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作为一种编年体的史籍,产生的也很早,南北朝时就有周兴嗣、谢吴分别撰写的《梁皇帝实录》两部书。唐朝以来,官方将实录作为重要史书加以编纂,至清代尤为重视。
清代实录,基本上是下一代嗣统之君给上一代皇帝撰修的。天聪元年(1627年),清太宗下令撰写太祖实录。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帝命修太宗实录。康熙六年(1667年)开始编纂世祖实录。康熙帝故世几个月后,雍正帝即命兴修圣祖实录,雍正帝死的当年,嗣子乾隆帝即下令编纂世宗实录。乾隆帝于嘉庆四年正月死,嘉庆帝二月就敕命庆桂等修纂高宗实录。道光帝也是在其父皇驾崩一月之际,命修仁宗实录。顺康两朝处于统一全国的不稳定时期,为前朝修纂实录做得稍晚一点,其他朝就进行得早,非常及时。
《高宗纯皇帝实录》之《进实录表》
为贯彻纂修实录的敕令,设立实录馆,指定高级官员,一般是亲信大臣、大学士领衔主持编写事务。如《清高宗实录》的监修总裁官为文渊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庆桂,总裁官是文华殿大学士管刑部尚书事、内大臣、户部尚书德瑛和太子太保、工部尚书曹振镛,副总裁是吏部左侍郎玉麟,总纂为原工部左侍郎吉纶,总校是礼部侍郎初彭龄。具体纂写人员多是翰林院官员。领衔人职务很高,便于这个机构开展工作。纂修竣工,有总裁官具名上表报告当朝皇帝。
实录馆的资料来源很丰富。康熙在《清世祖实录·序》中说世祖实录的纂修官,“发秘府之藏,检诸司之牍”,看来皇帝给了他们使用各种资料的权力和方便。咸丰六年(1856年),文庆等《进清宣宗实录表》,说他们:
纪事则载笔载言,史佚之搜摩敢懈,启批章三十椟,朱心传心性之微,检记注八百编,绿字纂动言之则,如丝如纶如綍,按簿籍而兼订史书,其事其义其文,提纲维而并稽御集,闻见极三生之幸……
这段表文说明修撰实录的史官们确实是穷搜秘府的各种文献,以进行写作的。具体说来,内阁和皇史宬的各种档案,国史馆的资料和著作,各部院衙门的则例和档案,皇帝的文集和御笔,都是向实录馆开放了的。只有搜集了这些资料,实录的文章才好做得,写出来的作品方可能有具体内容和一定的质量。
在写作实录过程中,皇帝不时亲自考察修撰工作。史官写出一部分文稿,就进呈御览,皇帝有不满意的内容,发回重写。乾隆自己就讲过鄂尔泰、张廷玉修撰的《清世宗实录》,曾“次第进呈”,其“斋肃披阅” 。由此可见他确实是非常认真地来对待这件事情。实录撰成,都要以皇帝的名义写出序言,表示他是始终关心这件事的。不过这样的文章很难为纂修官,他们要处处揣摩皇帝的意思,难得秉笔直书,势必影响到实录内容的可靠性。
实录定稿,抄成满、蒙、汉三种文本,各写五份,依其装潢和开本大小的不同,可分为大红绫本(二部)、小红绫本(二部)和小黄绫本(一部),分藏在内廷、乾清宫、皇史宬、盛京崇谟阁及内阁实录库。
清代的实录,清时修成的有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等十朝的,德宗“实录”是清亡后1927年修成的,宣统逊位,没有人再给他修“实录”了。除以上实录外另有《满洲实录》一书,原为4卷,后分为8卷,记事起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止天命十一年(1626年),叙述清太祖起兵和天命一朝的历史,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绘有战图83幅,据说有四种本子,第一部约成于天聪末崇德初,刚林等进呈清太宗,第二、三部绘写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第四部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问世,分藏于大内、盛京和避暑山庄 。乾隆帝在绘写成功后,为之题名《太祖实录战图》,又名《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它有多种印本,最早的是1930年辽宁通志馆影印盛京藏本,1934年的《辽宁丛书》本,以及《清历朝实录》《清实录》等影印本。
