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讲
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信息时代数字化转型的当下,资源要素投入与分配、业务流程等产生变化,原先产业纵向封闭结构模式遭到冲击,促使产业体系重构,按横向层次化结构发展。横向层次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形成“三体系”——前端用户精准触达的生态体系、中端提升产业能力的中坚体系、后端合理调配产业资源的分配体系,相较于纵向封闭结构,更倾向于集成产业内部、产业间各要素,以高效、高速方式优化组合资源,能使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体系呈现更好的发展生态。

一、产业体系发展背景

产业体系,亦称作产业结构,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通过对第一、二、三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时间、空间、层次的划配调拨,实现生产要素改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附加值提升之目标,从根本上而言是一项系统化、体系化工程 [41]

产业体系构建根本上受技术创新、人口资源、经济体制、资本规模、供需结构等基本因素制约。传统产业体系是围绕传统产业,即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特点构建的产业关联衔接系统。我国在2013年前一直处于第一、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主要围绕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进行运转。由此,传统产业基本呈现出生产技术较为单一、生产组织较为落后、生产单位较为固定、产品附加值较低的状态。

自20世纪80年代第四次知识技术密集技术革命发端,21世纪第一、第二个十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以来,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已产生巨大变化。2013年前后,经济进入新常态,服务业成为领跑产业结构的新优势,2017年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代产业呈现出生产技术融合,生产组织严密,生产单位多元,产品附加值较高的状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现代产业体系应以智慧经济(含数字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现代农业为基础、通过五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的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形态。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原先传统产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结构性陷阱”,实现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二、数字化转型下产业体系结构升级

1.传统产业结构:纵向封闭结构

传统产业体系是占据落后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长期的历史阶段。一般情况下,处于该时期的国家(社会或组织)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人口等红利,易于培育劳动密集型等低成本、高投入产业,鉴于传统产业技术、流程、组织较为简易,产品附加值较低之特点,传统产业结构通常考虑采用纵向封闭结构运转产业系统,即产业间严格依据产业链排布且产业彼此孤立的结构。

例如:传统汽车行业,其产业链主要包含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下游销售售后服务商。就生产技术而言,定位于满足简易出行需求的传统汽车行业,主要依托于大量人力装配支撑。就生产要素而言,全程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较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各产业间联系较为封闭,供应商掌握汽车零部件生产所需自然、人力资源等进行制造,生产完成后交由下游经销商,通过调配人力资源等进行服务。就生产组织而言,全产业链中,各端生产要素并未进行互联互通,产业间、行业间交互较少,本质上属于传统流程化管理。就生产单位而言,上游供应商与下游经销商存在严格界限,彼此链条中身份较为明晰。

2.数字化背景下未来产业结构:横向层次化结构

随着技术革命的席卷,信息化时代到来,数字化转型是信息化发展到新历史进程的现阶段重点和关键性要求,数据是信息化转型的重要驱动要素。现代经济活动中不断融入以数据为主体的改良性、突破性、颠覆性技术,用户需求由寻求物质需求向精神文化需求纵深发展,促使生产、制造及服务产生变革,生产技术、流程、组织逐步走向高、精、尖、深。由此,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现代生产活动中,各生产主体、产业内部、产业间呈现高度关联性而非割裂、独立存在,即形成各产业平行,产业内部各成分独立运转且功能明确的结构。

例如汽车智能制造行业,就生产要素而言,机器人、高质量设备制造等的投入,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体现其技术型特质。就生产单位而言,上游除零部件生产厂商外,其他智能制造厂商,诸如传感器、云系统、精密元件等厂商均加入生产运作。下游经销环节打破传统经销商负责售卖链条,出现车厂与用户直连、互联网企业投入研发汽车等不同模式。

三、横向层次化产业结构优势研究

横向层次化产业结构利于形成稳固“三体系”,即前端形成用户精准触达的生态体系,中端牢筑提升产业能力的中坚体系,后端夯实合理调配产业资源的分配体系(见图2-1)。

图2-1 横向层次化产业结构“三体系”图

1.前端:用户精准触达的生态体系

图2-2 横向层次化产业结构用户需求处理图

无论是以用户,抑或是以客户为中心,究其本质都是以人为本观念的映射。横向层次结构,因其横纵融合结构,将整体需求捕捉主体由单一主体扩充到全产业, 提升需求捕捉精准度 (见图2-2)。其一,需求捕捉精。横向层次结构中各产业排布并列,实现同时接收反馈用户需求,并针对本产业部分对下分级行业功能模块进行生产部署,节约逐环节传导需求之时间成本。其二,需求研判准。并列结构使产业链间各主体对用户需求实现协同研发,避免产生产品交付后与用户需求相去甚远的失误。其三,需求反馈快。产业链运作各流程完成后,快速与用户进行交互反馈,查缺补漏、改进提升,铺设需求改进高效传递路径,提升整体用户满意度。例如,利用应用监测服务(ARMS)+分布式应用服务(EDAS)等,实现高捕捉速率、高托管效率、可伸缩计算的用户数据获取与需求分析。

