。”不知道蚂蚁为什么每天忙忙碌碌,应该是在追求幸福吧。你们当中有没有人研究蚂蚁呢?也不知道蚯蚓是否很忙,至少它看起来很平静,但应该也需要一些幸福吧。 (众笑)

幸福依靠心来安立

对于人类来说,幸福是依靠心来安立的,否则,想依靠外境安立的话,有一定的困难。为什么呢?比如你特别喜欢一个人,如果他身上真有能带来幸福的特质,那么无论非洲人、亚洲人还是美洲人,不管谁见到他都应该感到快乐。但事实并非如此,每个人对他的印象、感受各不相同。

所以说,你所认为的幸福,主要跟你的心有关。

就像有些人觉得可以从爱情中得到幸福,而有些人认为可以从事业成功中得到幸福,还有些人觉得拥有孩子、为家庭付出一切是最幸福的……每个人所定义的幸福都具有主观性,和自己的价值观与心态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某个行为或某件事情给自己带来不幸福感时,要学会观一观自己的心。

对提升主观幸福感提出的三点建议

佛教对主观幸福感有比较独特的观点,据此我再提出三个建议:

第一,佛教经常会观生死,由此来提升幸福感。有些人可能问:观生死怎么会幸福呢?死亡是很可怕的,最好不要提。但据我所知,有些学校里已经开设了“生死课”,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他们通过探讨,去了解生命的真相,其中有很多人因此学会了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快乐。其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死亡,通过这样的课程,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像在藏地,基本上90%以上的人,都会经常观自己什么时候死,死后会怎样,对死亡的话题非常关注。而这种关注,不但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负面情绪,反而每个人因此对生活有着更积极的态度,对时光更珍惜,对现有的一切也更珍视。

第二,通过知足少欲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有些佛教徒可能认为,学佛以后一定要过贫穷的生活,出家人的生活是非常节俭的……实际上也不一定,因为出家人常念的一个发愿文中是这样说的:“不生富贵家,不生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它的意思是:愿我不要转生在特别富裕的家庭,也不要转生在特别贫穷的家庭,而要转生在中等家庭中去修行佛法。为什么呢?太富裕了会有压力,生活也可能不愉快;太贫穷了则会衣食不足,有生活上的烦恼。因此,如果能生在一个中等家庭里,那就知足了。

知足的观念很重要。就像现在的我们,拥有健康,具足饮食,应该知足。世界上大概还有8.4亿人过着贫穷、饥饿的生活,而我们饮食不愁,所以要有满足感。瑞典人经常说“lagom”,意思是“刚刚好”,作为修行人也应该有这种知足的心态。听说你们这边的人银行存款不是很多,卡上的钱也不多,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佛教所说的中道。当然,也可能是这里地处北欧,经济条件等各方面都比较好,生活压力不是很大的缘故。

不过,听说你们这里与其他地方也有相似之处。像在斯德哥尔摩,发工资的当天,各大餐厅的生意非常好,开餐厅的人也特别开心,所以在这一天,大家的幸福感都会提升。我居住的地方是一所佛教大学,那里的情况同样如此,每到月底给僧人发念经钱时,很多年少的僧人就会下饭馆,他们的幸福感也会随之提升。所以有时候,幸福感跟金钱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这也并不绝对,我也遇到过很多人,非常有钱却非常痛苦。

第三,要通过观心性提升幸福感。佛教里有句话是:“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因此,佛教中获得永恒快乐的方法是:认识自心的本性。若能如此,就会现前超越快乐与痛苦的不变大乐,使本有的觉悟完全绽放。

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即使你成为世界上最有名、最富有、最有权的人,对这一切也会看得很淡。纵然你人生跌至低谷,甚至沦为乞丐,锒铛入狱,被判无期徒刑,也不一定会感到绝望。无论外境发生了什么,都不会影响你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通过禅修等修行获得的,在东方文化中,不可胜数的成就者与证悟者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无论从佛教的幸福观出发,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最终,当学术达到最高峰时,每个人都需要认识心的本性。现在也有许多认识心性的方法,而且它们都非常直接。希望大家通过这些方法,认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光明。

在佛教当中,认识了这种光明就叫做大乐智慧。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智慧和幸福呢?我看过世界各国的全民幸福指数排名,今年你们国家排在第十位。我还对比过亚洲国家及其他国家的排名,总体而言,北欧国家的排名位于前列。过段时间我会去以色列、瑞士,那里的幸福指数比较高,想去感受一下。今年排名最高的是挪威,明天我也准备去,看看那里的人是不是真的幸福。

现场互动

问:您认为获得内心的宁静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目的吗?

堪布:是的,我觉得基本上每个宗教都有相同的目标,至少每一个宗教都提倡爱,提倡心灵的快乐,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和谐。

问:我是一名大学生。我有个问题:您刚才说,在当今时代,我们都沉溺于虚拟世界之中,那么您如何看待在线禅修、在线做礼拜等这些在网络上的活动?

