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印度人看到一只蝎子掉进水里,便急忙伸手,想把蝎子救上来,他的手刚碰到蝎子的时候,不料被蝎子蜇了一下。那个印度人尽管被蜇,但他还是想救蝎子,于是再次把手伸进水中,蝎子再次蜇了他。
这时有人问他:“蝎子这样蜇你,你还救它干吗?”印度人说:“蝎子蜇人,是它的理想,爱是我的理想,我怎么能因为它蜇人的理想,而放弃我爱的理想呢?”
雨果曾说,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理想。
人不能没有理想,教育不能没有理想,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则更不能没有教育理想。那么,教师为什么不能没有教育理想呢?
教育是人的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付出,需要我们一如既往的追求,需要我们水滴石穿般的坚守,需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
如果教师没有教育理想,则很难做到锲而不舍,坚而不疑,困而不惑,挫而不止,败而不馁。
教育是慢的事业。教育就像种田,需要时令与季节的酝酿,需要耐心与细心的加持,需要润物无声与细水长流的滴灌;教育如煲汤,需要“小火慢炖”的火候,需要舒缓连绵的节奏,需要静候花开的工夫。
因而,教育需要倾听,需要等待,需要放慢脚步,需要“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如果教师没有教育理想,他会有这份淡定与闲适,这份期待与耐性吗?
教育是用心的事业。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而教育是需要静心潜心,需要全心投入,需要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事业,而不是浅尝辄止,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就能干好的事情。
教师如果没有教育理想,就不可能心无旁骛地去面对每一个平凡而又平淡的教育日子,也就不可能激情而诗性地同孩子们过一种优雅而幸福的教育生活,完全有可能被卷入世俗喧嚣与浮躁的洪流中,亵渎教育,贻误事业,失去自我。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虽着眼于现实,但它是面向未来培养人,培养能走向未来的人。
教育要走向未来,要有新作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苟且于现状,不能功利于现实,要有梦,要学会做梦,要立足全局,要胸怀远方,要心系未来,要塑造面向未来的教育,要做面向未来的教育者。要做到这些,教师如若没有教育理想,是很难做到的。
教育也是存在诸多尴尬的事业。教育本来是美好的,温馨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然而一方面由于单一的评价,所主导的唯分数的教育,一味刷题的教育,只有考试的教育,彻彻底底的应试属性的教育,让老师戴上沉重的枷锁,坠入应试教育的深渊,难以舒展身心,难以自由呼吸。
另一方面来自方方面面的形式主义和各种人为负担,分散了教师的大量精力,给教师增添了诸多的压力,让教师失去了宁静的讲桌,不能静下心来教书育人。
如果教师没有教育理想,就会逆来顺受,完全陷入应试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就不会去寻求改变,完全沦为应试的俘虏而心甘情愿,就只会戴着镣铐张牙舞爪,而不会跳出优美的舞蹈。
教育更是夹杂些许悲凉的事业。教师职业本来是备受尊崇的,然而现实中,一方面来自社会的不理解,要求老师是神,不是人,要求老师是完人,要绝对高尚,不能有丝毫差错闪失,否则便是不依不饶,百般刁难。另一方面来自家长的不理解,常常因为对其孩子的严格要求,或者孩子在校园里的一点小擦剐,而大闹校园,辱骂老师,有的还扇耳光,逼教师下跪,让老师情何以堪,充满不尽的心酸。
面对这样的一些无助与悲凉,试想,如果教师没有教育理想的支撑,他会有信心、有勇气去诠释职业的意义,去演绎这欲哭无泪的教育人生吗?也许最终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堕入“灰色的人生地带”,便是一种必然。
林语堂先生说过:“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
我以为,教师有了教育理想,就不会因循守旧,亦步亦趋;就不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更不会迷茫沉沦,消极厌世。他们会不忘初心,不易素心;会勇于变革,不断突破;会满怀希望,心有向往;会创造条件,追求卓越。
教师有了教育理想,就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就有了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孜孜以求,就有了对自我的挑战和不断超越,就有了对良知的捍卫和对寂寞的坚守。
教师有了教育理想,就有了直面现实困惑与各种烦心的坦然,就有了忍受生活艰辛和挫折的底气,就有了感悟生命历程和创造喜悦的豪迈。
教师有了教育理想,就有了对职业不悔选择的坚定信仰,就有了对神圣事业快意追求的豁达从容,就有了不媚世俗抵制反教育的勇气和行动,就有了对教育走向未来的憧憬和探索。
教师有了教育理想,就有了在心中燃烧起教育理想熊熊火焰的热情,就有了使平凡的教育工作每天都荡漾着不尽快乐的激情,就有了让平常的教育细节都时时展现出奇妙的智慧,就有了把平淡的教育人生都书写出生命的精彩与传奇。
“外面是一片漆黑,一个人正在爬行,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这是美国学者房龙在《宽容》一书序言中塑造的探索者的形象。他翻过蜿蜒绵亘的山脉,穿过深邃破败的溪谷,走过漫无边际的荒野乱石,归来时已是遍体鳞伤,却因为触犯权威而受到最严厉的惩罚,然而他的脸上带着微笑,眼中放出喜悦的光芒:“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
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也许这一路免不了雨雪风霜,免不了坡坡坎坎,也许用尽一生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但只要我们心若在,梦若在,并顽强地坚持,我们就可以离理想的教育很近,很近!
