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网易CEO丁磊谈他过去的学习,他曾是全班倒数第六,后来经过每一个学期不停的努力,在最后考大学的时候,考到了高中读书时最理想的成绩——全班第十名。
然后他又以比重点本科分数线多一分的成绩考上了一本,以多一分的机会去读了最喜欢的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他说他班上前十名的同学,后面也有联络,但他感觉大家好像在事业上都不是那么如意。他于是想,他们的学习比他好,应该说某方面能力比他强,为什么后来到了社会上竟有这种很大的差异呢?他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他从小是一个有兴趣的人。
他的爸爸是一个热爱电子的工程师,在他6岁的时候,他爸爸就开始让他每个月和他一起阅读《大众科学》《无线电》《科学画报》等杂志。他爸爸买电子元器件装电视机,他就在旁边观看,从小就对无线电有了兴趣,后来参加了“无线电兴趣小组”,并做了一个六管收音机。
这种兴趣、这种求知欲,他后来一直保持着。他说,对兴趣的投入,让他终身受益。
在这一点上,我也有同感。父亲过去在乡广播站工作,我从小也就有了接触各种电器设备的机会,比如电唱机、扩音机、收音机,也认识了各种电子元件,如二极管、三极管、电子管、电阻、电容,还能够读到《无线电》《无线电世界》《电子报》等报刊。
虽然那个时候,很多东西还看不懂,也闹不明白,但是对这些东西却充满了好奇,随时都想去琢磨琢磨,一有时间便拿那些报刊翻一翻,看一看。
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在父亲那里弄了一些电子元器件,其实好多都是从废旧机子上拆下来的,然后按照电路图,学装简易晶体管收音机。我记得几经波折,有一天终于成功组装了第一台收音机,当用自装的收音机收听到节目的时候,尽管噪音大,音质不是很好,但当时的那种特别的欣喜与兴奋的心情,简直无法言表。
后来上师范,物理老师让我牵头组建了无线电兴趣小组,我每个月从15元的生活费中节衣缩食,还从仅有的一点零花钱里省吃俭用,然后按《无线电》《电子报》上的邮购方式,从上海、天津等地邮购电子元件,和同学们一道制作收音机、电子门铃、电子琴等。
参加工作后,对无线电仍然保持着一种浓厚的兴趣。学校没有扩音机,我就自制了一台,供学校开大会、六一儿童节庆祝使用。那时做班主任,为了随时了解和掌握班上动态,或者对班上学生“发号施令”,我便制作了一台对讲机,在教室和我的寝室之间架起了一个特别的通道。学生们都羡慕他们的老师竟有如此“手艺”,同行们对我把兴趣爱好延伸运用于教育教学的行为,也赞不绝口。
后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写下水作文,进一步领略和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于是又对阅读和写作产生了兴趣。那个时候围绕语文教学,读了很多书,也写了不少“火柴匣”和“豆腐块”。
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捧着油墨飘香的样报样刊,听到邮递员在校门口叫自己的名字去取稿费汇款单,以至于兴趣越来越浓厚。由于长期坐在寝室里的书桌上读书写作,时间长了,藤椅下面铺得薄薄的水泥地面竟被磨出了四个大坑,双脚所及之处竟被蹬出了两个大脚印。
也就是因为对写作的兴趣,写了一些文字,还出了四本有关语文及语文教学方面的书,后来竟懵懵懂懂地离开了讲台,到了机关部门,包括乡镇。
即使在机关部门和乡镇工作的十年里,我同样没有放弃阅读和写作。特别是写作,除了承担了大大小小的公文写作任务外,我还见缝插针,合理利用时间,根据兴趣而写,写了一些文字,相继见诸报端。
再后来又回到教育,从事教育管理,尽管头绪多,事务繁杂,工作压力大,我不仅没有淡去阅读和写作,相反对阅读和写作,还更加虔诚和执着。
因为我深知,一个教育人的阅读和写作,不仅是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能够自信地行走于教育路上的一个法宝,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大家的一个示范与引领。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示范,最好的管理莫过于引领。
现在离开教育管理岗位了,但我仍痴情于阅读和写作。正如我在我的新书《教育的第三只眼》中所写到的,“对于每一个日子,我读的是教育,写的是教育,研究的是教育,奔波行走的仍是教育”,正是为了某种意义,或者说为了自己的兴趣,“我没有让自己的惰性恣意生长,没有让太落后对自己任意捆绑,也没有让迎合与屈从对自己颐指气使,更没有让时间白白地从自己指缝间悄悄溜走”。
也正如我在《教育的第三只眼》中所说:“拙劣的文字或许算不上什么风采,但至少可以说明,我将自己的人生意义握在自己的手上,把对教育的一往情深落在自己的笔上,我对教育的孜孜以求没有止步,我沉浸于教育美好的过程没有停歇,我立足于当下和自身的教育改变在做出力所能及的行动,我对于一个又一个的教育与人生的‘明天’仍然值得期待!”
