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周易》是传承至今年代最早的一部完整典籍。在《论语》《庄子》《左传》等先秦典籍中,都只称其为《易》;汉初立五经博士,《易》被尊为儒家五经之一,以卦形与卦爻辞为经文称《易经》,以解释经文的十种注释为《易传》;后又将《易经》与《易传》合称为《周易》。所以,《周易》《易经》都是汉朝的称谓,传统易学统称《易》。

《周易》是华夏数千年累积而成的学问,是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系统阐发,显示着华夏先民对天地万物变化和社会人事关系的体认与思考,汇聚了先贤圣哲的才思与智慧,蕴含着俯仰宇宙天地的高妙境界、经略社会人生的宏大格局和悲天悯人的忧患情怀。《周易》经文大致成书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构思巧妙,立意深远,文句简古奇奥。“易学”被认为是历代最高深、最富有智慧的一门学问,因此《周易》被尊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的宗旨:敬天保民,崇德广业;持中顺时,趋吉避凶。今天人们学习《周易》,是要认知其象数,通晓其义理,掌握天地自然与社会人事的运动规律,凭借其德义修身养性以锤炼人格,运用其智慧观察社会并指导人生,力求“天人合德”,从而避凶趋吉、崇德广业。

一、《周易》释名

《周易》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指“周代的《易》”。

“易”是一个象形字。《说文》:“ ,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祕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金文作 ,象爬行动物蜥蜴之形。蜥蜴俗称“变色龙”,据所处环境变易皮肤颜色以保护自己,故“易”表示变易。日月运行、阴阳变化也称为“易”,故谓上日下月组成“易”字。又据甲骨文 、金文 ,谓两器皿互相倒易其水为“易”。蜥蜴变色、日月易明、两器易水都含变易意,构字意图可通。

但用作《易》之书名的“易”,又不止“变易”一层意思。《易纬·乾凿度》谓“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孔颖达《周易正义序》谓“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是说,“易”有“易简、变易、不易”三层意思:

变易,是指一阴一阳的变化,世间万事万物,变易是常态;

不易,指变易中含不变之理,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

易简,指易道简单平易,易学易知易用,即《系辞上》所谓“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故“百姓日用而不知”。

总之,万事万物虽变动不拘,但总体不变其根本,故变易即不易,“变易”与“不易”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天地万物发展变易的规律,被高度抽象为卦爻符号及其组合,再反过来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易知易从的指南,这,就是《易》——基于客观世界的大道至简。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段话高度概括了《易》的核心——卦爻符号系统是如何对宇宙生成运行规律进行理性思考的:

“无极”是宇宙混沌未分之前“无”的状态,是一切的起点。

“太极”是先贤设定天地形成前的一种机制,太极图为阴阳鱼交互的旋转结构,表现的是从混沌中逐渐分出阴阳的过程。

“两仪”是太极的阴 二分,天地之间的相反因素相互依存而达到平衡,如日月、天地、奇偶、玄黄、春秋、乾坤等。

“四象”是阴阳的组合,即“太(老)阴 、太(老)阳 、少阴 、少阳 ”,阴气最浓称老阴,阳气最旺称老阳,阴气由淡渐浓称少阴,阳气由弱渐强称少阳。四象对应四方之象:少阳东方青龙、少阴西方白虎、太阳南方朱雀、太阴北方玄武;又对应农时节候:太阳是夏至,太阴是冬至,少阳和少阴是春分和秋分。

“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三爻卦。八卦是对阴阳的二维分析,用初、中、上序位来排定各卦阴阳的动量,排列顺序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八卦两两叠合,即成“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每卦六爻,表示天地人三才的“时、位”变化与相互关系。“时”指时间流向,“位”指空间定位,空间的三维性与时间的一向性在六爻卦中组合成为“时空场”;共时空间的定位是相对而短时的,历时关系的变易是绝对而永恒的,包含“变易”与“不易”,故统称“易”。

通过系统排列六十四卦中三百八十四爻的时位,《易》对前人传下的一整套阴阳符号系统进行阐释,将宇宙自然运行规律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可能性及其规律概括并抽绎出来,形成指导人事行为的大智慧数据库。人们可据此修养德行、审时度势、判断利弊、敬天知命、趋吉避凶、建立功业。因此,《易》不只教人占卜休咎,更重要的是传授后代为人处事的智慧。

二、《周易》的形成过程

传统认为《易》有三古三圣。《汉书·艺文志》谓《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颜师古注:“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上古伏羲画卦,形成卦形符号;周初文王系辞,形成卦爻辞完备的《易经》;春秋孔子及其弟子传注,作“十翼”,为《易传》。至此,《周易》的主要内容便已齐备。

(一)伏羲画卦

《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观物取象”,用八卦符号表现天地万物的运行法则,比类万物万事的性情和道理,其目的是沟通神明的德力。今甘肃天水古称“成纪”,境内渭水上游“三阳川”有一卦台山,相传为伏羲画卦处。

然而,一种划时代的知识或技术,不太可能在一个人的手中从无到有地产生;正如我们常说的“仓颉造字、蔡伦造纸”一样,“伏羲画卦”中的伏羲也不太可能凭空变出一套复杂的卦爻符号系统,而更有可能是以远古氏族首领的身份,对上古先民长期观察自然规律所形成的抽象思考进行了整合与概括。

1.卦爻符号的产生

“易”应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渔猎为主的时代,巫术文化是当时社会运作的主体因素。原始渔猎生活会遇到多方面困难,人们希望天气适于捕猎,希望水草丰茂利于鱼兽生长,希望猛兽逃避不伤人,希望鸟兽便于网罟。将这些愿望用咒语、图形、舞蹈形式表现出来,就出现“图腾”式的氏族标记符号。民族学认为,图腾是原始民族所迷信并崇拜的物体,人们相信自身与这些物体维持着极亲密的特殊关系。图腾崇拜是人类对自身能力的首次外化,从客体中分出部分对人群自身有利的物体,并认同其与自身的共生关系,认定此类物体对人群有神奇的保护功能。

“爻”或为原始先民“生殖崇拜”的符号记录, 表示雄性生殖器, 表示雌性生殖器。原始先民认为“天人合一”,即人自身与自然界混而为一,因而将世间事物也分两大类,相连不断不缺者为阳 ,有断有缺者为阴 。如天穹不断而大地有峡谷河流之断,太阳不缺而月亮有缺,各类占卜纹路有连有断等。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发展变化,都由阴阳二元因素或力量造成。

阴阳二爻生成八卦(经卦),是古人观察自然物象,抽绎出的喻示各种物情与事理的象征符号。八卦起源说法较多,有起源于初期文字说,如☵表“ (水)”、☱表“ (兑)”;还有“结绳记事说、初期历象说、天启神学说”等多种。谢祥荣《周易见龙》从“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力(物)着眼,认为八卦只可能产生于以渔猎为主、畜牧为辅的原始氏族时代,即古史传说的“伏羲时代”。

伏羲氏是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距今已六千多年。伏羲氏处远古渔猎畜牧时代,原于泰岱雷泽(菏泽),成于秦陇成纪(渭水),居地均宜于渔猎及畜牧生产,具备将山与地分开、泽与水分开的条件,形成八种自然物力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观念,为八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文化学前提。

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以伏羲氏为代表的上古初民积极探寻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方式;结合巫术与神灵崇拜,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八种对渔猎及畜牧时代初民生产方式有决定作用的基本力量描绘为原始图形并施以巫术,对之呼号舞蹈以期望满足需求,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

八卦之象:乾为天☰,天似穹庐在上 ;坤为地☷,地有江河断缺 ;震为雷☳,雷由天断劈至山顶 ;巽为风☴,风在地面上连续吹拂 ;坎为江河水☵,水外柔而内刚 ;离为火☲,火焰外明动而内柔暗 ;艮为山☶,山峰不断而高出地面 ;兑为泽☱,湖泽在山表之上 。先民认为,巫术咒祝作用于图像,等同作用于该物体本身。先民图画八种自然力之象,希望它们协调地发生作用,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六爻重卦的出现

有人认为六十四卦为文王所作,但王弼、孔颖达等认为乃伏羲所作。从出土实物来看,殷商以前陶器、龟甲、铜器上已出现六爻数字卦,如卜甲“七七六七六六”为渐卦 等;陕西扶风、河南殷墟、湖北江陵等地也出土过一些这样的筮数,说明殷商时六画卦已经形成,并非周文王所为。

与八卦之象的产生类似,六十四重卦同样是先民巫术信仰的反映。描绘八种自然力的八卦符号出现后,人们发现这些自然物力之间的关系往往很复杂,有时会出现严重不协调的状况,导致节候不调、洪水干旱、地裂山崩、高温苦寒等妨害初民生产生活的情况。因此,就有必要绘制出相应的图像并进行巫术操作,以对八种自然力中势力过强的进行克制,对较弱的给予加强,这就使得“重卦”的出现有了必要与可能。如水火既济 ,意味着以雨水☵的力量来制止山火或消减酷暑☲;雷地豫 ,意味着欢呼春天的到来,春雷☳初发震大地☷;山风蛊 ,意味着制止☶风灾☴等。

如果说八卦旨在调节人与天(自然力)的关系,趋吉避凶,借以提高生产生活的信心与品质,即《尚书·洪范》所谓“厚生”;那么之后的重卦之作,就是八卦功能转向对社会生活进行调控的产物。在社会初步发展时,古圣贤忧人心与人事之危,重卦以调控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中华文化内核“天人合一”,体现以人为主体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可以想见上古初民行巫术的景象:篝火晚会上画卦形高高悬挂,呼号舞蹈,巫师首领当众解释,借以提升战胜灾害、扩大生产的信心。人们的心理愿望得以满足,部族联盟的凝聚力就得以增强。这类图形的制作者及巫术施行者,必然是伏羲这样杰出的首领,必受其时族众的崇拜。他们具有后来传说中远古“圣王”的优秀品质,为华夏氏族产生以功德为内核的祖先崇拜奠定文化学意义上的基础,进而形成中华文化“天人合德”的内核。

(二)文王系辞

《周易》得名,正在于周文王对长期流传的八卦符号系统进行组合、排列与解析,形成卦爻辞完备的《易经》。但这项工作其实并不始于周文王。

上文说到,远在殷商时期,六爻重卦符号就已经形成。这一时期,爻卦符号在“事鬼神”方面的运用多有加强,象数占卜的神秘性也相应增大,巫术占筮得以长足发展;随着此类占筮活动的开展,简单的筮辞逐渐形成,至少先在口头上流传,后来记入《连山》《归藏》二《易》中。公元前11世纪,殷亡而周兴,周文王等人对旧有占筮进行革故鼎新的改造,使卦形符号规范化,六十四卦之卦序合理化,卦爻辞文句充实合时并形象化,又经多时多人的增删润色,至周成王时,终于形成体系完善、卦爻辞完备的《周易》经文。

1.《连山》《归藏》二《易》

典籍记载,夏代有《连山易》,殷商有《归藏易》。《北堂书钞·艺文部》引桓谭《新论》谓“《历山(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又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可见夏、商二《易》已成规模,字数较多且流传甚广。

与《周易》一样,《连山》《归藏》中的卦形符号也是以八经卦重成六十四别卦。《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郑玄注:“三《易》卦别之数亦同,其名占异也。”贾公彦疏:“经卦皆八者,谓以卦为经,即《周易》上经、下经是也。皆八者,《连山》《归藏》《周易》皆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本,其别六十四。”又:“占异者,谓《连山》《归藏》占七八,《周易》占六九,是占异也。”这说明,三种《易》都是八经卦六十四别卦,只是《连山》《归藏》以七为阳爻、八为阴爻,《周易》以九为阳爻、六为阴爻。

也有人认为,三《易》系统区别主要在八经卦卦序不同:《连山》以山艮☶为首卦,《归藏》以地坤☷为首卦,《周易》以天乾☰为首卦。《周易正义序》引郑玄《易赞》《易论》:“《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八经卦“六子”之序,《连山》目前不明,《归藏》按少、中、长排列,而《周易》按长、中、少排列。

《连山》《归藏》二《易》的首卦,与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夏代洪水包围高山大陵,农耕难作,民以捕猎鸟、兽、鱼充饥,对山的依赖和崇拜最重,神射手后羿、逢蒙均出此时期。贾公彦疏《周礼·太卜》:“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说卦传》:“帝出乎震……成言乎艮。”《连山》以四时天气为旺衰指引,以干支六甲符号为吉凶判辨坐标,以三五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五行生克的辩证论。

商受洪水之灾比夏要小,畜牧业、农业得以广行,都以土地为最重要。《周礼·太卜》郑玄注:“《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贾公彦疏:“《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说卦传》“雷以动之……坤以藏之”,以“藏”为坤卦之象。

