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喵呜”了一声

喵呜!

对任何和猫一起生活过的人,乃至大多数没有养过猫的人来说,这种声音都不陌生。喵呜叫就是猫的典型特征,对很多人而言,这就是猫的明确特征。但当猫在喵呜叫的时候,它们到底想说什么,又是在对谁说呢?如果它们是在和我们说话,这会不会意味着喵呜叫是在驯化中进化出的一种家猫的性状?

我一直以为猫是通过喵呜叫进行交流的,它们只是把自己的社交圈扩大到了我们这里。但猫专家却不这么认为。查阅任何有关猫的交流的科学综述都会看到,成年猫之间互动时几乎不会喵呜叫(但它们会发出其他声音,尤其是在不友好的互动中)。

但这些科学论文有一个有趣之处。科学家在论文中陈述观点时,(除了解释自己在论文中提出的数据外)都会参考其他为这种说法提供证据的论文。如果你看一下所有认为猫之间不怎么会喵呜叫的论文,你就会发现它们参考的都是同一项研究。

这样看来,猫很少相互喵呜叫的证据全都来自对生活在英国户外的绝育猫群的研究。我没有理由质疑这项发现——我不记得我的任何一只猫曾经对同类喵呜叫过(相对于偶尔的嘶嘶声或者低吼)。

但我还是想知道,根据一项关于户外猫群的研究推断所有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猫的情况,这究竟有多可靠。再往前一步,我想,如果真的有一种猫会和同类聊天,那会是哪种猫呢?然后我想到了,肯定是暹罗猫,那可是猫世界的“话痨”,它们不停和人类说话可是出了名的。但它们彼此之间也会这样吗?

由于缺乏时间和资金来进行一项正规的科学研究,我换了一种次优方案,在社交媒体脸书上展开了一项非正式调查。我在私密群组“暹罗猫”中发帖:“暹罗猫以和人类交谈而闻名。但你的猫有对着别的猫喵呜叫过吗?”

结果一边倒。41位受访者中有28位(68%)表示,他们的暹罗猫会冲着其他猫喵呜叫。一些回复“没有”的受访者指出,他们的暹罗猫会对别的猫发出其他声响,比如吱吱声,但并没有喵呜叫。

这些给出肯定回答的暹罗猫发烧友会不会是把另一种类型的声音误认为喵呜叫了?又或者,这些和猫同住的人从未接受过研究动物行为的训练,他们认为贾丝明冲着希巴喵呜叫的时候会不会搞错了?

也许吧。但另一方面,人们花了很多时间陪伴他们的宠物,相当了解它们。当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说他们的猫会冲着其他猫喵呜叫时,我们就要认真考虑这种可能性了。

有两项观察结果支持了暹罗猫的确在相互交谈的结论。在28位回答“是”的受访者中,有10位明确表示,他们的猫在找不到家里其他猫时,就会开始喵呜叫,设法找到它们。另外,还有几位回答“是”的受访者说,当他们的暹罗猫大声喵呜叫时,其他猫就会跑过去找它。

顺便插一句,调查中还出现了有趣的一点,一些受访者说他们的暹罗猫会冲着他们的狗喵呜叫!

我把这些结果告诉了几位研究猫的社会行为和交流的专家,他们都认为这些结果听上去是真实可信的。 虽然猫对我们喵呜叫得更多,但它们有时也会冲着同类(还有狗)喵呜叫,尤其是在试图寻找对方的时候。

不管怎么说,物种间交流的问题仍然存在。相比于彼此,猫冲着我们喵呜叫得更多,所以它们不仅是把我们当作大家庭中的一员。它们想告诉我们什么?

任何和猫一起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喵呜声并非千篇一律,相反,猫有着多样化的“喵语”,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其他动物也有类似的多种发声方式,比如狗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出不同的狗叫,猴子面对各种捕食者也有不同的报警声。

如果我是个赌徒(我确实是!),我会下重金押注猫的各种喵呜叫是有意义的。而这正是康奈尔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做的事情。

尼古拉斯·尼卡斯特罗(Nicholas Nicastro)进入研究生院本来想研究人类语言的演化。但他发现人类学系被学术内讧和政治正确弄得四分五裂,于是转到了心理学系,打算研究灵长类动物。

一天下午,他正和他的博士生导师交谈,导师是一位研究动物交流的专家。这位教授认为,动物的叫声可能包含一些情感内容,但不存在类似语言的东西。尼卡斯特罗反驳道,他是在猫的陪伴下长大的,他认为不同的喵呜叫是有意义的。他导师对此表示怀疑,于是他们打了个赌。以灵长类动物为博士研究课题的想法被尼卡斯特罗抛到九霄云外,研究猫的交流才对。