加上《满洲实录》,清朝官修的实录,共有12部,如把它们合在一起,也可以视为一部——《清实录》,其简单情况可于下表得以明了。
《清历朝实录》简表
续表
清代各朝的实录,记事项目虽有多寡之别,但主要类别是相同的。《清高宗实录·凡例》罗列它的记载范围是:登极典礼;传位典礼;上帝后尊谥;上皇太后徽号;祀天、地、太庙、山陵、日月、社稷,太庙奉先殿升祔配享,祭堂子、年神,月神,列祖诞辰、忌辰行礼,诣寿皇殿、恩佑寺、安佑宫、雍和宫、思慕寺、元灵宫、永慕寺、永佑寺行礼;皇太后懿旨;诣皇太后宫问安侍膳,封皇太妃;皇太后圣寿节、万寿节、皇后千秋节、除夕、元旦、上元、冬至及大庆贺礼仪筵宴;升殿视朝、御门听政;册立皇后,封贵妃,册立皇太子,封太子妃、皇子、王妃、公主;皇子生;大丧礼仪、奉安地宫礼仪、圣德神功碑文;恭诣山陵礼仪,巡视河工、海塘,省方、行围、驻跸;祈谷、耕耤、诣学、临雍、经筵、大阅;谒陵、巡幸、命诸皇子随驾,幸诸皇子、王园第;诏旨、敕旨、上谕;圣制诗文有关文教、武功、民生、国政者;纂辑实录、圣训、玉牒、国史、方略,钦定各种书籍;宗室封爵;公主下降、授额驸;异姓王公侯伯子男封授袭替及升降黜革;外藩王贝勒贝子公封授袭替及升降黜革;文武大臣加三公、三少及宫衔;九卿、督、抚、布、按、总兵以上文武官员除授;文武官员奉使外国外藩及奉差直省;观风整俗使、宣谕化导使、巡察、巡漕等官增设裁汰;除授驻新疆、西藏的将军、办事、参赞、领队大臣;疆吏陛见;大臣充署经筵讲官,翰林入直南书房、上书房及充署日讲起居注官;京察、大计、军政;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病卒,文武内外大臣老疾乞休,加衔、奖赉、慰留、起用、缘事休致、降革;满汉文武内外大小官制、添设、更改、裁并,衙署移驻;文武选法品级考及考课则例的更定;开拓疆土、设立边镇及府、州、县、卫、所之改设、分置、裁并,立学定额;每岁人丁户口、田地税粮之数,开垦军屯、丈量地亩、圈拨地土、编审人丁、折征漕粮、蠲除赋役、停罢岁办诸物并漕运、钱法、茶盐、关榷、俸禄、廪饩、军粮则例有更定者;增给百官俸禄、行伍钱粮、士子廪饩;恩诏蠲免、特旨免征、发粟赈荒、截漕平粜及常例外之普免、减赋、缓征;日食、月食、星变、地震、庆云见、黄河清、麒麟生、芝草茁所颁谕旨;颁朔;颁诏天下;每岁祭历代帝王、孔子、先农、太岁及在祀典诸神,遣官祭长白山、岳、镇、海、渎、历代陵寝、先师阙里,敕封山川神号,厘定加崇祀典;授衍圣公及先贤先儒后裔五经博士世袭;王以下大臣赐章服、赐宴;优礼高年、特开叟宴、钦赐品秩职衔及进士、举人、副贡;各省乡试、文武会试、殿试、传胪,特开恩科,增广乡会试中额,加增取进府州县卫学文武生员;御试博学鸿词;大考翰詹,钦赐举人、中书、进士一体会试、殿试,选庶吉士、派教习、散馆、授职,特命荐举贤良方正、保举经学诸科,拣选新进士人才及大挑举人、拔贡;国子监及学校条例、科场条例有更定者;外国遣使进贡,赐号、给敕印,外藩来朝及遣人入学,请通市、定年贡则例;三品以上官员恤典、赐谥及特恩优恤;边疆军营文武大小官员及军士蒙恩予恤,更定恤典条例;旌表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烈妇、烈女,赏恤出征弁兵及百岁寿民、一产三男四男;诸臣条奏奉旨允行及饬驳者,弹劾有当允行者;命将出征、调兵筹饷、一切指示方略,军中奏捷、献俘、纳降及凯旋迎劳,山海贼寇地方剿抚平定;紫禁直宿兵丁、侍卫等赏赉;出征大员以军功加衔、赏授世职及失误军机、降革问罪,文武大小官员军功议叙、特恩升赏者;边远地方土司酋长归化投诚,宣抚、宣慰等使授职、袭职;外藩之编设佐领、安插人众;八旗增设佐领甲兵及各省增置驻防兵弁;各省水陆标营兵制及驿传烽堠添设、裁减、归并;绿营军士奉特恩及特旨颁赏;出征戍防军士于常例给饷外加赏;文武大臣犯罪、拘禁、迁谪及正法,特恩赦免,官民犯叛逆大罪正法者;肆赦、停刑、榜示,律例有驳正更定者;修葺坛庙,营建山陵,修建阙里文庙,创立辟雍、先贤庙宇、书院,建设功臣专祀,赐御书联匾;重建乾清宫、交泰殿;修葺前代陵寝;经理南北两河,疏浚各省及边疆地方河渠、水利,建筑城垣、堤岸及一切工役;等等。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及自然现象等各方面内容,无所不包。
