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差异本身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潍坊一中校长于允峰面对前来考察的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领导曾经说过:“山东省刚开始规范办学、推进新一轮素质教育时,要求高中学校不搞重点班,进行均衡编班,我们确实有些想不通,有些担心。可几年下来,好学生的发展不但没有受到限制,反而越来越具有活力,优秀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不仅如此,按照均衡编班,教师们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招远一中校长郭美娟也在全省高中校长座谈会上汇报,招远高中招生采取“一评二挂”的办法,即对学校按照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法规政策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与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和学校校长、教师评优、树先、晋职挂钩。招远一中招生一所初中一条分数线,结果上一中的学生分数高低相差可达一二百分,尽管如此,学生无论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还是参加高考,其成绩差异几乎没有多大。

原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校长王本中在谈到自己创办中加学校的实践时多次说过:“当时招生时学生入学的分数差距很大,但是我们一旦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弘扬了学生的个性,遵循了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学生最后的学习与发展结果远远没有入校时考试分数的差异那么大!不仅如此,那些从学科和分数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学生,发展潜力更大,未来前途更让人充满期待。”

由此,我想到,如何认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利用学生差异、弘扬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差异,是一个重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命题。

同质化教育就是在扼杀学生的个性。

中国人是讲究整齐划一的。这种价值思维方式,加上现代工业思维的浸润,以及应试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的张扬,使得中国人在教育领域过于强调统一、强调规模、强调共性,而不尊重差异,不尊重个性。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分取人。在选拔新生中,学校需要的不是一个个具有各种发展潜质的人,而是学生在考试中获得的分数,分数高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至于各门学科的分数总和构成的学生成绩的高低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并没有谁去关注;学生入学后,人们关注的仍然是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而不是活生生的正在发展中的人,更不是学生在发展中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富有个性的、学科的甚至职业性向的分化与素质发展水平。

消灭差异。在许多老师和校长的日常话语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优秀生、待优生、待转化生这样的话语概念,似乎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补差”去“培优”。而这里衡量“差”与“优”的依据,就是学生各门功课考试成绩之和,成绩高的就是“优生”,成绩低的就是“差生”。 这样的教育实践,说到底,是一种消灭差异的教育。这种教育实践,从本质上说,完全是为了服务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可以说,与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一代新人的教育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歧视个性。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的优秀学生的标准,就是“分数+绵羊”,即只要考试成绩高、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正是基于此,在学校教育中,人们在两个方面不断地扼杀学生的个性:一是学校、老师、家长一概反对学生参与与应试无关的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这就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可能性;二是对于学生挑战师道尊严的各种行为一律严格禁止,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可能性。

同质化编班必然破坏良好的教育生态。

由于极端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校习惯于把入学考试成绩高的学生编在一起,组建各种名目的所谓“重点班”“实验班”。说到底,这种做法是把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组织在一起,以便追求更高的升学率。与这种做法相适应,学校在最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包括人、财、物都以满足这些“重点班”“实验班”的需求为最高原则。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既破坏了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也在违背家长和学生对升学的利益诉求本身。这是因为差异本身就是良好的教育生态和教育资源。

人与人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由父母遗传基因带来的先天禀赋的不同,父母的教育素养、职业经历带来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以及基于以上各种差异而导致的孩子后天学习、生活习性和逐渐显现出来的智力倾向的差异,等等。因此,具有不同学习成绩、不同学科学习优势、不同个性倾向的学生走在一起,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和谐多元的教育生态。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同,他们之间才可以“生生相长”——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相反,如果按照考试成绩这一标准对这些具有丰富差异性的学生进行分层,层次分得越细,这些孩子的差异越小,这些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就越“同质化”,由此,他们之间就失去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自然环境”,从而丧失了成长与发展的“团体动力”。这本身就是违背孩子的根本利益的——包括学习与升学利益。

与此同时,随着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向“重点班”倾斜,必然导致教师资源配置的“同质化”,即出现“优优”“次优”“差差”这种组合,其结果,对于“重点班”“实验班”的教师而言,学生的学习与考试成绩肯定比所谓的“差班”学习与考试成绩要好,这些“重点班”“实验班”的教师无形中也失去了改革积极性与敬业精神;而对于非“重点班”“实验班”的教师而言,自认为自己所教的班学生学习成绩差,无论如何都无法追赶“重点班”“实验班”的学生,其结果,自然也丧失了进取的动力。由此,必然导致良好的、理性的竞争性教育环境的丧失。这种局面对于落实教师的学校主人翁地位,调动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是极其不利的。

没有差异就没有健康的教育。

差异本身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个性成长和职业性向培育的天然土壤。遗传学告诉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是不同的,再加上后天的家庭、生活和教育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学科兴趣、学习风格乃至对将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性向的选择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恰恰构成了一个人个性发展的前置条件,学校教育的任务不是去填平更不是消灭这些差异,而是把这些差异作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尊重这些差异、合理地引导这些差异、努力地培育这些差异、积极地弘扬这些差异。

差异本身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促进“教教相长”“教学相长”“生生相长”的重要动力。在这里,差异本身对学校教育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差异本身形成了可贵的教育资源。正因为有不同,每个人所具备的不同的“长”本身,自然形成了别人可以学习的资源,由此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内容和品质上具有高下之分,相互之间才可以引发进取心、激励上进心,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键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这里的关键是: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资源,即课程。包括课程和相应的课程资源,如不同的学习材料、不同的考试要求,等等。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需要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我们主张,按照均衡编班的原则组建行政班,作为学生在校管理和学习共同课程的基本组织单位。同时,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需要,要根据学生对不同课程的自主选择,组建教学班。 fsXgipPk1T3XTforfhOoCW4yUJws2osCjYh3DBzIzDAWxrSdJZ03wvf+NhgYr0T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