尼卡斯特罗录下了他自己的两只猫和十几位亲朋好友家的猫的喵呜叫。为了录音,尼卡斯特罗会前往猫的家里,在它们周围转悠,直到猫习惯他的存在,这通常需要一个小时。他用一个放在猫周围6英尺 范围内的麦克风,记录了猫在向他们的人类室友示好、即将被喂食以及被大力“撸”时发出的喵呜叫。他还录下了当猫被放在它想通过的门或窗后面时,以及被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特别是尼卡斯特罗的车里)时发出的喵呜声。

有时,等待一只不合作的猫喵呜叫会让人百无聊赖。此外,尼卡斯特罗在“撸”猫时会逆着毛捋,想要诱导猫发出表示攻击性或者不高兴的喵叫声。但他有几次却“惨遭毒口”。除此之外,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尼卡斯特罗录下了500多段喵呜声。

他研究的问题很简单:人们在听到一种叫声时,能不能正确识别出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种叫声的?19位大学生为了获得课程学分参加了研究,还有另外9位年轻人得到了一份巧克力点心。

参与者来到测试室,戴上耳机,一次听一段猫叫,并按下控制台上的一个按钮,给出他们对每种喵呜叫的情景的猜测。

总体来说,参与者识别情景的正确率只比随机选择稍高一点点。只有27%的呼叫被正确识别了出来,考虑到总共有5种可能性,如果纯靠运气,正确率应该为20%。养猫经验更丰富,或者表示非常喜欢猫的参与者表现得更好,但即使是最成功的参与者,也就是一位养猫、喜欢猫,还经常和猫互动的女性,也只在41%的情况下能正确识别出喵呜叫的情景。尼卡斯特罗输掉了他在喵呜叫的意义性上的赌注,但最终写出了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

随后,在意大利进行的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在这项研究中,参与者听到了猫发出的喵呜叫,这些猫要么在等着人投喂,要么是被带入了一间陌生的房间,要么是被它们的人类伙伴好好“揉弄”了一番。总体来说,参与者的准确度并不比瞎蒙要高,但女性的表现优于男性,而且养过猫的人比没养过的人要更准确。

这些发现表明,人们区分喵呜叫的情景含义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些结果令人费解,因为我们知道任何一只猫都有很多种不同的喵呜叫。此外,针对狗在不同情况下的叫声进行的类似研究中,人们识别情景的能力要强得多。为什么人们弄不清猫想说什么?

2015年在英国进行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答案。研究人员使用类似于尼卡斯特罗的方法,到人们家中录制了猫在4种不同情景下喵呜叫的声音。 然后他们向听众回放这些叫声,看他们能否正确识别每种叫声的情景。但这项研究与尼卡斯特罗的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这些听众中包括了每只猫的主人。

参与者在听他们养的猫叫时表现得相当熟练,60%的时间都能正确识别出猫叫的情景。相比之下,当听到一只不熟悉的猫叫时,他们只有25%的情况能选出正确的情景,并不比瞎蒙更好。

这些结果表明,每只猫都有自己特定的喵叫声,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与这些猫一起生活的人可以学会识别每一种喵呜叫的含义。但是,这些叫声是每只猫特有的,并不存在什么通用的“猫语”,比如这样的喵呜叫是在说“朕饿了”,那种则在暗示“宝宝好害怕”。

我们还不清楚不同猫的叫声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一些科学家推测,猫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叫声,并学会了在特定情况下哪种叫声能得到人类同伴的最佳回应。这很合理,但我不知道有什么数据可以支持这种说法。无论是什么原因,反正结果是,每只猫和它的人类室友共用着一个私有词库。

请记住,这些仅限于我们称之为喵呜叫的声音。猫还会发出其他许多声音,其中一些声音(比如嘶嘶声和低吼)的含义任何人都很清楚。瑞典动物学家苏珊娜·舍茨(Susanne Schötz)大概是世界上研究猫发声的领衔专家了,她也是著名的搞笑诺贝尔奖(“表彰那些首先让人发笑,然后让人思考的成就”)得主,她列出了8种类型的叫声,包括喵呜叫、颤音、嚎叫、低吼、嘶嘶声、尖叫、喉音和吱吱叫 ,以及它们的组合,比如低吼——嚎叫,或者颤音——喵呜。

至于到底什么是喵呜叫,她是这么说的:“通常,喵呜叫是嘴张开再闭合发出的……m是以闭口方式发出的,然后嘴巴张开发出e,再保持张开的嘴发出o,再闭上发出w。看到嘴巴是怎么先开后闭的吗?”

