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小将”在“破四旧”的狂潮中,决定挖掘位于北京海淀区恩济庄六一学校内的李莲英墓。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用蛋清、糯米浆掺白灰、沙土、黄土混合成的坚固坟墓和两道汉白玉门打通了;然后把棺椁盖掀开,发现盖尸的被子因潮湿已经腐烂,肢体部分是用珍宝之类东西代替的,整个尸体只有人头一颗。
李莲英是清末慈禧太后的总管大太监。他生于1848年11月12日(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七日),死于1911 年3月4日(宣统三年二月初四日),死时64岁。李莲英在宫中受西太后之宠,赏赐身穿黄马褂,领二品红顶大花翎。自清朝入关200多年来,阉宦之中受此殊遇者,仅李莲英一人而已,以至全朝文武大臣乃至皇上都怵他三分。这个权倾朝野、不可一世的大太监,为何在慈禧死后仅两年多就遭受身首异处之祸呢?
读者也许以为,李尸因埋葬年代久远,尸骨已经腐烂无存了。近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近代京华史迹》刊载佟洵先生《李莲英墓之谜》一文,佟先生认为:“这个假设也是不能成立的。李莲英于1911年入葬,至1966年挖坟时仅仅55年时间,头颅尚且完好,何以躯干的骨骸化为乌有呢!”佟先生认为李莲英是被砍头的。但是,他又说:“至于他因何故,于何处,被何人暗杀?由于没有史料,本文还不能作出说明。这个谜有待于大家今后共同探讨、研究、解开。”
对于这件事,我了解一些线索。60多年来,这件事情一直埋藏在我心深处,但因没有确凿证据,所以一直没有写出来。现在,我把我所知道的线索写一写,以期能对解开李莲英身首异处之谜有所助益。
据我所知,李莲英确实是被人暗杀砍头的,李莲英坟墓中确实只葬有李的人头,而尸身却不知丢到哪里去了。我想先要交代一下李莲英被杀之前因,对其后果才有说服力。
李莲英在慈禧宫中得势,是在原总管太监安德海被杀之后。
1869年(同治八年),清宫内廷正在为同治皇上准备大婚。一日,慈禧向安德海说起江南进贡来的衣料太粗糙,安德海便说粤东绣工异常精美,遂自告奋勇要亲自去采购。清廷有制:太监不能私出宫中40里。慈禧生怕大臣们知道小安子出宫采购要参奏一本,就命他只带一二随员秘密乘船顺运河南下。哪知安德海却带了一大批随行人员,出了东直门径往通州,乘坐插有龙凤旗的大船,沿途招摇。所过州县,大肆勒索受贿。一日过了沧州,到了山东境界,巡抚丁宝桢闻报,顿生疑窦。他想:安德海是个总管太监,离都门外出,也当有朝廷通报,莫非是太后密访?即便如此,怎能派个太监独挑旗帜?为了释疑,丁宝桢当即拟了奏稿,派人驰驿到京,先到恭王府报告,托恭亲王代为转奏,候旨发落。恭亲王奕见报大吃一惊,连忙启奏东宫慈安太后,她也不知此事。二人商议认为,西宫太后宠小安子过分,安德海擅出都门,违背祖制,罪在不赦。当即行文丁宝桢严密拿捕,就地正法。当慈禧知道时,安德海早已人头落地了。
安德海一死,李莲英暗自拍掌称快。李莲英虽然也蒙西太后宠幸,但比起小安子来,还是稍逊一筹的,这时,他认为自己升迁的时机到了。果然,慈禧失去了安德海,一度像失了魂一样,好在还有机警能干的李莲英在身旁,可以“李代桃僵”。不久,慈禧通报宫中,由李莲英继任安总管职务,李莲英开始登上了第一步“天梯”。
