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前208),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著名政治家。青年时代受学于荀子。学成,到秦国游说,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拜为客卿。秦统一六国后,官至丞相。秦二世时,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李斯留下的著述不多,主要有《谏逐客书》、《论统一书》、《行督责书》和《自罪书》等,大都被收入《史记·李斯列传》。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② 。
昔缪公求士 ③ ,西取由余于戎 ④ ,东得百里奚于宛 ⑤ ,迎蹇叔于宋 ⑥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⑦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 ⑧ ,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 ⑨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 ⑩ ,举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张仪之计 ⑪ ,拔三川之地 ⑫ ,西并巴、蜀 ⑬ ,北收上郡 ⑭ ,南取汉中 ⑮ ,包九夷 ⑯ ,制鄢、郢 ⑰ ,东据成皋之险 ⑱ ,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 ⑲ ,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⑳ 。昭王得范雎 ㉑ ,废穰侯 ㉒ ,逐华阳 ㉓ ,彊公室 ㉔ ,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㉕ ,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㉖
,有随、和之宝
㉗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㉘
,乘纤离之马
㉙
,建翠凤之旗
㉚
,树灵鼍之鼓
㉛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
㉜
,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
㉝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
不实外厩
㉞
,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
㉟
,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
㊱
,傅玑之珥
㊲
,阿缟之衣
㊳
,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㊴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
㊵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
㊶
,昭虞武象者
㊷
,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㊸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彊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㊹ ,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㊺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㊻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㊼ ,却宾客以业诸侯 ㊽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㊾ 。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作品注释】
①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②窃:私自,自谦之词。过:错误。
③缪公: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59年至前621年在位。
④由余:晋国人,流亡于戎。后奉戎王命出使秦国,被秦穆公设计收买。穆公用由余之谋伐戎,并国二十,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⑤百里奚: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初仕虞国,晋灭虞后,他以战俘身份作为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奴仆入秦。后出走宛地,秦穆公闻其贤,用五张羊皮赎回,并拜其为相。
⑥蹇叔:本是岐(今陕西岐山)人,客居于宋国。因百里奚的推荐,秦穆公以厚币接他入秦任上大夫。
⑦丕豹:晋大夫丕郑之子。其父被杀,遂自晋奔秦。公孙支:岐州人,居于晋。他们西入秦国后,分别被穆公任为大将和大夫。
⑧孝公:秦孝公,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入秦,劝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力大盛。
