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觉悟在当下
AWAKENING AT THE PRESENT MOMENT

主持人:

欢迎各位参加今天的演讲。我首先介绍一下今天的演讲嘉宾索达吉堪布。堪布是法王晋美彭措仁波切的心子、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上师,也是学识渊博、著作颇丰的学者和作家。他已在哈佛、耶鲁、斯坦福、牛津、剑桥等一百多所世界名校分享了他的智慧,其演讲主题涵盖了幸福、慈悲、禅修、佛教哲学以及现代社会与佛教等,范围非常广泛。下面有请堪布——

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非常开心。感谢主办方为大家创造这次演讲的因缘,也感谢圣奥古斯汀学院为这次演讲提供平台。

保持心态的健康

今天的演讲主题是“觉悟在当下”。要觉悟当下,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心态是否健康,是不是保持了这颗心本自具足的开放、包容、公正等特质。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情况与当前一些社会现象,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1.开放

这是我第二次来非洲,对这里的文化以及人们的心态不是特别了解,但非常感兴趣。三年前我来过这里,当时还去了附近的纳米比亚、莱索托等几个国家。这次的安排也比较满,昨天在斯威士兰,明天去马拉维。一方面,我自己特别想了解非洲的文化;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和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不同的人进行交流。

我自己是一名佛教徒,主要学习藏传佛教。不过,我不但能接受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思想,参加过他们组织的活动,还对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印度教以及伊斯兰教的思想特别感兴趣。此外,我也非常愿意与无任何信仰的自由思想者交流。

这样的交流和沟通,并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装出来的,而是我发自内心地认为:如今这个时代,人们虽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甚至有不愿意信仰任何宗教的选择,但我们既然同为人类,又在同一个地球上生存,彼此的心一定是可以沟通的,一定有很多普世的价值观,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互相参考的。

所以,多年以来,我一直向外敞开自己的心,我愿意跟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和肤色的朋友真诚地交流。这是我的肺腑之言。我希望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接纳全世界。

2.包容

现在的人类,同在一个“地球村”,不管东方西方,不同国家的人之间,距离都越来越近。如果我们依然故步自封,独守一隅,把与自己的传统、观念和信仰不同的人,全部排斥在外,另眼相看,自己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活得非常痛苦。相反,如果我们拥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个人的世界将变得非常广大,生命也将更有活力。

一个人如果能暂时放下自己宗教的视角或主观见解,以一颗客观、公正、包容的心,去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一定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真理。如果我们紧紧抓住原来的东西不放,全凭自己的主观行事,一味排斥与自己想象不符的其他学派或群体,也许这一生会犯下很多令人遗憾的错误。我们佛教有一句话说:人类的很多错误,都是在无知的情况下犯下的。

所以,我每到一个陌生环境之前,都先把自己的民族、信仰等各种标签全部取下,尽量放空自己,真诚地随顺当地的思想与风俗,或者进入他们的世界去学习。

当然,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会坚持自己固有的想法,保护自己的传统,坚守自己的原则。这样的做法,也自有他的道理,我们应该包容,不能否定和排斥。

3.快乐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在希求快乐,不想感受痛苦。然而,生活中所有的快乐,最终都来自一颗快乐的心。因为所谓的快乐也好,痛苦也好,美也好,丑也好,优也好,劣也好,所有这些主观感受,都跟自己的心态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我们的心可以转化为心态,心态可以转化为行为,行为可以转化为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可以慢慢转化为我们的人格,而人格会决定我们今生和来世的命运。保持健康的心态,可以让我们在面临任何不平凡甚至痛苦、难堪的境遇时,都能用快乐的方式全盘接受。

我记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一个心理健康的乞丐,幸福感远远超过一个疾病缠身的国王。”国王虽然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如果身心不健康,仍然会整天痛苦;乞丐虽然一无所有,如果心理健康,也会天天在街头唱出美妙的歌。

