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倡导“仁”,张扬仁者“爱人”,把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提升到仁爱天下的高度;墨子提倡“兼爱”,主张“爱人若爱其身”,把为天下兴利除害当作“仁人”为人处世的当然准则;孟子进而倡导“仁政”,强调“保民而王”,把执政治国的道理建筑在民为邦本的基础之上。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光彩熠熠的思想资源。
孔子的“仁”、墨子的“兼爱”、孟子的“仁政”,其精神实质都在爱人。由爱自身、爱自己的亲人,扩展到兼爱他人、泛爱众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善莫大焉”。推己及人不仅是情感的延伸扩展,更是道德的升华飞跃。由“亲亲”到“爱人”,到“仁政”,到“仁民”,到“仁天下”、“仁万物”,如此无限延展,体现出了先秦圣贤悲天悯人的仁者之心。
然而,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却把这些原本可能导向以人为本理念的先进思想,严密地操控在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界限之内,甚至任意曲解阉割,封锁扼杀。直至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人提出了“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的响亮口号,振聋发聩,揭示出封建君主“以天下为一己之私”的丑恶实质,才把先秦以来以民为本的观念引向了近代民主意识。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应予指出的是,传统的以民为本思想带有稳固封建统治的意图,它与现代文明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现今倡导以人为本,实质上是强调一切上层建筑存在的理由和一切国家权力行使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每个公民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保证每个公民能够享受更多的自由和幸福。这是现代文明政治的当然职责,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如果我们每个人无论当权与否,都能自觉地、本然地去关爱他人,关爱民众,乃至于关爱一切生灵,那么,我们的心灵将会荡漾着爱的温暖,我们的社会将一派祥和,我们的生活会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