堪布:按照佛教的观点,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虚幻的世界,我们在虚幻的世界中,做虚幻的事情,获得虚幻的结果。佛教中特别著名的寂天菩萨,在他所著的《入菩萨行论》第九品中也是这样讲的。可能人们认为网络是现实中的虚幻,其实它是虚幻当中的虚幻,但如果我们有善心,依靠虚幻的方式来做虚幻的善事,会产生善果,而依靠虚幻的方式来作恶,也会有恶果。

为什么这么讲呢?美国有一个统计显示:在美国,每天都有非常多的孩子通过虚幻的游戏熏习暴力,很多专家认为这些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社会安全的巨大隐患,所以,一些虚拟游戏的确会带来非常不安全的因素。

问:您好,请您谈一谈强烈的正面及负面情绪与和谐、平和之间的关系。

堪布:其实,我的负面情绪是比较少的。有些人可能在负面情绪爆发时,比如说生起嗔恨心时,会非常愤怒,跟周围的关系也不和谐。不知道你们这边的人有没有这个习惯——有些人跟家人吵架的时候,不管面前放了什么东西,都会把它们摔在地上,最后等事情过去之后,自己也特别后悔。因此,当产生了负面情绪的时候,心应该要平稳下来。

佛教中也提到过很多负面的情绪,比如说嫉妒、傲慢、嗔恨过度、过多的贪欲等,还有狡诈的心、忧郁的心等各种各样的负面心态。当这些负面心态产生的时候,至少要用正念来观察它们的本体,这样一来,负面心态就会慢慢消失,和谐才会产生。实际上,社会的和谐依靠的是家庭的和谐、个人的和谐,而要实现个人的和谐,就要观自己的心。一个内心平和的人,不管到了哪里,他的生活都会是非常平静的。所以说心是一切的造作者。

我看到有一些老师,特别喜欢讲一些负面的事情,大多数学生就会学他,也变成带有负面情绪的人。还有一些人特别喜欢看一些带有负面情绪的书,然后自己的情绪就随之改变了。除此之外,情绪与教育环境也有关系。

问:如果所有人都乐于当乞丐,那么我们该向谁乞讨呢?

堪布:如果所有人都变成非常痛苦的国王,那我们将会过怎样的生活?你说呢?

但这两者都是不可能的,我们不会都成为乞丐,也不会都变成国王。

问:我以前看过一个尼泊尔佛教的纪录片,其中有一句记者的旁白说:“在越发达的国家,离科学越近,离佛教越远;反之,在越贫穷的国家,离佛教越近,离科学越远。”您是怎么看待这句话的?

堪布:我并不这么认为。所谓的科学应该包括内心的科学以及外在的物质与技术方面的科学,如果外在物质方面的科学非常发达,但内在的科学非常落后的话,也许这个国家不一定能称得上是发达国家。

问:尊敬的堪布,心理学中的内省法,在20世纪时就已经不被提倡使用了。那么请问:如何看待内观在现代心理学中的作用?有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心?

堪布:20世纪以来,心理科学确实有突飞猛进、前所未有的发展。至于说以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心,我不知道你所谓的科学方法,是不是现在很多学校所提倡的、通过工具不断进行实验的这种方法?虽然通过实验的方法,也能对内心进行一定程度的观察,但心本来是没有颜色也没有形状的,因此,只通过仪器、实验来观察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其实,通过禅修直接观察心,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全世界来看,现在在不同的国家、企业、学校当中,大家都在进行正念禅修,效果相当好。当每个人按照禅修的方式静坐并观察自心,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就像佛教所讲的一样,并不是那么复杂。如果以自心观自心,是能够看到心到底是什么样的。

如果想要参加禅修,刚开始时最好是有一些有经验、有体验的老师或善知识进行指导。当然,禅修是有不同层次的,如果进行最高层次的禅修,就需要由已经开悟的人来指导;如果对禅修层次的要求不那么高,只是为了缓解压力、疏解心情,或者排遣日常生活中的负面情绪,那么一般的指导者也可以胜任。

每天早上起床后,可以打坐十分钟到半个小时,晚上睡觉之前也坐这么长时间,甚至五分钟也可以。如果每天都能不间断地禅修,生活质量一定会提高。

在禅修的时候,最好能够发现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其实,这不一定要有宗教标签,但一定要通过自心来观察自心。一旦你认识了自己的心,在生活中对别人来说非常麻烦的事情,对你来讲也会是非常容易的。

问:对于“证悟”这个词,心理学上有没有对应的术语来解释?

