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1962),初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诗人。1910年留学美国,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受赫胥黎、杜威思想影响较大。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宣扬民主、科学,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等文章,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1928年后,发起人权运动,以自由主义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独裁。后曾任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古典小说和古籍整理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中,都有重要成果。主要著作有《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胡适文存》等。
胡适
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了母校康耐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George Lincoln Burr)。我们谈到英国史学大师阿克顿(Lord Acton)一生准备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没有完成他就死了。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还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我十七岁的时候(1908)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
《王制》有之 ② :“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 ③ ,杀。”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掌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 ④ ,乃懵然不之注意 ⑤ ,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
这是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 ⑥ 。我那时候已是一个无鬼论者,所以发出那样摧除迷信的狂论,要实行《王制》(《礼记》的一篇)的“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一条经典。
我在那时候当然没有梦想到说这话的小孩子在十五年后(1923)会很热心的给《西游记》作两万字的考证!我在那时候当然更没有想到那个小孩子在二三十年后还时时留心搜求可以考证《封神榜》的作者的材料!我在那时候也完全没有想想《王制》那句话的历史意义。那一段《王制》的全文是这样的:
析言破律 ⑦ ,乱名改作 ⑧ ,执左道以乱政 ⑨ ,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异器以疑众 ➉ ,杀。行伪而坚 ⑪ ,言伪而辩 ⑫ ,学非而博 ⑬ ,顺非而泽以疑众 ⑭ ,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 ⑮ 。
我在五十年前,完全没有懂得这一段话的“诛”正是中国专制体制下禁止新思想、新学术、新信仰、新艺术的经典的根据。我在那时候抱着“破除迷信”的热心,所以拥护那“四诛”之中的第四诛:“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我当时完全没有想到第四诛的“假于鬼神……以疑众”和第一诛的“执左道以乱政”的两条罪名都可以用来摧残宗教信仰的自由。我当时也完全没有注意到郑玄注里用了公输般作“奇技异器”的例子 ⑯ ,更没有注意到孔颖达《正义》里举了“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的例子来解释“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⑰ 。故第二诛可以用来禁绝艺术创作的自由,也可以用来“杀”许多发明“奇技异器”的科学家。故第三诛可以用来摧残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
我在五十年前引用了《王制》第四诛,要“杀”《西游记》、《封神榜》的作者。那时候我当然没有梦想到十年之后我在北京大学教书时就有一些同样“卫道”的正人君子也想引用《王制》的第三诛,要“杀”我和我的朋友,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失掉容忍的度量了。
我自己叙述五十年前主张“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故事,为的是要说明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我到今天还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不信有一个有意志的神,我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
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信神的,居然能有这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内和国外自由发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我,把我关在监狱里,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态度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
所以我自己总觉得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所以我自己不信神,但我能诚心的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的容忍并且敬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因为我年纪越大,我越觉得容忍的重要意义。若社会没有这点容忍的气度,我决不能享受四十多年的大胆怀疑的自由,公开主张无神论的自由了。
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不容忍只是不能容忍和我自己不同的新思想和新信仰。一个宗教团体总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必定是错的,必定是异端,邪教。一个政治团体总相信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政治见解必定是错的,必定是敌人。
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试看欧洲的宗教革新运动的历史。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约翰·高尔文(John Calvin)等人起来革新宗教 ⑱ ,本来是因为他们不满意于罗马旧教的种种不容忍,种种不自由。但是新教在中欧、北欧胜利之后,新教的领袖们又都渐渐走上了不容忍的路上去,也不容许别人起来批评他们的新教条了。高尔文在日内瓦掌握了宗教大权,居然会把一个敢独立思想、敢批评高尔文的教条的学者塞维图斯(Servetus)定了“异端邪说”的罪名,把他用铁链锁在木桩上,堆起柴来,慢慢的活烧死。这是1553年10月23日的事。
这个殉道者塞维图斯的惨史,最值得人们的追念和反省。宗教革新运动原来的目标是要争取“基督教的人的自由”和“良心的自由”。何以高尔文和他的信徒们居然会把一位独立思想的新教徒用慢慢的火烧死呢?何以高尔文的门徒(后来继任高尔文为日内瓦的宗教独裁者)柏时(Beze)竟会宣言“良心的自由是魔鬼的教条”呢?