李莲英得宠后,在慈禧面前更加卖乖弄巧,出谋划策,竟哄得慈禧对其言听计从,愈加重用。众臣无不侧目。1888年(光绪十四年),李鸿章吹嘘北洋海军已有足够力量保卫渤海门户,于是奏请太后、皇上御驾亲临津门检阅,不料懿旨下,竟派醇亲王奕 和总管太监李莲英代表朝廷莅津检阅。朝中有位御史名朱一新的,为此上了一本奏章说:“总管太监李莲英,随醇亲王奉旨赴天津阅兵,将恐遭玄宗宠宦为监军而使唐亡之覆辙。我朝家法严驭宦侍,世宗(雍正)宫中立铁牌,昭为法守;圣母太后垂帘,安德海假公出京招摇处以斩罪,是以纲纪肃然。而今夏巡阅海军,李莲英随醇亲王并驾齐驱,莅临天津,百姓纷纷议论,谅宫廷当道有不得已之苦衷,非廷外小民之所能喻也。然而,阅军大典,今阉宦侧乎其间,将何以肃军纪而维体制?唐之监军,岂其本意,因逐渐放纵之使然也。我圣朝法制修明,当不虑此,亦应杜渐防微。从古阉宦,巧于逢迎,而昧于大义,结党营私,拨弄是非,在宫廷之内,售其小忠小信,窃取作威作福之柄。我皇太后、皇上明目达聪,岂能受李莲英之欺骗乎?”慈禧太后阅后,勃然大怒。李莲英说:“找个茬儿,把他杀掉算了。”太后回答:“这不行,别人会说我防民之口了。”然后用朱笔在朱一新的奏折上批上:御史朱一新诬蔑朝廷,着降级降薪,以儆效尤。自此,朝中没有人敢说李莲英一个“不”字,而钻营李莲英之门的人更多了。
1893年(光绪十九年),京郊大旱,禾苗枯焦,颗粒无收。农民缺粮断炊,饿殍遍野。慈禧想是获罪于天了,于是下诏“求言”。有位太史叫沈北山的,在户部侍郎英年家中任家馆,他见了太后的“求言诏”之后,便上书对李莲英的罪行给予无情的揭露。奏折写好后,沈北山请英年转递朝廷。英年阅后拒绝转递。沈又托总理衙门内一位相识的张部郎转递,张部郎一见折中内容便说:“这样的奏折让我转递,你不想活,也想叫我的脑袋搬家吗?”沈北山无奈,自己跑到天津,投在有洋人支持的《国闻报》上。不几天,《国闻报》就把沈的奏章全文登出来了。沈文的标题是《中国近事一则》,文中大致说:“李莲英在朝,上倚慈恩,下植党羽,权震天下,威胁万民,包藏祸心,伺机必发……当今我朝家法森严,岂能令阉宦小人参与政事?防微杜渐,无秦、汉、明季之患。而今李莲英以一宦人,举足轻重,被其弹劾、罢官,含冤而杀身者,不知凡几。风闻该太监积蓄金银财宝达数百万之巨,若不贪污受贿,如此巨金何由而来?李莲英惹天下之公愤,招中外之流言,上损我慈圣之盛名,下启臣民之口实,罪不容诛。而最可畏者,今日隐患伏于宫禁之间,异日必祸及至尊之侧。李莲英之所恃而无恐者,为太后;而所其不快者,是皇上也。近年以来,上至大臣,下至仆从,奔走李莲英之门者,络绎不绝。凡能辗转设法与李莲英互通声气者,无不因而发家致富。今日若不杀李莲英以儆其余党,则将来皇上之安危实不可知也。涓涓不塞,将成江河。水之涓涓犹可塞也,及为江河,一旦决口,不可遏止。李莲英结党结帮,盘踞宫廷,患生肘腋。现在奸党满朝,内外一气,倘视若无睹,危难立至。李莲英不过一区区阉宦小人,朝廷有何顾惜?望朝廷除恶务尽,不俟终日”等语。此文一出,博得国人共鸣,京中都轰动了。醇亲王奕 看后说:这份上书说得好,李莲英恶贯满盈,太后宠他实在过分,看怎么收场。于是派人将报纸送进宫中。慈禧阅后大怒,下旨缉拿沈北山,而沈却在洋人势力的庇护下,终于走脱。
李莲英的所作所为不仅惹怒了朝中文武,也得罪了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人。
中日甲午之战,清廷战败,而慈禧太后却还有心情筹办她的60大寿。光绪皇帝心情万分苦闷,九九重阳这天,他带了两个亲随小太监上了神武门,直奔煤山(景山)而来。光绪从东侧上山,在明朝崇祯皇帝吊死的地方伫立良久,思绪万千,然后徐步到了万寿亭,南望金碧辉煌的皇宫内院。正在闲眺间,忽然大风从西南方送来一阵锣鼓声,光绪便问近侍小太监:“那边有戏园子么?”小太监说:“不是,是李总管府唱大戏,办喜事。”光绪问是什么喜事?小太监说:“李总管娶第三房姨太太。”光绪问:“太监怎能娶妻?”一个小太监说:“做干夫妻呗!”光绪听了一边下山一边想,李莲英如此招摇,真是目中无人。光绪越想越气,转身对两个太监说:“你们俩快到李莲英家中去,把他家号房里的‘门簿’拿来!”