堪布:心理学中好像没有“证悟”这个词,最多只有“了解”“通达”这一类词汇。根据古代和现代的很多事例来看,当一个人证悟后,应该会有一些表现。我看到过一个证悟者,他住在监狱里,把所有狱警都看作最好的朋友,即使被殴打,身上也没有痛苦的感受,不仅如此,他对打他的人仍无比慈爱;当缺少饮食的时候,仍如同具足饮食一般,处于无比享受的状态。

认识心性之后,如果用语言去描述那种状态,其实比较苍白——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宗教的语言,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只有当自己真正证悟了,才能了知它是什么。中国有句话非常著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一个人证悟后,就像喝水的人对水的冷热清清楚楚一样,对自己的境界也可以如实了知。另外,还有一些比喻可以描述这样的状态,比如哑巴吃糖。但无论如何,用语言去形容证悟的境界,真的很难。

我曾依止过一位老师——法王晋美彭措,他是我在生活中亲身接触的开悟者。且不说他的其他境界,单单是造论、写书,从不需要绞尽脑汁,而是如涌泉般自然流露。在他的课上,我们记笔记相当困难,很难把他讲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因为证悟者自然流露的智慧,确实很难形容。这也是我亲身经历过的。

接下来,请你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问,一人问一个,然后我以最快的速度回答。因为时间只剩下十分钟了。

问:我对堪布介绍的心性光明很感兴趣。我想知道,当我们证得心性光明时,是一次性全部证得,还是需要一层一层不断深入,次第提升对心性光明的证悟?

堪布:是一层一层地证悟。就像我们看月亮,离得越近,看得越清楚。

问:请您分享一下佛教僧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僧侣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

堪布:出家后的生活就是没有头发了,然后身上穿着比较特殊——某些人觉得看上去有点怪怪的衣服,但内心基本上跟其他人一样。以后有时间再单独跟你聊。

问:瑞典是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仍然有很多人自杀。现在瑞典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焦虑,所以我的问题是关于焦虑的。您认为什么是焦虑?我们如何摆脱这种情绪?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以致焦虑几乎成了每一个瑞典人的代名词?

堪布:其实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因为时间关系,要细讲有一定的困难。听很多人说,焦虑现象跟瑞典的阴霾气候有关,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西方,比如瑞典等欧洲国家,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非常多的。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去把握,对心的状态也能很好地去了解和调整,我觉得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有自杀的现象,也不会有心理疾病。比如我所在的地方,就有成千上万的学佛人,但几乎看不到自杀的现象。

问:今年我的很多梦想都实现了。我想知道:业是什么意思?您能否简单地解释一下。

堪布:比如一对双胞胎,虽然两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但幸福感都比较高,这是为什么呢?很多科学家和医学家认为这与他们的基因有关,但也有科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而佛教认为这与他们的Karma——也就是业——有关。因此,快乐并不是当前才产生的,而应该跟之前的因有一定的关系,这就叫做Karma。

问:请问您个人是如何禅修的?是否可以稍微介绍一下。

堪布:我出门在外的时候,基本上很少禅修,因为比较累,有时候还要倒时差。但我在佛学院的时候,一般早上起来之后,禅修大概半个小时,晚上睡觉之前也是这样,但白天我特别忙,所以禅修就比较少。三十多年以来,早上短短的禅修我几乎没有间断过,但外出时就很难有时间禅修了,有时想修也没办法修,也有时修着修着就睡着了。

问:您是怎么看待理性和浪漫的?

堪布: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口头上经常说要过浪漫的生活,但实际上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所谓的浪漫到底是什么。有些人晚上点个蜡烛,听个歌,跳个舞,喝个酒,就觉得是浪漫了。但真正的浪漫,从传统意义上讲,应该是用一种特殊的文化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比如你亲自到了法国巴黎也好、英国也好,这些世界公认的非常浪漫的地方时,对于浪漫的意义,就会非常清楚了。

我觉得生活是不离理性也不离浪漫的。应该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挺浪漫,只不过平时没有去观察而已。在我们寺庙,冬天经常没有电。在没电的晚上,就点一根蜡烛,吃一点简单的食物,夜里还可以听到唱诵的声音。我经常跟我的一些同学说,这种生活方式对其他民族的人来说,应该是很浪漫的了。

去巴黎的时候,我会特意到街上问路过的行人:“浪漫是什么?”但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中国有一个地方叫丽江,人们说那是个很浪漫的城市,前段时间我去那里翻译佛典时也观察了一下,但没有感觉特别浪漫,只是音乐声非常嘈杂。也许我是出家人,没办法感受浪漫吧。

主持人:

感谢大家的参与,也感谢堪布精彩的演讲,谢谢!

堪布:

非常感谢。我去过很多学校,但这所学校的学习气氛很好,特别感谢大家!

追求智慧的过程

往往比较艰苦、漫长,

我们一定要保持热情。 IfAkJRveTWDy7DFmFHBbuh/ibDEZu9UIDagOqNRg62o58ODv9tpEAH54wnMP+0C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