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青绿山水简介

“青绿山水”作为一种中国画的技法,以矿物颜料三青和石绿为主,辅以赭石,适合表现山峦、林泉。青绿山水画具有皇家审美的特征,其发展高峰在宋代,低谷在元代,在明代继承,至明代形成了一个发展高峰,近代再度复兴。接下来,通过历代作品,我们慢慢品鉴青绿山水——中国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绿山水的形成

古代中国的绘画被称作“丹青”,这表明早期的中国画高度重视色彩。在汉代以前,主要使用青、赤、黑、白和黄进行绘画。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画的颜色选择开始发生改变。在两汉时期,佛教绘画为中国画带来了新的色彩感知。敦煌石窟壁画的青绿色调影响了中原的传统绘画,促进了青绿山水画的产生。

莫高窟《法华经变之化中的》《城喻品》(局部)

【隋】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青绿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在隋唐时期盛行。最早且最完整的青绿山水画作品是隋代展子虔的画作,在青绿山水画达到巅峰(宋代)前,不得不提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这被后人视为青绿山水画的开山之作。

青绿山水的发展

青绿山水画在盛唐时期得到发展,形成独立的画科,特点为画法精致、色彩丰富,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青绿山水画家,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

【唐】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山体局部)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人物局部)

唐代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在笔法和设色方面比展子虔的《游春图》更加丰富,属于金碧青绿山水,在后续章节中将进一步介绍这一风格。图中,石山轮廓直接染色而不用皴擦,同时加强了山水与人物透视关系的准确性,也更多地重视色彩的使用。

唐代的青绿山水画整体色调明快,用色鲜艳却不艳丽俗气,符合盛唐时代皇室和大众的审美需求。青绿山水画的结构在唐代得到了完善,不再被当作人物画作的陪衬。唐代青绿山水画派在美的展现上打破了描绘现实的限制,形成了独特的形式风格与艺术特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与美学意义。

鼎盛时期的青绿山水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院体画是宋代绘画的代表,特别是宋代院体山水画,代表画家包括王希孟、李唐、赵伯驹等。这一画派以其华丽而优美的画风、绚烂多彩的色彩、工整细致的表现手法,成为继唐代之后青绿山水画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其中的代表作便有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展示了无数山峦和广阔的江河,继承了隋唐青绿山水画的技法,整体布局上循环式地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方法,笔触细腻严谨,点画晕染一丝不苟,轮廓精细,皴点画坡,在青绿色中展现了丰富变化,层次分明。石青石绿间掺赭渲染,让画面显得苍翠厚重、开阔富丽,是宋徽宗时代工笔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

《千里江山图》标志着工笔青绿山水画迈上新的高峰,它是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也是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本书详细讲述了这两幅作品的临摹技法。

【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

在中国青绿山水画开宗立派之时,有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在唐代有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到北宋时期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到南宋时期有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在元代少有人画青绿山水,而到了明代青绿山水画开创了新格局,青绿山水画一直有被传承。

近代青绿山水的复兴

在近代,张大千在敦煌写生时受到启发,从而复兴了青绿山水画。随后,何海霞、陈佩秋、陆俨少等国画艺术家通过传承并不断创新,继续发展青绿山水画。

张大千,泼墨泼彩山水作品

张大千创造了一种新的青绿山水画法,他用半抽象的墨彩和交相辉映的泼墨重彩,打破了传统黑白相间的形式,让画面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将青绿山水画推向了新的阶段。本书最后介绍泼彩青绿山水的画法。 MDEtpq2eocVaCmrChdjQ7H1uk5ApbE0STcvUY//NTZJdKm/pwn03SM1hTJm2suc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