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驿路传诗,是唐代诗歌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驿路传诗的存在,为不同地域生活的诗人之间互相交流诗歌提供了机会,为唐诗天女散花般的四处播散提供了条件,是唐代诗歌产生异地影响的重要因素,也为唐代诗歌团体的形成提供了契机。而驿路传诗,利用的是驿传体系提供的各种便利。

驿传,又称邮传,指通过驿路实施物资和信息传递的组织体系。

中国古代的邮传都是由政府组织实施,以供使臣出巡、官吏往来和传递诏令、文书等。驿传制度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秦时,已有厩置、承传、副车、食厨等驿传机构。到汉代时,“驿传”或“邮传”的称呼就呼之欲出了,用车传送称为“传”,用马传送称为“驿”,用人递送称为“邮”。

最早将“驿传”二字连用的当是汉人班固,《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云:“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稿或棷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被发徒践,或夜折关,或逾墙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阡陌,设(祭)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 在这一段里,“以置驿传行”将“驿传”二字连接在一起。不过,这一连接虽与传递有关,但它需要分开来读,也还不完全是馆驿制度里的驿传之意。唐人李善《文选注》卷四《蜀都赋》注云:“汉明帝时,作诗三章以颂汉德,益州刺史朱辅驿传其诗奏之。语在辅传也。” 这里的“驿传其诗奏之”可以连读,但李善所指并不是驿传的机构组织体系,而是“通过驿路传送”。当然,这一用法,正是驿路传送诗歌之意。但驿路与诗歌的关系不仅仅是驿路传送诗歌本身,还包含驿路网络建设、驿传执行体系、驿寄传递速度等,而这些都与驿路传诗的速度、范围及影响有关,故李善之意还不是驿传组织机构之意。当然,使用“驿传”指称机构组织体系的,仍是唐人,但已经很晚,已是安史之乱之后。唐肃宗《贬李揆袁州长史诏》中指责李揆“私乘驿传,自越章程” ,就是在帝王诏书中直接使用了“驿传”二字,而所指很显然是驿传的机构组织体系。

唐代的驿传体系非常发达,有系统的馆驿制度,有合理的驿传路线,有严密的机构组织体系和监察体系,在唐代政治社会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邮星整俗,驿传宣威” ,成为唐代统治者执行政令的重要渠道。地方官的政绩也要靠驿传层层上报,甚至有“幕客请余构驿传以备政,县吏请余广驿传以息责” 的说法。也正是因此,唐代社会普遍重视驿传建设。唐代通过驿传实施的物资传递和信息传递,以迅速、准确、安全为特点,可以说,唐代驿传为大唐帝国传达政令、运送官员、交流物资、传播信息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话题下,与本书相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驿传体系所传递的官员中有许多人热爱诗歌,或者行走在驿路上的一些人本就是诗人,“每道所察文武官,多至二千余人,少者一千以下……机事之动,恒在四方,是故冠盖相望,邮驿继踵” ;通过驿路所传递的信息中有些就是诗文自身;驿站关津有很多唐人的题壁诗歌,“扬子江津十四经,纪行文字遍长亭” ;也有一些官员“或指囷济乏,或置驿招士。赵瑟秦筝,将雏集凤,韩歌楚袂,飞尘留客” ,在馆驿里组织文人聚会。由此,驿传就与唐代诗歌之间发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成为唐诗在当时传播中必须借助的组织体系,也正是如此,唐代驿传就必然对唐诗的发展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就笔者考察到的情况来看,这种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唐代驿传的研究,现在所能查知的最早的研究者是日本学者坂本太郎,其《古代驿制的研究》以研究日本驿传体系为关注目标,但涉及中国唐代的驿传体系。国内研究唐代驿传的最早文章当推1933年陈沅远先生在《史学年报》上发表的《唐代驿制考》。之后,从史学地理学角度研究唐代驿传的学者不乏其人。王仲荦、冯汉镛、王文楚、鲁才全、王宏治、卢向前、李之勤、孙晓林、黄正建、辛德勇、姚家积、蓝勇、华林甫、李锦绣、王冀青等老一辈专家和新一代学者,都对唐代驿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驿站的建设、驿路的连接、驿站的经营、驿站的功能等。

随着新兴学科的兴起,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成果受到学界的重视。近十年来 ,在交叉学科成果的启发下,唐代驿传与诗歌之间的关系开始引起学者关注,但发表论文还不太多 ,尚有很多未曾被关注却很重要的内容。近十年唐代驿传与唐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唐代驿传体系的建设和馆驿诗即题壁诗本身,尤其集中于文人在馆驿中的生活以及驿站题壁诗情况的研究,如文人在驿馆中的活动、驿站的诗歌创作、驿站题壁诗的内容、驿站题壁诗的艺术成就等。最重要的成果是200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德辉专著《唐代交通与文学》和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德辉专著《唐宋时期馆驿制度及其与文学之关系的研究》。