4.远离偏见

1)偏见障蔽真相

虽然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但人们的认知却有很大差别。这很正常,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接纳差别,尊重差别。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时候不愿意这么做,总要在自他之间分个高下,于是从差别中衍生了偏见。

回顾我们人类的历史,不管是从政治角度,还是经济角度,或是文化角度,无论从以上哪个角度去看,都混杂着理性与非理性的选择。而非理性的那部分,根源都在于偏见。所以说,偏见会障蔽真相,障蔽我们对当下的觉知。

2)偏见源于我执

绝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最正确的,自己所受的教育是最完美的。但在真理的正量面前,我们认为正确的也许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完美的也可能是残缺的,因为井底的青蛙也会认为自己看到的天空是最广阔的。

我有时会想:自己之所以成为一个佛教徒,是因为出生在佛教家庭;如果当初出生在基督教家庭,现在很可能是一个基督徒;如果一直生长在没有任何信仰的环境中,现在也可能没有任何信仰。为什么?因为无论出生在怎样的家庭,我都会认为父母和老师给我灌输的东西是正确的,而且只有这些东西是正确的,除此之外的其他教言都是错误的。

在我们那里,每年都要举办一些跨宗教的交流会,邀请世界上不同宗教的领袖、专家和学者来参加,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话题,比如和平、幸福或社会责任等。我们发现,应邀参会的每一位宗教人士或学者,基本上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

这个世界,有很多人都说自己在宣扬真理,到底谁的“真理”才是正确的?很难判断。因为每一个人看起来都是那么理直气壮:因为他的父母是这样说的,因为他的学校教育是这样讲的,因为他的政府文件是这样规定的……总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的脑子里就长出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大树。

其实,这所有的原因,哪一样经得起真正的观察呢?许多都不过是自以为是而已。

3)历史上,那些被过滤的真相

回顾人类的历史,不敢说它是一部偏见史,但的确也充满了各种偏见。

有些政治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凡是和他政治理念相反的各种思想,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使用各种语言,想方设法丑化、扭曲。最后,当人们听到这些思想和主张时,要么生恐惧感,要么生厌离心。这是历史上各国政权掌握者常用的一种手段——与自方主张相左的所有理念,他都会蔑视和攻击。

经济学家为了所谓的经济效益,为了刺激消费,默许甚至支持商家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推销产品,凡是与经济效益相违的观点和策略,则通过媒体或政策手段,百般阻挠,无情打压。

而宗教人士——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宗教都如此,但历史上的确有个别宗教为了建立自己的正面形象,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大肆宣扬自己的宗教是唯一的,是最完美的,是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与此同时,大力驳斥、否定、丑化和排挤其他宗教或思想流派。

现在有些科学家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为科学家是一个明智、正直和公正的群体,不会存在什么偏见。事实上,科学家在研究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也会受主观思想的影响。他会偏向于符合自己意趣的研究成果,与他主观思想相左的成果和结论,不一定能得到他的承认。这种现象在科学界确实存在,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4)消除偏见

我们要认识真相,觉悟当下,一定要尽量消除偏见。

这个世界上有白人,有黑人,每个国家内部也有不同的民族。从历史上看,这些不同民族和肤色的人之间,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冲突和排斥,也发生过各种各样不愉快的事情。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黑人跟白人之间发生的种族冲突,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仅仅是在非洲,也包括美国,甚至对全世界的人而言,这都是一段值得回顾和反思的历史。

我曾看过一个关于偏见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讲的是一位在读的博士生,在纽约到波士顿的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年老的盲人先生。两人在交谈中,聊起了不久前发生在洛杉矶的种族冲突事件——当时种族隔阂在美国非常严重。