两个小太监出了煤山的宫门,一路小跑,直奔北长街李莲英宅中而去。他们一进李宅大门,出其不意地从号房管事的案子上把“门簿”夺在手中。那个管事的一见是皇上的两个亲随,便问:“你们干什么?”“奉旨来拿,你敢怎么着!”说罢扬长而去。这件事马上传遍李宅,但没有人敢把皇帝的亲随追回来。李莲英知道了也束手无策,不少官员见势不妙,就悄悄地溜之乎也。
光绪皇帝一见来宾的签到“门簿”,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朝中大小官员几乎无人不往。
到了慈禧太后60大寿的前两天,要在颐和园演习祝贺大寿仪式。这天早晨9点,光绪皇帝亲率文武百官准时赶到颐和园,可演礼官李莲英却尚未到来,演礼无法进行,只得派人去催。两个多小时后,才见李莲英带着一群小太监来临。待演礼完毕,已然过午,光绪皇帝再也忍耐不住了,突然下一道口谕:把李莲英杖打四十!本来掌刑的太监奉旨打人时都是虚打,可这次却是实实在在地打了李莲英四十廷杖。
李莲英这次吃了亏,不仅不思改悔,反而变本加厉。他倚恃慈禧太后的威势,在宫内太监中结党营私,逐渐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老母班”,专与以光绪帝身边太监为主的“孩儿班”作对。同时,勾结朝中守旧势力,干预朝政。1898年,光绪皇帝任用维新派人士,立意变法维新。李莲英暗中操纵守旧势力,将慈禧太后包围起来,说皇上勾结党人,要推翻圣母太后,哭请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结果,使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光绪皇帝被囚于中南海瀛台。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死了。靠山一倒,李莲英惶惶不可终日。巧的是,光绪皇帝先慈禧太后一天死去,故李莲英没有立即遭到杀身之祸。李莲英出宫之后,赶紧由御赐他的那所位于北长街的住宅搬到自购的位于护国寺棉花胡同的一所住宅内,闭门不出,谢绝一切来访者。因他深知自己仇人遍天下。
光绪一死,宣统登基,由光绪的遗孀隆裕太后垂帘听政。隆裕太后的宠监小德张是李莲英的死对头,他想乘李莲英倒势之机,联合群阉敲李的“竹杠”。宫内太监虽分两派,但在窥伺李莲英的财物方面却是一致的。于是各遣心腹,四出调查,得知李莲英除了存在原籍及各银号、金店的存款外,其储于宫中者,尚有现银300多万两。于是小德张面奏隆裕太后,下了一道手谕,命清宫内务府查办李莲英。李莲英闻讯胆战心惊,赶紧派管家秘密到南池子南湾子迪威上将军江朝宗府上求救。
原来江朝宗是袁世凯的亲信。袁世凯自戊戌年帮助慈禧绞杀新政后,日益受到重用。李鸿章死后,清廷任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加之袁世凯编练新军,掌握军队,一跃而为清末第一号实权人物。袁世凯为控制京城,遂任命江朝宗为步军统领衙门统领、九门提督,在京中掌生杀予夺大权。清末官宦走江朝宗之门者络绎不绝。慈禧在世时,李莲英、江朝宗互相利用,已成莫逆之交。李莲英借江之新兴权势,江朝宗贪李之贿赂,各有千秋。当小德张对李莲英思染指而不得,欲借隆裕太后之势查办李莲英时,李莲英又将家中财宝源源送到江朝宗宅中。果然钱能通神,江朝宗把小德张召至宅中,叫他转告隆裕太后,对李莲英不要赶尽杀绝。隆裕太后无奈于袁世凯的势力,只好卖给江朝宗一个面子,放松了对李莲英的追查。
