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南京紫金山上的孙中山先生陵墓,规模雄伟壮观,庄严肃穆,陵园风光秀丽、幽雅宜人,实为不可多得之瞻仰游览胜地。其间关于丰富多彩之庭园设计,林木花卉之培育管理,珍奇名贵品种之搜罗引进,均煞费苦心。笔者负责中山陵园陵墓区技术兼管理工作有15年,对于陵园之一草一木、一石一砖,怀有深厚感情,历久难忘。现就记忆所及,写成此文,重在纪实,不尚文采,供史实研究之参考。
孙中山先生在世时曾对他家人说过,他逝世后要葬在南京紫金山,所以在他逝世后不久,宋庆龄夫人及孙科等即来到紫金山,确定陵墓所在地,即现今的地址。1925年即招标设计图纸。当时投标者有范文照、杨锡宗、吕彦直等多名工程师,结果吕彦直得标。1925年即由招标商承包兴建。陵墓工程分三部进行。墓室、祭堂为第一部工程;石阶、石坡、平台为第二部工程;碑亭、陵门、围墙、牌坊、卫士室为第三部工程。由上海姚新记营造商承包第一部工程,上海新金记康号营造商承包第二部工程,上海陶馥记营造商承包第三部工程。全部工程完成于1932年。当时,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聘请刘梦锡先生为总工程师,负责全部工程监督施工。
祭堂围墙石料是从福建运来的福建花岗岩,取其石料中含云母少、颜色白者用。灵堂内部刻《建国大纲》的碑石,是意大利石。四根大柱是山东青岛老山石。屋面蓝琉璃瓦是从北京运来。墓室内孙先生卧像及灵堂内的坐像,是意大利石刻成,坐像是波兰人保罗·朗特斯基所刻。卧像则是捷克斯洛伐克人高崎所刻。至于平台上的华表和碑亭的大块石碑,也是福建石。其他处石头建筑大都是苏州花岗岩。
陵墓前铜鼎摆列地点,奠基时有戴季陶母亲手抄《孝经》一卷,埋葬于地下。现竖立在孙中山纪念馆前的铜像是“文革”期间由新街口广场移来的,周总理曾经指令须妥加保护。
目前有人传说,孙中山先生遗体已被国民党迁至台湾,这是一种臆测。孙先生的遗体安葬在灵寝卧像下五米多深的钢筋水泥结构坑内,上面又用钢筋水泥固封,一时起不出来。记得在1929年6月1日奉安以后,是刘梦锡总工程师用经纬仪对准江宁方山后,随即固封,当时有我在旁,刘工程师还叫我复看经纬仪是否对准。以后卧像的脚头置有用玻璃盒装的孙先生的药制肝脏,1949年孙科把它带走。
解放前,孙先生灵寝开放日期为1月1日、3月12日、5月5日、10月10日、11月12日五天。
陵墓区办事处成立于1928年春,办事处房屋系就原来的万寿寺加以修建而成,计有前后三幢,前进五间为办公室及职员宿舍、工具室等,中进六间,其中两间为厨房,四间为警卫处、总务处职工家属占用,后进楼房八间住工友。室外有隙地亩许,种植有似锦繁花、如茵绿草,布置雅洁整齐、别具风味,惜全毁于抗战期间。陵墓区当时设技术兼管理员一人,工友50余人。陵墓区的职责是除了重点美化、净化(当时有固定的六名专职清洁工友)陵墓外,还要兼顾陵墓区所属名胜、亭台等诸方面的工作。陵墓区所辖范围甚广,工作也较繁重。
1927年,我在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工作,任技术员。1928年春,造林场为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接收,成立中山陵园。造林场的职工、房屋、山场全部划为中山陵园辖管。当时分配我担任陵墓植树的筹备工作,和总工程师刘梦锡先生一起生活在陵墓工程办事处。我负责陵墓植树换土工程,须经常检查督促。由于陵墓建筑在石头山上,植树铺草都得换上好土。有的地方,还须起去石头,重新添上好土才能栽树,工程相当浩大。如栽树地点的开坑,有的范围宽达三米,深两米以上。开坑不能用炮轰,怕影响已成建筑物如墙根、平台的质量,全是由石匠开凿成坑,随即用驴马从山下运来好土,填实夯紧,要搞得及时,否则,风雨侵袭,可能倒塌。刘工程师一再提醒不可大意,免出事故。所用土方之多,目前陵墓西边还可见到当时取去土后留下的一个大池塘,面积达五六亩,深四五米。
