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会真爱孩子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与发展中,父母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在好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们能看到父母教育的影子;在失败的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也能看到父母失败的教育的影子。

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天下父母,要真正做到懂孩子、会爱孩子、会教育孩子,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拥有天然的道义上的“制高权”:一是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具有天然的教育权;二是作为父母,无不对自己的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三是作为父母,都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经济、社会的知识传递给孩子。因此,在孩子面前,天下父母似乎都拥有“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的教育优越权,加上传统文化中诸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我国家庭教育中民主精神有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在家庭教育中弘扬民主精神,说到底,家长们爱孩子,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尊重孩子,要求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在父子、母子交往中,要放弃自己教育的“制高权”“优越权”,在生活、学习与教育中把孩子当作具有平等地位的“伙伴”。“平等地位”,就是在日常的教育中坚持与孩子协商,不把自己的教育意志强加于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不把自己的兴趣与选择强加给孩子;就是要将自己的教育要求,真正建立在孩子内心认同的基础上,否则,你再好的教育愿望,对于孩子来讲也无济于事。

爱孩子就要知道孩子的长处与短处

孩子都是自己的好!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成龙,成凤”的心态。在这样的教育心态下,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未来都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期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大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做人上人。

在这样的教育心态下,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充斥着盲目的“卓越”意识——在班里要做第一,在年级要做第一,在学校里要做第一,否则,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努力、没出息,就要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施加极大的压力。

在这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坚持的是一种“横向比较思维”,缺乏“自我进步思维”。说到底,左右家长们思维的就是“做人上人”的社会精英思维。这种思维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只要第一,不要第二”,第一才是成功,第二就是失败。如此,教育不是在培育成功者,而是在制造一个又一个的失败者!

如何改变这种教育生态?我想说的是:家长们爱孩子,要懂得天下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天下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自有其长处,也必然有其短处。这就是说:对待孩子的未来和期盼,应该持一种“理性思维”,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盲目地比较,更不能进行盲目的“攀比”,否则,会把自己的孩子逼进学习与生活的死胡同,进而患上学习失败恐惧症,轻者学习兴趣下降,重者厌学、逃学,直至到网吧、到校外青少年犯罪团伙中去寻找自己的“乐趣”和“自信”,更有少数孩子走向人生的“绝路”。

不与别人的孩子比高低,只与别人的孩子比优势,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明白,你有所长,我亦有所长;你有所短,我亦有所短;赏其所长,容其所短。知道自己的长处,弘扬自己的长处,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会越来越自信;明白自己的短处,知道人无完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会越来越理性。

爱孩子就要让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有意义

我说过,在当下的教育话语体系里,上小学是为了上好初中,上好初中是为了上好高中,上好高中是为了上好大学,上好大学是为了找好工作。似乎,人生的所有阶段都是为找工作而准备的,教育的本质很大程度地被异化了。

在这种教育话语体系里,我们的教育上上下下都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孩子,就是学习的好坏,就是必修课程、考试科目、升学科目考试的好坏。在如此单一的评价标尺面前,学校与家庭必然联手制造大量的失败者。

“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中国人有勤奋好学的传统。在我们的教育中,充斥着“苦学”“硬学”“蛮学”“死学”的思维,倡导“头悬梁”“锥刺股”。但我想说的是:故事中所讲的,把头发系在梁上的是孙敬自己,而不是别人;拿起锥子锥大腿的是苏秦自己,而不是别人。

在这种教育话语体系里,无论是学校学习,还是家庭学习,都是强制下的学习,学生们要么是为家长而学,要么是为老师而学,要么是为将来的工作而学,而不是真正为自己内心的成长与发展需求而学。因此,从整体上讲,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意愿十分低下!这与学生对当下的学习与生活意义的认知处于麻木状态有关。

无法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意愿的教育必然是效率低下的教育。要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意愿,就必须让孩子感觉、体验、认知到当下的学习与生活是有意义的。

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学习终生有用的东西

我说过,今天有不少教育工作者、不少家长患上了教育近视眼病,而且病得不轻。在学校,只让孩子学习考试科目、升学科目,否则,就是不务正业;在家里,只让孩子做作业,上考学有用的各种辅导班,否则,就是荒废自己的青春年华;在社会上,孩子如果不做作业,不做卷子,而参加各种活动、搞社会实践,就是玩,就是耍。

在这种教育认知下,尽管家长、社会对孩子们如何做人、做事不满意,但学校要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家长、社会上却有不少人反对。因为家长、社会都戴着十分功利的眼镜看教育,与考学无关的,你折腾它干啥!

在这种教育认知下,家长、老师们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习惯与方法顾不上了,以至于学生的学习越来越事倍功半;家长、老师们对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境界与追求顾不上了,以至于学生们眼界越来越窄,内在的学习动力日益枯竭;家长、老师们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越来越顾不了,以至于学生们越来越管不住自己,不看着他就不学习了。由此,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的“智性”(学习智慧)丧失,“德性”(人生境界)缺失,“自控性”(自主管理能力)流失。

在这里,我再次向家长们提出一个问题:你究竟准备让自己的孩子走多远?不学习做人,不学习做高尚的人,不学习做独立的人,我坚信,你的孩子不仅走不好未来的人生之路,也断然走不好当下的学习与生活之路。 6mDf+qecCWe1edOwwyb+Rn4vqToTx34J4wQj+GozlGMBTtJh0WjK5TqS0UYaaxt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