小德张见李莲英手眼通天,为了与李莲英抗衡,也把珍宝源源送入江府。江朝宗是来者不拒,他见李莲英已成一只困虎,而小德张正年轻有为,又是隆裕太后的亲信,故乐于和他交往。小德张详细备述了李莲英作恶多端的罪行后,改变了江朝宗对李莲英的“慈悲”之心。自此,小德张频繁地进出江朝宗之门。
我家与江家之亲密,盖有由焉。我家满姓叶赫颜札氏,与叶赫那拉氏慈禧又为至亲。先伯父毓贤曾任山东巡抚,任职期间,义和团运动蓬勃兴起,毓贤对义和团剿之不成又改为“抚”,支持过义和团,故而美国公使康格照会清政府把毓贤撤职。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又指令清廷将毓贤处死。先父毓泰,遂改姓颜,名玉泰,曾任清末直隶东路皇粮路搭(督办),办事处在德胜门羊房胡同爱新觉罗溥家,由江朝宗派军常驻守卫。江朝宗为刺探宫中消息,遂聘任先父为机要秘书,故而两家交往亲密。江朝宗有一独生子江泽春,字宝仓,与先父同龄,我称江朝宗为“江爷爷”,称江宝仓为“大爷”。30年代,江朝宗任红十字会会长,又任先父为总务处长。我家先是迁入会内住,后又搬到南湾子江朝宗住宅的南院,两家接触更加频繁了。
我在陪江朝宗闲谈时,经常听到他谈及李莲英与小德张之事,但他闭口不谈李莲英被杀的原因和经过。江宝仓却比较坦率,有一天,他与我聊天,谈到李莲英时,他说:“慈禧太后死后,溥仪做了皇上,隆裕太后想没收李莲英的财产。要不是老爷子(指江朝宗)出来替他说话,早就把他家抄了。小德张就是李莲英的死敌。有一天老爷子下请帖请李莲英在什刹海会贤堂吃晚饭,一向不出门的李莲英准时到了会贤堂,他万分感谢老爷子救了他一家。席散之后,李莲英路经后海遇到土匪被暗杀了,在后海河沿,只找到了李莲英的人头。”
当时,我心生疑窦,猜测此事是否与江朝宗有关?但又不便细问,因为这是江朝宗的秘密,非外人所能知,就是其子江宝仓也不一定知道。
江宝仓还谈到了李莲英死后的一些情况:李莲英被杀后的次日清晨,李莲英之某弟(人名记不清了)去到南湾子拜见江朝宗。没等其弟开口,江朝宗便问:“令兄昨晚回家可好?”其弟说:“家兄昨晚在回家的路上被人杀害了。”江朝宗故意大吃一惊,说:“你放心,我一定下令捉拿凶手。”当日,江朝宗又派江宝仓到棉花胡同李宅“慰问”其家属。这才知道,昨晚李的家人见李莲英深夜不归,便派一家丁去会贤堂寻找,在途中遇见车夫和跟班的匆匆赶车往回跑,报告遇路劫和李莲英被杀的情形。三人急回宅中报告,举家慌乱,赶忙派家丁分别把李的各兄弟连夜叫来,一面派人到后海寻找尸首。直到天蒙蒙亮时才找到李的人头,但身躯可能被抛掷到乱草丛生的后海里去了,始终没有找到。李莲英的几个兄弟商量,此事不能向外人公布,如果在报纸上登出,麻烦就大了。他们恳请江宝仓回去禀报江朝宗,不要下令追究,并请代为保密。然后对外以病死发出讣告。
我们从“李莲英墓葬碑文”中看到:“太上孝钦显皇后升遐,公之退志决矣。退居之时,年已衰老,公殒于宣统三年二月初四日。”丝毫不提李之被杀之事,可见其家人对真相封锁得多么严密。
李莲英之死,我不敢武断地说是江朝宗和小德张所为,但从我所知道的情况分析,江朝宗、小德张了解内情,与此事有关却是真实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