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初著名政治家。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归唐。唐太宗即位,任为谏议大夫。贞观三年(629),以秘书监参与朝政,迁侍中,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屡劝唐太宗居安思危、举贤任能、戒奢爱民,于贞观之治功绩卓著。他去世后,唐太宗亲自撰写碑文,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殁,朕亡一镜矣!”魏徵主持周、隋、陈、齐诸史修撰,他撰写的《隋书》序论和《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论列史实以简明正确为旨归,时称“良史”。有《魏徵集》,已佚。《全唐文》存其文三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③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⑤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⑥ !人君当神器之重 ⑦ ,居域中之大 ⑧ ,将崇极天之峻 ⑨ ,永保无疆之休 ⑩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⑪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⑫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 ⑬ ,承天景命 ⑭ ,莫不殷忧而道著 ⑮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⑯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⑰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⑱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⑲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⑳ 。虽董之以严刑 ㉑ ,振之以威怒 ㉒ ,终苟免而不怀仁 ㉓ ,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 ㉔ ,可畏惟人 ㉕ ,载舟覆舟 ㉖ ,所宜深慎 ㉗ ,奔车朽索 ㉘ ,其可忽乎 ㉙ !
君人者 ㉚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㉛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㉜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㉝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㉞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㉟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㊱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㊲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㊳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㊴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㊵ 。总此十思 ㊶ ,弘兹九德 ㊷ ,简能而任之 ㊸ ,择善而从之 ㊹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㊺ ,信者效其忠 ㊻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㊼ ,鸣琴垂拱 ㊽ ,不言而化 ㊾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㊿ ,役聪明之耳目 (51) ,亏无为之大道哉 (52) !
【注释】
①本文选自《贞观政要·君道》,亦见于《旧唐书·魏徵传》。今常见的《古文观止》本则颇有删削。谏:劝谏。太宗:唐太宗李世民。疏:奏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②固:使……稳固。本:根。
③浚(jùn):疏通。
④德义:德政和信义。
⑤下愚:最愚笨的人。
⑥明哲:贤明而有智慧的人。
⑦人君:君主。当:担当,掌握。神器:指帝位。
⑧居域中之大:语本《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居,占据。域中,天地间。
⑨崇:尊崇。极天:至天,达于天。语本《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峻:崇高,高贵。
➉无疆:没有边际。休:福善。
⑪戒奢以俭:戒除奢侈而崇尚节俭;以,而。一说,用厉行节俭来革除奢侈;以,用。
⑫不胜其欲:制伏不住他的欲望。
⑬凡百:所有一切。元首:指君主。
⑭承天景命:承受上天的大命。古人认为封建帝王是承受天命而登位的。景,大。
⑮殷:深。一说通“慇”,忧貌。
⑯克终:善终。
⑰之:指天下。
⑱傲物: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
⑲吴越:吴国和越国是春秋时两个势不两立的敌对诸侯国。
⑳骨肉:借指亲属。行路:路人。
㉑董:督责。
㉒振:震动,震慑。
㉓苟:暂且。免:指避免犯罪。
㉔怨不在大:语出《尚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孔颖达疏云:“人之怨不在事大,或由小事而起;虽由小事而起,亦不恒在事小,因小至大。”此则说明,不管事大事小,凡是能使民众怨恨的事都不可做。
㉕惟:为,是。人:民众。
㉖载舟覆舟:语本《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载,托起。
㉗宜:应当。
㉘奔车朽索:用朽烂的绳子驾驭飞奔的马车。典出《尚书·五子之歌》:“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喻事情的危急。
㉙其:岂,难道。忽:轻忽,怠慢。
㉚君人:做民众的君主。这里君是动词。
㉛可欲:指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㉜有作:有所兴建,指建造宫殿之类的大工程。知止:知道适可而止。语本《老子》:“知止不殆。”(殆,危险)安人:使民众得到安宁。
㉝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㉞满溢:指骄傲自满。江海下百川:江海的地势比所有的河流都低下。语本《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下百川,下于百川,比百川低下。
㉟盘游:游乐,这里指出猎。三驱:打猎时,只围其三面,使被围的禽兽可以逃去一些。不忍把禽兽完全捕杀,这是古人所谓好生之德。度:限度。
㊱慎始而敬终:从开始到终了都非常慎重。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敬,在这里与“慎”同义。
㊲壅:指耳朵被堵塞。蔽:指眼睛被蒙蔽。纳下:听取下面的意见。
㊳谗:讲坏话陷害别人。邪:行为不正。正身:端正自己的言行。黜:罢斥。恶:指奸邪之徒。
㊴无:通“毋”,不要。谬赏:错误地赏赐。
㊵滥刑:过度地施加刑罚。
㊶总:这里有全部掌握、全面养成之意。
㊷弘:弘扬,发扬光大。兹:此。九德:古代的九种美德,说法不一,这里泛指国君应当具有的德行。
㊸简:选,挑选。能:有才能的人。
㊹善:指品德高尚的人。从:听从,信任。
㊺播:广施。惠:仁爱,恩德。
㊻信者:忠诚的人。
㊼松、乔:赤松子与王子乔的并称,两人都是传说中的仙人。
㊽鸣琴:指无为而治。典出《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垂拱:垂衣拱手,意思是无须亲自动手做事。
㊾不言而化:言语不多而百姓受其教化。
㊿司职:行使职权。
(51)役:驱使。聪明:视觉、听觉非常敏锐。
(52)亏:有损于。
【作品评析】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鼓琴图(元)王振鹏作
唐太宗在创业之时,奋发进取,严于律己;但立国之后,不免自矜功业,舍勤俭而求奢侈。魏徵此文,写于贞观十一年(637),旨在提醒、儆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聚德义以顺应民心,使天下长治久安。
本文观点鲜明,论述畅达。开篇即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点,其后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文章各个部分之间关联紧密,因果分明,具有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作者善于运用正反对举的方法来援事说理,进行对比论证,论述简捷扼要,而事理昭然,是非、得失、利害等相得益彰。此外,文中还多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不仅使本文说理显得生动可感,也使全文句式显得整饬而便于记诵。
【思考和练习】
一、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说明国家安定、积聚德义、获取人心、厉行“十思”四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以第一、二段为例,说明本文所采用的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
三、认知文中语意相反相成的对偶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