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本书写作目的、内容和叙述方法

笔者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事清史史料学的教学,有零星的体会,也有做好这项工作的愿望,因将历年讲义加以整理,写成此书。由于笔者学识浅薄,写得很不像样子,拿出来作为向方家求教的材料,以备异日的改进。

本书将介绍关于清史的各种史料,它们的体裁、内容和史料价值,重要史籍及其作者,史料的收藏和利用情况,史料的利用方法。

此书以“清史史料学”名之,而不言“清代史料”,笔者之意,“清史史料”包括清代和民国以来不同时代人们有关清史的著作,而“清代史料”一语,可能会令人产生清朝人写的清代史书的误解。当然清朝人提供的史料多于后人,我们的介绍也是从这个实际出发,力求按其本来面貌,以较多的篇幅用于清人著述的说明,不过要强调指出,对清朝灭亡后出现的著作,不因其晚而有所忽视,而是依其史料价值给予应有的重视和交代。要之,是要说明研究清代历史的资料,而不管它是在什么时代形成的。清史载籍太多,笔者限于学识,本书所介绍的史料,将主要是清朝前期的,清朝后期的、开国时期的、溥仪故宫小朝廷的,将适当地涉及。在这里,还要说明清史史料和清人的历史著作也不是一个概念,清人的史著要对叙述清史有用,才是清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如果是记载清代以前历史的,整理清人以前文献的,对说明清代史学史、历史文献学有意义,故对研究清史亦不无价值,但毕竟范围较小,意义不大。像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顾炎武的《日知录》,崔述的《考信录》,马骕的《绎史》,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黄宗羲的《明儒学案》,都是比较有名的史学著作。清人整理古籍,尤其是辑佚工作做得很有成就,出现严可均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官辑的《全唐文》,徐松辑的《宋会要辑稿》,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这些图籍虽有学术资料价值,然而与清史研究关系微小,故而不作为清史史料学研究对象,本书将基本不涉及它们。至于有关清史的实物、口碑资料,如第三节所说,对于清史研究是有价值的,但它不是清史史料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所以本书在已作的说明之外,只对特别重要的史料加以介绍,其余的不再涉及。史料的利用问题是史料学要解决的任务之一,笔者深知它的必要和意义,对之尤为注意,力求介绍载籍的整理、保管、利用方法和有关的工具书,就是希望能对读者在利用上有所裨益。

本书将按清史史料的体裁,适当考虑史料的内容性质,加以分类,作分章的叙述,这些类别是:编年体、纪传体清代通史,政书,档案,方志,文集,谱牒,传记,笔记,纪事本末体,丛书和类书,资料汇编,外国人的载籍,其他体裁史料。依体例分类介绍,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按照社会问题分类,而历史研究通常是以专题进行的,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将依照清代重大历史问题制一书目,作为本书的附录之一,把它提供给读者,希望它能起一种索引的作用。不过,笔者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清史典籍那么多,只能从中选出为数甚少的几百种,怎能选择得精当呢?即该是代表作的应当入选,在可入目与亦可不入目之间的作品,选择就困难了,入目的未必妥当,未入目的可能却有代表性,所以附录中的书目,只是具有一种提示性、参考性,即研究该问题有这么一些类型的书,可供阅览,如果它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笔者就感到欣慰了,可以向读者做初步的交代了。

古籍分类,要想做得科学,是很难的,因为它本身的复杂内容和形式,有时很难把它归入哪一类,如《永宪录》,采用的编年体写法,但内容庞杂,信手写来,又像笔记,归入编年体,或笔记体,都有道理,也都有问题。又如《阅世编》,记松江一地之事,设目亦多同于方志,故可入方志体,然体例又不似方志那样完善,笔法上也是札记式的,故亦可入笔记体。再说职官表那一类的书,归入政书职官类或传记类,皆有一定理由。似此情形,笔者依己之见,归入一类,以便介绍,但是分得不合理处,就很难避免了。此等处请读者注意,以求使用的方便。 Mb0klTREzdg1eeT6YEhEfnjEimfLczccsravw85/SI1HLCj8CL4c+mAB6/n/+Z4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