老先生告诉年轻的博士,他以前生活在美国南方,由于家里的佣人是黑人,他从小就歧视黑人,认为黑人天生低人一等。长大后,他到北方去读书。北方比较开放,对黑人的歧视不像南方那么严重,但他依然在同学聚会时拒绝和黑人一起吃饭。买东西时,如果不小心遇到了黑人店员,他会把钱放在柜台上,让店员自己去拿,他忌讳和黑人的手有任何接触。他甚至觉得,跟黑人通婚简直就是父母的耻辱。

后来,他在波士顿读研究生时出了车祸,虽然没死,但双目失明,不得不进入一所盲人重建院学习盲文,并练习依靠手杖走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在他深感无助的时候,有个人一直在身边陪伴他,开导他,鼓励他,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他也从那个人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心里充满感激,可是,这个人后来却告诉他:“我是一个黑人。”

他十分震惊:过去眼睛健康的时候,他看不起黑人;现在他失明了,遇到困难了,帮助他的却是黑人!他心里积聚多年的种族偏见当下烟消云散。

盲人老先生告诉年轻的博士:“在我看得见光明时,心里的偏见却很深;当我失去光明时,心里却没有了偏见。这多么奇特,又多么幸运!”

火车到站的时候,年轻的博士看到,老先生的太太亲自到站台来迎接了。而这位太太,也是一位黑人。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比较好奇:他和黑人妻子是什么时候相识的呢?应该是失明以后吧。在他失去光明,开始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才触摸到了真相。

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自己的学识越来越丰富、年龄越来越成熟时,会突然发现,过去一直认为正确的某个观点其实并不正确!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我们总是选择相信当下的自己。其实,当下的那双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当下的那一分智慧,抉择的也不一定都正确。

保持对当下的警觉

为了获取幸福和快乐,我们希望觉悟当下。可是,我们如今面临的“当下”的种种形势,又是怎么样的呢?

1.缺乏分量的时代

其实,不管是内在心的奥秘也好,外在世界的奥秘也好,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奥秘也好,都需要有深度的智慧才能探究和触及。可现实是,在网络和信息的狂轰滥炸下,现在的人类变得越来越肤浅,越来越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越来越没有深入研究的动力和空间。在如此散乱的心中,生出深度智慧的几率恐怕只会越来越小。

在座有很多不同宗教背景的同学,不知你们的宗教研究是越来越有希望,还是越来越肤浅?反正我们佛教的情况不是很乐观,就像中国一句老话说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西方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也许好一点。不过从总体上看,人类对科学的研究也好,对宗教的研究和修行也好,似乎都越来越没有分量了。

2.精英的阴谋

我在很早以前看过一篇新闻报道,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这些人的战略思想可以说确实成功了。

据说1995年的时候,全球500个政治和经济精英在美国旧金山开了一个应对全球化浪潮的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英国首相布莱尔( Tony Blair,1953- )、美国总统小布什( George W. Bush,1946- )等政界首脑,有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和经济学家,还有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巨擘。

当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刚刚出现,各路精英聚在一起研究人类未来的发展。结论是什么呢?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世界会形成两大经济体:一个是掌握全球经济命脉、仅占世界人口20%的精英群体,一个是人口占世界80%、收入仅占20%的普通人群体。这80%的普通人创造的社会价值很少,属于“没用”的一群,却可能与精英们发生冲突,所以要限制他们的发展。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美国一个高级智囊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谋划,最后提出了方案:让这80%的人心甘情愿沉溺于各种娱乐散乱,要么在暴力、赌博、毒品、色情中耗尽精力和金钱,要么在唱唱跳跳、哭哭笑笑的各种选秀节目和肥皂剧中丧失崇高的理想和斗志。这就是所谓的“奶嘴策略”:让这80%的人毫无实际利益可得,心里还很快乐。

我们大概可以看到,那次会议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发展风向标开始有所变化:一些政界高层和财团联合起来,用金钱腐蚀各国的新闻媒体等宣传阵地,大力推广娱乐文化。世界娱乐产业渐渐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3.娱乐陷阱