商族首领、巫师改以纯坤(地)为卦首,故又名《坤乾》,《礼记·礼运》引孔子曰:“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郑玄注:“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孔颖达疏:“殷《易》以坤为首,故先坤后乾。”说明孔子见过《坤乾》,即《归藏》,以坤卦☷为首。《汉书·艺文志》不载《归藏》,知此书汉代已亡佚。据干宝《周礼注》、朱震《易丛说》及李过《西溪易说》所存《归藏》佚文,知《归藏》八经卦序为“坤、乾、艮、兑、坎、离、震、巽”。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汉墓出土战国末手抄楚简四千余字,部分内容与传世《归藏》残文相合,只是卦名有不同,卦辞有增字或误字,说明《归藏》曾经存在过。《归藏》的特点,一是直接以史为鉴,如卦辞指出节卦为周武王伐殷之前占得之卦,明夷卦是夏启占得之卦,卦辞是历史事件的积聚;二是以枚为占,不问事项,只关注卦的吉凶,不问各爻的祸福。由此可知,《归藏》应是《周易》成书的前代基础文本。

2.《周易》经文的形成

殷商末,纣王残暴专制,将大行德政的西伯姬昌(周文王)囚于羑里(今淇县南)。文王在六年多囚禁期间,以深重的忧患意识,静心细致地反复思考,在天人关系、人神关系、德治观念、时位观念等方面体会良多。文王要把这些理性思考成果作为政治教化的内容,传达给他的臣民并留给后世子孙,作为指导治国安民及为人处事的经验教训与智慧范本,《周易》卦爻辞就是他选择的载体。

《周易》经文大致撰著于周文王(前1152—前1056)后期,经数代多人增益完善,于周成王(前1042—前1021)前期成书。《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易纬》谓“文王系辞”,孔颖达《周易正义序》:“明文王本有此意,周公述而成之。故系之文王。然则《易》之爻辞,盖亦是文王本意,故《易纬》但言文王也。”应该说《周易》卦爻辞本于文王对前人遗作的整理与变革,周公承父意带领辅臣写定,因而“不书周公者,以父统子业故也”。

文王囚于羑里是软禁形式,并未断绝与“文王四友”散宜生、南宫括等臣子的联系,由此得到推演易学的资料和条件。后来参与撰写《周易》经文的主要助手可能有周公姬旦和南宫括等,工作是按照文王六年多演《易》的构想,对夏殷二《易》进行全面改造,按文王理性化与政教化的理念新撰及改写卦爻辞,在依筮得数和依数立卦两个主体方面都更加数理化和有序化,相对减轻其中的神灵意识,然后按系辞政教化的思路编排六十四卦,形成内在逻辑关系严密的卦爻符号与言辞合一的完善体系。据爻辞所载史实推断,《周易》成书当在成王之世,至于文王究竟亲自动手撰写多少,难以确知。但文王亲自拟定大纲,把握思想主旨,确定卦爻辞内容,参与研讨和审定主要部分,是可能的。胡朴安《周易古史观》分析六十四卦的政教系统性: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为草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王时代之史。由此可知,《周易》一书实为多人多时累积而成,故言“文王及其团队所作”较为合适。

《系辞下》:“《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文王思考殷商由盛转衰的历史教训,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真切的感受,选择“易”的卦爻符号来附著教诫之辞以警示后人,殷鉴不远,警钟长鸣。因此,《周易》是借传统卦爻占筮框架为政治教化手段的著作。撰写卦爻辞的基本法则,是“据史事以明天道”,再“据天道以论人事”,实际上就是“据史事以明事理”。“忧患意识”是《周易》撰写的动力,“崇德广业”是《周易》思想的主旨。

道,金文作 ,《说文》:“ ,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本指人必行的道路。“辵(辶)chuò”是脚(止)在路上(彳)走;“首”甲骨文作 ,金文作 ,有毛发之头形。“道”是人头必须朝往的行进方向,去北方必须头朝北,否则南辕北辙。故“道”是必由之路的天道,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

德,甲骨文作 ,金文作 。《说文》:“德,升也,从彳悳声。”本义为升、登上。品德之“德”本字作“悳”,《说文》:“ ,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直”甲骨文作 ,金文作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目上加直线表直视。悳加彳作“德”表示直线上行,人心(心)直(直)通(彳)天道。“道”是天地自然规律,“德”是人心走直路指向天道,心走弯路不合天道为缺德。

业,繁体作“業”,金文作 ,《说文》:“業,大版也,所以饰悬钟鼓。捷業如锯齿,以白画之,象其鉏铻相承也。 ,古文業。”本指古时乐器架横木上的大版,刻为锯齿状,用以悬挂钟、鼓、磬等, 象二人托举大版,简化字“业”只取“業”上锯齿部分。“业”由挂乐器大版转指书册夹板,又转指学业,再指职业、职务、财产、产业,进而指基业、功业,《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

人都希望建功立业,《周易》强调人德合乎天道,崇德才能广业。于是取卦爻之象表述天道自然秩序,用以指导社会人事行为,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卦爻辞始终在讲社会人事的位置、时机、条件、环境,述说何时观望等待、何时行动及何时终止,适宜行事才能成就事业。《周易》利用占筮框架为设教手段,据天道以论人事,成为“敬德保民”的政治教科书。

(三)孔子传注

文王演《易》之后,习《易》者不断增多。孔子治“六经”,以《周易》为授课教材,陆续出现从多角度阐释《周易》的作品,就形成汉儒称为“十翼”的《易传》。《汉书·艺文志》:“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

经,繁体作“經”,《说文》:“經,织也,从糸巠声。”金文作 ,本指织布机上的纵线,加糸旁作“經”。纵线为经横线为纬,故“经”有主线、经营、经常等词义。经典记载常理,为中华文化主线,汉代儒家“五经”以《周易》为首。

传,繁体作“傳”,金文作 ,《说文》“傳,遽也,从人專声”,本指驿路传车。《说文》:“專,六寸簿也,从寸叀声。一曰專,纺專。”甲骨文“叀”作 ,象绕线团(纺砖),加手(又)作 ,以手(又)转动线团(叀)纺织为“專”,有转动、专业义,加车旁作“轉”表转动,加人旁作“傳”读chuán有传递义。注释是将经文中的前人思想传递给后人,“傳”作名词读zhuàn,表示传注。

《易传》是阐释《易经》的著作,解释经文大义,如同“经”之羽翼,故称“十翼”。《庄子·天运》载孔子对老子言:“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孔子研究《周易》并有著述,当无问题。今传“十翼”多引“子曰”,应为其弟子相继完善师说,累积而成定本。故谓“孔子及其弟子作十翼”,问题不大。《易传》称“十翼”,寓意将占卜著作升华为人文哲学著作,使其通俗易用而飞(翼)传天下。《易传》分七种十篇(十翼):

1.彖传

彖tuàn,《说文》:“ ,豕走也,从彑从豕省。”战国文字作 ,本为野猪(豕)挣脱人手( -彑)逃脱,转指果断、判断、断定。

《彖传》取卦爻象征以说明各卦的卦名、卦辞与卦义,总论一卦主旨及整体含义。王弼注:“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孔颖达疏:“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案褚氏、庄氏并云: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一般认为先有“象”而后有“彖”,也有人认为“彖”是最早的《易传》。

《周易》每卦一彖,64条分上下篇:[1]《彖传上》30条、[2]《彖传下》34条。《彖传》阐发《周易》卦爻辞中教化人修身养性的内容,阐述为人处事的经验和智慧,其中以安邦治国的内容最多。

2.象传

象,甲骨文作 ,金文作 ,象形字。《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上古中原本有大象,河南称“豫”即大象之意,安阳殷墟墓葬中有整条陪葬大象骨架;《孟子·滕文公下》谓周武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把大象赶往南方,中原后人就只有凭“印象”来“想象”了。《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于是用“象”来表示不可直见的想象,有印象、肖像、相貌、图像、像似等词义,转指物象、事象,即脑中想象其特征,简称“象征”,《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即是。

《象传》主要根据卦形、卦名、卦爻辞来分析各卦各爻的象征意义。卦爻之形是符号暗示型义理象征,卦爻之辞则是文字描述型义理象征,两者以“象”贯通,相辅相成,触类旁通,共喻义理。《系辞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孔颖达疏:“谓卦为万物象者,法像万物,犹若乾卦之象法像于天也。”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谓“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象征”就是用卦爻之象来喻示事物的义理特征,《象传》就是把卦爻辞的象征意义揭示出来。

《象传》共450条,又分为:[3]《象传上》,述卦辞的象征64条,称“大象”;[4]《象传下》,述爻辞的象征386条,称“小象”。《大象》先阐释各卦上下象相重之旨,从中推演出切近人事的象征意义;《小象》据各爻时位关系和性质特点,分析爻义吉凶利害之所以然。

《象传》强调效法天道自然并切近人事,注重崇德广业的实践,最能体现儒家君子仁政思想,64个《大象传》中就出现53次“君子”。

3.系辞传

系辞,繁体作“繫辭”。“繫xì”从糸 声,“ ”是车轴头(軎)相碰击(殳),加糸作“繫”指系接、关联;“辭”从 从辛,“ - ”以手( - )治乱丝表示治理,加辛(刑刀)表示刑法、狱讼。“辭”作动词指辨析、辞退,作名词指讼词、言词。

“系辞”本指文王将解释言辞系属于卦爻符号之上,形成卦辞、爻辞。张守节《史记正义》:“系辞者,圣人系属此辞于爻卦之下……取网系之义也。”不管是“系属”还是“网系”,都取联系、系统之意。

《系辞传》解释卦爻辞的要旨,贯通其中的义理关系,对《周易》经文作全面系统的辨析与阐释,抒发易理之精微,展示读《易》之要例,相当于《周易》的通论。《系辞传》分[5]《系辞上》与[6]《系辞下》,上篇多讲原理,下篇多举例分析。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如推测作者与年代,分析观物取象、八卦象征、阴阳义理、乾坤要旨等问题,辨析爻辞象征意旨,探讨“易”的起源,讲解占筮方法,揭示易学原理等。

《系辞传》在通说义理时表述作者的哲学观点,体现先秦儒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4.文言传

[7]《文言传》为文饰乾坤二卦之言,分别说解两卦的象征意旨,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基础上对两卦作进一步阐发与拓展。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姚信曰:“乾坤为门户,《文》说乾坤,六十二卦皆放(仿)焉。”

5.序卦传

[8]《序卦传》述说六十四卦编排次序,揭示其含义上的逻辑顺序和各卦间相承相受的关系。前半自乾卦至离卦为上经三十卦序,主说天道自然关系;后半自咸卦至未济卦为下经三十四卦序,主说社会人伦关系,体现对天理自然和社会人事阴阳秩序的探索与理解。各卦相承关系以相综(覆)相错为主线,包含事物向正面发展或向反面转化的辩证思维,其推演的系统完整性显示相当的哲理深度。

今传本卦序与帛书本《周易》大不相同,卦名也多异,应为汉代人为便于占筮而改编,已失去原有哲学含义。

6.说卦传

[9]《说卦传》专论八经卦取象大例,是解说和推演卦爻象征意义的重要依据。先述说作《易》者用蓍求卦的历程,继而述说“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两种方位,再以八卦取象法对天地事物分类述说,指明八卦所象征的事物、特性及含义。《说卦传》广列八卦象例,是理解六十四卦德及象喻的基本条例,也是探讨易象产生和发展的珍贵资料。

7.杂卦传

[10]《杂卦传》说明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晋韩康伯注:“杂卦者,杂揉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杂卦传》以相反相成观点,用一两个字简要概括卦义要旨及其相互关系,表述对卦形结构的系统性认识,表现阴阳相互消长的变化规律。将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错综卦,两卦各爻阴阳相反为“错”(旁通),两卦六爻翻覆倒置为“综”(反对),如“比乐,师忧”“震,起也;艮,止也”。“错综”是六十四卦符号形式的重要关联,由此认识事物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所体现的变化规律。

《易传》七种(十翼),论述角度及重点虽多有不同,但基本宗旨都围绕《周易》经文展开,都出现于经文之后,是解读《周易》经文的津梁。《易传》自身的哲学思想内涵深邃而丰富,值得深入探讨。研读《周易》必须经传并参,《易传》为解经的首要依据,马其昶《重定周易费氏学》引秦澍澧言“以经解画,以传解经,合则是,而离则非”,所论诚是。

《易传》七种原本单行,后人将《彖》《象》《文言》参入经文中,《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认为是郑玄所为,晁公武《郡斋读书记》认为是西汉费直所为,尚无定论。本书将《彖》《象》《文言》置于相应卦爻之后讲解;《系辞传》作专章讲解;《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正文列于书末,三传内容散在导言及卦爻相应位置作讲解。

三、《周易》的爻卦体系

爻,甲骨文作 ,金文作 ,《说文》:“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系辞上》:“爻者,言乎变者也。”《系辞下》:“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本指灼龟、蓍草的交叉线条或纹路,是用于交变成卦的占卜基本符号。

卦,《说文》:“卦,筮也,从卜圭声。”叠积(圭)爻(卜)成卦,形成一套占筮符号。《易纬》“卦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物形不见则悬挂其象而得见。