横向层次结构以其高效联通效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等提升生产效率,贴近用户需求之特点。同时,其两方面优势更适宜满足 高端、复杂、多元需求。 第一,生产周期短。各产业形成形似敏捷开发、迭代开发的生产模式,保证产业链上各环节同时开工,且保证每个环节都独立可用,生产效率呈倍数增长。第二,技术水平高。产业间实现统一、共享数据联通,为跨产业技术交互融合提供可行性场景。使用第三方数据中台解决方案,云服务实现统一平台构建,数仓技术、流计算、边缘计算等算法技术实现不同产业数据融合存储并提供利用。

2.中端:提升产业能力的中坚体系

2020全球智能物流峰会(GSSC)上,“国内国际双循环”概念首次被提出,在我国内外经济环境逐步复杂多样的当下,对内要应对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缓解传统产业主导地位下降、新兴产业衔接不力等问题;对外要认清世界经济下行,国际市场萎靡,保护主义上升等国际经济形势。产业体系应时刻保持敏感,适时而动、与时俱进,同时高效优化内部结构,以抵御潜在风险。

图2-3 横向层次结构对外机制图

横向层次结构,以其高度连通的产业机制,实现共建、共享、共创、共赢,以产业内部集群形式,产业间协同发展形成多层合力。

该结构 抵御外部风险 三大机制如图2-3所示。其一,敏锐市场嗅度。当市场政策、风向发生变化时,并列结构便于各产业第一时间捕捉风向,并借由产业内部及产业间联通机制探讨发展新路径。其二,保护机制。在产业体系遭受冲击时,高联通机制可提升响应速率,迅速通过产业联系网建立产业内或跨产业保护机制维护群体利益。例如,在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我国电子芯片产业龙头企业在海外市场颇受挤压,为扩大产业效应,以华为为首的企业与国内设立集成电路企业和软件企业形成战略合作机制,并在专利等方面铺设专利保护机制,使用法律手段捍卫产业利益。其三,整体提升机制。市场环境的动荡本质上是经济活动和价值规律相适应的过程。为了适应市场价值规律,遵循市场规则,各类取巧手段并不是产业“硬实力”,提高前瞻能力、合理调配资源、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拥有核心技术、满足市场需求,最终促进产业升级,才是产业体系硬核实力。而横向层次以其低耗的内部升级外化,相比孤身作战显然在整体带动升级方面更胜一筹。

图2-4 横向层次结构内部机制图

在内部发展方面 ,横向层次结构遵循去中心化的分工逻辑,使各产业间相互区分却又紧密相连,共同支撑体系运作(见图2-4)。产业内部,可形成产业集群,将各行业具有竞争或合作关系的企业在相对地理空间或虚拟空间上集聚,使其最大化程度降低成本、增强生产稳定性、提升规模效益,本质上是复杂产品产业链深加工的纵向一体化,打破单一生产主体封闭性质。产业间,通过共建基础设施、共用产品数据、共享统一平台、共建产业生态,使其在充分遵循生产要素资源及经济规律基础上实现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横向产业生态圈的构建。

3.后端:合理调配产业资源的分配体系

产业资源是生产运作中必需的资源,是产业体系运转的基石,同时产业资源配置系统亦是产业体系的最底层逻辑架构与支撑。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要素供给较为充分,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之二是生产要素的改进及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途径之一便是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组合。强调全要素生产的当下,产业资源如何按需配置,从“分得对”走向“分得好”再到“分得优”应是产业体系优化的目标之一。

横向层次结构,严密企业—行业—产业体系,将各层级主体置于同一层面进行配置,实现产能优化。

其一,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 企业作为生产运作资源配置的最小单元,横向层次思想可衍化出横向多级的一体化管理系统,减少生产要素最短运转路径,对大型产业企业具有良好上下级资源协调联通作用。

