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三八线的故事

言。居住在该线以北的朝鲜人同居住在该线以南的朝鲜人一样,讲的是同一种语言,吃的是同样的饭菜,喜爱的是相同的衣着,此外,还怀有相同的民族自豪感。

—马修·B.李奇微

朝鲜半岛上的所有战役,都是被三八线这根导火线引燃的。

在回忆录中,李奇微将朝鲜半岛的形状比喻为“从亚洲大陆伸出的一个肥胖的拇指”,直指日本的九州岛,极易引起对方越过狭窄的对马海峡入侵。

而人为划分的三八线,就像这根拇指上一道难以愈合的疤痕。

朝鲜半岛处于大国、强国环伺之中,每当东亚地区发生动荡,朝鲜就极易成为搏斗中最先被打断的那根肋骨。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将动荡与变革写满了朝鲜千年的历史,不但长期处于政权割据,也多次被卷入邻国的刀光剑影。

1910年,甲午战争尘埃落定,朝鲜从此沦为日据,被视为日本的一个省。长期的殖民统治,在朝鲜民众心中刻下了难以褪色的伤痕,时至今日,虽然朝鲜仍处于南北对峙的分裂状态,但无论南北,一旦日本右翼势力有所抬头,朝鲜和韩国民众都会同仇敌忾,同声谴责。

在近代史中,朝鲜半岛命途更为坎坷,每每难以自主。

三八线则是日本与沙俄的发明。

1896年,日俄曾密谋瓜分朝鲜,日本即向沙俄秘密提出划线;

1904年,日俄战争前夕,沙皇也曾提议,日俄双方以三八线为界,南北分治。朝鲜就像一块诱人的可口蛋糕,被拿着餐刀的日本和俄国端在手中比画。由于日俄两国利益难以协调,划线方案一直未能实行,朝鲜的内政也长期处于混乱。

这种混乱之治一直维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直到1945年2月,日军出于部队部署的需要,将南北朝鲜分别划归关东军和大本营管辖,三八线的划分才得以明确。

1943年11月,朝鲜的命运又被放到了开罗会议上。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胜券在握的同盟国已着手规划战后的世界局势。在《开罗宣言》中,罗斯福、蒋介石、丘吉尔共同声明:“我三大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独立。”

同月,在伊朗的德黑兰会议上,三巨头聚首。苏联巨人斯大林也向朝鲜许诺了一个看起来较为光明的未来,“朝鲜应该获得独立,而独立之前还需要有一段时间,或许是40年”。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这一次,巨头们终于开始讨论一些较为现实的问题。罗斯福将领土托管问题摆上桌面,他认为,在朝鲜人民能实现自治之前,“朝鲜要由一个苏联代表、一个美国代表和一个中国代表实行托管”,“托管期愈短愈好”。

罗斯福的提案明显将美国的亲密盟友英国排除在外了,这是由于美国曾在一年前提出对朝鲜和印度支那的托管方案,却遭到英国大臣艾登的拒绝。因此,美国总统声明:“没有必要邀请英国参加朝鲜的托管。”

托管方案得到了斯大林认可,但颇为有趣的是,作为东西两大阵营的领导者,斯大林却建议美国不要排斥其盟国,务必将英国纳入托管者团队。就这样,由中、美、苏、英四国临时托管的意向在雅尔塔会议初定。这种向敌人盟友示好的政治策略是美苏都热衷于使用的。

一连串重要会议的召开,本已规划好了朝鲜的近现代史大纲,但剧变突如其来,临时托管方案竟然胎死腹中。

1945年4月,三巨头之一的罗斯福总统罹患重病,没能看到自己亲手缔造的战后和平世界,便即撒手人寰。罗斯福蝉联四任总统,执政时期长逾12年,依法接任他的是以铁腕著称的副总统杜鲁门。

杜鲁门决心尽快结束战争,这位奉行“决断在我”的政治强人毅然决然下令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核武器不但毁灭了广岛和长崎,也将远东局势在瞬息之间搅得天翻地覆。四国托管协议只初具雏形,根本尚未形成具体方案,就被扔进了废纸篓;大国们的当务之急是先行解决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接受日本投降、划分军事占领区的问题。