不幸的是,面对精英们刻意制造出来的娱乐盛况,80%的普通人毫无察觉,在“娱乐至死”的浪潮里集体麻醉,没有丝毫反抗。

现在国际上大多数上市公司和财团拥有的财富,与普通民众的经济能力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这就是当今世界的现状:大多数人过着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极贫困型的生活,极少数富豪却坐拥子子孙孙都挥霍不尽的金山银山。贫富差距如此之大,已超出我们的想象。

虽然按照佛教的说法,这是每个人的福报不同所致,但是,跟我们自己今生的行为是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呢?也不是。现在大多数民众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穷,因为他们没有思考的兴趣,也没有思考的时间,整天都忙着玩他的手机,沉迷于色情赌博,沉迷于网络娱乐,在散乱放逸中迷迷糊糊混日子。

这个结论是西方一些顶尖级的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和分析得出的。仔细想一想,再看一看现在所谓的精英和普通民众的现状,不得不承认,这个结论确实有一定道理。

在铺天盖地的娱乐陷阱里,要保持独立思考或深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确实有一定困难。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奋力向上,突破娱乐陷阱的重重包围。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还谈什么“觉悟当下”呢?

向内寻求,不受外境的束缚

这颗心唯有向内寻求,脱离外境的束缚,才能做到真正的觉知与了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学会独立

佛教有一个甚深的理念:“我自为依怙,亦自为怨家,若作善作恶,我自为证者。”在这个世界上,谁也不可能成为你真正的依怙。这一生,做好事也好,做坏事也好,自己都是唯一的见证者。自己才是自己的怙主,自己才是自己的怨家。没有谁能够真正帮到你,也没有谁能真正打倒你。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人的一生,最上等的活法当然是凡事独立思考,独立探究,活出自己的高度。如果做不到这样,能够坚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不依赖别人,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值得肯定和赞叹。

但是,我们很多人却有个不好的习惯,总想着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要么依赖父母,要么依赖伴侣,要么依赖朋友,甚至会依赖猫啊狗啊之类的宠物。这样做,无疑是自己把自己逼上独木桥,非常危险。一旦失去这些外在的依靠,自己就觉得没办法再活下去了,只有自杀——没有比这个更愚昧、更可悲的选择了。

当然,生活中与亲朋好友相互依赖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自己提前要有思想准备,要经常提醒自己:万一这个“依靠处”突然离开了,比如出车祸死了,我该怎么办?现在很多年轻人,依赖心特别强,对自己的伴侣更是如此。一旦对方离开,自己就觉得失恋了,受不了了,自杀了……生活中的很多悲剧,根源就在这里。

所以,我们要经常问自己:“一旦他不在了,我该怎么办?”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在生活中保持独立思考和自主的能力,以内在的自由和坚强去应对外境的无常。

2.学习宗教

此外,我们还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学习宗教,因为这个时代需要我们敞开胸怀去接受各种不同的思想。比如说,我是一个佛教徒,但我依然可以学习其他宗教,这些宗教所宣说的跟真理相符的某些理念,我同样可以接受。

在座的都是一些年轻的宗教信仰者,对其他宗教不一定很熟悉,但我希望你们去了解一下。比如,以佛教徒的身份去学习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或者以伊斯兰教徒的身份去学习佛教和印度教。当然,你自己原有的信仰不用改变,也最好不要改变。

其实,不光是不同宗教之间观念会有不同,每一个宗教的内部也是如此。比如,佛教大体可以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三大传承之间,不论外在的形象,还是内在的教义,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其中藏传佛教又分为格鲁派、宁玛派和萨迦派等八个派别,不同派别在讲法仪轨、本尊修法等很多方面也常常不同。要把佛教内部所有不同的观念全部统一起来,是根本不现实的。至于其他宗教,例如基督教和天主教,它们内部的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我们现在的责任,不是强化各自的差异,相互排斥。这样的话,人类不会有进步,宗教不会有和谐。我们当下要做的,是强调彼此共有的理念与目标,寻求合作与互助。