《周易》的核心符号体系是六十四个重卦,六十四重卦又是由八个三爻卦组合而来。前文已述,这八个基本的三爻卦最初所代表的是自然界的八种伟力;但当这些八卦符号成为先民占筮的工具后,其意蕴就必然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和社会人事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此相似,重卦的产生也许是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操控意愿,但经过周文王的全面改造、孔子等后人的解说演绎,其命名规则、组合规则和排序规则也会不断严密化。

(一)八经卦及其象征

1.八经卦的卦名和卦序

《周易》基本卦是八个三爻卦,《周礼》称为“经卦”,也称“单卦”。朱熹《周易本义》“八卦取象歌”形象地描述了八经卦的构成,可以帮助我们初步记忆这八个基本卦: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盌,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周易》八经卦最初成于伏羲时代,八个基本卦原始象征取于先民对自然界的认知,以自然物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对应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并且通过对八种自然物象的排序,描述宇宙自然的本初秩序,这就是“先天八卦”。

《说卦传》明确表述先天八卦序为“天地定位(乾坤),山泽通气(艮兑),雷风相薄(震巽),水火不相射(坎离)”。按此关系画卦图,八卦序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八卦方位:乾在南,坤在北,艮西北,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离在东,坎在西。乾为天南向阳热,坤为地北冲阴冷,离为火东方日出,坎为水西方水源;震为东北雷,巽为西南风,艮为西北山,兑为东南泽,反映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先民对天地自然环境的基本理解。对应农时节候,以春雷震为起点,从震至乾左旋为震东北立春、离正东春分、兑东南立夏、乾正南夏至;从巽至坤右旋为巽西南立秋、坎正西秋分、艮西北立冬、坤正北冬至。帛书本《周易》卦序也大略如此。

山西平阳(临汾)陶寺遗址出土五千年前尧舜都城的观象台,就已将日影方位与农耕节气对应起来。这样的八卦排列,反映的是天地自然的本初形态,是上古先民的生产生活经验,地平天成,生生不息,四时和顺,欣欣向荣。

与“先天八卦”相对应的是“后天八卦”,《周易》卦爻辞多用后天八卦作义理说解。一般认为,后天八卦是周文王据夏代《连山》卦序演化而来的,《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后天八卦运行之道(帝),从东震开始,南离居高顶为日为明为君,向日朝阳是农耕文化主导象征,至东北寒山艮止。后天八卦与方位:震正东,巽东南,离正南,坤西南,兑正西,乾西北,坎正北,艮东北。

后天八卦与农耕生产节候关系紧密,按《说卦传》所述之后人配附:艮一月至二月中,垦植播种及繁衍牲畜;震二月中至三月中,作物发芽开花;巽四月至五月,作物丰茂齐整;离五月中至六月,作物果实呈现;坤七月至八月中,劳作收获;兑八月中至九月末,祝言享祭而人神悦怿;乾十月至十一月中,渔猎征战以防寇略;坎十一月中至十二月,劳修水利宫室并预备春耕。

后天八卦体现夏《连山易》的生产生活背景:下卦位为坎水,一片汪洋;右乾天左艮山,即《尚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左上东南巽“风助雷震动”,右上西南坤“泽地交困”,这些都需要治理。于是巫师画卦图祝祷,离☲表日火,中轴线顶上对应下坎水☵,以火胜水、以日胜寒。离对乾☰表“天气晴好”;离对艮☶表“日照山林”;离对兑☱表“日照大泽”而利于渔猎;离对震☳“上明下动”,利于日中为市商品交易;离对坤☷表示“火明于地”,利于刀耕火种的耕作;离对巽☴为“鼎食丰足”的理想景象。

上古之人受制于自然而无独立性,人附属于天,天先于人,故此时之天为“先天”;当人能认识自然,顺天行事,就有一定的独立性,人紧随天后而用之,故称“后天”。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克,以消变为主。八卦之理,先天为体,后天为用。

先天八卦:敬天厚生趋吉避凶

后天八卦:五行相配相生相克

2.八经卦的象征

占卜的“卜”是找出纹路(卜),“占”是用口解说纹路(卜)的象征含义(兆),即“说卦”。《周易》通过说解卦爻的象征来阐述自然与社会人事的道理,社会生活无比广阔,八卦的象征就需要尽量广泛地覆盖。孔子《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就是说,《周易》的卦画符号顺天命而应事理,象征天地人“三才”在阴阳、刚柔、仁义等众多方面的物形事理及其性质。《说卦传》多方列举八卦象征,主要有五个方面:基本性质、自然界、家庭成员、身体器官、周遭动物。由此推及延伸,力求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八卦象征用得最多的是其“卦德”,即卦象特征表述。“天德”指自然规律的合理内核,“人德”指真善美及仁义礼智信等良好精神,故“卦德”是指卦所蕴含的天道人德的基本精神或基本性质。《说卦传》:“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这就是揭示八卦基本性质的“卦德”,从“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基本事物的特性中归纳出来,由此推演,便可与其他多种象征联系起来。

下面依次介绍八经卦的主要象征:

乾卦☰卦德为刚健。为天、为父、为马、为首;为圆、为君、为王、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乾卦三阳爻代表变易的主动力,在自然界指天。乾卦基本性质是“健”,象征刚健不已的生命创造力,万物因此而得以产生。乾卦在家庭中指父,是一家八口的家长。身体上指头部。动物中指多种马,马最刚猛健行。乾卦代表圆,天圆地方。代表君,为领袖。代表金与玉,最为贵重。转指如玉一般的刚硬寒冰。乾代表大赤,红色表示正宗。

坤卦☷之德为柔顺。为地、为母、为牛、为腹;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于地为黑。

坤卦三阴爻为受动力,对应乾卦主动力,在自然界指地。坤卦大地柔顺容纳,使万物生存发展。家庭中坤为母,负责养育子女。身体上指腹,可容纳亦可孕育。动物中指牛,温顺勤劳,负重致远。坤卦延伸代表广大民众,为车舆可无限装载。为布帛为釜(锅)为柄是主持穿衣吃饭。为吝啬是节俭持家。为黑色是夜无日光地转暗。

震卦☳之德为震动。为雷、为长子、为龙、为足;为玄黄、为敷、为大途、为决躁;为的颡马、善鸣马、馵足马、作足马;为健(究竟)、为反生(庄稼);为萑苇、苍筤竹、蕃鲜。

一卦三爻以少者为主,震卦一阳在下为主爻,故在家为长男。自然界震为雷,震动唤醒万物而充满动力,性质为动而急躁。身体上为行动之足,为行走之大路,在动物为多种鸣动之马。震为龙,龙腾飞震动,潜渊飞天,充满各种行动能量,且“青龙”为青黄色。震卦反向往下探究而先生根再长枝干,生长出禾稼、竹子、芦苇、鲜果等。

巽卦☴性质为入。为风、为长女、为鸡、为股;为木、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气味)、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

巽卦一阴在下为主爻,故为长女。二阳爻如风不断吹至地面,风为空气流动无所不入,故巽德为“入”。身体上指股即大腿,联系上体与下肢如风快速行动。动物中巽指鸡,鸡鸣唱风行天下,古代风神皆为鸟形。延伸指木、工、绳直、长、高,木工墨线治理大柱如风延展绵长而高远。行动上进退无定如风向,不定则不果断。风本无色,故巽表白色,进而表多白眼嫌弃别人。经商若无孔不入就收获多,故巽为近利市三倍。

坎卦☵性质为陷。为水、为中男、为猪、为耳;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为美脊马、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为坚多心木。

坎卦象“水- ”之字形,大江大河之象。古洪水时期,大水是最难越过的大坎陷,卦德由洪水阻限转为土之坎陷。坎卦一阳爻居中,为中男。身体上指耳,聚声音于耳坎洞。动物指豕,水神化猪愚顽难御,且喜处潮湿坑地。由坎陷延伸指沟渠、弯月、弯弓、圆轮、拉车弓背的美脊马。于动作为拽曳、孔通、隐伏、隐藏之盗贼。于人为多忧愁、心病、眼病、流血,如血水之赤色,于木为坚硬多刺之树等。坎卦象征多涉困境,六十四卦中“屯、习坎、蹇、困”四大难卦皆含坎☵,乾坤后“屯、蒙、需、讼、师、比”六个初行卦也都含坎☵,万事开头难。但坎陷危机也含转机,人在忧患中才会加倍努力并转危为安。

离卦☲性质为艳丽与附丽,具有温暖附着性。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雉;为甲胄、为戈兵。于人为大腹、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为干燥、为科上槁(外坚内空)。

离卦一阴爻在中,外刚内柔,故为外明亮而中暗的火焰,为中女,为雉羽华丽多彩。火发明之前,离本指日光,附丽于本体而散发明丽光华。火焰也是依附于木柴燃烧,故指干燥及枯槁之木。身体上离卦指有光之目。由日光延伸指闪电,转指锋利或闪亮的兵器、盔甲。离☲卦形象龟有外甲,并指鳖、蟹、蠃、蚌等甲壳类动物。离卦象征色彩华丽的光明与文明,但用离火不慎,也会造成大灾害。

艮卦☶性质为止。为山、为少男、为手、为指;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阍寺(看门人)、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豺狼)、为果蓏、为坚多节(木)。

艮卦下虚上实,山峰曲线隆起于大地之上。一阳爻在三位,代表少男(第三男)。山静止不动,故卦德为“止”,遇山则止而无法跨越。身体上为手为指,伸手阻止他人。动物为狗,忠诚守一。为黑硬嘴豺狼及老鼠类禽兽,狼、鼠当止则止。由狗守门转指门阙与守门人,延伸指门前山路与路上小石子,还有山间坚果与坚硬多节树木。

兑卦☱性质为悦(说)。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决堤)、为刚卤(硬碱土)、为妾、为羊。

兑卦一阴爻在三位,代表少女(第三女)。坎卦为河流大洪水,为阳性之动;兑卦为湖泽清静水,为阴性之静,都在初民生活中占重要地位。湖泽一般在山间或高地之上,其水平静安全,是人与物赖以生存的日常用水。“说”为喜悦后作“悦”,古人在山上狩猎,见到湖泽或居其旁自然欣喜悦目。“兑- ”,人(儿)心喜张口(口)笑言气出(八)之象,为喜悦本字,兑用于卦名,加言旁作“说”表喜悦。山间清湖如少女美丽,妾为年轻女子,巫有女子善舞之美,动物为羊而润泽吉祥,都使人欣悦。身体上兑指口舌言说欢悦,转指口舌是非。兑☱上缺,因指毁折、脱落、决堤、裂缺的硬碱土。兑卦象征口有言出,既指喜悦又指毁折,成败皆在于言说,故孔子劝人敏于事而慎于言。

八经卦的象征中,最常用的有: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象征由后人逐渐添补形成,有些一目了然,有些须多加思索。古今在时空上的差异极大,运用八卦象征时,既要发挥联想力,又要联系解卦实际,力求合理而准确。每卦的象征有好有坏,甚至有时相互矛盾,喻示人生许多事情换个角度就面貌迥异。《说卦传》所列各卦有十个以上象征,解卦时可由此展开多种关联,才能用八个三爻卦所构成的六十四个六卦时空场来解析社会人事的无数际遇与情境。

汉代以后,易学家又赋予八卦更多内容,如八卦与五行:乾兑为金,震巽为木,坤艮为土,离为火,坎为水。八卦相生相克(纳甲):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坎纳戊、离纳己、艮纳丙、兑纳丁。五行八卦相生: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五行八卦相克: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二)解读六十四卦

1.读卦:卦名的来由

《周易》中的六爻卦,《周礼》称“别卦”,也称“重卦”或“复卦”。每一卦均由六条阴 奇偶爻画组合,形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画符号系统。

这六十四复卦的卦名,有单字的如“乾、坤、泰、否”等,也有两个字的如“小畜、大有、中孚”等。其中单字的“乾、坤”二卦与八经卦的“乾、坤”卦重名,但所指不同。

关于卦名的来由,主要有四说法:

一、取象说,卦名源于观物取象,如“乾”象征天,乾与天古字通用;

二、取义说,由卦象喻示的义理来命名,如乾卦喻示强健不息,“乾”取义于健;

三、占事说,卦名与占问之事相关,乾卦占问节候变化,四象之东方苍龙即乾卦“潜龙、飞龙”,北斗七星之斗柄旋转定四季为“斡”,闻一多据此认为“乾”本作“斡”;

四、筮辞说,高亨认为卦名从卦爻辞中截取字得来,“乾”由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截出。

以上四说都有一定道理,卦名与占问、取象、义理都有联系。考虑到古人著书多不题篇名,篇名多为后人采选添加,《诗经》《论语》多如此,故《周易》卦名选自卦爻辞之说,相对较为合理。

直观地看,每一个六爻卦都是由两个三爻经卦叠加而成的,在读卦的时候也习惯读其上下组合,如屯卦 上坎☵下震☳读为“水雷屯”,讼卦 上乾☰下坎☵读为“天水讼”。这里的“上卦、下卦”也称“外卦、内卦”,如上举“水雷屯”是上坎下震,也即外坎内震。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周易》中六爻卦就是三爻卦的简单加和。实际上,经过周文王、孔子及其弟子等先贤的改造,《周易》中六十四重卦的结构和体系已经与原始社会偶然出现的六爻卦完全不同了。