1928年冬,园林组主任傅焕光先生委托当时的江苏农场场长徐又青先生去日本购买雪松、龙柏、吉野枫、平头松等名贵苗木,又从苏州、无锡、上海一带,购买广玉兰、桧柏、盘槐、海桐、平头柏等珍品。这些树苗于1929年早春相继运到,随即定植于事先已安排好的地点。如平台的八株大雪松高达三米左右,墙根的32株龙柏,高达二米七八,都是从日本购来。由于起苗、包装都做得踏实、细致,加之栽植后管理周密,当年全部成活,无一枯萎。至于植树地点安排,有的是根据建筑图上的决定,而大部分是傅焕光先生邀请国内有名的园林绿化专家范笑颜、章君瑜两先生和森林专家唐迪光、宋时杰两先生来到现场研究决定的。
关于陵墓其他树木的定植情况,分述如下:
墓室后围墙根一圈植广玉兰,采自上海,中间植梅花数丛,系由无锡运来;
平台下大石级两旁植桧柏,采自苏州;
平台下大石级两旁植吉野枫,采自日本;
平台下大石级两旁植石楠、海桐,采自苏州;
靠围墙植白皮松,采自北京,共植三排;
碑亭旁植黄野绿篱,采自苏州;
石级两旁植垂龙桧,采自上海;
陵门前植平头桧柏,采自上海;
陵门后植丹桂香榧桧柏,采自上海;
陵门两旁围墙根植白玉兰,采自上海,共植三排;
两旁休息室直抵陵墓头植银杏,采自南京金大农场,共植两行,植后第二年结果;
陵门前两块广场植黄杨球,采自上海;
斜坡植平头松六株,采自日本;
墓道两旁植大桧柏,采自上海;
靠中央墓道植中国槐,采自北京,共两行,后因参差不齐,改植南区育成之三年生雪松,至今树冠雄伟,早结实;
墓道头植大雪松六株,系由上海工部局赠两株,来自日本四株,现保存一株双头的;
墓道东西植大石楠两株,系南京本地所产。
紫金山绿化工作:该山总面积达4.57万亩,海拔448公尺。当时的紫金山荒山多,除灵谷寺、明孝陵、茅山顶万福寺及原造林场场址略有稀林点缀外,其他绝大部分岩石裸露,满目荒芜。为了达到全山绿化,便划全山为七个分区进行育苗造林。如陵墓区南区、东区、东北区、北区、西北区、西区(兼筹备植物园)。每区设有技术管理人员和若干工友,育苗造林,限三年完成全山绿化。其中由于陵墓区无育苗场圃,加之本身绿化工作繁重,山上造林任务由南区承担。当时造林所选树种为黑松。以其生长快,适应性强,加之又是常绿树,容易成林改观。植树五年后即成林,郁郁葱葱,蔚然深秀。
1934年至1935年,紫金山松毛虫为害猖獗,治虫是全陵园的一项重大任务。松毛虫为害,蔓延到紫金山的南面,尤以陵墓后山为最严重。动员的单位除整个园林组外,还有前中央农业实验所的植保组和就近的驻军、教导总队的全体官兵。出动人数之多,竟达万人以上。当时捕杀方法,完全靠人工击落,用剪子剪死。后来又用一种胶质,在松树主干离地20公分处,涂上一圈,使击落的松毛虫不能再往树上爬。对初生的幼虫,则用手捉。可见当时植保科技之落后。
陵墓区内所兴修的各项建筑物,大部分是奉安时各省及华侨所捐献的款项。现分述如下:
行健亭:又名“广州纪念亭”,是广东省捐献,位于中山大道与明孝陵路口。工程为姚新记所承包,完成于1933年。亭内彩画,系请北京老艺人所绘。四周绿化,系本人规划施工。所用苗木,系南区苗圃供应。
永丰社:位于行健亭对面马路南,占地亩许,半宫殿式建筑平房三间。当时用作陵园商品销售所,前面有大草地。毁于抗战期间,草地广场仍在。
音乐台:位于陵墓前的低洼枫香密林间,取其地势低,奏乐有回声。由关颂声、杨廷宝设计,利源公司承建,完成于1933年。后台有半圆形龙头吐水大屏风,挡住作乐回声,更为动听。屏风高大,颇为雄伟壮观。尤其是深秋季节,红叶林与白屏风交相辉映,颇富画意诗情。台两旁有大紫藤架陪衬,并种有丹桂、木香,浓香四溢。台下有荷花池,池上面为斜坡大半圆形草地,为欣赏音乐时,群众席地而坐之所。草地外又有紫藤架环绕,结构紧凑,架外植白玉兰。再外坡为排水沟,外栽垂柳、碧桃。最外围则是枫香密林。一年四季都有香花茂林点缀其间,颇为雅致清新,令人流连忘返。
二道沟水榭:位于二道沟水坝上边山脚、坝水连接的地方,系捐献款兴建,陵园工程组顾文钰工程师自行设计施工,完成于1932年冬。榭的西边,有五亩许的草地一片,临水环栽垂柳碧桃,草地边缘栽有三五丛落的四季花木。上边由陵墓去灵谷寺、体育场的堤道,两边夹植白玉兰。池塘仅蒲草滋长其中。池塘过去,又是一片梅林。群芳汇集,竞秀争妍。春有桃柳映水;夏则玉兰飘香;秋有红叶傲霜;冬则寒梅怒放。一年四季,鸟语花香,不愧是陵园一块风光幽美的游览胜地。