比如,所有的宗教都提倡慈悲和爱,都热心于慈善事业,都在努力为人类的福祉创造条件。在这一点上,各个宗教之间是没有任何冲突的,是可以合作的。虽然个别宗教徒利用宗教的名义,做不如法的事,危害了社会,但这只是宗教徒个人的原因,并不是宗教本身的问题。

我真诚地希望,全世界所有的人,不管是有信仰的,还是没信仰的,大家都彻底抛开包装在外面的层层宗教隔阂,单在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寻求共同的思想和目标,为世界的发展,为人类的快乐,做出各自的贡献。

我为什么建议大家学习宗教呢?因为科学、哲学、文学与艺术等没办法解答的人生问题和困惑,宗教却能轻而易举地帮我们解决。

在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灵痛苦,心理疾病层出不穷,除了抑郁症、强迫症,很多新的疾病也在不断出现。这些心理疾病依靠现代医学很难彻底治愈,而借助宗教的禅修或观修方法,却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并且花的时间很短。

换句话说,医生可以治疗我们身体的疾病,但对心理的疾病,他们往往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我们也许应该向宗教寻求最好的妙药。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贪婪者,永远不会满足;嗔恨者,跟谁也合不拢;愚痴者,做事难以成办;嫉妒者,心里不会快乐;傲慢者,看不到别人的功德;怀疑者,见不到事物的真相。”

这句话说明什么?如果我们的心依靠宗教的指导,经过实际修炼,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过得非常快乐。相反,如果心里充满贪心、嗔心、嫉妒、傲慢等各种烦恼,再高的医疗科技也没办法让我们快乐起来。换句话说,能引导我们这颗心向内寻求快乐的,唯一只有宗教。

3.像苏格拉底那样

我很羡慕苏格拉底( Socrates 公元前 470 - 399 ),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他的心都是自由的,不受外境的影响。

他总是乐呵呵的,没有什么能让他不开心。成家之前,他过着单身汉的生活,觉得很开心,很轻松,因为没有家人的牵绊。成家之后,他的住处经常搬来搬去,有时候在楼上,有时候在楼下,但不管怎么搬,他都觉得快乐。住在楼下,他觉得宽敞,很方便;住在楼上,他觉得阳光好,很寂静。

甚至娶了一个脾气暴躁的妻子,他也非常开心。有一次,苏格拉底正跟学生们一起研究学问,妻子怒气冲冲提来一桶水,倒在他的身上,他顿时成了“落汤鸡”。学生们很惊讶,觉得他肯定要发脾气,他却笑着说:“我就知道,打雷以后肯定会下雨。”

别人问他:“你这样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为什么不娶一位贤良的妻子?”他怎么回答?他说:“善骑者才敢骑野马,野马若能驯服,其它马不在话下。”他认为有这样一位伴侣,是他的荣幸。

我们藏地有一位大德,叫阿底峡尊者,也经常带着一个脾气特别不好的弟子做侍者。他说:“这位侍者对我恩重如山,因为他会惹我生气,让我能好好修安忍。”

所以,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遭到了坏人的损恼,或家人对自己不好,这是非常有福报的显现,应该好好地珍惜!一旦有了这样的觉悟,你的人生一定会充满快乐和幸福。

现场互动

问:您刚刚提到,可以通过禅修治疗心理疾病,您能否再详细阐述一下,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的禅修方法?我们从哪里能获得这些信息和知识?

