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因为孩子在那里”

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曾先后3次参与英国珠峰探险队,挑战珠峰攀登。前两次均以失败告终,在1924年的第3次探险中,马洛里在距离珠峰8600米附近不幸丧生,后来在离珠峰几百米的地方找到了他的遗体。

有人曾问他:“你为什么要攀登?”他说:“因为山在那里。”

就因为山在那里,那就是一种号召,一种向往,一种来自遥远的、未知世界的磁力,一种遵从自己内心的巨大魔力。

又到了开学季,这段时间,学校都在做开学准备,老师们也在一边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一边调节情绪,进入工作状态,这一切的责任与使命,都源于:因为孩子在那里。

“因为孩子在那里”,首先我们要看到孩子。程红兵校长在一次报告中讲到,他在上海浦东担任教科院院长,一次听一个老师的公开课,发现这个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视线始终以斜45度角盯着对面墙壁,自始至终没有看孩子。

公开课下来,他对这个老师说,上课要注意看孩子,要把孩子置于我们的视线中。

这个老师辩解,说他眼睛有毛病,是斜视眼。程校长说,后来和他接触,他眼睛很正常,根本不是什么斜视眼。

孩子是教育的全部,我们因孩子的存在而存在,教育因为孩子而真实地发生。我们能不能看到孩子,教育里有没有孩子,决定着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也决定着我们对教育的态度。

我们要眼里有孩子,要看得到孩子。我们眼里有了孩子,我们看到了孩子,我们所投去的每一束目光,每一个眼神或许就是一种好的教育。

每一束目光,让我们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传递对孩子的爱和信任;每一个眼神,让我们在同孩子的默契中,传递对孩子莫大的安慰与鼓励。

当然,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更要能够“看见”孩子,“看见”孩子不那么容易,它比“看到”难,更需要细心和用心。因为看见孩子,不仅要看到孩子的模样儿,而且要看见孩子的内心,知道孩子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期盼什么。

“因为孩子在那里”,我们要把孩子当成孩子。这个世界之所以充满着希望和美好,是因为有了天真烂漫的孩子。卢梭说得好:“人类正因为从孩子长起,所以人类才有救。”

教育的一切出发点,必须具有孩子的视角,把孩子视为孩子,把孩子当成孩子,让孩子站在校园的正中央。

遗憾的是现在的教育,把孩子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应对考试的机器,帮助成人攫取功名的工具,让孩子失去了他们的童年,他们的童年被功利教育、过度学习、超强度的负担所吞没。

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皮珀在《闲暇:文化的基础》中提及:“闲暇,是心灵的拯救,是文化的基础和源头,许多伟大真知灼见的获得,往往正是处在闲暇之时。”

如果要真的对孩子好,让他们未来的人生能够好,就要让孩子拥有一些闲暇,给他们的生命多一些闲适,多一些留白,让他们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嬉戏玩耍,去打闹游戏,去做一些无用的事,去干他们喜欢的事,去追寻他们所敬仰的人,去读他们感兴趣的书,去参加他们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

要尽可能呵护好孩子的童年,给他们留住一颗童心,同时尽可能释放他们的天性,彰显他们的个性,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

“因为孩子在那里”,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教育的使命,就是拨云见日,去雾显山,发现孩子。

花有各样红,人与人不同,每个孩子都是上苍派到这个世间的天使。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

在教育的天地里原本没有差孩子,或许我们少了一把尺子,也或许我们缺了一个标准,再或许我们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期许和等待。

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发现不同的孩子,也发现每个孩子的与众不同。在发现的基础上,要相信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好的愿望,都有上进的渴望,都有着无限可能的潜质,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性急,都不要低估了每个孩子。

接下来就需要挖掘孩子,积极寻找孩子的特点与天性,探索适合每个孩子的成长路径,让野百合都有自己的春天,让每一朵花都绽放自己的笑靥,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有枝可依,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

“因为孩子在那里”,我们要呵护好孩子。与孩子,我们是一场美好的相遇。孩子是在他最美好的阶段,最需要引导的时候,来到学校,来到我们身边,他们用陌生的眼光打量着校园,打量着周遭的一切,打量着我们,他们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未来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我们的教育方式,却决定着他们过一种什么样的学习生活,也决定着他们的命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每个儿童都是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所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们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种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冷淡的态度所熄灭。”

对孩子的呵护,要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孩子是师德的灵魂,爱孩子,是孩子成长的力量之源。我们对孩子的爱,不仅是对孩子幼小的心灵的一种呵护,让一颗颗小小的“火星”不“被尖刻的冷淡的态度所熄灭”,而且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一种引导、一种点燃、一种唤醒、一种成全。

对孩子的呵护,要用整个的心教好孩子。孩子们来到我们身边,这种机会只有一次,他们以后不会再来了,他们在最该来的时候停留于我们,依偎着我们,然后离开我们,离开校园走向另一方天空,走向自己的世界。

就是在这样一段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应该给他们施以积极的影响,给予他们适合的教育,让他们灵性闪动,学到知识,学到见识,学出精彩,让他们德行飞扬,养成好习惯,涵养品质,学会做人。

“因为孩子在那里”,孩子的存在本身便是一种意义,一种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昭示着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诠释着我们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不管教育的现实怎样,也不管我们的职业遭遇到了什么尴尬,我们应该始终记住:因为孩子在那里! B/1VTQsP2SSlWwvluijQArKUgphz5NAbqNa1og2CSQx6omVWKCvJ1TquPb/A3Ol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