光化亭:系捐献款兴建,是林森找来福建石工蒋源成承建的,全亭无一根木料和一块水泥,全部石块结构,完成于1934年。由于亭址位于松林中,施工时,四周隙地不多。除栽植小型灌木外,不宜栽较大花木。
陵园管理委员会会址:原系宫殿式建筑,当中办公厅,后为半圆形宿舍,位于陵墓东侧,相隔一山一沟,完成于1932年。全毁于抗战期间,片瓦无存。
藏经楼:系捐献款兴建,位于陵园管理委员会东,灵谷寺西,半山间,全为宫殿式建筑,完成于1936年。抗战及“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已修葺一新,辟为孙中山纪念馆,对外开放。
桂林石屋:位于藏经楼东,灵谷寺西的半山上,是陵园工程组杨光煦工程师设计施工,完全用本山石材筑成高级平房五间,四周松林,中广为增植桂花,故取名桂林石屋。系林森的别墅,毁于抗战中。
陵园图书馆:捐献款兴建,陵墓工程组自行设计招工承建,完成于1935年。该馆位于墓道西边松林中。抗战期间,作为陵墓办事处,未遭破坏。抗战胜利后为陵园管理委员会总务、警卫两处办公地点。
陵园警卫处:位于陵墓西万仙桥桥旁,专为保卫陵墓的警卫办公处所和营房。共有平房40余间,环成四方形的一座营房。全毁于抗战期间,片瓦无存。
紫霞洞:位于原万寿寺西边,原有房屋两处,各供有道、佛两教神像。中山陵园成立后,曾加以修理。靠洞有流水水池一处,供人游览,设有茶社,品茗者不少。下边靠山崖一处,修葺后作为林森修身养性的别墅,不向游人开放。两处全毁于抗战期间。下边于1936年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此建有防空避难所一处,作为蒋介石避难指挥所,今仍存在。日本投降后,陵园警卫处长马湘60寿辰之际,曾在此设宴招待全陵园职员。
永慕庐:建成于1929年,是孙科守灵的别墅,位于陵园的东北角原万佛寺的所在地旁边,有高级建筑平房十余间。自来水供应是从山下水井泵压上山的。毁于抗战期间。
陵园自流井:位于陵墓西休息室后的山洼处,井深3000多米,是上海一家美国凿井公司承建。井水不加压自然外流,加压供陵墓绿化用水,永慕庐、警卫处的用水都由此井供给。后来四方城园林组用水,也是由此井水源供应。井前建有能容1000多立方米水的长方形蓄水池两个,日夜用火油机抽水,储存池内备用。
紫霞洞西山沟大水库(紫霞湖):能蓄水万吨以上,当时系用此水库水源供应游泳池用水,于二道东山头还建有节制水塔一座,此项工程系陵园工程组夏行时工程师设计,应用捐献款包工承建,完成于1936年。抗战期间沿路水管被日军挖走。此水库位于明孝陵东,陵墓西。
陵园的东西新村:陵园管理委员会划出二道沟以下的东西丘陵山地,面积近五六百亩。南京政府中央部长以上官员,可以在陵园新村领三亩一块的土地建筑别墅,当时领有土地已兴建别墅的,东新村有陈果夫、马超俊、李烈钧、陈公博、陈公哲;西新村有陈树人、汪精卫、陈璧君、曾仲鸣、张治中、林森、张学良、何键等。他们的别墅盖成后,都来找园林组傅焕光主任代为完成绿化任务,为此,傅主任便交代指点,嘱我就近一一为之植树绿化。其中有的还要为之设计曲桥、茅亭及游泳池等。由于我当时年富力强,对庭园设计布置深感兴趣,勤于琢磨,因而能及时完成任务,较好地表现出庭园设计布置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延辉馆:1946年孙科在行健亭后,明陵路南重建的守灵别墅。建筑华丽壮观,完全是当时的现代化,式样新颖。有的材料来自美国,如大门口玻璃墙砖。南面无墙,改用大幅块的整片玻璃作墙。客厅内的小块麻栎拼成的花纹地板,系美国木工做成,屋顶上降温防暑设备一应俱全。室外近15亩土地的庭园设计绿化及挖水池,全是我率领陵墓区工友为之设计施工完成。为时达一年之久。
陵墓前的茶棚:设立于1928年,为了便利游客休息饮茶,当时有白布篷式的茶棚11处。每棚编号从1号至11号。即招收当时在墓旁卖茶水的人,一律归到11个茶棚内,既不收税,又不打地租,只要求整齐划一,注意清洁卫生。茶桌藤椅由其自置。一直到解放初期,还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