2.解卦:六爻的“时位”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周易》中的六爻卦虽然也可以读为两个三爻卦的组合,但在理解时,则应一爻一爻地拆分理解。《系辞下》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说明了每一“爻”在重卦解读中的重要性。

六爻卦中,每一爻在卦中的名称叫作“爻题”,反映该爻在卦中的具体位置及其奇偶性质。爻题由爻位加阴阳组合而成。六爻卦自下向上数,爻位分别为初(一)、二、三、四、五、上(六)。阳爻 都称“九”(九为最大奇数),阴爻 都称“六”(六为十内居中偶数)。例如,乾卦六爻的爻题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其中的“九”代表阳爻,“初、二、三、四、五、上”代表位置。

《周易》中,阳爻为主动力,阴爻为受动力;阳爻刚健向上,阴爻柔顺中和。《周易》的象数体例就是根据阴阳相济的义理内涵来精心安排的,一卦六爻,既强调刚柔之分,又重视阴阳之合,是辩证统一体。刚居阳位尊位为主导,柔居阴位卑位为从属。阳统阴以发挥主导作用,阴承阳起配合作用。这种主从关系,不能无阴也不能无阳,阳须阴的辅助,阴须阳的主导,必须阴阳协调,刚柔相济,配合融洽,才能达到整体的和谐。阴爻与阳爻并无高低轻重之分,阳爻失位时力量还不及阴爻。

《周易》卦爻辞阐发天地人“三才”整体和谐的哲学义理,六爻卦与三爻卦一样,也分为天地人“三才”:从下往上数,初、二爻代表地,奇画为刚为地之阳,偶画为柔为地之阴;三、四爻代表人,奇画为义为人之阳,偶画为仁为人之阴;五、上爻代表天,奇画为天之阳,偶画为天之阴。初、二爻处下地,当以静居守成为主;三、四爻体现人事走向,多从关系变化上考虑;五、上爻偏重天道主导,多考虑时机和趋向。

由此,六爻以不同的奇画偶画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构成天地自然与社会人事秩序的基本模型,表现多种多样的冲突与和谐,大体上都阴阳协调,刚柔相济,互联互动而紧密配合。

但要进一步理解六爻之间的关系,除了阴阳相济的义理外,我们还需要引入一个重要概念:“时位”。

客观事物都有一个从始至终的发展过程,《周易》每一卦象征其卦义喻示的一类事物的发展进程:初爻为始,上爻为终,中四爻是发展的不同阶段。初始变数大而前景难料,上终能反观事物全局,而中间发展步骤则决定吉凶祸福。这种爻位体例安排,实际就是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认识模式,既有分析也有综合。《周易》概括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对发展趋势作基本推断,主要用爻的时位来象征吉凶走向。

“时、位”是《周易》的重要范畴。时,表时机和时间,如“初”就指时间(时);位,表地位和空间,如“上”就指空间(位)。天象本无吉凶,但万事万物处在不断变化的时序之中,准确把握时机和序位,是成功之关键与吉凶之枢机。相对而言,乾卦偏重于位,坤卦偏重于时。就卦德来看,德不配位,行不适时,行止不当,必有祸殃。有是德方应是占,人德合于天时地序,自天佑之则吉无不利。

时,繁体作“時”,本作“旹”,甲骨文作 ,石鼓作 ,“旹”为太阳(日)在天上运行( -之),加寸为“時”。《说文》:“ ,四时也。从日寺声。 ,古文時从之。”“寺”为手(寸)有力伸出(之)表侍卫和守法度,太阳(日)运行确定有度(寺),故“時”从日寺声。“时”本指四季、季节,扩展指天时、农时、时间、时机、时势等。“时”所表时间是线性变化的,体现“变易”特性。应用《周易》,要特别注意随顺时势,与时俱进,与日同明,随事而新,见机而止,顺势而成。《周易》之道重变易,自然、社会、人事、万物、环境、关系随时都在变化之中,但变中有不变,变的是事物,不变的是道理,以不变应万变就是变通,变通则人事可成。

《周易》一卦六爻,按承、乘、比、应各种复杂关系结为一体,形成一个中心主旨,就是卦义。“卦义”又称“时义、时用”,简称为“时”。故“时”是《周易》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总揽全局,从整体上表明一卦的中心主旨,显示时态、时机、时运,也就是显示受时间、地点、条件制约的具体情境或客观形势,象征天道自然和社会人事各种不同状况及其势力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如乾卦讲健行不息,恒卦讲持久有常,家人卦讲安居和美,谦卦讲谦逊自省等。卦义之“时”表示动态过程的特定发展阶段,有相对稳定性,对卦中六爻起支配作用,除非本卦变为他卦,“时”的支配作用一直存在于此卦中。

位,小篆“立”作 ,正面人(大)立地上(一)形。立加人旁为“位”,小篆作 ,指各人站立的位置、职位。《周易》六爻卦之位:初、二爻为地位,三、四爻为人位,五、上爻为天位。就爵阶分:初爻地之下为士位,二爻地之上为大夫位;三爻人之下为公卿位,四爻人之上为诸侯位;五爻天之下为天子位,上爻天之外为宗庙(太上皇、天子师)位。按人事分:初爻庶人百姓,二爻士,三爻大夫,四爻卿,五爻君王天子,上爻圣人太上皇。

六爻位的特点,《系辞下》谓“其初难知,其上易知……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初爻单纯而有无限可能性,前程难以断定;上爻至极过气,非悔则吝,易于定性。二爻居下卦中,走出初生之难,为下卦中心,前景可称誉;五爻居上卦中君主尊位,主导建功立业。三爻、四爻在“人位”,都不居中,可上可下而不上不下,关系复杂而多变,有一定主动性又受多方制约,须参看上下天地四爻的影响定吉凶。由三、四爻组合关系复杂性生出“互卦”概念,上互卦、下互卦都含三爻四爻,可变换多个角度来看关系和发展趋势。

合观六爻的时位,蕴含高贵与卑微、成功与失败、失去与获得等多重相对性内容。独观则各爻代表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合观则众爻相反相成而相互转化。

《周易》强调“天人合德”,探讨人德如何合于天道,后来孔子据此多论人道,孟子据此多论人性。周初圣贤思考天地、日月、四时、尊卑、贵贱等关系,在《周易》卦爻时位上显示成败、得失、祸福、吉凶等。判断一爻的吉凶悔吝,须考虑诸多因素与关系。

汉唐以来,易学家运用固定术语来表述这些要素的概念及其关系,主要有:

当位,又称“得位”或“正位”。六爻所居之位为“六位”,阳爻在奇数初(一)、三、五的阳位上,阴爻在偶数二、四、上(六)的阴位上,就是当位,否则不当位。

比、承、乘、应,表示卦内爻的四种阴阳互济关系。“比”甲骨文作 ,二人亲密相依形,卦内二爻亲密相邻称“比”,初与二、二与三、四与五、五与上相比。阴阳二爻相比为好称“得比”,同类二爻相比则不一定好。

阴阳相比分两种:下对上为“承”,即下爻承接上爻。柔承刚 为顺,刚承柔 为逆,二阴上一阳☶也称“二阴承一阳”。上对下为“乘”,即上爻乘凌下爻,刚乘柔 为顺,柔顺随从刚健;柔乘刚 为逆,称“乘刚”,阴柔爻登乘于阳刚爻之上,如小人乘凌君子,自然不吉。几个阴爻在一阳爻之上,为“众阴乘刚”,如谦卦 上三阴爻之下有九三阳爻,《周易集解》引荀爽曰“自四以上乘阳(刚)”。

卦内之爻互相配合为“应”,指呼应和对应。六爻卦有五柔应一刚或五刚应一柔,但主要指同位相应。六爻卦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在三爻卦中本为同位,叠加在六爻卦中就形成三组对应。《易纬·乾凿度》以上卦为天下卦为地,谓“动于地之下则应于天之下,动于地之中则应于天之中,动于地之上则应于天之上”。一刚一柔隔两爻上下呼应为“正应”,阴阳相济同于异性相吸,如既济卦 三组正应:初九阳应六四阴、六二阴应九五阳、九三阳应上六阴。若三组皆为刚对刚或柔对柔如习坎卦 ,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都是同性相斥,称“敌应”或“无应”。一般说来,正应为吉而敌应不吉,特殊卦位则另当别论。

居中,“中”为表现阴阳结合的最佳点,《周易》六爻卦分上下卦,爻居于下卦二位、上卦五位为“中”。居中的时位对卦内六爻起主体作用,《周易集解》引虞翻谓“得中多誉”。

“中”也是行为美德的象征,阳爻居中为“刚中”,象征刚健中正之德;阴爻居中为“柔中”,象征柔美中和之德。五为君位,二为臣位,二、五居中,六二柔中与九五刚中相应,象征君臣同心配合,阴阳谐和,状态最佳,是为“中和”。居中为吉,如大壮卦九二“贞吉”;巽卦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恒卦九二“悔亡”;未济卦六五“贞吉,无悔”等。若阴爻居二、阳爻居五,六二、九五就是“既中且正”,合为“中正”,于行为品德而言,就是尽善尽美,故不易多见。

一般说“中胜于正”,是因为一卦六爻刚柔相应的关键在于二、五两爻柔中与刚中的应和,有时虽然因客观情况而柔居阳位、刚居阴位,形成九二与六五相应的“中而不正”配置,但上下应和而君臣一体,仍然可以保持和谐统一。中胜于正,“中”体现《周易》的核心思想,易道贵中,中和的最高境界是“太和”,即儒家的“中和、中庸”,是中华文化核心的哲学范畴。

往来,六爻卦之爻象可看成动态系统,可以上下往来。下卦为内上卦为外,故爻象由上至下为“来”,由下至上为“往”。若把鼎卦 看成爻象往来系统,卦内初六、六五就有往来关系,柔爻初六逐步向上发展变成六五就是“往”,而六五向下逐步回归成为初六就是“来”。卦与卦之间的关联,也可用爻象往来为沟通媒介,如损卦 可看作由泰卦 变化而来,泰卦九三与上六阴阳换位就变损卦,意谓泰极必有损。这种变化可表述为,泰卦九三升至六位为损卦上九称“往”,泰卦上六降至三位为损卦六三称“来”。

互卦,六爻中间有四爻,用其三爻交互构成新的三爻卦,称“互卦”。“二、三、四”构成一个互卦为下互卦,“三、四、五”构成第二个互卦为上互卦。上下互卦又可组成一个六爻互卦。如水雷屯 ,上卦坎水☵下卦震雷☳,为本卦;二三四爻为下互坤☷,三四五爻为上互艮☶,互坤与互艮又构成六爻卦互剥 。因此屯卦含四个三爻卦:上坎☵、下震☳、互坤☷、互艮☶,含一个六爻卦互剥 (上艮☶下坤☷)。互卦可用来辅助本卦取象解释卦义。

爻变,本爻由阴变阳或由阳变阴。一卦六爻,天、人、地各二爻,事物有多个方面,人生有多种变化,不会总是吉或凶,可换个角度看问题。此一爻不通,变一爻就通了;这一爻过不去,再等几爻就过坎了。如初九凶,多则过四年(月日),到九五或六五就相对安祥了。本爻在本卦不吉,变一下就成为另一卦对应位置的相反之爻,或可喻示事情的发展趋势。

卦变,也称“之卦”,本卦由何卦变来,或变为何卦。清钱大昕《答问一》:“问:‘卦变’之说,汉儒谓之‘之卦’,诸家所说各殊,愿闻其审。曰:虞仲翔说《易》,专取‘旁通’与‘之卦’。旁通者,乾与坤、坎与离、艮与兑、震与巽交相变也。‘之卦’则以两爻交易而得一卦。”六爻卦有一爻变,就走向(之)另一卦。如屯卦 ,阳爻初九变阴爻初六,卦之比 ,由屯卦初生之难转为比卦相辅渡难关。每一卦对于其前后卦来说,就是一个过渡,每一爻变化都会产生一个新卦,爻变推动卦变,六十四卦轮转回环、生生之谓易。

错卦(反卦)、综卦(覆卦),“错卦”指阴阳交错,两卦六爻都阴阳相反,如乾卦 与坤卦 、坎卦 与离卦 ,每一爻都阴阳相反交错,又称“反卦”。错卦通过交错对比而通观卦义变化,三国吴虞翻归之为“旁通”。

“综卦”是将卦体颠倒翻覆,以综合观其卦义的发展演变,又称“覆卦”。如屯卦 卦体翻覆为蒙卦 ,人出生之后就需要文化启蒙以成长;需卦 翻覆为讼卦 ,供需贸易产生纠纷就提起诉讼。《序卦传》把近三十对覆卦都排在相邻位置,体现其内在系统性。

3.六十四卦的卦序

除了从每一卦内部阴、阳爻的位置来理解六十四卦的象征外,我们还能从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体悟其内在的阴阳交互逻辑联系,如屯卦后接蒙卦是先产生后发展的顺承关系,泰卦后接否卦是泰极否来的逆承关系。孔子等又将《周易》六十四卦分上、下两篇,《易纬·乾凿度》:“《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

