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战国秦汉时期的“河东”

“河东”这一地理名词,在隋朝以后,所指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山西省全境,如唐之河东道、宋之河东路。而在此之前,它却有着不同的内涵,随着各历史阶段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河东”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的著作,其含义有二:

(一)黄河以东某地

此概念往往是一种泛指,不论某地,只要其位置在黄河以东,就可以称为“河东”。例如《战国策·赵策三》载乐毅谓赵王曰:“今无约而攻齐,齐必仇赵。不如请以河东易燕地于齐。赵有河北,齐有河东,燕、赵必不争矣。”鲍彪对文中的“河东”“河北”注道:“此二非郡。”即表示这两个名称不是具体的地名,仅代表其位置在黄河以东、以北。又见《战国策·秦策四》:“三国攻秦,入函谷。秦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鲍彪注:“大河之东,非地名。”

(二)今山西西南部

“河东”在当时的另一个概念,是专指战国前期魏国都城安邑所在的统治重心区域,即今山西西南部运城地区。见《孟子·梁惠王上》载魏惠王曰:“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赵岐注:“魏国在河东,后为强国,兼得河内也。”按三家分晋时,赵据晋阳(今太原盆地),韩都平阳(今临汾盆地),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以今运城盆地为主体,西及南境面临黄河河曲,东至垣曲与韩相邻,北接晋君保有的领地——故都新田、绛、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县、翼城、曲沃等县;后三家灭绝晋祀,其地多入于魏),西北越过汾水,沿黄河东岸而上,又有北屈、蒲阳、彘(今山西吉县、隰县、蒲县、大宁及霍州等地),与赵、韩领土接壤

秦兼并六国领土后,“河东”这一地理名词有了第三种概念,即郡名。

(三)郡名

即被正式作为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秦朝及两汉设置河东郡,治安邑,辖境仍以运城盆地为主体,还包括原韩国故都平阳所在的临汾盆地及晋西高原的南部,东括太岳山脉及王屋山,北至今灵石、石楼县南境,西、南两面濒临黄河。《汉书》卷28《地理志上》载河东郡为秦置,有24县(《汉书》卷76《尹翁归传》载为 28 县),包括安邑、大阳、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阴、闻喜、濩泽、端氏、临汾、垣、皮氏、长修、平阳、襄陵、彘、杨、北屈、蒲子、绛、狐 、骐;它所包含的地域范围比起战国魏之河东扩大了许多。西汉时期,朝廷为了强干弱枝,增加自己直接控制的领土和人力、财赋,继续扩展中央直辖的司隶校尉所属之河东郡境,将其向东延伸到王屋山以北的沁河流域,把原上党郡西南部的濩泽、端氏等地(包括今沁水县、阳城县的大部分地区)划归过来,借以巩固和加强集权统治。 OC6uLRg3hy+axWA/DXgPGPl4vxWwAvH9dZ5P1f5Jo0tl+qcb1tOnKAAzuTRKW2P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