堪布:禅修的方法比较多。刚开始禅修时,心里的分别念很多,会有各种散乱的情况。但如果学会了以心观心,将有机会认识心的本性。就像《金刚经》里讲的那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当我们观察心的时候,会发现心的本性是空性的,而在空性中,心的妙力可以显现各种各样的法。一旦真正认识了心性,我们在生活中很多与真相不符的分别念都可以消失。这是最好的一种禅修方法。

一般来讲,禅修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世间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下功夫,禅修也不例外。有一本书叫做《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书里讲到,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必须用一万小时来刻苦努力,否则很难成功。

所以,要让我们这颗心变得平和、平静、堪能,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以前,禅宗和藏传佛教的修行人要在森林中修好多年,这颗心才能自在安住。我们刚开始禅修时,心要安住不容易,需要下功夫,需要坚持。

问: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需要培养爱与慈悲,远离偏见,保持单纯。您刚才也讲到了苏格拉底“驯服野马”的故事,以及要感恩生活中难以相处的人。我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训练多久,忍受到什么时候?

堪布:忍受的时间越长越好。 (众笑)

一个善巧的驯马者一定会有思想准备:驯服野马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野马的身体和心态都很强壮,所以驯马者特别清楚——短时间内它是不会被击垮的。

问:您刚才谈到了抑郁症和焦虑症,这些心理疾病在西藏存在吗?他们用什么方法治疗?导致这类心理疾病的原因是什么?

堪布:在过去的西藏,你要是问谁是不是得了抑郁症,没人知道这是什么病。从去年开始,抑郁症在藏语里有了专门的术语,叫“夺擦”——这是人们新造的名词。“夺”是怀疑的意思,“擦”表示担心,有抑郁之义。藏文的词义翻译过来,是一种具有担忧和怀疑的心理疾病。

藏地历史上没有抑郁症的说法。到目前为止,很多人还是没听说过这个词,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前一段时间,我遇到一个藏族学生,他说自己可能得了抑郁症,然后他把自卑、想自杀等抑郁症的症状发给我看,并告诉我,那些症状他都有。所以就目前来看,抑郁症在藏族人中是有的,但不是很普遍。

在藏地得了抑郁症怎么治疗?得病的如果是一个没有信仰的藏族人,治疗方法跟其他抑郁症患者一样,没有特殊的药物和方法。如果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会通过念咒语、禅修或者修一些让人轻松的修法来对治。

英国得抑郁症的人比较多。我曾在英国一所大学里传过不动佛的心咒:“嗡赞扎玛哈若卡那吽啪的。”这个咒语对抑郁症应该很管用。很多人依靠这个咒语的力量,治好了自己的抑郁症。

至于心理疾病的来源,我们藏地的医学界现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医学界也没有找到特别明确的病因。抑郁症也好,焦虑症也好,现代医学的很多理论认为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疾病,跟现在这个时代有一定关系,算是一种“时代病”。

问:心理疾病的现象在西方社会很严重。您经常访问西方国家,您认为是西方社会的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堪布:我去过的国家当中,英国的情况是最严重的。据介绍,英国一共有六千多万人口,大概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抑郁症。当然,这个数据也有不同的说法,仅供大家参考。

北欧国家也比较严重,比如说挪威。有一种观点认为,北欧国家由于所处的纬度比较高,经常看不到阳光,所以他们得抑郁症的原因是生活缺少阳光。据说现在美国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相对而言,藏地现在得抑郁症的人仍然是非常少的。

问:堪布,您提到的那个咒语,可不可以给我们念一下传承?

堪布:好的。刚才念的是不动佛心咒:“嗡赞扎玛哈若卡那吽啪的。”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类肆意破坏大自然,会让天龙八部特别不高兴。我们念这个咒语可以缓解相互之间的一些争斗。多念“嗡赞扎玛哈若卡那吽啪的”,会有这样一种力量和作用。

问:业力是怎样成熟的?