具体来说,上经三十卦讲天地之道:乾坤开天辟地,而后屯生万物,剥极而复,克服坎险而坎极离来,困境中坚忍不拔,终于赢得文化光明,以离明结束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述人事变化,起自咸、恒二卦,咸卦为少男少女自然感应,恒卦为婚姻长久夫妻偕老。《礼记·中庸》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男女相感结为夫妇,然后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人伦得以产生,尊卑、上下的礼仪得以有序形成。然后历尽人事沧桑、悲欢离合,至既济、未济终了。总而言之,六十四卦的卦序体现了先贤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的系统性认识。

朱熹《上下经卦名次序歌》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卦序:

乾坤屯(zhūn)蒙需讼师,比(bì)小畜兮履泰否(pǐ);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shìhé)贲(bì);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kuí);蹇(jiǎn)解损益夬(ɡuài)姤(ɡòu)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ɡèn)渐归妹丰旅巽(xùn),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这里再顺带说一下“消息卦”:“消”以水变小(肖)表消减,“息”以心气通鼻(自)表生长。阴阳爻不夹杂的同性卦由下往上行,六爻中阴长则阳消,阳长则阴消。六十四卦中有十二个消息卦,用于表示十二个月。《尚书·尧典》谓尧帝命羲和订历,之后三代历法月建不同:夏历建寅,以泰卦为正月;商历建丑,以临卦为正月;周历建子,以复卦为正月。至汉武帝恢复用夏历至今。

十二消息卦

四、《周易》的言辞系统

《周易》表述形式有符号和言辞两个系统:符号系统指六十四卦的卦爻符号,为伏羲所画;言辞系统指卦爻辞,简称“易辞”,是周文王及其团队所作。周文王等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系辞”,即在卦画爻形之后系上相应辞句,阐发其象旨,使“象”由隐晦符号暗示转化为文字描述的可感形象。

卦爻辞的主旨,是探原事物的发端,阐释其变化与结局。其中,系于卦名后的言辞为“卦辞”,每卦一条共六十四条,如“乾:元亨,利贞”“豫:利建侯行师”等。卦辞总括一卦之要旨,对六爻卦作综合性含义解说,是卦义的整体论断,表述事情发展的大环境和总趋势。卦中单条爻后述说爻象的言辞为“爻辞”,每卦有六条爻辞,如乾卦“初九:潜龙勿用”。爻辞对一卦特定事物运动变化作时空顺序上的展开,初爻进入,上爻结局,中间各爻是发展变化过程的描述,六爻在事理上具有内在联系。一卦内六条爻辞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而起作用,表示事物在不同时段及情境中的发展态势,六爻辞构成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卦辞的整体内容,故爻辞含义须结合爻位和卦辞来理解。《周易》共有三百八十四条爻辞,乾坤二卦“用九、用六”是对卦辞的补充说明,不计入爻辞。

《周易》卦爻辞“藏往知来”,来源广泛:有《连山》《归藏》传承下来的前人占筮之辞,有殷末周初大量的典型事件、实践经验与占筮验证之辞,还有部分民歌、谚语及演《易》者的个人创作。相较于篇幅较长、多用神话传说及史事述说道理的残存《连山》《归藏》卦爻辞,《周易》卦爻辞言简意赅、义理深邃。

卦爻辞对卦象和爻象所包含事物的属性、状态、趋向、结局作序列陈述,通过象辞、叙辞、占辞、验辞等来描述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进程及其结果验证,与殷商甲骨卜辞解读的操作顺序大致相同。

象辞 ,以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描述卦象或爻象的时空特征,其所含物理、事理关系为占断的逻辑起点,一般列在前面。如乾卦九四“或跃在渊”是象辞,“无咎”是占辞。有时卦名就是象辞,如“既济、未济”就是卦名兼象辞。象辞取象记述各类事物的事前征兆,预示自然现象、人物事件的进展和人事行为的得失,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叙辞 ,记叙行筮时间、地点、缘由等,一般在象辞后占辞前,有时空定点与事理定性的作用。如乾卦“元亨”为命筮类叙辞,表示“大享祀之时”。

占辞 ,就是占断结论。对卦爻象及其蕴涵的物理事理逻辑关系进行推导,为所占人事行为的价值取向作吉凶悔吝判断。占辞是《周易》主旨所在,是其价值观念与教化意识的集中体现。卦象占断有吉象、凶象、吉凶相生及转化之象,体现在卦爻象及上下卦的爻位组合关系中。《系辞上》:“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谓占辞吉为得到、凶为失去,悔、吝是不完美的小毛病,无咎是善补过失而不受咎责。《周易》占辞由吉至凶,可排成十二级次序列:

1.元吉 ,甲骨文“元”作 象人头,表起始及德义盛大,元吉是大吉利、最吉祥。

2.吉 ,甲骨文作 ,兵器牢插基座(囗)保吉祥,表好运、吉利、吉祥,有二百多见。

3.利 ,甲骨文作 ,犁刀起土或刀割禾畅利、有利,表克服、顺利、适宜、有益。

4.无不利 ,没有不适宜,没有不顺利,不一定好也没有不好。

5.无攸利 ,“攸”金文作 ,人持工具疏通水流,使悠长而得其所,无攸利即“无所利”。

6.无咎 ,“咎”金文作 ,人有过失(处)受责备(口),善补过则无咎害而不受责备。

7.悔亡 ,本犯错当后悔,知错改过则悔憾消失而趋吉利。

8.有悔 ,金文“每”作 ,母头插花草表繁盛与遮暗,“悔”表心情忧暗、遗憾、后悔,所忧之事每每在心。

9.吝 ,又作“悋、恡”,心憾惜而口(口)有辞(文),表受阻难通、吝惜、羞吝。

10.不利 ,没有利、不适宜。

11.厉 ,繁体作“厲”,崖下(厂)多蝎子(萬- ),表危险、严峻、暴烈、灾难。

12.凶 ,小篆作 ,人交陷地坑(凵),表失去、不吉、邪恶、凶险、祸害、灾殃。

叙辞与占辞用得最多,还有兼跨两类者,如“亨”表示祭享求亨通,在叙辞中为享祀,在占辞中为亨通;“贞”表示卜问而坚定,在正道上坚持不变,经文中“贞”多用为叙辞表贞问义,也用为占辞有本原、守正、正固、专一义;“孚”用于占辞表示诚信,用于叙辞表示俘虏义;“誉”用于占辞表示美誉,用于叙辞表示称赞。其他辞例还有:

释辞 ,对象辞含义作特异性解释,或对占辞作限制性说明。如“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观”为象辞,后两句是对“观”的解释。“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占辞“利贞”之后是限制性说明,这种释辞不必取象,也可表示占断。

验辞 ,记录占断的验证情况,《周礼》谓占在岁终验证,即一年以上才有最终结局的记录。如坤卦“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元亨”是叙辞,在大祭享之时遇此亨通之卦。“利牝马之贞”是占辞,谓牝马于承载及生养之事必有利。后面是验辞,古公亶父由东北豳地迁西南岐山,果然安居吉利。再如“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占辞“利贞”推断不应有凶咎,“八月有凶”是验辞,因事情发展与推断有不同而记。验辞较少,全验或全不验的也未必都记。

诫辞 ,在占辞、验辞之后,有时还附上限制性的教诫之辞。如“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利贞”是占辞,后两句为教诫之辞,谓不行正道就会有灾眚而不利。验辞、诫辞也可用以代替占辞而不必另行取象。

喻辞 ,上述各类辞前后,或加上民歌、谣谚、故事等语辞,用作生动比喻或象征,以利加深理解。如明夷卦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以民谣喻君子遇到艰难;大过卦九五“枯杨生华”,以民谚喻老妇(妻)得少夫(夫)。

各类“辞”的搭配使用是灵活多变的,以“叙辞(象辞)+占辞+验辞”的格式为最多用。其中占辞最为重要,占辞表示的吉凶悔吝是占卦目的所在。

构辞表象 ,指卦爻辞用特定词语来表示物象或事象,如坤卦六三“含章”表农作物繁茂,六四“括囊”表农作物收储;屯卦九五“屯膏”表蓄积肉食;蒙卦初六“发蒙”表启发蒙昧如开垦荒地,九二“包蒙”表宽容蒙昧及包容性启蒙;师卦六三、六五“舆尸”表子弟战死以车运载尸体;泰卦九三、大畜卦九三“艰贞”表艰难其事;颐卦初九“朵颐”表农耕为养,六二“颠颐”以作物上实下根为养,六三“拂颐”表掠取为养;归妹卦“归妹”表示嫁女之事。

五、《周易》取象明义的阐释方法

《周易》包含“象、数、理、占”四大内容,“象”是符号系统的象征意义,“数”是卦爻数字的排列指向,“理”是象数喻示的规律和道理,“占”是用象数之理占测吉凶趋向。

历代解说《周易》卦爻的方法很多:《左传》《国语》所载《易》说,重在本卦与之卦的交变;汉儒解《易》,用互体、卦变、卦气、纳甲、爻辰、升降、消息、之正等多种方法;王弼《周易注》,以老庄哲理解释《周易》;程颐《易传》,贯注儒家理学思想;李光与杨万里,着力于援史证《易》等,不同理解就会用不同方法。

这些研究与阐释方法分象数、义理两大派。象数派正宗为汉儒以易象(八卦象征)、易数(阴阳奇偶之数)为解《易》途径,适宜占筮之用及易理显示,至宋邵雍等蔚为大观。义理派主要阐发《周易》大义与道理,王弼开启风气,至宋程颐蔚为大观。其实言象数者未废义理,言义理者也未废象数,至南宋已出现互补合流趋势。从本质上看,无论是象数派还是义理派,实际上都在假借象数阐发义理,即“假象以寓意”或“假象以明理”,只不过各自所借的“象数”和阐发的“义理”有所不同而已。两派均有可取处,吴承仕《周易解注传义辩正·提要》谓“名物为象数所依,象数为义理而设”,象数与义理互为表里,相互参用,才能透彻理解《周易》意旨。

(一)义理之阐发

,繁体作“義”,甲骨文作 ,金文作 ,为仪仗队员戴羊头饰物(羊)执兵器(我)形,表示威仪,后加亻作“儀”,简化字音借乂加丶作“义”。仁义之义本作“谊”,言行合意适宜,指正确的道理、行为及原则。合宜首先体现在言语上,故“誼”从言宜声。又指言词表达心意,《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后言语之“谊”也通用“义”。

,《说文》:“ ,治玉也,从玉里声。”本指治玉。“里”从田土,指人居住留止的地方,表示内里。治玉是顺玉(玉)内里纹路(里)加工,故“理”从玉里声。由治玉顺其纹理转指纹理、理路、秩序、道理,《周易·系辞上》:“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义理 ,本指合于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也指《周易》的哲学思想。“义”即谊,指卦名和卦爻辞的含义;“理”指《周易》的原理、道理,“理”是对“义”的展示和发挥。

义理派用抽象、概括的意义解释《周易》,反映其时政治、经济和道德伦理思想以及社会进化历史观。孔子作《易传》,从义理角度对《易经》进行解释和阐发,完成《易》从卜筮之书向哲理之书的过渡。《系辞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命题,把世间根本规律概括为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用以制约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认为“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运行规则,宇宙万物的变化发展生生不息,进而宣扬“天尊地卑”的等级观念以及“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天人合一思想。《周易》重视德性修养,提倡敬天保民、崇德广业,阐明事物发展到极至就会走向反面,须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顺应时势而知行止,才能趋吉避凶而成就功业。魏王弼《周易注》扫象存义,黜象数而申义理,以《易传》和老庄解释《易经》,开启《周易》义理学派,形成玄学易。宋程颐、朱熹以理学解说易理,张载以气学解说易理,杨简以心学解说易理,在解释经义中阐述各自的哲学思想体系,发展壮大义理学派。宋以后把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周易》名理的学问称为“义理之学”,张载谓“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明清至现代,《周易》义理研究不断发展,在经传的哲学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不少成果,使《周易》义理之学蔚为大观。

(二)象数之取象

易学中“象”为卦爻之象,指卦爻所象征的事物及其时位关系;“数”指阴阳爻之数,占筮时依蓍草之数定阴阳爻而成卦。“象数”连用初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杜预注:“言龟以象示,筮以数告,象数相因而生,然后有占,占所以知吉凶。”《系辞上》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极数知来之谓占”,取象喻理,据数定占,“象数”成为占测人事祸福的方法。

汉代孟喜、京房等以象数解《周易》,创卦气、纳甲等学说,形成“象数派”。至宋代,象数发展成为探究宇宙生成秩序的自然哲学,范围大为扩展。象数“图书”,指北宋陈抟、邵雍等对“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及“河图、洛书”等多种图说的阐释与应用,称“图书象数学”或“图书派”,是《周易》象数之学衍生的主要分支。