其二,产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 行业由众多不同规模量级企业构成,横向层次结构打破部分龙头企业独占鳌头利用某些竞争优势抢夺资源、挤压小微企业的局面,杜绝论资排辈,为行业内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竞争环境。

其三,产业间资源优化配置。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一二产业占比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及众多新兴产业占比上升的产业结构,以人力资源为例,第一产业劳均收益远低于二、三产业,而第二产业高于第三产业,可见当前人力资源要素在第二产业占有率较高。而新兴产业虽然产业发展前景较强,但出现时间短、产业规模较小,在产业体系中暂时处于弱势地位,去中心化产业资源可实现产业资源共享、迁移、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四,淘汰过剩产能。 当前基础产业资源较为富足,横向联通及网状渗透利于疏通资源流转渠道,防止出现资源淤堵于传统产业,造成资源过度投入导致的产能过剩情况。

其五,实现资源可持续。 疏通资源流转通道后,资源分配局面较为平稳,整体形成产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资源,提高产业效益,又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的目标。

拓展阅读

花桥全力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实践

位于苏州昆山的花桥经济开发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并在产业基础设施、产业集聚融合、产业载体平台、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生态结构等方面持续发力,用全域数字化理念谋城市之新、产业之新、人才之新、赛道之新。

1.在区位优势方面

自2006年成立开发区以来,花桥利用紧邻上海的特殊区位条件和政策优势,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产城一体化”,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迅速向“三二一”转变,突出与上海错位、协同、融合发展,在产业、环境、民生等各方面“无缝对接”,这为花桥加强与周边区域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开发和利用、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互利合作提供了基础支撑。

2.在产业基础设施方面

已建成投运的电力设施、电信设施、供水供气设施为数据安全提供高可靠性的保障,同时还建有全国县级城市首座双厢式地下综合管廊。建成中金国家绿色数据中心、万国数据、电信等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IDC平台,规划机柜数超4万个。与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合作5G组网建设,实现花桥5G全区域全覆盖。中国电信通过花桥数据中心开通“昆山-上海互联网数据400G专用通道”,较为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在产业集聚融合方面

聚焦数字赋能效应,推动数字化在金融、健康、商贸、文旅、信息、交通、航天,以及智改数转的“7+1”数字经济产业领域融合发展。数字金融,有主营消费金融服务的苏银消金、主营金融后台数据处理的华道数据等33家企业;数字健康,有纳百特大药房、亿方药业等22家企业;数字商贸,有好孩子商贸、京东广臻等78家企业;数字信息,有专注软件研发的华信软件、深度学习计算的宽泛科技等43家企业;数字文旅,有旅游一站式服务的云智星河、特色云仓服务的梵舒网络等61家企业;数字交通,有汽车新零售的毛豆新车网、交通大数据应用的车总馆等7家企业;数字航天,有低空商用无人机的航天时代飞鹏、小型卫星霍尔推进器的星空动力;“智改数转”,重点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4.在产业载体平台方面

依托京东智能产业园、跨国联合创新空间、沪苏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中心等13家数字产业平台,汇聚各类全球科创和人才资源,引入孵化病理多靶点智能诊断系统、制冷核心设备研发项目、超流量子分布式安全系统研发项目等一大批企业集聚花桥。同时,加快推进博实机器人产业园、顺扬·智汇谷(二期)等数字经济产业载体建设。

5.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

联合浙大设立浙大金融研究院新经济发展创新中心、对接马德里理工大学设立智能建筑技术转移中心。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华创医疗与华师大合作建设病理影像采集分析平台、实达迪美与南大合作研发海量数据处理平台、必捷必与北大合作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同时,联动硅湖学院等高校构建数字经济产业人才培养平台,与国内150余所高校建立人才合作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人才保障。

6.在产业生态构建方面

成立了昆山市大数据产业联盟、昆山市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协会,并加入长三角大数据产业城市发展合作联盟,中金数据牵头组建了中国数据中心标准联盟。设立了总额30亿元的创新创业发展引导基金,参与市创投基金,设立智慧供应链产业基金、复茂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与浙大金融研究院合作科创产业基金。成立花桥集成指挥中心,建设运行智慧花桥等一批数字应用示范平台。

——素材来源:昆山市人民政府网 6tsVcA/rV0nZV5BlizcsW/fe7WQ6sZeOPrbFJNoSsaNB2h0XRW/pOLQReLYW/t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