她是对的,我就是这样“喵呜”的。但舍茨继续说,喵呜声的变化范围非常大。有时,猫叫并不会以m开头,而是以w或u代替。有时,它们会添加一些额外的音节,如“喵呜—呜”或者“喵—嗷—呜”。变化的范围几乎无穷无尽。舍茨提供了4个子类别,包括喵、吱嘎声、呜咽和喵呜,但她强调,“喵呜叫几乎可以无穷无尽地变化,而且因为存在这么多不同的版本,将这些叫声归到不同的子类别中并不容易”。

“喵”尤其值得讨论。这是一种声调很高的喵呜叫,但最后一个闭口的“呜”音节被省略了,“喵”是小猫叫妈妈时发出的可爱声音。有人认为,我们的猫朋友经常对着我们喵呜叫,就是它们幼年行为的延伸,它们以前向妈妈“喵”,现在向我们发出更成熟的类似叫声。

* * *

如果喵呜叫主要是用来和我们沟通的,那么这告诉了我们关于喵呜叫起源的什么信息?它是几千年前猫开始与人类交往时进化出的一种特征吗?

显然不是。对动物园动物的观察发现,大多数小型猫科动物也会喵呜叫。 而且和它们家养的这些兄弟姐妹一样,这些物种只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会互相喵呜叫,甚至比家猫还要少见。另一个相似之处在于,这些物种的幼崽会冲着它们的母亲“喵”,就像小奶猫一样。

但和家猫不同的是,这些野生物种很少冲着人喵呜叫。在一项面向动物园饲养员的调查中,在被照顾的365只猫科动物中,只有两只猫(都是薮猫)在靠近饲养员时会发出喵呜声。这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友好,其他几个物种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对它们的饲养员相当友好。如果这些物种不对彼此喵呜叫,也不对人喵呜叫,那么它们是想和谁交流?还是说它们只是在自言自语?这是猫科动物生物学有待研究的诸多奥秘之一。

当然,还有一种特别重要的猫科动物需要考虑,那就是非洲野猫。通过研究这个物种喵呜叫的行为,我们可以了解家猫行为的哪些方面是从它祖先那里继承来的,哪些又是随着家猫适应人类生活进化而来的。

这正是尼古拉斯·尼卡斯特罗在他的博士研究的第二部分要探索的事情。为此,尼卡斯特罗跨越半个地球,来到了比勒陀利亚动物园,这家动物园专门进行非洲野猫的繁育工作。十几只猫被圈养在并排的围栏里,它们离得很近,距离足以让猫之间产生互动。尼卡斯特罗在笼子周围设置了麦克风,从外面观察这些猫。

这个项目开展得相当好。由于饲养员的悉心照料,这些猫“对人类漠不关心”,在研究生的监视下继续生活。

非洲野猫绝对在喵呜叫!“我很惊讶它们会发出如此多喵呜声,差不多就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噪声。”他回忆道。

在50个小时的观察中,他录下了近800段喵呜叫,并记录了每段叫声发出时的情况。野猫在即将被喂食、进行攻击性交锋,或者来回踱步时,都会喵呜叫。而它们在和人或者另一只猫做出友好举动时发出喵呜声的情况则很罕见。尼卡斯特罗只研究了成年猫,但其他科学报告表明,非洲野猫的幼崽会像其他小型猫科动物一样,冲着它们的母亲“喵”。

尼卡斯特罗感兴趣的不只是非洲野猫会不会喵呜叫,他还想知道,这些叫声和家猫的叫声有何异同。为了找到答案,他以数字化方式分析了这些叫声的声谱质量,比较了类似情况下的叫声。

计算机分析清楚地表明,这两个物种的叫声在所有情景下都不同。家猫的叫声音调更高,持续时间更短。野猫的叫声则显得更加紧迫,需求感更高。用尼卡斯特罗的话说,野猫的叫声是“喵—嗷—嗷—嗷—嗷—呜!”,相比之下,家猫则是更悦耳的“喵—呜”。

接着,尼卡斯特罗招募了一批大学生来听录音,然后说出他们认为家猫还是野猫的叫声更悦耳。每位学生都听了48段叫声,每个物种24段,并为每段叫声的悦耳程度在从1到7的量表中给出分数。不出意料,他们都能分辨出非洲野猫和本地猫之间的区别,并且绝大多数人都更喜欢“家猫队”。

在我们听来,家猫的叫声比非洲野猫的更优美,这是巧合吗?尼卡斯特罗认为不是。他认为,短促而音调高的声音在本质上更能取悦我们的听觉系统,也许是因为年轻人类的声音音调更为高亢,因此家猫也相应地进化成了这样来“巴结”我们。

这是被称为感觉偏倚假说的科学观点的一个例子。这种观点认为,为了有效沟通,物种会适应于接收者探测能力而进化。举个例子,雌性青蛙特别善于听到某一个频率的声音,雄性青蛙因此会发出这种音调的交配叫声。类似,孔雀鱼格外擅长捕捉橙色(也许是因为它们的美食就是这种颜色的),因此艳丽的雄鱼会用橙色斑点来吸引雌鱼的注意。虽然这些例子指的是物种内的互动,但跨物种的交流同样如此。在这种情况下,猫可能已经在进化中学会了利用我们对高音调声音的偏爱。