已修成的十二朝实录,分量不等,有几朝很大。按正文计(序例、目录的卷数不算)《满洲实录》8卷,太祖朝10卷,太宗朝65卷,世祖朝144卷,圣祖朝300卷,世宗朝159卷,高宗朝1500卷,仁宗朝374卷,宣宗朝476卷,文宗朝356卷,穆宗朝374卷,德宗朝597卷,共计4363卷。这个总数,较拥有2925卷的《明历朝实录》(“明实录”)要多一千四百余卷,即多出三分之一。
清代历朝的实录体例相同,把前后朝的联缀一起,时间衔接,除宣统无实录外,清朝各个时期都有史料记载。由于实录是编年体的史书,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记载清楚,便利读者查索;它依凡例确定的内容,逐一撰写,结构较为规范严谨;它叙事按发生发展变化的时间进程,分别记于不同时日,乃至不同卷目,但有起始归结,比较完整。
清朝实录作为历史资料的长编,分量大,内容多,体例严谨,提供了清朝一代社会生活主要方面的历史资料,是研究清史的基本读物之一。
清代历朝实录均是官书,最大的缺陷是受政局影响,皇帝干预,失实之处较多。实录系后朝为前朝纂修,从皇帝到史官,常因现实政治的需要,趁撰写之机,屡有篡改历史的事情。即使实录修成之后,发现有了问题,重新改写,加以掩饰,也屡有发生。据了解,《太祖实录》改动四次,它在崇德元年修成后,多尔衮摄政时、清世祖亲政后、康熙间、雍乾之际,均作了修改。《清太宗实录》成书后,被三度改写;《世祖实录》也在雍乾间被校改,这都是大修大改。每次改写,都照皇帝意志进行。雍正十二年(1734年)命“校对”前三朝实录,至乾隆四年(1739年)完成。乾隆为其作序,说乃父“孝切崇先,敬加披览(《实录》),以前后字句之未尽画一也,复命臣工校对,而躬为阅定” 。这是他们父子伙同总裁官鄂尔泰、张廷玉等人篡改三朝实录的证据。对此孟森指出:“改《实录》一事,遂为清世日用饮食之恒事,此为亘古所未闻者。”“《清实录》为长在推敲之中,欲改即改,并不似前朝修《实录》之尊重,亦毫无存留信史之意。” 笔者认为,清代历朝实录的改动,情况也有所不同,初期的,特别是前三朝的严重,后期的却要少些;大规模地改写并不方便,也不是清代各朝均有此举,小范围的改动当必有之,但不好说实录总在改写之中;改写的内容并非什么都改,以政治斗争方面的内容居多,其他方面篡改的必要性不大,亦少有改动或没有改动。如能更多了解此等与其他清史史料的异样情形,实录仍不失为研究清史的重要史源之一。
清朝实录另一缺点是因政治缘故,有意不载某些史料。《雍正起居注》二年十一月初九日载:怡亲王允祥、舅舅隆科多面奉上谕,明年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来京前,吏部通知两江总督查弼纳、闽浙总督觉罗满保等督抚来京会议。同月二十二日记礼部侍郎三泰失写迎接年羹尧仪注,降一级处分。次年五月二十二日记雍正帝为年羹尧事自责:“(对年)宠信太过,愧悔交集,竟无辞以谢天下,惟有自咎而已。”这些都是实录所应书写的内容,可是都没有,不用说这是为隐讳雍正帝宠信年羹尧的过失。应载而失载,可见实录史料并不完备。实录篡改事实,屡见不鲜,如噶尔丹之死,《清圣祖实录》记为被康熙帝打败,穷途末路,喝毒药自杀——“饮药自尽”。然而经专家研究,这是实录作伪,因为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康熙三十六年四月初九日满文奏折,明言噶尔丹系“三月十三日晨得病,至晚即死,不知何病” ,可知噶尔丹为病死,而非自杀。