堪布:业力的成熟相当于我们农民种庄稼的过程。

由于种子类别、耕作方法和土壤特点等各方面的差别,有些种子很快就发芽了,然后慢慢开花结果,而有些种子短时间内却不会发芽,可能要过两年、三年,甚至十几年、二十几年才长出苗芽。像有些莲子,过了千年才发芽。

同样的道理,我们造的善事和恶事,会在我们阿赖耶识中种下相应的种子。这些种子经过时间和其他因缘的相互作用,会慢慢慢慢成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并不是说,你做了好事马上就会有幸福到来,干了坏事马上就会遭受痛苦。不会那么快,业力的成熟需要时间。时间没有到,它是不会报的。

因缘的成熟是个复杂的过程。种子发芽只是一种外在世界的缘起,有情生命的内在缘起,也有它自己的因果规律。这些道理在《稻秆经》和《俱舍论》中讲得比较细致。学习一下这些经论,就会知道因缘是怎么成熟的。

问:对亲朋好友发菩提心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但是对怨敌和我们不喜欢的人发菩提心非常困难,怎样才能对他们发起菩提心?如何检验自己发的菩提心是真是假?

堪布:菩提心对亲朋好友确实好修一点,而对怨恨的敌人就不那么好修了。但只要坚持修下去,慢慢地,把自己对亲朋好友的爱逐渐逐渐扩展,最后推及每一个众生。当你发现自己对怨恨的敌人也好,陌生的路人也好,其他众生也好,都能做到像对自己的亲朋好友那样疼爱有加时,菩提心就算真正生起来了。

基督教当中也有这样的教导。别人打你左脸的时候,你还要把右脸也伸过去让他打。这是一种忍辱,也是一种爱的修法。

我们佛教也如此,而且佛教倡导的爱更好修——把每一个众生都当作自己的父母来爱。不仅如此,由于每一个众生都爱自己,所以不管是对怨恨的敌人也好,不同宗教的人也好,不同肤色的人也好,都要用爱自己的那颗心去爱他们。所谓修行,就是把这个道理在心上逐渐去扩展,不断延伸,直至圆满。

问:有观点认为,孩子从出生到六岁之间的经历,会对一生的性格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我自己在这期间就受到了很不好的影响。我的问题是,如何才能避免给年幼的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堪布: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义。1到6岁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重要而敏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历会影响他心灵和人格的发展,对他的一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现在很多人都非常重视孩子学前的人格教育。

在我们国家,绝大多数孩子在6岁之前都要读幼儿园,因为6岁之前养成的习惯,会给他的一生播下根深蒂固的种子。我小的时候,没有机会上学读书,所有的教育都来自父母。可以说,父母的言行对我的人格塑造起了主要作用。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代受到了种族歧视或虐待,由此形成的难以改变的行为模式,会影响他的一生。在家庭暴力中长大的孩子,由于深受虐待行为的影响,长大以后很难和人平等交往,要么对他人心怀恐惧,要么看不起他人。

中国古代有一个伟大的学者,叫孟子。他小的时候,为了让他拥有好的成长环境,母亲搬了很多次家。刚开始,为了给孟子的父亲守坟,他们搬到了墓地附近,小孟子就跟人学习哭丧;母亲于是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小孟子就学别人讨价还价;母亲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小孟子听到学校朗朗的读书声,背起书包开开心心上学去了。

对这个问题,我现在比较担心。不知道你们这边的情况怎么样,在中国,不管是藏族,还是汉族,或是其他民族,许多五六岁的孩子整天都在玩手机,看《哈利·波特》( Harry Potter ),看《狮子王》( The Lion King ),各种各样的动画片都看。有些动画片含有暴力、色情等各种不良信息,对孩子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所以,我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父母自己有信仰,在孩子16岁之前,最好经常带他们去教堂,或参加一些慈善公益活动。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有意义。表面上看,孩子们在这些地方没有直接做什么事,但等他们长大之后,会回忆起妈妈曾带自己去过什么地方。这个时候,曾经种下的美好种子会发芽,而且非常容易成熟。这是把他们的人生导向正轨的最好方式。

人类为了快乐而发展经济,

但经济发展了,

却失去了快乐。 Y6SNYb8rKTjTMaQPqSyJ3B9aFrDbUKbYNXCEqhfvHMGtptAiWmi0tVUcMu6rhq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