《唐代交通与文学》全书九章,第一章略述唐代交通情况,第二章谈水陆交通与文学创作,第三章谈行旅生活与文人心态的变化,第四章探讨唐代交通与文学传播的情况,第五章谈唐代交通与文学创作方式的新变,第六章谈交通与文学母题的拓展,第七章探讨交通与南北方落后地区文学的发展,第八章探讨交通的变化与文学风格的变化,第九章谈唐代交通与唐人行记,全书探讨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深入。比如在谈及交通与文学创作方式的变化时,他大体认为:交通促进了唐人创作方式的变化和诗作的宣播、声名的传扬。适应行旅生活流动不居的特点,唐人灵活运用各种创作方式叙事抒怀,题壁、题名、联句、送别、寄和……诗作沿着驿路寄来寄去,诗名也随之播到宦游之地。中、睿宗朝,宋之问、沈佺期等诗人相继南迁岭表,其诗名不久以后也远播到江岭之间。元和年间,白居易和元稹先后在四川、湖北、江西、杭越一带迁谪为官,诗歌也随之宣播到这些地区。穆、敬宗朝,令狐楚为宣武节度使,镇汴州,和苏州刺史白居易常有文字往还,新诗写成,常寄到苏州,随即出现了“新诗传咏忽纷纷,楚老吴娃耳遍闻。尽解呼为好才子,不知官是上将军” 的现象,诗名竟盖过了官名。中晚唐,京洛、洪潭、并汴、荆夔、荆潭等邻镇间的道路,都曾经出现过上述篇章传播的现象,甚至吴与蜀、西北与东南、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城市之间,跨越千山万水,僚友之间也常飞函相示、酬寄不断,久而久之,唱和成集。邻镇交通与隔区唱和,因此又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景观。又比如,关于唐代交通与南方地域文学发展的关系,他认为:南北交通与唐代南方地域文学的发展,愈是偏僻落后的地区,交通的发展对该地文学发展的作用就愈大,唐代湖南、江西、黔中、岭南、闽中就是这样的地方。这些地区的文学创作,可依创作主体的不同分为三类,一为北方刺史僚佐的作品,二为本地作家的乡土文学,三为从该地过境者的创作。第一、三部分的作者都是北人,可见整个唐代,南方文学建设的担当者仍不得不由北方人充当。没有大量北人的南来,这里的文学将更落后。类似的精到论述在《唐代交通与文学》中非常之多,恕不一一列举。

但有些地方笔者还是觉得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第三章,从题目看,应该谈及行旅生活与文人心态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但通览全篇,第一节是华山崇拜,第二节是关津与关津诗,笔者认为尚不能充分揭示唐代文人“人在旅途”的生存心态。也有一些问题是李德辉尚未关注到的,比如驿路诗歌的情感内涵、驿路诗歌的艺术特质、驿传与唐人诗歌观念的互相影响、驿传与唐人诗艺的互相切磋等。而这些,是笔者在本书中要努力重点探讨的内容。

《唐宋时期馆驿制度及其与文学之关系的研究》全书六章,前两章“唐宋馆驿制度”上、下,主要是馆驿制度的研究,对于唐宋时期馆驿的性质、数量、种类、设施、功能、组织领导、驿道与交通工具、驿程的计算等做了系统而详尽的论述,还涉及人们很少谈及的水驿等问题。第三、四章重点讨论馆驿制度和唐宋文学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文人在馆驿中的文学活动、社交活动、生活条件和题壁诗的内容及文学特色等。第五章“唐宋馆驿诗个案研究”专门研究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和干越亭的馆驿诗。第六章“唐宋驿道的绿化问题”,则是附论性质,是借诗证史。古代文献学家陶敏对李德辉的努力十分满意,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

书稿虽然以馆驿制度与文学之关系为题,但作者始终立足于文学的本位,以文学的发展为论述的中心。在史的叙述中,由于作者大量采用了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的史料,使这些千年前的陈旧的、琐屑的、枯燥乏味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我们可以了解到唐宋时期的人们在出行的时候,会遇到何种情况,使用何种工具,享受何种待遇,要遵守怎样的规定,会有怎样的心态,一般的迁转和因罪谪放的官员有着怎样的区别,这无疑可以大大加深我们对那些旅途中产生的作品的理解。在有关馆驿文学的叙述中我们更可以看到,围绕着馆驿制度,唐宋时期包括馆驿诗在内的行旅文学是怎样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哪些独特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怎样推动着诗歌通俗化的进程,它怎样促进着诗歌的传播和普及。这无疑更可以深化我们对唐宋诗歌的发展的认识。

李德辉为陶敏先生的学生,陶敏先生对李德辉书稿的赞誉客观而中肯,这一点笔者感同身受。但笔者对这一课题仍然有一些与李德辉书稿不尽相同的认识。应该肯定的是,李德辉著作探讨细致、丰富、深入;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探讨还不能算全面,尤其在探讨驿传与文学关系方面用力还不太多,如驿传对唐诗传播范围、传播速度、诗歌团体形成、诗歌风尚变迁等的影响,都还没有关注到,因此,在探讨馆驿制度与文学关系方面尚留有很大空间,而这些,却是唐代驿传对唐诗发展的相当重要的影响,也是笔者将努力探讨的内容。笔者之努力,实期望与李德辉著作互为表里,共同完善唐代驿传与唐诗关系的重要课题。

笔者曾经在《文学遗产》2008年第6期发表题为《唐代驿传与唐诗发展之关系》的学术论文,已经稍稍引起学界注意,但因为论文篇幅较短,还没有系统阐释唐代驿传与唐诗当时传播的范围、速度、唐人诗歌团体的形成、唐诗风尚变迁的关系等,而这些研究方向对唐代驿传与唐诗关系的研究将有很多新的拓展,在揭示唐诗发展的原因方面能够收获很多有价值的成果。故笔者不揣冒昧,选择这一论题,试图挖掘新的研究领域,收获新的研究成果。 xSxGNsWHvu0VNZjEBLZinJ1IGUhNWR/X/k39lGAXyZloieDd8FXcHYhPovtIfLR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