一个人真正的生命,是一个人的思想,人因思想而存在,人因思想而独立,人因思想而伟大。
人的生命除了身体的生命外,还有思想的生命。一个人没有思想徒有身体,那是活着的躯壳,或者仅是会说话、能吃饭的动物。一个有思想的生命,才会让人成为真正的人,让生命成为真正的生命;才会让我们拥有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才会给我们的心灵以温暖而温馨的慰藉,给平淡的日子以清新而明丽的感动。
现在很多教师停留于平庸,我以为不是能力上的平庸,而是思想上的荒芜。是什么造成教师思想上的荒芜呢?
一方面,自我封闭,与外界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一名好教师一定是对周遭,对外部世界,对时代脉搏保持着敏感的人。只有与周遭、与外部世界和时代脉搏主动保持着血肉联系的教师,他才会生成思想,独树一帜,与时俱进,终身发展。
另一方面,埋头拉车不看路,长期瞎忙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成天忙得不可开交,忙得不亦乐乎,忙得晕头转向,忙得焦头烂额。到头来,竟不知道忙些什么,为什么而忙。
心亡则忙。人最大的痛苦并非忙碌,而是瞎忙碌,不知道忙碌的是什么,乃至忙碌而无效,忙碌而无为,品尝不到忙碌的成果,体验不到忙碌的意义,感受不到忙碌的价值。
同时,把自己当成了一台机器。或者机械地重复,没有创新,也没有超越,只是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或者把自己与学生一同捆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一起拼杀,为分数而战,饱受应试的折磨,备受分数的折腾;或者不再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再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被动地被编程,木讷地在执行,一切都是亦步亦趋,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
只有个性才能塑造个性,只有灵魂才能唤醒灵魂,只有热情才能带动热情,只有激情才能迸发激情,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
有思想的教师,就有了自己的头脑,就有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在学科教学中就能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在教育实践中就会具有学生立场,把学生当学生,让学生站立于教育的中央,让自己站在成全“人”的发展的高度,把学生培养成他应该成为的他那样的人。
有思想的教师,就会坚持生活信条,坚定人生信念,坚守教育信仰,就不会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就不会成为墙上芦苇,摇摆不定,见风使舵,看脸色行事;就不会被喧嚣的社会,浮躁的心态,功利的教育所湮没和吞噬,就不会忘掉初心,易掉素心,丢掉宁静而美好的教育心;更不会让我们在还没有来得及改变教育的现实的时候,就被教育的现实改变了。
有思想的教师,就不会只盯着枯燥的知识、冰冷的分数而任其摆布,被应试无情绑架,也不会泯灭良知,跪着教书,丢失尊严。他会站在知识的原野,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沉朴素的姿态站立三尺讲台,用虔诚和执着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灿烂而深邃的星空,从而教出一批批有思想,能够自信地面对未来的学生。
有思想的教师,他会善于学习、敏于求知、勇于试错、敢于质疑、勤于总结,他会通过思考、思考,再思考,去粗取精、剥茧抽丝、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形成自己对教育特有的、立体的、综合的、全方位的、多方面的深刻认识和系统思想,而不会唯各路所谓的“专家”马首是瞻,也不会一味地奉迎所谓的“模式”“经验”,更不会迷茫游荡于当下的教育乱象而无所适从、躬身屈从、俯首称臣。
思想让人这根苇草成为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个好老师一定是有思想的。我们不奢望成为思想家,但至少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教育的思想者。
我在想这样的一个现象和事实:
有一棵苹果树,它结了10个苹果,主人摘下9个苹果,苹果树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
第二年,苹果树只结了5个苹果,主人摘下4个,苹果树得到了1个。苹果树想,去年得到了10%,今年却得到了20%,足足翻了一番,这下心理平衡了。苹果树又继续成长了。
如果苹果树第三年结100个果子,拿走99个,它得到的仅1%,是不是它更会远离成长,拒绝成长呢?