当然,我的这些兴趣,虽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惊天动地的变化,也没有让我为此取得什么巨大成就,更没有使我成为像网易丁磊那样的CEO,但我却以为,是兴趣,让我对生活始终拥有着一种向往与热爱,对周遭乃至这个世界始终充满着一种探索与好奇,对梦想始终洋溢着一种力量与追逐的勇气,对学习始终保持着一种永不停歇、终身学习的姿态和热情,对人生则始终燃烧着一种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激情和精神。
我想,一个人有了这种因兴趣而带来的这些美好的元素与因子,就有了陪伴一生的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有了支撑自己一生的宝贵财富。不管怎样,他都能够坦然而自如地面对生活,自信而优雅地面对人生。
再退一万步说,无论遭遇什么环境和处境,无论经历什么挫折和坎坷,他都能够适应,都能够克服,他的生活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他的人生再不如意,也不可能不如意到哪个地方去。
然而想到当下的教育,我们的孩子被作为一台机器的零部件,在学习的“流水线”上程序化地传输并来回切换,而且像陀螺般运转,不能有片刻的休息。
在学校里差不多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强行灌输,然后就是为了考试的死记硬背和反复地练题、刷题,在“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的感召和鼓惑下,学生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分数的拼命提升上。
走出校园后,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让孩子不停奔波穿梭于各种补习班、培训班,把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变为了一个个“鸡娃”。
孩子的分数或许一时上去了,但是孩子们没有了闲暇,没有了快乐的时光,没有了愉悦的童年,也没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这种苦读、苦学还让不少孩子过早地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持续学习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时还没有兴趣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担心他长大以后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的人。”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也曾指出:“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有了学习兴趣,他们就真正理解了学习的意义,理解了学校的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应对人生,他们就有了学习内在的冲动和愿望,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把学习作为自己成长和人生发展的一件大事,他就会主动去学,而不是因老师、家长要求而学,也就会为自己而学,而不是为老师和家长而学。
孩子们有了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他们就会在对某件事情所产生的热爱与持续的关注中,涵养一种专注、执着与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一种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就有了潜在的动力去学习背后的知识,去洞悉未知的世界,当然更有了支撑他们完成当下学习和接受终身学习的勇气与信心,这对孩子们应付当下的考试和赢得未来人生的大考,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帮助。
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育不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竭泽而渔,而是尽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学习永远有一种热情,有一种积极的情绪,而不是把学习当成一件烦心事和苦差事。
成功的教育不是剥夺孩子的一切时间,将孩子绳捆索绑,也不是一直逼着孩子把眼睛一直盯在分数上,而是尽力培育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除了学习之外,还有自己喜欢的天地可以去投入与徜徉,还有自己钟爱的世界可以去痴情和着迷。
对孩子负责任的教育不是在乎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找什么样的老师,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教给他们多少知识,不惜一切代价让他们一时去提高多少分数,而是让孩子抬起双眼,着眼兴趣,拥有兴趣,不断保持对兴趣的兴趣。
孩子有了兴趣,这兴趣,就会像一块磁铁石一样,一直吸引着孩子,牵引着孩子,给孩子以无穷的力量,而且这兴趣,还会像远方的一座灯塔,能够不断照亮前方的道路,让孩子走出校门之后,能够更好地面对人生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