象数之学重在“取象”方法。易之象,是一种表示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用思维将卦爻符号与具体实物的感观印象联系起来,以相似物象来表述卦爻内含的特征,即“象似其特征”,简称“象征”。如坎卦☵两阴夹一阳而外柔内刚,与“水- ”特征相似,于是坎卦象征河流及其中的水。八卦原本象征八种基本物质,不断扩展象征多类多种事物,发展成六十四卦,就可以象征世间万事万物了。

1.《周易》取象的特点

象数喻示规律和道理,主要体现在八经卦的象征上。八经卦表现天地自然与社会人生的多种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是从无数种事物形象中抽象出来的八种阴阳组合符号。由八经卦符号重叠构成六十四卦,衍生巨量的象数排列指向,喻示各种规律和道理,六十四个时空场就可用于预测和解释社会人生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了。

《周易》主要有四种象:卦象、爻象、具象、喻象。卦象,是全卦形成的象,如乾卦象天行刚健、屯卦象初生艰难。爻象,卦中各爻形成的象,描述一爻的状态、情况、环境、阶段及爻间关系,如乾卦初九潜龙在下之象、上九亢龙穷极之象。具象,是卦爻辞描述的具体形象,如鼎卦取铜鼎之象、井卦取水井之象。喻象,是卦爻辞喻指之象征,如谦卦象征山居地下般的谦逊、其九三“劳谦”象征为民劳苦的谦敬品德。

《周易》取象途径,据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计八种:一取“八卦之象”,即《说卦传》列八经卦各有十多种基本象征;二取“六画之象”,每卦六爻各有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象征,三百六十四爻都有其象征;三取“方位之象”,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四面八方的方位象征各不相同,各有含义;四取“象形之象”,卦爻取象于某些实物的形状,如鼎卦象铜鼎足、身、耳、铉之形;五取“爻位之象”,六爻三分为“天地人”三才之象,六位由初至上为元士、大夫、公卿、诸侯、天子、宗庙之象;六取“互体之象”,六爻卦中含两个互体卦,如屯卦二三四爻☷为下互坤地之象、三四五爻☶为上互艮山之象;七取“反对之象”,即取综卦(覆卦)之象,如损卦 翻覆成益卦 之象;八取“变化之象”,爻变则卦变,一爻变至六爻变而得不同卦象,如乾卦 初爻变得姤卦 之象、六爻全变得坤卦 之象。

《周易》取象喻理,运用理性思维概括天地自然及社会人事的规律和道理,再构建感性直观的形象把这些规律道理喻示出来,所取之象是外在自然事物的概括形态投射于卦爻的映像中,既有直观感觉的概括,又有逻辑思维的推理。卦爻符号与物象义理之间总会有特征相似性,可以将同类特征的事物粘附在相关的符号上,如六爻卦的初爻总是取位置在下事物之象,以象征初级发展阶段。《周易》之象以简明形式包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和道理,将深奥道理具象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百姓易知易从,故谓“易简”。《系辞上》谓“神无方而易无体”,神明的奥秘是没有固定指向的,《周易》卦爻的取象喻理也是没有固定体式的。卦爻取象随时位关系而变化,由此象推及彼象,由象征显现义理,有其内在的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变化过程。把握其变化过程,融会贯通,由取象的内涵拓展其外延,用起易象来,才会心领神会而得心应手。《周易》的义理象征,是理性思维与神性思维的完美结合。

2.《周易》的取象方式

《周易》的初制意图与作用为“据史事(人事)以明天道”,即“据史事而明事理”。《周易》的本质内涵为哲理,表现哲理的方式为“象征”,取象喻理,即《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用一套象征符号概括表述事物发展规律和道理,形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象征体系。《周易》取象喻理,是周初圣贤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解释方式,主要取材于殷末周初社会人事的实践经验,有其内在合理性与连贯性,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各时代各类人群的社会生活有其大体相似的共通性和倾向性,因而《周易》的取象喻理体系能够普遍通用而经久不衰。《周易》取象方式主要有:依物理、事理、审美和数理取象。

依物理取象 :据外在事物的形态特征来概括喻示义理,如乾象天,坤象地,八卦象乾坤六子、马牛八畜等。《系辞上》“象也者,像此者也”,王弼注:“象之所生,生于义也。有斯义,然后明之以其物,故以龙叙乾,以马明坤,随其事义而取象焉。”《系辞上》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两种依物理取象的具体方式。由人自身取象即“近取诸身”,如颐卦取象人口食、需卦取象人淋雨;由自然与动植物取象即“远取诸物”,如坎卦取象河流之水、大过卦取象栋梁弯曲等。

依事理取象 :文王作《周易》的根本目的,是用殷周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为子孙提供国家管理的最佳模式与行为准则。文王深入思考,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周公、南宫括等据以撰写完善成卦爻辞。基本原则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天道的契合来展现事理的当然与必然,天道与人道互相发明,确立“天人合德”的最高行为准则。故《周易》卦爻辞必然多从殷末周初历史事件中取象喻理,读《周易》者当回归其时语境,还原殷末周初大变革的历史事件与场景,紧扣文、武、周公等圣贤治国保民的仁政思想与施为,参照事理取象的史事依据,求得《周易》卦爻辞的落实解释。

事理取象的操作方法:首先确定经文应阐明的主旨,如乾坤明天地之道,泰否明治国目标,需旅为商旅之道,师讼为息争之道等。其二按各卦主旨选择适当的卦爻辞,材料来自物象、史实和占卜记录等。其三为每卦定位,六爻卦分上下二体,上卦为上、外、前、先、彼、客、往、悔等,下卦为下、内、后、继、我、主、来、贞等,基本上是对夏、殷二《易》的继承。其四对六爻定时定位:初、上爻为始终之位,二、五爻为上下卦中位且对应,三、四爻为上下交接与升降交际之位,分别寓意事物的初始、中间、升降、转折、成功及亢盛各个阶段,在人则为下、中、升降之位、当权之位与盛极而衰之位。在确定卦爻象的时位后,各卦都成为一个表征时位的符号序列,与事物发展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由常到变、由始到终的逻辑顺序完相契合,形成卦象与事象的同构。再选出足以阐明事理的占筮记录和社会事件,按史实、事理顺序系于各爻之下,成为象辞与占断辞,达到事理与数理逻辑的一致,既可对相应事物进行动态描述,也可对其发展变化进行预测和占断,这就是“依事理取象定占”。占辞对各爻位赋予不同的凶吉观念,如《系辞下》谓“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二、五”是八卦文化“重中正”的表现与强化,是“中和、中庸”在象数上的具体表现。

事物从初始阶段至结束阶段,并无必然的吉凶可言,皆由主观抉择的当否与努力程度大小而定,爻辞是从实践经验中抽绎出的事理,具有逻辑实证性和可信度。这就是《周易》占断能有较大准确性的奥秘所在,说明依事理取象的原则来源于理性。所以说,《周易》本于占筮而不纯为占筮,本质上是传授周初圣王治国平天下经验的政治教材,只是利用占筮框架“神道设教”而已。《周易》采取“据史事以明天道”与“据天道以明人事”并重并行的取向,在据象定占上沿用“依事理逻辑为主”的原则。

古巫史出于职业习惯,偏重于“据天道以论人事”,有意简于史实,以事理从属于物理,汉儒易学尤其如此。至魏王弼“扫象”,以老庄解易,有意使《周易》游离于史实和大义之外,其解说陷于神秘主义与繁琐哲学迷雾之中,其“玄学易”落入“习易千年不见龙”的困境。明了《周易》“依事理取象为主”的定占倾向,就不必每卦每爻一定要找出“物象”,导致随意附会而过度解卦的谬误。

依审美取象 :依卦爻组合符号的直观形态审美,取其相应器物之象,即《系辞上》“以制器者尚其象”。如坎卦☵取“水- ”有水流动之美,离卦☲取“火焰- ”内暗外明的亮丽之美,鼎卦 取“鼎- ”之足、身、耳、铉的重器之美等。

依数理取象 :数,繁体作“數”,《说文》:“ ,计也,从攴婁声。”甲骨文“婁”作 ,为“摟”本字,女子(女)被摟起则身体腾空(毌),故“婁”有空义。二层以上木构房为“樓”,高而空明且有连属意。计频为“數”而频计为“屢”,以手持棍(攴)连续点物(婁)为“數”。动词点数、计算读shǔ,名词数字、数目读shù。“理”由玉内自然纹路转指秩序与规律,“数理”是指筮数所含的规律和道理。

《周易》两仪、三才、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等,用抽象的数学思维来立卦定爻,附着阴阳刚柔象征,表现天道自然规律与人事德义取向,就是依数取象喻理。

《周易》之前,殷商龟甲卜骨上已有不少数字卦,如殷墟出土卜骨刻有“七五七六六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由下(后)至上(前)折合为否卦 ;小屯南卜甲有“七七六七六六”,折合为渐卦 。陕西淳化县石桥镇出土殷商时代陶罐,有数字卦画十一组,如“六一一五一一”当为夬卦 ,“一九八一一一”当为小畜卦 ,还有“乾、大有、否、睽、困、解、益、两小畜”九卦。西周铜器铭文中也记有一些数字卦,如中方鼎“七八六六六六”为剥卦 ,召卣“六一八六一一”为节卦 等。李学勤《周易探源》(巴蜀书社2006)列举多处出土文物有筮数卦记载,其中多以“六”象征阴而“一”象征阳。但《周易》占筮只用“六、七、八、九”四数,“六、八”为阴而“七、九”为阳。

《周易》涉及众多数字,蕴含古人对天地万物秩序的思考。如一为道生,二为阴阳,三为天地人三才,四为四象四时,五为五行五色,六为六爻六合,七为七星七日,八为八卦八方,九为九宫九阳,十为成数。消息卦表示十二月份,后天八卦有二十四节气,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六爻卦为六十四卦,周天数分三百六十度,故总为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变化组合,可视为二进制计算;六爻位“承、乘、比、应”,也是数的排列组合关系;变卦变爻的推定,主要是爻数的变动计算。河图、洛书以及《周易》诸多图谱算法,主要是数字排列组合、奇数偶数集合等算法的直观展现。

在筮数方法上,《周易》对夏、殷二《易》进行改进,如对天的崇拜高于对地和山的崇拜,从尚静转到尚变,从以“八”为大数的基数转变为以“四”为大数的基数等。“八”为古历法四时八节四十八刻度的基数,一年八个节候;周代历法变为十二个月,“八”失去历法基权作用,而以一年四季的“四”为季节转换的基数,于是筮法上改以“揲之以四”代替“揲之以八”。这些改进,反映周人在象数上的时代观念变化。

六、《周易》卦爻辞的思想体系及其价值

《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提出《周易》思想的“道器”之辨。形,《说文》“ ,象形也,从彡幵声”,指物的形体,《系辞上》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幵jiān,《说文》“幵,平也,象二干对构上平也”,二“干”相并而顶平齐,幵头山即平顶山,高平则明显;“彡”为须毛或饰纹,画物形(幵)使显明(彡),故“形”从彡幵声。“形”是具体可见的实物形体,有实形可见的都是“形而下”;超越具体物形的思想、道理及抽象规律均无实形可见,是“形而上”。

“道”是规定头(首)朝向的必由之路(辵),是天道自然规律。“器”金文作 ,《说文》“ ,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犬(犬)守护的饮食祭祀器皿( )。

有形可见的形而下是“器”,器可盛物,是事物及道理的载体;超越形体不可直见的形而上是“道”,道本无形,是思维抽象出来的宇宙本源和规律道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是大道本源与器物现象的关系,器以载道。“象”在《周易》为“象征”,借卦爻符号(器)来象征天地自然和社会人事的规律与道理(道)。

《周易》卦爻辞建立周初圣贤的哲学思想体系,用卦形符号为容载天地万物变化内容的“器”,器有多形而变动不居;用言辞象征来喻示宇宙本源不变的“道”,道本无形而恒定守常。学习《周易》要“人德合于天道”,把握天道永恒不变的运行规律,体会其蕴含的无限变量,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正确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用《周易》哲理智慧指导人事行为,当如曾子所言“君子思不出其位”,顺时定位,趋吉避凶,才能成就大业。

(一)《周易》卦爻辞的哲理性思考

《周易》卦爻辞为周文王及其团队编修累积而成。西伯姬昌(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羑里六年多时间,初兴的周邦处于生死存亡关头,需要君臣民众都具有忧危意识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系辞传》谓:“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忧患意识,是周文王推演《周易》的动力;崇德广业,是《周易》思想的主导方向。

被囚禁期间,周文王这位具有圣贤品质的政治领袖对殷末周初的政治形式作细致冷静的分析,对自己的政治经历进行深刻反思和经验总结,决定借助《易》卦爻占卜系统,把理性思考成果转化为政治教科书,留给后人,以指导复杂多变的社会人生。

殷商中后期,鬼神迷信过于严重,《礼记·表记》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而周初圣贤则更注重人事,强调天人合德,敬天尊祖,尚贤保民,建功立业。《周易》卦爻辞体现周人理性智慧的大幅提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理性思考:

1.时位观念 :西伯姬昌当年兴兵报父仇击殷失败,是不得时宜,被囚六年只能忍耐待时。获释后诸侯迎归,建议立即发兵伐纣,但西伯认为要各守臣位,励精图治,待时而动。若当时伐纣,是以伯伐王的“以下犯上”,而商汤伐桀则是“顺天应人”,因此须正位待时。文王获释五年后,受命灭崇作酆,决定接受诸侯之请而自行受命称王,如此继位周王才能以“受命之君”名义去行讨伐失天命的暴君纣王。

2.忧患意识 :今存《逸周书》七十篇,第十二篇《程典》之后多论及忧患意识,如《程典》有“于安思危,于始思终,于迩思备,于远思近”,意同《系辞下》“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之语。西伯以深沉睿思回溯史事,吸取夏、殷衰亡教训,总结周人兴起经验:周族从不窋失官奔戎狄到姬昌被囚,千年发展极为艰苦,须不断战胜各种挫折才有新的进展;夏代、殷商历史亦无不如此,呈现艰难奋进的前行曲线,合乎“阴阳相待而立,否泰相倚而变”的自然之道。明君自觉保持忧患意识,“朝乾夕惕”而谨慎行事,方能有所成就。西伯姬昌试图通过卦爻义理推衍,对天地自然和社会人事秩序作系统的阐释,强调社会人事兴亡合乎天地自然运行之道。《周易》总结王朝盛衰兴亡的普遍规律,指导后代居安思危、趋吉避凶,所以《逸周书》和《周易》卦爻辞中普遍透现深重的忧患意识。

3.德治观念 :这是周人长达千年的农耕传统所凝结的治国思想,包括天人相参的人本主体意识,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中正适度的中庸精神,自强不息的刚健品格,厚德载物的博大情怀等。周人自觉继承并丰富八卦文化,积极付诸实践,文王时期达到空前的高度。《逸周书·文传》记文王提出“兵强胜人,人强胜天,能制其有者则能制人之有,不能制其有者则人制之”;人君治国根本在于“畋渔以时,童不夭胎,马不驰骛,土不失宜”;强调“凡土地之闲者,圣人裁之,并为民利”;仁君要做到“山以遂其材,工匠以为其器,百物以平其利,商贾以通其货。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和德”。

4.天人关系 :“天”金文作 ,指人(大)头顶上的空间(一)。“天”指大自然,被尊为人格神。《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有序运行使万物各有产生发展的条件,故谓“上天有好生之德”。好生为最大的善,天道至诚至善。“人”金文作 ,侧身垂臂前倾有礼貌的人形,人本敬天。文王从“天人相参”“敬天爱民”观念出发,把民事提高到治国的主体地位,以“得民、保民、民生”为仁德政治的基础。《逸周书·小开》谓“何监非时,何务非德,何兴非因,何用非极,维周于民人”,人君理政的最高标准就是保全其人民。《尚书·泰誓》周武王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正是后世《孟子》阐述“民本思想”的主要来源。

5.人神关系 :周文王明确反对媚神宠巫,《逸周书·酆保》把“神巫灵宠以惑之”列为四乱政(四蠹)之一,强调把敬天、祭神、卜筮之用放到适当位置,不可淫祀鬼神而肆虐民人,形成后世“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思想。乾坤两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积极进取与博厚情怀,体现周初圣贤在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方面持有坚定立场。

(二)《周易》卦爻辞的思想体系及其教化作用

周文王演《周易》,系辞取象而载道喻理,建立周初圣贤的政治思想体系,用以教化后来人。圣君文王在被囚期间,以其超凡的见识和精审的思辨,将生产生活和政治军事经验向天道人生规律方面进行哲理提升,取得高远深厚的思想成就。文王具备《周易》思想建设工程所有的主客观条件,在时间、资料、经验、学识、才智、理想、品格、历史使命及时代责任感等方面,都合乎要求。他多年潜心思考,对时位和德治观念、天人及人神关系等,作出高明精准的归纳与阐释,并上升到中正适宜的哲理高度。像同时代的释迦牟尼、耶稣一样,文王的思想成果已形成自己的体系,借助《周易》媒介得以永久流传。

周文王的思考,在《周易》卦爻辞中凝结为:天人相参的人学主体思想,敬天保民的治国之道,崇德广业的行政纲领,中正适度的处事原则,自强不息的刚健品格,厚德载物的博大情怀,与民同患的忧患意识,勇担使命的进取精神,以及神道设教的教化方式等,无不闪烁着华夏智慧的熠熠光辉。其思想体系可从如下几个主导方面阐述。

1.崇德广业思想

德- ,指人的品德,人心(心)选择正路(彳)直通(直)天道。人都希望建功立业,对社会作出大贡献。然而人德合天道自然才能有益于社会,无德有才往往有害于社会。《系辞上》谓“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周易》以“崇德广业”为主导思想,强调必先崇尚道德才能建功立业,利他的功利取向与主导的德治思想完美融合。《周易》所崇之德乃“为人”之德,平等博爱,具有普遍性价值。上天造就部分聪明能干之人,是要他们运用天赋智慧和能力,尽可能多创造社会财富,用于资助弱小者,使上天子民都享有相应的生存条件和资源。故贤能者崇德,需要自觉担负天赋使命,无私地为社会及他人作贡献。

周初圣贤强调“天人合德”的德治思想,已超出“天人合一”的初期形态。自然资源的利用,农业生产力的拥有和保持,在农耕文化形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周初圣贤深切体会到全民定居农耕的重要性,形成“敬天保民”意识,构成其“德治”思想的基础。历代周人所传之“德”,包括“敬天、明道、尊祖、护宗、贵老、保民、尚贤、无逸、教化、慎罚”等方面,“天人合德”是指德合自然(天道)才能建功立业。《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人德合乎天道,大到宇宙天道自然,小到个人修身行事,都有其秩序与精神存在。

《周易》六爻三分为天地人三才,天有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地有山川地土延展的形势,合为天地运行大道,通称“天道”,即自然法则。人生天地间,天地对人事具有制约关系,社会人事的前行轨迹和发展态势与天地运行规则相契合,人伦秩序就是自然法则在社会上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周易》卦爻辞的吉凶祸福占断中,人们行事顺合天道自然秩序的就是吉利,不合秩序的就是凶祸。孔颖达疏“《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谓“天人合德”是正是吉,否则是邪是凶。因此《周易》“崇德广业”思想,于上晓喻天道自然运行的秩序和规律,于中教喻君臣修德性而行仁义,于下指导百姓占卜而预知行为取向。《周易》德治思想彰显人文理性光辉,相对此前蒙昧社会,是很大的文明进步。

《周易》德治思想的要义在“保民”,《尚书·泰誓》周武王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逸周书·小开武》“顺天得时,顺地得助,顺民得和”。天命由民心聚合而显,民心是政权存亡之根本,良好的君师承受天命以治国平天下。天意、民心、君师三者合德,才能兴国安邦而富民。古圣贤用《易》智慧解决当时面临的问题,易学“明体达用”的精神代代传承,人们可用《易》智慧来为自己的时代服务。周人崇尚仁德,注重民生,执中保和,是其国祚绵长八百年的思想根本。实际上,《周易》应天象以教人事,是传递天人合德、敬德保民、崇德广业思想的教科书。《周易》德治思想为帝王之学,也是政治、军事及商家的必修之技,还是百姓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智慧之源。

2.中正适度思想

《周易》爻辞取象最重“居中”,次重“守正(贞)”,“中正适度”是八卦文化的最佳取象,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尧舜以来,“中正适度”多用于观测天象及指导农事,《周易》卦爻辞将它扩展为社会人生的行为准则,实现由自然法则向社会准则的转换,完成从自然规律向一般性哲理范畴的升华。

周文王对周的兴起挫折与商的由盛转衰,对周邦此后的历史际遇和长治久安,进行反复而细致的思考,得出很多明智的论断。如顺时处位的行为准则与灭殷兴周的目标如何适度把握,仁德政治与神人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忧患意识与进取精神如何协调等,都有一个把握“适度”问题。一切事物及行为都存在正反两面的双向制衡作用,人君该有所偏向还是任其自然?偏一方不成“中”,恪守“中”又不成“正”。“中”与“正”涉及一切物理、事理的价值取向,这两难命题被周文王融摄到一种动态制衡而中正适度的哲理思考中,成为其政治哲学思想的特定基础。在用人与为政的具体事务中,将人、事、物置于适宜位置发挥良好作用,使中正适度的行为准则得以确立,体现于《周易》卦爻辞中,就成为行事为人的指导思想。

《周易》居中守正思想,发展为儒家哲学范畴“中庸”。“中”是适中,“庸”金文作 ,从庚用声,日常赓续(庚)使用(用)为“庸”。“中庸”即“用中”,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事情处理到适中合宜的状态就是“中庸”。《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尧、舜、禹“三圣传心”的“允执厥中”,也就是儒家哲学思想“中庸”。清华简《保训》篇是周文王留给武王的遗嘱,也有“顺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之语。《中庸》强调“智、仁、勇”三达德,指智慧、道德和能力。道德是自律自足的,是人心借助祖宗神灵赏罚意识来自我约束,儒家圣贤的“慎独”和“絜矩”便是其具体表现。人格神的“天”,就是道德约束力的来源与载体。周文王演《周易》,思考“居中适宜”的哲理取向,首先从农耕必须准确把握节候适中入手,不误农时且不违物性,才能获取耕作的最佳效果。进而观测天象须准确适中,历数计算必须精准,时节把握力求适度。从《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观测天象农耕至周文王耕于岐山,在数百年历象农耕实践中,周人出色地继承尧舜“治历明时”且“允执厥中”的优秀传统。文王提升为普适于自然与社会事务的“中正适度”思想准则,再取象成卦爻的“居中、正应”,抽绎出“中胜于正”的准则,成为《周易》“中正、太和”哲学思想的背景来源。

《周易》“天人合德”就是“中和、中庸”之德,就是“太和”。乾卦《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太)和,乃利贞。”保合太和,是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加以自然的保合之功,不断调控以保长久适度,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和谐局面。依天道以推明人事,认识并顺应自然界的和谐规律,借以谋划自由、舒畅、和谐的人类社会发展前景,使人际关系像自然万物一样条畅适宜而各得其所,就是《周易》追求的理想目标“太和”。其主要思想内涵为:阴阳协和而刚柔相济,对立互补而相辅相成,从而形成动态平衡,体现万事万物持续平衡发展的内在生机与活力。实际上,儒家执中的“和为贵”与道家守中的“冲气以为和”,都出自《周易》“太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共同思想特征与根本精神。

周文王将“中正适度”的思想融入《周易》卦爻辞说解中,使以卦爻编排为表征的“时位”符号序列,与事物发展由强到弱、由常到变、由盛到衰的逻辑顺序完美结合,实现卦象与事理的同构。再选出足以阐明事理的占筮记录或历史事件,按事理顺序分系于各卦爻之下,成为象辞与占辞,保持社会事理逻辑与卦爻数理逻辑的和谐一致,使深邃的哲理思想与象数形式融合无间,用真实历史过程与天道运行规律的契合来展示事物的当然与必然。这样,既可对相应事物进行动态描述,又可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和占断,即“依事理取象定占”,形成理性思维与神性思维结合的中正合度。

3.神道设教思想

观卦《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此“神道”即天道,本指自然运行规律,在《周易》中指阴阳变化莫测之道,转指鬼神祸福之说,以“神道”与“人道”相对应。《周易》借卦爻占筮广行政治思想教化,如同儒家借助祭祀鬼神之道设立教化,强调祖宗祭祀的社会教育功能。《周易》卦爻辞言及“亨、贞、筮、龟、鼎、簋、匕、鬯、禴、盥、牲、祭、祀、礼、祖、宗、庙、鬼、神、帝、福、祉、祥、佑”等鬼神祭祀类词语有数百次,用祖宗祭祀来强化敬天尊祖、不忘根本的传统思想,从而淳厚民风,稳固社会伦理秩序。

《周易》思想体系形成于华夏文明由神灵崇拜向人文化成转化的历史阶段,孔颖达疏谓圣人要“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神明其德,是借助祭祀祖宗亡灵来设立德行教化的方式。《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重操办长辈丧事并追祭远代祖先,是引导民众道德淳厚的教化方式。“神”金文作 ,《说文》“ ,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示”是祭祀牌位,“申”是闪电(电)延展,“神”是冥想中将天意申达于地上人心的造物主宰。“鬼”甲骨文作 ,人(儿)上装恐怖假面(甶),《说文》“ ,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指人死后离开身体的灵魂归天。《礼记·祭法》“庶士庶人无庙,死为鬼”,何晏注《论语》“人神为鬼”,主要指庶民死去祖宗的精灵。合为“鬼神”,指冥冥中主宰人命运的精神力量,具体指可用祭祀联系的祖宗亡灵。