其实,自己得到多少果子这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成长。
有了成长,苹果树就可以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就有了按季节收获的,令人们羡慕的丰硕果实,那些曾阻碍自己成长的力量都是不重要的,也是微不足道的,曾经的或得或失都是用不着去计较的。
对于年轻老师来说,有很多东西或许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关注,但我以为,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更应该思考和关注的是自己的成长。明白这个道理,很多东西我们就可以释怀,就可以理性面对。
比如,一个先进名额,尽管你自己觉得非常优秀,非常够资格,而领导却给了其他同事,你一定要放得下,想得开,千万不要往心里去,更不要对得到荣誉的同志不舒服,甚至去作对。
比如,在某方面利益和待遇上,有可能遭遇到不公平,但你也要识得透,看得淡,这个世上,对于生命,对于健康,对于成长,才是自己的事,其他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还比如,学校缺一个副校长,有三个后备人选,尽管旗鼓相当,但还是有些差异,根据综合考核测评,你排名第二,组织上拟按考核顺序,任用排位第一的,你也很有上进心,那么这时你的态度有三种。
第一种,不择手段,联合排第三位的,PK掉第一位。第二种,先把第一位搞掉,再把第三位搞掉,能够上就上,即或上不了,大家都搞不成,心理也平衡。第三种,支持第一位上,赢得老三的支持,继续做好工作。
显然你应该选择第三种,因为这既会帮你赢得下一次或更多的机会,又能赢得其他教职工对你人品的认知与接纳,更重要的是能促使你不断成长。
再比如,工作上多做点,多担当些,这绝对是好事,多一份承担,就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历练,就多一份机会,多一份成长,我们绝不能因为工作多干了,任务多承担了,就斤斤计较,叫苦不迭,牢骚满腹。
很多人只在乎成功,不在乎自己成长。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成功。
如果说结婚是成功,那么你只要领取一张结婚证,你就能达到成功,你成功之后如果面对的是一个没有共同语言,抑或是一个你不爱的人,这样的成功你觉得有意义吗?
如果说钱赚得多就算成功,那么有这样两个人,一个人赚了10万,挺满足,很快乐,还有爱心,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有人脉,赢得了人们的爱戴与拥护。
另一个人赚了500万,却嫌赚得太少,只晓得拼命赚钱,不顾一切,活得很累,后来身体还出了问题,而且连起码的一点责任心都没有,大家觉得他除了钱不缺,其他什么都缺,你说谁成功?
如果说成功就是考高分,如果我们的学生分数考得很高,但除了分数之外,其他的一切,包括人品、心态、情操、能力、身体健康都没有,要这种成功干啥?
如果考上清华、北大才算成功,每年能够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可谓凤毛麟角,是不是考上其他大学的和没考上大学的,就都不算成功?
还有,成功不可模仿,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成功的条件、环境、路径是不一样的,比尔·盖茨没有读完哈佛,中途退学,却成功了,因为他拥有得天独厚的一些优势和资源,他的父母是IBM董事,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去模仿比尔·盖茨,是不是都能成为比尔·盖茨?
小猪和乌鸦同乘一架飞机,小猪听见乌鸦在头等舱对空姐吆五喝六,小猪觉得乌鸦好威风、好神气,感到乌鸦似乎就是它仰慕已久的成功人士,于是猪也学乌鸦的派头,对空姐指手画脚。
空姐气不打一处来,把小猪和乌鸦从五千米的高空扔了下去。这个时候,乌鸦对小猪说:“哼,小样儿,我有翅膀,你有吗?”
成功不可复制,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成功需要机遇,机遇是不可多得的,他人有的机遇,不可能人人都有这样的机遇。
巴菲特8岁就去参观纽交所,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而且由高盛董事接待的,是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条件和机遇呢?
所以,我觉得,成功都是相对而言的,成功永远都是小概率事件,人人都想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把结果无限放大,把无限放大的结果定义为成功,然后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就会错过生命沿途中的许多美好风光,就会让自己失去很多快乐和幸福,甚至还会干一些蠢事,种下祸根。
罗兰说:“成功的意义应该是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尽了自己的努力之后,所感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收获之乐,而不是为了虚荣心或金钱。”
而成长作为内心的一个尺度,那是每个人生命所必需的。就像一粒种子,它不会在乎其最终的开花、结果,只要把它播在土壤里,它就会自然地生长。
同时,对于成功,可能会有人从中作梗,阻碍你的成功。而对于成长,比如你的身体成长、你的学识成长、你的专业成长、你的人格魅力成长,这是谁也不能阻挡的,也是阻挡不了的。
我认为,人这一生,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之路。
我还觉得,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无法承担更多单一成功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从成功走向成长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每个人都能成长为属于自己的世界。
我所接触的许许多多的年轻老师,一路走来,靠自己的打拼,能够站立神圣的讲台,能够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不同程度的业绩,能够赢得方方面面的声誉和信任,这应该是不容易的,这从某一个角度,反映了一个阶段的成功。
那么,更应该面对和思考的是,我们如何成长。
我们应该明白,成长是自己的事,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
成长是自己的事,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不断成熟,不断成长。
成长也不仅是自己的事,我们的成长是为了孩子们更好地成长。最好的学习是老师们学习之后孩子们的学习,最好的成长也是老师们成长之后孩子们的成长。
我们应该自觉成长,带头成长,主动成长,不放过每一次成长的机会,不错过成长的分分秒秒,让成长之花时时绽放,让成长的滋滋拔节声不绝于耳,让我们的成长为孩子们带去更多的成长可能。
虽然我们再努力也成不了飞人,但我们可以享受奔跑的乐趣;虽然我们不惜一切代价都不可能成为巨人,但我们可以体味成长的滋味。
我们可以不成功,但一定要成长。要明白,幸福永远比优秀重要,成人永远比成才重要,成长永远比成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