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高欢采取的战略部署

在处于优势状态的情况下,高欢在东魏建国之初又实施了一系列军事部署,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有利地位。

1.进占崤函与河东

永熙三年(534)七月,宇文泰迎魏孝武帝入关,定都长安。高欢率师进入洛阳后,又领兵向西追击魏孝武帝,顺势占领了崤函山区与河东,控制了壶口以下的龙门、蒲津、风陵、大阳等全部渡口,封锁了豫西通道和晋南豫北通道,并占据了关中东出中原的首要门户——天险潼关,将山东—关西这两大经济、政治区域的中间地带(山西高原和豫西丘陵)悉数囊括。如《北齐书》卷2《神武纪下》所载:

神武寻至恒农,遂西克潼关,执毛洪宾。进军长城,龙门都督薛崇礼降。神武退舍河东,命行台尚书长史薛瑜守潼关,大都督厍狄温守封陵。

通过这次军事行动,高欢一方面封堵了西魏东进中原的主要道路,又造成了对关中地区严重威胁的态势。由于屯兵崤函、河东,他可以从几个方向、多条道路向西魏出击,形势十分有利。尽管宇文泰在当年十月,“进军攻潼关,斩薛瑜,虏其卒七千人,还长安” 。也只是稍微缓和了局势;西魏未能夺回崤函、河东这两处战略要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被动不利的局面。

2.迁都邺城、重兵屯集晋阳

高欢在北魏末年统领重兵时,其根据地有两座。一是冀州的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北)、长乐郡(治信都,今河北冀县)。普泰元年(531),他率领六镇兵民脱离尔朱兆,来到河北时,曾得到当地大族高氏、封氏的有力支持,成为他崛起的地方力量。二是并州的晋阳(今山西太原),普泰二年(532)七月,高欢领兵击败尔朱兆、攻克晋阳后,看中了这块形势险要的“戎马之地”,把它作为自己的政治、军事基地。《资治通鉴》卷 155载:“欢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居之。”胡三省注曰:

太原郡之地,东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岭,北阨东陉、西陉关,故亦以为四塞之地。

自此至于高齐建国,遂以晋阳为陪都。

后来他又在此修建晋阳宫,屯兵秣马,还将六镇兵民从河北迁徙回来,居住在晋阳周围,借以加强当地的防务和经济建设。

上述两地,是东魏立国的根本,命脉之所系。如北齐文宣帝所称:“冀州之渤海、长乐二郡,先帝始封之国,义旗初起之地。并州之太原,青州之齐郡,霸业所在,王命是基。”

高欢在北伐尔朱兆之际,就曾考虑到洛阳屡受战火摧残,民生凋敝,如果继续在此地建都,需要从山东转运巨量的物资,负担沉重,不如将首都迁到靠近经济重心地区的邺城,既便于补给,又靠近自己的河北根据地,有利于对其进行控制。他临行时向魏孝武帝提出迁都建议,但是未获准许。“初,神武自京师将北,以为洛阳久经丧乱,王气衰尽,虽有山河之固,土地褊狭,不如邺,请迁都。” 未获孝武之允。此次西征归来,高欢立元善见为帝,独揽大权,而洛阳的西、南两境又受到宇文氏和萧梁的威胁,安全无法保障,他便下令将东魏的国都迁往邺城,自己统率军队主力回到晋阳,居大丞相府以总揽政事。事见《北齐书》卷2《神武帝纪下》天平元年十月:

魏于是始分为二。神武以孝武既西,恐逼崤、陕,洛阳复在河外,接近梁境。如向晋阳,形势不能相接,乃议迁邺,护军祖莹赞焉。诏下三日,车驾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神武留洛阳部分,事毕还晋阳。自是军国政务,皆归相府。

于是出现了并立的两个政治中心,而晋阳因为屯集重兵,为高欢所亲驻,其地位与作用均超过了邺城。

3.尽力在河西建立据点

高欢占领河东地区后,迅速派遣兵将西渡黄河,在对岸设置城垒,夹河据守,企图控制两岸渡口,借此保障自己的军队能够顺利地渡河往来,随时可以将兵力投入关中平原。其表现有二:

一是在蒲津西岸筑城,并企图夺取邻近的要镇华州(今陕西大荔)。《资治通鉴》卷 156梁武帝中大通六年九月载,“(高)欢退屯河东,使行台长史薛瑜守潼关,大都督厍狄温守封陵,筑城于蒲津西岸,以薛绍宗为华州刺史,使守之。以高敖曹行豫州事”。

