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认知升级:打破“我学会了”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种情况呢?

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可以解释为知道不等于做到。从概率中正态分布的角度,可以解释为成功者应当是少数。

但实际上可以更直接地解释为知道≠学到,知道了道理,不等于学到了道理。知道道理,只是“以为自己学会了”,而不是“真的学会了”。

知道是什么?

知道只是记住了信息,而不是学到了知识。很多人有个认知误区,认为学习知识就是知道了原本不知道的某个信息。这其实不是学习知识,只是单纯地记忆信息。

很多孩子小学的时候经常能够在考试中拿满分,但是到了初中之后,考试拿满分变得越来越难,成绩也有下滑。有的家长认为是孩子上初中后越来越贪玩,不爱学习了。

实际上,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几乎全部靠记忆,只要记住一些信息,考试时能够回忆起来,就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例如,小学语文的认字、认词、背诵课文,小学数学的乘法口诀表对应的加减乘除,小学英语的字母、音标和数量有限的单词等。

在小学阶段,死记硬背是有效的。可到了初中,考试内容已经不全是需要记忆的信息,仅靠记忆渐渐无法解答考试的题目,必须真的学会某种解题的方法,才能取得好成绩。这一点在数学、物理、化学这类科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也正是人们常说的理解。真正的学会,必然是理解之后的融会贯通。

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笔者总结了一个学习的ABC原理:看到的是A,学到了B,用出来变成了C,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成长。但很多人不是这样,他们看到了A,记住了A,就只会用A,结果用的时候发现A没有解决问题,就说A没有用,这其实是不会学习的表现。

当我们看到A时,要记住A,需要记忆力;当我们记住A后,要学到B,需要总结、归纳、发散的能力;当我们学到B后,想要用出C,需要对场景进行观察、思考,同时对B不断练习、复盘,并不断调整,这是一种行动力。

所以,学习能力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记忆力,而是能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并在实际应用时灵活变通的能力。记忆和学习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记忆追求的是“量”,而学习的目标是掌握“法”。

虽然人能记住的信息是有限的,但这不是人难以学会新知识的原因。退一步讲,就算有个人能把古往今来所有的古诗词,甚至地球上出现过的所有文学作品全部记住,那能代表这个人学会了写作吗?答案是不能。

真正的学习需要什么呢?

(1)信息。必要的信息是学习的基础,虽然学习不等于记住信息,但学习需要有一定的信息量。

(2)案例。纯粹的信息有时是抽象的,案例是信息的具象化。有了案例,就有了应用场景。

(3)练习。持续一段时间的练习是对信息的巩固和理解,有助于在大脑中建立起某种程序。

(4)反馈。通过反馈,我们能获得认知正确或错误的验证,于是能不断纠偏,在大脑中不断重构程序。 VzWw9EIJRmPtqD8YM8fxK+kT4R22wtFIK+HBo/EhbO7BF6HAcsg5Q8hEH9sfdoP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