美国和苏联就像两名正在参加110米跨栏决赛的飞人,注意力、体力、竞技状态都处于巅峰,不顾一切地抢先跨过每一个栏架—落后的那个人,往往因为奋力追赶导致动作变形,只能越来越落后,绝望地重重磕倒对方身后的一个个栏架。

1945年8月6日,美国刚对日本使用第一颗原子弹,老谋深算的斯大林立即预见到了日本的投降,果断于8月8日对日本宣战。

一夜之间,长期引而不发的大批苏联红军终于放开了一直紧绷的弓弦,他们后发先至,向蜷缩在满洲和朝鲜坑道里的日本关东军发起风暴般的总攻。苏军的突然发难,使原本主导着战争的美军顿时陷入被动,因为,此时距离朝鲜最近的美军部队,都还远在600英里之外的冲绳岛,根本无法阻止苏军入主朝鲜半岛。

美国政府在对日战争中耗费了巨大物资和人力,当然无法容忍苏联的“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为了避免胜利果实落入苏联手中,美国政府在仓促之间抛出了以三八线划分朝鲜的方案。

就在8月15日,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当天,杜鲁门的密电也发到了斯大林手中。第二天,本已占据先手的斯大林就发出回电—苏联竟然同意了三八线的提案。

对于无力自主的朝鲜而言,这些远东局势的突变,就像毫无征兆吹起的一阵大风,将自己浮萍般的命运又吹向别的方向。

但对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言,他们虽不能控制风向,却能预测风向,即使不能使狂风止息,至少能站稳脚跟,以风势助力。人们眼中的历史的“偶然”,在他们看来,则与历史的“必然”无异。

从局外人的角度看,这条仓促划出的线根本不具备多少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意义。

“这条约300公里长的分界线斜穿朝鲜半岛,它截断了75条小溪和12条河流,以不同的角度越过崇山峻岭,穿过181条小路、104条乡村土路、15条道际公路和8条高级公路,以及6条南北铁路线”。

但是,这并不表明匆忙划出的这条分界线没有经过缜密的政治考虑。

对美国而言,划出三八线,其意义不仅在于能阻止苏联独占朝鲜,而且不动声色地将旧都汉城、釜山两个重要港口都划到了属于自己的南部。

苏联在一夜之间大军压境,本已视朝鲜全境为囊中之物,却出人意料地没有拒绝美国的提案,反而一口答应下来。精明的斯大林意在以退为进,显示了极为强硬的态度,他试图使美国接受两个附加条件:1.将属于日本的整个千叶群岛交给苏联军队,2.将属于日本本土的北海道北部交给苏联军队。

美国则如同太极高手,回应得绵里藏针。8月18日,杜鲁门干脆爽快地接受了第一条要求,但巧妙地拒绝了第二条,他提醒斯大林:“麦克阿瑟将军指挥的盟国部队包括苏军在内。”

苏联当然十分明白,朝鲜问题或许还能讨价还价,但日本问题是美国的底限,美国绝不会在事关日本本土的问题上有一丝一毫让步。美方的拒绝似也在斯大林的意料之中,于是斯大林先斩后奏,先是以“北海道位于北纬38°以北”为由,在8月20日下令苏军全力进驻日本北海道,然后才在8月22日复电美国,对美国的拒绝行为表示遗憾。

严阵以待的美国并未措手不及,当苏联驻日代表库兹马·杰列维扬科中将来到麦克阿瑟面前,声称苏军将无视美军意见,强行进驻北海道时,麦克阿瑟以更强硬的态度威胁道:“没有我的许可,哪怕是一兵一卒登上北海道,就将立即逮捕包括你在内的苏联驻日代表团全体人员。”

至此,美苏双方长期谋划,一待机会出现,立即速战速决,点到即止,一番电光石火的激烈交锋很快就结束了。在短短半个月内,朝鲜身不由己,如同棋子,被两个超级大国置于棋盘之上,几番明争暗斗之后,双方各有斩获,最后以三八线为界,形成了暂时的平局。正如李承晚乐于引用的那句朝鲜谚语“鲸鱼相争,小虾丧命”。

