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十八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二十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为太中大夫。他对当时政治提出了改革的建议,遭到周勃等权贵的妒忌、毁谤,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人因称其为贾长沙、贾太傅。文帝七年(前173),他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的太傅。文帝虽仍赞赏他的博学,但对于他多次上疏陈述的政治主张并未采纳。后来梁怀王骑马摔死,他悲泣自责,忧闷而死。贾谊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文五十八篇,赋七篇。其文见现存的《新书》,亦名《贾子》。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 ,拥雍州之地 ③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④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⑤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⑥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⑦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⑧ 。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⑨ ,因遗策 ⑩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⑪ ,以致天下之士 ⑫ ,合从缔交 ⑬ ,相与为一 ⑭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⑮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⑯ ,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⑰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⑱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⑲ ,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⑳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㉑ 。秦人开关延敌 ㉒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㉓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㉔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㉕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彊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㉖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㉗ ,振长策而御宇内 ㉘ ,吞二周而亡诸侯 ㉙ ,履至尊而制六合 ㉚ ,执敲朴而鞭笞天下 ㉛ ,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 ㉜ ,以为桂林、象郡 ㉝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 ㉞ ,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㉟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㊱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 ㊲ ,因河为池 ㊳ ,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㊴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㊵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㊶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㊷ ,氓隶之人 ㊸ ,而迁徙之徒也 ㊹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㊺ ,蹑足行伍之间,而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干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㊻ ,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棘矜
㊼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㊽
;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
㊾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㊿
,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
(51)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作品注释】
①本文选自贾谊《新书》卷一。原文一般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过秦”的“过”,是过失、过错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过秦”就是批评、指责秦国的过失。
②秦孝公:秦国的国君,名渠梁,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亦作“殽”。
③雍州:古九州之一,今陕西、甘肃、青海一带。
④窥周室:暗暗地计划吞并周朝。窥,窥伺,偷看,意谓寻找机会吞并他国。
⑤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
⑥商君:商鞅。
⑦连衡:也作“连横”,是当时外交斗争的一种策略。西方的秦国分别同东方的六国订立盟约,以期利用六国的矛盾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斗诸侯:使诸侯自相斗争。
⑧拱手:两手相合,指毫不费力。
⑨惠文、武、昭襄:秦国的三位国君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名驷,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蒙:有承接的意思。
⑩因:沿袭。
⑪不爱:不吝惜。
⑫致:招纳。
⑬合从:也作“合纵”,是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⑭相与为一: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⑮“齐有”四句:孟尝,孟尝君,齐国的公子,姓田名文。平原,平原君,赵国的公子,名胜。春申,春申君,姓黄名歇。信陵,信陵君,魏国的公子,名无忌。
⑯约从离衡:相约为合从,离散秦国的连衡策略。
⑰韩、魏、燕、赵、宋、卫、中山:《史记·秦始皇本纪》“燕”后有“楚、齐”二字。
⑱宁越:赵人。徐尚:宋人。苏秦:周人,是当时的“合从长”。杜赫:周人。
⑲齐明:东周臣。周最:东周君的儿子。陈轸:楚人。召滑:楚臣。楼缓:魏相。翟景:魏人。苏厉:苏秦之弟。乐毅:燕将。
⑳吴起:卫人。孙膑:齐将。带佗:楚将。倪良、王廖:都是当时的兵家。田忌:齐将。廉颇、赵奢:都是赵将。
㉑叩关:指攻打函谷关。
㉒延敌:引敌人进来。延,引进。
㉓逡巡:徘徊,行而不进。
㉔亡:逃跑。此指败逃的敌军。北:败逃,此指败走的敌军。
㉕橹:盾牌。
㉖孝文王:秦国国君,昭襄王的儿子,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庄襄王:孝文王的儿子,在位三年就死了。
㉗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㉘振:挥动。策:马鞭子。御:驾御,统治。
㉙吞二周:吞并西周和东周。这个西周、东周,为战国时的两个小国。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灭西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灭东周。
㉚履至尊:登上帝位。六合:天、地和四方,指天下。
㉛敲朴:刑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朴。
㉜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粵各地,各部族各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粵。
㉝桂林、象郡:秦所置的二郡,都在今广西境内。
㉞俛首:低头,表示服从。俛,同“俯”。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㉟蒙恬:秦将。始皇时领兵三十万北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㊱锋镝(dí):泛指兵器。锋,刀尖;镝,箭头。
㊲践华为城:依凭着华山当作城墙。
㊳因河为池:凭借着黄河当作池(护城河)。
㊴谁何:指盘诘查问,系将代词用作动词。
㊵金城:坚固的城墙。
㊶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区。
㊷瓮牖(yǒu)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
㊸氓:民。隶:奴隶。
㊹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而言。
㊺陶朱:春秋时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跑到陶(今山东定陶),自称陶朱公。他善于经营生计,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猗顿: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朱公学致富之术,大畜牛羊于猗氏(今山西临猗一带)南部,积累了很多的财物。
㊻赢粮:担着粮食。赢,担负。景从:如影随形地跟着。景,通“影”。
㊼
(yōu)棘矜(jīn):
,同“锄”。
,锄柄。棘矜,枣木棍。
㊽铦(xiān):锋利。钩戟:有钩的戟。长铩(shā):长矛。
㊾乡(xiàng)时:先前。乡,同“向”。
㊿度长絜(xié)大:量量长(短),比比大(小)。絜,衡量。
(51)七庙:天子的宗庙。周制天子祀祖立七庙,供奉七代祖先。
【作品评析】
《过秦论》是西汉政治家贾谊的一篇力作,意在警戒当世之君臣记取秦朝覆亡的历史教训,即如作者在《过秦论》的下篇里引野谚所作说明:“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创作意图十分明确。
作者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却先从秦国的强盛说起。文章以抗秦六国的雄厚实力作为反衬,用铺陈夸张之笔着力渲染秦国孝公以来六代君主的开拓功业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赫赫威势,这既为写秦朝日后的覆亡作铺垫,也为揭示主题蓄势。而正是这个“金城千里”,似乎造就了“帝王万世之业”的强大秦国,面对陈涉“斩木为兵,揭干为旗”的数百“疲弊之卒”,居然不堪一击而迅即覆亡。秦王朝终于由极盛走向了极衰,由万世之业的幻想变成二世而亡的现实,这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历史反差。反差促使人们反思,文章最后连用两个“何也”,发人深省,促使人们从中认识到导致强秦覆亡的最终原因是“仁义不施”。这既是对秦王朝覆亡所作的历史总结,也是为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所提供的历史借鉴。
文章熔政论性与文学性于一炉,善于运用排比与对偶等多种表现手段铺陈渲染,纵横论析,感情充沛,辞锋犀利,文势闳肆,富于节奏,确有一唱三叹之致。前人认为“此等笔力,即求之西汉中,亦不易得也”,确为的评。
【思考与练习】
一、《谏逐客书》一发端,便提出文章主题;《过秦论》一直到文章最后,才揭示主题。试比较两者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这与文类的不同有何内在关系?
二、金圣叹认为《过秦论》“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请分析本文在反衬手法运用上有何独到之处。
三、前人指出,贾谊作陈涉与强秦之比,有卵石之异。但文章的最后结局居然是卵能碎石,作者力图用这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来揭示何种思想?
四、对于秦国的兴亡,贾谊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进行了历史的总结,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千古名文,有何新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