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庆历三年(1043)任谏官。为人耿直,敢于谏诤,支持范仲淹等开明派的政治革新,屡遭排挤打击。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反对宋初浮艳文风,倡导效法韩愈,在散文、诗、词、评论诸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尤以散文著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等合撰)等。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②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③ :“梁 ④ ,吾仇也;燕王 ⑤ ,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⑥ ,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 ⑦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⑧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⑨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⑩ ,请其矢 ⑪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⑫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⑬ ,函梁君臣之首 ⑭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⑮ ,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⑯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⑰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⑱ ,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⑲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 ⑳ :“满招损,谦得益 ㉑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㉒ ,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㉓ ,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作品注释】
①本文是欧阳修所著《五代史记》中《伶官传》的序文。伶官:古代宫廷乐官。这里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xù)时供奉内廷并授有官职的伶人。
②晋王:指庄宗的父亲李克用,西突厥沙陀族人。李克用在唐朝末年占据了今山西一带,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朝赐姓李,封为晋王。将终:临死。
③矢:箭。
④梁:指后梁太祖朱温。朱温原是黄巢起义军将领,叛变降唐,被封为梁王,赐名朱全忠。后篡唐自立,国号梁。他曾企图杀害李克用,因而两家结下世仇,互相攻伐。
⑤燕王:指刘仁恭。刘仁恭本为燕将,李克用支持他夺取幽州,并保举他为卢龙节度使,所以说“吾所立”。后叛李克用归附朱温,朱封他的儿子刘守光为燕王。这里称刘仁恭为燕王,是追叙之辞。
⑥契丹: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约为兄弟:李克用曾与阿保机结拜为兄弟,约定合力攻梁,不久阿保机背约,与梁通好,共同反晋。
⑦尔:你。
⑧乃父:你的父亲,李克用自称。
⑨庙:太庙,帝王的祖庙。
⑩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吏。少牢:旧时用猪、羊各一头祭祀,叫少牢。《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以牛、羊、猪三牲为祭品,少牢无牛。告:祭告。
⑪请:敬语,“取出”之意。
⑫纳:放回。
⑬方:当。系燕父子以组: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公元913年,李存勖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父子,押回太原,斩首献于太庙。系,捆缚。燕父子,指刘仁恭与刘守光。组,绳索。
⑭函梁君臣之首:把梁王君臣的首级装在匣子里。公元923年,李存勖攻破大梁,梁末帝朱友贞(朱全忠之子)及其部将皇甫麟自杀,李砍二人首级,装匣献于太庙。函,木匣,这里作动词用。梁君臣,指朱友贞与皇甫麟。
⑮仇雠(chóu):仇敌。
⑯“一夫”二句:公元926年,驻扎在贝州的军士皇甫晖发动兵变,周围驻军纷纷响应,李存勖派成德军节度使李嗣源前往平乱,李嗣源也叛变称帝,反攻后唐京城洛阳。一夫,指皇甫晖。
⑰“仓皇”二句:李存勖闻变,仓促率军东进,至万胜镇,闻李嗣源已占据大梁(今河南开封),就引兵折返洛阳,所率二万余官兵叛逃殆尽。仓皇,仓促。
⑱“至于”二句:李存勖率部至洛阳附近的石桥,君臣对泣,部将百余人拔刀断发,向天立誓,表示效忠。
⑲抑:还是。本:探究。
⑳《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
㉑“满招损”二句:《尚书·虞书·大禹谟》原文为“满招损,谦受益”。
㉒逸豫:安乐。
㉓“数十”二句:李存勖灭梁后,纵情声色,朝政日非。宠信伶人郭从谦等人,郭乘机作乱,李存勖中流矢而死。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即帝位,后唐国号虽不变,但已名存实亡,所以说“国灭”。
【作品评析】
这是一篇论证严密的史论。
作者从后唐庄宗李存勖艰苦创业、统一中原,又骄纵享乐、身死国灭的典型事例中,提炼出这样一个重要史学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意思是一个国家政权的兴盛和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的因素,而不是天命。这一观点具有普遍的警戒意义,反映了作者清醒的历史意识。
在论证时,以“成败由人”为中心,先极赞庄宗创业时意气之“壮”,再感叹他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鲜明对比映衬,凸显庄宗先盛后衰这一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不仅令人信服,而且使文章意脉前后贯通,抑扬有致。
本文的写作意在劝谏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莫蹈覆辙,所以虽以议论为主,但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意味。行文中时而以唱叹起笔,使人警醒,如开头的“呜呼”;时而推出与主旨相关的警戒性断语,而且两两比并,正反相形,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时而又出以感慨淋漓之句,多置于文章的筋络关键之处,如“岂非人事哉”,“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独伶人也哉”。这些都增强了本文作为史论的艺术感染力。
【思考与练习】
一、本文意在以史为鉴,你认为为政者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成败中可以获得何种历史借鉴,应当记取哪些历史教训?
二、这是欧阳修散文中历代最广为传诵的议论名篇,试就本篇的议论特色与论证方法略作阐析。
三、前人认为欧文擅于运骈入散或以散破骈,请你在本文中找出用骈入散、用散破骈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