实录藏诸秘阁,清时自不会有印本。伪满“国务院”自1933年起影印全部12种实录,至1936年竣工,连同目录和《宣统政纪》 ,分装1220册,122函。总共印了300部,它与《宣统政纪》配合,成为完整的清代通史资料长编。1964年,台北华文书局影印《清实录》,精装180册;《宣统政纪》,精装2册;《清实录总目》,精装1册。台北华联出版社、大通书局、文海出版社大约也影印了《清历朝实录》。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于上世纪80年代,也据伪满本作了影印。伪满本以沈阳清故宫崇谟阁所藏的为底本,印时作了一些挖改,据魏连科、何英芳的核对,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二十一年(1895年)的12卷书中,竟改动了160处,有的是文字变异,有的改变了原意,所以它并非善本。《清历朝实录》当年的五份抄本,除崇谟阁藏本外,一部完整的今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两部不完整的分藏于故宫博物院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有一部不知下落。中华书局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为恢复《清实录》的原貌,选择京、沈所藏的善本作为底本重加影印,其所采取的穆宗以前的实录,多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大红绫本、故宫博物院藏小红绫本,兼亦采用一史馆藏小黄绫本,辽宁档案馆藏大红绫本,《德宗实录》则用北大图书馆藏定稿本;并印《宣统政纪》,亦以北大图书馆藏70卷本为底本,统一题名曰《清实录》,总计正文4433卷,目录42卷,16开本精装60册,于1986年至1987年影印问世。这个本子的出版者还为全书编了简目和分册总目,每册另有分册目录,加印中缝,注明朝代、年代、卷数。故而这个本子底本精,使用方便,为《清实录》的最好印本。中华书局尚拟出版《清实录补编》,将收入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的异本,研究《清实录》的论文,附录有关资料 ,读者期待它的问世。另外,1931年,故宫博物院照内阁实录库藏本排印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实录》,笔者将之与伪满本《清太祖实录》稍事核对,亦发现有不同之处:故宫本在凡例之后,就是乾隆帝的序,次康熙帝序,又次鄂尔泰等进实录表,这是强调乾隆朝对它的改定作用;伪满本开篇就是康熙帝的序,而后为凡例、觉罗勒德洪等进实录表、纂修官名单、乾隆帝序、鄂尔泰等表文,这是表明以康熙朝为撰稿,乾隆朝修定的。诸如此类的不同,说明在现存本中选择一个好本子重印,实属必要。
中华书局版《清实录》
20世纪30年代影印本函套封面题作《大清历朝实录》,而人们习惯于把它称作《清实录》。认真说起来,这个《清实录》书名不妥切,因为并没有这部书,有的是清代历朝实录的合印本,所以把它称为《清历朝实录》才是合适的。自从影印本问世以来,较多的研究者才可能见到它,但是真正能够利用它的人并不很多,一则是卷帙浩繁,难以通阅;再则是印数少,藏家有限,阅读仍不方便。近来由于清史研究的开展,利用者日益增多,特别是中华书局版的问世,为使用者提供较大便利,实录的使用价值亦必随之提高。
按说实录的撰写、誊抄都是非常郑重的,不应有手民之误,但是它分量太大,编写、缮录过程中难免不发生误书,其中日期、官职、人名等方面的错误尤多。钱实甫著文《读清史随笔——清代历朝〈实录〉的错字》 ,摘谬甚多,即可为证。所以在阅读实录时,要在注意它的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不要放过它的文字之误,避免误信。关于《清实录》的介绍,多是就汉文本而言,满文本少有人问津,可喜的是陈捷先著有《满文清实录研究》一书,台北大化书局1978年印行,可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