自周文王至孔子,儒家圣贤都不真信神道,周文王曾将淫媚鬼神列为四害政之一,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他们都注重借神道设立教化,祭祀是人为设立的通鬼神仪式,因为普通民众相信鬼神,祭祀仪式可沟通后人与祖宗亡灵的联系,用于寄托情思,以祖宗精神约束后人的思想行为,使之尊祖知本,服从社会秩序。故“禮- - ”以高脚碗(豆)盛玉祭祀(示),“祭- ”以手(又)持肉(月)献享(示),《周易》卦爻辞涉及祭祀百数次。孔子“克己复礼”,致力恢复以祭享祖宗为仪节的周礼,特别强调“祭神如神在”,神虽不在,要认为它在,因为民众相信它。“神道设教”的要义,前人多有论述。《礼记·礼论》引孔子曰:“圣人明知之……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明谓祭祀礼仪是借助“神道”以教百姓“人道”。《礼记·祭义》谓“合鬼与神,教之至也”,具体方法是“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把鬼神祭祀的政治意义和教育作用说得十分明白,“神道设教”就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政治手段。

由《周易》发端的“神道设教”思想,对千年华夏政治思想影响巨大,形成士人淡于宗教又不反对宗教的思想传统,以至历代政权在尊崇儒术治国的同时,对来源不同的民间宗教采取宽容态度,但决不使之形成神权政治。数千年中华文明发展进程,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宗教,这与《周易》思想体系在“轴心时代”已完全形成,有重大关系。《周易》“人谋鬼谋”的智慧,以理性思维与神性思维相融合的方式付诸实用,用神道设教的方法教化大众去恶从善,约束其行为合乎社会规范,早已起到宗教的根本作用,故无必要也无可能再产生本土宗教。不但如此,后世相继传入我国的几种主要宗教,无一不受《周易》思想的同化与影响。《周易》衍生儒家、道家、兵家等学派,发展到唐宋以后,流传最广的佛教也必然走上“儒释道合流”的道路而形成“禅宗”,足见《周易》思想的影响广大而深远。

4.《周易》的思想价值及其影响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理论源头,是中华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对后世影响至巨。五经学习,学《周易》要明其象而知道理,学《诗经》要感其情而知比兴,学《尚书》要通其史而知德政,学《仪礼》要明秩序而知规范,学《春秋》要晓微言而知大义。唐代五经列《周易》为首,因其思想内容涵盖天道、地道和人道,指导人们在天地间安身立命。《周易》将原始卜筮之术变革成为道德哲理思想,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也渗透到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武术、军事、堪舆、管理、预测等各个领域,融入中华民族心理素质之中,构成华夏传统文化的基本格调,启迪和推动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发展,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活水源头。《周易》的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用价值。《周易》思想体系包含天地人事及前生后世无穷无尽的事理,把天道自然规律与人性根本精神结合起来,并放到社会秩序运行之中去审视,从而找准个人的时位,就知道如何行事做人。学习《周易》,任何人都能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指导自己正确前行。

一本阐述形而上之天理人道的哲学著作,首先要澄清概念,其次要设定判断标准,然后建构理论系统,必须具有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周易》卦爻辞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论述较为零散、简略而隐晦,但经《系辞传》全面阐发、总结并建构其理论系统,就显示出《周易》是一部合格的哲学著作。《周易》经文包含广大悉备的阴阳论、三才观与太和理想,蕴含“继善成性”的人性论和“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铸就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其根本作用是指导社会人事行为趋吉避凶而臻于合理化,《系辞上》谓其“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周易》之“神”非神秘主宰之鬼神,而是人文理性的道德力量升华,道德是神灵护佑的准则,神灵只护佑有德者,大有卦上九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故“《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周易》“神道设教”是借助神灵施行道德教化,指引民众敬天尊祖、远恶向善、改过自新、趋吉避凶、创建功业,从而建立最佳的国家管理模式与人事行为准则。故《周易》并非单纯占卜之书,而是经邦济世宝典,是周初圣贤为后来者准备的政治教科书,是民众为人处事的指导手册。汉代易学家谓“凡《易》八卦之气,验应各如其法度,则阴阳和,六律调,风雨时,五谷成熟,人民取昌,此圣帝明王所以至太平法”。

《周易》卦爻辞为周初圣贤所定,其卦爻取象所喻示的事理,自然反映周人意识形态各领域的思想认识,包括政治、伦理、经济、制度、法律思想以及行为规范等。《周易》的哲学思想通过卦义的阐释表现出来,如以乾坤为本的宇宙生成观,以阴阳对立转化为变易动力的辩证观,以社会行为规范为用的义理取向,都显示出不朽的思想光辉。实践证明,学《周易》可以修身自律,一念起处是非分明,但有祸患苗头就及早调整心念与行为,使之消弭于无形中。五千年文明史,华夏民族之所以历经沧桑而不覆,数逢劫难而不倾,颠仆又再起,衰败又复振,历久弥新,不断壮大,龙脉不断传至今,与易道精神生生不息是紧密相关的。

《周易》“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是易道的精髓,宋杨万里《诚斋易传》称为“通变”,指人主观上的应变之方,是从管理角度探究现实符合理想的通变之道。世间无绝对不变之事,朱熹《易纲领》谓“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阴一阳之理”,天地万物相互矛盾对立又相辅相成,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深含无限奥秘与内在规律,充满无限活力与生机。面对变化无穷的社会人事,人有主动抉择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责任,《周易》指导人们从卦象中悟得易理,卦爻系统表现哲理的核心内容,反映事物对立运动与变化的基本规律,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谓“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把握卦形及卦爻辞解释的象征喻义,可领悟其内在的哲理,进而顺应变化规律作出合理的预测与判断,就能正确行动而无悔吝咎害。程颐《易序》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周易》用于预测,是按照经过检验的自然变化规律,对事物的发展趋向进行预测推估,具有一定的可验证性。其顺势应变的辩证思想,对后世诸子百家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周易》“敬天保民”的为政思想,是吸收历史经验而确立的。天道公平正义,有普施大众之善及好生之德,总是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权益,民心所向即天心所向。人间天子代上天管理大众,必须维护大众的利益,好生向善与天同德,才是“天人合德”。周文王推演《周易》,鉴殷商之盛衰,忧泰否之倚伏,探天理人道之幽微,建立治国行政之准则。《帛书周易论集·衷》谓“《易》之用也,殷之无道,周之盛德也。恐以守功,敬以承事,知以辟患”。《周易》反复告诫后人殷衰周兴的原因,强调敬畏天命、保护人民才可能创业守成而避免祸患。《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高宗彤日》“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君王乃天之子,有尊崇天命而造福于民的使命,当启示尊严,惩恶扬善,革除桀纣暴政,护佑万民,所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才是君王的“天人合德”。周文王吸取商、周两代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依托《周易》为后世子孙提供国家管理的最佳模式与行为准则,引导社会生活向文明进步有序发展。《周易》以“敬天保民”为核心的为政思想,充分体现周初圣贤的德治理念、人格理想、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周初圣贤群体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激励子孙并导化后世,以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构架启迪人类心灵。《周易》为政思想,具有凝重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奠定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的主体构架,其天人合德的民本思想深深根植入儒家学说总体价值取向之中,社会政治作用是巨大的。

当然,《周易》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在卜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用于指导人们行事时预测与决策,趋吉避凶而成就功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功能,不同于只以理性认识为目标的纯哲学思辨。《系辞上》谓“夫《易》开物成务”,开物即开达物理,成务即成就事务,合指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据以行事而得到成功。《系辞上》又谓“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几”指阴阳变化所示吉凶祸福的苗头或先兆,“极深研几”指研究探讨事物的深奥隐微之理,从而掌握变化规律以便随机应变。《周易》把认识天地人事的客观规律与利用规律来正确决策结合起来,“极深研几”与“开物成务”是体用互见的,《周易》思想可用于各类人事的决策与管理,具有浓厚的实用哲学成分。

后人阅读经典,实际上是在与历史上数以亿计的人沟通,你读一句,无数人也读这一句。这是一种高层次的默契,已摆脱现实中人的利害考量,进入较高的文化通感层面。祭神如神在,读经则圣贤在。儒家讲读《周易》,不以变治风水及化解灾咎为主,那是外在器用之术,若用克人之法消灾,人就有相克之法来应对,不解决根本问题。只有依《周易》思想修德行善,等待逆境过去,在艰难中历练提升自己,才能及时修正过失而避凶趋吉。所以说,《周易》是思想水平很高的智慧,是华夏子孙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七、本书解读《周易》卦象与卦爻辞的方式

时至现代,离《周易》成书几近三千年,我们讲读《周易》,首先必须读懂《周易》经文的文意,通晓卦爻辞文句含义及其与卦爻象的内在联系。《周易》是群经之首的经书,须先用经学方法解读其文辞。

近十年来,笔者在不同书院、班级讲授《周易》,一般为一至二年期课程,已通讲十多轮了。在网络上讲授过部分卦的直播,也录制音频、视频课程放在“喜马拉雅”等多个网站APP上。每讲一轮,都收集反馈意见,修订增改讲义,不断努力在实证性、通俗性和实用性上下功夫。主旨是从经学的角度,逐字逐句讲通《周易》卦爻辞及彖象辞等“十翼”内容的含义,力争最大限度地接近经注原文的本意及当时的历史语境,同时考虑今人的趣味性和现实应用性。

本书所录《周易》经、传原文,以《宋本周易注疏》为底本,文意未安处参校各本;本书所用方法,主要是以字解经、依传解经、据史解经及用现实解经,义理与象数相互阐发,数理取象尽量得到史事印证,既不虚弄象数,也不空谈玄理。

以字解经 :从文字构形分析入手讲解《周易》卦名和卦爻辞,溯本求源,帮助读者准确理解经文字句含义,从根本上读懂经典文句。《周易》的卦名、卦辞、爻辞都是用文字来书写的,文王演《易》距造字时代较近,文字构形意图与卦爻符号象征之间的关系紧密。顾炎武《答李子德书》:“愚以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则知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周易》文辞古奥简约,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故须“解字讲经”,讲清经文用字的构形、词语的音义、句式的特点,把字的形音义放到殷末周初语言环境,也就是甲骨文、金文语境中去理解,避免以今释古,才能准确解读卦名与卦爻辞的真正含义。

依传解经 :《周易》经文涉及当时史事、占筮记录、义理蕴含及行文体例,随后孔子等作《易传》,从不同角度阐释《周易》经文含义,虽难免夹杂传注者观点,但主体内容是传承下来可以取信的。因此据《易传》解《易经》是不可轻废的重要方法,其中包含经文卦爻辞相互阐发与照应的“以经解经”方法。《易传》之后,魏王弼《周易注》、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和李鼎祚《周易集解》,至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前人注疏多有精心力作。充分吸收前贤传注的精华用于解经,才是“我注六经”而非“六经注我”。

《易传》七种,本书将《彖传》和《象传》纳入相应卦爻辞后讲解,《文言传》列入乾坤二卦后讲解。《序卦传》和《杂卦传》散于各卦中讲解,《说卦传》在导言“八经卦的象征”部分讲解。只对《系辞传》作专题讲解,后列《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原文备查考。

据史解经 :《周易》经文成于周初圣贤之手,必然以殷末周初历史事实为卦爻辞撰写的主要取材依据,即“据史事以明天道”。南宋有李光、杨万里考证《周易》本事,今有谢祥荣《周易见龙》作系统全面的史事考据,提供了据史事解《周易》的丰富素材和线索。今人离周文王时代久远,对当时的历史政治与生产生活知之甚少,若不简述历史事件和背景,讲《周易》卦爻辞含义,就很容易陷入神秘主义和随意发挥的迷雾之中而故弄玄虚。书后附录从远古至周成王时期的历史简述,以便各卦爻下引述史事取材之用;附录《周易》传承的历时发展概况,以便读者索源理流,系统观照并付诸实用。

用现实解经 :《周易》是“大道之源”,是教人智慧之书。《周易》先据史事以明天道,然后据天道而明人事,用大智慧指导社会人事的正确运行。今人理解《周易》经文,应当联系现实生活的实践经验,让经典文句与现代人的生命亲近,让今人深切感受《周易》“大道至简”及“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魅力。我们在相应卦爻辞下设立“社会人事”等解读项,有的选列商周前后的社会事件,有的联系历代和现代的事理与经验。这种联系现实解经文的方式,有利于当今读者直捷而确切地理解《周易》简古深奥的卦爻辞。

义理与象数结合 :汉代以后的易学分象数与义理两大派别,到南宋朱熹以后逐渐合流。其实《周易》的象数与义理、占筮与学术,是一体二用的,既具二重性又有同一性。如吴承仕所言“名物为象数所依,象数为义理而设”,卦爻辞“人谋鬼谋”的神性思维与理性智慧完美结合,使《周易》文化永久焕发智慧光辉。我们讲解《周易》,采取义理与象数并行互参的方式,每爻下设立“义理取象”解读项,解析爻位关系及取象喻理的爻义内涵。每卦后有“小结”,以象数解析通述义理,以六爻义的贯通来体现整体卦义。

简言之,本书解读《周易》经文,用贯通文字、象数和义理的方法,从字形分析入手逐一解释文句,逐条分析象数,从而帮助读者体认易道易理,系统掌握《周易》智慧并付诸实用。 JnGOwNU8gA1eRlR3nnbaqUjalEA5OGLos0BRYjQ9+PPTfDJK/6FgfX4wsAFopE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