朝鲜长期南北分裂的导火索,由此埋下。

此后,北方在苏联支持下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而美国则选择了年逾古稀的李承晚,在南方建立了大韩民国。

在漫长的历史里,朝鲜并非第一次依附于大国而求存。在“和议”政策的指引下,朝鲜曾长期与中国保持一种共生的默契:朝鲜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在作为中国屏障的同时,也获得中国的保护。这种生存智慧铸就了朝鲜独特的发展模式,使朝鲜维持了数百年和平与保护。但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驾临朝鲜半岛,这种延续近千年的生存公式就彻底失效了。

但无论如何,被人为地一分为二的朝鲜民族向往统一,向往和平。不管是民众质朴的呼声,还是政治家含义丰富的宣言,都明确地表达出统一的热望。金日成相信,他们能够在两周,至多两个月内,占领南朝鲜,他已决心,“用刺刀尖碰一碰南方的土地”。李承晚则说:“尽管大洋彼岸的朋友建议,不要攻打北朝鲜的外国傀儡,但是北方处在苦难中的兄弟的呼声却不能置之不理。我们应对这一呼声作出反应。”

年逾七旬的李承晚生于一个没落的王族家庭,在中青年时期活跃于美国社交界。当这位美国范十足的绅士在古稀之年登上朝鲜的权力顶峰时,他依然保持着一袭白西装、一尘不染的形象,这使他在身边那些风尘仆仆的劳苦随从映衬下显得格外卓尔不群。

韩国总统李承晚,字承龙,号雩南,大韩民国首任总统、第一至三届总统(1948—1960年)。

1910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国际政治博士学位。1912年再赴美国从事抗日独立运动,在此后长达30年的漫长时间里,李承晚一直致力于民族运动,但事业坎坷。1919年,他曾在上海担任流亡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总统,于1921年被迫辞职。1945年返回南朝鲜,建立群众性政治组织,并借此进入政坛,终于在1948年就任韩国总统。

李承晚当政期间,对政敌实行残酷打击,多次操纵议会,迫害反对党骨干。为了连任总统,他迫害议员,并搜捕出避难的议员们,强迫他们修改宪法;而在1960年的大选中,李承晚的舞弊行为招致学生和在野党不满,造成了警民冲突,186人死亡,还导致了波及全国的“4·19”学生运动。在全国暴动中,李承晚只得宣布辞职,并逃亡夏威夷。

李承晚的头像被印在第一版的100韩元硬币上,并被尊为韩国国父。但由于他多次暗杀政敌,实行独裁统治,终于在1960年的政变中下台,失去了国父称号。此后,一直被怀疑死于李承晚之手的领导人金九取代了李承晚,被追认为韩国国父。

李承晚虽然年事已高,但他“既是民族主义者又是基督徒”,而且与长期出没在华盛顿的国民党政权交往甚密,这些特征也使他获得了“小蒋介石”的称号。

事实上,作为美国钦点的南方总统,李承晚的种种激进做法不但令美国政府十分头疼,也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普遍反感。“在南方,不管美国人喜欢与否,他们还是选中了那位大半生的时间都在国外流放的李承晚……他易动感情、自以为是、反复无常,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结,极端仇视共产主义。他曾经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可一旦掌握全国的民主制度后,所有的人都要对他唯命是从。正是日本人与美国人造就了这样一个李承晚,他的一生都在背信弃义、铁窗生涯与政治放逐中度过,他的性格因此而改变,心也变得坚硬如铁。”

对这位时常试图跨越美国为南方划定的规条、既依附美国又自行其是的年迈总统,首任驻韩美军司令霍奇丝毫不掩饰鄙视之情,在他看来,李承晚“阴险狡诈、喜怒无常、凶残腐朽、捉摸不定”。

相比较为激进但能与中苏保持团结的金日成,李承晚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几乎受尽了美国政府和社会舆论的唾弃,直到1960年被韩国民众赶下台,这位韩国国父始终处于激烈的内部斗争,并在洪流般的国际政治中小心翼翼地积攒资本。 3LPLw8R3xuAy3w+4JBlHDXW9Co/s5wDmM0oxSB2c/f3FUGzxlZ7JdeMk2oaiOY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