华州距离蒲津渡口仅数十里,是通往长安、潼关两地的交通枢纽。高欢占据黄河西岸后,凭借往来便利的条件,数次从蒲坂发兵偷袭华州,给西魏的关中防务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例如,大统元年(535)正月,东魏大将司马子如率领窦泰、韩轨等进攻潼关,宇文泰带兵屯于霸上待援。司马子如却出其不意,改由蒲坂渡河西进,乘华州守军的懈怠,攻城几乎得逞。《资治通鉴》卷157载其事:

子如与轨回军,从蒲津宵济,攻华州。时修城未毕,梯倚城外,比晓,东魏人乘梯而入。刺史王罴卧尚未起,闻外匈匈有声,袒身露髻徒跣,持白梃大呼而出,东魏人见之惊却。罴遂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子如等遂引去。

二是在龙门渡河,占领对岸的要塞杨氏壁。天平元年(534)十月,高欢追击魏孝武帝不及,经河东返回洛阳,命令薛修义取道龙门西渡,招降西魏杨氏壁的守将薛崇礼。《北齐书》卷20《薛修义传》:

武帝之入关也,高祖奉迎临潼关,以修义为关右行台,自龙门济河。西魏北华州刺史薛崇礼屯杨氏壁,修义以书招之,崇礼率万余人降。

所谓“杨氏壁”,起初是关中大族华阴杨氏在十六国战乱之时,于龙门渡口西岸建立的坞壁 。东魏控制该城后,双方又展开反复争夺,几番易手。据《周书》卷2《文帝纪》记载,直至大统三年(537)六月,宇文泰“遣仪同于谨取杨氏壁”,河西的这一据点才最后归属西魏。

4.以河东为前线基地,频频进攻关中

东魏军队的主力在晋阳,由于控制了河东地区,南下征伐西魏甚为方便,可以依靠当地有利的地理条件左出右入,从蒲津或风陵—潼关两个战略方向直接威胁关中平原,使敌人顾此失彼。晋阳、邺城的东魏军队如果南渡河阳,走崤函道进攻关中,需要克服豫西山地的重重险碍,人员、粮草运行不易。因此,沙苑之战以前,东魏对关中的三次攻击都是由晋阳南下,以河东为前线基地发动的。《资治通鉴》卷 157梁大同元年(535)正月,“东魏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帅大都督窦泰、太州刺史韩轨等攻潼关,魏丞相泰军于霸上。子如与轨回军,从蒲津宵济,攻华州”。梁大同二年(536)十二月,“丁丑,东魏丞相欢督诸军伐魏,遣司徒高敖曹趣上洛,大都督窦泰趣潼关”。“(三年正月)东魏丞相欢军蒲坂,造三浮桥,欲渡河。……”闰九月,“东魏丞相欢将兵二十万自壶口趣蒲津,使高敖曹将兵三万出河南。……欢不从,自蒲津济河”。《周书》卷2《文帝纪下》:“(大统)三年春正月,东魏寇龙门,屯军蒲坂,造三道浮桥度河。又遣其将窦泰趣潼关,高敖曹围洛州。”

西魏警惕河东方向的入侵时,晋阳的东魏军队主力则乘其不备、袭击陕北的城镇,使其顾此失彼。《资治通鉴》卷157梁大同二年(536)正月,高欢自并州出击,袭西魏夏州,破之。“留都督张琼将兵镇守,迁其部落五千户以归。”“(西)魏灵州刺史曹泥与其婿凉州刺史普乐刘丰复叛降东魏,魏人围之,水灌其城,不没者四尺。东魏丞相欢发阿至罗三万骑径度灵州,绕出魏师之后,魏师退。欢帅骑迎泥及丰,拔其遗户五千以归,以丰为南汾州刺史。”二月,“东魏丞相欢令阿至罗逼魏秦州刺史万俟普,欢以众应之”。四月,“魏秦州刺史万俟普与其子太宰洛、豳州刺史叱干宝乐、右卫将军破六韩常及督将三百人奔东魏,丞相泰轻骑追之,至河北千余里,不及而还”。胡三省注:“河北,龙门、西河之北也。”

由此可见,高欢的军事部署相当成功;凭借优势兵力与河东、崤函的重要枢纽位置,东魏在这一阶段对西魏的作战中频频出击,完全占据了主动,使自己处在相当有利的地位之上。 GSulV21HYrx4UKhQrB//9rKYHpN1z0UThvc17+5pC0AZThzbNYGUUyPJoHSvHyz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