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孙中山《建国方略图》考证

陶薄吉 陶璇然

百年前的中国经济发展蓝图

近百年前,孙中山先生曾撰写《建国方略》,其中实业计划的主要内容在《建国方略图》上有直观的反映。笔者就有幸收藏其中一幅。

《建国方略图》当时仅印刷3000份,由于长期战乱以及“文革”动乱,目前存世量极其稀少。国内近年来有关《建国方略图》的报道和研究资料表明,在不同地区发现此图仅十余幅,大部分地图保存不好,残缺不全,品相较差。笔者所收藏的这一幅,由于年代久远,地图略有发黄,但整图保存完好,色彩鲜艳,字迹清晰。

地图长50.5厘米、高37厘米。在地图正面,左上角用繁体字印有“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图”,其中“孙中山先生”为宋体字,“建国方略图”为方形隶书字,字的下方注明比例尺为一千零五十万分之一。中间彩色主图部分为孙中山先生规划的实业计划之宏图伟业,分别以不同颜色标出几大铁路系统,注明三大港口及其他港口位置。主图左右配有七张附图,其中有“建筑青河口为北方大港计划图”、“建筑乍浦为东方大港计划图”、“改良上海为东方大港计划图”、“改良广州河汊计划图”、“改良广州为南方大港计划图”、“整治扬子江水路计划图”。图中还重点标注出其他主要建设项目,如长江三峡大坝、三条进藏铁路、在北方大规模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等。

img

《建国方略图》正面(局部)

地图背面是《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撮要》,全文1万余字,用红色宋体字印刷得非常醒目,包括交通之开发、商港之开辟、铁路中心及终点并商港地设新式市街各具公用设备、水力之发展、设冶铁制钢并造士敏士之大工厂以供上列各项之需、矿业之发展、农业之发展、蒙古新疆之灌溉、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移民于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十方面的内容。

《建国方略图》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建设现代化中国的美好愿望。近百年前,用地图形式体现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是一大创举,它有利于当时的人们直观和快速地了解《建国方略》的主要内容。现在,此图对于研究孙中山先生的鸿篇巨制《建国方略》和他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思想都有重要意义。

《建国方略图》相关史实考证

《建国方略图》背面《撮要》的结尾部分写道:

爰撮其大要,编为是图。俾国民览之,如下一兴奋剂,共同努力,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使全国实业由此发达,国民生计由此充裕,国家基础由此稳固,则先生未竟之志得以完成,将长含笑于地下,而区区编图之意,亦不虚矣!

据此可知,《建国方略图》绘制于孙中山先生逝世(1925年3月12日)以后,又从图中将北京称为北平,可知此图绘制出版时间在1928年年中之后。国内同一版本地图上曾出现钤印有“中华民国十八年十二月廿日收到”铅印字,据此进一步考证得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知名图书馆藏有的世界舆地学社民国18年4月订正本《中华最新形势图》一书中有《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图》,且图的尺寸和内容与笔者的藏品及国内发现的同一版本图相符,据此可判断,此图是民国18年4月出版的世界舆地学社《中华最新形势图》一书的附图。综合以上种种资料,此幅《建国方略图》编绘时间应该在1928年下半年至1929年4月之间。

地图反面的文字部分最后印有“上虞屠思聪识”。屠思聪(1894—1969),《建国方略图》绘制者,字哲生,浙江上虞人。他出生在一个图书出版商家庭,1920年上海南洋中学毕业,1922年在上海创办世界舆地学社,出版了大量中外地图,1929年赴日考察地图出版和印制技术,引进日本先进印刷设备,建立地图印刷厂。新中国成立后,屠先生参加筹建地图联合出版社并曾任副社长、副总编辑等职,负责领导世界地图的编绘工作。

2006年11月12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国内一些报刊采访报道笔者收藏《建国方略图》经历后,屠思聪先生的儿子图强(原名屠宝书)看到有关消息与笔者联系,希望能看看此图,于是笔者携图前往北京方庄附近的屠先生家中。在交流中,笔者又了解到屠思聪先生不仅是中国近代舆地界的先驱,为我国舆地事业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并且很有民族气节,当年日本侵华占领上海后,要屠思聪先生主持出版所谓满洲国地图,遭到坚决拒绝后,日本侵略军将他关押,并非法劫走世界舆地学社的全部图稿、图版和图书成品,以及包括《建国方略图》在内的许多宝贵资料。

img

《建国方略图》背面

连战说,“没想到中山先生90年前写的这个实业计划中的理想,今天由各位变为现实”

因为收藏有《建国方略图》,每逢国家有重大项目实施或举办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纪念活动时,笔者都会将此图拿出来认真察看。一张图能承载一个大国百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历史,不能不使人敬佩。《建国方略图》的丰富内涵吸引笔者进一步学习研究孙中山先生的鸿篇巨著《建国方略》及其成书历史。

1894年6月,孙中山先生写了一封8000多字的长信给李鸿章,题为“上李鸿章书”。他在信中提出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为楷模,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使工商业摆脱封建束缚,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制度,达到国家独立富强的目的。孙中山希望获得李鸿章的支持,以实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改革时政的主张,但未能获得李鸿章的回应。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认真研究中国国情和西方强国的优势,于1917年至1920年期间先后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本伟大著作。其中《孙文学说》又名《知难行易的学说》或《心理建设》,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具体规划,完成于1918年,1919年5月出版;《实业计划》提出了将中国建设成强盛共和国的蓝图,最初是用英文写成的,原名“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1919年2月完稿,发表于1919年6月号《远东时报》,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1921 年10月10日出版,名为《实业计划》;《民权初步》又名《会议通则》,是关于建设中国民主政治体制的规划,提出了在中国建设民主政治的具体安排,完成于1917年。三本著作于1924年合著为《建国方略》一书出版。

《建国方略》中的《实业计划》是一部全面规划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宏伟纲领,主要由六大计划共33个部分组成。在这个庞大的总体规划中,发展交通和通讯是重点,如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约为16万多公里;中国现有铁路总里程为9万多公里,到第12个五年计划末达到12万公里),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总里程达100万英里(约160万公里);在中国北部、东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如纽约港的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孙中山先生设想的这三大港口今天已变为现实,它们分别处在当今中国的三大经济圈内(即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证明孙中山先生在百年前敏锐地看到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连战先生2006年4月在参观上海洋山深水港时曾激动地说:“没想到中山先生90年前写的这个实业计划中的理想,今天由各位变为现实。对此我非常钦佩!”《建国方略》中还首次提出修建长江三峡大坝,“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民生主义》,更明确说明在长江三峡建坝还可发电,“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像这样大的电力,比现在各国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2010年长江三峡大坝蓄水至175米,发挥了防洪、发电、通航等巨大经济效益。此时我反观孙中山先生的相关论述,更加敬佩他的远见卓识。 CL4Dyky4px3x6NPp1cPJNxPT5wQVRXGAg6EFEW6zuxvLxC9gyjcLdAUBXax/gAY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