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设置中潬城、蒲津关城与重建浮桥

(一)中潬城之立

“潬”的本义是指江河中流沉积而成的沙洲,见《尔雅·释水篇》:“潬,沙出。”蒲津渡口两岸中间的沙洲,是连接黄河东西两段浮桥的地方,可谓交通枢要。高欢在天平元年(534)追击魏孝武帝至潼关后,自风陵北渡河东,又筑城于蒲津西岸,中潬也在其控制之下。见《资治通鉴》卷156梁武帝中大通六年九月,“(高)欢退屯河东,使行台长史薛瑜守潼关,大都督厍狄温守封陵,筑城于蒲津西岸,以薛绍宗为华州刺史,使守之”。

大统三年(537)十月,西魏在沙苑之战大胜之后,兵进河东,并在蒲津沙洲上建立了城垒,名为“中潬城”,留置兵将守备,借以保护浮桥,增强津渡的防御力量。《周书》卷39《韦瑱传》载:

大统八年,齐神武侵汾、绛,瑱从太祖御之。军还,令瑱以本官镇蒲津关,带中潬城主。

此前蒲津的中潬城不见记载,史籍仅有高欢在蒲津西岸筑城的记录,因此可以认为它是在大统三年(537)西魏占领河东以后至八年(542)宇文泰增援玉壁还军期间设置的。

(二)重建浮桥与筑蒲津关城

《通典》卷179《州郡九·古冀州下》河东郡河东县条曰:“汉蒲坂县,春秋秦晋战于河曲,即其地也。有蒲津关,西魏大统四年造浮桥,九年筑城为防。”前文已述,据《左传》昭公元年(前 541)记载,蒲津浮桥早在春秋时期就已修筑。《史记》卷 5《秦本纪》亦载昭王五十年(前 257)“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注曰:“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但浮桥既为绳索连系木船而成,不甚牢固,每年冬初或春初常有冰凌漂浮河面、顺流而下,屡屡发生将浮桥冲毁之事。《全唐文》卷 226张说《蒲津桥赞》曰:“域中有四渎,黄河是其长。河上有三桥,蒲津是其一。隔秦称塞,临晋名关,关西之要冲,河东之辐凑,必由是也。其旧制:横 百丈,连舰十艘,辫修笮以维之,系围木以距之,亦云固矣。然每冬冰未合,春沍初解,流澌峥嵘,塞川而下,如础如臼,……绠断航破,无岁不有。虽残渭南之竹,仆陇坻之松,败辄更之,罄不供费。……以为常矣。”

此外,历代爆发的战乱也常常使浮桥遭到破坏。西魏大统初年,蒲津舟桥已经荡然无存,故《周书》卷 2 《文帝纪下》载大统三年(537)正月,东魏高欢下河东,“屯军蒲坂,造三道浮桥度河”;后来他撤兵时又将浮桥拆毁。西魏在当年十月沙苑之战胜利后进军占据泰州,为了巩固当地的防务,便于从关中根据地向河东运送兵员给养,所以在次年重新建造了浮桥。

再者,泰州州城暨河东郡治所在的蒲坂县城,距离渡口还有数里之遥,可见《太平寰宇记》卷46《河东道七·蒲州河东县》。浮桥东端的蒲津关原有城池保护。大统八年(542)东魏出动大军进攻玉壁之后,河东的军事形势日趋紧张,出于增强浮桥防务的目的,宇文泰下令复在蒲津关筑城为防。据前引《周书》卷39《韦瑱传》所言,西魏的蒲津关守将兼任中潬城主,表明了朝廷对当地防御倍加重视。 gW6VYVs46LgzQq4nuPxDif9AuMMRgLWjPP3+MildjinkDP9xuiWhMNsN0bjsQNj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