笼统地说,这些数据表明,喵呜叫并不是家猫发明的。然而,它们已经让这种说话方式适应了和我们一起生活的需求,改变了喵呜叫的声音,并且在不同的情景下这么叫。它们并不是简单地把我们当作同胞,像和它们自家的猫兄弟姐妹一样和我们沟通,因为猫科的所有物种彼此交谈时都很少喵呜叫。最大的区别在于,家猫已经进化到了冲着人喵呜叫,这是友好互动的一部分,并相应地改变了叫声,让我们觉得它们更有魅力。

* * *

喵呜叫并不是唯一一种由猫与我们的关系塑造的猫叫声。想想它们另一种最受欢迎的声音就知道了。

猫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发出喉音。不仅是高兴的时候,还有它们等待食物、紧张,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时候。就像它们的叫声一样,猫发出的喉音在不同的情况下各不相同。

特别是,众所周知,当猫等着被喂食时,它们会发出响亮而持续的喉音。想想看,当你打开一罐湿粮时,在你脚边,也许正在你腿边蹭来蹭去的猫是什么样子。一组科学家决定看看这些猫改变喉音时可能想告诉我们什么。

为此,他们录下了10只猫在两种情况下的喉音。第一种情况是猫在平静的时候被同伴抚摸,发出了我们都很喜欢的那种满足性喉音。第二种是早晨到了喂猫的时间,但猫的人类同伴却没起床进行“烹饪工作”,而是按照实验要求仍然躺在床上。猫会跳上床垫,摆好姿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出的喉音的音量。这种“请求性”喉音并不是一只满足的猫发出的那种惬意的嗡嗡声,而是一种持续不断“求关注”的链锯声一样的呼噜。

向50位志愿者播放这些录音时,请求性喉音被一致认为“更紧迫,也没那么悦耳”。

研究人员随后回到录音本身,分析了这些喉音的声学特性。最一致的区别在于,请求性喉音中出现了满足性喉音中所没有的高音调的成分。为了检验这种因素会不会真的是让聆听者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科学家对请求性喉音进行了数字修改,删除了这种成分。当新一批聆听者听到原始版本和数字修改后的版本时,他们觉得修改后的版本没那么恼人了。

在报告这些结果的科学论文的结尾,科学家提出,请求性喉音的声学结构和人类婴儿的哭声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众所周知,人类对婴儿的哭声格外敏感,反应强烈。科学家认为,猫已经进化到利用我们原有的感知能力,创造了一种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喉音。

我读到这篇论文时,觉得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在计算机上进行一种花哨的统计分析来检测相似性是一回事,但单凭喉音的属性和哭泣的婴儿有一些数字上的相似性,并不能表明它们真的听上去很像。

接着我听了作者在网上附上的论文音频文件。你猜怎么着?播放这些录音时,我确实听出了猫的喉音和婴儿哭声的相似之处!我又找到了其他一些请求性喉音,如果认真聆听,或许也能在其中听到一丝婴儿的哭声。

所有小型猫科动物都会发出喉音,因此这种能力一定在很久以前就进化出来了,远远早于家猫开始跟人类打交道之时。事实上,动物园饲养员曾报告,有几个友好的猫科动物物种会在他们面前发出喉音。但就像喵呜叫一样,家猫似乎已经在进化中修改了它们的喉音,以便更好地和我们沟通。

但这种结论背后的假设是,非洲野猫,甚至虎猫或者短尾猫,在等待喂食时并不会发出那种持续不断的、类似人类婴儿的喉音。如果这种假设是错的,那么与人类婴儿的哭声的相似性就一定是巧合,而不是一种进化出来操纵我们的手段,因为其他小型猫科动物并不是在人类身边进化出来的。

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可用于检验这种假设的公开数据。为了进一步挖掘这方面的信息,我和美国各地动物园的一些小型猫科动物的饲养员聊了聊,但没能得到相关信息。一些物种被作为宠物饲养,所以也许有人知道答案,但这个人不是我。

我的直觉(但没有任何佐证)是,即使温顺的虎猫在希望得到喂食时会发出喉音,这些喉音听上去也不太可能像人类婴儿的哭声。不过,没有数据,谁知道呢?这似乎是个不错的硕士学位研究课题!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猫把我们玩弄于股“爪”之间,巧妙地操纵我们,从而得到它们想要的东西。关于喵呜叫和喉音的数据表明,这种想法有其进化基础。然而,交流只是猫和人互动的一个方面。鉴于家猫还有其他各种令人惊叹的行为,它们在适应与我们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肯定还在其他方面发生了进化。 SYcA4sVXu4JQXX1+CiPqWaxa6bXNcsCuRnqoNil4SjH77SIly9bIiplAWRryja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