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五种常见书体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黄帝时期始作“六文”,秦时兴用“八体”,唐代盛行楷、行、草,每一种书体都在运用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自魏晋以来,经过多年的应用和变化,形成了篆、隶、楷、行、草五种常见书体。

微课

五种常见书体

文化贴士

古老的中华在文明进化初期,由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体现了古人在运用书法艺术上惊人的智慧与灵根。唐代张怀瓘的《书断》记载,仓颉“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颉独具慧眼,撷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叫作“依类象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把古人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象形文字像图画一样再现自然,记载自然,传递自然信息。这种象形之美,就是中华书法艺术美的萌芽和灵根,是先人书法美的伟大创造。

1.篆书

狭义的篆书主要指大篆(见图1-4)和小篆(见图1-5)。篆书变体极为繁杂。大篆由甲骨文演变而来,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烂多姿。大篆有两种:一种叫钟鼎文,另一种叫籀文。小篆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大篆籀文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重要途径。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而且有笔画粗细、顿挫、迟速、轻重、方圆的变化。小篆的另一个分支是汉篆,体格近方,笔法稍掺隶意,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缪篆,亦称摹印篆。

图1-4 大篆

图1-5 小篆

书海遨游

钟鼎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源于商而盛于周。这些铭文的内容大都是皇家的一些大事记。这些文字无论从史料价值还是艺术价值来看,都非常珍贵。古代称铜为金,所以钟鼎文又叫金文。

2.隶书

隶书(见图1-6)亦称汉隶,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字体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呈长方形,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始于秦,盛于汉。

图1-6 隶书

书海遨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的建议,命令全国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一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屈曲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使用,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逐渐被取代。

3.楷书

楷书(见图1-7)又叫真书、正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兴于汉,盛于唐。到唐代时,楷书无论是笔法还是结构都达到丰富、完美的程度。楷书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所重视并使用。

图1-7 楷书

书海遨游

相传东汉时,上谷人王次仲始作楷书,但从简帛、刻石等来看,当时楷书并未成熟。真正的楷书奠基人当推三国时期的钟繇,其所作楷书被称为“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4.行书

行书(见图1-8)始于汉末,盛于晋,它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行书写得比较规矩且近于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比较流动且近于草书的叫行草。行书既易于辨认,书写时又方便快捷,颇受人们喜爱。

图1-8 行书

5.草书

草书(见图1-9)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分为章草、今草、狂草。章草始于秦汉年间,其特点是笔画有波磔,但无牵连;今草书体连绵且笔意奔放;狂草又称为大草,书写速度比今草更快,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唐代张旭、怀素皆以狂草名世。

图1-9 草书

书海遨游

张旭的草书虽受益于张芝、“二王”,但又有创新,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豪,字字有法,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其状惊世骇俗。

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困、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知识拓展

五种常见书体对照表见表1-1和表1-2。

表1-1 五种常见书体对照表(代表作、书法家、参考年代)

表1-2 五种常见书体对照表(笔法) C/efFAkxahGvPPcj40QjBDU4Rf708wUx8eIyHWyJVVjIPYTFwE5zJXQySHlvJR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