⑨彊:同“强”。
⑩获楚、魏之师:指商鞅于公元前340年率秦军大破魏军,继而又战胜楚军。
⑪惠王:秦惠王,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张仪:魏国人,西入秦,被惠王任为相。张仪提出了用“连横”瓦解东方六国“合纵”的谋略。
⑫三川之地:指韩国之洛阳一带。三川,黄河、洛水、伊水。
⑬巴、蜀:战国时期的两个小国,分别在今四川省的东部和西部。公元前316年,秦灭蜀。
⑭上郡:郡名,战国魏文侯置,后为秦所夺,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
⑮汉中:郡名,战国楚怀王置,在汉水中游,公元前312年,秦大破楚军而占,取地六百里,移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
⑯九夷:这里泛指散居在当时楚国境内的若干少数民族。
⑰鄢、郢(yān yǐng):楚国先后建都的地方。鄢,今湖北宜城南。郢,今湖北荆州江陵区西北。本句指公元前280年至前277年秦国攻取大片楚地事。
⑱成皋:又名虎牢关,军事要地,在今河南荥阳西北。
⑲六国之从(zòng):战国时齐、楚、赵、魏、韩、燕六国的抗秦联盟。从,通“纵”,即合纵。
⑳施(yì):延,延续。
㉑昭王:秦昭王,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范雎(jū):魏国人,入秦后被昭王拜为相。
㉒穰(rǎng)侯:即魏冉,封于穰,故称穰侯。
㉓华阳:华阳君,名芈(mǐ)戎。魏冉和华阳君都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的弟弟,专权骄横。
㉔公室:王室,朝廷。
㉕向使:当初假使。内(nà):同“纳”,接纳。
㉖昆山之玉:昆仑山北麓(今新疆和田地区)所产的良玉。
㉗随、和之宝:随侯珠、和氏璧,都是有名的珍宝。
㉘太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国的欧治子、干将所铸。
㉙纤离:古代骏马名。
㉚翠凤之旗:用翠凤的羽毛装饰的旗。
㉛灵鼍(tuó)之鼓:用灵鼍皮蒙的鼓。鼍,俗名猪婆龙,即扬子鳄。
㉜说(yuè):通“悦”。
㉝犀象之器: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物。
㉞
(jué tí):骏马。
㉟下陈:堂下,姬侍站立或歌舞的地方。
㊱宛珠:宛地(靠近汉水)出产的珍珠。
㊲傅玑之珥(ěr):镶着珠玑的耳饰。珥,耳环。
㊳阿缟(ē gǎo):东阿县(今属山东)出产的白绢。
㊴随俗雅化:能够随着时俗的变化而将自己修饰得十分娴雅。
㊵击瓮叩缶(fǒu):敲打瓦罐瓦盆显示音乐的节奏。搏髀(bì):拍着大腿打拍子。
㊶郑卫桑间:指郑、卫两国的民乐民歌。
㊷昭虞武象:昭一作“韶”,韶虞,相传是虞舜时的乐曲名。武象,相传为周武王时的舞曲名。
㊸适观:适合观赏。
㊹太山:即泰山。让:辞,拒绝。
㊺就:成就,完成。
㊻五帝:《史记》以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为五帝。三王:三代之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与周武王。
㊼黔(qián)首:秦国对百姓的称呼。黔,黑。
㊽业诸侯:使诸侯成就功业。业,这里用作动词。
㊾藉寇兵:借给贼寇武器。赍(jī)盗粮:送给盗贼粮食。
【作品评析】
秦始皇初年,李斯被拜为客卿。当时,由于客卿在秦国的发展影响了原有贵族的权势,秦国贵族于是借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为秦国开渠以阴谋消耗秦国力量的事件,一概否定客卿仕秦的功绩与用心,并奏请秦王逐客。于是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有感于这一决策的重大失误,及时向秦王上了这篇《谏逐客书》。
李斯历叙秦国四代君主都以客卿致富强而成霸业的历史事实,表明客卿并不负秦,秦国历来也并不却客,还列举种种珍宝器物虽不产于秦,却都能为秦王所用,说明用人与使物也理应统一,切不可重物而轻人。最后,他指出逐客“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本文正反对比,利害对举,既能晓之以理,又能动之以情,十分富有说服力。
臣子向君主进谏,历代并不乏人,但大都因批“逆鳞”而遭惨败。李斯的这篇谏书却能为秦王接纳,使其收回成命,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这在历史上的确极为难得。其中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李斯在谏书中不为客说,专为秦谋,详述纳客之功,略论逐客之过的论说策略,以及重于事实明理,轻于据理力争的论说方法,有极大关系。
作为一篇谏书,本文除了观点明确外,还具有婉转的措辞与犀利的语锋完美结合的显著特点。而词采缤纷的大肆铺陈,以及气势充沛的排比句式,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思考与练习】
一、这篇文章意在论逐客之过,作者不直斥秦王逐客之非,而用很大篇幅详叙秦国历代君主的纳客之功,这是出于何种考虑?
二、文章的中心议题是客卿问题,但作者始终不谈客卿的利益,而处处从秦国的危亡着眼,为秦王的统一大业着想,你认为作者在策略上有何高明之处?
三、清李兆洛在《骈体文钞》中尊本文为“骈体之祖”,你认同这一说法吗?请结合文本略作阐析。
四、本篇议题,对于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建立一种海纳百川的科学人才观,有何历史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