基本的原因还是那一点深信我自己是“不会错的”的心理。像高尔文那样虔诚的宗教改革家,他自己深信他的良心确是代表上帝的命令,他的口和他的笔确是代表上帝的意志,那么他的意见还会错吗?他还有错误的可能吗?在塞维图斯被烧死之后,高尔文曾受到不少人的批评。1554年,高尔文发表一篇文字为他自己辩护,他毫不迟疑地说:“严厉惩治邪说者的权威是无可疑的,因为这就是上帝自己的说话。……这工作是为上帝的光荣的战斗。”
上帝自己的说话,还会错吗?为上帝的光荣作战,还会错吗?这一点“我不会错”的心理,就是一切不容忍的根苗。深信我自己的信念没有错误的可能(infallible),我的意见就是“正义”,反对我的人当然都是“邪说”了。我的意见代表上帝的意旨,反对我的人的意见当然都是“魔鬼的教条”了。
这是宗教自由史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在政治思想上,在社会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同样的感觉到不容忍是常见的,而容忍总是很稀有的。我试举一个死了的老朋友的故事作例子。四十多年前,我们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始提倡白话文学的运动,我曾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 ⑲ ,我说:
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独秀在《新青年》上答我道:
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于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我当时就觉得这是很武断的态度。现在四十多年之后,我还忘不了陈独秀这一句话,我还觉得这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
我曾说过,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现在常常想,我们还得戒律自己: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作品注释】
①本文原刊于台湾省出版的《自由中国》1959年3月16日第20卷第6期。1949年,胡适与雷震共同创办《自由中国》。1958年4月,胡适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时,与雷震继续共同主办《自由中国》杂志,触犯了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1960年杂志被查封停刊,主编雷震被拘捕判刑10年。1961年11月,胡适在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主办的亚东区科学教育会议上作了25分钟的讲演,又被批判围剿,指责他“贬低中国古老文明,力主向西方现代文明看齐”,因而病倒。1962年6月24日,“中央研究院”召开院士会议,胡适在开幕词中说:“我去年讲了25分钟的话,引起‘围剿’,不要去管它,那是小事体,小事体。我挨了40多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此时他突然发病,摔倒,心脏一下子就停止跳动,溘然逝世了。上面这些话就成为他最后表明自己心迹的语言。
②《王制》: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戴圣所编纂。有49篇,包括著名的《礼运》、《学记》、《乐记》、《大学》、《中庸》、《王制》等篇在内,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典章文物制度的要籍。
③意思是假借鬼神的福祸、时日的吉凶、卜筮的休咎来迷惑民众。
④以济世明道自期者:期望自己能够成为裨补时艰、阐明大道理的人,即有心于关怀世事的志士仁人。
⑤懵(měng)然:糊里糊涂、不明事理的样子。
⑥卫道:保卫自己所信其实未必都对的道理。一般含有贬义。
⑦析言破律:剖析言辞破坏法律。
⑧乱名改作:变乱名物擅改制度。
⑨左道:邪道,不正之道。
➉淫声:放荡的音乐。奇技异器:奇异怪诞的技术与器物。
⑪行伪而坚:行为虚伪却坚执不改。
⑫言伪而辩:言论虚伪却能说会道。
⑬学非而博:学识不正却大肆夸口。
⑭顺非而泽:依顺错误而巧于修饰。
⑮不以听:对犯了这四种该杀之罪的人,应决然杀掉,不必再审问、听取什么意见。
⑯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曾为《礼记》作注,注中曾举了公输般作奇技异器的例子解释经文。公输般:春秋时鲁国人,公输氏,名般,亦作班、盘,通称鲁班。古代建筑大匠,被后代奉为木工祖师,制造过多种非常奇巧的工具。
⑰孔颖达(574—648):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唐经学家,曾撰《礼记正义》,举了传说中孔子杀少正卯的例子解释经文。少正卯相传是孔子同时代的人。《荀子·宥坐》最早载有这件事,说孔子于鲁国摄政,朝七日而杀少正卯,说孔子因少正卯兼有上述《王制》里的四诛等罪恶,不可不杀。似真有其事。清代学者考证,多否定孔子诛少正卯其人其事,认为《论语》、《春秋》、《左传》等重要经传中都未见记载,与孔子的思想与行为皆不合,非孔子所能为,也非孔子所需为。
⑱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德国人,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1517年,他发表《95条论纲》,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反对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要求建立适合君主专制的新的教会和教义,深得市民上层和一部分德国诸侯的支持。约翰·高尔文(John Galvin,1509—1564):通译“加尔文”,法国人,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的创始人。受马丁·路德影响,他于1533年改信新教,1541年后长期定居日内瓦,建立新教教会,废除主教制,代之以长老制,在日内瓦建成政教合一的神权体制,成为一个宗教独裁者,其主张与信条迎合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后曾以异端罪名处死西班牙科学家塞维图斯(1511—1553)等多人。
⑲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十里铺(今属安庆)人。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起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反对封建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运动后,他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1921年,他被选为中央局书记、总书记。大革命后期,被党内认为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1929年被开除出党。1932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6月出狱,1942年在四川江津逝世。
【作品评析】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作者大致分三个层次,逐层深入地来阐发这一基本观点: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着重彰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的道理;然后进一步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总认为“自己是不会错的”,揭示出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最后则站在哲学的高度,强调“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肯定“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从认识论的角度深挖不能容忍态度的病根。
从学术武断,说到宗教迫害,再说到政治偏激,显示出容忍雅量是以往社会的一种普遍缺失;从经验感悟,进到心理分析,再进到哲理思考,层层深入,说明了宽容大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人文理念。这一普适理念的精神实质,则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自然常态、社会常规、人生常道。和则生,同则亡,不能容忍不同,总归要走向衰亡,这已被人类社会发展史所反复证明。本文看似平淡,实则骨鲠在喉,有感而发,只是不能尽言而已。面对当今世界多元并立的政治和多样共存的文化,“有容乃大”的理念就更显现出它普遍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不摆理论架势,不作空泛的逻辑推演,主要借例证说话,是本文的一个主要特点。文章三个层次的观点,都是通过典型的、有启示力的例证来论说的,分析例证的过程,就是论说的过程,例证分析透彻了,道理也就论说清楚了。同时,作者还从自己的经验教训谈起,现身说法,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评,从而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颇具亲和力。文章的语言也非常平易,取白话口语,用交谈口吻,极易被理解和接受。这些特点,鲜明地体现出胡适所一贯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这种文风,看似淡朴,实则是一种胸有成竹而又能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并非易得,所以一直被誉为“大家风范”。
【思考与练习】
一、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中的“四诛”说?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表述了自己的何种思想?
二、为什么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胡适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三、在胡适看来,“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他认为这就是一切不容忍的根源。请你从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中寻找例证,对此略加阐述。
四、如果说“和而不同”是古代先哲的智慧结晶,那么提倡容忍与自由便是一位现代思想家的人生经验。你能探寻出这两者之间的内在思想脉络吗?